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2022年与2010—2012年两个“二次变冷”La Nina事件的特征与机制对比
1
作者 白燕 王欣宇 +1 位作者 郭浩康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6,共14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I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是由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显著年际变率,其负位相的拉尼娜(La Nina)事件对中国极端天气有巨大影响。本文利用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集,对比研究了2010—2012年和2...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I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是由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显著年际变率,其负位相的拉尼娜(La Nina)事件对中国极端天气有巨大影响。本文利用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集,对比研究了2010—2012年和2020—2022年两个“二次变冷”La Nina事件演变过程中各阶段的物理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2010—2012年La Nina事件第一个峰值强于2020—2022年La Nina事件,但第二个峰值较后者弱,且其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偏西,该SSTA的强度和位置特征可从次表层海温异常得到进一步验证。另外,赤道太平洋的东风异常也在2010年夏秋季明显比2020年偏强、偏西;而偏东且增强的东风异常使2020—2022年La Nina事件的第二个冬季峰值强于2010—2012事件。通过海洋混合层热收支诊断分析,纬向平流反馈(海表面热通量异常)是引起La Nina事件发展(衰减)的主要因素。在发展阶段,东风异常引起的纬向海流异常将冷水向西输运,成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冷SSTA发展的主导因子,垂直方向温跃层反馈过程的贡献也不可忽略。本研究以近十年来的两个“二次变冷”La Nina事件为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明晰了二者生命演变史过程中的物理机制,为探究La Nina事件生消机理和ENSO不对称性在全球变暖下的可能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变冷”La nina事件 海表温度 东风异常 纬向平流反馈 开尔文波 混合层热量收支诊断
下载PDF
Can Eurasia Experience a Cold Winter under a Third-Year La Nina in 2022/23? 被引量:1
2
作者 Fei ZHENG Bo WU +13 位作者 Lin WANG Jingbei PENG Yao YAO Haifeng ZONG Qing BAO Jiehua MA Shuai HU Haolan REN Tingwei CAO Renping LIN Xianghui FANG Lingjiang TAO Tianjun ZHOU Jiang ZH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41-548,共8页
The Northern Hemisphere(NH)often experiences frequent cold air outbreaks and heavy snowfalls during La Nina winters.In 2022,a third-year La Nina event has exceeded both the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thresholds since sp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NH)often experiences frequent cold air outbreaks and heavy snowfalls during La Nina winters.In 2022,a third-year La Nina event has exceeded both the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thresholds since spring and is predicted to reach its mature phase in December 2022.Under such a significant global climate signal,whether the Eurasian Continent will experience a tough cold winter should not be assumed,despite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mid-to high-latitude,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upon frequent Eurasian cold extremes,whose teleconnection physically operates by favoring Arctic air invasions into Eurasia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reduction of the meridional background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the NH.In the 2022/23 winter,as indicated by the seasonal predictions from various climate models and statistical approaches 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abnormal warming will very likely cover most parts of Europ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near the Ural Mountains,despite the cooling effects of La Nina.At the same time,the possibility of frequent cold conditions in mid-latitude Asia is also recognized for this upcoming winter,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ndency for cold air invasions to be triggered by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a warm Arctic and a cold tropical Pacific on the hemispheric scale.However,how the future climate will evolve in the 2022/23 winter is still subject to some uncertainty,mostly in terms of unpredictable internal atmospheric variability.Consequently,the status of the mid-to high-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hould be timely updated by medium-term numerical weather forecasts and sub-seasonal-to-seasonal prediction for the necessary date information and early warn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asian climate seasonal forecast La nina winter cold climate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灵 熊开国 +1 位作者 郭广芬 张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揭示了2018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年,仅嘉陵江和岷沱江会表现出局部偏涝,全国为典型的Ⅰ类雨型,多雨区位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前期冬季赤道太平洋表现出类拉尼娜的东冷西暖分布,同时黑潮区海温偏低,西风漂流区海温偏暖。