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ethod for coastal oil tank detection in polarimetric SAR images based on recognition of T-shaped harbor
1
作者 LIU Chun XIE Chunhua +2 位作者 YANG Jian XIAO Yingying BAO Junli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3期499-509,共11页
To automatically detect oil tanks in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images, a coastal oil tank dete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recognition of T-shaped harbor. First of all, the T-shaped harbor is d... To automatically detect oil tanks in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images, a coastal oil tank dete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recognition of T-shaped harbor. First of all, the T-shaped harbor is detected to locate the region of interest(ROI) of oil tanks. Then all suspicious targets in the ROI are extracted by the segmentation of strong scattering targets and the classifier of H/α. The template targets are selected from the suspicious targets by the combination of a proposed circular degree parameter and the similarity parameter(SP) of the polarimetric coherency matrix. Finally, oil tanks are detecte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similarity parameter between each suspicious target and template targets in ROI. Polarimetric SAR data acquired by RADARSAT-2 over Berkeley and Singapore areas are used for testing.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targets are correctly detected and the overall detection rate is close to 80%.The false rate is effectively reduced by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ompared with the method without T-shaped harbor recogn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tank detection t-shaped harbor recognition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下载PDF
一次伴随强烈龙卷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研究 被引量:224
2
作者 俞小鼎 郑媛媛 +2 位作者 廖玉芳 姚叶青 方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8-522,共15页
利用徐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05年7月30日发生在安徽北部的伴随强烈龙卷和暴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环境条件和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该强降水超级单体产生在中等大小的对流... 利用徐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05年7月30日发生在安徽北部的伴随强烈龙卷和暴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环境条件和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该强降水超级单体产生在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和较大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同时抬升凝结高度很低,边界层内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很大,地面存在阵风锋。上述中等程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值和大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的产生,而大的低层垂直风切变、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地面阵风锋的存在有利于F2级以上强龙卷的产生。(2)该超级单体的演化可以归结为"带状回波-典型强降水超级单体-弓形回波"三个阶段。在带状回波阶段,该超级单体的发展从一条狭长对流雨带的变短变粗开始,雨带中间的对流单体内首先有中气旋发展,从4km左右高度首先出现,然后同时向上和向下发展,前侧入流缺口变得明显,接着雨带南端的单体中也有中气旋发展。在典型强降水超级单体阶段,雨带南端单体逐渐与中间单体合并,构成一个庞大深厚的强降水超级单体和被包裹在其中的直径12 km左右、深厚强烈的中气旋,然后由于后侧入流的开始出现,低层回波形态层演变为"S"形,而中层回波呈现为螺旋型。(3)龙卷出现在"S"形回波阶段,在龙卷出现前,有一个龙卷涡旋特征TVS(Tornadic Vortex Signature)出现在中气旋的中心,其对应的垂直涡度值估计为6.0×10-2s-1。龙卷地点上空有很强的风暴顶辐散,散度值约为0.8×10-2s-1。弓形回波阶段的开始由在弓形回波北部逗点头回波的中心的另一个中气旋形成为标志,原有的中气旋位于弓形回波顶点附近,随后弓形回波的北宽南窄的不对称结构逐渐明显,原有的位于弓形回波顶点附近的中气旋消失,并出现地面直线型风害。另外,还对此次过程中气旋产生和超级单体形态的演变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单体 强烈龙卷 “S”型回波 弓形回波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下载PDF
几类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家国 王珏 +2 位作者 黄治勇 周金莲 王仁乔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5-290,共6页
