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明以止,人文化成”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契合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姜义华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4,共14页
文明以止,人文化成,是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这一基因携带着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的核心信息,决定着中华文明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和基本走向,与历史唯物主义能动地结合,谱写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篇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 文明以止,人文化成,是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这一基因携带着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的核心信息,决定着中华文明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和基本走向,与历史唯物主义能动地结合,谱写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篇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在于创造了具有确定内涵的“文明新形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融为一体,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与制度生产活动融为一体,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文明“人文化成”的优秀遗产,为真正全面地占有“人的本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符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具体方案,开辟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中华文明 人文化成 人的本质
下载PDF
人·社会·自然: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性系统超越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江 赵海月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23,共9页
资本主义现代性是人类文明转向现代文明的第一种形态,这一形态的转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系统性的现代危机,主要表现为单向度主体的渐次生化、经济理性至上的泛化、社会两极的进一步分化,以及人与自然二元关系的不... 资本主义现代性是人类文明转向现代文明的第一种形态,这一形态的转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系统性的现代危机,主要表现为单向度主体的渐次生化、经济理性至上的泛化、社会两极的进一步分化,以及人与自然二元关系的不断恶化。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实践,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社会、自然三个维度中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系统性超越,即交互性主体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单向度主体的西方现代性;“共同体思维”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西方现代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生态系统性危机的西方现代性,从而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与时代特征的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文明开创了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主体 西方现代性 社会 自然
下载PDF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与无锡、保定农村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隋福民 孙健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年第1期130-145,共16页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半期,中国学术界发生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激烈论战。著名学者陈翰笙组织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从当时中国最急迫的农村问题切入,在无锡、保定开展深入系...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半期,中国学术界发生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激烈论战。著名学者陈翰笙组织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从当时中国最急迫的农村问题切入,在无锡、保定开展深入系统的农村经济调查,搜集了大量的实际证据,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扎实的论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代中国农村,地权分散、捐税负担较重,农民受到地租、高利贷等的多重剥削,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由此证明了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成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提供了现实支撑,客观上促进了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无锡、保定农村调查 陈翰笙
下载PDF
1980年全国自然科学史学术会议及学会成立大会研究
4
作者 郭金海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7-472,共26页
1980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召开的自然科学史学术会议及学会成立大会,是中国科技史界规模空前的盛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受到自1976年“文革”结束至1978年中国的政治变革、科技政策和规划,以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 1980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召开的自然科学史学术会议及学会成立大会,是中国科技史界规模空前的盛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受到自1976年“文革”结束至1978年中国的政治变革、科技政策和规划,以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李昌的影响,是筹备工作经历搁置后该所联合所外力量重新筹备而获得的成果。这次会议恢复了中断24年的全国综合性科技史学术交流活动,展现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状态;遵循严谨程序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为日后国内和中国国际科技史交流活动的展开奠定重要的组织基础。这次会议是中国科技史事业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反映了1980年中国科技史事业发生的历史性转变,推进了中国科技史的建制化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科学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学术会议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全国科学大会 李昌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方案的应用效果评价——对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雅 田甜 +3 位作者 马淑然 王彤 许筱颖 刘晓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3期31-34,共4页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的具体要求。本课程组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的具体要求。本课程组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色及优势,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方案》,并对该方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九年制岐黄班、卓越5+3一体化班和五年制3个班级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该方案的实施对于大学生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均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与大学生的思政课程形成呼应,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主旨和思想,对广大学生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方案值得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思政 世界观 自然观 社会观 价值观 人生观
下载PDF
孟子的“明心论”与荀子的“博学论”的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邬智 刘良华 孙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2-145,共4页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教育 经典论战 明心论 博学论 自然之教 人为之教
下载PDF
留学生群体与1928—1936年间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被引量:2
7
作者 魏善玲 周棉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75-79,共5页
从1928到1936年,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基本观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论战。留学生群体与这次论战的起缘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论著,成为这次论战的主要参与者。在论战中,留学生群体在... 从1928到1936年,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基本观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论战。留学生群体与这次论战的起缘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论著,成为这次论战的主要参与者。在论战中,留学生群体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上阐述了进步的观点,引导了论战的主流方向。此次论战对于弄清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推动当时的中国革命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而留学生群体作为论战的主要参与者,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中国社会性质 论战
下载PDF
新中国建立初期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蒋积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9-54,共6页
新中国建立初期遭遇的严重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带了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盲目流动与迁移;部分灾民被迫变卖家产和卖送儿女;灾民心理结构受到严重损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党的土改、剿匪工作以及工业化建设无法顺利进行... 新中国建立初期遭遇的严重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带了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盲目流动与迁移;部分灾民被迫变卖家产和卖送儿女;灾民心理结构受到严重损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党的土改、剿匪工作以及工业化建设无法顺利进行。为此,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救灾举措,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建立初期 自然灾害 中国社会 影响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倾向的多样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法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8-154,共7页
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音乐具有多方面的内容,虽然也有对中国传统的否定,也有社会批判的力度,但最主要却是把西方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既高扬了西方的现代音乐,又呈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空灵的艺术魅力,正是在这一点上,80年代的新潮... 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音乐具有多方面的内容,虽然也有对中国传统的否定,也有社会批判的力度,但最主要却是把西方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既高扬了西方的现代音乐,又呈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空灵的艺术魅力,正是在这一点上,80年代的新潮音乐与其美术、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显出了自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潮音乐 否定传统 批判社会 中西结合 空灵境界
下载PDF
