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宋文献中辽代“京道”与“京路”辨析
1
作者 康鹏 《西夏研究》 2023年第2期78-82,共5页
《辽史》除《地理志》因谋篇需要提及诸“京道”外,仅有两处提及某“京道”,而辽代石刻及宋人文献皆没有关于辽代“京道”的任何记载。《辽史》中数次出现的“(几)京诸道”,是五代、北宋较为常见的一种说法,系诸京与诸节镇的合称。这些... 《辽史》除《地理志》因谋篇需要提及诸“京道”外,仅有两处提及某“京道”,而辽代石刻及宋人文献皆没有关于辽代“京道”的任何记载。《辽史》中数次出现的“(几)京诸道”,是五代、北宋较为常见的一种说法,系诸京与诸节镇的合称。这些证据表明辽代并没有“京道”一级的政区。此外,文献中的“京路”也与行政区划无涉。《辽史》中关于三京宰相府的记载,实为东京中台省(宰相府)之误记,辽代并没有三京宰相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京路 宰相府
下载PDF
The Culturally-loaded Concept Dao(道)
2
作者 张凤仙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0期183-184,共2页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especially in the philosophical works,Dao(道)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with abun 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the meaning of Dao(...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especially in the philosophical works,Dao(道)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with abun 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the meaning of Dao(道) was gradually en riched and became complicated.English translation of such concepts involves double stages,i.e.from classic Chinese into modern Chinese and from modern Chinese into Engl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o() connotations TRANSLATION
下载PDF
The Connotation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Dao (道) in Chinese Classics
3
作者 张凤仙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2年第4期182-184,共3页
Translating, in light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s a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of which understanding is the premise. Dao (道) is a core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with plentiful cul... Translating, in light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s a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of which understanding is the premise. Dao (道) is a core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with plentiful cultural connotations. While, it has been put into a variety of dictions. Only th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source text leads to the appropriate production in trans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o ()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RANSLATION
下载PDF
论“道地”的意义系统及其与“地道”的同义竞争
4
作者 张珷斯 王远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第4期64-78,127,共16页
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道”和“地”实现了三次复合,形成“修行的境界、方法”“疏通关系、传递信息的中间人”“(某一)区域”三个义项。在“(某一)区域”这一意义基点上引申出“佳好”等义,唐代“道”制对这一过程存在语义影响,但并非... 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道”和“地”实现了三次复合,形成“修行的境界、方法”“疏通关系、传递信息的中间人”“(某一)区域”三个义项。在“(某一)区域”这一意义基点上引申出“佳好”等义,唐代“道”制对这一过程存在语义影响,但并非直接来源。这一义项此后与逆序形式“地道”构成了同义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使用频率上存在古代与现代的差异、使用范围上存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这一语用习惯变化是由“道”“地”的语音变化、“道地”构词理据模糊以及社会制度变革共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系统 同义竞争 同素逆序
