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绘事后素”的意义指向及其在画论中的表现 被引量:4
1
作者 雷恩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5-91,共7页
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一命题含有"后于素"与"达于素"的两种意义指向,并且在绘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 绘事后寨 意义指向 绘画理论
下载PDF
《论语》“绘事后素”章释义考辨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远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27,共4页
"无所与杂"谓之素,"不亏其神"谓之纯,"素以为绚兮"是对庄姜纯素美的概括。"绘事后素",典出《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句,指绘画中最后施以素功(用白彩等去其渍污),修整... "无所与杂"谓之素,"不亏其神"谓之纯,"素以为绚兮"是对庄姜纯素美的概括。"绘事后素",典出《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句,指绘画中最后施以素功(用白彩等去其渍污),修整画迹。"礼以节人",礼的作用可比于"素功"。"礼后乎"指恭慎勇直等需要礼随其后节之,以避免过或不及。"起予"指"发明我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以为绚 绘事后素 礼后 起予
下载PDF
“绘事后素”之我见——读王文娟《论儒家的色彩观》之“绘事后素”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新龙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5-98,共4页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礼后乎”前后语境及其内在联系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证明了孔子在此文中所表述的精神内涵是关于外表形式与内在美的关系,而不是在述说“礼”与绘画理念的错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以为绚兮” “绘事后素” “礼后乎”
下载PDF
杨绘仕杭前与苏轼的交游考述——兼与马里扬先生商榷“眉山记忆” 被引量:1
4
作者 柯贞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1期92-96,共5页
杨绘和苏轼是北宋时期川籍名士,两人在眉州地区有多次时空上的交集。通过勾稽有关史乘、方志、文集等資料,对其在熙宁二年以前的经历进行系年考订,并对照同期苏轼的行踪,还原两人围绕眉州的真实交往情况,对马里扬先生提出的"眉山记... 杨绘和苏轼是北宋时期川籍名士,两人在眉州地区有多次时空上的交集。通过勾稽有关史乘、方志、文集等資料,对其在熙宁二年以前的经历进行系年考订,并对照同期苏轼的行踪,还原两人围绕眉州的真实交往情况,对马里扬先生提出的"眉山记忆"形成的文学小环境进行重新考述,以实证的方式对"眉山记忆"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绘 苏轼 交游 眉山记忆
下载PDF
“绘事后素”中“后素”与“后于素”再辩
5
作者 王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1-226,共6页
对于《论语·八佾》中“绘事后素”一词有关“素”在绘事中前后的问题,以郑玄的“后素”说和朱熹的“后于素”说最具代表性。但综合考虑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演变、有关考古发现、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语境,以及孔子的人生观和艺术思想等... 对于《论语·八佾》中“绘事后素”一词有关“素”在绘事中前后的问题,以郑玄的“后素”说和朱熹的“后于素”说最具代表性。但综合考虑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演变、有关考古发现、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语境,以及孔子的人生观和艺术思想等因素,朱熹的“后于素”说疑点颇多。“绘事后素”之“素”解释为“粉地”不妥,应释为“本色”“素朴”。“后”,除有时间先后的承续关系外,还应将其理解为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绘事后素”可解释为绘画等美化之事都要以自然、朴素为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绘事后素 “后素” “后于素”
下载PDF
“绘事后素”辨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晓娟 杨贤宗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33-135,148,共4页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孔子与子夏的一段对话中。孔子借用"绘事后素"来解释庄姜"素以为绚"的美,子夏又将之引申到习礼的过程中。后人对"绘事后素"的解释,有绘事"后于素"...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孔子与子夏的一段对话中。孔子借用"绘事后素"来解释庄姜"素以为绚"的美,子夏又将之引申到习礼的过程中。后人对"绘事后素"的解释,有绘事"后于素"和"达于素"两种,从商周时期衣帛彩绘的实际过程出发,认为将"绘事后素"释为绘事"达于素",更贴近孔子的原意,更切合当时的织绣工艺的实际,从训诂上讲,这一解释也不违背先秦时期"后"字的常见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事后素 画绩 后素功
