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n-fiction类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胡佳慧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第1期75-79,共5页
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教材体系和近年来各类公开课的观察研究发现:Non-fiction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的小学英语教学中略显"冷门"。结合教材,通过对文本的解构、重构、再构,对非虚构类文本教学进... 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教材体系和近年来各类公开课的观察研究发现:Non-fiction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的小学英语教学中略显"冷门"。结合教材,通过对文本的解构、重构、再构,对非虚构类文本教学进行思考和实践,以提升学生不同体裁文本的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fiction 非虚构类文本 阅读教学 策略
下载PDF
Italian Non-Fiction Literature Towards the Phenomenon of Contemporary Emigration From Africa and the Near East on the Apennine Peninsula
2
作者 Sylwia Szarejk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7期792-800,共9页
The phenomenon of recent emigration on the Apennine Peninsula is quite fresh but intense. The emigration literary culture which is formed in this exile is not very abundant, but with distinct trends between certificat... The phenomenon of recent emigration on the Apennine Peninsula is quite fresh but intense. The emigration literary culture which is formed in this exile is not very abundant, but with distinct trends between certificating and documenting the experiences of immigrants. Reporta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cluding A Sud di Lampedusa. Cinque anni di viaggi sulle rotte dei migranti by Stefano Liberti, A Lampedusa. Affari, malaffari, rivolta e sconfitta dell'isola che voleva diventare la porta d'Europa, a book written by Italian journalists Fabio Sanfilippo and Alice Scialoja, and a diary La scelta di Catia written by Catia Pellegrino. In addition, many materials (including journalistic material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a preliminary reconnaissance, however,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 Italian documentaries, personal opinions and comments that go far beyond literature in the strict sense complement the panorama of contemporary emigration which comes from Africa and the Near East. However, they allow us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area of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individual migration decisions and specificity of the migrants'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ty. How do human solidarity and effectiveness work in the process of the emigration on the European continent?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emigration on the Apennine Peninsula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confrontation and integration, about the literature which is created in this community and the impact political correctness has on its shape, as well as about the new model of immigrant/the African/the Europ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alian non-fiction literature emigration the Apennine Peninsula
下载PDF
现代历史小说叙事策略研究
3
作者 古世仓 张倩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167,共6页
现代历史小说以现代艺术模式呈现历史文本,使其具有现代独特的艺术理想与艺术规范。对非理性思维领域的延伸是现代历史小说自由文学表现力的一个层面,也是在历史小说领域建构现代价值体系的探索。现代历史小说家对史实进行艺术化处理,... 现代历史小说以现代艺术模式呈现历史文本,使其具有现代独特的艺术理想与艺术规范。对非理性思维领域的延伸是现代历史小说自由文学表现力的一个层面,也是在历史小说领域建构现代价值体系的探索。现代历史小说家对史实进行艺术化处理,发掘出历史小说在现代独特的艺术美感。自由的文学表现力说明文学性回归历史话语领域,增强了现代历史小说文学地位的独立性,也对中国新文学呼唤“人”的全面解放做了有力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历史小说 现代艺术模式 非理性 艺术虚构
下载PDF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全景扫描
4
作者 赵国月 朱斌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62-71,共10页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非虚构文学所承载的独有价值与作用。非虚构文学面向事实,依赖真人真事展开叙事,其英译和传播对构建真实的中国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覆盖整个翻译传播链,开展以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为专题的理论研究,以强化我国非虚构文学英译的应有价值和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 英译出版 英译研究
下载PDF
从小病房写出大社会——薛舒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四人谈
5