受多海域协同作用,同期欧亚环流场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三极型分布,东亚地区为自北向南“-+-”的EAP负位相。长江流域典型涝年,全国多为典型的Ⅱ类和Ⅲ类雨型,环流及海温呈现出相反特征。②2018年为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偏旱年,仅在岷沱江降水偏多近3成,为历史第4多,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模态正位相类似,解释方差达24%。③2018年前冬出现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风漂流区异常偏暖、NAT异常正位相,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东亚沿岸出现EAP负位相,大陆热低压明显偏强,东亚夏季风为1961年以来最强,同时副高脊线最北,造成夏季降水主雨带北推至华北、西北地区,岷沱江、嘉陵江异常多,而长江中下游异常少,为典型的Ⅰ类雨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旱涝预测、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典型旱涝 海温异常 Ⅰ类雨型 拉尼娜 西风漂流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东亚冬季风环流特征及与EINino/La Nina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灿 张礼平 +1 位作者 吴义城 冯明 《暴雨灾害》 2010年第2期142-147,共6页
根据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的定义,确定1964、1969、1977、1984、2008年的强降水、降温过程为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对发生在EINino/LaNina事件之后的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的分析表明:EINino/LaNina是造成中国东部1月降水异常的一个主... 根据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的定义,确定1964、1969、1977、1984、2008年的强降水、降温过程为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对发生在EINino/LaNina事件之后的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的分析表明:EINino/LaNina是造成中国东部1月降水异常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不能解释气温异常。前一年秋季热带中东太平洋发生暖事件时,利于1月降水黄河流域偏少,长江以南偏多,而发生冷事件时,则利于1月降水黄河流域偏多,长江以南偏少。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期间对流层低层和高层矢量风距平场表明:发生月对流层低层在1977、1984年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中,北太平洋出现大范围气旋环流异常,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至菲律宾出现气旋环流异常,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为东风距平控制。1964、1969、2008年北太平洋出现大范围反气旋环流异常,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出现大片偏南风距平。其共同点是均存在洋面上空暖湿空气向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输送。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的前一年11月北太平洋无一例外地出现大范围气旋环流异常,发生月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在中国黄海至日本一带较常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东亚冬季风 EINino/La nina事件 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
下载PDF
近40年秦岭南北地区气候变化及与El Nino/La Nina事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殷淑燕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493-496,共4页
通过对近 40年来秦岭南北地区气候变化及与ElNino/LaNina事件相关性研究发现 ,秦岭南北地区气温与降水同步波动 ,但波动幅度有差别。二者都有暖干化趋势 ,秦岭以北变暖程度超过秦岭以南 ,而秦岭以南年降水量的绝对减少量大于秦岭以北 ,... 通过对近 40年来秦岭南北地区气候变化及与ElNino/LaNina事件相关性研究发现 ,秦岭南北地区气温与降水同步波动 ,但波动幅度有差别。二者都有暖干化趋势 ,秦岭以北变暖程度超过秦岭以南 ,而秦岭以南年降水量的绝对减少量大于秦岭以北 ,两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值有缩小趋势。LaNina事件对秦岭南北地区的影响大于ElNino事件 ,LaNina年年平均气温明显下降 ,超过极显著相关水平 ,而降水增多。ElNino年气温略有升高趋势 ,降水略有减少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分析 秦岭南北地区 气候变化 El Nino La nina 厄尔尼诺 拉尼娜
下载PDF
近百年ElNino/LaNin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桂莲 张明庆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6,共4页
通过对近百年 El Nino/ L a Nin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研究发现 ,El Nino/ L aNina事件与北京夏季 ( 6~ 8月 )降水、平均最高气温 ( 7月 )和冬季 ( 1月 )平均最低气温之间相互关系显著。 El Nino事件与夏季降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呈负... 通过对近百年 El Nino/ L a Nin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研究发现 ,El Nino/ L aNina事件与北京夏季 ( 6~ 8月 )降水、平均最高气温 ( 7月 )和冬季 ( 1月 )平均最低气温之间相互关系显著。 El Nino事件与夏季降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 ,与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正相关 ,造成降水减少 ,气温年较差增大 ,大陆性增强的气候特点。L a Nina事件与夏季降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呈正相关 ,与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负相关 ,使降水增加 ,气温年较差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气候 相关性 北京 夏季 降水 气温
