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志相胜法在抑郁症临床应用中的思考 被引量:27
1
作者 许芳 李侠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究情志相胜法中"喜胜悲"和"思胜恐"在抑郁症临证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参阅古籍结合现代研究,阐述情志相胜法的概念;以抑郁症为例,从"悲""恐"这两个情志因素与其发病的关系为切入点,探... [目的]探究情志相胜法中"喜胜悲"和"思胜恐"在抑郁症临证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参阅古籍结合现代研究,阐述情志相胜法的概念;以抑郁症为例,从"悲""恐"这两个情志因素与其发病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情志相胜法中的"喜胜悲"和"思胜恐"在抑郁症临证中的应用。[结果]情志相胜疗法是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一种或多种情绪去调节、控制、克服另一种或多种不良情绪的心理疗法。抑郁症属于中医"郁病"范畴中的情志之郁,其中,"悲""恐"是抑郁症患者临床中最常见的主诉。"悲伤肺""恐伤肾",肺、肾与抑郁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等密切相关,体现了肺、肾在抑郁症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情志相胜法,如喜胜悲疗法、思胜恐疗法等在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同时,结合轻松愉悦的心境、积极开导助其思考亦是治疗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的良药。[结论]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情志之间和情志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调节失常的情志活动,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平衡,是一种治疗情绪疾病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临证当依照不同情况或单用或结合中药治疗,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志相胜法 抑郁症 喜胜悲 思胜恐 情志病 五行相克
下载PDF
论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 被引量:9
2
作者 朱志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9-178,共10页
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主体以己度物的诗意体验,包括对自然生离死别的感受等。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伤春悲秋之作,就是这种体验的表现。人生悲剧中的文人悲剧意识、英雄悲剧意识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值得... 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主体以己度物的诗意体验,包括对自然生离死别的感受等。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伤春悲秋之作,就是这种体验的表现。人生悲剧中的文人悲剧意识、英雄悲剧意识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崇敬,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悲愤、沉痛的哀思和无尽的思索。而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悲剧,则由英雄气概逐步走向平民化、世俗化。这种悲剧意识一方面深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具有突破传统文化樊篱和束缚的潜质,体现了感人的悲悯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宣泄怨愤的情感和悲喜交错等特征。中国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局,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求善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具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是主体欣赏心态得以平衡的需要,也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意识 伤春悲秋 忧患意识 悲喜交错 大团圆
下载PDF
不同情绪状态下注意稳定性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华发 张灵聪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年第1期30-32,105,共4页
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的N量表抽取情绪稳定和情绪不稳定被试各30名,将他们随机分成三组参加不同情绪唤起状态下的内田法测验,电脑自动记录数据,以动摇率作为注意稳定性的指标。经过统计分析发现:(1)通过回忆描写带某种情绪的... 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的N量表抽取情绪稳定和情绪不稳定被试各30名,将他们随机分成三组参加不同情绪唤起状态下的内田法测验,电脑自动记录数据,以动摇率作为注意稳定性的指标。经过统计分析发现:(1)通过回忆描写带某种情绪的事件,可以唤起相应的情绪。(2)唤起悲伤情绪,情绪不稳定被试注意稳定性显著高于情绪稳定被试。(3)与快乐情绪状态相比,被试在悲伤情绪状态下注意稳定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稳定性 悲伤 快乐 轻松 注意稳定性
下载PDF
