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nstrained Self-Voice of the Female—On Fiona and Marian in“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1
作者 PU Ya-zh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9年第2期188-192,共5页
Fiona and Marian,the two female roles of Alice Munro’s short story“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always catch little attention of the readers who instea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le protagonist Grant.In actual... Fiona and Marian,the two female roles of Alice Munro’s short story“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always catch little attention of the readers who instea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le protagonist Grant.In actuality,the two female roles share a common point which needs readers and critics to carefully analyze and re-evaluate.That is both female roles’self-voice which is constrained against the man-center traditional perspective.This essay just aims to reanalyze and elaborate the two female roles by using the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feminist criticism in order to discover and release the constrained self-voice of the fem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ona MARIAN “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CONSTRAINED self-voice of the FEMALE feminist criticism
下载PDF
Genetic analysis for geographic isolation comparison of brown bears living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Western Carpathians Mountains with bears living in other areas
2
作者 Jan Graban Jana Kiskova +1 位作者 Pavol Pepich Robin Rigg 《Ope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3年第3期174-182,共9页
Populations of the European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L.) differ substantially in size, degree of geographic isolation and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Present patterns result from phylogeographic processes and profound... Populations of the European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L.) differ substantially in size, degree of geographic isolation and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Present patterns result from phylogeographic processes and profound human intervention. We assessed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of a subpopulation of brown bears near the periphery of their range in the Western Carpathian Mountains and compared their genetic properties with those of bears in the core of the same population and elsewhe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non-invasively in 2007-2008 and2010 in Strázovské Vrchy Protected Landscape Area (PLA) in Slovakia (included in the NATURA 2000 networking programme). Seven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UaMU26, UaMU64, G10B, G1D, G10L, UaMU50 and UaMU51) were amplified using a nested PCR in order to assess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variability, allelic combinations, heterozygosity, number of alleles and inbreeding coefficient. Sufficient brown bear DNA for analysis was obtained from 57 out of 140 samples (41%), among which 45 different genotypes were identified. Loci had a mean of 2.71 ± 0.76 alleles. Averag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was 0.59. The inbreeding coefficient was negative for all but one of the analysed loci (2007-2008). In the year 2010 was negative three of seven loci.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gene flow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population has been maintained in the reduced level and the isolation level of bears in the study area was not so low. Nevertheless,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of bears in Strázovské Vrchy PLA was lower than that reported from other localities in the Carpathian Mountain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behaviour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gen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pathian mountains European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L. Genetic Diversity Microsatellite Markers Non-Invasive Sampling
