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州七夕分豆结缘习俗的源起及流变
1
作者 周艳菊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福州一带过七夕,在传统节俗之外,还有分豆结缘。所分之豆为蚕豆,这是福州的地域民俗。最初的分豆结缘应是从佛教舍豆结缘迁移而来。至清乾隆时期,民间感念知府李拔在此地造福惠泽一方,拈蚕豆纪念他在此地大倡蚕桑之功。福州七夕分豆结... 福州一带过七夕,在传统节俗之外,还有分豆结缘。所分之豆为蚕豆,这是福州的地域民俗。最初的分豆结缘应是从佛教舍豆结缘迁移而来。至清乾隆时期,民间感念知府李拔在此地造福惠泽一方,拈蚕豆纪念他在此地大倡蚕桑之功。福州七夕分豆结缘习俗融合了结缘、纪念等多重内涵,又有民众趋吉的心理沉淀其中。清乾隆以后,七夕分蚕豆结缘习俗便在福州一带流行开来,甚至只兴结缘而不闻乞巧。民国年间,结缘与乞巧在福州七夕中融合起来。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分豆结缘之风渐趋式微。进入21世纪,分豆结缘旧俗焕发新生。出于对和谐的追求,福州“邻里节”应运而生,它直接脱胎于传统的“结缘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民俗 七夕 分豆结缘
下载PDF
芪膝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2
作者 齐慧娟 汪玖瑛 +2 位作者 邵文妍 刘志杰 朱丹英 《山西中医》 2024年第7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芪膝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规范控制血糖,对照组予西药依帕司他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芪膝通痹方。治疗8... 目的:观察芪膝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规范控制血糖,对照组予西药依帕司他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芪膝通痹方。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生化指标及神经电生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NCV)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膝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抗糖基化能力,有助于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气虚血瘀 芪膝通痹方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钱塘江齐溪水库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军良 梅益柔 +2 位作者 潘军 张安平 林春绵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7-551,共5页
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高毒性,难降解,可生物积累等特点,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集了位于钱塘江源头的齐溪水库不同区域的沉积物样品,样品经预处理后通过GC-MS分析,结果表... 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高毒性,难降解,可生物积累等特点,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集了位于钱塘江源头的齐溪水库不同区域的沉积物样品,样品经预处理后通过GC-MS分析,结果表明:齐溪水库中PAHs在沉积物中的质量分数为26.17-2 013.25ng/g,人为活动频繁区域附近的点位样品质量分数普遍偏高,PAHs同系物主要以高环芳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沉积物 齐溪水库 分布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地质文化村建设实践与思考——以福建杞溪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翔 段政 +5 位作者 董颖 陈荣 余明刚 宋庆伟 曹晓娟 钱迈平 《华东地质》 2022年第4期474-489,共16页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不仅拥有丰富而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和城镇、乡村最密集的地区,且交通便利、产业齐全、经济发达,是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支撑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本文以福建省大田县杞溪村...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不仅拥有丰富而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和城镇、乡村最密集的地区,且交通便利、产业齐全、经济发达,是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支撑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本文以福建省大田县杞溪村为例,通过开展地质遗迹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综合调查和分析融合,将其规划、设计并建设成为一个以火山文化为特色的地质文化村。基于杞溪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经验,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我国在建设地质文化村时普遍存在单村资源和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认为地质文化村建设方向应遵循以点带面,发挥区域联动作用,使业态趋于完善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地质遗迹 地质文化村 乡村振兴 福建杞溪 中国东部火山岩带
下载PDF
七夕五考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天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5-85,共11页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七七丧葬 牛郎织女 西王母
下载PDF
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以七夕研究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毕雪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85,共6页