下载PDF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ElNino/LaNina的反演及预测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韧 蒋国荣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0年第5期7-12,共6页
基于 NCEP/NCAR资料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 BP模型及其优化算法比较准确地建立起了赤道纬向风同滞后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之间的映射关系和预报模型 ,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报效果 ,可以效好地描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趋势 ,比较... 基于 NCEP/NCAR资料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 BP模型及其优化算法比较准确地建立起了赤道纬向风同滞后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之间的映射关系和预报模型 ,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报效果 ,可以效好地描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趋势 ,比较成功地模拟和仿真出了 1 982 /1 983和 1 986/1 987年的 El Nino以及 1 988年的 La Nina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网络 东太平洋海温 EL Nino/La nina
下载PDF
Differences in spring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associated with multiyear La Ni?a events 被引量:1
8
作者 Guangliang Li Licheng Feng +3 位作者 Wei Zhuang Fei Liu Ronghua Zhang Cuijuan Su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Composit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 in spring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during multiyear La Ni?a events during 1901 to 2015.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ly below-... Composit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 in spring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during multiyear La Ni?a events during 1901 to 2015.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ly below-norm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irst boreal spring, but above-norm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second year. The difference in spring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is correlative to the variation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omalous cyclone(WNPC), which can in tur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remote forcing of negative SSTA in the equatorial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and the local air-sea interact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re the usual causes of WNPC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SSTA in the first spring is stronger than those in the second spring. As a result, the intensity of WNPC in the first year is stronger, which is more likely to reduce the moisture in southern China by changing the moisture transport, leading to prolonged precipitation deficits over southern China. However, the tropical SSTA signals in the second year are too weak to induce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WNPC and the below-normal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Thus, the variation in tropical SSTA signals between two consecutive springs during multiyear La Ni?a events leads t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southern China by causing the different WNPC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year La nina precipitation anomaly anomalous western North Pacific cyclone southern China
下载PDF
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9
作者 商林 孟祥新 汤子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61-67,共7页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山东省122个国家地面观测站数据,对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2021年夏季山东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5.3%,降雨过程较多,其中,6月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北抬造成;7...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山东省122个国家地面观测站数据,对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2021年夏季山东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5.3%,降雨过程较多,其中,6月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北抬造成;7月中旬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副高强度偏强,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为山东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下旬降水偏多是由于台风“烟花”带来强降水;8月降水偏多主要是下旬副高强度偏强,水汽输送充沛造成。此外,2021年夏季山东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近3次拉尼娜事件发现,夏季副高强度偏强是造成近3个拉尼娜衰减年夏季山东降水空间分布异常的主要原因。夏季副高强度是拉尼娜次年山东夏季降水的重要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夏季降水 拉尼娜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位势高度场 风场
