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徽商的“好讼”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亚军
宋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0-75,共6页
在"无讼"的传统法律意识下,论者分析缺乏国家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下,徽商惟有主动依附封建政治势力,锻造出徽商"好讼"性格,也不可避免地给徽商的发展带来诸多弊害。以史为鉴,一方面尝试着在传统徽学研究领域里,开辟...
在"无讼"的传统法律意识下,论者分析缺乏国家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下,徽商惟有主动依附封建政治势力,锻造出徽商"好讼"性格,也不可避免地给徽商的发展带来诸多弊害。以史为鉴,一方面尝试着在传统徽学研究领域里,开辟出以法律史学的视角研究徽商的一块新领域;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当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立法者如何处理好"官"与"商"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商
诉讼
“好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人的健讼与缠讼——以《冕宁县清代档案》吴华诉谢昌达案为例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艳君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2年第1期70-75,共6页
在《冕宁县清代档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吴华与谢昌达因孩童口角而互控在案,在此过程中,文人吴华不依不饶,以各种理由九次控县、三次控府,充分展示了清人的健讼与缠讼。事实告诉我们,在以"无讼"思想为主宰的传统社会,当...
在《冕宁县清代档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吴华与谢昌达因孩童口角而互控在案,在此过程中,文人吴华不依不饶,以各种理由九次控县、三次控府,充分展示了清人的健讼与缠讼。事实告诉我们,在以"无讼"思想为主宰的传统社会,当事人一旦卷入纠纷进入诉讼,其不但不畏惧打官司,而且为达目的,甚至表现出健讼与缠讼。此外,通过此案也可以看出隐藏在案件背后的强权政治、官府的不作为以及当事人自身因素等,正是这些导致健讼、缠讼的出现;同时,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健讼、缠讼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宁县清代档案》
健讼
缠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及其启示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晔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中国传统司法中调解手段虽受到推崇,但与古代诉讼形态中"健讼"的一面相矛盾。对传统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的探析,从官方制度上看纵向的"回缩",并将司法案件与权威向上转移;而横向上因为集约化司法体制,以及导致...
中国传统司法中调解手段虽受到推崇,但与古代诉讼形态中"健讼"的一面相矛盾。对传统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的探析,从官方制度上看纵向的"回缩",并将司法案件与权威向上转移;而横向上因为集约化司法体制,以及导致纠纷繁多的外部因素,使得官方乐于刻画健讼形象与推崇调解手段。乡村纠纷解决的途径虽然呈现多元化特点,但横向上民间团体与地方权威受到官方势力的影响,调解的实际效用并不牢靠。总言之,官方矛盾的治理策略,造成乡村社会调解手段的"虚弱"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民间调解
纠纷解决
健讼
好讼
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及其反思——基于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分析
被引量:
13
4
作者
尤陈俊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0-208,共19页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法律社会史"范式,通常被认为是由瞿同祖在其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所开创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当中,出现了不少其作者自我认同属于或者通常被...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法律社会史"范式,通常被认为是由瞿同祖在其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所开创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当中,出现了不少其作者自我认同属于或者通常被学界同行归类为"法律社会史"研究的作品。但经过对这些作品的梳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实际上并不是对"瞿同祖范式"的直接复兴,而是主要来自于历史学传统的社会史研究进路在中国古代法律议题上的延伸和展开。就其背后的推动力量而言,这主要受益于晚近二十多年来法律史料利用的便利性大大增强,以及由此带来的史料利用范围的拓宽。从总体来看,当代学者的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在对社会史实的发掘以及事实性描述方面日益丰富和深入,但也往往在分析框架的推陈出新、理论命题的概括提炼等方面力不从心。若要重构一种兼顾历史真实性和理论启发性的"法律社会史"研究范式,我们应当重新理解并认真对待瞿同祖留下的学术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社会史
瞿同祖范式
传统中国诉讼文化
功能主义
健讼
原文传递
北宋士人的“好议”之风及其消极影响——以欧阳修为个案的研究
5
作者
李昌舒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106,共8页
北宋中后期,集学者、文人、官员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登上政治舞台,喜好议论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欧阳修是第一批展现这一特征的典型。在政论中,他敢言、极言、能言,将文人、学者的各种优势充分发挥到对政事的议论中。这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
北宋中后期,集学者、文人、官员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登上政治舞台,喜好议论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欧阳修是第一批展现这一特征的典型。在政论中,他敢言、极言、能言,将文人、学者的各种优势充分发挥到对政事的议论中。这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其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议论过多、事无巨细都要论争,对于具体政事往往利大于弊。这也是其他类似士人的共同缺陷。欧阳修身历三朝、长期身处重要位置,其主导的诸多政策对于此后北宋政坛的好议之风具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好议
综合型人才
消极影响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徽商的“好讼”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亚军
宋佳
机构
安徽大学法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0-75,共6页