下载PDF
The Dabieshan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Terrain-A Late Archaean Ultra - 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3
作者 Cao Ronglong and Zhu Shouhua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6-58,共13页
A U -Pb zircon age of 2774±24 Ma for eclogite from the Bixiling rock body of Anhu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indicates that the Dabieshan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was probably formed in the Late Archaean. A phengi... A U -Pb zircon age of 2774±24 Ma for eclogite from the Bixiling rock body of Anhu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indicates that the Dabieshan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was probably formed in the Late Archaean. A phengite Ar-Ar isochron age of 662±13 Ma for the eclogite confines also an upper limit age of its subsequent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in the Precambrian. The results of isotopic dating for such type of eclogite coincide with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its restricted occurrence within the Archaean metamaorphic terrain composed of the Dabie Group.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abieshan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terrain might be a Late Archaean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The Dabie Mountains area was the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southern Qinling structural belt during the Triassic. Both the Dabie Group and the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hosted therein underwent a late-stage dynamic metamorphic event. The present authors have obtained a muscovite Ar-Ar isochron age of 192.6±2.8 Ma from plagioclase gneiss and a hornblende Ar-Ar plateau age of 230.7±4.6 Ma for the low amphibolite in eclogite respectively, which represent the Indosinian reworking ages of the original 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Dabie Group gneiss and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ie mountains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zircon U -Pb dating Late Archaean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下载PDF
中国不同时代典型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特征及其对找矿预测的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如意 王登红 +6 位作者 凤永刚 王成辉 梁婷 李凯旋 代鸿章 石煜 高景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共25页
【研究目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当今世界金属锂供给的主要矿床类型之一,为明确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共性,本文针对性地制定找矿预测工作方案,圈定优质找矿靶区。【研究方法】本文对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时空分布、构造背景、矿床地质... 【研究目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当今世界金属锂供给的主要矿床类型之一,为明确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共性,本文针对性地制定找矿预测工作方案,圈定优质找矿靶区。【研究方法】本文对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时空分布、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矿体特征、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等进行了系统对比,并对产锂花岗岩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已发现的花岗伟晶岩型(锂辉石)锂矿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以花岗岩型(锂云母)锂矿占优。古生代以来的后碰撞环境是中国现有伟晶岩型锂矿的主要产出背景,成矿时代可以延续到非造山构造环境,成矿元素组合绝大多数具有LCT型伟晶岩的特征,矿床数量和资源量都以印支晚期最多。产锂花岗岩一般是同期多阶段复式岩体,其演化分异程度较高。与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花岗岩颜色较浅、富含K、Na、P、F、Rb、U、Th,高氧逸度,高Rb/Sr、低Nb/Ta和Zr/Hf,其规模较大,结构构造稳定,更利于综合研究和遥感识别。【结论】在“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理念指导下,从寻找目标更大的产锂花岗岩入手,“先找矿、后优化、再填图”,有望在二级构造单元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界山”花岗岩,尤其是侵入边界呈波浪状、舌状产出的外接触带,取得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 锂矿 成矿时代 产锂花岗岩 找矿预测 "界山找矿" 矿产勘查工程