下载PDF
晚明传统士人的人格范型——《狮吼记》中苏轼形象的解读
7
作者 郑小雅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3-85,共3页
在古典喜剧《狮吼记》中,苏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他不仅具有情节结构上的意义,引发戏剧冲突的不断展开。而且作为作者代言人,体现了剧作“疗妒劝顺”道德风世的创作主旨。更重要的是这一形象负载着晚明传统士人深厚的自我人格精... 在古典喜剧《狮吼记》中,苏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他不仅具有情节结构上的意义,引发戏剧冲突的不断展开。而且作为作者代言人,体现了剧作“疗妒劝顺”道德风世的创作主旨。更重要的是这一形象负载着晚明传统士人深厚的自我人格精神,成为混乱黑暗的特殊时代中传统士子的理想人格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吼记》 苏轼 结构意义 道德风世 人格范型
下载PDF
赵令田寺与苏轼交往述评
8
作者 杨胜宽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9-54,共6页
赵令田寺与苏轼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元礻右时期。从苏轼对赵的举荐和评价看 ,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 ,相知甚深。赵令田寺元礻右时期的仕途升迁得力于苏轼 ,而随后苏轼遭受贬谪 ,赵亦受到牵连。赵令田寺的创作 ,特别是词的创作 ,受到苏轼刷新... 赵令田寺与苏轼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元礻右时期。从苏轼对赵的举荐和评价看 ,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 ,相知甚深。赵令田寺元礻右时期的仕途升迁得力于苏轼 ,而随后苏轼遭受贬谪 ,赵亦受到牵连。赵令田寺的创作 ,特别是词的创作 ,受到苏轼刷新词风的创作精神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令畤 苏轼 关系 《侯鲭录》 词风
下载PDF
从《论语》看孔子的艺术观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天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49-152,共4页
孔子在《论语》中有一些散见的关于艺术的观点,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择取其中重要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这些观点包括:内容对于艺术的决定作用,即"绘事后素"提供的重要思想;对于美、善意义不同的提出以及... 孔子在《论语》中有一些散见的关于艺术的观点,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择取其中重要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这些观点包括:内容对于艺术的决定作用,即"绘事后素"提供的重要思想;对于美、善意义不同的提出以及对尽善尽美观念的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观点的重要意义以及塑造完整人格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事后素 尽善尽美 成于乐
下载PDF
惠贶诗初探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9-67,共9页
惠贶诗以写朋友交往中的赠物、受物为中心,是由魏晋以来诗歌赠答形式和赠物传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诗歌题材。"惠贶诗"初现于唐,至宋始盛。梅尧臣是宋代第一个大量创作"惠贶诗"的诗人,其惠贶诗表现了梅诗之"趣... 惠贶诗以写朋友交往中的赠物、受物为中心,是由魏晋以来诗歌赠答形式和赠物传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诗歌题材。"惠贶诗"初现于唐,至宋始盛。梅尧臣是宋代第一个大量创作"惠贶诗"的诗人,其惠贶诗表现了梅诗之"趣"。苏轼则在这类诗中注入寄托,进一步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惠贶诗在宋代的兴起表现了宋诗日常化的特征。宋人类编诗集立"惠贶"门类,说明了宋人对惠贶诗及其诗学特征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贶诗 梅尧臣 苏轼 题材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神”思想
11
作者 马汉钦 张艳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7-102,共6页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苏轼的文人画形神论开其端,汤垕的“写意”说和倪瓒的“逸气”和“逸笔”说发展之,石涛的“神遇迹化”论和“不似之似似之”论为其巅峰。