作者 杨剑龙 虞涛 +1 位作者 薛舒 吴越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薛舒的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是其《远去的人》的续作,描述父亲住进病院直至去世,在叙述对失智失能父亲的照料中,描述病房其他病友的状态,也呈现出护工们的工作与追求,从一个病房写出了整个社会,中国式的情感特色呼之欲出。薛舒... 薛舒的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是其《远去的人》的续作,描述父亲住进病院直至去世,在叙述对失智失能父亲的照料中,描述病房其他病友的状态,也呈现出护工们的工作与追求,从一个病房写出了整个社会,中国式的情感特色呼之欲出。薛舒写的是临终病院的苦痛人生,她常特意用一些欢快的声音来冲淡文字的痛感,最终汇成一场情感交融的交响乐。非虚构写作与人的潜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的记忆就是不同的事情进入心灵的顺序。薛舒的非虚构创作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和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舒 非虚构写作 临终病院 悲情
下载PDF
论阿来《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的写作模式与成就
6
作者 吴怀东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2期100-107,126,共9页
阿来新作《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散文”。从文学性看,本书不仅把复杂的人物活动、历史过程处理得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文字疏朗大气,语言流丽,而且描写成都之美,赞美杜甫之善,具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从学术... 阿来新作《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散文”。从文学性看,本书不仅把复杂的人物活动、历史过程处理得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文字疏朗大气,语言流丽,而且描写成都之美,赞美杜甫之善,具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从学术性看,本书所述内容知识准确、科学,将学术内容进行大众化、通俗化解读,具有一定的学术品质。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并非水火不容,此书属于非虚构写作,内容上追求科学与准确,表达上追求文学感染力,此种学术的通俗化写作模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杜甫成都诗传》 文学性 学术散文 非虚构写作
下载PDF
消费浪潮下的主体性建构——从“私人化”走向“非虚构”的当代女性写作
7
作者 黄昊宇 刘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在如今的消费语境下,“私人化写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即无法合理解决女性生命沦为消费品的问题。近几年出现的女性作家的“非虚构写作”既顺应了消费主义的时代浪潮,又肩负起女性文学的历史责任。在娱乐至死的今天,“非虚构写作”... 在如今的消费语境下,“私人化写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即无法合理解决女性生命沦为消费品的问题。近几年出现的女性作家的“非虚构写作”既顺应了消费主义的时代浪潮,又肩负起女性文学的历史责任。在娱乐至死的今天,“非虚构写作”避免了乡土女性沦为客体的悲剧命运,真正地完成了乡土女性的主体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私人化写作 非虚构写作 女性文学 主体性
下载PDF
一位新移民作家的文学地图——叶周访谈录
8
作者 叶周 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中有多元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有对母语文化的眷恋和反思,有遭遇异域文化时的震惊、惶恐,也有后来的接受与和谐相处。所有的这些都构成了海外华文作家独特的文本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史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叶周的创作生涯,... 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中有多元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有对母语文化的眷恋和反思,有遭遇异域文化时的震惊、惶恐,也有后来的接受与和谐相处。所有的这些都构成了海外华文作家独特的文本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史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叶周的创作生涯,始于上海,然后一直延续至今。他前往美国留学,并在那里开始小说创作,近年来的作品表现了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和欧洲等地的华人生活,他的父辈小说系列又涉及上海、中国香港、重庆、东京等重要城市的文化活动。他的文学创作地图呈现了立体和多元的文化景观。叶周的文学地图,恰如其分地构成了他的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而这份私人地图只有放在海外华文文学的宏观图景中才更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周 文学地图 海外生活 非虚构父辈系列 作家的想象空间
下载PDF
“非虚构”理论的源起与发展——从舶来品到本土化,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
9
作者 虞涛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非虚构小说”概念的提出,评论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试图将这一舶来品,为本土纪实文论发展所用,由此衍生出了“非虚构小说”为何物,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与“非虚构文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及“纪实小说”这一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非虚构小说”概念的提出,评论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试图将这一舶来品,为本土纪实文论发展所用,由此衍生出了“非虚构小说”为何物,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与“非虚构文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及“纪实小说”这一说法是否存在等一系列疑问。学界的“非虚构”理论成果,以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为主。在“非虚构”概念传入中国之后,其理论研究由单一强调“非虚构性”的局限,到成为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理论的附庸,后借助大众化趋势逐渐自成一派,“非虚构”理论正是在回溯和革新中蔚然成风。重新梳理“非虚构”理论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其内涵及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源起 理论发展 本土化 多元共存
下载PDF
论新世纪《人民文学》城乡叙述的演变
10