围绕日本几部体系性的关于中国节日研究著作,以七夕部分为中心,对日本学者开展的中国节日研究状况进行考察。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了解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历史和最新动态,从而了解日本学者在中国节日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 围绕日本几部体系性的关于中国节日研究著作,以七夕部分为中心,对日本学者开展的中国节日研究状况进行考察。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了解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历史和最新动态,从而了解日本学者在中国节日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以期为中国民俗学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中国节日 七夕研究
下载PDF
水与古代都城研究:论汉代昆明池的功能与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李令福 《唐都学刊》 2008年第1期8-14,共7页
关键词 昆明池 军事功能 城市供水 园林 水产养殖 七夕传说
下载PDF
由牛郎织女传说看七夕节爱情元素的历史传承与当代重建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3期132-138,共7页
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爱情元素的主要资源与传承载体。该传说在先秦之前已有记载,但直到汉代,它还没有与七夕节发生关联。晋代有了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的故事,该传说才与七夕节相融合,并且使原本以曝晒衣物为主的七夕习俗转为以乞子... 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爱情元素的主要资源与传承载体。该传说在先秦之前已有记载,但直到汉代,它还没有与七夕节发生关联。晋代有了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的故事,该传说才与七夕节相融合,并且使原本以曝晒衣物为主的七夕习俗转为以乞子、乞巧为主,并有隐约而不断的婚恋习俗或爱情元素。由于封建文明的传统文化不宣扬爱情,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像模像样的情人节,七夕节的爱情色彩在封建社会不断淡化,后世的七夕节以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崇拜、乞巧、乞子为主要形态。但现代社会具有对情人节的巨大文化消费需求,七夕节借助牛郎织女传说,具有较多爱情元素并且传承不衰,是中国最具有情人节基础的传统节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传说 七夕节 情人节 爱情元素
下载PDF
论古代日本的七夕歌创作与神仙思想的关系——以《万叶集》为中心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忠锋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87-91,共5页
日本《万叶集》中的七夕歌是以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七夕传说为背景而创作的。笔者认为生活于万叶时代的日本人之所以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七夕歌,其原因不仅仅是被七夕传说中的主人公"牵牛·织女"二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更主要的... 日本《万叶集》中的七夕歌是以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七夕传说为背景而创作的。笔者认为生活于万叶时代的日本人之所以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七夕歌,其原因不仅仅是被七夕传说中的主人公"牵牛·织女"二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更主要的是被贯穿于传说中的神仙思想所吸引。本文通过对七夕歌创作的背景、方式以及内容等的分析,探讨古代中国的神仙思想对日本万叶时代七夕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叶集》 七夕歌 牵牛·织女 神仙思想
下载PDF
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七夕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旭霞 李雅红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期46-49,共4页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意识的重要作用,给劳动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文化 价值 民间文化 礼仪 风俗 中国 农耕文化 爱情 意识 妇女
下载PDF
伊斯兰教本土化视域下的西道堂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仲荣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70-74,共5页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既是时事的产物,也是回族在伊斯兰教本土化的过程中自觉探索的结果。本文在综述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伊斯兰教本土化为视角,对西道堂产生的历史背景、西道堂的称谓及其意义、马启西的思...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既是时事的产物,也是回族在伊斯兰教本土化的过程中自觉探索的结果。本文在综述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伊斯兰教本土化为视角,对西道堂产生的历史背景、西道堂的称谓及其意义、马启西的思想渊源等问题做了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道堂 本土化 马启西
下载PDF
论牵牛织女爱情题材诗歌的形成与流变——兼议宋代“七夕”诗的创新 被引量:2
12
作者 樊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5-18,共4页
牵牛织女爱情故事的形成与古代农耕和蚕桑信仰有密切关系,以此为题材的"七夕"诗在汉代以后逐渐形成怨愤与哀愁的情调,并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诗人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为牵牛织女形象注入新的内涵,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 牵牛织女 “七夕”诗 宋诗 理学
下载PDF
从“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透析“七夕节”的生存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菊娥 《唐都学刊》 2009年第3期122-124,共3页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所积淀的产物,七夕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西方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所积淀的产物,七夕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西方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只有官民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共同实现七夕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创造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瓦伦丁节 七夕节 生存困境 出路