关键词 中国古代绘画 重“神”思想 苏轼 汤壁 倪瓒 石涛
下载PDF
《论语》“绘事后素”与《考工记》“后素功”考释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鑫泉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83-89,共7页
《论语》"绘事后素"常常和《考工记》"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联系考虑,或互为借鉴。经典释读史上有"先画后素""先素后画"之争,两者都是绘画的具体工艺。"后素功"承接"杂四时"... 《论语》"绘事后素"常常和《考工记》"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联系考虑,或互为借鉴。经典释读史上有"先画后素""先素后画"之争,两者都是绘画的具体工艺。"后素功"承接"杂四时",应该是对绘画工艺的总结。所谓"先画后素""先素后画"之说偏离了章句结构,局限性明显。经过文本分析,并结合绘画过程,"素"当意为绘画中的单色颜料;"后"非"后(後)",而是古汉字"后",意为滋生,为单色颜料排列对比、杂糅调合的滋生过程;"功"为功绩之意。"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意为画缋是利用各种单色颜料的对比、杂糅错合的敷彩过程,以成就符合场合礼数的大功;"绘事后素"意为素色颜料杂糅生成画面的绚烂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绘事后素” 《考工记》“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文本分析 释读 古汉字“后”
下载PDF
从《后苏龛合集》看施士洁对台湾地方事务的介入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权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71-81,共11页
施士洁是清末台湾文学一代宗师,对台湾古典诗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然而施士洁也是一位活跃于台湾政坛的名绅,他凭借"父子进士"家世,科举顺利,早成进士,较早介入台湾地方事务。一直以来,有关他参与台湾本地建设的文献较少... 施士洁是清末台湾文学一代宗师,对台湾古典诗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然而施士洁也是一位活跃于台湾政坛的名绅,他凭借"父子进士"家世,科举顺利,早成进士,较早介入台湾地方事务。一直以来,有关他参与台湾本地建设的文献较少,事迹也鲜为人知。透过施士洁《后苏龛合集》的分析,钩沉施氏在台拥有的崇高社会地位和对台湾科举士绅群体的影响,进而阐述他在政治、军事、公益事业、诉讼等方面介入地方事务的情形,展示清季台湾进士由文人转化为名绅的具体过程,为台湾近代史中进士群体的研究提供一段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士洁 《后苏龛合集》 地方事务
下载PDF
流寓视野下惠洪对苏轼的接受——以海南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艳贞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97-101,共5页
诗僧惠洪于北宋文士中极为推崇苏轼,在其流寓生涯中,不止一次地通过诗文称引苏轼。海南之行,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与心理困境,惠洪曾亲自寻访东坡行迹,创作多首补苏轼之遗的诗歌,追随与效仿苏轼的诗歌风格与人格精神,对苏轼的接受表现出... 诗僧惠洪于北宋文士中极为推崇苏轼,在其流寓生涯中,不止一次地通过诗文称引苏轼。海南之行,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与心理困境,惠洪曾亲自寻访东坡行迹,创作多首补苏轼之遗的诗歌,追随与效仿苏轼的诗歌风格与人格精神,对苏轼的接受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与深刻的内涵。在相似的人生经历下,以佛禅思想为接引,惠洪与苏轼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寓 惠洪 苏轼 海南
下载PDF
蘇軾前身故事的真相與改寫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剛 趙惠俊 《岭南学报》 2018年第1期123-141,2,共20页
北宋禪僧惠洪最早記録了蘇軾前身是雲門宗禪僧五祖師戒的故事。他不僅構建了這個故事,也一手記録了五祖師戒形象的所有元素。惠洪所爲可能與其祖師黄龍慧南叛出雲門宗這一事件相關,他通過建構蘇軾前身故事及五祖師戒形象,來維護黄龍慧... 北宋禪僧惠洪最早記録了蘇軾前身是雲門宗禪僧五祖師戒的故事。他不僅構建了這個故事,也一手記録了五祖師戒形象的所有元素。惠洪所爲可能與其祖師黄龍慧南叛出雲門宗這一事件相關,他通過建構蘇軾前身故事及五祖師戒形象,來維護黄龍慧南的聲名,表明其並非背叛雲門宗,而是真正傳承雲門法脈。後來蘇軾前身故事被世俗社會引入戲曲小説,並將其與紅蓮故事拼合,展現出與士大夫話語不一樣的面貌,成爲禪宗在世俗社會的傳法手段。五祖師戒在小説戲曲中被)變爲五戒禪師,這個新形象成爲流傳最廣的蘇軾前身樣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蘇軾前身 五祖師戒 五戒禪師 惠洪 黄龍慧南
下载PDF
“夏后氏之任国”说
16
作者 吴国柱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2期1-3,共3页
