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Assessment and Lateral Reservoir Continuity of Asmari Reservoir Oils in the Cheshmeh-Khush Oilfield,SW Iran
1
作者 Farid TEZHEH Bijan BEIRANVAND +2 位作者 Hormuz GHALAVAND Mohammad Reza KAMALI Rahim BAGHERI TIRTASH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562-1573,共12页
A total of 6 oil samples were systematically selected from six Asmari Reservoir wells in the Cheshmeh-Khush Oilfield for geochemical evalu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system,based on reservoir geochemistry and oil fingerp... A total of 6 oil samples were systematically selected from six Asmari Reservoir wells in the Cheshmeh-Khush Oilfield for geochemical evalu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system,based on reservoir geochemistry and oil fingerprint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normal alkanes and tricyclic and tetracyclic terpanes along with characteristic biomarkers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ary facies,indicated that the source rock of the studied hydrocarbons was deposited in a reducing aquatic environment with a low input of terrigenous material and predominantly carbonate lithology derived from organic algal matter.The studied oil samples exhibited moderate maturity,as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 parameters extracted from the light hydrocarbons.Statistical clustering based on different biomarker parameters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two oil families.Additionally,the application of branched and cyclic compounds in the light hydrocarbons(C5–C11)to evaluate lateral continuity of the Asmari reservoir further supported the presence of the two oil families.Other evidence proved the presence of a NE–SW trending fault separating wells X5 and X6 from the other wells in the field.In other wells across the field,good lateral reservoir continuity was observed,despite the presence of faults o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lunges of the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fingerprint lateral continuity Asmari reservoir petroleum families Cheshmeh-Khush Oilfield
下载PDF
Produced Water Geochemistry from an Upstream Oil Operation
2
作者 Nasir Ullattumpoyil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6期155-168,共14页
Oil and gas industries generat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water during the production. The composition of this water varies with the geologic age, depth,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region along with the chemicals added dur... Oil and gas industries generat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water during the production. The composition of this water varies with the geologic age, depth,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region along with the chemicals added during the process. Geochemistry of formation water is used for aquifer identification, pollution problems, water compatibility studies, corrosion monitoring, water-quality control, water flooding, exploration, and to diagnose wellbore integrity issues.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produced water geochemistry from one of the largest conventional oil field, Ghawar field, Saudi Arabia. Produced water from different wellhead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differ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ixteen wells from ABQQ, nineteen wells from ANDR and twenty wells from SDGM area were selected for the current study. Sampling and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as per the standard procedur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H of the sample varied from 6.0 to 7.4,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from 94200 to 102690 μS/cm.