下载PDF
东魏、北齐时期的“道”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张鹤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21,47,共10页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为固定的结合,因此,"道"成为地方化的稳定行台区的代称。这种"道",实际上,是东魏、北齐国家控制地方的重要军政区域,在对外实行军事防御以及保证国内统治秩序的稳定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 北齐时期 大都督 地方化的稳定行台
下载PDF
老子尊道贵德尚和的“玄同”愿景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明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91,共3页
《老子》五千言,同《易经》、《论语》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始经典,是上古先哲的智慧结晶。老子的《道德经》所昭示的尊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贵德而无为的爱民治国理念,尚和而不争的少私寡欲警言,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 老子 德经》 贵德 尚和
下载PDF
以类相动——《乐道——中国古典音乐哲学论稿》之一 被引量:4
7
作者 陇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9,共6页
中国古典乐道,基于中国古典哲学“道、形、器”与“达、类、私”之基本范畴,揭示了“以类相动”、“比类成行”的音乐以其“形”之层面的、“法式”性质的“乐式”同行、同态于万事万物,“中”长宙大宇行运之“节”之行象艺术的本质... 中国古典乐道,基于中国古典哲学“道、形、器”与“达、类、私”之基本范畴,揭示了“以类相动”、“比类成行”的音乐以其“形”之层面的、“法式”性质的“乐式”同行、同态于万事万物,“中”长宙大宇行运之“节”之行象艺术的本质属性。墨子所谓“达而类私”,正是通过特殊的具象之私,上升到一般的抽象之达;正是通过一般的抽象之达,类归特殊的具象之私;正是通过特殊的具象之器,上升到一般的抽象之道;正是通过一般的抽象之道,形范特殊的具象之器。在这里,达是以类私的面目显现的,私是以达同的属类显现的;共相是以殊相的面目显现的,殊相是以共相的例案显现的;形而上之道是以形而下之器的面目显现的,形而下之器是以形而上之道的象征显现的。而在此种种界面之中,“形”乃是其“法式”性质的中介。就音乐艺术而言,形而上的乐道是以形而下的乐象之行态显现的,形而下的乐象是以形而上的乐道之象征显现的。而在此界面之中,形之层面的“乐式”,乃是“道”、“器”之间“法式”性质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类相动 比类成行 音乐哲学 中国古典音乐哲学 乐式 行象 中节 、形、器 达、类、私
下载PDF
道之思:《老子》第一章疏解——一个比较哲学的角度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静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3,共9页
从中西比较的视野集中处理《老子》第一章,以下问题值得关注:其一,道为何不可言?又为何不得不对其言说?这一问题可运用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思想予以解决;其二,道之有与无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有"、"无"、"... 从中西比较的视野集中处理《老子》第一章,以下问题值得关注:其一,道为何不可言?又为何不得不对其言说?这一问题可运用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思想予以解决;其二,道之有与无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有"、"无"、"常"等贯穿《老子》全书的重要思想进行逐一梳理,并在整体上借用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可以厘清中国哲学同西方形而上学的区别,由此并可避免将中国哲学纳入西方语境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海德格尔
下载PDF
历史与符号之间——试论两宋对冯道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晓莹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冯道是著名的政坛"不倒翁",五代文官的标志性人物。他从最初备享尊崇,到后世饱受诟詈,其间转折正发生在宋代。北宋初期,冯道享有盛誉。中后期开始受到批判,但仍有褒扬。南宋期间,冯道被全面否定,蜕变成一个"奸Z无耻"... 冯道是著名的政坛"不倒翁",五代文官的标志性人物。他从最初备享尊崇,到后世饱受诟詈,其间转折正发生在宋代。北宋初期,冯道享有盛誉。中后期开始受到批判,但仍有褒扬。南宋期间,冯道被全面否定,蜕变成一个"奸Z无耻"的意识形态符号,并影响及后世。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现出两宋不同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文化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初期 北宋中后期 南宋
下载PDF
清华简《五纪》的“壇”与郭店简《唐虞之道》的“禅”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小力 《出土文献》 CSSCI 2021年第4期35-43,155,共10页
