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蚕头录》与朝鲜时代的“赤壁船游”
1
作者 陈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101-108,共8页
苏轼对朝鲜半岛文坛的影响极为深远,其《赤壁赋》更是广为流传,备受朝鲜文人喜爱。朝鲜中期文人朴訚、李荇、南衮重新演绎了苏轼赤壁船游的场景,并将当时唱和的诗作汇集成《蚕头录》一书。他们仿效苏轼赤壁船游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 苏轼对朝鲜半岛文坛的影响极为深远,其《赤壁赋》更是广为流传,备受朝鲜文人喜爱。朝鲜中期文人朴訚、李荇、南衮重新演绎了苏轼赤壁船游的场景,并将当时唱和的诗作汇集成《蚕头录》一书。他们仿效苏轼赤壁船游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苏轼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以排解心中的困扰,二是通过诗歌创作与同道展开文学交流。《蚕头录》的结集问世,不仅推进了赤壁船游在朝鲜时代文人中的普及,还将原本可能散落的作品保存至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头录》 苏轼 朝鲜中期 赤壁船游
下载PDF
当代韩国学者论朝鲜时代的苏轼传播与接受
2
作者 陈庆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4,共10页
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朝鲜时代历时五百余年(1392-1910)。当代韩国学者在本土发表的论朝鲜时代苏轼传播与接受的论著,主要涉及朝鲜时代汉文学对苏轼的接受、朝鲜时代《赤壁赋》的接受与“赤壁船游”研究、朝鲜时代的苏轼著述版本考证几个方... 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朝鲜时代历时五百余年(1392-1910)。当代韩国学者在本土发表的论朝鲜时代苏轼传播与接受的论著,主要涉及朝鲜时代汉文学对苏轼的接受、朝鲜时代《赤壁赋》的接受与“赤壁船游”研究、朝鲜时代的苏轼著述版本考证几个方面。朝鲜时代汉文学对苏轼的接受研究,发轫于1964年,2010年以降形成高潮。其中,曹圭百和柳素真分别着眼于文人群体和文人个体的苏轼接受,贡献尤为突出。对于《赤壁赋》接受以及“赤壁船游”的研究,始于1975年,2010年以来渐入佳境,因“赤壁船游”而产生的一些重要的唱和诗文集,如《壬戌泛月录》《蚕头录》等,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韩国现存的苏轼作品集为数不少,大部分为朝鲜时代刊印,或直接从明清两朝引进。1985年以来,零零星星地出现了一些版本介绍或文献考证的论文;2009年后,成果数量有较大增长,但始终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研究主题也较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韩国 朝鲜时代 苏轼 赤壁船游
下载PDF
“我辈复登临”:吴门赤壁登临图的叙事反叛及其意义世界
3
作者 王一楠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吴门画派的赤壁登临图不仅呼应着苏轼的《后赤壁赋》书写,而且触通着自魏晋以来绵延不绝的登临文化传统。不同于此前受乔仲常、文徵明形塑的图像叙事方式,朱朗、钱榖、蒋乾、文嘉、张瑞图、吴士冠等人的赤壁登临图探索了“环形空间叙事... 吴门画派的赤壁登临图不仅呼应着苏轼的《后赤壁赋》书写,而且触通着自魏晋以来绵延不绝的登临文化传统。不同于此前受乔仲常、文徵明形塑的图像叙事方式,朱朗、钱榖、蒋乾、文嘉、张瑞图、吴士冠等人的赤壁登临图探索了“环形空间叙事”的新范式,并非前人认定的僵化与衰落;其图像表现,亦非对行旅经验的直接搬摹,而是来自对生命本质状态的体认。在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双重视野中,本文重估此前未受重视的吴门赤壁登临图,以期阐明其图像来源、叙事创新及体现着中国文化之延续性的人文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图 吴门画派 叙事画 诗意画 文人画
下载PDF
变异、虚空与元图像:关于雅克·林纳德静物画所绘“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的阐释
4
作者 何艳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2,共11页