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major cations and anions were also recorded and represented by graphical plots. Metal analysis indicat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for boron, which is 20.5 mg/L at ABQQ area, whereas all other metals are very low in concentration. Temporal variation of a single well at SDGM area indicated drastic change in the ionic concentration, whereas the geochemistry remains same as indicated by Tickler plot. The water type of the respective area was studied by tickler plots, which indicated same source of formation water in different wells at ABQQ, ANDR and SDGM areas. The ionic concentration is also used to predict corrosion and scaling issues. By Langelier Saturation Index (LSI) and Ryznar Stability Index (RSI), the sample from all the wells showed higher scaling potential.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water type in different areas under Ghawar field remains same regardless of drastic changes in the ionic concentrat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wellbore integrity 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ation Water petroleum reservoirs GROUNDWATER Ghawar field Tickler Plot
下载PDF
Petroleum accumulation:from the continuous to discontinuous
3
作者 Jingzhou Zhao Qing Cao +4 位作者 Yubin Bai Chuang Er Jun Li Weitao Wu Wuxian Shen 《Petroleum Research》 2017年第2期131-145,共15页
Based on the extensive studies of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the concept,classification and formation as well as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 reservoirs are discussed.The revised concept de... Based on the extensive studies of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the concept,classification and formation as well as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 reservoirs are discussed.The revised concept defined the petroleum reservoir as a 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a single or a set of reservoirs with an independent or uniform pressure system.In terms of the patter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basic types,i.e.,the continuous accumulation,the quasi-continuous accumulation and the discontinuous accumulation.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was demonstrated as a process from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to discontinuous accumulation,and therefore these three basic typ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were identified.The 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principally formed in source rocks,and typical examples are shal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it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ight-ultra tight reservoirs with permeability of nanodarcy to millidarcy;the hydrocarbons occurred in free,adsorbed or dissolved state;a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comprises actually only a single reservoir,and hydrocarbons are extensively and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scope of effective source rocks;the accumulation has neither defined boundaries nor bottom or edge water;oil and gas mainly accumulate in situ or near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s with no prominent migration;thi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cess is basically not controlled by traps.The quasi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stly occurs in the tight reservoirs adjacent to source rocks,and typical examples are most of tight hydrocarbon reservoirs;the hydrocarbons are distributed quasicontinuously in large areas,and each quasi-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cludes numerous adjacent small-to medium-size reservoirs;reservoirs of this kind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have no defined boundaries,no or only local edge and bottom water distribution,and no regional oil-gas-water inversion;hydrocarbons are pervasively charged in large areas,and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s caused by primary migration and short-distance secondary migration;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s principally driven by non-buoyant forces in non-Darcy flow;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basically not controlled by anticline traps,but largely by non-anticline traps,especially lithological traps.The dis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also named