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那”字应答句 被引量:14
1
作者 尹世超 孙杰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把由连词"那"打头表示应答的句子称为"那"字应答句。描写"那"字应答句的构成、类型和功能,讨论"那"的词性与功能,指出与通常"这"的使用频率高于"那"相反,在应答句句首... 本文把由连词"那"打头表示应答的句子称为"那"字应答句。描写"那"字应答句的构成、类型和功能,讨论"那"的词性与功能,指出与通常"这"的使用频率高于"那"相反,在应答句句首"那"的使用频率高于"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字应答句 特点 “那”与“这” 使用频率
下载PDF
试论“这”“那”指称事件的照应功能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灿龙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2,共4页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除了用于指称人或事物等物理实体之外,还可以在篇章中用来概括一句或一段话,这种情况可以名之曰“指称事件”。“这”、“那”充当照应语指称事件时, 它们的分布受指称距离的制约,而指称距离的确认及...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除了用于指称人或事物等物理实体之外,还可以在篇章中用来概括一句或一段话,这种情况可以名之曰“指称事件”。“这”、“那”充当照应语指称事件时, 它们的分布受指称距离的制约,而指称距离的确认及改变与否又直接受制于语体、事件时间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 “那” 指称事件 照应功能 汉语
下载PDF
汉语自然会话中话语标记“那(个)”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许家金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49-57,共9页
文章基于8.22小时自然口语语料,考察了"那"及"那个"的4种话语标记用法。通过对"那"和"那个"在口语中的音韵特征、出现位置、互动功能的分析,发现人们在日常会话中通过频繁运用"那"和... 文章基于8.22小时自然口语语料,考察了"那"及"那个"的4种话语标记用法。通过对"那"和"那个"在口语中的音韵特征、出现位置、互动功能的分析,发现人们在日常会话中通过频繁运用"那"和"那个"作为话语标记成分,可以成功实现话语使用者之间的互为主体的关系,促进人际间的话语和社会互动。文章通过比较还发现电话交谈比面谈时更多使用话语标记"那(个)",用以提示话题和维持话语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那个 话语标记 语用功能 话语互动 自然口语 语料库方法
下载PDF
基于口语库统计的两岸华语指示标记比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方清明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1-139,共9页
两岸华语在口语语法方面的差异尚未得到学界深入的比较研究,其中指示标记的差异较为突出。台湾国语对话体里"那"比"这"大,这主要是由于对话语体的性质、新信息、话题跳跃与弱社会化程度有利于"那"出现。... 两岸华语在口语语法方面的差异尚未得到学界深入的比较研究,其中指示标记的差异较为突出。台湾国语对话体里"那"比"这"大,这主要是由于对话语体的性质、新信息、话题跳跃与弱社会化程度有利于"那"出现。后置性指示标记"这样子"在台湾国语对话体里颇具特色,男女老少皆用,给人以流行、亲昵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 “那” “这样子” 两岸华语 台湾国语 普通话
下载PDF
条件句中的“那/那么”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春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48,共8页
连词"那/那么"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接续性、因果性、推理性、主观性,这四个特征在条件句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汉语条件句以不使用"那/那么"为优势。在使用"那/那么"的条件句中,"那么"比... 连词"那/那么"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接续性、因果性、推理性、主观性,这四个特征在条件句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汉语条件句以不使用"那/那么"为优势。在使用"那/那么"的条件句中,"那么"比"那"常用;"知域""言域"比"行域"常用;"双条件"的解读更强。在以下情形的条件句中,不能使用"那/那么":"只有"引导的特定条件句;"除非"引导的例外条件句;让步条件句;当结果小句的主语是回指条件小句的代词时;关联条件句;惯常条件句。由此可见,条件句在许多情况下"p,q"≠"p,那/那么q"。上述倾向性及制约情形可以从"那/那么"的语义特征及其他一些逻辑、认知因素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句 那么
下载PDF
“那”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传承的时代困境 被引量:3
6
作者 吕俊彪 兰天术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在我国华南、西南以及东南亚地区,分布着众多以"那"(或"纳")字命名的村寨,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那"地名圈。生活在"那"地名圈的族群,以壮侗语族诸民族为主体。这些族群在语言上有着自成一体的... 在我国华南、西南以及东南亚地区,分布着众多以"那"(或"纳")字命名的村寨,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那"地名圈。生活在"那"地名圈的族群,以壮侗语族诸民族为主体。这些族群在语言上有着自成一体的稻作农业词汇,在经济上形成了以"那"为本的生计方式,其传统社会组织与"那"紧密相依,风俗习俗因"那"而生,而其祈"那"生息的民间信仰,则蕴含了当地人对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热切期待。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急剧推进,越来越多新生代居民向城市迁移并视城市生活为其追逐的终极目标,"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文化 城市化 文化传承
下载PDF
元代汉语的“(不)VP那怎么/什么”问句 被引量:2
7
作者 丁勇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79,共3页
