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Metaphor-A Case Study of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1
作者 LUO Yi ZHOU Ji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4期290-294,共5页
The national image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with a distinct political feature,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presented to the outside world,and also encompass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people.With the devel... The national image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with a distinct political feature,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presented to the outside world,and also encompass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peopl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 crucial part of 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a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China to showcase its national image to the world in the post-pandemic era.Based on Forceville’s multimodal metaphor theory,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etaphorical phenomena contained in the performance and their functions,effects,and purpo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scenes,images,and narratives in the opening ceremony,including war metaphor,competition metaphor,personification metaphor,and other conceptual metaphors.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on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broad sense,mainly encompassing auditory and visual modes.Through the use of these multimodal metaphors,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Winter Olympics builds an image of a vibrant,peace-loving,and responsible country,which not only demonstrates China’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but also expresses the Chinese people’s beautiful vision for the early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modal metaphor national image Olympic Winter Games Opening Ceremony
下载PDF
概念的跨域映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概念隐喻及其修辞机制
2
作者 刘涛 庞宇瑶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如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抽象概念进行符号表征,隐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修辞理念和方法。隐喻的基本修辞原理是跨域映射,即借助具体的概念域来映射抽象的概念域,以形成一种类比性的联想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新概念的知识建构。中华民族... 如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抽象概念进行符号表征,隐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修辞理念和方法。隐喻的基本修辞原理是跨域映射,即借助具体的概念域来映射抽象的概念域,以形成一种类比性的联想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新概念的知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隐喻机制主要发生在话语、语义和符号三个维度。话语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主要体现为一种概念隐喻实践,代表性的知识话语是“共在”“相互依存”“多元一体”。语义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依赖于某种隐喻图式的激活与发明,常见的隐喻图式包括基于家庭隐喻的“互助”概念建构、基于建筑隐喻的“连接”概念建构以及基于容器隐喻的“团结”概念建构。符号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主要体现为视觉隐喻和听觉隐喻两种隐喻实践,其分别通过视觉意象的再造与声音景观的建构,创设一种通往共同体认同的图像化与声音化想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中华民族共同体 概念隐喻 视觉隐喻 听觉隐喻
下载PDF
形象与态度——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概念隐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姜波 胡豫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7-106,F0003,共11页
概念隐喻广泛存在于人类表述特殊抽象概念的话语之中,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运用概念隐喻表达抽象概念。报告中的语言将理论阐释与通俗表达有机结合,既体现权威性,又不乏大众性。... 概念隐喻广泛存在于人类表述特殊抽象概念的话语之中,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运用概念隐喻表达抽象概念。报告中的语言将理论阐释与通俗表达有机结合,既体现权威性,又不乏大众性。论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语料,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运用隐喻识别程序MIPVU,考察了语料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分布和表达特点。研究发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念隐喻的使用频率较高,类型包括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军事隐喻、自然隐喻、方位隐喻和拟人隐喻,其中旅程隐喻使用频率最高。语篇通过运用不同的概念隐喻类型塑造了国家的正面形象,表达了中国人民必将团结一致、砥砺前行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党的二十大报告 源域 目标域
下载PDF
隐喻态度资源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自塑研究——基于语料库《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2017—2022)
4
作者 姚克勤 丁晓梅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7-68,共12页
