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帝国的“蓝色公路”:《水经注》的空间想象
1
作者 田晓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6,176,共20页
考察北魏郦道元(?—527)的《水经注》,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重构《水经注》的文本生态,以求阐明此巨著之意义与价值。其一将郦道元的作品置于经注传统的语境脉络中,一方面强调注经者所面临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指出注疏相对于原始文本的创造... 考察北魏郦道元(?—527)的《水经注》,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重构《水经注》的文本生态,以求阐明此巨著之意义与价值。其一将郦道元的作品置于经注传统的语境脉络中,一方面强调注经者所面临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指出注疏相对于原始文本的创造潜力;其二,让郦道元的著作与同时代的南方山水写作进行对话,强调该著作在空间感知和空间表现方面的独特模式。由此提出,郦道元基于帝国想象,构建了一套由江河组成的基础设施体系,这套江河系统可以被视作以人工运河来佐助自然江河的中古隋唐政体的有力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郦道元 水经注 帝国 空间感知 空间表现 山水写作 注疏
下载PDF
“诸病通用药”的体例构建及辨治模式探析
2
作者 季文达 马骏 +3 位作者 肖正 白敏 杨晓轶 李应存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本草经集注》序录中的“诸病通用药”以其独特的“病-药”纲目体例及其临床实用性,受到医家追捧推崇,而被后世本草学著作和方书收录及发挥,为“专病专方”“专病专药”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之“大病之主”... 《本草经集注》序录中的“诸病通用药”以其独特的“病-药”纲目体例及其临床实用性,受到医家追捧推崇,而被后世本草学著作和方书收录及发挥,为“专病专方”“专病专药”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之“大病之主”为基础框架,以《伤寒杂病论》之方药为参考,以自身及他医用药经验为扩充创建了“诸病通用药”体例,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病症与药物主治之长进行联系、归纳和总结,创建了“病-药”纲目体例。“诸病通用药”体例的构建开辟了“专病专方”“专病专药”的先河,为临床辨治提供新的组方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通用药 辨治模式 专病专方 专病专药 本草经集注
下载PDF
《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融入文创设计路径探析
3
作者 高煜萌 司智慧 汪晓春 《设计》 2024年第7期100-103,共4页
探究将《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融入文创设计的路径。梳理《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分类的内在含义,结合皮尔斯符号学三元论对其进行分类及抽象提取,并对应至人的情感三层次,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使河流类名称符号具象化,从而导向河流类名称... 探究将《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融入文创设计的路径。梳理《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分类的内在含义,结合皮尔斯符号学三元论对其进行分类及抽象提取,并对应至人的情感三层次,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使河流类名称符号具象化,从而导向河流类名称融入文创设计的可行路径。得出《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融入文创设计的有效路径。《水经注》中河流类名称可按照皮尔斯符号学三元论分为三大类,分别对应人的情感层次中的三层次,从而可以确定各层次的具体设计内容,继而总结出河流类名称融入文创设计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文化 《水经注》 河流类名称 文创 设计路径
下载PDF
变文生成年代辨证
4
作者 王子鑫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142-154,174,共14页
过去有学者依据文献中较早出现的“变文(变)”,认为变文形成于唐高宗时期乃至于唐前,细分则大致有“东晋说”“梁代说”“唐高宗说”等。实际上,相关讨论所引文献中的“变文(变)”并非文体概念。变文的出现和定型固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过去有学者依据文献中较早出现的“变文(变)”,认为变文形成于唐高宗时期乃至于唐前,细分则大致有“东晋说”“梁代说”“唐高宗说”等。实际上,相关讨论所引文献中的“变文(变)”并非文体概念。变文的出现和定型固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目前所见唐玄宗朝之前文献中出现的“变文”皆与敦煌藏经洞中所出的变文无关。结合相关文献中的记载可以推定,作为转变伎艺书面化产物的变文形成于八九世纪之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文 经传变文 变文易体 方言 《报恩经变》
下载PDF
苏辙《诗集传》初名考
5