从结构上观察,元代的“(不)VP那怎么/什么”问句仍属于列项选择问范畴,只不过其后选肢是开放的,由疑问代词“怎么”、“什么”充当。这种句式由唐五代的“那?作摩?”句式发展演化而来,用来对译蒙古语里一类特殊的反诘问句,即以“不”对... 从结构上观察,元代的“(不)VP那怎么/什么”问句仍属于列项选择问范畴,只不过其后选肢是开放的,由疑问代词“怎么”、“什么”充当。这种句式由唐五代的“那?作摩?”句式发展演化而来,用来对译蒙古语里一类特殊的反诘问句,即以“不”对译’ülu’u,以“那甚么”来传达句子所表达的反诘语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汉语 列项选择问 (不)VP那怎么/什么
下载PDF
“我那个前妻”格式中的“那个”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艳玲 刁世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1-93,124,共4页
“我那(个)前妻”等格式中的“那(个)”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指示意义(远指)外,还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不是可用可不用的任意性因素。同时,由于领属性定语的存在,该结构中的“那(个)”指示作用相对弱化,其主要功能是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连... “我那(个)前妻”等格式中的“那(个)”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指示意义(远指)外,还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不是可用可不用的任意性因素。同时,由于领属性定语的存在,该结构中的“那(个)”指示作用相对弱化,其主要功能是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助词“的”具有了某些语法共性,有成为领属性定语标记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个) 定冠词 领属性定语标记 语用功能
下载PDF
广东粤西的壮族地名“那” 被引量:3
9
作者 马显彬 《宜宾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6-68,共3页
广东"那"字地名大部分可以在广西壮族聚居区找到,这说明壮族先民曾在广东生活过。这些地名主要为粤西沿海一带的村级地名,说明当时的壮族已经脱离了城市中心区,居住于城市偏远地区。"那"字地名读音更接近粤语,应该... 广东"那"字地名大部分可以在广西壮族聚居区找到,这说明壮族先民曾在广东生活过。这些地名主要为粤西沿海一带的村级地名,说明当时的壮族已经脱离了城市中心区,居住于城市偏远地区。"那"字地名读音更接近粤语,应该出现于雷州话形成之前,可见,壮族也应该在宋代就形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 地名 壮族
下载PDF
“这”、“那”的下指用法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刁世兰 《新余高专学报》 2006年第1期80-82,共3页
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都可以指代下文所要叙述的内容,其下指用法不仅可以出现在句子内部,也大量出现在篇章之中。这种用法具有特定的语用价值:在读者心中营造一种悬念或期盼的心理,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
关键词 “这” “那” 下指 篇章 语用价值
下载PDF
壮族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研究
11
作者 梁银湘 唐凯兴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3-87,共5页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①与《布洛陀经诗》②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①与《布洛陀经诗》②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先民的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主要包括天命观、民本观、抗争观、公平观、民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那”文化 政治伦理 治平 《传扬歌》 《布洛陀经诗》
下载PDF
指代词“那”的衔接功能研究
12
作者 蒋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74,共3页
指代词"那"既有顺接的功能,又有逆接的功能;有总结上文、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功能,也有悬念功能,制造疑问,设置延宕。不仅如此,指代词"那"还有承上的功能,也有启下的功能,甚至某些特别情形下同时拥有承上和启下的功能。
关键词 指代词 承上功能 启下功能 总结功能 悬念功能
下载PDF
阳谷方言中语气助词“那“”你”和“哩”
13
作者 王红玉 李婷婷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4期68-70,共3页
山东阳谷方言中的语气助词"那"、"你"和"哩"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呢"相当,同时又有自己的方言特色。语气助词"那""你"和"哩"的用法和作用,对认识普通话中的"... 山东阳谷方言中的语气助词"那"、"你"和"哩"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呢"相当,同时又有自己的方言特色。语气助词"那""你"和"哩"的用法和作用,对认识普通话中的"呢"的性质和作用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谷方言 “那”“你”“哩”
下载PDF
韩国学生汉语“这/那”句习得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永生 肖奚强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69-75,共7页
文章基于30万字韩国学生作文语料,考察韩国学生"这/那"句的习得情况。考察发现,韩国学生"这/那"句句首"这""那"的不对称性较汉语母语者更加显著;"这/那"句语义功能及其句法实现形式... 文章基于30万字韩国学生作文语料,考察韩国学生"这/那"句的习得情况。考察发现,韩国学生"这/那"句句首"这""那"的不对称性较汉语母语者更加显著;"这/那"句语义功能及其句法实现形式和汉语母语者表现出一定差异;"这/那"句偏误率较高。正确用例和偏误用例的分析都表明韩国学生"这/那"句的习得受到了母语迁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学生 “这/那”句 篇章 习得
下载PDF
预期修正语“那倒是”的序列特征与规约化
15
作者 彭水琴 郑娟曼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41,共9页