17世纪的法国画家雅克·林纳德在其跨越十三年的三幅静物画中,反复表现了一种或一只产自中国景德镇的“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使之成为其所绘“五感”或“虚空”主题静物画中的象征符号。因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雅克·林... 17世纪的法国画家雅克·林纳德在其跨越十三年的三幅静物画中,反复表现了一种或一只产自中国景德镇的“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使之成为其所绘“五感”或“虚空”主题静物画中的象征符号。因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雅克·林纳德静物画中的青花瓷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能错位;“东坡游赤壁”主题的文字纹则变异为无实际意义的点线组合符号纹;而图像纹除了表现内容的变异,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寓意。另一方面,这种变异也使“东坡游赤壁”图摆脱了苏轼“赤壁”二赋或改编故事的束缚,以纯粹的“图像”身份独立呈现。雅克·林纳德的三幅静物画尤其是《中国瓷器与鲜花》,因此也展示出更加明显的“元图像”或“元绘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图 五感画 虚空画 元绘画 海上丝绸之路
下载PDF
17-18世纪中国赤壁赋瓷图像的欧洲传播与变异
5
作者 王文欣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3期94-103,158,共11页
明代中晚期出现一类绘东坡夜游赤壁图像并题写长篇《赤壁赋》文字的日用瓷,这类为本土市场烧制的瓷器进入了外销欧洲及世界各地的商品序列。本文将赤壁赋瓷及其图像置于跨文化交流语境中,结合存世器物、书籍插图、考古报告、收藏机构著... 明代中晚期出现一类绘东坡夜游赤壁图像并题写长篇《赤壁赋》文字的日用瓷,这类为本土市场烧制的瓷器进入了外销欧洲及世界各地的商品序列。本文将赤壁赋瓷及其图像置于跨文化交流语境中,结合存世器物、书籍插图、考古报告、收藏机构著录等,讨论17—18世纪赤壁赋瓷图像传播与变异的路径,尤其关注这些传播与变异发生的历史语境,并揭示文化交流的想象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瓷 图像传播 图像变异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从中观学看《前赤壁赋》中的苏轼哲学思想
6
作者 余雷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22-29,共8页
《前赤壁赋》中既流转着庄子哲学逍遥任纵,也蕴含着儒家思想,更有佛学旨趣显现。作为赋文核心也是转捩点的“水月譬喻”则渗透着大乘佛学义理,揭示出苏轼对中观般若的内化与运用;其背后思想符应着僧肇的“物不迁论”,在即动而求静的中... 《前赤壁赋》中既流转着庄子哲学逍遥任纵,也蕴含着儒家思想,更有佛学旨趣显现。作为赋文核心也是转捩点的“水月譬喻”则渗透着大乘佛学义理,揭示出苏轼对中观般若的内化与运用;其背后思想符应着僧肇的“物不迁论”,在即动而求静的中观思维观照下,苏轼通二为一以“不变”超脱“无常”;在苏轼的哲学体系中,他以中道空观的哲学思维调和儒、道两家,展现出“吾生如寄”的审美人生态度与旷达豁然的生命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前赤壁赋》 《物不迁论》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赤壁古战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7
作者 黄康 《江苏商论》 2024年第9期51-54,59,共5页
近年来,互联网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加深,由此带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性也愈加明显。本文基于赤壁古战场网络游客点评,运用ROST CM6.0软件和网络文本法研究赤壁古战场旅游形象。结果表明,游客对赤壁古战场旅游形象的认知涵盖了旅游... 近年来,互联网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加深,由此带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性也愈加明显。本文基于赤壁古战场网络游客点评,运用ROST CM6.0软件和网络文本法研究赤壁古战场旅游形象。结果表明,游客对赤壁古战场旅游形象的认知涵盖了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服务与管理四个方面。其中,游客对赤壁古战场旅游吸引物的人文历史感知最为强烈;游客对赤壁古战场的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而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旅游设施则是影响赤壁古战场形象感知的三个主要消极情感。景区可以从结果中汲取经验教训,让游客获得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赤壁古战场旅游形象知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感知 赤壁古战场 网络文本 内容分析法
