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leam of Hope in Nothingness——The Interpretation of Waiting for Godot
1
作者 赫易 《科技信息》 2010年第3期I0239-I0239,共1页
Even though Samuel Beckett's works,Waiting for Godot,reflects the idea of absurdism that mainly describes the desolation and the spirit crisis of modern west after two world wars,he doesn't deprive us of all t... Even though Samuel Beckett's works,Waiting for Godot,reflects the idea of absurdism that mainly describes the desolation and the spirit crisis of modern west after two world wars,he doesn't deprive us of all the hopes.In this article we are going to interpret roughly where the hope is embedded in four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课外阅读 西方 精神危机
下载PDF
Happy Days as Expression of Nothingness
2
作者 王娟 《海外英语》 2011年第6X期281-283,共3页
This paper depicts nothingness expressed in Happy Days in terms of stage design,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s' actions as well as the conversations in it.
关键词 HAPPY DAYS nothingness BECKETT
下载PDF
Alienation, Nothingness and Death: A Thematic Reading of Samuel Beckett's Endgame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德东 《海外英语》 2018年第13期184-186,共3页
Samuel Beckett is a master of the Theatre of Absurd.His plays,such as Waiting for Godot(1954)and Endgame(1958),project the irrationalism,helplessness,and absurdity of life in dramatic forms that reject realistic setti... Samuel Beckett is a master of the Theatre of Absurd.His plays,such as Waiting for Godot(1954)and Endgame(1958),project the irrationalism,helplessness,and absurdity of life in dramatic forms that reject realistic settings,logical reasoning,or a co-herently evolving plot.This thesis intends to interpret Endg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themes and to help readers gain a better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issues confronted by a modern man in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game ALIENATION nothingness DEATH Endgame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Nothingness” in Macbeth and The Tragedy of Dr. Faustus
4
作者 ZHAO Shuai-zh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2年第7期699-706,共8页
Shakespeare’s Macbeth and Marlowe’s The Tragedy of Dr.Faustus are important dramatic works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Despit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ir periods of creation,Shakespeare and Marlowe share the same bac... Shakespeare’s Macbeth and Marlowe’s The Tragedy of Dr.Faustus are important dramatic works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Despit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ir periods of creation,Shakespeare and Marlowe share the same background of social life,and in the sam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the two playwrights coincidentally deal with the theme of“nothingness”in their respective works.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Macbeth and The Tragedy of Dr.Faustus,and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zation and narrative techniques between the two works in exploring the theme of“nothing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BETH FAUST desire CURIOSITY RENAISSANCE nothingness
下载PDF
Being or Nothingness:Value Choice in Mark Twain's 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
5
作者 陈贵才 《海外英语》 2017年第2期154-155,共2页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k Twain’s 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age of human predic-ament the choice for being or nothingness lies in the fundamental precondition of ensuring subj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k Twain’s 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age of human predic-ament the choice for being or nothingness lies in the fundamental precondition of ensuring subjectivity first and foremost,with equal emphasis on the organic whole of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in what he or she is doing,so as to realize the subject’s true value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 BEING nothingness human predicament value choice
下载PDF
Beginnings:The Possibility of Something From Nothing
6