基金
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
文摘
在"无讼"的传统法律意识下,论者分析缺乏国家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下,徽商惟有主动依附封建政治势力,锻造出徽商"好讼"性格,也不可避免地给徽商的发展带来诸多弊害。以史为鉴,一方面尝试着在传统徽学研究领域里,开辟出以法律史学的视角研究徽商的一块新领域;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当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立法者如何处理好"官"与"商"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
徽商
诉讼
“好讼”
Keywords
Huizhou merchants
litigation
"litigiosity"
分类号
D925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人的健讼与缠讼——以《冕宁县清代档案》吴华诉谢昌达案为例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艳君
机构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
出处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2年第1期70-75,共6页
基金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IOBFX015)
文摘
在《冕宁县清代档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吴华与谢昌达因孩童口角而互控在案,在此过程中,文人吴华不依不饶,以各种理由九次控县、三次控府,充分展示了清人的健讼与缠讼。事实告诉我们,在以"无讼"思想为主宰的传统社会,当事人一旦卷入纠纷进入诉讼,其不但不畏惧打官司,而且为达目的,甚至表现出健讼与缠讼。此外,通过此案也可以看出隐藏在案件背后的强权政治、官府的不作为以及当事人自身因素等,正是这些导致健讼、缠讼的出现;同时,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健讼、缠讼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关键词
《冕宁县清代档案》
健讼
缠讼
Keywords
Mianning County Arehives of Qing Dynasty
litigiosity
vexatiousness
分类号
D91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及其启示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晔
机构
海南大学法学院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文摘
中国传统司法中调解手段虽受到推崇,但与古代诉讼形态中"健讼"的一面相矛盾。对传统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的探析,从官方制度上看纵向的"回缩",并将司法案件与权威向上转移;而横向上因为集约化司法体制,以及导致纠纷繁多的外部因素,使得官方乐于刻画健讼形象与推崇调解手段。乡村纠纷解决的途径虽然呈现多元化特点,但横向上民间团体与地方权威受到官方势力的影响,调解的实际效用并不牢靠。总言之,官方矛盾的治理策略,造成乡村社会调解手段的"虚弱"局面。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民间调解
纠纷解决
健讼
好讼
模式
Keywords
grassroots governance
civil mediation
litigation
litigiosity
model
分类号
D63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及其反思——基于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分析
被引量:
13
4
作者
尤陈俊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出处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0-208,共19页
文摘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法律社会史"范式,通常被认为是由瞿同祖在其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所开创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当中,出现了不少其作者自我认同属于或者通常被学界同行归类为"法律社会史"研究的作品。但经过对这些作品的梳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实际上并不是对"瞿同祖范式"的直接复兴,而是主要来自于历史学传统的社会史研究进路在中国古代法律议题上的延伸和展开。就其背后的推动力量而言,这主要受益于晚近二十多年来法律史料利用的便利性大大增强,以及由此带来的史料利用范围的拓宽。从总体来看,当代学者的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在对社会史实的发掘以及事实性描述方面日益丰富和深入,但也往往在分析框架的推陈出新、理论命题的概括提炼等方面力不从心。若要重构一种兼顾历史真实性和理论启发性的"法律社会史"研究范式,我们应当重新理解并认真对待瞿同祖留下的学术遗产。
关键词
法律社会史
瞿同祖范式
传统中国诉讼文化
功能主义
健讼
Keywords
Social-legal History
the Research Paradigm Used by Tung-tsu Chü
Litigation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a
Functionalism
litigiosity
分类号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北宋士人的“好议”之风及其消极影响——以欧阳修为个案的研究
5
作者
李昌舒
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106,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宋士人美学研究(17BXZ116)"阶段性成果
文摘
北宋中后期,集学者、文人、官员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登上政治舞台,喜好议论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欧阳修是第一批展现这一特征的典型。在政论中,他敢言、极言、能言,将文人、学者的各种优势充分发挥到对政事的议论中。这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其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议论过多、事无巨细都要论争,对于具体政事往往利大于弊。这也是其他类似士人的共同缺陷。欧阳修身历三朝、长期身处重要位置,其主导的诸多政策对于此后北宋政坛的好议之风具有深刻影响。
关键词
欧阳修
好议
综合型人才
消极影响
Keywords
Ou Yang Xiu
litigiosity
versatile talents
negative influence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徽商的“好讼”
王亚军
宋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清人的健讼与缠讼——以《冕宁县清代档案》吴华诉谢昌达案为例
李艳君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及其启示
杨晔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及其反思——基于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分析
尤陈俊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3
原文传递
5
北宋士人的“好议”之风及其消极影响——以欧阳修为个案的研究
李昌舒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