自夏后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夏王朝,有仍氏地便成了“所封国”。当太康失国后,生于外祖父有仍氏的少康中兴后,便“赐”其名“任国”。当夏桀面临亡国之时,还想借“有仍氏会”以保国。可见,史书把东夷族的“任国”,称之为“夏后氏之任国”,... 自夏后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夏王朝,有仍氏地便成了“所封国”。当太康失国后,生于外祖父有仍氏的少康中兴后,便“赐”其名“任国”。当夏桀面临亡国之时,还想借“有仍氏会”以保国。可见,史书把东夷族的“任国”,称之为“夏后氏之任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仍氏 夏后启 封国 少康中兴 任国 有仍氏会
下载PDF
惠洪《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记忆
17
作者 王魁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9-134,共6页
比苏轼小34岁的北宋著名诗僧惠洪,在当时文坛颇负声名,据其《石门文字禅》部分诗作及陈敬《陈氏香谱》记载,他与苏轼大约于崇宁三年之前相识。惠洪著《冷斋夜话》十卷,其中涉及苏轼者达55篇。正由于惠洪与苏轼相识,并对其在海南、杭州... 比苏轼小34岁的北宋著名诗僧惠洪,在当时文坛颇负声名,据其《石门文字禅》部分诗作及陈敬《陈氏香谱》记载,他与苏轼大约于崇宁三年之前相识。惠洪著《冷斋夜话》十卷,其中涉及苏轼者达55篇。正由于惠洪与苏轼相识,并对其在海南、杭州等地的行迹进行过实地考察,因而《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记忆带有鲜明的纪实性与唯一性。在涉及苏轼的这55篇中,除记述其行迹、交游外,有的讲述苏轼前世今生的故事,为明清小说中有关这一故事创作提供了原型,也有一部分记载苏轼的创作轶事及其诗学观念,对我们考察苏轼被贬期间的创作心态、创作背景及其诗学思想提供了文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洪 苏轼 交游考述 冷斋夜话 东坡记忆
下载PDF
清代寿苏会源头新论——以“谭贞默寿苏会”为中心
18
作者 霍东晓 《嘉兴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4-40,共7页
清初嘉兴文人谭贞默、徐嘉炎等开创“寿苏会”以纪念苏轼,既是清代文学批评的特殊方式,又是苏轼其人其诗清代接受史的一部分,不少问题有待厘清。以“谭贞默寿苏会”为切入点,对其举办时间、主持者、参与者、文学创作、地域因素、遗民心... 清初嘉兴文人谭贞默、徐嘉炎等开创“寿苏会”以纪念苏轼,既是清代文学批评的特殊方式,又是苏轼其人其诗清代接受史的一部分,不少问题有待厘清。以“谭贞默寿苏会”为切入点,对其举办时间、主持者、参与者、文学创作、地域因素、遗民心态和诗学倾向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将清代寿苏会的起源时间前推至少36年,纠正了以“宋荦寿苏会”作为寿苏会源头的观点,指出清代寿苏会实际上发轫于浙江嘉兴,在东亚文化圈中影响深远。对于寿苏会源头的探索,有利于推进清代先贤生日会的整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苏会 苏轼 谭贞默 徐嘉炎 嘉兴文化
下载PDF
苏轼惠州时期诗歌的日常生活书写
19
作者 陈玉婷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10,共5页
苏轼谪居惠州期间的诗歌创作约150首。结合苏轼的生平以及贬谪经历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苏轼惠州时期的诗歌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他此时期的日常生活面貌,可大致归纳为饮食品鉴、躬耕艺植、文房拾趣、山水览胜等活动,而且,其中也蕴涵着苏轼诗... 苏轼谪居惠州期间的诗歌创作约150首。结合苏轼的生平以及贬谪经历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苏轼惠州时期的诗歌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他此时期的日常生活面貌,可大致归纳为饮食品鉴、躬耕艺植、文房拾趣、山水览胜等活动,而且,其中也蕴涵着苏轼诗意盎然、悠然自足、清韵雅致、随物畅情的谪居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惠州 诗歌 日常生活书写
下载PDF
礼以遂其美——《论语》“绘事后素”章旨研味
20
作者 周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5,共10页
《论语·八佾》“绘事后素”章的诠释传统,以郑玄、朱熹为代表,大致形成了素在后与素在先两条路向,或曰天然禀赋待礼以修治,或谓道德品质乃礼之根本。分歧的核心是如何看待礼的性能和意义。参详该章的师生问答,“素以为绚兮”是话... 《论语·八佾》“绘事后素”章的诠释传统,以郑玄、朱熹为代表,大致形成了素在后与素在先两条路向,或曰天然禀赋待礼以修治,或谓道德品质乃礼之根本。分歧的核心是如何看待礼的性能和意义。参详该章的师生问答,“素以为绚兮”是话题之由,若对其中的“为”字足够重视,当可从动态塑造的向度给解读带来启发。由子夏“何谓也”之款叩到孔子“可与言《诗》”之欣叹,以美事之遂成作为潜台词,连贯的义脉乃得显发:献疑于容色,解喻以绘功,触悟在礼意;进而回思开端,由礼观诗。塑造和转化之功,贯穿于问答的始终。人的自我完善亦须礼以成全,谦约成身而成之于行,切己成就深具教养的纯正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绘事后素 仁-礼 塑造与转化 成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