以2007-2008年湖北省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按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义,通过分析地面雨量资料筛选出3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对比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形态、结构、暴雨落区以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基础上,概括了湖北省区域性暴雨... 以2007-2008年湖北省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按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义,通过分析地面雨量资料筛选出3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对比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形态、结构、暴雨落区以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基础上,概括了湖北省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结果表明:典型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形态有逗点状暴雨回波、涡旋状暴雨回波、涡带结合型暴雨回波和带状暴雨回波等4类,它们分别与锋面上中尺度气旋波扰动、川东低涡系统的发展、低涡发展与梅雨锋结合和气旋波上准静止锋面切变线的形成等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雷达回波形态 中尺度天气系统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结果检验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亦平 陆维松 +1 位作者 潘益农 王元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 在2000年12号台风(Prapiroon)影响期间,其外围对淮河流域东北部造成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响水24h降水量达到800mm。文中所用的模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研制的一个三维非静力可压缩数值区域预报模式ARPS(V5.2)。采用了3层单向嵌套网格,Domain1中心取为(27.5°N,117.5°E),格距45km,格点数为75×75;Do-main2中心取为(31.5°N,119.5°E),格距15km,格点数为140×140;Domain3中心取为(33.5°N,119.5°E),格距5km,格点数为180×180;垂直方向分为35层,垂直格距为625m。所利用的资料为:2000年8月29—31日每日4个时次(00、06、12、18时)1°×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713雷达资料、GMS-5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物理过程选用简单冰相方案,Kain和Fritsch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逐时的卫星云图、713雷达图像进行数值反演,结合探空资料反演出暴雨中深对流系统的水汽三维分布情况,通过三维同化系统ADAS处理,同化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再用ARPS模式进行数值积分,从8月29日08时开始到31日08时结束,积分48h。并结合雷达资料、红外云图、探空报、地面加密资料等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RPS较好地模拟了在台风移动的左前方、在高空槽与副高之间出现的中尺度强暴雨区,模拟降水区及暴雨中心位置与实况较为一致。利用模拟大气中的水物质模拟了雷达回波,与实际雷达回波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过程中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4条对流带的交汇点在响水附近。并将模式模拟的T-lgp图与实际T-lgp图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不稳定性。持续的高空风垂直切变为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动能,造成对流系统斜压发展,有利于降水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地点。由于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因此可以利用模拟结果作为对该暴雨过程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三维同化 雷达回波 t-logp图
下载PDF
雷达强度数据中的阵风锋特征统计和自动识别 被引量:9
5
作者 徐芬 杨吉 +1 位作者 夏文梅 周红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86-595,共10页
利用江苏南京2009-2012年天气雷达数据结合地面自动站风场资料分析江苏沿江地区阵风锋变化特征、阵风锋弧长与移速关系,及其在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像中呈现的总体、局部特征,详细分析了三种窄带回波回波带反射率因子分布特征。通过设计反... 利用江苏南京2009-2012年天气雷达数据结合地面自动站风场资料分析江苏沿江地区阵风锋变化特征、阵风锋弧长与移速关系,及其在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像中呈现的总体、局部特征,详细分析了三种窄带回波回波带反射率因子分布特征。通过设计反映回波带平坦性的计算方法实现定量分析窄带回波分布异同功能。根据回波带径向波形特征判断径向波形的波宽、波峰个数、波峰阈值和波形双边梯度等特性,实现阵风锋径向波段识别。在对反射率因子图像预处理基础上,结合回波平坦性测试方法和阵风锋径向波形识别算法达到自动识别阵风锋回波的目的。识别效果表明:回波带平均值>5 d BZ的独立阵风锋回波识别准确率达87%以上,回波带平均值>10 d BZ的混合型阵风锋回波识别准确率达89%以上。对弱阵风锋识别成功率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雷达数据 回波平坦性测试 径向波形 自动识别
下载PDF
雷达回波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帆 姒强 万永伦 《现代电子技术》 2006年第13期53-55,共3页
雷达回波模拟器在雷达系统的性能测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介绍一种多功能小型化雷达回波信号模拟器的工作原理和实现结构。该设备可以模拟LFM信号、脉冲信号等多种信号波形,具有较宽的多普勒调制和时间延迟调节功能,能有效验证脉冲压缩... 雷达回波模拟器在雷达系统的性能测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介绍一种多功能小型化雷达回波信号模拟器的工作原理和实现结构。该设备可以模拟LFM信号、脉冲信号等多种信号波形,具有较宽的多普勒调制和时间延迟调节功能,能有效验证脉冲压缩与信号处理单元的工作性能,准确评估雷达系统的分辨力、威力范围等技战术指标。同时该设备也可作为一种简易实验平台为其他雷达系统提供信号源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 雷达回波模拟器 多普勒调制 时间延迟
下载PDF
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多种降水粒子回波仿真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海 冯开泓 +1 位作者 杨文恒 金明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945-2954,共10页
该文提出一种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多种降水粒子回波仿真方法。该方法基于T-Matrix方法以及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首先利用WRF建模仿真气象场景;其次考虑降水粒子为球形条件下,结合T-Matrix方法和微物理特... 该文提出一种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多种降水粒子回波仿真方法。该方法基于T-Matrix方法以及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首先利用WRF建模仿真气象场景;其次考虑降水粒子为球形条件下,结合T-Matrix方法和微物理特性计算6种降水粒子反射率因子;最后应用雷达气象方程获得6种类型降水粒子回波信号,实现机载极化气象雷达降水粒子回波信号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仿真结果可准确反映气象特征,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极化气象雷达 天气预报 t-MAtRIX 降水粒子回波仿真
