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前教育实习“三主体”的“我-你”相遇——基于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
1
作者 崔霞 《职教通讯》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学前教育实习的质量对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实习需要实习生与“双导师”开展积极有效的“对话”。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认为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关系,并强调“我-你”关系的直接性、相互... 学前教育实习的质量对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实习需要实习生与“双导师”开展积极有效的“对话”。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认为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关系,并强调“我-你”关系的直接性、相互性、现时性。通过观照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结合当前学前教育实习实际样态,探讨学前教育实习的“三主体”——实习生、高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在幼儿园实习场域中直接“相遇”的现实情况,分析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构建平等、包容、信任的“我-你”对话关系,从而提出“三主体”共同成长的实现策略,以期为提升学前教师教育质量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实习 对话哲学 三主体 “我-你”相遇
下载PDF
盘锦方言中的比拟性否定构式“我看你像(个)N”研究
2
作者 张明辉 闫语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0-145,共6页
“我看你像(个)N”构式在盘锦方言中普遍使用,表示对他人要求、建议的拒绝或对他人观点的反驳。该构式以非常规性比拟为表现形式,这种比拟方式不以两者的相似性为基础,是构式否定功能的来源,这与其非常规属性、方言特性的影响均相关。因... “我看你像(个)N”构式在盘锦方言中普遍使用,表示对他人要求、建议的拒绝或对他人观点的反驳。该构式以非常规性比拟为表现形式,这种比拟方式不以两者的相似性为基础,是构式否定功能的来源,这与其非常规属性、方言特性的影响均相关。因此,盘锦方言中的“我看你像(个)N”构式是比拟性否定评价构式。相似构式“你看我像不像(个)N”与该构式表达功能大体相似,但能够进入两构式的“N”、后接句式、具体表达功能、语气等方面均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锦方言 比拟性否定构式 “我看你像(个)N” 判定条件 表达功能
下载PDF
网络师生关系:“我-你”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马治国 绪可望 田凤梅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1,共5页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最基本关系。研究师生关系需要首先清晰认识学生、教师。网络教育作为区别于前网络教育的新教育,其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它具有整体性、虚拟性、直接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
关键词 网络师生关系 “我-你”关系 内涵与特征
下载PDF
元话语标记语的分布特征及聚类模式对比分析--以银行英文年报总裁信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莹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4-90,共7页
研究发现,西方的总裁信中使用较多人际互动型的元话语标记语,尤其使用较多表示与读者直接互动的"I-you"框合结构,而中国的总裁信中使用较多文本交互型的元话语标记语;西方的总裁信具有更多追求可信度和情感共鸣的特征,而中国... 研究发现,西方的总裁信中使用较多人际互动型的元话语标记语,尤其使用较多表示与读者直接互动的"I-you"框合结构,而中国的总裁信中使用较多文本交互型的元话语标记语;西方的总裁信具有更多追求可信度和情感共鸣的特征,而中国的总裁信具有更多追求理性诉求的特征;西方的总裁信则更多体现等同关系,而中国的总裁信更多体现权势关系。中国的总裁信写作者语域意识比较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话语 分布特征 聚类模式 “I-you”框合结构 语域意识
下载PDF
生长抑素卵黄抗体对北京油鸡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兵 王金洛 +3 位作者 胥清富 宋维平 赖平安 徐福洲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5-107,共3页
选用1日龄北京油鸡60只,随机各半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自7日龄起,每10 d自颈部皮下注射 生长抑素卵黄抗体(SS-IgY)制剂1mL;对照组做生理盐水平行处理。采用RIA法、双抗法测定不同生长阶段鸡只血 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 选用1日龄北京油鸡60只,随机各半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自7日龄起,每10 d自颈部皮下注射 生长抑素卵黄抗体(SS-IgY)制剂1mL;对照组做生理盐水平行处理。采用RIA法、双抗法测定不同生长阶段鸡只血 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甲状腺激素(T3和T4)浓度,结果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鸡只血中IGF-Ⅰ和T4 浓度极显著增高(P<0.01),血中T3浓度无显著差异。试验中,血中IGF-Ⅰ水平的动态变化与SS-IgY促进鸡只周增 重表现出的促生长效率曲线变化相似,两者间有较强相关(R=0.87)。上述结果表明,SS-IgY能有效提升北京油鸡血 中IGF-Ⅰ和T4水平,并因此导致试验组鸡只增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油鸡 卵黄抗体 增重 日龄 试验 浓度 促生长 鸡血 增高 选用
下载PDF
“第三空间”中的重生--《无声告白》中离散华人的身份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籍晓红 陈红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78-84,共7页