下载PDF
广元千佛崖睡佛龛造像彩绘颜料分析研究
8
作者 姜凯云 朱志保 +1 位作者 孙延忠 金万军 《中国涂料》 CAS 2024年第7期66-76,共11页
睡佛龛开凿于唐高宗末至武周时期,造像多次妆彩。以睡佛龛造像彩绘为研究对象,应用Raman、XRF、XRD、SEM-EDS、PY-GC-MS等多种检测方法对彩绘颜料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上造像妆彩多达3次,彩绘红色颜料为铁红、铅丹、朱砂,蓝色... 睡佛龛开凿于唐高宗末至武周时期,造像多次妆彩。以睡佛龛造像彩绘为研究对象,应用Raman、XRF、XRD、SEM-EDS、PY-GC-MS等多种检测方法对彩绘颜料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上造像妆彩多达3次,彩绘红色颜料为铁红、铅丹、朱砂,蓝色颜料为青金石,绿色颜料为碱式氯化铜、石绿,白色颜料为硫酸铅,黑色颜料为炭黑,胶结材料为动物胶。该研究成果为后续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千佛崖 睡佛龛 造像彩绘 颜料层 铅丹 青金石 石绿 硫酸铅 炭黑
下载PDF
赤泥型地质肥的制备及对石漠化土壤基质条件的改良效果
9
作者 程俊伟 黄明琴 颜雄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0-158,共9页
以赤泥作为堆肥载体制备地质肥料,施加改良石漠化土壤,通过模拟设置不同雨强冲刷和雨量浸润条件,测试分析了横向界面和径向剖面结构土壤的颗粒组成、容重、团聚体及养分指标变化,对地质肥料的改良效果进行了立体化的评价分析。结果表明... 以赤泥作为堆肥载体制备地质肥料,施加改良石漠化土壤,通过模拟设置不同雨强冲刷和雨量浸润条件,测试分析了横向界面和径向剖面结构土壤的颗粒组成、容重、团聚体及养分指标变化,对地质肥料的改良效果进行了立体化的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赤泥基地质肥可有效增强石漠化土壤横径向界面抗雨水冲刷和下渗侵蚀能力,在15~90 mm/h雨强条件下,土壤横向流失率降幅可保持在19.49%~72.20%,土壤黏粒降幅小于20%,OM、TN、TP等各营养指标降幅率最低至3.89%。0~20 cm表层土壤容重由1.18 g/cm3逐级降至0.86 g/cm3,水稳性团聚体量由45.33%增加至75.57%,在1 000~3 000 mm雨量浸润侵蚀条件下,径向剖面各层OM、TN、AP和AK等营养指标下渗率均明显降低,整体流失率最低至2.86%。红外特征分析显示,地质肥中多种营养有机基团特征吸收峰强度显著增强,赤泥地质肥粒料多孔结构有助于营养基质的载留附着。综合考虑土壤物化指标流失率趋势特征及土层构造影响等因素,赤泥基地质肥15%施加量对研究区石漠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地质肥料 石漠化土壤 改良
下载PDF
中国传统艺术主题的跨媒介属性及其哲学基础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一楠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5期50-62,I0003,共14页
跨媒介的中国传统艺术主题具有多样与稳定的特征,这意味着媒介形式差异与审美经验共通性之间存在“异”与“同”的张力。“艺格敷词”的意涵生成史为认识该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也暴露出西方思潮中媒介属性的固化与艺术门类分立的弊端... 跨媒介的中国传统艺术主题具有多样与稳定的特征,这意味着媒介形式差异与审美经验共通性之间存在“异”与“同”的张力。“艺格敷词”的意涵生成史为认识该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也暴露出西方思潮中媒介属性的固化与艺术门类分立的弊端。而“诗画一律”说使不同门类与媒介之间建立起了本质的联系,强调了人类感知经验的整体性与不可分割性。这种认识有其哲学渊源。经过王弼的阐发,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将最高的审美理想赋予了艺术主题,媒介作为工具与手段有其明晰通路,即由“象”达“意”,从而引发了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广泛回应。知性的悬置超越了媒介的壁垒,为当代的媒介神话提供了反思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 诗画一律 艺格敷词 “东坡赤壁”
