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另一种康桥情结——作为情诗的《再别康桥》再解读
1
作者 彭贵昌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14,104,共6页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白话新诗经典,其内涵并非只是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背后还蕴含着徐志摩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哀伤和对昔日美好的回忆。徐志摩在不同时间写下的回忆康桥的诗作和散文都充满着“甜蜜”气息,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林...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白话新诗经典,其内涵并非只是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背后还蕴含着徐志摩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哀伤和对昔日美好的回忆。徐志摩在不同时间写下的回忆康桥的诗作和散文都充满着“甜蜜”气息,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林徽因的感情,同时,这篇诗作的创作背景也与他的感情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语境下,结合徐志摩的其他诗作来重新解读《再别康桥》,诗中的各种意象和场景都是爱情和回忆的投射,因此《再别康桥》可以看作一首情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林徽因 《再别康桥》 情诗
下载PDF
人文主义视野下徐志摩非抒情散文的现代国家意识
2
作者 黄红春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徐志摩的文学成就得到重新评价,但主要在诗歌和抒情散文方面,其杂感、游记等非抒情散文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更缺乏对这些散文所隐含的现代国家意识的深入分析。在人文主义视野下重读徐志摩这些散文,可以窥见其现代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徐志摩的文学成就得到重新评价,但主要在诗歌和抒情散文方面,其杂感、游记等非抒情散文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更缺乏对这些散文所隐含的现代国家意识的深入分析。在人文主义视野下重读徐志摩这些散文,可以窥见其现代国家意识的演变轨迹和基本内涵。从中学投稿校刊开始,徐志摩就表现出忧患国运、希望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出国留学后,他受英伦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向往和提倡民主制度。欧游归来,他论辩苏俄问题,反对暴力革命。他对现实失望又不甘于失望,大胆批评时政,追求自由和理想。他的现代国家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对现代中国的忧患和愿景,与此同时也存在理想主义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徐志摩 非抒情散文 现代国家意识
下载PDF
沉浸他者文化而生的民族自我批评:狄金森、徐志摩与赛珍珠
3
作者 张敬珏 朱骅(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68-80,共13页
狄金森、徐志摩、赛珍珠不仅是万众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还是重要的文学和政治团体的创始成员,是跨国文学共同体网络的一部分。他们与自己国家格格不入,却在异国他乡建构身份认同,都在自己的祖国和海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了中英之... 狄金森、徐志摩、赛珍珠不仅是万众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还是重要的文学和政治团体的创始成员,是跨国文学共同体网络的一部分。他们与自己国家格格不入,却在异国他乡建构身份认同,都在自己的祖国和海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了中英之间和中美之间极具活力的文化交流。他们对本国的批评之所以令人信服,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曾长时间生活在他者文化中,由此获得审视故土道德标准和国家政策所必要的批评距离。以对位视角来看,他们是早期移民作家和学者的杰出代表,他们相信多元交融的必要性,相信促进多元世界文化遗产,尤其是鼓励批评性文化以及民族自省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金森 徐志摩 赛珍珠 民族自省 自我批评 他者文化
下载PDF
自由主义文人对左翼作家的审视--以徐志摩和邵洵美的《珰女士》为中心
4
作者 余凡 卫俐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由自由主义文人徐志摩创作、邵洵美续作的小说《珰女士》以“左联五烈士”之一--胡也频被捕、营救和牺牲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为故事背景,并对丁玲、沈从文等文坛著名文人故事加以融入和演绎。这部小说体现出自由主义文人对左翼作家人道... 由自由主义文人徐志摩创作、邵洵美续作的小说《珰女士》以“左联五烈士”之一--胡也频被捕、营救和牺牲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为故事背景,并对丁玲、沈从文等文坛著名文人故事加以融入和演绎。这部小说体现出自由主义文人对左翼作家人道主义层面的同情、意识形态维度的质疑及爱国主义立场下的理解。《珰女士》作为徐志摩创作的重要小说,不仅是全面认识徐志摩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亦是洞悉20世纪30年代文坛与文学思潮的重要窗口。《珰女士》的成书背景、故事影射及背后创作动机,反映出30年代自由派知识分子因启蒙话语的失落、政治身份的错位和社会地位的边缘化而产生的信仰危机和生存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珰女士》 徐志摩 邵洵美 左翼思潮 爱国主义
下载PDF
转变与转变的犹疑——以《徐迟文集》补遗为考察中心
5
作者 高强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0-78,共9页