“天人合一”:儒家关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被引量:2
10
作者 夏显泽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9-22,共4页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三个向度体现出了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因为“民胞物与”是其基本态度;“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赞天地之化育是其归属。加强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三个向度体现出了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因为“民胞物与”是其基本态度;“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赞天地之化育是其归属。加强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儒家哲学 天人合一 和谐社会 价值追求
下载PDF
何干之参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学术成就及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桂英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0-12,共3页
何干之大约于1933年参与了当时思想界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在"论战"中,他运用大量的经济史资料力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提出了"新的民主革命"思想,并对参与"论战"主要... 何干之大约于1933年参与了当时思想界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在"论战"中,他运用大量的经济史资料力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提出了"新的民主革命"思想,并对参与"论战"主要派别的观点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评述。何干之参与"论战"取得的学术成就,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干之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学术成就 影响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文化意义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妮丽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30-35,共6页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音乐备受重视,成为一切艺术的中心,儒、道两家都将它看成与社会人生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认为音乐与自然、人、社会相通相契,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化存在。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建立在"天...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音乐备受重视,成为一切艺术的中心,儒、道两家都将它看成与社会人生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认为音乐与自然、人、社会相通相契,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化存在。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将音乐的存在与自然、天道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儒家,更是在美善相契的观念中,将音乐视为调适情感,修养品性的文化手段,并认为音乐是与人的社会行为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音乐的意义不仅在于审美,它还承担着教化民风、考察政治得失、协调社会伦理秩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音乐与自然 音乐与人 音乐与社会 存在论 阐释
下载PDF
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毅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9-105,共7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激烈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欲求认清中国社会性质,确定革命路线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在讨论中,马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激烈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欲求认清中国社会性质,确定革命路线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在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者从学理角度第一次比较充分地阐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科学概念,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通过论战,人们对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为后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社会性质 论战
下载PDF
试论何干之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认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康桂英 朱广亮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02-106,124,共6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因其重要的学术地位以及学术问题背后的政治意义而备受重视。何干之认为,"论战"是中国革命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探寻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论平台和制定未来中国革命策略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因其重要的学术地位以及学术问题背后的政治意义而备受重视。何干之认为,"论战"是中国革命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探寻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论平台和制定未来中国革命策略的前提。由于对"论战"认识偏向于政治性,导致认识的学术性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干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认识
下载PDF
论何干之《中国经济读本》的学术成就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桂英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6-59,共4页
《中国经济读本》是何干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问题的第一本著作。全书运用大量丰富翔实的经济资料论证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特征,并由此得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该书在客观上积极宣传了马... 《中国经济读本》是何干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问题的第一本著作。全书运用大量丰富翔实的经济资料论证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特征,并由此得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该书在客观上积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阐释了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特征,增加了"新思潮派"观点的论证力度,是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必备参考书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干之 《中国经济读本》 学术成就 影响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何干之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舒眉 崔中华 《桂海论丛》 2009年第6期104-108,共5页
20世纪30年代,何干之立足中国内部、结合中国民主革命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的视角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对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革命发展前途等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世纪30年代,何干之立足中国内部、结合中国民主革命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的视角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对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革命发展前途等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中共制定新的革命政策和策略,形成科学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理论研究凸显出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和民族意识、浓郁的意识形态话语色彩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干之 新民主主义 中国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试论中西医理论的共同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永清 陈汉平 司富春 《大自然探索》 1992年第4期83-93,共11页
关键词 中国医药学 现代医药学 脏腑相关
下载PDF
陶希圣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缘起初探——兼论其在论战中的政治归属
18
作者 许莹莹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S1期155-158,162,共5页
陶希圣,是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论战中的一名要角。其著作行销一时,言论远播海外,有所谓"陶希圣时代"之称。本文从政治和学术两个层面考察其参加论战的缘起,认为陶希圣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深厚的史学功底率先投入论战中,体... 陶希圣,是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论战中的一名要角。其著作行销一时,言论远播海外,有所谓"陶希圣时代"之称。本文从政治和学术两个层面考察其参加论战的缘起,认为陶希圣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深厚的史学功底率先投入论战中,体现了一个学者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对中国历史的兴趣。论战中,他代表国民党当局的反对派——国民党改组派,却仅是改组派中满怀革命理想的"左派"青年知识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希圣 社会性质论战 社会史论战 缘起 政治归属
下载PDF
研究中国灾害的旷世名著——《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读图笔记
19
作者 陈述彭 《测绘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0,共2页
对《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进行了综合而深入地评述。认为该图集的出版标志我国灾害研究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对接、融会贯通,由单项跃升到了综合分析、系统集成的新阶段。图集内容非常丰富,图表数据与文字穿插衬托,设计精湛... 对《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进行了综合而深入地评述。认为该图集的出版标志我国灾害研究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对接、融会贯通,由单项跃升到了综合分析、系统集成的新阶段。图集内容非常丰富,图表数据与文字穿插衬托,设计精湛,达到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 地图集 评论
下载PDF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外学者对亚细亚生产式及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
20
作者 赵志浩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103-107,120,共6页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进行了一场社会史论战,它实际上是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苏联和日本分别对之进行了解读,认定中国历史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将被排除在世界史进程之外。受特定...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进行了一场社会史论战,它实际上是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苏联和日本分别对之进行了解读,认定中国历史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将被排除在世界史进程之外。受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中国史学家大多接受的是斯大林有关社会发展模式的论述,认为秦以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属于封建社会,它改变了以后中国人书写历史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史论战 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