下载PDF
山地城市暴雨洪水中人车失稳风险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非 任春娇 +3 位作者 陈垚 袁绍春 刘臻 余薇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7,共16页
【目的】为定量分析山地城市暴雨内涝中行人和车辆的失稳风险特征,【方法】以重庆市悦来新城某排水片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一二维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对研究区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承灾体暴露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按照最不利原则,从失稳风险范围... 【目的】为定量分析山地城市暴雨内涝中行人和车辆的失稳风险特征,【方法】以重庆市悦来新城某排水片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一二维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对研究区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承灾体暴露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按照最不利原则,从失稳风险范围和失稳持续时间等维度计算分析了典型人车(轿车、SUV、成人、儿童)的失稳风险。【结果】结果显示:降雨重现期越大,承灾体暴露性越高,失稳开始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轿车的失稳风险最高,SUV次之,成人最小;四类承灾体在不同重现期下的轻微风险区域占比均最大,且其分布与积水深度较浅(如低于0.15 m)或流速值低于0.4 m/s的区域分布较为相似。【结论】结果表明:失稳风险等级越高的区域,其面临的洪水特征可能越复杂,尤其对于地形起伏多变的山地城市,应根据承灾体的特征进行风险图绘制,并结合降雨预报进行风险预警,提升灾害应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内涝 数值模拟 Godunov格式 承灾体暴露性 人车失稳风险 山地城市
下载PDF
高原山区微型群桩基础承载特征及竖向-水平联合荷载研究
6
作者 李海涛 任光明 +3 位作者 冯川 唐杨 王霆 王亮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147,共9页
为探究高原山区微型群桩基础的承载特性以及水平、竖向荷载耦合作用(V-H联合荷载)的影响,揭示联合荷载相互作用规律,在高原山区微型群桩基础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采用FLAC 3D对三种单一荷载情况进行数值反演,并对不同荷载比例下微型群桩基... 为探究高原山区微型群桩基础的承载特性以及水平、竖向荷载耦合作用(V-H联合荷载)的影响,揭示联合荷载相互作用规律,在高原山区微型群桩基础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采用FLAC 3D对三种单一荷载情况进行数值反演,并对不同荷载比例下微型群桩基础的V-H联合加载进行模拟。结果表明:①抗压和抗水平试验中,承台效应明显,荷载-位移曲线为“缓变型”;抗拔试验中,曲线为“陡变型”。②联合荷载下,施加水平荷载会削弱桩基竖向承载能力,水平荷载比例较大时,桩身抵抗力矩和桩侧极限摩阻力增大,荷载-上拔位移曲线突变点消失;在竖向荷载的影响下,存在临界荷载比n,下压-水平联合荷载中n 1=3.9,上拔-水平联合荷载中n 2=0.76,荷载比>n时,桩基水平承载力被削弱,<n时,桩基水平承载力提高。③联合荷载下,水平承载力与荷载比的倒数呈四次函数关系,竖向承载力与荷载比的倒数呈二次函数关系;联合荷载下的屈服包络线与单向极限荷载垂线所围空间分为“破坏区”与“安全区”,有别于单向加载的桩基承载特征,且桩基存在一个最优解,使各方向承载力均能得到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群桩基础 V-H联合荷载 桩基承载性能 原型试验 数值模拟 高原山区 输变电工程
下载PDF
基于动态模态分解与异常辨识的山地电力装备运输车传动部件状态智能监测
7
作者 夏之罡 王华伟 +1 位作者 王平生 庄为栋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3-138,共6页
针对现有山地电力装备运输车支援条件不足导致电力设施建设与维护难等问题,结合动态模态分解方法与异常辨识方法,提出了一种不依赖于任何给定先验知识的山地电力装备运输车传动部件异常数据实时智能监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滚动轴承振... 针对现有山地电力装备运输车支援条件不足导致电力设施建设与维护难等问题,结合动态模态分解方法与异常辨识方法,提出了一种不依赖于任何给定先验知识的山地电力装备运输车传动部件异常数据实时智能监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滚动轴承振动数据信息通过动态模态分解方法对其进行实时预测,随后基于图结构方法进行实时预测信号的异常辨识,并利用其进行山地电力装备运输车的关键传动部件运行状态变化的智能监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仿真信号和试验信号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识别精度分别为95%及100%。该方法是山地电力装备运输车传动部件状态智能监测的有益尝试,具有较快的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模态分解 山地电力装备运输车 滚动轴承 实时监测 异常辨识
下载PDF
山体下急倾斜煤层合理区段煤柱留设研究
8
作者 舒梅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18-24,共7页
针对山体地貌下急倾斜煤层区段煤柱失稳易导致煤柱群联动失稳,造成顶板大面积裂隙贯穿至地表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以西南逢春煤矿N282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山体下急倾斜煤层区段煤柱受力模型,分析了山体下急倾斜煤柱失稳必... 针对山体地貌下急倾斜煤层区段煤柱失稳易导致煤柱群联动失稳,造成顶板大面积裂隙贯穿至地表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以西南逢春煤矿N282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山体下急倾斜煤层区段煤柱受力模型,分析了山体下急倾斜煤柱失稳必要条件与合理尺寸计算;综合利用Local Space-Viewer、ArcMap、Rhino3D软件对西南逢春煤矿地形等高线获取、处理、三维地貌网格生产,导入FLAC3D软件中建立三维山体地貌特征数值模型,研究山体下急倾斜煤层区段煤柱承载应力演化规律。理论分析得出:当煤层倾角大于煤柱上下表面摩擦系数之和的反正切值时,煤柱存在滑落失稳;N2821工作面合理煤柱尺寸为12 m。模拟结果得出:随工作面推进,采空区中部煤柱受应力叠加影响最大,煤柱围岩所受剪应力逐渐增大且向煤柱集中;煤柱虽受采动影响,发生塑性破坏导致承载应力降低,但仍有较好支承能力。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与模拟结论相吻合,煤柱留设尺寸合理,研究成果对类似条件煤柱留设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地貌 急倾斜煤柱 承载应力 煤柱留设