下载PDF
跟踪和预报雷达强回波运动初探
8
作者 周咏梅 胡明宝 +1 位作者 汤达章 朱君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46-153,共8页
利用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针对强对流天气下的回波块,提取面积S、形状描绘子R和矩不变量M3个特征量,作为判别因子,对强回波块进行跟踪,然后作出回波移动预报。对7次降水过程的实测雷达资料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跟踪和预报准... 利用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针对强对流天气下的回波块,提取面积S、形状描绘子R和矩不变量M3个特征量,作为判别因子,对强回波块进行跟踪,然后作出回波移动预报。对7次降水过程的实测雷达资料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跟踪和预报准确率是令人满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回波运动 天气雷达 跟踪预报
下载PDF
一次强雹云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建恒 陈瑞敏 +4 位作者 胡志群 许焕斌 段英 赵孝伟 王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6-804,共9页
利用石家庄SA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饶阳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综合观测资料,对2018年6月13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雹云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及回波三维立体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 利用石家庄SA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饶阳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综合观测资料,对2018年6月13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雹云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及回波三维立体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反演出格点的三维风速(流场),并结合回波特征分析了雹云云体结构。结果显示,高空强劲的偏北风急流促使涡后横槽转竖,槽后冷空气沿偏北气流南下,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在低空低涡附近及地面辐合线上发展造成这次风雹天气;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表明,雹云的中层强回波中心呈明显的"S"形水平流场和悬挂回波配置特征,构成了具有成雹的"0线"结构;不仅佐证了雹云降雹"0线"结构的存在,而且证明其呈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雹云 回波三维结构 S形流场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 观测分析
下载PDF
一次雷雨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启绍 王建新 赵武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2年第4期42-45,共4页
利用常规实时观测资料和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了2010-08-04安阳地区出现的一次雷雨大风天气,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多条回波带的合并,形成"人"字型回波带使对流增强,短时强降水和地面较大的风出现在"人&qu... 利用常规实时观测资料和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了2010-08-04安阳地区出现的一次雷雨大风天气,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多条回波带的合并,形成"人"字型回波带使对流增强,短时强降水和地面较大的风出现在"人"字型回波顶端及其移动路径上;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和大的径向速度辐合,是产生雷雨大风的直观表现,且强降雨和大风出现在"逆风区"和大的径向速度辐合区内及其移动路径上;短时强降水、强雷暴和局地大风出现的时间段和落区与雷达回波移动路径上中气旋出现的时间段和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过程出现了较高的雷达回波顶、强回波和大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但0℃层高度过高,实况天气以强雷暴、短时强降水和局地短时大风为主,未出现冰雹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量场 雷达产品 雷雨大风 “人”字型回波带
下载PDF
库尔勒一次强对流大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战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70-1077,共8页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和T639资料,对2012年6月4日发生在库尔勒的罕见暴雨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并总结了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云团及雷达回波特征。发现强降水出现时段集中、雨强大、危害性强,中亚低槽进入南疆盆地并在后部中层冷空气...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和T639资料,对2012年6月4日发生在库尔勒的罕见暴雨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并总结了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云团及雷达回波特征。发现强降水出现时段集中、雨强大、危害性强,中亚低槽进入南疆盆地并在后部中层冷空气不断侵入,三股气流在库尔勒附近发生绕流辐合,高空急流产生抽气作用,加上山前迎风坡的地形抬升,产生局地强烈上升运动,成为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同时此次天气雷达回波图上具有明显地"人"字形雷达回波特征;沿"人"字形的一撇一捺中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存在,并有短时的气旋式辐合体在中低层发展维持。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变化对天气系统的演变有好地指示性,其中心位置对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人”字形雷达回波 垂直螺旋度 水汽
下载PDF
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方法 被引量:44
12
作者 廖玉芳 潘志祥 郭庆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4-571,共8页