下载PDF
追寻不变者:苏轼气论与《赤壁赋》新解 被引量:1
11
作者 成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06,243,共12页
苏轼《赤壁赋》提出两层说法,化解人生苦短之叹:一是万物流变中,自有不变者恒久存在;二是风声月色,足供我辈领受。这两层一脉衔接,均基于苏轼的气论而来。苏轼的气论糅合三教资源,时参己意。他所谓不变者,指作为万物质料的气;所谓声色,... 苏轼《赤壁赋》提出两层说法,化解人生苦短之叹:一是万物流变中,自有不变者恒久存在;二是风声月色,足供我辈领受。这两层一脉衔接,均基于苏轼的气论而来。苏轼的气论糅合三教资源,时参己意。他所谓不变者,指作为万物质料的气;所谓声色,属于万物形之精华。前说出自《庄子》外、杂篇,后说则从佛教“六尘”概念转出。气不可见,在现象世界,形之精华最接近本体。唯有迈入君子境界,渐近自然状态方能领取。《赤壁赋》的宗旨,即在写出此一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气论 《赤壁赋》 不变者 形之精华
下载PDF
红崖天书瞿鸿锡摹本考释——明初建文帝祭祀靖难之役惨死忠良的罪己密诏与京观
12
作者 郜丽君 薛泓 +1 位作者 薛润琦 薛欣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3-70,共8页
贵州安顺地区的红崖天书,誉称“黔中第一奇迹”,为中国未解的神秘文字。综合明初建文帝逊国历史记载和清末瞿鸿锡摹本天书内容,经系统考证,瞿鸿锡摹本红崖天书系靖难之役后,逊位流亡的建文帝尝闻“金陵诸臣惨死事”,喟叹自己“获罪于神... 贵州安顺地区的红崖天书,誉称“黔中第一奇迹”,为中国未解的神秘文字。综合明初建文帝逊国历史记载和清末瞿鸿锡摹本天书内容,经系统考证,瞿鸿锡摹本红崖天书系靖难之役后,逊位流亡的建文帝尝闻“金陵诸臣惨死事”,喟叹自己“获罪于神明”,于丙戌年(1406)在红崖山上以文字再造、字体混搭等隐秘手法书就“罪己密诏”,祭祀遭受“株十族”“瓜蔓抄”等极刑而死无葬身之地的“金陵惨死诸臣”。天书向西而立,和周围的山丘一起形成建文帝祭祀驾鹤西去惨死忠良的“京观”(纪念碑)和“京丘”(陵墓)。红崖天书的解密,展示了中国文字和书法字体的丰富发展历程和强大生命力,同时也以文字铁证揭秘了明史第一悬案“建文帝下落谜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崖天书 建文帝下落 靖难之役 罪己密诏 京观
下载PDF
苏轼赤壁赋题材瓷器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颖涛 熊晓昙 《景德镇陶瓷》 2023年第2期99-101,共3页
《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巨著,瓷器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品之一,将《赤壁赋》与瓷器相结合,不仅有助于研究苏轼赤壁赋的影响,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和历史。本文从《赤壁赋》绘画作品的繁荣发展、赤壁赋题材瓷器的审美特征、制作工... 《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巨著,瓷器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品之一,将《赤壁赋》与瓷器相结合,不仅有助于研究苏轼赤壁赋的影响,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和历史。本文从《赤壁赋》绘画作品的繁荣发展、赤壁赋题材瓷器的审美特征、制作工艺和影响等方面来讨论苏轼赤壁赋题材瓷器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绘画作品 审美特征 明末清初时期影响
下载PDF
交流与回响:论徐居正的《赤壁赋》题诗
14
作者 张雪君 《东疆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94-99,128,共7页
徐居正一生创作了与《赤壁赋》相关的诗文作品多达百余篇。这些作品大多呈现出“抚今怀古之追思”“道仙佛禅之认同”“徜徉山水之风流”等共同主题。《赤壁赋》的东传引发了朝鲜古代文人遍学苏诗、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其宁静隽永、淡... 徐居正一生创作了与《赤壁赋》相关的诗文作品多达百余篇。这些作品大多呈现出“抚今怀古之追思”“道仙佛禅之认同”“徜徉山水之风流”等共同主题。《赤壁赋》的东传引发了朝鲜古代文人遍学苏诗、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其宁静隽永、淡泊超然的艺术风格契合了朝鲜朝文人以“深远闲淡”作为诗文品评的标准。《赤壁赋》在朝鲜所引发的文学效应和美学效应是“自我”与“他者”对话交流的产物,朝鲜古代文人创作的一系列《赤壁赋》题诗则是文本生产性活动的回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居正 《赤壁赋》 “风流”之美 文学效应 美学效应