下载PDF
Logistic模型在旅游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山西省绵山风景区为案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勇 赵艺学 +1 位作者 孔富安 韩泰凡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6-689,共4页
在分析旅游资源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全面、客观地研究了旅游系统的可持续性,并建立了旅游系统持续发展模型和拟合方法,通过对山西省绵山风景区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数据和很好的拟合结果,为科学地解决旅游区... 在分析旅游资源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全面、客观地研究了旅游系统的可持续性,并建立了旅游系统持续发展模型和拟合方法,通过对山西省绵山风景区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数据和很好的拟合结果,为科学地解决旅游区因游客严重超载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以及因游客严重不足而导致的旅游资源闲置和资金占用等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绵山旅游可持续发展、达到综合效益最优化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模型 旅游资源 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绵山
下载PDF
论龙门山唐王寨地区逆冲推覆体及其含油气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洪庆玉 张宗命 +2 位作者 蒋武 杨文杰 赵松林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8,共8页
本文从沉积学、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相互配合,在研究唐王寨地区泥盆纪沉积-生物地层史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逆冲推覆体的形成机制,指出了前缘三角区及枫顺场背斜是含油气有利地区。
关键词 泥盆纪 生物地层学 推覆体 油气
下载PDF
安徽石台大山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跃东 向钒 +2 位作者 马玲 陈波 石乾华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59,共7页
通过对安徽石台大山地区硒的分布、迁移、富集特征和地质背景进行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表明,岩石中硒质量分数平均2.72×10^-6,深层土壤硒质量分数平均1.47×10^-6,表层土壤硒质量分数平均1.24×10^-6,并且不同母质类型的土壤... 通过对安徽石台大山地区硒的分布、迁移、富集特征和地质背景进行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表明,岩石中硒质量分数平均2.72×10^-6,深层土壤硒质量分数平均1.47×10^-6,表层土壤硒质量分数平均1.24×10^-6,并且不同母质类型的土壤硒含量不同;硒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总体趋势是硒在表土层聚集;土壤中硒表现为离子交换态硒、强有机态硒和腐殖酸结合态硒等易溶态硒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可达2%~10%,而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残渣态等难溶态分别为90%~92%,所占比例较高。硒有效量一般在0.096×10^-9,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处于氧化环境;各类岩石中以含煤岩系中的石煤层含硒量最高,最高达到37.4×10^-6,确定硒来源于寒武纪荷塘组含煤岩系。土壤中硒含量受土壤成土母质的控制,同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到它们在土壤中的重新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石台大山 地球化学性质 寒武纪荷塘组含煤岩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和大陆深俯冲 被引量:39
12
作者 宋述光 张立飞 +2 位作者 Y.Niu 宋彪 刘墩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18-925,共8页
青藏高原北缘北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北缘分别发育有2类不同的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带。北祁连山为典型的环太平洋型俯冲带,榴辉岩锆石的SHRIMP年龄为464Ma±5Ma。而柴北缘为典型的大陆俯冲型变质带,片麻岩锆石中的柯石英证明柴北缘是一... 青藏高原北缘北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北缘分别发育有2类不同的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带。北祁连山为典型的环太平洋型俯冲带,榴辉岩锆石的SHRIMP年龄为464Ma±5Ma。而柴北缘为典型的大陆俯冲型变质带,片麻岩锆石中的柯石英证明柴北缘是一超高压变质带。石榴橄榄岩中的超硅石榴子石和橄榄石中的钛铁矿等出溶反映其形成深度大于200km。柴北缘榴辉岩的原岩具有MORB和OIB的特征,并与北祁连山榴辉岩的年龄相同,代表早古生代祁连洋俯冲变质的时代。而含柯石英片麻岩的锆石和石榴橄榄岩超高压变质年龄均为423Ma,代表大陆地壳深俯冲发生的时间。北祁连山和柴北缘很可能是一个俯冲带从大洋俯冲到大陆碰撞的不同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榴辉岩 石榴橄榄岩 含柯石英片麻岩 北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地质特征和破坏类型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文 金文辉 +2 位作者 谢润成 陈文玲 丘东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38-1851,共14页