简析羌族萨朗舞曲的分类、特点和传承保护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刚 《音乐探索》 CSSCI 2010年第3期18-20,共3页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羌族,他们自古就能歌善舞。羌族萨朗是羌族最为古老的民间歌舞形式,歌起舞起,有歌必舞,有舞必歌。羌族萨朗分很多种,且在音乐和舞蹈上风格迥异,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积极探讨羌族萨朗舞...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羌族,他们自古就能歌善舞。羌族萨朗是羌族最为古老的民间歌舞形式,歌起舞起,有歌必舞,有舞必歌。羌族萨朗分很多种,且在音乐和舞蹈上风格迥异,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积极探讨羌族萨朗舞曲的分类和特点,将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羌族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萨朗舞曲 喜事萨朗 忧事萨朗 特点 传承保护
下载PDF
论导引养生功法的“体畅,神愉”之趣——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胡微 于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0-144,共5页
针对导引养生理论认知中"娱人致趣"原理缺失的现实问题,采用文献、访谈与观摩法,从整体论哲学视角探究该运动项目的致趣要素。认为作为起源时最初规则与规律的"体畅、神愉"一直是导引养生发展的核心致趣要素。导引... 针对导引养生理论认知中"娱人致趣"原理缺失的现实问题,采用文献、访谈与观摩法,从整体论哲学视角探究该运动项目的致趣要素。认为作为起源时最初规则与规律的"体畅、神愉"一直是导引养生发展的核心致趣要素。导引养生起源于偶然伸拉产生的"肢体快适",又因"心理快适"而发展壮大,并产生"永恒的新颖与新奇",成为娱人致趣的根源,同时对现代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原理,提出注重功理与作用讲授及加强桩功练习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畅 神愉 娱人致趣 肢体快适 心理快适
下载PDF
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 被引量:5
6
作者 邹自振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5期47-50,共4页
林黛玉心境的不断变化,无一不体现在书中所咏和她所写所歌的诗词中,从《哭花阴》、《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词中即可窥出林黛玉的心理流程。无论是孤独、凄恻还是无奈,我们都可以从黛玉诗词中感受到... 林黛玉心境的不断变化,无一不体现在书中所咏和她所写所歌的诗词中,从《哭花阴》、《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词中即可窥出林黛玉的心理流程。无论是孤独、凄恻还是无奈,我们都可以从黛玉诗词中感受到她短暂一生的“哀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黛玉 诗词 心理流程 哀音
下载PDF
张恨水《啼笑因缘》与20世纪30年代武侠电影叙事模式的嬗变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伟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80,共9页
张恨水在《啼笑因缘》中尝试加入了武侠叙事,形成了“言情+武侠”的别致风貌。与同时代的武侠小说相比,该小说体现了独特的武侠人物塑造理念和全新的侠义情节构成模式,从中可见一种较新的武侠叙事模式。《啼笑因缘》历经多次电影改编,... 张恨水在《啼笑因缘》中尝试加入了武侠叙事,形成了“言情+武侠”的别致风貌。与同时代的武侠小说相比,该小说体现了独特的武侠人物塑造理念和全新的侠义情节构成模式,从中可见一种较新的武侠叙事模式。《啼笑因缘》历经多次电影改编,先后被张石川、李晨风、王天林、关山、楚原等人导演成电影。该系列电影表现出与中国现代影坛上风行一时的《火烧红莲寺》《儿女英雄》《荒江女侠》等武侠电影相异的叙事模式和理念,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影响巨大,促进了中国现代言情武侠电影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啼笑因缘 言情+武侠叙事 电影改编 张恨水 火烧红莲寺
下载PDF
论唐君毅哀乐相生的人生哲学 被引量:2
8
作者 何仁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54,共6页
唐君毅认为 ,由于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未经人自己同意的 ,所以人生是一绝对的孤独寂寞 ,是绝对虚“无”中的一点“有”。但是 ,就是这一点“有” ,也充满着无限艰难 ,如求生存、求爱情、求名位的艰难。由此 。
关键词 唐君毅 人生哲学 生存 爱情 名位 哀乐相生
下载PDF
唐君毅论超越人生之哀乐相生 被引量:2
9
作者 何仁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41,共7页
唐君毅认为,人的生命不能只停留在现实的俗情世界,而必须超越到形上的价值世界以求恒定之真美善神圣。价值世界既是超验的,又与现实世界相关涉。人在超越到价值世界的过程中,会有“天才之路”和“圣贤之路”,充满艰难和痛苦。人生的真... 唐君毅认为,人的生命不能只停留在现实的俗情世界,而必须超越到形上的价值世界以求恒定之真美善神圣。价值世界既是超验的,又与现实世界相关涉。人在超越到价值世界的过程中,会有“天才之路”和“圣贤之路”,充满艰难和痛苦。人生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只能在哀乐相生的情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超越人生 圣贤之路 哀乐相生
下载PDF
嵇康的“声无哀乐”命题是不是心声二元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潇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142-146,共5页
