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信网络诈骗中“明知”的推定适用探赜
1
作者 鲜魏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9期55-58,共4页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呈井喷式增长,在认定主观“明知”的过程中,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面临着证据收集难以及贯彻严惩犯罪刑事政策的需要,“列举+概括”与“综合认定”的推定规则由此确立。而在适用推定时依然面临着自由裁...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呈井喷式增长,在认定主观“明知”的过程中,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面临着证据收集难以及贯彻严惩犯罪刑事政策的需要,“列举+概括”与“综合认定”的推定规则由此确立。而在适用推定时依然面临着自由裁量权过大、降低证明标准、反驳权的行使缺乏明确规范指引等问题。对此,应通过强化裁判文书说理、创设推定规则以经验法则为参照、规范刑事推定的反驳程序三种方式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知 刑事推定 综合认定
下载PDF
论规范的故意概念对不法与罪责区分论之否定——从一个学术史的考察开始谈起
2
作者 石佳宇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8-97,共10页
从学术史的发展角度看,不法与罪责的主客观二分具有多义性。随着法益侵害判断的主观化与归责理论“客观化”原则的倾塌,故意犯在不法层面的行为归属判断的主观性格日渐显现。犯罪故意不是事实的心理要素而是具有规范功能的判断要件。规... 从学术史的发展角度看,不法与罪责的主客观二分具有多义性。随着法益侵害判断的主观化与归责理论“客观化”原则的倾塌,故意犯在不法层面的行为归属判断的主观性格日渐显现。犯罪故意不是事实的心理要素而是具有规范功能的判断要件。规范的犯罪故意概念应包含认知、行为决意与情绪意志三部分,其中违法性认识应填充于情绪意志之中从而架构起犯罪故意的规范面向,而期待可能性作为个人的行为能力判断则是规范故意的成立前提。至此,罪责阶层的两大主观化要素统一于规范的犯罪故意概念,既有的不法与罪责的二分法将名存实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法 罪责 规范故意 违法性认识 期待可能性
下载PDF
刑事程序中行为的量刑论考察
3
作者 潘文博 《犯罪研究》 2024年第4期63-69,共7页
寻找认罪认罚从宽的实体法依据必须回溯到“刑事程序中行为”以及“犯罪后态度”的理论地位之上。对于“犯罪后态度”,无论是扩张责任概念的内涵还是采用“双轨的间接证据构造”,均不能予以合理化。“犯罪后态度”只能作为预防要素起作... 寻找认罪认罚从宽的实体法依据必须回溯到“刑事程序中行为”以及“犯罪后态度”的理论地位之上。对于“犯罪后态度”,无论是扩张责任概念的内涵还是采用“双轨的间接证据构造”,均不能予以合理化。“犯罪后态度”只能作为预防要素起作用。“刑事程序中行为”属于预防要素,在具体判断时不能升高刑罚量,而只具有保持刑罚量和降低刑罚量的功能。认罪认罚予以从宽应定位于行为人悔悟,即预防必要性降低,在我国传统理论语境中体现为社会危险性降低。对行为人的实体处遇不能直接从程序法中寻找依据,只能根据刑法的规定和量刑理论证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后态度 刑事程序中行为 认罪认罚从宽 预防 量刑
下载PDF
从“可望”走向“可及”:刑事在线诉讼完善的时空进路
4
作者 袁博 郑东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1-29,共9页
网络技术产生了新的空间秩序与时间现象,在重构传统诉讼形态的同时,也引发了空间异化和时间错配的风险,使得信息会被“遮蔽”、画面会被“裁剪”,进而可能导致辩护边缘化、质证虚化、知情权弱化。在线诉讼也应当满足一种时空正义的要求... 网络技术产生了新的空间秩序与时间现象,在重构传统诉讼形态的同时,也引发了空间异化和时间错配的风险,使得信息会被“遮蔽”、画面会被“裁剪”,进而可能导致辩护边缘化、质证虚化、知情权弱化。在线诉讼也应当满足一种时空正义的要求,保障在线空间上的平等和时间上的同步以促进公平。在线认罪认罚应保障空间开放并充分释明,在线会见也要保障权利空间的专属性和私密性。对适用在线诉讼的时空环节进行甄别取舍,明确辩护人同意、在场且“在旁”、证据平台公平开放的空间规则,保障疑议证据的线下核实。增加确认环节以确保时间同步与信息对应,增设在线诉讼的知情权保障机制和必要性考量机制,赋予被告人设备更换权和程序变更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在线诉讼 辩护权 质证权 知情权 时空进路
下载PDF
论综合认定法在帮信罪“明知”认定中的运用
5
作者 梅贺 钱晓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呈现出了网络犯罪的新特点。学界、实务界多将司法解释中的帮信罪“明知”认定条款视作推定,实属理解偏差。通过对条款性质的拨乱反正和对印证证明的剖析,提出了基于...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呈现出了网络犯罪的新特点。学界、实务界多将司法解释中的帮信罪“明知”认定条款视作推定,实属理解偏差。通过对条款性质的拨乱反正和对印证证明的剖析,提出了基于补助证据进行综合认定的方法,以期解决帮信罪主观“明知”认定的实践难题。综合认定主张摒弃证明标准印证化的观念,但并不排斥印证方法的使用;其不是印证证明的补充,也不存在适用的先后顺序。在综合认定中,裁判者应始终坚持法定证明标准,通过补助证据显示出的细节信息,结合经验法则综合且审慎地认定“明知”,从而作出公正裁决,维护司法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信罪 认定明知 印证证明 综合认定 补助证据
下载PDF
比较法视野下我国刑事速裁程序的本土化发展研究
6
作者 陈在上 任逸飞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在推进轻罪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刑事速裁程序能够提升诉讼效率、缓解办案压力、保障被追诉人权利,但其本土化发展方向与完善路径还有待明确。基于对两大法系刑事速裁程序的比较,我国刑事速裁程序在发展方向上需保持现有开庭审理模式,... 在推进轻罪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刑事速裁程序能够提升诉讼效率、缓解办案压力、保障被追诉人权利,但其本土化发展方向与完善路径还有待明确。基于对两大法系刑事速裁程序的比较,我国刑事速裁程序在发展方向上需保持现有开庭审理模式,应追求公正与效率的动态价值平衡,并立足实现实体真实与案件分流的功能定位。在具体路径上,需关注审前阶段的权利保障及程序速率,重视庭审阶段对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与真实性的审查,并强调现有配套制度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速裁程序 认罪认罚 诉讼价值 审理模式 繁简分流