下载PDF
近57年来El Nino/La Nina事件对鄂尔多斯高原东缘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秀伟 赵景波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5-102,共8页
根据1955年~2011年期间发生的El Nino/LaNina事件和鄂尔多斯高原东缘3个站点(兴县,绥德和榆林)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55年以来该区的降水量、温度、旱涝灾害与El Nino/LaNina事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El Nino/LaN... 根据1955年~2011年期间发生的El Nino/LaNina事件和鄂尔多斯高原东缘3个站点(兴县,绥德和榆林)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55年以来该区的降水量、温度、旱涝灾害与El Nino/LaNina事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El Nino/LaNina事件对鄂尔多斯高原东缘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东缘近57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气温呈升高的趋势;厄尔尼诺年降水量比正常年平均降水量少87.6mm,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高0.2℃;拉尼娜年降水量比正常年均降水量少22.3mm,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低0.1℃,且其年降水量递减率和增温率略高于全国.厄尔尼诺事件对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降水量减少的影响和气温上升的影响要大于拉尼娜事件对鄂尔多斯高原东缘的影响.由小波分析可知,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降水变化在30a尺度内存在2a、8a、20a、27a的变化周期,而气温变化在30a尺度内存在3a、5a,7a、29a的变化周期.El Nino/LaNina事件对该区的旱涝灾害影响显著,旱灾年份出现厄尔尼诺的概率为63%,出现拉尼娜的概率为25%,厄尔尼诺年易于发生旱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1 Nino LA nina事件 鄂尔多斯高原东缘 降水量 气温 变化周期 旱涝灾害
下载PDF
北极—欧亚温度偶极型对应环流的非对称特征及可能成因
11
作者 穆高元 张文君 姜枫 《气象科学》 2024年第3期401-410,共10页
基于1950—2021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提供的海温、海冰密集度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北极—欧亚温度偶极型模态及其对应环流的非对称特征和可能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这种模态自身... 基于1950—2021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提供的海温、海冰密集度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北极—欧亚温度偶极型模态及其对应环流的非对称特征和可能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这种模态自身即相关地表气温异常的位置和强度在其正负位相下非对称性都较弱,其中暖北极—冷欧亚(Warm Arctic-Cold Eurasia,WACE)事件下的温度异常分布略偏北,在欧亚大陆的冷异常相较于冷北极—暖欧亚(Cold Arctic-Warm Eurasia,CAWE)事件暖异常的强度略强。然而,WACE模态正负位相对应的环流有明显的非对称性,WACE事件对应着弱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正位相以及欧亚大陆上空的强大的高压异常,而CAWE事件则对应着强NAO负位相。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环流的非对称性特征与热带太平洋海温调控的非对称性有关,当La Ni?a事件出现,尤其海温的负异常中心偏西时,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地表气温易呈现WACE的形态,而CAWE事件则主要由大气内部变率调控,与热带太平洋海温的联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CE模态 非对称性 年际变率 La Ni?a
下载PDF
El Nino-La Nina循环的海-气耦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开玉 泮益农 李骥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利用1950—1987年2°×2°格点综合海-气资料(COADS),计算了赤道太平洋洋面(5°S—3°N)上逐月平均海温、气压、纬向风、比湿、云以及热量收支各分量的平均值和距平值,分析这些量的演变... 利用1950—1987年2°×2°格点综合海-气资料(COADS),计算了赤道太平洋洋面(5°S—3°N)上逐月平均海温、气压、纬向风、比湿、云以及热量收支各分量的平均值和距平值,分析这些量的演变特征,得出:ElNino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洋面上气压梯度减小,东风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洋面上空气中水汽和云量增加,洋面射入太阳辐射和有效长波辐射减少,感热和潜热交换加强,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减少(增加);LaNina过程中,情形相反。最后概括了ElNino-LaNina循环的两种海-气耦合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海-汽耦合 赤道 太平洋
下载PDF
Ningaloo Nino/Nina与华南冬季降水异常的联系
13
作者 吴越 曾刚 +1 位作者 杨效业 李忠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2,共9页
利用1979—2017年逐月平均的NOAA ERSST V3b海表温度资料、CN05.1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Ningaloo Nino/Nina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华南冬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Ningaloo Nino/Nina是副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EOF第... 利用1979—2017年逐月平均的NOAA ERSST V3b海表温度资料、CN05.1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Ningaloo Nino/Nina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华南冬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Ningaloo Nino/Nina是副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EOF第一模态,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季节锁相特性。在扣除El Nino/La Nina的影响后,Ningaloo Nino/Nina与华南冬季降水异常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Ningaloo Nino(Nina)年时,华南地区冬季降水增多(减少)。这种影响的可能机制是:Ningaloo Nino/Nina通过影响南支槽的强度变化进而影响华南冬季降水异常。Ningaloo Nino年冬季,澳大利亚西侧海表温度升高,对流增强,使南半球80°~100°E附近的Hadley环流上升支增强,造成经向环流异常,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形成一个异常的反环流圈,导致南支槽的增强。南支槽的强度与华南冬季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南支槽强度偏强时,活跃的扰动向下游传播,槽前盛行的西南气流使得充足的水汽自孟加拉湾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输入,为华南冬季降水偏多提供了条件,Ningaloo Nina年份的情形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galoo Nino/nina 年际变化 南支槽 华南冬季降水