下载PDF
马启西宗教思想的来源和特点——马启西遗联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哈正利 《中国穆斯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0,共4页
本文结合马启西身处的时代,及其身前遗留下的16幅对联,以前相关文献材料,尝试对其宗教理念的来源及其苏菲主义特点作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马启西 宗教思想 来源 苏菲主义
下载PDF
中日七夕神话的文化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詹桂芬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1-4,共4页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七夕神话 比较 文化特色 民族心理
下载PDF
汉魏六朝七夕诗的嬗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3-97,共5页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既与神话、民俗文化相关 ,也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在考察了先秦至唐代七夕诗的演变过程 ,详尽分析各个时代七夕诗的特点后 ,本文认为正是通过新素材的吸纳、视角的变换、典故的联类组合和意境的开...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既与神话、民俗文化相关 ,也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在考察了先秦至唐代七夕诗的演变过程 ,详尽分析各个时代七夕诗的特点后 ,本文认为正是通过新素材的吸纳、视角的变换、典故的联类组合和意境的开拓 ,七夕诗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神话 民俗 诗歌 嬗变
下载PDF
七夕乞巧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讲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毕雪飞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404-408,共5页
七夕乞巧东传日本后,先是在宫廷、贵族与文人之间以作诗和展示丝织品为核心举行"乞巧奠"的形式进行乞巧,至江户时代渐次渗入到庶民阶层,"乞巧奠"平民化。现代日本的"七夕祭"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乞巧的... 七夕乞巧东传日本后,先是在宫廷、贵族与文人之间以作诗和展示丝织品为核心举行"乞巧奠"的形式进行乞巧,至江户时代渐次渗入到庶民阶层,"乞巧奠"平民化。现代日本的"七夕祭"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乞巧的形式与内容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迁。七夕乞巧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讲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在日本的传承与变迁状况,也对当今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七夕乞巧 历史变迁 现代讲述
下载PDF
让中国传统节日成为我们节日的主流——对比中国七夕与西方情人节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杨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70-71,共2页
人们经常把中国的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相提并论,通过对两个节日在中国的现状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七夕比西方情人节更有文化底蕴,更浪漫,感情比之更持久,而西方情人节的节日氛围远胜七夕。作者针对中国的七夕在本土的冷清现状,分析... 人们经常把中国的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相提并论,通过对两个节日在中国的现状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七夕比西方情人节更有文化底蕴,更浪漫,感情比之更持久,而西方情人节的节日氛围远胜七夕。作者针对中国的七夕在本土的冷清现状,分析原因,最终倡导大家应该重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保留节日固有的习俗,恢复传统节日的地位,使我们自己的节日成为中国节日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情人节 传统节日 习俗
下载PDF
从七月七到六月六:“晒节”演变考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江艳 《甘肃高师学报》 2009年第1期50-52,共3页
农历七月七日是早期的"晒节",它与人们传说中关于牛女的"七夕节"不是同一回事情,且各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由于两个节日长期绞缠在一起,故人们将"晒节"改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现今,关于"晒节&qu... 农历七月七日是早期的"晒节",它与人们传说中关于牛女的"七夕节"不是同一回事情,且各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由于两个节日长期绞缠在一起,故人们将"晒节"改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现今,关于"晒节"的时间因地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节” 七月七 六月六 乞巧 七夕
下载PDF
志怪、齐谐之词义演化辨析
20
作者 王炜 戚学英 《北方论丛》 2022年第4期128-138,共11页
志怪、齐谐这两个词的出现具有共时性、同构性。志怪一词在演化进程中,一方面,它由动宾短语转换成为命名书籍的专有名词,在词性、指称对象等层面上向齐谐趋近。另一方面,它与齐谐一词完成了切割、分离,生成了独有的语义形态和使用规律... 志怪、齐谐这两个词的出现具有共时性、同构性。志怪一词在演化进程中,一方面,它由动宾短语转换成为命名书籍的专有名词,在词性、指称对象等层面上向齐谐趋近。另一方面,它与齐谐一词完成了切割、分离,生成了独有的语义形态和使用规律。志怪一词既指向具有怪异性质的知识要素,又用来拢括《搜神记》《酉阳杂俎》等特定的书籍;齐谐则仅仅用来代称具有怪异性质的知识要素。志怪多与搜神、传奇等词语关联,齐谐多与虞初、诺皋等词语关联,它们各自形成了特定的词汇体系和关系序列。志怪一词在衍变的过程中,始终葆有,甚至是强化、固化了它与具有怪异性质的知识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齐谐一词则常常切断自身与具有怪异性质的知识要素之间的关联。近现代以来,志怪作为重要的术语,用来统称《搜神记》等记叙鬼神、妖孽的书籍,这正是志怪一词合逻辑的演化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怪 齐谐 词义演化 使用规律 神鬼妖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