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划分出该区在燕山—喜马拉雅期强烈构造改造作用下可能残存的5套含油气组合。总结了区内典型的成藏特征,提出该区下古生界地层中油气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征,并经历了"古... 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划分出该区在燕山—喜马拉雅期强烈构造改造作用下可能残存的5套含油气组合。总结了区内典型的成藏特征,提出该区下古生界地层中油气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征,并经历了"古油藏"阶段,构造隆升剥蚀作用是造成油气保存条件不好的重要因素。提出在晚期构造强烈改造区中也存在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这类地区主要位于"隔槽式"褶皱主背斜的断层下盘、两翼潜伏构造及复向斜等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区域性泥岩盖层分布地区。研究区地层中存在原生、次生、再生型油气藏,无论哪类油气藏,"构造型油气藏"在构造强烈改造后保存下来的几率变小,"非构造型油气藏"(主要是岩性油气藏)保存下来的几率较高。通过分析研究区古油气藏的破坏条件,提出了五大类10亚类油气藏破坏类型划分方案,指出研究区存在多种破坏类型的古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 盆山过渡带 构造改造区 含油气组合 油气成藏 破坏类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锲墨格山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善平 潘彤 +8 位作者 王秉璋 严兴鹏 任华 余福承 邱炜 王建军 唐健 王进寿 金婷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8-619,共12页
宗务隆构造带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锂铍成矿带,锲墨格山地区隶属宗务隆构造带东段。本次通过对宗务隆构造带锲墨格山地区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脉以高硅、钙碱质和高分异以及低... 宗务隆构造带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锂铍成矿带,锲墨格山地区隶属宗务隆构造带东段。本次通过对宗务隆构造带锲墨格山地区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脉以高硅、钙碱质和高分异以及低铁、镁、钙和钛为特征,属强过铝质花岗伟晶岩。微量元素特征上,样品明显富集Rb、Nb、Ta等元素,而亏损Zr、Hf、Th、Ce、Y、Yb等元素;且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Ce呈负异常,Eu为正异常特征,显示出岩浆演化晚期高度分异特性。锆石U-Pb年龄显示,绿柱石花岗伟晶岩锆石结晶年龄为229.5±1.3 Ma。综合研究显示,花岗伟晶岩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是宗务隆地区构造体制由挤压转换为伸展背景下,造山过程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锲墨格山 宗务隆构造带 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 锆石结晶年龄 构造环境
下载PDF
小兴安岭地区黑熊的食性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文 马建章 +1 位作者 余辉亮 胡立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3,共7页
2004年5月至2005年11月,在黑熊主要分布区小兴安岭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跟踪黑熊并判定黑熊取食生境,收集黑熊粪便51堆,利用粪便组织学分析方法对黑熊食物组成成分以及食物的选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初、秋末黑熊觅食生境为海拔400~5... 2004年5月至2005年11月,在黑熊主要分布区小兴安岭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跟踪黑熊并判定黑熊取食生境,收集黑熊粪便51堆,利用粪便组织学分析方法对黑熊食物组成成分以及食物的选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初、秋末黑熊觅食生境为海拔400~560m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春末、夏初觅食生境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夏季、秋初觅食生境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河岸杂木林等。黑熊的大宗食物为植物,即使是夏季食物种类丰富季节,食物中植物成分仍近70%。黑熊食物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季节不同采食种类不同,采食植物性食物的部位也不同。春季黑熊的食物种类最少,食物多样性指数为2.317,食物均匀性指数为0.5923,夏季的食物种类最丰富,食物多样性指数2.628,食物均匀性指数0.6367,秋季食物种类比春季丰富,但没有夏季丰富,食物多样性指数为2.361,食物均匀性最小,仅为0.5173。黑熊对植物类食物具有选择性,对红松、蒙古栎、核桃楸等坚果和猕猴桃、山桃等浆果类食物表现为正选择性;而对木贼、禾本科、榆、宽叶苔草、色木、桦、杨、柳表现为负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黑熊 食性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洪山矿化正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权瑞 董国臣 +4 位作者 缪广 李玉成 刘昕曜 杨洋 任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4-1080,共17页
太行山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本文首次报道了太行山南段洪山岩体的金属成矿作用,对含矿的正长斑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的分析工作。详细的野外观察表明,洪山岩体内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化特点,并厘定... 太行山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本文首次报道了太行山南段洪山岩体的金属成矿作用,对含矿的正长斑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的分析工作。详细的野外观察表明,洪山岩体内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化特点,并厘定出含矿正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洪山正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30.45~131.4Ma,晚于洪山正长岩形成年龄(132~135Ma),成矿时代略晚于本区矽卡岩型铁矿的成矿年龄(133~137Ma),处在太行山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活动高峰期内(120~140Ma),属于太行山地区后碰撞构造伸展阶段的产物。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洪山正长斑岩具有高硅(Si O_2=63.72%~67.63%)、高钾(K_2O/Na_2O=0.73~1.36)和富碱(K_2O+Na_2O=12.34%~12.73%)的特点,属于钾玄岩系列岩石。岩体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9.32~12.43),不具铕异常(δEu=0.93~1.0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2件样品24个测点的锆石εHf(t)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24.4^-10.3),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集中于1.6~2.7Ga。综合分析表明,正长斑岩是"EMⅠ型"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在上涌的过程中受到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形成壳幔混源的富钾含矿岩浆,并最终导致洪山斑岩型Cu矿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洪山岩体 正长斑岩 岩石成因 成矿意义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狮头山含硬玉岩类的基本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才 杨德明 +1 位作者 和钟铧 陈曼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7-302,共6页