徐迟是认识、理解文学和文人因应政治历史而变的复杂情形的重要个案。笔者发现了蕴含着徐迟文学思想变动痕迹的五篇集外佚文,这些文章既表明徐迟在努力认同和践行文艺大众化方案,也时时透露出徐迟对旧时之我所曾迷恋的现代化、精致化艺... 徐迟是认识、理解文学和文人因应政治历史而变的复杂情形的重要个案。笔者发现了蕴含着徐迟文学思想变动痕迹的五篇集外佚文,这些文章既表明徐迟在努力认同和践行文艺大众化方案,也时时透露出徐迟对旧时之我所曾迷恋的现代化、精致化艺术的迷恋。徐迟虽然转向革命,但其转向又充满往复撕扯的犹疑迹象,由此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在泥沼中”的复杂文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迟 集外佚文 革命转向 大众化 现代主义
下载PDF
如何理解“梅兰芳”
6
作者 刘祯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9期84-93,I0004,共11页
谈梅兰芳表演艺术或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核心是梅兰芳,那么梅兰芳是谁,怎么理解“梅兰芳”,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判断,这种不同的认识和判断,关乎对梅兰芳的评价和对中国戏曲的理解。在笔者看来,“梅兰芳”一词起码有三层含义,即梅兰... 谈梅兰芳表演艺术或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核心是梅兰芳,那么梅兰芳是谁,怎么理解“梅兰芳”,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判断,这种不同的认识和判断,关乎对梅兰芳的评价和对中国戏曲的理解。在笔者看来,“梅兰芳”一词起码有三层含义,即梅兰芳个体(单数)、梅兰芳集体(复数)、梅兰芳象征。梅兰芳个体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本义梅兰芳,或者狭义梅兰芳,是梅兰芳本我;而梅兰芳集体就是复数梅兰芳,这个集体大于“梅党”,梅兰芳是个体的,也是非个体的,个体与集体是对立的统一;梅兰芳象征亦即代表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梅兰芳集体(复数) 表演体系 徐兰沅 齐如山
下载PDF
论徐志摩早期诗歌创作中的“以译代作”现象
7
作者 熊辉 《写作》 2024年第6期76-84,共9页
在新诗创作资源匮乏的“五四”前后,很多诗人依靠翻译外国诗歌来获得创作灵感或习得艺术表达方式,故“以译代作”成为早期中国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创作同样存在“以译代作”的特殊方... 在新诗创作资源匮乏的“五四”前后,很多诗人依靠翻译外国诗歌来获得创作灵感或习得艺术表达方式,故“以译代作”成为早期中国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创作同样存在“以译代作”的特殊方式。本文从“以译代作”的时代风尚为切入点,首先呈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中的“以译代作”现象,进而讨论这种创作方式如何使其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模仿、改写甚至是抄袭外国诗歌的烙印,这也许是成为他否定自己早期创作成就的原因之一。对徐志摩“以译代作”创作方式的讨论,有助于进一步廓清中国新诗创作的丰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翻译 诗歌创作 创作方式 以译代作
下载PDF
论徐志摩散文中“浓得化不开”的色彩景观
8
作者 郑奕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3期1-5,共5页
徐志摩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结构自由、文风艳丽,具有诗化色彩,在文坛大放异彩。徐志摩散文建构了丰富多元的色彩景观,包括暗淡苍凉的冷色调、浓烈宏阔的暖色调,以及植根日常的中间色调。徐志摩散文中的色彩具有状物造境、写... 徐志摩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结构自由、文风艳丽,具有诗化色彩,在文坛大放异彩。徐志摩散文建构了丰富多元的色彩景观,包括暗淡苍凉的冷色调、浓烈宏阔的暖色调,以及植根日常的中间色调。徐志摩散文中的色彩具有状物造境、写人记事等功能,形成了艳丽的文风。徐志摩散文的色彩表现力一方面来源于作家的想象力与充沛的情感,另一方面来源于剑桥大学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该文分析了徐志摩散文中的色彩景观建构,然后分析徐志摩散文中色彩的表现功能,最后探讨其色彩表现力的来源,旨在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散文 自然崇拜 色彩景观 表现功能 剑桥大学
下载PDF
托名赵孟頫的两篇伪文被《全元文》误收
9
作者 叶宪允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4年第6期92-100,共9页
《全元文》乃搜集、整理元代文献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收录了所谓赵孟頫的两篇文章《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乌戍夏氏谱序》。文章通过研究曹敏中生平及为官政绩,判定《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并非出自赵孟頫,并在其内容、格式、行... 《全元文》乃搜集、整理元代文献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收录了所谓赵孟頫的两篇文章《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乌戍夏氏谱序》。文章通过研究曹敏中生平及为官政绩,判定《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并非出自赵孟頫,并在其内容、格式、行文风格等方面进行比对,发现该文实际脱胎于明代中期皇甫汸所撰写的《赠水部郎吴子知姚安序》。此外,通过分析张雨事迹及赵孟頫生平,从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考察,发现《乌戍夏氏谱序》亦为托名赵孟頫的伪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孟頫 《送子讷年丈晋秩宁国路序》 《乌戍夏氏谱序》 《全元文》 误收 伪作
下载PDF
徐乃昌百年研究进程
10
作者 张雪宁 《科教文汇》 2024年第23期184-188,共5页