作者 易均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苏辙的《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由汉学向宋学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著作。此书上承欧阳修《诗本义》,下启朱熹《诗集传》,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从整体上“腰斩”《诗序》的做法,更是对《诗经》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因此,此书也... 苏辙的《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由汉学向宋学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著作。此书上承欧阳修《诗本义》,下启朱熹《诗集传》,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从整体上“腰斩”《诗序》的做法,更是对《诗经》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因此,此书也被后世学者频繁称引。但在具体的称引过程中,学者对苏辙此书的称谓却各凭己意,互有出入,以致有十几种之多。更有甚者,例如朱熹、王应麟等学者称引苏辙此书时,就曾因名实不副,犯下张冠李戴,难证其引的错误。这样繁乱的现象已造成学术上的严重困扰,并且仍继续影响着现今学界的研究。但学界对于这一现象却并未引起重视,偶有一二学者讨论到这个问题,却也含糊不清。厘清前人对苏辙《诗集传》的误称并探析其初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辙 《诗集传》 “三苏”经学
下载PDF
内涵、演进与反思: 新闻客观性再认识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润泽 李静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129-147,共19页
本研究阐释了“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和演进过程,并反思了新闻客观性这一理念本身及其在新闻业中的实践。以事实—观点分离、免于偏见、尊重新闻事实为核心内涵的新闻客观性源起于美国商业报刊取代党派报刊的时期,并于20世纪20年代被正式... 本研究阐释了“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和演进过程,并反思了新闻客观性这一理念本身及其在新闻业中的实践。以事实—观点分离、免于偏见、尊重新闻事实为核心内涵的新闻客观性源起于美国商业报刊取代党派报刊的时期,并于20世纪20年代被正式确立为道德理念和职业准则。新闻客观性诞生以来,在各个时期遭遇过不同的挑战。新闻客观性的演进史也是其自我剖白、自我捍卫的历史。新闻客观性并不完美,但至少在更好的选择出现之前,它作为支撑新闻行业合法性确立的一大支柱、指导新闻实践活动的操作规范,依然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客观性 事实—观点分离 免于偏见 尊重新闻事实
下载PDF
论“本体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内在关联 被引量:1
7
作者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4期48-61,196,197,共16页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者来加以建构和说明,建构和说明之道在于积极理解古代中国哲学体系形成的过程。基于《易传》形成的中“本体”一词在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根源性与奠基性,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归于对“本体”的描述、分析、经验整合、理解诠释、概念创新,以及理性直观。“本体”一词不可简单说为“存在”,也不可以把“本体论”看成是西方的“存在论”(ontology),或用西方的“存在论”翻译中国的“本体论”(bentilogy,generative ontology),后者具有根源变化与创造发展的动态形象与状态,其一贯的基本意义从先秦易学到当代理学与心学并无变化。在此一理解中,如何掌握经典或经典文本的形成,自然涉及一个意义发生和意义整合与提升的过程。如此才能认清诠释如何发生:诠释即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认知,以及正确与适当的表述和表达,构成人的心智活动。对经典本体意义与概念的形成有所认知,说明何为中国哲学中的诠释活动,然后可以定义什么是中国诠释之学。四书中《论语》《孟子》的概念和词句为孔孟所创建,依据本源和心性之体的本体概念可以说明其文本意义的形成。中国经典本文意义创造的十一条基本原理,作为中国传统诠释活动的理论基础,构成一个“中国诠释学”的体系框架。“中国诠释学”包含“本体诠释学”,并以之为创造经典文本之动力与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学 中国诠释学 经典诠释 本体 诠释 论孟 易传
下载PDF
汉唐时期交趾地区红河水道与长州政治势力兴起 被引量:1
8
作者 谢信业 《海洋史研究》 2023年第1期28-48,共21页
对于7世纪前后的红河三角洲平原来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莫过于交趾地区的政治、经济重心由红河东岸的北宁平原,转移到了红河西岸河内地区,这种转变是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果。从两汉到隋唐的10个世纪中,以红河平原为中心的交趾地区基本在汉... 对于7世纪前后的红河三角洲平原来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莫过于交趾地区的政治、经济重心由红河东岸的北宁平原,转移到了红河西岸河内地区,这种转变是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果。从两汉到隋唐的10个世纪中,以红河平原为中心的交趾地区基本在汉唐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中央王朝对交趾地区的同质化管理,加快了该地区与内地之间的整体发展步伐,而南海贸易交通网络的开辟,又推动红河平原与外部世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交趾地区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趾 商业贸易 政治势力 文化交流 红河三角洲 外部世界 中央王朝 交通网络
下载PDF
经史互通:朱子《春秋》学思想探析--以《左传》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王新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05-116,共12页
