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严羽“以禅喻诗”说论争的回顾与再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邓国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08-112,共5页
自严羽提出“以禅喻诗”说以来 ,论争纷起。最早反对严羽的是刘克庄 ,明确提出“诗之不可为禅 ,犹禅之不可为诗也。”之后 ,冯班、钱谦益等对严氏亦多诟病 ,至今余响不绝。赞成严氏的人亦不少 ,但对他时有误解。本文回顾了反对、赞成严... 自严羽提出“以禅喻诗”说以来 ,论争纷起。最早反对严羽的是刘克庄 ,明确提出“诗之不可为禅 ,犹禅之不可为诗也。”之后 ,冯班、钱谦益等对严氏亦多诟病 ,至今余响不绝。赞成严氏的人亦不少 ,但对他时有误解。本文回顾了反对、赞成严氏的主要观点 ,并作辨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论争 冯班 刘克庄 钱谦益 反对 辨析 观点 内在机制
下载PDF
反对“以禅喻诗”之评析与诗、禅内在机制再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国军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7-81,共5页
自严羽提出“以禅喻诗”说以来 ,反对者蜂起。刘克庄首先发难 :诗不可为禅 ,犹禅不可为诗也。冯班、钱谦益等踵其迹 ,今人钱钟书等相呼应。文章回顾了反对严氏的主要观点 ,并作评析 ;另外 ,用心理学原理对禅悟与诗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更... 自严羽提出“以禅喻诗”说以来 ,反对者蜂起。刘克庄首先发难 :诗不可为禅 ,犹禅不可为诗也。冯班、钱谦益等踵其迹 ,今人钱钟书等相呼应。文章回顾了反对严氏的主要观点 ,并作评析 ;另外 ,用心理学原理对禅悟与诗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认为潜意识是诗禅相通的内在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禅喻诗 辨析 内在机制 潜意识
下载PDF
论严羽的诗学体系——回归《沧浪诗话》的文本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三达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6-101,共6页
严羽《沧浪诗话》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禅宗理论为基础,对一系列诗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继承并发展了"以禅喻诗"的理论模式,并在此之上建构了一个涵盖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的诗学体系,对后世王士祯等... 严羽《沧浪诗话》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禅宗理论为基础,对一系列诗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继承并发展了"以禅喻诗"的理论模式,并在此之上建构了一个涵盖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的诗学体系,对后世王士祯等人的诗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诗缘情 兴趣说 妙悟说
下载PDF
佛教与宋代诗学:严羽“以禅喻诗”说的诗学意义
4
作者 刘艳芬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2-85,共4页
严羽"以禅喻诗"说的提出针对时弊诗弊,凸显了宋代诗学的特征;通过标举"兴趣"和"妙悟",解决了诗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的问题,建构了独特的诗学体系,直接突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特... 严羽"以禅喻诗"说的提出针对时弊诗弊,凸显了宋代诗学的特征;通过标举"兴趣"和"妙悟",解决了诗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的问题,建构了独特的诗学体系,直接突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特征并影响中国诗学形成了儒、道、释三元并立的格局;从理论到实践,以"禅喻"的方式论诗,丰富了中国传统诗学话语,并促进了中国传统诗学重简洁、尚含蓄的话语风格的形成。总之,没有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中国诗学就不足以展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规律;没有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中国诗学就是不完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以禅喻诗” 兴趣
下载PDF
论诗如论禅——严羽“以禅喻诗”方法论辨析
5
作者 柳倩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81,共4页
“以禅喻诗”是严羽最重要的论诗方法,引起了数百年的争论。这一方法抉择,是宋末诗学理论话语缺乏更新机制的必然选择,是时人诗禅相喻的时代风尚所造就,也是严羽自负才力,深切体会唐宋诗风的差异,志在宗唐抑宋、定诗宗旨的慧心独具所引致。
关键词 严羽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方法论
下载PDF
禅宗语言意符与诗意美学
6
作者 李建春 《济宁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09-113,共5页
禅宗作为哲学对于世界和人生都有解释的义务,但是禅宗所阐释的世界和人生是一直接呈现的活生生的境界,是一崭新的脱去所有束缚的自由境界,而这一境界即是禅的哲学也是禅的实施,因此普通语言符号无法引向这一境界。中国禅师在通向禅定的... 禅宗作为哲学对于世界和人生都有解释的义务,但是禅宗所阐释的世界和人生是一直接呈现的活生生的境界,是一崭新的脱去所有束缚的自由境界,而这一境界即是禅的哲学也是禅的实施,因此普通语言符号无法引向这一境界。中国禅师在通向禅定的光明境界的同时,也创造了表达这一境界的符号系统,对于禅宗符号学的深入探究,同时也就打开了禅宗美学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符号学 美学 隐喻 诗意呈现