关于嵇康《声无哀乐论》是不是"心声二元论",是这方面研究深入时必然会关注到并且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心声关系是《声无哀乐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心声关系问题的正确把握是充分理解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关键所在。文章意在回归... 关于嵇康《声无哀乐论》是不是"心声二元论",是这方面研究深入时必然会关注到并且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心声关系是《声无哀乐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心声关系问题的正确把握是充分理解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关键所在。文章意在回归文本,重点分析《声无哀乐论》中东野主人与秦客论辩的第四难,同时也立足于全文整体的思想基础进行分析。在第四难中,嵇康其实是在"知"这一认识论层面探讨"心声"关系,而不是在"一元"或"二元"这样本原问题的层面进行探讨。故,文章从认识论层面对该文所论"心声"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也从嵇康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他关于"躁静"的论述、对"声"、"乐"的区分等方面,论证"声无哀乐"命题并非是"心声二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论 心声关系 认识论 心声二元论
下载PDF
《啼笑因缘》的文学地位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玉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年第12期59-62,共4页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自问世以来一直很受欢迎,影响经久不衰,其作品本身也拥有出色的艺术成就,按理应跻身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之列。但长久以来文学界给它的定位并不高,这与它的通俗性有关。其实,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藩篱,并且...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自问世以来一直很受欢迎,影响经久不衰,其作品本身也拥有出色的艺术成就,按理应跻身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之列。但长久以来文学界给它的定位并不高,这与它的通俗性有关。其实,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藩篱,并且这“藩篱”更不应成为阻碍优秀的俗文学作品被认为是经典作品的潜在因素,经典作品应该好看耐读,是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啼笑因缘》 张恨水 通俗文学 文学地位
下载PDF
《山居秋暝》中不该被轻视的“秋”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浩刚 《新余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08-111,共4页
对于《山居秋暝》,一般认为“山居”是重点,而“秋”则无关宏旨。其实从全篇的内容和诗人的立意用心看,“秋”的重要性远在“山居”之上。发现秋之美,颠覆悲秋的文学传统是“诗佛”王维谋篇命意的关键所在。诗人描写和抒发的重点是山居... 对于《山居秋暝》,一般认为“山居”是重点,而“秋”则无关宏旨。其实从全篇的内容和诗人的立意用心看,“秋”的重要性远在“山居”之上。发现秋之美,颠覆悲秋的文学传统是“诗佛”王维谋篇命意的关键所在。诗人描写和抒发的重点是山居生活中的秋之美、秋之乐,而非泛泛的山居生活。王维颠覆悲秋传统的创新思维源于自身养之有素的空静心态。王维抒写秋之乐的诗篇甚多,其后的追随者亦众,从而在悲秋之外,另外开创了乐秋的文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居秋暝》 悲秋 乐秋 空静 创新思维
下载PDF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与普通工作人员快乐状况比较——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13
作者 袁山林 陈惠雄 吴丽民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69-73,共5页
组织内部的和谐发展状况决定了组织成员的精神感受与苦乐体验,进而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并最终决定着组织运作效率。我们以浙江省行政事业单位为研究案例,着重探讨组织内部不同职位工作人员的苦乐感受差异。期望我们的分析... 组织内部的和谐发展状况决定了组织成员的精神感受与苦乐体验,进而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并最终决定着组织运作效率。我们以浙江省行政事业单位为研究案例,着重探讨组织内部不同职位工作人员的苦乐感受差异。期望我们的分析结论对改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全体职工的整体工作与生活品质有所启示,对推动我国和谐组织、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所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快乐感 苦乐源 和谐
下载PDF
浅谈杜十娘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季丹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2-33,共2页
杜十娘是我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悲剧形象之一。虽是风尘女子,但她的勇敢刚烈、执着善良、恩怨分明却令很多读者为之震撼。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对杜十娘爱情悲剧的描写,可谓"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本... 杜十娘是我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悲剧形象之一。虽是风尘女子,但她的勇敢刚烈、执着善良、恩怨分明却令很多读者为之震撼。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对杜十娘爱情悲剧的描写,可谓"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本文将分别从其身世经历、性格、爱情及理想几方面对其悲剧性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的种子 憧憬的幸福 无底深渊 解脱
下载PDF
浅析爵士乐和声技法特点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玉芳 《惠州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99-103,共5页
爵士乐是一种全新的音乐体系 ,它和音乐理论有着密切联系 ,而和声技法又是音乐理论中最重要的部份 ,爵士乐有其独特风格与特点。以和声语言为例 ,归纳了爵士乐的和声技法的几大特点。