经史关系是理解朱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朱子立足于其“义理”之正的根本立场,以先经后史、经史互通作为理解经史关系的基本方式,在肯定经学大义的基础之上,重视史学的功能与价值,二者收摄在圣人“义理”的大框架之下,共同组成朱子完整... 经史关系是理解朱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朱子立足于其“义理”之正的根本立场,以先经后史、经史互通作为理解经史关系的基本方式,在肯定经学大义的基础之上,重视史学的功能与价值,二者收摄在圣人“义理”的大框架之下,共同组成朱子完整的学问结构——朱子之《春秋》学即具备此特征。朱子肯定《左传》的史学价值,并根据圣人《春秋》大义而批评其“义理”之失,在严守《春秋》经学本位的同时,也为史学树立了高标准。在《春秋》学上,朱子的经史互通思想得到了绝佳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经史 义理 《春秋》 《左传》
下载PDF
董仲舒与公孙弘的人格和事业
10
作者 刘国民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5-51,共17页
董仲舒、公孙弘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两位著名儒者。董仲舒是公羊学大师,是大思想家,“为群儒首”;《天人三策》是西汉政治更化和文化建设的经典文献,直接影响了武帝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董仲舒继承儒家的中心观念,如任德而不任刑... 董仲舒、公孙弘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两位著名儒者。董仲舒是公羊学大师,是大思想家,“为群儒首”;《天人三策》是西汉政治更化和文化建设的经典文献,直接影响了武帝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董仲舒继承儒家的中心观念,如任德而不任刑、仁义礼智信等,且把它们置于通俗的阴阳五行的天道构架中。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是西汉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者。元光元年,公孙弘对策,天子擢弘对为第一。他秉承武帝之命,著《功令》,具体制订了汉廷置博士弟子员的措施。这表明他精通文法吏事,与陈义高远而疏阔于事的儒生不同。董仲舒提出兴太学的重要建议,公孙弘是兴太学之议的具体践行者。汉廷兴太学,为儒者打开了仕途的通路,儒家“学而优则仕”“得君行道”的理想得以实现。这一方面使专制政治受到儒家之道的影响,且增加了官僚机构中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把《五经》与儒者置于政治权势下,以达到控制儒者且歪曲《五经》而使之成为专制政治缘饰品之目的。他们二人是同时代人,皆习《公羊春秋》,在仕途上颇有交集,在儒学和功业上相互映衬。董仲舒是一位醇儒,方正严肃,克己复礼,且以仁义之道修身,知行合一。公孙弘的人格复杂矛盾,恢奇多闻,辩论有余,生活节俭,阳善阴恶,曲学阿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公孙弘 公羊学 《五经》博士 人格 事业
下载PDF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实施模型述评 被引量:87
11
作者 丁晓蔚 顾红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年第1期66-69,共4页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发展人际沟通等综合素养,强调学习者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经过调整、发展和完善,它的实施模型由理想的、线性的模式发展成为可行的、生成式模型,更加关注学生...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发展人际沟通等综合素养,强调学习者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经过调整、发展和完善,它的实施模型由理想的、线性的模式发展成为可行的、生成式模型,更加关注学生的合作与自主学习、导师的有效指导以及PBL过程的循环性和反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经典模型 改进模型 述评
下载PDF
从《太素》记载探索督脉经的起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建斌 赵京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4-236,共3页
依据《太素》对督脉经的记载,深入分析和探讨《太素》中对督脉经的认识和特点,并与《内经》《难经》中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发现《太素》对督脉经的认识要早于传世督脉经理论,推测《太素》记载的督脉经可能是传世督脉经理论的早期形式... 依据《太素》对督脉经的记载,深入分析和探讨《太素》中对督脉经的认识和特点,并与《内经》《难经》中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发现《太素》对督脉经的认识要早于传世督脉经理论,推测《太素》记载的督脉经可能是传世督脉经理论的早期形式。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太素》对督脉经的认识与"脊椎法"的临床实践有关,这可能是督脉经起源的临床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学/历史 督脉 《黄帝内经太素》
下载PDF
超疏水金属网膜的制备及油水分离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谢清伟 全学军 +1 位作者 李瑞恒 蔡永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99-106,共8页