下载PDF
论严羽对“禅”的审美认同——以《沧浪诗话》为例
7
作者 蔡荣湘 王扬真 《柳州师专学报》 2015年第4期4-8,共5页
审美认同是一种饱含艺术性的文化认同,它通过艺术化的传承、批判、创新来实现文化认同的审美建构,具有鲜明的顺承性、批判性、创新性。《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诗学评论表征了严羽对"禅"的审美认同,其理论生成路径是:经由"... 审美认同是一种饱含艺术性的文化认同,它通过艺术化的传承、批判、创新来实现文化认同的审美建构,具有鲜明的顺承性、批判性、创新性。《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诗学评论表征了严羽对"禅"的审美认同,其理论生成路径是:经由"佛学禅"的顺承与转化,到"诗学禅"的批判,再到"心学禅"的整合,最终创造性地统合禅与道、禅与理的诗学关系,实现了审美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认同 “以禅喻诗” “诗学禅” “心学禅”
下载PDF
佛教禅宗与“以禅喻诗” 被引量:1
8
作者 袁晶 《贵州文史丛刊》 2012年第1期83-87,共5页
"以禅喻诗"是一种经验性的类比思维,"禅"与"诗"都是复杂的范畴,难以笼统论之。前者涉及禅语、禅法、禅理、禅趣、禅宗有关宗派、参禅的活动(态度、方法等)、禅家之妙谛和禅宗公案故事等;而后者则涉及诗... "以禅喻诗"是一种经验性的类比思维,"禅"与"诗"都是复杂的范畴,难以笼统论之。前者涉及禅语、禅法、禅理、禅趣、禅宗有关宗派、参禅的活动(态度、方法等)、禅家之妙谛和禅宗公案故事等;而后者则涉及诗人、诗派、作品、读者四大方面,进而包容构思、写作、赏析和评论等活动。"所谓"喻"则取譬喻之意,表现为一种通过将"禅"与"诗"进行类比,最后诉诸于"诗"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分"何以以禅论诗"、"何为以禅喻诗"、"如何以禅喻诗"和"从《沧浪诗话》看以禅喻诗"四个部分,分析了"以禅喻诗"的存在原因、意义内涵、思维方法和在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具体表象,以实现对其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
下载PDF
“以禅喻诗”的多重内涵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0-83,共4页
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以禅喻诗"一说,学者们多有阐释和评说,但由于不能区分"悟"多方面的意思,导致论述的混乱和片面。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实际包含三重内涵:鉴赏之"悟"、诗法之悟、作诗... 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以禅喻诗"一说,学者们多有阐释和评说,但由于不能区分"悟"多方面的意思,导致论述的混乱和片面。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实际包含三重内涵:鉴赏之"悟"、诗法之悟、作诗时的特殊思维方式——"妙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妙悟说 以禅喻诗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严羽“以禅喻诗”说之争——基于钱谦益、王士祯、李重华的考察
10
作者 党晓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59-64,共6页
清代前中期,诗学领域围绕着严羽的"以禅喻诗"说展开了激烈论争。在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中,钱谦益、王士祯、李重华所持立场、相关论说代表着此期对于严羽"以禅喻诗"说接受的三大主要面向,其各自观点分别折射出此期诗... 清代前中期,诗学领域围绕着严羽的"以禅喻诗"说展开了激烈论争。在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中,钱谦益、王士祯、李重华所持立场、相关论说代表着此期对于严羽"以禅喻诗"说接受的三大主要面向,其各自观点分别折射出此期诗人、诗论家们对于严羽诗学思想的合理性反思、理论延伸与经典解构。透过这场论争,能够侧探当时的文学思潮和思想脉络,进而体认文学、思想的互动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严羽 以禅喻诗 熏习 诗禅一致 儒家诗教
下载PDF
《藏海诗话》创作范畴论——兼论宋代诗学中“以禅喻诗”风气的形成
11
作者 孙可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70-76,共7页
宋人吴可的《藏海诗话》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涉及创作的艺术范畴——"法""化"和"悟"代表了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普遍认识,且自觉将大量佛教术语和佛禅观念引入诗论中,是"以禅喻诗"... 宋人吴可的《藏海诗话》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涉及创作的艺术范畴——"法""化"和"悟"代表了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普遍认识,且自觉将大量佛教术语和佛禅观念引入诗论中,是"以禅喻诗"的成功范例。"以禅喻诗"并非南宋末严羽《沧浪诗话》首创,不能抹杀此前宋代诗学的种种探索和实践。本文试以《藏海诗话》为突破口,考察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基本看法,探索宋代诗学"以禅喻诗"风气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可 《藏海诗话》 创作范畴 宋代诗学 以禅喻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