下载PDF
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以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高学德 周爱保 宿光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118,共6页
运用自我报告法从反事实思维的角度验证内疚与羞耻差异的"自我和行为"假设,探讨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在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结果不支持Lewis提出的内疚与羞耻差异的"自我和行为"假... 运用自我报告法从反事实思维的角度验证内疚与羞耻差异的"自我和行为"假设,探讨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在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结果不支持Lewis提出的内疚与羞耻差异的"自我和行为"假设,甚至与该假设相反;2)在真实的情境中,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内疚感和羞耻感与反事实思维的特点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事实思维 内疚 羞耻 青少年罪犯
下载PDF
刑法语境中的“致人重伤、死亡” 被引量:5
8
作者 莫洪宪 邹世发 《法学论坛》 2003年第6期68-71,共4页
我国现行刑法典多处使用了"致人重伤、死亡"的表述,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在规范性质上,具体表现为结果犯中的构成要件结果、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和情节加重犯中的严重情节;在刑法价值上,既影响定罪,又影响量刑;在罪过形式上... 我国现行刑法典多处使用了"致人重伤、死亡"的表述,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在规范性质上,具体表现为结果犯中的构成要件结果、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和情节加重犯中的严重情节;在刑法价值上,既影响定罪,又影响量刑;在罪过形式上,又有单纯故意、单纯过失、故意与过失相混合三种类型。并且,刑法中的"致人死亡"不应包括引起被害人自杀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人重伤 致人死亡 规范性质 刑法价值 罪过形式
下载PDF
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权探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梅湘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2-128,共7页
被害人的知情权是被害人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逻辑前提,是诉讼民主的重要体现,亦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国际公约及其他国际性文件和法治发达国家都对公民的知情权及被害人的知情权都作了明确规定,有的国家甚至将其上升到宪法的高度。我国... 被害人的知情权是被害人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逻辑前提,是诉讼民主的重要体现,亦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国际公约及其他国际性文件和法治发达国家都对公民的知情权及被害人的知情权都作了明确规定,有的国家甚至将其上升到宪法的高度。我国刑事被害人享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但权利告知规则仍不完善,被害人对案件的进展、诉讼结果以及刑罚的执行情况缺乏知悉途径,知情权的实现缺乏保障机制。立法上应对其作相应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被害人 知情权 诉讼权利 告知制度
下载PDF
犯罪故意中的“明知”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明楷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3年第1期38-54,共17页
犯罪故意中的明知,是指知道、认识到、预见到,不应承认明知与预见的区别,也不应将明知限定为明确知道或者确切知道。虽然司法解释明文规定“明知是指知道或应当知道”,刑法理论也一直将“应当知道”补正解释为推定行为人知道,但“应当... 犯罪故意中的明知,是指知道、认识到、预见到,不应承认明知与预见的区别,也不应将明知限定为明确知道或者确切知道。虽然司法解释明文规定“明知是指知道或应当知道”,刑法理论也一直将“应当知道”补正解释为推定行为人知道,但“应当知道”的规定不仅存在逻辑缺陷,而且误导下级司法机关将过失行为认定为故意犯罪,所以,司法解释不应继续将“应当知道”归入明知。明知可能(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不同于可能明知(可能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可能明知不属于明知;只有在可能明知的前提下,进一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才属于明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故意 明知 已经预见 应当知道
下载PDF
刑法语境中的“致人重伤、死亡” 被引量:7
11
作者 莫洪宪 邹世发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4-47,共4页
我国现行刑法典多处使用了“致人重伤、死亡”的表述 ,看似简单 ,实则复杂。在规范性质上 ,具体表现为结果犯中的构成要件结果、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和情节加重犯中的严重情节 ;在刑法价值上 ,既影响定罪 ,又影响量刑 ;在罪过形式上 ... 我国现行刑法典多处使用了“致人重伤、死亡”的表述 ,看似简单 ,实则复杂。在规范性质上 ,具体表现为结果犯中的构成要件结果、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和情节加重犯中的严重情节 ;在刑法价值上 ,既影响定罪 ,又影响量刑 ;在罪过形式上 ,又有单纯故意、单纯过失、故意与过失相混合三种类型。并且 ,刑法中的“致人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规范性质 刑法价值 罪过形式 结果犯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职务犯罪案件中的适用困境及其化解 被引量:50