在移民作家和离散群体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关于民族和文化身份的探讨已不容忽视。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离散群体所面对的种种困惑开出了良药,并为“流离失所”的异乡人和流散群体提供了栖身... 在移民作家和离散群体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关于民族和文化身份的探讨已不容忽视。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离散群体所面对的种种困惑开出了良药,并为“流离失所”的异乡人和流散群体提供了栖身之处。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恰契合此主题,通过刻画离散华人如何在异国他乡被边缘化,并在经历生离死别之后,如何在“第三空间”中得以重生,给予离散华人以深切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身份建构 离散 伍绮诗 《无声告白》
下载PDF
伦理学视阈下威廉·戈尔丁作品中的“你“”我”关系嬗变研究
7
作者 王超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1-85,共5页
戈尔丁在小说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关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在其早期作品中,主人公们执迷于“我-它”关系,深陷“它”之世界而无从挣脱,他们物化他人、利用他人,将他人视作改善自己生存状态的工具,并希望在... 戈尔丁在小说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关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在其早期作品中,主人公们执迷于“我-它”关系,深陷“它”之世界而无从挣脱,他们物化他人、利用他人,将他人视作改善自己生存状态的工具,并希望在这种“我-它”关系中收获幸福,但现实的境况使他们深感迷惘痛苦,于是他们又寄希望于乌托邦式的想象或神性世界,结果自然也是徒劳的。直到人物角色从“我-它”关系转向“我-你”关系,开始关注并走进“你”之世界,在友爱他人、尊重他人、给予他人中定义自身,其社会感才日渐回归,自我价值才得到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威廉·戈尔丁 “我-你”关系 “我-它”关系
下载PDF
山东东明方言人称代词研究
8
作者 杨雅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6期39-43,共5页
该文以山东东明城关片方言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东明方言人称代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可知,东明方言人称代词的使用存在独特性。东明方言三身代词“俺”“恁”“咱”有许多沿袭近代汉语的用法。... 该文以山东东明城关片方言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东明方言人称代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可知,东明方言人称代词的使用存在独特性。东明方言三身代词“俺”“恁”“咱”有许多沿袭近代汉语的用法。三身代词使用了三种复数表示法,即同字法、换字法和增标法。同字法即“俺”和“恁”既可以用于单数,也可以用于复数。换字法即用“咱”表示第一人称复数。增标法,即增添合音词和数量短语。发现在增标法中,增添的复数标记“班儿”应该是和“帮儿”在音节儿化时合流成一个音“班儿”,且在东明方言中“帮儿”已经消失了。这些发现对理解东明方言人称代词的语言特点和语用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明方言 人称代词 班儿
下载PDF
语文教学倾听的框架分析与运行机理
9
作者 杜二敏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作为一项关系性活动,语文教学倾听指向人、观照人、培养人和完善人,在框架上表现为“两主体三层面五要素”,从外部语言要素到内部思维与心理要素,落点为行为与精神要素。语文教学倾听的言说主体在语言上真诚自然,思维上富有启迪,心理上... 作为一项关系性活动,语文教学倾听指向人、观照人、培养人和完善人,在框架上表现为“两主体三层面五要素”,从外部语言要素到内部思维与心理要素,落点为行为与精神要素。语文教学倾听的言说主体在语言上真诚自然,思维上富有启迪,心理上产生共情,行为上反应及时,精神上积极关注;倾听主体则感到内心温暖、豁然开朗、你我共在、获得支持、实现成长。语文教学倾听遵循四重运行机理:从有界自我走向开放自我,从聚焦自我走向同步敏感,从集体独舞走向关系共舞,从孤立行动走向联合共创。在充满关怀情愫、如家温暖的教学场域内,师生共享倾听之美,成为语文教学倾听的运行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听 语文教学 开放自我 你我共在 关系共舞
下载PDF
基于I-DEAS的异地同步协同设计
10
作者 梁允荣 刘冬梅 张建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5-337,349,共4页
为解决CAD领域的"信息孤岛"问题,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效率,实现多个I-DEAS的异地同步协同设计,真正达到"你见即我见"的设计理念,在分析传统的CSCW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以及比较C/S,B/S的优缺点之后,借助于I-DEAS的... 为解决CAD领域的"信息孤岛"问题,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效率,实现多个I-DEAS的异地同步协同设计,真正达到"你见即我见"的设计理念,在分析传统的CSCW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以及比较C/S,B/S的优缺点之后,借助于I-DEAS的功能强大的开放库OpenI-DEAS提供的数据共享接口,设计分布式环境下的I-DEAS异地同步协同设计模型.通过建立以一个服务器端为中心,多个客户端协同设计的协同模式,实现了I-DEAS多个用户设计的"你见即我见"协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地同步协同设计 你见即我见 通用对象 代理体系结构
下载PDF
我-你:共生的朋友——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看《山中访友》
11
作者 杜二敏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73-75,共3页
关爱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在科技文明大行其道之时,人与自然相互间变得漠然、冷淡,形成了"我-它"关系,等级制、二元论思维以及统治逻辑是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生态女性主义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视角,在其关照下,越来越... 关爱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在科技文明大行其道之时,人与自然相互间变得漠然、冷淡,形成了"我-它"关系,等级制、二元论思维以及统治逻辑是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生态女性主义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视角,在其关照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与自然间的"我-你"关系,并投身于构建这一关系的活动中,以建立和谐共生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生态女性主义 《山中访友》