清华简第十一辑《五纪》的"■"即"壇(坛)"字省体,《祷辞》篇的"■"也应该释作"壇","■"字所从"■"旁上部或讹作"采/米"形,据此可知郭店简《唐虞之道》禅让之&qu... 清华简第十一辑《五纪》的"■"即"壇(坛)"字省体,《祷辞》篇的"■"也应该释作"壇","■"字所从"■"旁上部或讹作"采/米"形,据此可知郭店简《唐虞之道》禅让之"禅"为从"■(壇)"声之字,可隶作■,即"邅"字异体,与禅让之"禅"音义皆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五纪》 《唐虞之
下载PDF
孔子:大地上的行道者——从人类生存的整体性理解孔子思想
11
作者 李宪堂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20,共8页
孔子预设了当下世界中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绝对性,在天命所照耀、先王伟大传统所灌注的人类整体性存在的视域内,将"仁"显明为人类群体秩序建构的内在亲和力,将"礼"提升为人类群体生存的本质形式,从而为人类整体性... 孔子预设了当下世界中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绝对性,在天命所照耀、先王伟大传统所灌注的人类整体性存在的视域内,将"仁"显明为人类群体秩序建构的内在亲和力,将"礼"提升为人类群体生存的本质形式,从而为人类整体性存在赋予一种来自天命的神圣辉光,并以自己的亲身践履为身后的大众启示了一条通向人类尊严的大道;他促成了道德标准的内在化,催生了以"行道"为职志、以"圣人"为人格理想的士人阶层,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在群体中成就自我的方式和途径;他"下学上达"的天命观照亮了人性的幽暗和文化的永恒,开启了人性、物性与天道相贯通的途径,为天下一体的人类礼仪性存在赋予无可置疑的神圣性,标志着即将进入文化勃发期的中华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觉知和对未来的祈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学
下载PDF
嘉道学术中的近代转型趋势——以浙江学术为例
12
作者 汪林茂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51,共8页
从清代嘉道年间浙江学术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并非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在嘉道年间,中国学术已经开始出现学术研究内容的世俗化、客观化,学术体系的多元化,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实证化,以及学术寻求并锻造新义理等趋势。这一趋... 从清代嘉道年间浙江学术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并非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在嘉道年间,中国学术已经开始出现学术研究内容的世俗化、客观化,学术体系的多元化,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实证化,以及学术寻求并锻造新义理等趋势。这一趋势也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指向近代、或者说是可与近代相对接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学术的近代化,并不完全是西学输入的作用,西学对中国学术近代化进程的促进、引导作用,是以中国学术本身的内部变异为前提和基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间 学术世俗化 新义理 学术多元 实证化 近代转型
下载PDF
夸父“道渴而死”新解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闰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82-84,共3页
学界对《山海经》中"夸父逐日"神话中的"道渴而死"都毫无例外地理解为"在半途上就渴死了",但这样的理解与《山海经》两处提到应龙杀夸父相矛盾。其实,这里的"死"字通"尸",其义和孔... 学界对《山海经》中"夸父逐日"神话中的"道渴而死"都毫无例外地理解为"在半途上就渴死了",但这样的理解与《山海经》两处提到应龙杀夸父相矛盾。其实,这里的"死"字通"尸",其义和孔子所说的"寝不尸"的"尸"一样,是横躺下来歇息的意思。这不仅有诸多的语言事实可以为证,且还有许多神话、民间故事等文化依据。从古巴比伦、古印度及中国其他民族类似神话,到夸父民间传说都可印证逐日者只是停下来歇息睡觉这一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夸父逐日 渴而死 《山海经》 神话传说 “死”字ex
下载PDF
《辞源》(修订本)“尊 ■”“(道禾)”释正
14
作者 王凤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4期80-80,79,共2页
《辞源》训解“導■”、“(道禾)”所用书证、参考文献皆同,而释义则一作动词,一作名词,自相矛盾。本文对此提出质疑,并依据清人段玉裁的研究加以订正。
关键词 辞源 订误 [禾]
下载PDF
论《老子》之“道”的“常”与“真”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功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81-89,共9页
"常"与"真"是理解《老子》之"道"的两个重要维度。"常道"连称中的"道"之"常"有两个内涵,即"自然"与"恒常","自然"作为"常道"的... "常"与"真"是理解《老子》之"道"的两个重要维度。"常道"连称中的"道"之"常"有两个内涵,即"自然"与"恒常","自然"作为"常道"的应有之义往往被人所忽略。"道"之"真"则着重强调"道"之存在和发生作用具有真实性。道家、道教的"全真"、"真常"等概念及体道论与修道论均可从《老子》之"道"的"常"与"真"中找到思想源头。《老子》的"道"之"常"与"道"之"真",对道家、道教基于"道"论的思想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真常之