下载PDF
文本与空间的交互——韩国“海东江西诗派”对苏轼《赤壁赋》的接受与演绎
15
作者 张雪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8,49,共9页
高丽中期苏轼诗文集传入朝鲜半岛,收录于《东坡集》中的《赤壁赋》开始进入韩国古代文人的视野。朝鲜朝前期以朴誾、李荇、南衮为代表的“海东江西诗派”在习拟苏文之余,更是兴起了赏读《赤壁赋》、在七月既望之时复演东坡月夜泛舟的活... 高丽中期苏轼诗文集传入朝鲜半岛,收录于《东坡集》中的《赤壁赋》开始进入韩国古代文人的视野。朝鲜朝前期以朴誾、李荇、南衮为代表的“海东江西诗派”在习拟苏文之余,更是兴起了赏读《赤壁赋》、在七月既望之时复演东坡月夜泛舟的活动。在“崇苏”风气的驱使下,《赤壁赋》引发了文人遍学东坡、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他们或化赋入诗,以骚体赋、书记题跋为《赤壁赋》的变体形式,或改写《赤壁赋》原句,在意象、语言、表现技巧等方面创作出赤壁体文学。“海东江西诗派”对苏轼赤壁泛舟的再演,将历史和文本中的赤壁空间移位至现实生活,在苏轼以及“海东江西诗派”的影响下,《赤壁赋》渗透进朝鲜半岛的文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东江西诗派” 赤壁船游 赤壁空间 文化记忆
下载PDF
“相缪”之“缪”该怎么读?——《赤壁赋》“缪”字音读订误
16
作者 陈明洁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第3期63-69,126,共8页
《赤壁赋》中“山川相缪”之“缪”,当代选文大都注释为“缭”的通假字,读音或注为“liáo”,或注为“liǎo”。考察古代诗、词、赋等作品中,“相缪”之“缪”处于韵脚位置时,所押为中古平水韵中的尤韵,“缭”则属萧韵,二韵不能通... 《赤壁赋》中“山川相缪”之“缪”,当代选文大都注释为“缭”的通假字,读音或注为“liáo”,或注为“liǎo”。考察古代诗、词、赋等作品中,“相缪”之“缪”处于韵脚位置时,所押为中古平水韵中的尤韵,“缭”则属萧韵,二韵不能通押。早在先秦文献中,已经有用“缪”来表示“樛”的绞结、盘绕之义,古书注解亦多有说明,且两字在不同的文献中屡见异文。由此可知,“缪”应是“樛”的通假字,中古音反切“居虬切”,今音当读为“ji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 相缪 音读 订误
下载PDF
贵州石漠化地区降雨条件下红粘土剪切强度特性随含水量变化关系探讨 被引量:18
17
作者 唐益群 佘恬钰 +2 位作者 张晓晖 杨坪 王建秀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9-252,共4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水土流失是石漠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喀斯特地区地表广泛覆盖的红粘土在降雨条件下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和人工垦殖的影响,剪切强度会产生变化,更易发生水土流失。本文以贵州普...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水土流失是石漠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喀斯特地区地表广泛覆盖的红粘土在降雨条件下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和人工垦殖的影响,剪切强度会产生变化,更易发生水土流失。本文以贵州普定石漠化研究区(陈旗村)的红粘土为例,以原状土模拟未经扰动的土样,以重塑土来模拟经过开垦被扰动后的土样,设计了原状土和重塑土在不同含水量下的直剪试验,初步地研究了这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含水量大于35%时,石漠化地区红粘土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在同一含水量水平下,原状土的抗剪强度明显优于重塑土,且随着含水量的增加,重塑土的强度衰减较之原状土快许多,表明了经过人工垦殖后的红粘土在降雨条件下更易发生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研究区 降雨 红粘土 抗剪强度 含水量
下载PDF