隐喻具有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特征,是人们对自然世界及生活环境的一种认知和理解方式,具有反映和创建现实、隐性传递言说者态度之用,能促使受众对某些事或物产生特定之印象。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评价理论,以隐喻态度资源为切入点,结合... 隐喻具有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特征,是人们对自然世界及生活环境的一种认知和理解方式,具有反映和创建现实、隐性传递言说者态度之用,能促使受众对某些事或物产生特定之印象。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评价理论,以隐喻态度资源为切入点,结合定量定性方法,探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2017—2022)中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可以发现相关语料中各类隐喻通过具体且共享的意象,传递言说者态度,促使受众产生心理认同,从而塑造了中国作为行动者、贡献者、亲近者的立体、真实和多维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理论 态度资源 概念隐喻 国家形象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
下载PDF
中国外交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国家形象建构的视角
5
作者 武建国 马春雨 宋玥 《中国语言战略》 2024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对其行为、活动、成就等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本文基于中国外交话语语料库,对中国外交话语中的隐喻进行批评性分析,探讨外交话语如何通过隐喻来建构国家形象。研究表明,...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对其行为、活动、成就等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本文基于中国外交话语语料库,对中国外交话语中的隐喻进行批评性分析,探讨外交话语如何通过隐喻来建构国家形象。研究表明,中国外交话语中大量使用旅程隐喻和建筑隐喻,这是由于旅程、建筑与中国意识形态的内容和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隐喻广泛存在于外交话语中,我们可以通过批评隐喻分析模型展开分析,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方向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隐喻分析 外交话语 国家形象建构 语料库
下载PDF
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
6
作者 杜永欣 陈汝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5-82,共8页
生态文明话语是新时代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话语表达。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国家领导人生态文明话语表达的分析发现,借助于隐喻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国以“重返自然”的现代性反思,建构了中国... 生态文明话语是新时代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话语表达。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国家领导人生态文明话语表达的分析发现,借助于隐喻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国以“重返自然”的现代性反思,建构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科学性内涵;通过激发社会的“共同体”想象,凝聚了环境治理共识;并以全球环境危机语境下的“英雄主义”叙事,进行了环境治理的情感动员。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隐喻建构,在诠释中国的生态价值理念、促进绿色发展共识、倡导社会环保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话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概念隐喻 话语建构 国家话语 环境治理
下载PDF
南武野蛮《新石头记》与清末中国“成长小说”的生成
7
作者 刘阳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4,共11页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诞生于“五四”时期,“五四”之前具有成长小说雏形的作品几乎全部为译作。实际上,清末南武野蛮的《红楼梦》续作《新石头记》是一部完全萌芽于中国的原创成长小说。与吴趼人同名小说中欲...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诞生于“五四”时期,“五四”之前具有成长小说雏形的作品几乎全部为译作。实际上,清末南武野蛮的《红楼梦》续作《新石头记》是一部完全萌芽于中国的原创成长小说。与吴趼人同名小说中欲速不达的“伪成长”不同,南武野蛮详细描画主人公贾宝玉循序渐进的成长轨迹,关注个体与国家的相衍相生,在同时代文学创作中具有超前的现代性。南武野蛮《新石头记》中鲜明的成长因素离不开主人公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更与其时代背景下的清末新政和留学浪潮密切相关。以南武野蛮《新石头记》为代表的清末成长小说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依然可以被视为近代中国试图冲破阻碍、谋求发展的家国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武野蛮 《新石头记》 成长小说 家国隐喻
下载PDF
概念隐喻视角下政治形象建构及其日译策略研究——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8
作者 季智璇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8-71,112,共15页
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是政治话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政治形象的核心要素。文章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其官方日译本为语料,梳理了文本中出现的隐喻类型,考察了部分类型隐喻构建的政治形象,并在此基... 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是政治话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政治形象的核心要素。文章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其官方日译本为语料,梳理了文本中出现的隐喻类型,考察了部分类型隐喻构建的政治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政治隐喻的日译策略。研究表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采用了战争、旅行、建筑、拟人、自然等11种类型的隐喻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过旅行、拟人、战争等多种隐喻使用,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路者”“负责任家长”“总指挥”等形象;中国政治话语隐喻对日翻译策略有喻体直译、喻体转换、喻体意译3种手段,且喻体直译中又可细分为喻体对等和喻体输出,喻体意译可细分为提升理解型意译、消除冲突型意译和增进共识型意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 政治隐喻 日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政治隐喻的阿译研究
9
作者 吕可丁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77-84,112,共9页
论文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以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为语料,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梳理报告中隐喻的分类及特征,并探究政治隐喻的阿拉伯语翻译策略。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 政治隐喻 阿拉伯语翻译
下载PDF
基于“政治等效”的概念隐喻日译方法--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10