下载PDF
八十年代文学坐标系上的曹乃谦--重读《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
12
作者 李丹宇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84-89,共6页
重读《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可以发现,曹乃谦是八十年代文学坐标系中的独特存在。小说对受难历史背后人性的冷静谛视明显超越了将反思对象指向政治和时代的反思文学作品;运用原生态叙述方式看似接近于新写实小说,但其情感并非零度,在不... 重读《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可以发现,曹乃谦是八十年代文学坐标系中的独特存在。小说对受难历史背后人性的冷静谛视明显超越了将反思对象指向政治和时代的反思文学作品;运用原生态叙述方式看似接近于新写实小说,但其情感并非零度,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潜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倾向和人文关怀。同时,曹乃谦小说的文体别具一格,有小品文简约、隽永、真实的特征。曹乃谦小说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仍然令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乃谦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八十年代 文学潮流
下载PDF
重回“我-你”精神世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交往观及其当代价值
13
作者 王宇遥 易红郡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12-120,共9页
大学的本真是向“我-你”精神世界敞开之地。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交往观强调相遇中的师生以苏格拉底式对话为主要路径,以共同寻求真理为最终旨归的精神交往。这种精神交往既是大学教育交往之本真,也是一种“我-你”共在、共生与共育的... 大学的本真是向“我-你”精神世界敞开之地。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交往观强调相遇中的师生以苏格拉底式对话为主要路径,以共同寻求真理为最终旨归的精神交往。这种精神交往既是大学教育交往之本真,也是一种“我-你”共在、共生与共育的过程,它有助于唤醒教育之灵魂,找到“我-你”精神世界的回归之路。以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交往观审视当下大学,可见师生精神世界贫乏,教育交往已然失真,大学正由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之地沦为一个失去精神交往的场域,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精神危机的根源在于大学教育交往之本真的失落。为此,应不断追寻“我-你”的精神交往,并使师生重回“我-你”精神世界,以重现大学教育交往之本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大学教育交往 “我-你” 精神世界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创伤叙事视角下《无声告白》中自我救赎类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庄益玲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1-77,共7页
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主要记录了这一跨族裔家庭的创伤和自我救赎经历,呈现了华裔男性詹姆斯·李的种族创伤、白人女性玛丽琳的性别创伤及其混血子女莉迪亚的代际创伤,引导读者去感悟跨族裔家庭成员... 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主要记录了这一跨族裔家庭的创伤和自我救赎经历,呈现了华裔男性詹姆斯·李的种族创伤、白人女性玛丽琳的性别创伤及其混血子女莉迪亚的代际创伤,引导读者去感悟跨族裔家庭成员不可言说的内心创伤和不断抗争的疗伤之旅。作者对《无声告白》中主要人物的创伤叙事与自我救赎进行探索,不仅可以引发社会对跨族裔家庭成员创伤困境的关注,还可以激发人们重新审视与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代际冲突、种族关系、性别关系等社会问题,从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告白》 伍绮诗 创伤叙事 自我救赎
下载PDF
《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悲剧的必然性——从家庭系统理论视角
15
作者 唐琳薇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1期196-198,共3页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以家庭为单位,以莉迪亚死亡为故事开端,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困境。以家庭系统理论作为深入思考故事的方法,梳理文本中家庭情绪系统下父母与上一代的情感代际传递对衍生家庭的...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以家庭为单位,以莉迪亚死亡为故事开端,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困境。以家庭系统理论作为深入思考故事的方法,梳理文本中家庭情绪系统下父母与上一代的情感代际传递对衍生家庭的影响、父母与孩子间的连接性融合而产生的家庭投射、子女个体的自我分化程度以及家庭内部子女之间的手足竞争,以期系统全面地解读家庭情感场域下所产生的家庭异化和悲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告白》 莉迪亚 家庭 家庭系统理论
下载PDF
论《无声告白》的创作特点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成霞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75,共9页