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近百年时间里,对于徐乃昌的研究在学术界逐步升温。采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厘清近百年来关于徐乃昌研究成果的年度发文量、作者发文量和高频关键词。在此基础上,从生平和交游、藏书与目录学成就、金石拓片收藏... 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近百年时间里,对于徐乃昌的研究在学术界逐步升温。采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厘清近百年来关于徐乃昌研究成果的年度发文量、作者发文量和高频关键词。在此基础上,从生平和交游、藏书与目录学成就、金石拓片收藏与题跋、刊刻图书的成就、以诗词为中心的文学创作等5个方面梳理徐乃昌百年研究进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乃昌 收藏 生平 刊刻图书 诗词创作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与翻译——以徐志摩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历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8-131,共14页
自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1959年)一文发表以来,海内外学界就不乏对影响研究(有意)无意的误读或误释。就中国现代诗歌而言,避谈影响及其转化便无法厘清其逻辑生成机制。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徐志摩的诗歌写作与翻译的内在联系,... 自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1959年)一文发表以来,海内外学界就不乏对影响研究(有意)无意的误读或误释。就中国现代诗歌而言,避谈影响及其转化便无法厘清其逻辑生成机制。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徐志摩的诗歌写作与翻译的内在联系,管窥中国现代诗歌的生成,阐明现代诗人将"影响之焦虑"化为革新之动力,通过自己多方位的创作与翻译,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等方面创造性地转化了西方诗体,不仅使现代(白话)新诗收获了文体的繁荣,也极大扭转了新诗的非诗化发展趋势,找回了它应有的艺术气质。诗人以其独特的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对此给出了足堪垂范后人的答案,尽管仍未完全成熟。对于郭沫若、闻一多、冯至、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诗人翻译家亦当如是观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互动生成 翻译 创作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论“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46,共6页
得天独厚的知识背景与崇尚"优雅"的美学品格,使得"新月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其灵魂人物徐志摩以及文学中坚林徽因等均与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精神领袖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着深刻的精... 得天独厚的知识背景与崇尚"优雅"的美学品格,使得"新月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其灵魂人物徐志摩以及文学中坚林徽因等均与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精神领袖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着深刻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徐志摩是中国文坛评介伍尔夫思想与创作成就的第一人;林徽因不仅在教养、才情上与伍尔夫颇多类似,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特征也体现出对伍尔夫式的意识流技巧的借鉴。"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不解之缘,映照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派” 徐志摩 林徽因 伍尔夫 意识流小说
下载PDF
论徐志摩散文的美学追求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智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8-125,共8页
赋与大自然以性灵神韵和社会意义,是徐志摩散文追捕的美。他把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能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能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能使人在沉痛、怜悯、崇敬和赞美等... 赋与大自然以性灵神韵和社会意义,是徐志摩散文追捕的美。他把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能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能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能使人在沉痛、怜悯、崇敬和赞美等精神反应中得到美好情感的激励、振奋、陶冶和提高。他在散文中所探索的想象美,主要表现在补充感觉、洞见美质、拓展诗意和超越时空局限方面。他的散文,极力追寻的浓艳富丽美文体,是由丰富的“色彩意识流”、变形的联喻、虚幻的荒诞描写和艺术通感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散文 自然美 柔美 壮美 悲壮美 审美特征 想象美 情感 表现形态 文体风格
下载PDF
论徐志摩后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嬗变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纪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7-92,共6页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内心的生命体验与外在创作观念的矛盾冲突。1926年前后,由于生命体验突破了创作观的束缚,使其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他的诗不再拘泥于"健康"、"尊严"的原则,而是直面现代人痛苦、焦灼的...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内心的生命体验与外在创作观念的矛盾冲突。1926年前后,由于生命体验突破了创作观的束缚,使其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他的诗不再拘泥于"健康"、"尊严"的原则,而是直面现代人痛苦、焦灼的内心世界;大自然不再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而是反衬出生命的渺小甚至虚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再是肤浅的场景速写,而是渗透深切的生命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 体验 创作观