作者 韩嘉瑶 由志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期43-48,共6页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是政治话语的重要载体。恰当、得体地翻译政治文本中的隐喻,在传播国家理念、构建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基于“政治等效”原则,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是政治话语的重要载体。恰当、得体地翻译政治文本中的隐喻,在传播国家理念、构建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基于“政治等效”原则,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探究其日译方法,发现:结构隐喻使用了直译、省略、解释、转换和变译5种翻译方法,本体隐喻使用了直译、省略、解释、转换和加译5种翻译方法,方位隐喻只采用了直译1种翻译方法。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不同隐喻类型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存在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隐喻,可以灵活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确保政治文本的翻译准确、得体,不失原意,提升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等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 结构隐喻 本体隐喻 方位隐喻 翻译方法
下载PDF
生态哲学观视域下COP15中国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架构研究
11
作者 王晓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1期40-45,共6页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官方宣传片真实呈现了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努力。该研究以COP15中国官方宣传片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认知批评话语分析三维话语分析范式,从形式、...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官方宣传片真实呈现了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努力。该研究以COP15中国官方宣传片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认知批评话语分析三维话语分析范式,从形式、语义、语用三个维度探究多模态符号资源在构建隐喻表层架构、激活蕴含国际生态哲学观的隐喻深层架构,以及塑造中国在保护物种多样性问题上的协同作用机制,从而揭示COP15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架构所凸显的符号性、认知性与社会性,为新媒体时代下多模态短片中隐喻架构动态性与情境性解构过程提供可行分析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架构 生态哲学观 COP15宣传片 生物多样性 视觉语法 批评隐喻分析
下载PDF
“国风美学”品牌设计的文化隐喻与实践探索
12
作者 闵洁 《上海视觉》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以“国风美学”兴起为本土品牌设计注入新活力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与视觉表征,对“国风美学”品牌形象塑造的深层内涵价值与实践应用。通过界定“国风美学”品牌的内涵,阐述文化隐喻对品牌的作用及其特征,结合实践... 以“国风美学”兴起为本土品牌设计注入新活力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与视觉表征,对“国风美学”品牌形象塑造的深层内涵价值与实践应用。通过界定“国风美学”品牌的内涵,阐述文化隐喻对品牌的作用及其特征,结合实践案例分析文化隐喻赋能“国风美学”品牌设计的应用方法,包括文化隐喻的相似性默契、文化隐喻的时空性转换和文化隐喻的多元性延伸。“国风美学”品牌设计中的文化隐喻不仅为激发本土品牌的原创设计提供了创意空间,而且将文化隐喻融入当代性表达,塑造了品牌独特的文化个性,促成“国风美学”品牌与新时代消费者之间的心理链接与互动,并形成新的文化趋向,以期为推动本土品牌的文化形象提升带来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风美学 文化隐喻 品牌设计 文化形象
下载PDF
概念隐喻视角下二十大报告隐喻英译研究
13
作者 孙依群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37-141,共5页
二十大报告隐喻类型多样,将复杂难懂的政治概念隐喻化,可以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性。隐喻翻译准确与否直接关乎国家形象和政策的表达,因此二十大报告中的隐喻翻译分类和影响翻译方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概念隐喻视角下以中... 二十大报告隐喻类型多样,将复杂难懂的政治概念隐喻化,可以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性。隐喻翻译准确与否直接关乎国家形象和政策的表达,因此二十大报告中的隐喻翻译分类和影响翻译方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概念隐喻视角下以中共二十大报告为语料,量化二十大报告中的三类隐喻类型和隐喻翻译方法,分类整理报告中的隐喻类型,比较三种隐喻的翻译方法,研究隐喻翻译方法选择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结构隐喻的中英文化差异最大,且影响概念隐喻翻译方法的因素有文化差异、上下文语境和中国特色隐喻三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翻译 中共二十大报告 文化差异 语境 中国特色隐喻 政治文本
下载PDF
民族记忆与文化表征——论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的“民族寓言”品质
14
作者 唐骋帆 雷文彪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0-56,共7页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民族形象与民族身份的文化表征。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在充分挖掘“刘三姐”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塑造出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新刘三姐”形象。彩调剧《新刘三姐》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反映出现代壮族社会的...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民族形象与民族身份的文化表征。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在充分挖掘“刘三姐”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塑造出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新刘三姐”形象。彩调剧《新刘三姐》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反映出现代壮族社会的“民歌情结”和壮族人民“大爱大美”的审美追求,彰显当今社会主义中国“乡村振兴”的时代隐喻。“刘三姐”形象的发展与演变,凸显了中国民族艺术内在蕴含的审美“韵味”与“余韵”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彩调剧 《新刘三姐》 民族寓言 隐喻
下载PDF
国家叙事视角下政治文本中的隐喻英译研究——以2020-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15
作者 阎瑾 吴李敏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91-97,共7页