丹霞地貌概念讨论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尚仁 刘瑞华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6期669-674,共6页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上的不同意见,主要是:①岩性岩相上是较单一的"陆相碎屑岩"还是涵盖多种岩性岩相的"沉积岩";②地貌上是"丹崖",还是"赤壁丹崖",或是"赤壁丹崖群"。根据目前已知的...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上的不同意见,主要是:①岩性岩相上是较单一的"陆相碎屑岩"还是涵盖多种岩性岩相的"沉积岩";②地貌上是"丹崖",还是"赤壁丹崖",或是"赤壁丹崖群"。根据目前已知的中外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初步认为,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近10a来,一些丹霞地貌概念,基本上属于"中国丹霞地貌"的概念,不完全符合世界丹霞地貌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概念 海相红层 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 赤壁丹崖群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红黏土在石漠化过程中的侵蚀与堆积记录——以乌蒙山脉麻窝山流域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谢良胜 吴攀 +3 位作者 顾尚义 刘群 葛佳杰 曹振兴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50,共4页
以乌蒙山脉西陲重度石漠化盆地型喀斯特地区麻窝山为例,分别对侵蚀区和堆积区红黏土的粒径和主量元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山区红黏土在石漠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石漠化过程中,堆积区红黏土继承了侵蚀... 以乌蒙山脉西陲重度石漠化盆地型喀斯特地区麻窝山为例,分别对侵蚀区和堆积区红黏土的粒径和主量元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山区红黏土在石漠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石漠化过程中,堆积区红黏土继承了侵蚀区红黏土的理化特征;堆积区与侵蚀区相比,前者红黏土的粒度较小,组分相对稳定,风化程度较高;差异侵蚀引起侵蚀区红黏土含量有较大波动,冲积和洪积作用使堆积区红黏土充分混合,其含量较为均一;短时间尺度内侵蚀区和堆积区风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堆积区土壤中K2O、MnO等发生异常,是石漠化过程中引起环境表生地球化学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红黏土 堆积响应 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红层缓倾岩质斜坡地下水作用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苗朝 石胜伟 +1 位作者 谢忠胜 张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0-55,共6页
强降雨条件下地下水作用对川东缓倾岩质滑坡大规模的爆发起到关键作用。以川东典型红层缓倾岩质斜坡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渗流规律,并从地下水的物理作用和力学作用两方面研究其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 强降雨条件下地下水作用对川东缓倾岩质滑坡大规模的爆发起到关键作用。以川东典型红层缓倾岩质斜坡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渗流规律,并从地下水的物理作用和力学作用两方面研究其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在层状和块状岩体斜坡中主要是通过原生层面和节理裂隙运移,孔隙水压力主要集中在斜坡后缘,靠近前缘水压力逐渐降低。川东缓倾岩质滑坡是在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和物理软化泥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降雨入渗形成的水平推力、扬压力及软弱结构面强度的降低导致滑坡的启动;其形成演化过程可分为:1结构面形成与贯通阶段;2泥岩夹层软化阶段;3强降雨启动破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规律 物理力学作用 数值模拟 形成演化过程 缓倾岩质斜坡 川东红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