12
作者 詹建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30,共10页
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间的衔接适用已成为职务犯罪案件办理的"新常态"。法律文本的不同表述,导致监察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中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规范存... 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间的衔接适用已成为职务犯罪案件办理的"新常态"。法律文本的不同表述,导致监察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中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规范存在较大差异,进而致使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职务犯罪案件的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间呈现出"交叉适用"和"适用冲突"的困境。职务犯罪案件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未来发展应当坚持"司法主导、保障权利"的原则,分步骤地在统一认定与适用标准、保障被调查人合法权利、规范认罪认罚文本的记载及使用,以及建立被调查人认罪认罚的审查机制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机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职务犯罪案件 程序衔接 权利保障 权力制约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修改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卫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为因应十八大以来中央推进的一系列法治改革带来的制度性需求,立法者以法律修正的模式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概言之,具体内容包括衔接《监察法》的制度修正、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现实化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律化。本次修法虽为局部... 为因应十八大以来中央推进的一系列法治改革带来的制度性需求,立法者以法律修正的模式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概言之,具体内容包括衔接《监察法》的制度修正、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现实化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律化。本次修法虽为局部性修改,但其对法律体系统一、刑事法制完善等方面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由于配套的法律解释尚未全部出台,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法律修正部分的理解与适用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为理清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从立法背景、指导精神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对本次修法的内容予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法律修正 监察制度 刑事缺席审判 认罪认罚
下载PDF
刑法中的“可能明知” 被引量:3
14
作者 钟朝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0-160,共11页
"可能明知"作为明知的一种特殊形态,意味着降低证明标准,因此它具有特定的内涵、对象和适用范围,其理论基础包括刑法的严格责任、传统故意理论的"认识说"和"明知"的层次性内涵。"可能明知"已... "可能明知"作为明知的一种特殊形态,意味着降低证明标准,因此它具有特定的内涵、对象和适用范围,其理论基础包括刑法的严格责任、传统故意理论的"认识说"和"明知"的层次性内涵。"可能明知"已经在侵害未成年幼女的犯罪中被"两高"的司法解释所确认。应当结合实体法中证明责任分配的刑事政策、证据距离、公平、效率等因素,扩大"可能明知"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知 可能明知 刑事政策 证明标准 证明责任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从政策到制度 被引量:14
15
作者 卢建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88-94,共7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成效,但有关认罪认罚从宽的讨论仍未停止。本文基于刑事政策的立场,探讨了认罪认罚从宽的定位,主张应循着从政策向制度演化的路径来认识认罪认罚从宽;推行认罪认罚从宽,不单是诉讼经济或效率...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成效,但有关认罪认罚从宽的讨论仍未停止。本文基于刑事政策的立场,探讨了认罪认罚从宽的定位,主张应循着从政策向制度演化的路径来认识认罪认罚从宽;推行认罪认罚从宽,不单是诉讼经济或效率的考虑,还有更深层的实体法依据(如实现刑罚预防、修复社会关系、彰显宽恕精神、体现刑罚谦抑)和刑事政策或公共政策根据(彰显犯罪治理的自信,鼓励犯罪人与国家司法合作);最后结合试点工作办法,就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政策定位 政策根据 制度创新
下载PDF
风险刑法:必要性、合理性及理性限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健一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73,共9页