下载PDF
EINino和LaNina循环的海—气热交换研究
14
作者 马开玉 高国栋 +1 位作者 姚华栋 姜达雍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本文利用1987和1974两个EINina年2°×2°格点COADS资料,计算了30°S-30°N热带太平洋面感热、潜热、有效长波辐射、射入太阳辐射通量及热量收支,得出:EINino和LaNina期间洋面热交换的差异主要发生在赤道洋面,厄瓜... 本文利用1987和1974两个EINina年2°×2°格点COADS资料,计算了30°S-30°N热带太平洋面感热、潜热、有效长波辐射、射入太阳辐射通量及热量收支,得出:EINino和LaNina期间洋面热交换的差异主要发生在赤道洋面,厄瓜多尔和秘鲁西部洋面最为明显;EINino期间,赤道洋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加强,有效长波辐射和太阳辐射减弱,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减少(增加);LaNina期间,赤道洋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减弱,有效长波辐射和太阳辐射增强,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增加(减少)。最后概括出一个EINino和LaNina循环的海—气热交换机制模型,并估计得出EINino和LaNina循环的周期约为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Nino和Lanina循环 海—气热交换
下载PDF
沿22°~18°N航线上CO_2对ENSO和La Nina的响应的季节变化
15
作者 马黎明 乔然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1,共11页
根据1986年11月~1997年间月期间在114°~130°E,沿22°~18°N航线各航次所测量的大气和表层汽水中的CO2分压和总CO2浓度的变化,分析海气分压差(△PCO2)和溶解的总CO2浓度(TCO2)在不同季节对海气异常事件的响... 根据1986年11月~1997年间月期间在114°~130°E,沿22°~18°N航线各航次所测量的大气和表层汽水中的CO2分压和总CO2浓度的变化,分析海气分压差(△PCO2)和溶解的总CO2浓度(TCO2)在不同季节对海气异常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无论春、夏、秋、冬,在ENSO暴发期和成熟期TCO2为高值,△PCO2为正值;在LaNina时TCO2为低值,△PCO2为负值;在ENSO暴发前、后,海-气C02分压呈近平衡状态;PCO2(air)和PCO2(sw)在各季节对ENSO的响应一致。在ENSO成熟期为高值,在ENSO暴发前和暴发期为低值;海气分压差与PCO2(SW)一致变化,在ENSO期间达最大值。海气CO2输送通量(Flux)以秋季ENSO期间达最大,而在LaNina时减小,在ENSO暴发前和结束后成为相反向,即从大气到海洋的CO2弱输送。本文根据1986年~93年七个航次的平均值讨论了各季节TCO2的距平对ENSO和LaNina的响应特征及最显著变化区段,并依此推断出:1995年10月,显示1991~95年ENSO结束,1996年5月出现ENSO暴发前的信号,在1997年7月是夏季ENSO暴发期特征,在1997年12月呈现强烈的ENSO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ENSO Lanina 二氧化碳 航线
下载PDF
Ascending phase of solar cycle 25 tilts the current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transition
16
作者 Wenjuan Huo Ziniu Xiao +1 位作者 Liang Zhao Fei Li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自2020年初夏,赤道太平洋地区出现拉尼娜现象并持续两年半多(以下简称2020拉尼娜),对其未来演变的预测引起了很多关注,考虑到11年太阳周期活动对热带太平洋SST异常可能存在锁相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当前太阳活动周(即第25太阳周(SC25))对... 自2020年初夏,赤道太平洋地区出现拉尼娜现象并持续两年半多(以下简称2020拉尼娜),对其未来演变的预测引起了很多关注,考虑到11年太阳周期活动对热带太平洋SST异常可能存在锁相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当前太阳活动周(即第25太阳周(SC25))对目前热带太平洋ENSO现象未来演变的调节作用,基于历史太阳周的统计特征,作者对第25太阳周达到其最大值的时间提出三种可能的情景,并讨论了不同情景下的太阳活动对未来两年ENSO演变的可能影响,第25太阳周的持续上升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前2023厄尔尼诺现象发展为超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太阳活动 热带太平洋 位相转变 预测 三重拉尼娜现象
下载PDF
不同PDO位相下El Nino发展年和La Nina年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雯 董啸 薛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0-406,共17页
基于1957~2017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下El Ni?o发展年和La Nina年东亚夏季风的环流、降水特征及季节内变化。结果表明,PDO正、负位相作为背景场,分别对El Ni?o发... 基于1957~2017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下El Ni?o发展年和La Nina年东亚夏季风的环流、降水特征及季节内变化。结果表明,PDO正、负位相作为背景场,分别对El Ni?o发展年、La Nina年东亚夏季风及夏季降水具有加强作用。PDO正位相一方面可增强El Ni?o发展年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暖海温异常信号,另一方面通过冷海温状态加强中高纬东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的环流异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异常程度;反之,PDO负位相则增强了La Nina年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中高纬环流(如东北亚反气旋)的异常。在季节内变化方面,El Ni?o发展年6月贝湖以东反气旋性环流为东亚地区带来稳定的北风异常,东北亚位势高度减弱;7月开始,环流形势发生调整,日本以东洋面出现气旋性异常,东亚大陆偏北风及位势高度负异常均得到加强;8月,随着东亚夏季风季节进程和El Ni?o发展,西太平洋出现气旋性环流异常,东亚副热带位势高度进一步降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明显东退。La Nina年6月异常较弱,主要环流差异自7月西北太平洋为大范围气旋性异常控制开始,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显著,副高于季节内始终偏弱偏东。上述两种情况下,均造成东亚地区夏季降水总体上偏少,尤其是中国北方降水显著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El Nino发展年 La nina 东亚夏季风 季节内变化