as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trap type,and typically occurs in conventional reservoirs,but some tight hydrocarbon reservoirs,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and even possible shal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lso belong to this kind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re distributed discontinuously,and have clear boundaries and complete edge water or bottom water;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s mainly driven by buoyancy and secondary migration is usually indispensable;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strictly controlled by various traps,especially structural traps.In a petroliferous basin,above three typ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ay coexist,andhydrocarbons are often derived from a common source kitchen(s).Therefore,these three typ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studied as a whole to maximiz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efficiencv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reservoirs 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Quasi-continuous accumulation Discontinuous accumulation
原文传递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被引量:267
4
作者 邹才能 张光亚 +14 位作者 陶士振 胡素云 李小地 李建忠 董大忠 朱如凯 袁选俊 侯连华 瞿辉 赵霞 贾进华 高晓辉 郭秋麟 王岚 李新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45,共17页
全球常规类大型、特大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域、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和克拉通等盆地中。非常规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前渊斜坡、盆地(坳陷)中心、克拉通向斜区和冻土带等。21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被动陆缘深水区、... 全球常规类大型、特大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域、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和克拉通等盆地中。非常规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前渊斜坡、盆地(坳陷)中心、克拉通向斜区和冻土带等。21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被动陆缘深水区、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成熟探区、新地区新盆地及非常规油气藏(场)等7大领域。这些重大发现涉及油气勘探中的常规与非常规2类油气资源。常规石油地质强调在单一明确圈闭中的油气运聚和成藏规律;非常规石油地质重点研究非常规资源、非常规储集层、非常规成藏与非常规技术等。非常规油气藏(场)在地质特征、分类方案、研究内容、评价方法和勘探阶段等方面与常规油气藏有明显不同,需要加强非常规石油地质研究,发展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勘探发现领域 地质特征 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 “连续型”油气藏(场)
下载PDF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从连续到不连续——兼论油气藏概念及分类 被引量:59
5
作者 赵靖舟 曹青 +4 位作者 白玉彬 耳闯 李军 吴伟涛 沈武显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根据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成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及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重新厘定的油气藏概念为:储层中连续的油气聚集,具有独立或统一的压力系统。按照油气藏的聚集方式或分布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型、准连... 根据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成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及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重新厘定的油气藏概念为:储层中连续的油气聚集,具有独立或统一的压力系统。按照油气藏的聚集方式或分布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油气聚集,认为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由连续到不连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上3种类型的油气聚集。1连续型聚集:形成于烃源岩内,典型代表为页岩油气藏和煤层气藏。其主要特点是:储层致密—超致密,渗透率在纳达西—毫达西之间;油气呈游离态、吸附态、溶解态等多相态形式存在;一个连续型聚集实际上仅由一个油气藏构成,其油气在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广泛而连续分布,缺乏明确边界,不存在边水和底水;油气主要是原位或就近聚集成藏,无需经过显著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圈闭控制。2准连续型聚集:主要形成于邻近烃源岩的致密储层中,大多数致密油气藏属于此类。其特点是:油气呈大面积准连续分布,一个准连续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聚集缺乏明确边界,边、底水无或仅局部分布,无区域性油气水倒置;油气为大面积弥漫式充注,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油气运移聚集主要为非浮力驱动,非达西流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背斜圈闭控制,而主要受非背斜圈闭特别是岩性圈闭控制。3不连续型聚集:又称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主要形成于常规储层中,少数致密油气藏、煤层气藏甚至页岩油气藏亦属此类。其特点是:油气藏呈孤立分散不连续分布;油气藏边界明确,通常具有完整边、底水;油气藏形成一般需要经过二次运移,浮力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动力;油气藏形成严格受包括构造圈闭在内的各种圈闭控制。在含油气盆地中,上述3种油气聚集可同时存在,且往往形成于一个共同的烃源灶,其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分布规律。因此,在油气勘探中,应当将三者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通盘考虑和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概念 油气藏分类 连续型聚集 准连续型聚集 不连续型聚集