本文对发生在常德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区内的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冰雹、龙卷)在雷达回波强度场及速度场上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归类分析,既用实例证实了美国强对流天气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上的表现特征同样适用于中国,又对其表现特征进行... 本文对发生在常德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区内的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冰雹、龙卷)在雷达回波强度场及速度场上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归类分析,既用实例证实了美国强对流天气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上的表现特征同样适用于中国,又对其表现特征进行了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当地的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并根据雷达实时体扫资料对强对流天气进行语音、文字自动报警以及对风暴移向、移速进行预报作了实用性的探讨。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应用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的我国,该方法为制作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了较系统的预报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多普勒天气雷达 强对流天气 回波形状 数学模型 预报预警
下载PDF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姬鸿丽 常红丽 +2 位作者 陈红霞 关丽娜 张丽娟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2期41-45,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回波图,从天气学、不稳定层结及水汽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2006年6月25日影响洛阳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活动规律和物理成因。分析表明:此次较强的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冷涡后部西...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回波图,从天气学、不稳定层结及水汽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2006年6月25日影响洛阳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活动规律和物理成因。分析表明:此次较强的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的天气尺度形势下出现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飑线以后续线型为主的型式形成。高空弱冷空气的入侵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弓形或带状回波、强(55 dB z以上)又高(或高度突降)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逆风区、入流缺口、强的风速辐合带、高VIL值(50 kg.m-2以上)或VIL值突变及冰雹指数等雷达回波特征,对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双峰状 雷暴高压 稳定度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基于VDRAS资料探究河北中南部一次弓状强飑线的演变和机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姬雪帅 杜晖 +3 位作者 张曦丹 黄若男 郭宏 郭旭晖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3期44-51,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北京VDRAS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21年7月31日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一次弓状强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飑线过程发生在冷涡的背景下,500 hPa涡后的冷空气与850 hPa的暖脊叠加,建立了不稳定层...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北京VDRAS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21年7月31日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一次弓状强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飑线过程发生在冷涡的背景下,500 hPa涡后的冷空气与850 hPa的暖脊叠加,建立了不稳定层结,在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2)雷达回波由分散的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强弓形出现时,最大强度值超过55 dBZ,存在径向速度大值区和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这些都预示地面大风的出现,而回波悬垂预示冰雹出现。(3)雷达反演的风场可以显示飑线的水平和垂直结构,能清楚地指示飑线的出流、入流以及辐合区,对指示飑线不同部位的发展趋势有重要指示意义。(4)地面风场辐合导致雷暴单体触发,雷暴单体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获得快速发展,发展过程中0~3 km的垂直风切变逐渐增强,低层形成冷池,热力不均匀区域扩大,沿着扰动温度梯度大值区与风场辐合区,新生对流向东向南传播,分散对流单体合并演变为飑线。(5)从飑线发展阶段的热动力结构分析中发现,由倾斜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形成垂直环流,下沉气流增强时,冷池效应增强,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也增强,环境条件的改变是飑线发展的结果,同时新的环境条件驱动飑线向前移动并发展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飑线 VDRAS 冷池 雷达回波 风场反演
下载PDF
2022年春季滇东北2次冰雹过程的双偏振雷达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加贵 马红 马勋豪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1期253-255,共3页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昭通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22年春季昭通2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500 hPa短波槽和700 hPa西南急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强盛的暖平流有利于上冷下暖不稳定...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昭通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22年春季昭通2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500 hPa短波槽和700 hPa西南急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强盛的暖平流有利于上冷下暖不稳定层结生成。冰雹生成区表现出高基本反射率因子、低差分反射率因子、低相关系数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超级单体风暴 钩状回波 双偏振雷达