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英文长篇小说《无声告白》,是21世纪华裔作家向欧美主流文学界的又一次成功进军。小说描述了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中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以及其他主要人物... 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英文长篇小说《无声告白》,是21世纪华裔作家向欧美主流文学界的又一次成功进军。小说描述了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中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以及其他主要人物的人生渴望、困惑,对命运的顺从、屈服以及抗争、把握的过程。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小说的背景特点、人物特点、故事特点、叙事特点、启示特点,来阐释作品的精彩和作者创作的匠心独具,激发读者对种族认同、女性角色、子女教育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展现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社会哲理、所带来的丰富人生启示,以及对当今社会和公众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告白》 跨族裔 伍绮诗
下载PDF
“我与你”共在:师生关系的伦理向度钩玄 被引量:2
17
作者 闫佳坤 张浩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43-145,共3页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依赖现代化而存在但却不断被异化,在工具理性不断势强的趋势下,教育中“人”的角色逐渐淡化,对“人”的关怀被减弱。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人的实现。关怀伦理提出教育世界中,对人的关怀应该成为教育必然追求。“我与你...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依赖现代化而存在但却不断被异化,在工具理性不断势强的趋势下,教育中“人”的角色逐渐淡化,对“人”的关怀被减弱。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人的实现。关怀伦理提出教育世界中,对人的关怀应该成为教育必然追求。“我与你”的共在,将师生关系复归到平等的人与人的联结状态,师生关系情境下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取向应强调“人”的复归及对“人”的关怀,回归到学生作为“人”的“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与你” 共在 师生关系 伦理向度
下载PDF
回归本真的人性书写:——以《天堂的张望》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奥苒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4-100,共7页
《天堂的张望》以其独特而真实的人性叙事直击人心,好评如潮。作为一部公益电影,《天堂的张望》没有刻意夸大人性的善恶,却深深触动国内外观众并引发全社会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新时代电影人性书写的独特视角和影视导演的社会担当。文章基... 《天堂的张望》以其独特而真实的人性叙事直击人心,好评如潮。作为一部公益电影,《天堂的张望》没有刻意夸大人性的善恶,却深深触动国内外观众并引发全社会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新时代电影人性书写的独特视角和影视导演的社会担当。文章基于原型范畴理论,探究该作品对不同群体人性的书写及其潜隐理据,研究发现:与原型性完美人物角色相比,观众更加呼唤人性真实的回归;原生态书写比刻意塑造更能体现电影文学的时代价值;人性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分,不回避人性的不足并深挖其根源,正是这个社会向善向上的力量。本研究可为公益电影的人性书写及借助影视文学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天堂的张望》 人性书写
下载PDF
后殖民视域下《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中的饥饿感分析
19
作者 张惠婵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6-102,116,共8页
饥饿线索贯穿了华裔美国诗人李立扬的经典诗集《在我爱你的这座城》。这份饥饿不仅是对食物的贪馋,还囊括了对家园的冀求和对表达的渴望,从遍布诗集的食物书写、流散主题与超验主义元素中便可见一斑。饥饿感长期无法缓解,于是转化为贪... 饥饿线索贯穿了华裔美国诗人李立扬的经典诗集《在我爱你的这座城》。这份饥饿不仅是对食物的贪馋,还囊括了对家园的冀求和对表达的渴望,从遍布诗集的食物书写、流散主题与超验主义元素中便可见一斑。饥饿感长期无法缓解,于是转化为贪婪吃下可食与不可食之物、爱与恨、自我与他者的炽烈狂怒。诗人吞噬一切,由饥肠辘辘至暗蓄气力,而后爆破;从沉默不语到呼吼高歌出反抗仇外情绪与种族主义的最强音,又凭诗歌这一“音节”,呐喊其对包罗万象之宇宙心灵矢志不渝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立扬 《在我爱你的这座城》 饥饿 家园 宇宙心灵 华裔美国诗歌
下载PDF
身份认同焦虑与多元化男性气质:以伍绮诗《无声告白》为例
20
作者 张付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08-114,共7页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伍绮诗的作品,讲述了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的故事,涉及族裔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等多个主题,男性气质书写则是该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该小说主要塑造了四位男性人物:詹姆斯父亲、詹姆斯、内...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伍绮诗的作品,讲述了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的故事,涉及族裔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等多个主题,男性气质书写则是该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该小说主要塑造了四位男性人物:詹姆斯父亲、詹姆斯、内斯和杰克。他们面临着种族、文化和家庭背景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因此身份认同焦虑和多元化男性气质成为主要议题。本文以康奈尔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对四位男性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男性身份认同焦虑和多元化男性气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种族背景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关系的途径,以构建多元化的男性形象和男性气质,促进男性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包容性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绮诗 《无声告白》 男性气质 身份认同焦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