下载PDF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 被引量:241
6
作者 邹才能 陶士振 +12 位作者 袁选俊 朱如凯 董大忠 李伟 王岚 高晓辉 公言杰 贾进华 侯连华 张光亚 李建忠 徐春春 杨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9-682,共14页
分析国内外各种油气藏勘探和研究现状,基于油气分布共性本质特征的认识,阐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内涵与成藏特征。"连续型"油气藏指在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其地质特征是:在... 分析国内外各种油气藏勘探和研究现状,基于油气分布共性本质特征的认识,阐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内涵与成藏特征。"连续型"油气藏指在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其地质特征是:在盆地中心、斜坡等大面积"连续"分布,且局部富集;以大规模非常规储集层为主;非常规圈闭,储集空间大,圈闭边界模糊;自生自储为主;多为一次运移;主要靠扩散方式聚集,浮力作用受限;非达西渗流为主;流体分异差,饱和度差异较大,油、气、水与干层易共存,无统一油气水界面与压力系统;资源丰度较低,储量主要按井控区块计算;开采工艺特殊,需针对性技术。论述了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成因及其"连续型"油藏、大型浅水三角洲低—特低孔渗及致密砂岩油气藏、煤层气以及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等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油气藏 非常规圈闭油气藏 砂质碎屑流 致密砂岩气 页岩气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富集条件及有利勘探领域预测 被引量:53
7
作者 张朝军 石昕 +2 位作者 吴晓智 杜社宽 管树巍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1期11-15,共5页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的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截至2002年底,在盆地西北缘、东部和腹部共发现了5个含石炭系油藏的油田和1个气田。石炭系的储层主要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储集相带是近火山口的熔岩流亚相,次为爆发相,再次为火山重力流亚相...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的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截至2002年底,在盆地西北缘、东部和腹部共发现了5个含石炭系油藏的油田和1个气田。石炭系的储层主要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储集相带是近火山口的熔岩流亚相,次为爆发相,再次为火山重力流亚相。准噶尔盆地探明的石炭系油藏,多数受断裂活动的控制,可以划分为三类:断块油气藏、断裂—岩性油气藏和背斜油气藏。主要的储盖组合是以石炭系火山岩为储层,二叠系和三叠系泥岩为盖层。此外,该文总结了准噶尔盆地内石炭系油气富集规律,并评价出“7个区带”为有利勘探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石炭系 油气富集条件 勘探领域 20世纪50年代 预测 油气富集规律 2002年 火山碎屑岩 断块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储集相带 断裂活动 储盖组合 火山岩 熔岩流 火山口 重力流 三叠系 二叠系 远景区 油藏
下载PDF
低压低渗砂岩气藏CO_2压裂工艺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17
8
作者 雷群 李宪文 +3 位作者 慕立俊 姬振宁 王小朵 马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3-115,共3页
针对长庆上古生界低渗低压砂岩储层特点,为降低低压气层的伤害,改善压裂增产效果,自2000年起,长庆油田公司开展了CO2压裂工艺的系统研究和工程试验,先后在榆林、苏里格、靖边等气田的天然气井上共实施21口井23层,气层深度3000~3500 m,... 针对长庆上古生界低渗低压砂岩储层特点,为降低低压气层的伤害,改善压裂增产效果,自2000年起,长庆油田公司开展了CO2压裂工艺的系统研究和工程试验,先后在榆林、苏里格、靖边等气田的天然气井上共实施21口井23层,气层深度3000~3500 m,最大单井加砂量47.8 m3,平均砂比达29.5%,CO2泡沫质量为25%~64%.CO2压裂在多数井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且通过研究与试验形成了由酸性交联液体体系、恒定内相和变比例设计方法、施工技术、装备配套等组成的CO2压裂工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气藏 CO2压裂工艺 晚古生代 二氧化碳压裂工艺 压裂液 助排剂
下载PDF
长庆气田变粘酸酸压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徐永高 陈宝春 +3 位作者 管宝山 张燕明 周晓群 王晓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3-105,共3页
长庆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压、低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酸化改造作为天然气井试气完井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序,是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技术措施。自“八五”以来针对该储层的地质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形成了三... 长庆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压、低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酸化改造作为天然气井试气完井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序,是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技术措施。自“八五”以来针对该储层的地质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形成了三大酸压工艺与配套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酸压改造效果,自2000 年以来,开发了新型的变粘酸酸液体系,文章阐述了变粘酸酸液体系的性能评价以及配套技术特点、工艺适应性及经济效果分析。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变粘酸酸压工艺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庆气田 酸化压裂工艺 碳酸盐岩 变粘酸酸压工艺 储层
下载PDF
柯克亚西七二带油环凝析气藏相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艳梅 郭平 +4 位作者 王新裕 丁国发 鹿克峰 吕江毅 牟伟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3-134,共2页
相态恢复理论目前已成为开发相态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态恢复是推算原始相态特征的重要手段。柯克亚西七二带油环凝析气藏早期由于放喷失控,未取得有代表性的流体样品,因此原始相态很难确定。文章采用相态恢复的方法对气顶和油环进... 相态恢复理论目前已成为开发相态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态恢复是推算原始相态特征的重要手段。柯克亚西七二带油环凝析气藏早期由于放喷失控,未取得有代表性的流体样品,因此原始相态很难确定。文章采用相态恢复的方法对气顶和油环进行相态恢复研究,推算出原始条件下气顶和油环的相态特征,对目前气顶和油环PVT测试进行拟合和相平衡检验,认为原始条件下气顶和油环仍是处于相平衡的。相态恢复研究为柯克亚西七二带油环凝析气藏开发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对同类型油气藏的开发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气顶 相态特征 油环 油气藏 相平衡 PVT 流体 拟合