下载PDF
读清华简第八册《治邦之道》札记二则
16
作者 谭生力 《汉字汉语研究》 2020年第2期42-46,125,共6页
清华简《治邦之道》中的"■路室",整理者认为"■"读为"谨"或"墐",解释为清扫干净或者涂。我们结合相关材料认为"■"当训为整饬、整治、治理。在明确"■"字训释基础上,我... 清华简《治邦之道》中的"■路室",整理者认为"■"读为"谨"或"墐",解释为清扫干净或者涂。我们结合相关材料认为"■"当训为整饬、整治、治理。在明确"■"字训释基础上,我们对驹父盨铭文中的"堇夷俗"进行了重新释读。此外,结合上下文意及楚简已有读法来看,《治邦之道》中的"可士"应读为"奇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治邦之 可士
下载PDF
异源杂流:海道针经的撰述与流传 被引量:5
17
作者 单丽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从源头上来说,海道针经的母版更有可能是多源的。由众多火长、船老大或其代笔人撰述的原始海道针经,在后世的交相汇流的流传与散布中,针经本身的内容会因抄录之人的个人取舍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此同时,原始海道针经保存航海经验与技... 从源头上来说,海道针经的母版更有可能是多源的。由众多火长、船老大或其代笔人撰述的原始海道针经,在后世的交相汇流的流传与散布中,针经本身的内容会因抄录之人的个人取舍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此同时,原始海道针经保存航海经验与技艺用于指导航海的初衷与功用,也相应发生变化,使其虽无法再助益航海实践,但却可以客观上传承弘扬航海文化。原始海道针经撰述的首要目的,在于为涉海船员后人保存前辈的航海经验;其作用,并非前人所认为的掌握在火长手中直接用于指导航海,而是作为传统航海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辈船员舵工乃至优秀火长的长成提供尽可能全面的理论基础。但毫无疑问的是,航海实践过程中前辈火长的言传身教,要远重要于任何文本史料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经 航海经验 传统航海教育
下载PDF
洞奇景幽楼田村——道县濂溪故里散记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正耀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7-18,共2页
本文是对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出生地濂溪故里的实地考查和实景描述。
关键词 周敦颐 濂溪故里 楼田 实地考查 宋代理学
下载PDF
基于多维意象图式的量词“道”语义扩展路径新探
19
作者 陈天琦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48-155,共8页
量词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文章根据“道”的本义及人与世界的互动体验,并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中量词“道”的相关组配成分、方式进行穷尽考察、分类,构建了其多维意象图式,提出量词“道”基于空间... 量词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文章根据“道”的本义及人与世界的互动体验,并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中量词“道”的相关组配成分、方式进行穷尽考察、分类,构建了其多维意象图式,提出量词“道”基于空间域向时间域的图式变化形成了统一的语义扩展路径,归纳并阐明了从二维空间中[+长条形][+凸显]、三维空间中[+延伸][+横/纵向阻隔]到一维时间中[+顺序][+切分时间]的语义分布及关联。这为刻画个体名量词在内的词汇语义提供了较为完整和通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汉语词汇教学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词“ 语义扩展 意象图式 多维
下载PDF
“知”“道”“知道”与“不知道”——从语义到哲理的探析
20
作者 杨晓波 《现代语文》 2021年第7期33-38,共6页
“知”与“道”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重要术语。“知”字从“口”、从“矢”,蕴含了中国古人对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理解。“知”又通“智”,“智”为“道”,“道”兼有道路、行走(引申为实践)、言说、办事之门道与天地之大道等义项。“知... “知”与“道”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重要术语。“知”字从“口”、从“矢”,蕴含了中国古人对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理解。“知”又通“智”,“智”为“道”,“道”兼有道路、行走(引申为实践)、言说、办事之门道与天地之大道等义项。“知”与“道”的诸多义项间具有一种张力,构成了中西哲学皆关注的“语言——思维——实践——世界”这一经典论题。通过对“知”“道”“知道”与“不知道”的分析,能够揭示出中国哲学在处理这一论题上的特色,即以“行”(实践与体验)贯通“言”“器”“道”三者,进而揭示中国哲学的特质,即“由词通道”“道不离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 “知 “不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