下载PDF
太原机场一次强对流风暴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16
作者 赖秀华 管翔 吕金鑫 《山西气象》 2009年第4期1-3,7,共4页
利用高、低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12日发生在太原机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过程,结果表明:高空气旋性冷槽的迅速东移和地面冷锋过境是本次强对流风暴发生的天气尺度系统背景,机场发生的地面大风是... 利用高、低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12日发生在太原机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过程,结果表明:高空气旋性冷槽的迅速东移和地面冷锋过境是本次强对流风暴发生的天气尺度系统背景,机场发生的地面大风是由下击暴流引起的,近地面强辐散引起阵风锋发生在弓形回波中低辐合层对应的下方;雷暴单体回波剖面随时间的演变发现确有反射率因子核心重心下降并接地的现象,并据此证实有两次下击暴流过程.第一次出现在16时前后距本场西北90 km处,第二次出现在18时04分,第二轮下击暴流直接造成本场的地面大风.下击暴流发生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中低层长时间的辐合和反射率因子核心的重心下降接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对流风暴 飑线 弓形回波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Torrential Rain Event in the Northeast of Huaihe Basin.PartⅠ:Model Ver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MCSs
17
作者 王亦平 潘益农 +1 位作者 王元 陆维松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9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A torrential rain event accompanying Typhoon Prapiroon occurred in 2000, with 24-h rainfall amount reaching 800 mm near the typhoon center. This event is simulated by the nonhydrostatic mesoscaie model ARPS (V5.2), ... A torrential rain event accompanying Typhoon Prapiroon occurred in 2000, with 24-h rainfall amount reaching 800 mm near the typhoon center. This event is simulated by the nonhydrostatic mesoscaie model ARPS (V5.2), with thriple one-way nested-grids. Grid spacings of 45, 15, and 5 km are chosen for the three nested domains. The corresponding grid sizes are 75×75, 140× 140, and 180× 180, respectively.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radar echoes, and CMS-5 satellite images are assimilated with the ARPS model initially using a 3-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ADAS. The simple ice phase scheme and the Kain- Fritsch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axe used. There are 35 layers in the vertical, with a vertical grid spacing of about 625 m. The integration is performed up to 48 h from 0800 BT 29 to 0800 BT 31 August 2000. Compared with radar echoes, GMS-5 satellite images, and intensive surface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vy rain area down between the 500-hPa trough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left-front of Prapiroon is well simulated by the model ARPS, and the simulated rainfall centers are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A comparison of the radar echoes with these retrieved from the simulated hydrometeors reveals that there are meso-β 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that exhibit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 are four convective belts converging in the vicinity of Xiangshui, where the maximum rainfall is observed. A further comparision of skew T-lgp diagrams from simulated and observed data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instability in this torrential rain process. The persistent vertical wind shear provides kinetic ener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CSs, hence promoting the baroclinic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cell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heavy rain at the specific location.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model results and observations encourages a further study of the torrential rain event using the simulation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rential rain numerical simulation 3-D data assimilation radar echo skew t-lgp diagra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