作者 刘虎 《阴山学刊》 2024年第4期15-20,共6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世纪以来的城乡关系发生了较之以往更为明显的重组与变化,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宗旨的《人民文学》将城乡关系变迁纳入叙述视野。从历时发展角度看,新世纪《人民文学》的城乡叙述经历了知识分子的底层书写、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世纪以来的城乡关系发生了较之以往更为明显的重组与变化,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宗旨的《人民文学》将城乡关系变迁纳入叙述视野。从历时发展角度看,新世纪《人民文学》的城乡叙述经历了知识分子的底层书写、打工作家“在场”写作和“非虚构”的城乡书写三个阶段,可通过考察新世纪《人民文学》城乡叙述的演变过程,以明晰文学期刊与文学叙事潮流的内在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城乡叙述 打工文学 “非虚构”叙事
下载PDF
社会化话语转型:叙事学视域下“腾讯谷雨”非虚构新闻的叙事伦理创新
11
作者 蔡绍硕 汪亚林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通过文本分析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发现其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在新闻话语社会化转型中叙事题材偏向社会生活领域、关注社会底层民生,叙事原型聚焦社会特殊个体、倾向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形成了“叙事时间上... 通过文本分析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发现其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在新闻话语社会化转型中叙事题材偏向社会生活领域、关注社会底层民生,叙事原型聚焦社会特殊个体、倾向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形成了“叙事时间上妙用叠合时序方式”“根据文本的叙事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叙事者进行讲述”“采用以放射式和沙漏式为主的表层叙事结构”等叙事伦理上的技巧特色,以及“多元视角丰富长篇叙事呈现,公开叙事者建构公正客观表达”“叠合叙事时序增强叙事起伏感,混合叙事结构提升叙事层次”等叙事伦理上的经验策略。在新闻话语权开始分散化和平民化的社会化生产下,以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为代表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平台在改革新时代想要更好地讲述中国社会故事,则可以从新闻文本上引入媒介变革技术实现多元化叙事表达等方面,改进叙事模式固化等生产掣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新闻 叙事策略 谷雨实验室 叙事创新 社会化话语
下载PDF
“非虚构”的概念外延、评价标准与困境出路——李云雷笔谈录
12
作者 沈闪 李云雷 《写作》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既是青年学者、作家又是刊物编辑的李云雷,对21世纪中国非虚构写作思潮有许多独到思考。在笔谈中,他指出“非虚构”是一个开放性概念,当下诸多对“非虚构”的命名并未真正抓住文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他表示一篇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应兼备真... 既是青年学者、作家又是刊物编辑的李云雷,对21世纪中国非虚构写作思潮有许多独到思考。在笔谈中,他指出“非虚构”是一个开放性概念,当下诸多对“非虚构”的命名并未真正抓住文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他表示一篇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应兼备真实性、思想性与文学性,构建“非虚构”批评理论体系应从“真实”出发,这也是“非虚构”理论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他认为任何创作者都要有充分自信,围绕自我最真切的生命体验或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以自己的方式逐渐发现、体会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同时,还提醒“非虚构”写作者应与消费社会、与资本保持适当距离,以破解当下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概念外延 评价标准 困境出路
下载PDF
《宝水》中的故乡虚影——兼论非虚构写作的退潮
13
作者 杨维磊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7-62,共6页
在《宝水》中,乔叶营造了一个既虚且实的宝水村。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人物,乔叶并没有将《宝水》写成一部非虚构作品,而是通过设置故乡的多重虚影将其创作成一部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非虚构写作的过渡性特征。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蓬... 在《宝水》中,乔叶营造了一个既虚且实的宝水村。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人物,乔叶并没有将《宝水》写成一部非虚构作品,而是通过设置故乡的多重虚影将其创作成一部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非虚构写作的过渡性特征。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愈发凸显出诸多问题。以文本细读法为依据,分析《宝水》中的故乡虚影,探讨当下非虚构写作退潮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水》 故乡虚影 非虚构写作
下载PDF
漫游感的倡导者:意大利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专访
14
作者 李雅婷 弗朗西斯科·沃尔索 《探索与批评》 2024年第1期41-53,共13页
意大利科幻作家与出版人弗朗西斯科·沃尔索致力传播未得到充分认识的非英语国家科幻作品,推动科幻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为此,他首次提出了科幻“漫游感”这一概念,意指科幻的“惊奇感”正以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本次访... 意大利科幻作家与出版人弗朗西斯科·沃尔索致力传播未得到充分认识的非英语国家科幻作品,推动科幻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为此,他首次提出了科幻“漫游感”这一概念,意指科幻的“惊奇感”正以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本次访谈通过讨论科幻作家对未来的影响、非英语科幻小说的贡献、各文化的本土创新、科幻故事筛选、跨媒体叙事和多元世界构建等话题,进一步探索这位“漫游感”倡导者的前沿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科幻小说 弗朗西斯科·沃尔索 “漫游感” 非英语科幻小说
下载PDF
论非虚构写作中的“理真” 被引量:2
15
作者 洪治纲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8-126,158,共10页