下载PDF
马岭—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组的砂体类型与多层叠置的连续型油藏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孟祥宏 王多云 +4 位作者 李树同 李建霆 刘军锋 张其超 左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06-1212,共7页
重点通过对马岭—镇北地区长8油藏储层的研究,将研究区长8油藏的储层砂体类型划分为2大类4小类:水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深切水道、扇内水道)、河口坝砂体。在其它成藏条件的有机配置下,形成了以上述4种类型砂体为储层的多层叠置的... 重点通过对马岭—镇北地区长8油藏储层的研究,将研究区长8油藏的储层砂体类型划分为2大类4小类:水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深切水道、扇内水道)、河口坝砂体。在其它成藏条件的有机配置下,形成了以上述4种类型砂体为储层的多层叠置的连续型油藏。其特征为:①油藏分布在湖盆斜坡和中心位置的砂体连片叠置的沉积体系中;②4类储层单砂体在空间上呈随机性的多层叠置,其存在板状和交错两种叠置方式,且各自具有不同的方向和产状;③多套旋回的单砂体在空间上形成叠置连片的油层组合,但各自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系统,油、气、水、干层易共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长8"多层叠置的连续型油藏"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砂体 连续型油藏 多层叠置 成藏模式 延长组
下载PDF
非均质复杂低渗气藏动态储量的确定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卫红 沈平平 +2 位作者 马新华 范丽红 唐俊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0-82,共3页
文章针对非均质低渗气藏高、低渗透区动态储量难以确定的问题 ,建立了复合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结合产量累计法 ,提出了计算非均质低渗透气藏动态储量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可分别确定非均质气藏高渗区和低渗区的动态储量 ,估算不同开采时间... 文章针对非均质低渗气藏高、低渗透区动态储量难以确定的问题 ,建立了复合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结合产量累计法 ,提出了计算非均质低渗透气藏动态储量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可分别确定非均质气藏高渗区和低渗区的动态储量 ,估算不同开采时间低渗区对高渗区补给气量的大小 ,为气井的合理配产提供依据。通过实例分析表明 ,该方法计算简单、实用 ,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对非均质低渗透气田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气藏 储量 计算方法 渗透率 地层压力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油气藏勘探发现与启示 被引量:39
13
作者 张宇 曹清古 +2 位作者 罗开平 李龙龙 刘金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0-620,共11页
二叠系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勘探时间最早、目前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层系之一。茅口组气藏按其储层类型可以分为裂缝型、岩溶缝洞型、热液白云岩型、滩相白云岩型和泥灰岩型5类,以岩性气藏为主,在不同区带、不同组段气藏类型表现出差异多样化... 二叠系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勘探时间最早、目前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层系之一。茅口组气藏按其储层类型可以分为裂缝型、岩溶缝洞型、热液白云岩型、滩相白云岩型和泥灰岩型5类,以岩性气藏为主,在不同区带、不同组段气藏类型表现出差异多样化特征。在梳理前期茅口组勘探成果和分析不同类型气藏特点基础上,明确了台缘滩、台内滩和深缓坡等有利沉积相带与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后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表生岩溶作用、褶皱和断裂等构造作用叠加形成多类型的储层,是四川盆地茅口组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相(貌)控岩溶缝洞型储层、滩相白云岩储层和茅口组一段泥灰岩储层具有连片大面积分布、储层品质好等特点,是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川东北和川南-川东南是茅口组勘探最有利地区,多种类型和多个领域叠合可以形成立体勘探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类型 储层 勘探领域 有利区带 油气藏勘探 茅口组 二叠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塔中大油气田的勘探实践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28
14
作者 周新源 杨海军 +1 位作者 邬光辉 韩剑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9-152,共4页
塔中古隆起具有复式成藏、普遍含油、斜坡富集的油气分布规律;多期构造演化与成藏配置形成志留系-石炭系披覆碎屑岩构造与岩性油藏、上奥陶统沉积相控礁滩型油气藏、奥陶系风化壳型油气藏、寒武系白云岩岩性型油气藏等4大勘探领域。下... 塔中古隆起具有复式成藏、普遍含油、斜坡富集的油气分布规律;多期构造演化与成藏配置形成志留系-石炭系披覆碎屑岩构造与岩性油藏、上奥陶统沉积相控礁滩型油气藏、奥陶系风化壳型油气藏、寒武系白云岩岩性型油气藏等4大勘探领域。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是塔中大油气田的主要勘探方向,下奥陶统风化壳与寒武系白云岩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油气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油气藏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在油气田开发方案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5
作者 韩兴刚 徐文 刘海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6-118,共3页
低渗油气田开发效果不仅取决于储层地质条件,而且合理开发技术的制定也尤为重要。传统的开发设计方法只能建立在对单一指标对开发效果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无法知道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给开发指标造成的影响。文章针对气田开发效果受多因素交... 低渗油气田开发效果不仅取决于储层地质条件,而且合理开发技术的制定也尤为重要。传统的开发设计方法只能建立在对单一指标对开发效果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无法知道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给开发指标造成的影响。文章针对气田开发效果受多因素交织影响的实际情况,以长庆气田某区块为例,通过多因素交互分析,介绍了“正交试验”法在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方法无法确定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局限性,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技术。该技术应用的关键是充分考虑储层地质条件及油气藏工程论证结果,以及各影响因素、试验水平、合理正交表的选择等;该技术已成为近年来指导长庆气田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法 油气田 开发方案 优化设计 储层 地质条件