风险事件的持续性生成昭示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风险社会中的各类风险引发了公众对安全诉求的呼唤。在风险管控中,刑法应当通过应有作用的发挥满足公众对安全价值的合理期待。风险刑法冲击着罪责刑法的危害原则、责任主义原则和刑罚思想,... 风险事件的持续性生成昭示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风险社会中的各类风险引发了公众对安全诉求的呼唤。在风险管控中,刑法应当通过应有作用的发挥满足公众对安全价值的合理期待。风险刑法冲击着罪责刑法的危害原则、责任主义原则和刑罚思想,但这些微调均具有合理性。风险刑法应当以风险特征为标准确定自身与罪责刑法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罪责刑法
下载PDF
犯罪故意“明知”问题探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冷大伟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53,共10页
认识因素是犯罪故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刑法将其表述为"明知"。我国刑法理论对"明知"问题存在着认识分歧,从而影响了司法实践中对犯罪故意的正确认定和把握。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在"明知"的含义... 认识因素是犯罪故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刑法将其表述为"明知"。我国刑法理论对"明知"问题存在着认识分歧,从而影响了司法实践中对犯罪故意的正确认定和把握。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在"明知"的含义问题上,"明知"是行为人本身对相关事实的一种认识,包含了"确实知道"和"可能知道",而不包含"应当知道"。另外,"明知"和"已经预见"在认识程度和认识内容上均存在着不同。在"明知"的内容问题上,"明知"包括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和危害性的认识。在刑法总则"明知"和刑法分则"明知"的关系问题上,两个"明知"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故意 明知 应当知道 已经预见 认识内容
下载PDF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和救济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洪华 李满成 《韶关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64-67,共4页
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立法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但司法实践表明,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不仅承受着实体权利的丧失,程序权利也未得到有效保护。我国应通过保障被害人的司法... 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立法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但司法实践表明,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不仅承受着实体权利的丧失,程序权利也未得到有效保护。我国应通过保障被害人的司法信息知情权、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扩大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和被害人救助制度等来完善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被害人 救济 知情权 国家补偿制度
下载PDF
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案件撤销制度 被引量:3
19
作者 兰跃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8-113,共6页
刑事案件撤销导致刑事诉讼程序终结,可能使被害人追诉请求落空,导致被害人"二次被害"。从被害人视角看我国刑事案件撤销制度,它完全就是一个由侦查机关按照行政程序作出刑事决定的过程,既剥夺了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又限... 刑事案件撤销导致刑事诉讼程序终结,可能使被害人追诉请求落空,导致被害人"二次被害"。从被害人视角看我国刑事案件撤销制度,它完全就是一个由侦查机关按照行政程序作出刑事决定的过程,既剥夺了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又限制了被害人获得救济权,有悖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当借鉴域外先进做法,按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进行改革,加强撤案过程中被害人的人权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案件撤销 被害人 知情权 参与权
下载PDF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明知”的认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晓 崔欣竹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0-58,共9页
“明知”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关键构成要件要素,对“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理解,应从“明知”的内涵着手,根据是否满足“至少具有不确定的故意”这一条件划定“明知”的子集。围绕帮信罪的本质对“明知”的对象进行解... “明知”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关键构成要件要素,对“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理解,应从“明知”的内涵着手,根据是否满足“至少具有不确定的故意”这一条件划定“明知”的子集。围绕帮信罪的本质对“明知”的对象进行解释,行为人只需对他人依托信息网络实施犯罪具有概括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明知”的具体认定,将满足“明知”的情形进行类型化梳理,划分为有明确意思联络的知道、无明确意思联络的知道和综合推定的“应当知道”,前两者分别对应实务中有通谋的知道和无通谋的知道,后者包含了根据提供帮助的具体内容推定行为人应知、根据多次提供帮助推定行为人应知等能够证明行为人存在“恶意”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助信息网络活动犯罪 明知 可能知道 知道可能 应当知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