在践行“求真行动”的过程中,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一直追求“事真”、“情真”和“理真”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在传达“理真”的叙事策略上,表现得尤为灵活和复杂。它常常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由作者充当叙事的组织者、调控者和事件的“见... 在践行“求真行动”的过程中,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一直追求“事真”、“情真”和“理真”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在传达“理真”的叙事策略上,表现得尤为灵活和复杂。它常常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由作者充当叙事的组织者、调控者和事件的“见证人”,并始终置身于叙事现场,灵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内心之思。同时,它还充分调动当事人的言说功能,集纳不同当事人的内心看法和认知,在多维度的聚焦中不断激活读者内心的认同感。为了进一步强化“理真”的叙事效果,非虚构作者还广泛征引有关文献资料,在准专业化的分析中充实并印证自己的观念。非虚构写作的这种叙事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承续了中国文学的“载道”传统,并回应了人们对于历史现实的重要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理真 见证人 当事人 材料征引
下载PDF
中国“报告文学”语义的历史衍变
16
作者 黄开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103,共10页
20世纪30年代初,报告文学被视为国际无产阶级所发现的一种新式文艺武器而被引进,体现了左翼作家对这一文体意识形态化的期待,阿英、胡风、茅盾等人视之为有益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新兴文体,并围绕着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与倾向... 20世纪30年代初,报告文学被视为国际无产阶级所发现的一种新式文艺武器而被引进,体现了左翼作家对这一文体意识形态化的期待,阿英、胡风、茅盾等人视之为有益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新兴文体,并围绕着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与倾向性等基本问题评介其文体特性;50年代,由于受苏联“特写”的影响,“报告文学”的名称一度改变,与30、40年代注重批判性不同,50、60年代的报告文学主要强调从正面歌颂先进人物、先进事迹;80年代中后期,大批宏观全景、综合运用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反映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出现,标志着报告文学体式的成熟,人们对“报告文学”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文体归属有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 历史衍变 非虚构文学
下载PDF
十七年小说的非虚构性问题探析
17
作者 王仁宝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在作者创作、文本呈现、读者接受的动态话语体系之中重审十七年小说,其非虚构性特征的普遍性与本质性得以彰显。很多十七年小说的创作都经历过跨文体改写,包括建基于非虚构文本的文体属性改写和建基于虚构文本的文体篇幅改写,某种程度... 在作者创作、文本呈现、读者接受的动态话语体系之中重审十七年小说,其非虚构性特征的普遍性与本质性得以彰显。很多十七年小说的创作都经历过跨文体改写,包括建基于非虚构文本的文体属性改写和建基于虚构文本的文体篇幅改写,某种程度上都增强了小说的非虚构性。十七年小说文本呈现出诗史互渗的美学风格,但无论是偏重史传的史诗性小说还是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诗骚型小说,其诗性审美追求都是以史实为底蕴的。近年来,关于十七年小说的研究出现了以版本研究和本事研究为主的实证化研究新形态,这对于解释十七年小说的非虚构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在注重实证的基础上加入心证一环,或可有效解决实证化研究中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既能重新激发十七年小说研究的活力,也能促进非虚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非虚构性 创作形态 文本形态 研究形态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北京人》与21世纪女性非虚构文学关系探源
18
作者 朱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40-43,共4页
张辛欣的《北京人》高度契合女性非虚构文学的精神主旨和文体特征,开启了女性作家非虚构叙事的先河。《北京人》与21世纪女性非虚构文学既有同质性内涵,又彰显出异质化的流变轨迹,二者共同体现了女性作家直面现场的文学转型意识。21世... 张辛欣的《北京人》高度契合女性非虚构文学的精神主旨和文体特征,开启了女性作家非虚构叙事的先河。《北京人》与21世纪女性非虚构文学既有同质性内涵,又彰显出异质化的流变轨迹,二者共同体现了女性作家直面现场的文学转型意识。21世纪女性非虚构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探寻及情感性话语的书写有效弥补了《北京人》流于表面的碎片化叙事,纠正了《北京人》因零度干预态度造成的感染力弱化现象。女性作家依凭非虚构文学实现了客观映照与主观抒怀的有序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 女性作家 非虚构文学 比较视域
下载PDF
重构乡土文学与乡村现实的有效关系
19
作者 徐志伟 《北方论丛》 2023年第1期17-20,共4页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构乡土文学与乡村现实的有效关系,强化乡土文学的现实介入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及时把握当下乡村社会的新变化;其二,深入把握当下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其三,积极探索与时代内容相匹配的文学形式。今天的作家...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构乡土文学与乡村现实的有效关系,强化乡土文学的现实介入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及时把握当下乡村社会的新变化;其二,深入把握当下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其三,积极探索与时代内容相匹配的文学形式。今天的作家要确立一种“能动性”的写作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乡土文学与乡村具体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形式创新,更好地实现文学与历史的双重启发与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乡土中国 城乡中国 非虚构写作
下载PDF
非虚构文学材料的获取与内涵的提炼
20
作者 刘益善 《写作》 2023年第3期5-10,49,共7页
非虚构文学以真实的历史背境、事件、人物为依据,用文学的手法,在非主要情节、非主要人物与细节上可以加工提炼,再现人物与事件,表现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文体在材料的获取上,需要作家去积极寻求,其中对核心人物的采访,是最重要的,从核心... 非虚构文学以真实的历史背境、事件、人物为依据,用文学的手法,在非主要情节、非主要人物与细节上可以加工提炼,再现人物与事件,表现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文体在材料的获取上,需要作家去积极寻求,其中对核心人物的采访,是最重要的,从核心人物那里获取的材料的多少,决定作品能否成功。生活对于非虚构文学作家来说都是材料,作家需热爱并观察生活。作家在动笔前,头脑中会有这部作品要朝向的目标,即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如何对“内涵”进行开掘与提炼,检验作家的思想水准和文学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非虚构文学 材料 思想内涵 提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