互动中当预期表达面临挑战时,表达者出于认可或会话原则,会通过交互主观性与人际功能较强的预期修正语“那倒是”使交际双方达成一致。现代汉语口语中的预期修正语多浮现于具有互动关系的3±1个话轮序列之中。在语势弱化与语境刺激... 互动中当预期表达面临挑战时,表达者出于认可或会话原则,会通过交互主观性与人际功能较强的预期修正语“那倒是”使交际双方达成一致。现代汉语口语中的预期修正语多浮现于具有互动关系的3±1个话轮序列之中。在语势弱化与语境刺激的双重作用下,反预期副词实现了向预期修正回应语的规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倒是” 反预期 预期修正 话轮三联对
下载PDF
汉语冠词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16
作者 时健 刘振东 张京鱼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39,共6页
一般认为,汉语没有冠词。但近年来多见汉语指示词和数量词冠词化的讨论,本文将其概括为冠词化进程说和冠词化已然说。本文对上述这三种观点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发现主流观点是汉语没有冠词语类,并根据冠词语法化的判断标准对... 一般认为,汉语没有冠词。但近年来多见汉语指示词和数量词冠词化的讨论,本文将其概括为冠词化进程说和冠词化已然说。本文对上述这三种观点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发现主流观点是汉语没有冠词语类,并根据冠词语法化的判断标准对冠词化进程说和已然说进行分析,主张汉语指示词“这/那”和数量词“一(个)”呈现冠词化倾向或者它们本身就兼有冠词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冠词化 一(个)
原文传递
自然口语中“这/那”的话语立场表达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郑友阶 罗耀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4,共9页
本文运用话语立场原则和立场三角分析方法,对自然口语中的"这"与"那"进行研究,认为它们具有标示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自然口语中"这/那"对客体进行评价,对主体进行定位,并且与其他主体建立联系,其话语功... 本文运用话语立场原则和立场三角分析方法,对自然口语中的"这"与"那"进行研究,认为它们具有标示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自然口语中"这/那"对客体进行评价,对主体进行定位,并且与其他主体建立联系,其话语功能本质就是表达话语者的立场,形式上成为主观性话语立场表达的指示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场表达
原文传递
反诘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鸿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137,共5页
对于询问事理,特别是用于意在否定的反诘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不少学者做过探讨和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无可作为定论的意见。在对于反诘问"那"形成的关键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语料以及疑问代词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 对于询问事理,特别是用于意在否定的反诘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不少学者做过探讨和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无可作为定论的意见。在对于反诘问"那"形成的关键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语料以及疑问代词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句法位置、功能扩展、词语兴替等角度考察反诘疑问代词"那"形成、演变的历史轨迹,近代汉语中反诘疑问代词"那"既不是由"奈何"合音而来也不是由"奈何"省缩音变而来的,而是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的发展演变、词语的更替融合中,承接了"安"’、"恶"、"焉"的句法功能而形成的,是语言发展中的新质新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功能 历史演变 反诘“那”
原文传递
对语气词“那”中古用例的语文学讨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庆之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共11页
为了证明语气词"那"在中古已经产生,学术界近二十年陆续找出一些新的用例。利用语文学的方法考察这些用例,发现绝大多数都不能成立。这些"那"有的是错字,有的是语气词"耶"的形误字,有的则是动词或疑问词&... 为了证明语气词"那"在中古已经产生,学术界近二十年陆续找出一些新的用例。利用语文学的方法考察这些用例,发现绝大多数都不能成立。这些"那"有的是错字,有的是语气词"耶"的形误字,有的则是动词或疑问词"奈"的通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那” 语气词“耶” 疑问词“那” 疑问词“奈” 动词“奈” 形误字 通假字 语文学
原文传递
于阗王国之名新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段晴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9,171,172,共13页
关于古代于阗王国之国名的讨论,并非学术界崭新的话题。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更多新的文书,涵盖佉卢文、梵语、于阗语等。本文以新材料为佐证,重新考察了玄奘所谓于阗王国之"雅言""俗谓"背后的语言现象,并引用汉语音... 关于古代于阗王国之国名的讨论,并非学术界崭新的话题。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更多新的文书,涵盖佉卢文、梵语、于阗语等。本文以新材料为佐证,重新考察了玄奘所谓于阗王国之"雅言""俗谓"背后的语言现象,并引用汉语音韵学家的观点,提出汉文史籍的"于窴""于阗"正是最古老的于阗王国的国号的音译。佉卢文的khotana以及梵语的khottana与"于阗"相承一脉。而玄奘笔下的"瞿萨旦那国",虽然有于阗建国传说的背景,但始终未见应用于官方、民间以及佛教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言 瞿萨旦那 佉卢文 于阗语 匈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