描述了可可西里山南狮头山含硬玉岩类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含硬玉岩类的原岩为辉长岩,围岩为石炭—二叠系。由于变质作用不彻底,保留有原岩的矿物组合。典型的高压变质矿物组合为:钠长石+硬玉+霓石+蓝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硬玉SiO2、... 描述了可可西里山南狮头山含硬玉岩类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含硬玉岩类的原岩为辉长岩,围岩为石炭—二叠系。由于变质作用不彻底,保留有原岩的矿物组合。典型的高压变质矿物组合为:钠长石+硬玉+霓石+蓝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硬玉SiO2、FeO偏低,Al2O3、Na2O明显偏高,变质矿物组合中以富钠矿物为主,缺少石英,与国内外含硬玉岩类的原岩成分、变质矿物组合均不相同,是一种新的高压低温硬玉岩类。狮头山高压变质带向西延至若拉岗日、大横山一带,与北侧的西金乌兰-金沙江板块缝合带(西段)平行产出,以此推测缝合带南侧的羌北-昌都板块向北消减于巴颜喀拉板块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山 狮头山 含硬玉岩类 高压变质带
下载PDF
中条山涑水杂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斌 王登红 +1 位作者 侯可军 刘仁亮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中条山是中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拥有著名的晚太古代"变斑岩型"铜矿峪大型铜矿床和元古代"层控型"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床,近年来又在中条山西南段的涑水杂岩中发现以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为容矿岩石的桃花洞... 中条山是中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拥有著名的晚太古代"变斑岩型"铜矿峪大型铜矿床和元古代"层控型"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床,近年来又在中条山西南段的涑水杂岩中发现以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为容矿岩石的桃花洞铜矿。为了弄清楚该铜矿的形成时代及其成矿地质背景,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MC-ICP-MS)方法对桃花洞铜矿容矿围岩—涑水杂岩中的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脉和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 625±11)、(2 592±16)、(2 548±15)Ma;岩石中古老继承性锆石的年龄分别为(2 790±15)、(2 773±24)、(2 782±34)Ma;三种不同成生顺序的岩石中均有大于2 700Ma的锆石存在,且年龄相当接近;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可能最初形成于太古代。涑水杂岩作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容矿围岩,其成岩时代可以间接指示成矿时代,由此得出赋存在变基性火山岩层中的古火山含矿原岩建造型铜矿有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铜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代学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 锆石 铜矿 太古代 容矿岩石 涑水杂岩 中条山
下载PDF
软土地区堆山工程地基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嘉 闫澍旺 +1 位作者 林澍 孙立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155-160,共6页
近年国内进行了多处人工堆山工程,其特点是堆载分层施加、荷载分布面积大、施工期较长且总荷载非常大,进行常规地基处理往往不能满足堆山荷载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结合堆山工程逐级施加的堆土荷载之间通常有较长时间间隔的特点,认为地... 近年国内进行了多处人工堆山工程,其特点是堆载分层施加、荷载分布面积大、施工期较长且总荷载非常大,进行常规地基处理往往不能满足堆山荷载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结合堆山工程逐级施加的堆土荷载之间通常有较长时间间隔的特点,认为地基可在分级堆填间歇时间内发生一定程度固结有效应力提高,导致土体强度增加,因此地基承载力也产生相应的提高,利用固结引起土体强度增长导致的承载力提高是堆山工程成功的关键。从有效应力法和剪切试验两方面分析了土体固结引起强度增长的机理和计算,提出不排水条件下考虑土体强度增长的地基承载力分析方法,运用该理论分析了人工堆山工程案例,并对堆山工程提出建议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山工程 有效固结应为法 剪切试验 固结 承载力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吴丽媛 陈传明 侯雨峰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6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别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结合问卷调查,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为7862人次/天,其中空间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别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结合问卷调查,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为7862人次/天,其中空间环境容量中的九曲溪竹筏漂流是旅游发展中的最主要限制因子。该研究以期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规划和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环境容量 模型 风景名胜区 武夷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