作者 Dwight Holbrook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3期121-124,共4页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The origin of free will?The origin of space?Or simply the appearance of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with no causal before,likes a probability that transforms into an unpredictable particle actu...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The origin of free will?The origin of space?Or simply the appearance of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with no causal before,likes a probability that transforms into an unpredictable particle actuality in quantum physics.In short,does better explanation for such questions await us?Or are we hamstrung by our tendency for“cause-and-effect”explanations or“something vs.nothing”ways of forcing the options?This essay explores the notion of beginnings-that is,the possibility of something from nothing.It begins by clarifying how the meaning of such terms is being intended,for example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moon if no one sees it qualifies as a nothing,the question of an uncaused something or an effect minus an antecedent of any kind.In short,what does a something-from-nothing entail?And what is a something in the first place,as Heidegger asks in his essay,“What Is a Thing?”Having sketched out notions of“something”and“nothing”,the discussion proceeds to the central question,namely the possibility of a something from nothing.What is something?What is nothing?It may be that we need new categories of understanding for a better answer.This essay suggests such a qu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hingness non-causal emergence free will pre-temporal Big Bang expanding universe
下载PDF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哲学思考
7
作者 安希孟 《吕梁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社会之忧、平民之忧,与存在主义哲学殊异。当代人的忧患意识就是看到环境的危机。虽为迁客、谪守,却没有览物的不同感受。阴晴悲喜,情随景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忠于王室,天下之忧乐乃为忧乐天下。朝政腐败,遭遇打击,作为“迁客”,要求改革,这可能是忧患的内容。迁客骚人,怀才不遇,却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这与现代人文精神难以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 忧患 天下
下载PDF
胡塞尔的想象和幻象
8
作者 马克·里希尔 曾仲权(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马克·里希尔分析论证指出,在胡塞尔那里,想象是对没有物理载体的图像客体的一种“感知表象”,是感知表象式的拟象。而幻象和想象的区分虽不是严格确定,但还是有区别的。想象仍然有其当下不在场的图像主体,而幻象则没有当下不在场... 马克·里希尔分析论证指出,在胡塞尔那里,想象是对没有物理载体的图像客体的一种“感知表象”,是感知表象式的拟象。而幻象和想象的区分虽不是严格确定,但还是有区别的。想象仍然有其当下不在场的图像主体,而幻象则没有当下不在场的图像主体。幻象显现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多变性或变形性;二是在所谓连续的时间过程中非连续性的闪现;三是在同一个假定的时间连续体中具有间歇性;四是他们的显现是不存在的虚无。但是,幻象需要在想象行为中显现,尽管幻象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被其所代现的现实存在的图像主体。在戏剧表演中,戏剧人物是无法直观、并不存在的“感知”幻象,演员只能具身化这种不可形象化的戏剧人物。演员只有在具身化这一并不存在的感知幻象过程中进行移情,他才是好演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想象 幻象 虚无 具身化
下载PDF
当代“教学身体观”的危机与重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广君 黄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38,共8页
“教学身体观”是由教学身体研究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关于“教学身体”的根本性认识和整体看法。当前,“教学身体”研究出现了由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中的“身体缺失”与新兴“具身认知教学”理念中的“身体假象”共同构成的虚无危机。... “教学身体观”是由教学身体研究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关于“教学身体”的根本性认识和整体看法。当前,“教学身体”研究出现了由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中的“身体缺失”与新兴“具身认知教学”理念中的“身体假象”共同构成的虚无危机。从生成论教学哲学关于教学认识的历史性、人本性、文化性因素来看,“教学身体”的虚无危机源于西方教学历史影响下的无“身”,视觉偏好主导下的具“身”研究思维,以及“加速”教育文化对“身体”文化的排斥。对此,重建教学身体观需要关注本土“教学身体”的历史存在,以整体思维研究“教学身体”,并坚定人文关怀的价值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身体观 虚无危机 教学认识论 生成论教学哲学
下载PDF
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
10
作者 刘天君 《健康研究》 CAS 2023年第6期601-605,630,共6页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与天人合一观念相应的心理现象是心理空境。文章提出将天人合一观念融入现代心理治疗,并以移空技术为实例论述了心理空境的临床治疗作用机制,以及采用现代临床科学实验对移空技术疗效的检验。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心理空境 移空技术 现代心理治疗
下载PDF
诗画互证:倪瓒山水画“有”“无”相生的哲学精神
11
作者 黄家庭 崔海东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5期71-75,共5页
倪瓒山水画的内容和特点首先可以“无”字来概括,一则技法上以无法为有法;二则内容空寂,惯于表达无人之境;三则可以道家的“无”来表达其思想渊源。但是在倪瓒的诗文中,又清晰可见其自始至终修奉儒学,对民生充满关怀,只是满腔抱负无法施... 倪瓒山水画的内容和特点首先可以“无”字来概括,一则技法上以无法为有法;二则内容空寂,惯于表达无人之境;三则可以道家的“无”来表达其思想渊源。但是在倪瓒的诗文中,又清晰可见其自始至终修奉儒学,对民生充满关怀,只是满腔抱负无法施展,故一生充满忧患,此可以儒家的“有”来概括。故以诗入画,诗画互证,可以窥见倪瓒的山水画不仅深含“中和”的意蕴之美,而且寄托了他对圣贤的自许和对理想社会的殷殷期盼,达到了“有”“无”辩证的儒道精神的高度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道家 儒家 中和
下载PDF
互嵌·冲击·修复:新时代青年红色信仰之虚无风险
12
作者 邹贵波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5-72,80,共9页
红色信仰内在于无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与幸福的实践逻辑之中,是立足于现代社会而展开的指向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独特信仰范式。由于技术控制与时空流动引致生存方式多维演嬗、思潮渗透与资本逻辑引致社会心态秩序失衡、发展阻力与伦理... 红色信仰内在于无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与幸福的实践逻辑之中,是立足于现代社会而展开的指向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独特信仰范式。由于技术控制与时空流动引致生存方式多维演嬗、思潮渗透与资本逻辑引致社会心态秩序失衡、发展阻力与伦理变迁引致矛盾冲突层叠显现等多重因素的甦生与杂糅,新时代青年红色信仰之虚无风险呈现出扭曲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意义彰显、窒碍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凝聚、消解中华民族记忆的价值蕴含等多重危害。红色信仰影响个人的价值取向、映射民族的精神面貌、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基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本质规定性,应筑牢新时代青年红色信仰大厦基石、塑造新时代青年红色信仰历史记忆、讲好讲深讲透红色信仰宏伟故事,在历史主动、精神自省、文化自觉中规避红色信仰之虚无风险引致的信仰危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 红色信仰 信仰虚无 虚无风险
下载PDF
阳明后学周汝登有无圆融的无善无恶论
13
作者 陈慧麒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85-94,共10页
阳明后学周汝登倡导有无圆融的无善无恶论。在周汝登与许孚远关于无善无恶说的争论中,周汝登阐发天泉证道“四无”之旨,提出发心性处,善不与恶对待;为此无意之善,乃真为善;无善无恶乃祖述圣门宗旨。无善无恶肯定了超越经验层面善恶的至... 阳明后学周汝登倡导有无圆融的无善无恶论。在周汝登与许孚远关于无善无恶说的争论中,周汝登阐发天泉证道“四无”之旨,提出发心性处,善不与恶对待;为此无意之善,乃真为善;无善无恶乃祖述圣门宗旨。无善无恶肯定了超越经验层面善恶的至善,经验层面恶来自习心。周汝登以儒家本体之有,融摄了佛教空无的思想,表现为工夫上、境界上的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善无恶 有无圆融 阳明后学