关键词 爵士乐 和声技法 七和弦 延留音 替换和弦 装饰和弦 变和弦 音乐理论
下载PDF
英语习语中的隐喻新探——以表示“高兴”和“悲伤”的习语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玺 《海外英语》 2011年第3X期250-251,共2页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其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该文以表示"高兴"和"悲伤"的习语为例,对习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隐喻在习语语义的形成和抽象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其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该文以表示"高兴"和"悲伤"的习语为例,对习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隐喻在习语语义的形成和抽象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正是来自于人们对社会实践的认知方式和过程,反映了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习语 隐喻 认知 高兴悲伤
下载PDF
对新式婚恋感伤地嘲讽——《伤逝》和《幸福的家庭》主题意蕴的互文性分析
17
作者 杨春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7期26-29,共4页
《伤逝》与《幸福的家庭》是两篇以新式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显示了鲁迅对婚恋问题的持续性思考与探讨。从"互文性"的角度,可以探测鲁迅对爱情的态度:所谓的新式婚恋,不过是新时代的旧悲剧。因对青年的宽容与爱护,加上自身人生... 《伤逝》与《幸福的家庭》是两篇以新式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显示了鲁迅对婚恋问题的持续性思考与探讨。从"互文性"的角度,可以探测鲁迅对爱情的态度:所谓的新式婚恋,不过是新时代的旧悲剧。因对青年的宽容与爱护,加上自身人生经历和情感经验以及心路历程的投射,对新式爱情婚姻,鲁迅只是无奈地感伤地嘲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幸福的家庭》 互文性 感伤 嘲讽
下载PDF
《淮南子》“悲”、“乐”论与风俗批判
18
作者 昝风华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1期43-49,共7页
"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 "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系。《淮南子》"悲"、"乐"论有一个颇值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悲乐观是作为世俗悲乐意识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包含着浓重的风俗批判成分。正面说理和风俗批判的结合,使《淮南子》"悲"、"乐"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文笔的鲜活性以及愤世嫉俗的情感色彩,表现出相当大的思想活力和文学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风俗 批判
下载PDF
“声无哀乐”之我见——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谈起
19
作者 丁同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5-118,共4页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之音乐美学思想来源于道家哲学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思想论述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认为音乐形式与情感无关。然而从音乐形式的构成方式、存在方式...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之音乐美学思想来源于道家哲学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思想论述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认为音乐形式与情感无关。然而从音乐形式的构成方式、存在方式、音乐作品的实现方式等环节作客观分析 ,进而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管窥音乐与人类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就会发现音乐是能够而且必须表达人的情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 情感 内容 形式 自律论
下载PDF
论《周易》的忧患意识与乐天情怀
20
作者 孙喜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48-51,共4页
忧乐圆融体现了忧患意识与乐天情怀的圆融统一,它是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既充满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又出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能使人乐观超然的面对逆境。忧乐圆融体现了《周易》随时变通的生命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艺... 忧乐圆融体现了忧患意识与乐天情怀的圆融统一,它是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既充满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又出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能使人乐观超然的面对逆境。忧乐圆融体现了《周易》随时变通的生命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艺术精神都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忧患意识 乐天情怀 忧乐圆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