综述了超疏水网膜的研究及其在油水分离上的应用进展。首先结合3个经典模型以及接触角和滚动角介绍了超疏水网膜的基础理论;然后全面综述了刻蚀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沉积法和电化学法制备超疏水网膜的工艺及其油水分离的研究进展;最后... 综述了超疏水网膜的研究及其在油水分离上的应用进展。首先结合3个经典模型以及接触角和滚动角介绍了超疏水网膜的基础理论;然后全面综述了刻蚀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沉积法和电化学法制备超疏水网膜的工艺及其油水分离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网膜 经典模型 微纳结构 油水分离
下载PDF
论《易经》非占筮记录 被引量:7
14
作者 郑吉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32,共9页
自20世纪初古史辨运动兴起,易学界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多视"经"为卜筮记录,"传"为哲理新创,"经"与"传"必须分别而观,不可以以"经"释"传",亦不可以以"传"解"... 自20世纪初古史辨运动兴起,易学界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多视"经"为卜筮记录,"传"为哲理新创,"经"与"传"必须分别而观,不可以以"经"释"传",亦不可以以"传"解"经"。本文列举九个论点,论证《易记》为政治典册,蕴含义理;《易传》义理之精义即多承继自"经"。《周易》"经""传"关系,一如父母子女之关系。父母之基因为子女所承继,"经"之基因亦为"传"所传承。"经"与"传"固有区别,就像父母子女各具独立人格。我们当然不应混"经""传"为一,但亦不宜认"经""传"为绝无关系之两种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易传》 《周易》 经传分离
下载PDF
《论语》注疏之西方传承:从理雅各到森舸斓 被引量:7
15
作者 金学勤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65,共8页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历代注疏者众多。西方译介《论语》者亦多,但鲜有重视、传承和发扬传统注疏者。而理雅各和森舸斓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融会中西,将经典背后的阐释传统呈现给英语读者,使他们不仅能够窥见儒经注疏传统的丰富多彩,更...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历代注疏者众多。西方译介《论语》者亦多,但鲜有重视、传承和发扬传统注疏者。而理雅各和森舸斓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融会中西,将经典背后的阐释传统呈现给英语读者,使他们不仅能够窥见儒经注疏传统的丰富多彩,更能真正理解《论语》是一部"活"的经典。认真考察从理雅各到森舸斓翻译和阐释中国典籍的策略和方法,以及他们的"学术型翻译"在西方世界所取得的成功,无疑能给我们的对外翻译事业带来不少灵感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注疏 理雅各 森舸斓
下载PDF
清初李因笃诗学新论 被引量:10
16
作者 蒋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127,共7页
The study about the school of Guan Zhong"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Idea, but not to the filed of literature study. Li Yindu, who lived in the region of Guan Zhong (the centra... The study about the school of Guan Zhong"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Idea, but not to the filed of literature study. Li Yindu, who lived in the region of Guan Zhong (the central Shanxi plain), was a famous poet and an expert in poetic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is woks on poetics, which is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school of artistic style, was in response to the poetry in Song style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 Xi, and initiated a new approach of study of Chinese poetry. His study on poetic rhyme created a separate school in that time and had effect on Gu Yan wu who happened to stay in Guan Zhong. Especially, his study on Tang Poetry rhyme and Du Fu’s poems illuminated the scholars in Poetics in his time and af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因笃 格调派 汉诗评 诗歌音韵学
下载PDF