下载PDF
虚骄,虚无,理性——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民族主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钟 罗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4,共4页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最强音。其中虚骄 ,虚无 ,理性三种音频交相混合 ,在历经百年的洗滤之后而正大步走向理性。但虚骄 ,虚无二种杂音依然羼杂于内 ,若不加以厘清 ,必将对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产生干扰。因此 ,正本清源 ,建设理性...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最强音。其中虚骄 ,虚无 ,理性三种音频交相混合 ,在历经百年的洗滤之后而正大步走向理性。但虚骄 ,虚无二种杂音依然羼杂于内 ,若不加以厘清 ,必将对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产生干扰。因此 ,正本清源 ,建设理性的民族主义是我国当前政治文明建设中亟待着手解决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虚骄 虚无 理性
下载PDF
中国文化移入在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体现——以《雪人》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畔 齐彩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5-138,共4页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20世纪意象派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传统的价值观逐渐丧失了主导地位,宗教信仰受到了动摇。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美国的知识分子比较开阔的视野令他们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好奇及汲取的心态...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20世纪意象派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传统的价值观逐渐丧失了主导地位,宗教信仰受到了动摇。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美国的知识分子比较开阔的视野令他们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好奇及汲取的心态。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美国诗人,其中就有华莱士·史蒂文斯。在一个丧失信仰、混乱无序的年代,史蒂文斯极力寻找新的秩序,寻找新的信仰和另一种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在大量的信件和诗歌中,史蒂文斯都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本文以史蒂文斯的《雪人》为例,分析它如何体现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元素,如何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物自性"、"虚无"和禅之冥想的思想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 物自性 虚无 天人合一 冥想
下载PDF
《老》《庄》《易》中“象”的哲学体系及文化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方明 郭晓锋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7,共5页
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尚象"传统,而《老子》的"象"论则是中国古代关于"象"问题最初的哲学探讨。《老子》中的"象"作为"有无相生"的"意象"呈现,同时沟通着"道"... 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尚象"传统,而《老子》的"象"论则是中国古代关于"象"问题最初的哲学探讨。《老子》中的"象"作为"有无相生"的"意象"呈现,同时沟通着"道""器"二元,并以其为中介建构起关于世界存在的"形—象—道"的本体论结构。这一结构经由《庄子》和《易传》的继承与发展,又衍生出"象—罔—玄"的认识论结构和"言—象—意"的语言学结构。《老》《庄》《易》有关"象"的哲学体系,作为中华传统"尚象"思维的反映,对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易传》 “象” 有无
下载PDF
从认知诗学视角看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 被引量:16
17
作者 米卫文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5,共4页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也可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本文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意向突显和主题信息突显两方面入手,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方法和主题思想,以期更深刻地挖掘其内在的...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也可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本文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意向突显和主题信息突显两方面入手,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方法和主题思想,以期更深刻地挖掘其内在的认知理据并阐述作者写作该小说的主题意义:一切皆虚无,生活、甚至人的生命都虚无缥缈、毫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 背景 突显 虚无
下载PDF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子礼 邓晓臻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辩 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生存论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萨特存在论三阶段与文学介入说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岳川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8-165,共8页
法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萨特虽已逝世多年,但其思想在中国学术界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萨特在哲学上关注"虚无"和"非在"的内在关系,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凸显了人的存在的痛苦有限,在文学上主张文学表达存... 法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萨特虽已逝世多年,但其思想在中国学术界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萨特在哲学上关注"虚无"和"非在"的内在关系,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凸显了人的存在的痛苦有限,在文学上主张文学表达存在的偶然荒谬,强调"人是自由的",要不断地行动和选择;在文学理论上张扬"文学介入说",坚持作家必须通过作品对当代社会、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精神。他的《什么是文学》对中国20世纪后半期思想变革和个体生存话语关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虚无 人学辩证法 文学介入 为今天而写
下载PDF
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康中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8,共7页
“无”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无”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无”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无”各为一... “无”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无”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无”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无”各为一类。由于“无”的第一类涵义中的生成义和抽象义的矛盾 ,导致了魏晋玄学的逻辑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