下载PDF
水平井连续油管酸化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杨旭 何冶 +2 位作者 李长忠 陈举芬 罗邦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5-48,共4页
针对磨溪气田水平井段长度大、有效储层分散及非均质的特点 ,提出了水平井连续油管拖动解堵及大型空井酸化工艺技术 ,即先将连续油管下到水平段末端 ,根据水平井段储层分布规律 ,在连续油管注酸的同时按设计的速度提升连续油管 ,直到酸... 针对磨溪气田水平井段长度大、有效储层分散及非均质的特点 ,提出了水平井连续油管拖动解堵及大型空井酸化工艺技术 ,即先将连续油管下到水平段末端 ,根据水平井段储层分布规律 ,在连续油管注酸的同时按设计的速度提升连续油管 ,直到酸液覆盖整个水平储层段。采用这种方法 ,可以让每个射孔段都能接触到地面原始浓度的鲜酸 ,解决了由于水平井段长 ,部分射孔段难以接触到鲜酸的难题。此外 ,还可以将水平井段中的压井液替出井底和进行酸后液氮排液 ,提高了残酸的返排效率 ,减少了增产作业中的二次损害。大型空井酸化对连续油管酸化后的井进行彻底解堵和改造。该工艺技术在M75—H、M 38H及M 5 0井实施了水平井连续油管酸化工艺试验。 3口先导试验水平井累计增加井口产能 37.86× 10 4m3 /d ,是该地区同类直井平均产量的 4~ 7倍 ,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连续油管酸化工艺 储层 非均质性 井筒 地层压力
下载PDF
排液采气技术在白庙气藏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连习 王伯洪 +4 位作者 耿波 王朝旭 张艳萍 刘建立 贾宗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4-85,共2页
白庙气藏属于低渗、致密、深层凝析气藏。由于气藏断块小,单井可控制储量少,气井产量低,靠自身能量很难将井筒积液携带出来,必须采取适合的排液采气技术排出井筒积液,以提高气井天然气产量,延长自喷稳产期。文章重点介绍了应用于白庙气... 白庙气藏属于低渗、致密、深层凝析气藏。由于气藏断块小,单井可控制储量少,气井产量低,靠自身能量很难将井筒积液携带出来,必须采取适合的排液采气技术排出井筒积液,以提高气井天然气产量,延长自喷稳产期。文章重点介绍了应用于白庙气藏的主要排液采气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小油管排液采气技术主要应用于产气量较低气井的排液;柱塞气举排液采气技术、橇装气举排液采气技术都是间歇气举排液采气技术,前者主要应用于具有一定能量、产气量较低、靠自身能量排液效率较低的气井,后者主要应用于能量、产气量都比较低的气井。最后对排液采气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气技术 气举排液 井筒积液 天然气产量 产气量 凝析气藏 控制储量 应用情况 气井 能量 产量低 稳产期 低渗 单井 油管 柱塞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震旦系含气系统成藏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块 被引量:49
18
作者 戴鸿鸣 王顺玉 +1 位作者 王海清 黄清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6-20,共5页
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含气层是四川盆地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自发现威远大气田至今已35 年,尚未找到类似的第二个大气田,究其原因,除由于震旦系含气层勘探程度较低外,还由于古隆起上油气藏形成后又遭受了不同地质作用的改造。应... 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含气层是四川盆地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自发现威远大气田至今已35 年,尚未找到类似的第二个大气田,究其原因,除由于震旦系含气层勘探程度较低外,还由于古隆起上油气藏形成后又遭受了不同地质作用的改造。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方法,剖析威远大气田和资阳含气地区,指出:四川盆地寒武系—震旦系含气系统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要素和成藏过程;圈闭形成早晚及隆起幅度、储集层渗透性是影响油气聚集丰度的主要因素;喜山期形成的圈闭可聚集大范围内高—过成熟天然气和古隆起上“回返”的天然气,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气田;古隆起上岩性圈闭可形成“残留型”气藏。认为有利勘探圈闭类型主要为威远式背斜圈闭和古岩溶形成的岩性圈闭,提出威北—资阳、高石梯—龙女寺、荣昌—大足以及川西区南部等4 个现实的有利勘探区块。图5 表1 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震旦系 含气系统 油气成藏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川西新场气田地层水分布规律与对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正中 杨锦林 李华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35,202-203,共3页
川西新场气田属于多层系、低渗透、非均质的砂岩气田,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对地层水赋存规律开展了多轮研究,但是没有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地层水产出现状,对气藏开发也没有提出非常有针对性的对策,文章从气田成藏历史、运移、地层水产出... 川西新场气田属于多层系、低渗透、非均质的砂岩气田,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对地层水赋存规律开展了多轮研究,但是没有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地层水产出现状,对气藏开发也没有提出非常有针对性的对策,文章从气田成藏历史、运移、地层水产出特点提出川西新场气田是残余水与边水共存的新观点,并针对不同地层水源提出排水、控水生产的两种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新场气田 边水 气藏开发 低渗透 成藏 非均质 川西 藏历 赋存规律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吸附作用对油气体系相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茂林 梅海燕 +2 位作者 杜志敏 李闽 孙良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9-112,共4页
文章在提出多孔介质中气相、液相与吸附相的三相相平衡假设条件之后,应用空穴溶液气体吸附FHVSM模型建立了气相、液相与吸附相之间的三相相平衡计算热力学模型。并针对某个气藏Case 2,在确定的平均气层岩心参数的条件下,生成该气藏在给... 文章在提出多孔介质中气相、液相与吸附相的三相相平衡假设条件之后,应用空穴溶液气体吸附FHVSM模型建立了气相、液相与吸附相之间的三相相平衡计算热力学模型。并针对某个气藏Case 2,在确定的平均气层岩心参数的条件下,生成该气藏在给定气层温度下所有组分的吸附等温线;在等容衰竭实验模拟计算中,分别研究了有多孔介质和无多孔介质、考虑毛细管压力和不考虑毛细管压力、以及考虑吸附作用和不考虑吸附作用时,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参数的变化和差异,并由此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体系 气藏 相态 气层 高压物性参数 多孔介质 地层流体 液相 气相 相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