下载PDF
浅谈古越藏书楼的藏书特色——以绍兴图书馆现存古越藏书楼藏书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以俭 唐微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5-98,共4页
1902年徐树兰先生所创建的古越藏书楼,实现了从封闭的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公共图书馆过渡的重大文化创新。本文以绍兴图书馆现存古越藏书楼藏书为例,分析了现存藏书之特色,介绍了其中部分珍稀本。
关键词 徐树兰 古越藏书楼 藏书 特色
下载PDF
论徐志摩之思想境界 被引量:1
16
作者 龙志坚 熊哲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3-76,共4页
徐志摩一生毁誉参半 ,然而至今中国人还是喜爱他 ,不只是因为他的诗 ,他在文坛上的贡献和地位 ,因为他在一个古老历史的国度里展现了对“新的政治 ,新的人生”的理想执着及对信仰。
关键词 徐志摩 思想 境界
下载PDF
徐志摩后期美学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倾向 被引量:2
17
作者 俞兆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54,共7页
徐志摩后期美学思想也像梁实秋、闻一多一样,有着从浪漫主义转到“多少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这主要表现在《新月的态度》、《秋》、《猛虎集·序》等文章上,但学界对此尚未有过论析。其转变的原因是,自1926年起,徐志摩像闻一多一... 徐志摩后期美学思想也像梁实秋、闻一多一样,有着从浪漫主义转到“多少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这主要表现在《新月的态度》、《秋》、《猛虎集·序》等文章上,但学界对此尚未有过论析。其转变的原因是,自1926年起,徐志摩像闻一多一样受到梁实秋所宣扬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其古典主义倾向着重在艺术的理性节制、标准的规范、常态的人性等,即总体上在艺术的“健康”与“尊严”的审美追求中展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美学思想 古典主义
下载PDF
花雪世界 风月无边——徐志摩诗歌新解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文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3-77,共5页
诗化意象“风花雪月”在徐志摩诗歌中 ,既是诗美象征 ,又是情意象征和哲理象征。这一组意象的出现 ,是诗人人格精神和审美观念的投射。在 2 0世纪初期风云际会的中国土地上 ,徐志摩用“风花雪月”
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 "风花雪月" 意象 诗美象征 情意象征 哲理象征 象征意蕴 文学评论 人格精神 审美观念
下载PDF
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木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543-549,共7页
徐志摩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 ,闪耀着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 ;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 ,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 ,故其散文注重表现情景交融的诗境 ,心物合一的妙境 ,主客贯通的化境。他认为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 徐志摩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 ,闪耀着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 ;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 ,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 ,故其散文注重表现情景交融的诗境 ,心物合一的妙境 ,主客贯通的化境。他认为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自然中 ,因而 ,他的散文注重歌颂大自然和生活本体的主体———人的生命精神。徐志摩重视艺术中所迸发的思想火花 ,宣扬人道主义精神 ,鼓吹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这种思想是积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诗化散文 情感互渗 生命精神 中国
下载PDF
手稿与日记整理脞谈 被引量:2
20
作者 凌孟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共8页
日记的趣味与价值,学界已有共识。日记的手稿影印版与文字整理版各有短长,或失之辨识困难,或容易错讹残缺,理想的方式当是出版手稿与文字的对照版。所见日记手稿影印版与文字整理版之关系大致有三种类型:仅见手稿影印版而可提出问题者... 日记的趣味与价值,学界已有共识。日记的手稿影印版与文字整理版各有短长,或失之辨识困难,或容易错讹残缺,理想的方式当是出版手稿与文字的对照版。所见日记手稿影印版与文字整理版之关系大致有三种类型:仅见手稿影印版而可提出问题者、有文字版而出现手稿可资对照者与有文字版而偶见抄件可供校正者,可分别以王伯祥、吴宓和徐志摩的日记为例略作讨论。准确而高效地把握日记之面貌与内容,才有利于研究的深入与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稿 日记 王伯祥 吴宓 徐志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