下载PDF
近50年来El Nino和La Nina事件对河西走廊东部干旱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开福 李伟栋 杨晓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0-203,共4页
分析近50多年来ElNino和LaNina事件与河西走廊东部干旱气候变化的关系,总结了近几年干旱气候预测服务及其在决策气象服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应用ElNino和LaNina事件等引起气候变化的强信号,连续几年准确地预测出与农业生产关系最... 分析近50多年来ElNino和LaNina事件与河西走廊东部干旱气候变化的关系,总结了近几年干旱气候预测服务及其在决策气象服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应用ElNino和LaNina事件等引起气候变化的强信号,连续几年准确地预测出与农业生产关系最大的春末夏初干旱,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气象服务依据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LA nina 干早 预测
下载PDF
磨卡的中国之路:研发创新、树立品牌、关爱环境——专访磨卡有限公司全球市场总监Nina Nyman女士
19
作者 高中伟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5年第1期82-83,共2页
记者:磨卡来到中国六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您如何评价如今磨卡在中国市场中的表现?未来三到五年,磨卡针对中国市场,有怎样的发展计划?Nina:来到中国六年,磨卡从“小”到“大”.通过一系列积极的产品培训和市场拓展,针对现在的钣喷... 记者:磨卡来到中国六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您如何评价如今磨卡在中国市场中的表现?未来三到五年,磨卡针对中国市场,有怎样的发展计划?Nina:来到中国六年,磨卡从“小”到“大”.通过一系列积极的产品培训和市场拓展,针对现在的钣喷流程,磨卡如今能够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好的整体解决方案、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市场 nina 全球市场 创新 研发 品牌 总监 环境
下载PDF
A Data Analysis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I Nino/ La Nina Cycle 被引量:6
20
作者 巢纪平 袁绍宇 +1 位作者 巢清尘 田纪伟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5期837-844,共8页
The curved surface of the maximum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MSTA) was created from the JEDAC subsurface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data at the tropical Pacific between 1955 and 2000. It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depth distr... The curved surface of the maximum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MSTA) was created from the JEDAC subsurface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data at the tropical Pacific between 1955 and 2000. It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the 20℃ isotherm, which is usually the replacement of thermocline. From the distribution and moving trajectory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sea temperature anomalies (STA) on the curved surface we analyzed all the El Nino and La Nina events since the later 1960s. Based on the analyses we found that, using the subsurface warm pool as the beginning point, the warm or cold signal propagates initially eastward and upward along the equatorial curved surface of MSTA to the eastern Pacific and stays there several months and then to (urn north, usually moving westward near 10°N to western Pacific and finally propagates southward to return to warm pool to form an off-equator closed circuit. It takes about 2 to 4 years for the temperature anomaly to move around the cycle. If the STA of warm (cold) water is strong enough, there will be two successive El Nino (La Nina) ev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2 to 4 years. Sometime, it becomes weak in motion due to the unsuitable oceanic or atmospheric condition. This kind process may not be considered as an El Nino ( La Nina) event, but the moving trajectory of warm (cold) water can still be recognized. Because of the alternate between warm and cold water around the circuits, the positive (negative) anomaly signal in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coexists with negative (positive) anomaly signal near 10°N in eastern Pacific before the outbreak of El Nino (La Nina) event. The signals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s. So it appears as El Nino (La Nina) in equator at 2-4 years intervals. The paper also analyzed several exceptional cases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 and importance of oceanic circul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El Nino/ La Nina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La nina) events curved surface of maximum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Kelvin wave and Rossby wave air-sea intera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