两千载传统集萃 三百年蒙学范本——《古文观止》述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凭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76-280,共5页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was edited by two ordinary scholars named Wu Chucai and Wu Diaohou,and published under the subsidies of the clansman named Wu Xingzuo.The articles are famous expert celebrated work,and t...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was edited by two ordinary scholars named Wu Chucai and Wu Diaohou,and published under the subsidies of the clansman named Wu Xingzuo.The articles are famous expert celebrated work,and the most are short proses but not repelsed verses.The comments pours detailed but not tedious,examines sound precise,distinguishes character appropriate,certain inspirational to initially fords,so it is best-selling for long time.But it has phenomenons of prophase seriously and later stage gentlely,and defects of omitting important dynasties and person.However,as it was originally edited for basic education,although some articles are not suitable,it is not only adaptive to progressive teaching principle,but also coincidental to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观止》 传统文化 蒙学教材 集萃 述论 范本 普及读物
下载PDF
政治与学术之间的汉代章句学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荣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9,共7页
在汉代,章句学兼具政治和学术双重属性。作为政治活动,章句学的出现与儒术的兴起相伴,并得到了汉朝政府的大力支持,章句学的主体内容是儒家经典,主要作者是经师和博士;作为学术活动,章句学既包含文字训诂,也包括义理阐释,并由义理阐释... 在汉代,章句学兼具政治和学术双重属性。作为政治活动,章句学的出现与儒术的兴起相伴,并得到了汉朝政府的大力支持,章句学的主体内容是儒家经典,主要作者是经师和博士;作为学术活动,章句学既包含文字训诂,也包括义理阐释,并由义理阐释而滋生出强烈的学术派性。汉代章句在风格上也几经变迁。在繁盛期,章句的义理诠释部分十分臃肿;到了后期,章句逐渐复归于简约的风格。章句风格的转变与今文经学向古文经学的转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章句学 中国学术史 汉代经学 解释学
下载PDF
翻译批评的三种中国古典批评模式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华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5,112,共5页
中国古典批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注经式批评、诗话式批评(或范畴式批评)和评点式批评。注经式批评针对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批评对象的哲学文本,分为两种取向:其一为"我注六经"式的考据取向,其二为"六经注我"... 中国古典批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注经式批评、诗话式批评(或范畴式批评)和评点式批评。注经式批评针对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批评对象的哲学文本,分为两种取向:其一为"我注六经"式的考据取向,其二为"六经注我"式的义理取向。诗话式或范畴式批评与当今所谓的印象主义批评颇为相似,主要通过零星的、随感式的和非系统的评说来进行。评点式批评主要针对小说这种叙事类文学的文本,一般不会被抽离所评点的文本之外,而是附着其上,与被评点的文本形成了一种寄生和被寄生的关系。在翻译批评中,哲学经典文本的翻译批评多为注经式批评;诗歌翻译批评因多采取零星范畴式的批评可与诗话式批评模式比类;小说类叙事文体的翻译批评可以参照评点式批评模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中国古典批评模式 注经式批评 诗话式批评 范畴式批评 评点式批评
下载PDF
从经注与史注的变奏看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学术史地位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瑞龙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5-102,共8页
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 ,史学是作为经学附庸的地位出现的 ,这时史注附属于经注 ;伴随着史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史注也逐渐打破此前经注研究范式 ,探索适合史学这门学科本身特点的研究范式 ;裴注正是对这些探索... 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 ,史学是作为经学附庸的地位出现的 ,这时史注附属于经注 ;伴随着史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史注也逐渐打破此前经注研究范式 ,探索适合史学这门学科本身特点的研究范式 ;裴注正是对这些探索成果的吸收和总结 ,并继承了经注研究范式的优长之处 ;裴注对后世的史注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并在近代获得了新生 ,它的出现标志着史注研究范式的确立 ;这种新的研究范式 ,反过来又影响了其所脱胎的经注研究范式。仔细研究二者关系的变化 ,就会发现其与学术史上经史关系的变化有着某种规律性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松之 《三国志注》 史注 经注 史注研究范式 学术分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