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思维认知工具,能够将抽象、陌生的政治概念转化成具体、熟悉的概念,使之通俗易懂,更具感染力。基于此,隐喻在国家叙事话语中随处可见并且广泛应用于政治宣传中。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出发,结合定量分析... 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思维认知工具,能够将抽象、陌生的政治概念转化成具体、熟悉的概念,使之通俗易懂,更具感染力。基于此,隐喻在国家叙事话语中随处可见并且广泛应用于政治宣传中。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出发,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20-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官方英译本进行研究,梳理研究文本中使用的较为典型的国家叙事话语隐喻类型,考察其在构建国家叙事话语中所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家叙事话语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以期在国家叙事话语外宣的过程中,完整传达国家叙事话语隐喻的含义,从而对外输出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核心文化,塑造和传播我国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叙事话语 隐喻 翻译策略 《政府工作报告》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喻表征建构
16
作者 吴佳臻 丁凤琴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5,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在“知情意”层面分别表现为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共同价值理念的积极认知、亲近自豪的正向情感、愿为之付出行动的意志倾向。中华民族心理根源,如容器空间感知衍生“家国天下”的共同体认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在“知情意”层面分别表现为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共同价值理念的积极认知、亲近自豪的正向情感、愿为之付出行动的意志倾向。中华民族心理根源,如容器空间感知衍生“家国天下”的共同体认知、垂直空间思维涵养“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红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共识、大小“自我”融合建构等隐喻均反映了共同意志倾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建构与解读,可以从容器隐喻、垂直空间隐喻、红色隐喻、大小隐喻四个维度切入,在共融于器、道不离器、知情合一、立身行道的思维运演中实现具象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隐喻表征 建构
下载PDF
二十大英译报告的概念隐喻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金龙 梁颖珊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86-91,共6页
政治话语与概念隐喻之间的密切联系已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以政治话语的英译本为语料的相关研究仍相对匮乏。二十大报告是呈现国家形象、丰富国内外读者对中国认知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党的二十大英译报告为语料,借助Antconc来... 政治话语与概念隐喻之间的密切联系已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以政治话语的英译本为语料的相关研究仍相对匮乏。二十大报告是呈现国家形象、丰富国内外读者对中国认知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党的二十大英译报告为语料,借助Antconc来分析其中概念隐喻的涉及类型、使用频次并探讨其功能。研究发现,旅程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植物隐喻、人类隐喻、容器隐喻和上/下隐喻在二十大英译本中最为显著。此外,语料分析可见,概念隐喻在二十大英译报告报告中主要呈现三种功能,即简化内容、激发情绪和树立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大英译报告 概念隐喻 政治话语
下载PDF
“一带一路”报道对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研究
18
作者 杨琴 高瑞阔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3-118,129,共7页
选取2020—2023年《中国日报》中关于“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建立语料库,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工具Wmatrix5,结合人工隐喻识别方法MIPVU,识别并归纳出报道中使用的概念隐喻类型,并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框架,... 选取2020—2023年《中国日报》中关于“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建立语料库,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工具Wmatrix5,结合人工隐喻识别方法MIPVU,识别并归纳出报道中使用的概念隐喻类型,并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对报道中使用的隐喻进行描述和阐释。研究发现,“一带一路”英文报道中主要运用了“一带一路是旅程”“一带一路是友谊”“一带一路是建筑”“一带一路是生命体”这四种概念隐喻,建构了具有正面含义的先行者、合作者和建筑者的中国形象,为我国媒体通过有效话语策略塑造国际形象提供了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概念隐喻 中国形象 建构
下载PDF
《中国文艺》诗歌的民族“隐喻”
19
作者 高姝妮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15-120,共6页
华北沦陷区严苛的政治语境使含蓄抒情的诗得到了意外发展,在情感意蕴和创作手法上,诗显现着审美意义的现实超越。在北平文学内外交困之时,《中国文艺》诗人将现实的苦闷和压抑化为心灵的疮疤,用忧伤标记着时代的精神烙印,他们的诗作不... 华北沦陷区严苛的政治语境使含蓄抒情的诗得到了意外发展,在情感意蕴和创作手法上,诗显现着审美意义的现实超越。在北平文学内外交困之时,《中国文艺》诗人将现实的苦闷和压抑化为心灵的疮疤,用忧伤标记着时代的精神烙印,他们的诗作不仅抒怀了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不满,还以含蓄抒情的方式潜隐地表明创作立场,由此建构了民族“隐喻”的表达方式,拓展了文学启蒙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 华北沦陷区文学 新诗 散文诗 民族“隐喻”
下载PDF
永顺土司建筑艺术王权独尊和国家认同的文化象征与隐喻
20
作者 钟璞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4-19,共6页
格罗塞和博厄斯等均认为民族艺术起源于民族文化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的需要,从而一种建筑艺术本质上是民族文化表现自我的情感符号与意味形式。作为土司文化物化载体的土司建筑艺术,永顺彭氏土司建筑既需要承载“彭公爵主”的王权独尊观... 格罗塞和博厄斯等均认为民族艺术起源于民族文化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的需要,从而一种建筑艺术本质上是民族文化表现自我的情感符号与意味形式。作为土司文化物化载体的土司建筑艺术,永顺彭氏土司建筑既需要承载“彭公爵主”的王权独尊观念,也需要表达“王化归顺以正朔守望”的国家认同观念。透过永顺彭氏土司建筑艺术“都城布局”理念、“王城型制”观念和“王宫物化”符号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象征与隐喻现象,可以清晰地获得土司建筑艺术王权独尊和国家认同观念的直观形象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从而获取与方志文本相互映衬又互为佐证的历史记忆,并进一步弥补和丰富作为抽象文字符号的方志文献在“土司王权”和“国家认同”上的不足和缺憾,更加直观地展现土司接受与认同中原正统和道统文化而“华夷一统”的国家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氏土司 建筑艺术 王权独尊 国家认同 文化象征与隐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