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lism of Movie Arts and Ecology folk cultural heritage in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Taking the real movie "Lang singing folk songs in the door" for example
1
作者 Jun S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10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电影艺术 文化遗产 生态文化 现实主义 山歌 民俗 陕南 民族音乐
下载PDF
宿迁方言丧葬词汇的民俗文化内涵探究
2
作者 于乐妍 陈禹洁 +1 位作者 耿禹豪 吉益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0期25-29,共5页
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独特文化现象,是各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更是历史沉淀、信仰传统、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方言词汇,作为民俗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载体,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 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独特文化现象,是各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更是历史沉淀、信仰传统、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方言词汇,作为民俗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载体,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为了更好地理解宿迁地域的民俗文化内涵,该文试图通过对方言词汇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该文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宿迁地区丧葬文化的方言词汇,以期能够更全面地呈现这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还考察分析了宿迁丧葬方言词汇的传承现状与挑战,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迁方言 葬礼 丧葬词汇 民俗文化 历史渊源 人文内涵
下载PDF
民间青花的艺术属性探究
3
作者 郭云清 王俊权 《陶瓷研究》 2024年第2期135-137,共3页
青花瓷,也被称为白地青花瓷或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于釉下彩瓷品种。而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青花瓷也被誉为“国之瑰宝”。民间青花的历史非常悠久,其艺术品属性珍贵、艺术魅力独特。民间青花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 青花瓷,也被称为白地青花瓷或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于釉下彩瓷品种。而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青花瓷也被誉为“国之瑰宝”。民间青花的历史非常悠久,其艺术品属性珍贵、艺术魅力独特。民间青花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鼎盛于明清两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本文将从青花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技法传承等方面,对民间青花的艺术属性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属性 民间青花 起源 艺术价值 发展
下载PDF
《考城隍》《司文郎》本事考辨
4
作者 付永强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1期36-45,共10页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是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司文郎》则是思想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者对这两篇小说的情节来源多有考证。叶德均、朱一玄等认为《考城隍》的情节可能源自笔记小说中人死后为神的故事,杨敬民认为《司文郎》...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是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司文郎》则是思想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者对这两篇小说的情节来源多有考证。叶德均、朱一玄等认为《考城隍》的情节可能源自笔记小说中人死后为神的故事,杨敬民认为《司文郎》中以鼻观文的奇妙构思是受钱谦益“香观说”的启发。但从本事研究的角度看,《考城隍》的创作可能受到民间故事《城隍交代》的影响,而《司文郎》中以鼻观文的情节明显来自一则民间笑话《嘲学浅》。这两篇小说是蒲松龄受民间文学启发创作而成的,这一点对于审视民间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互动,加强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城隍》 《司文郎》 民间文学 本事
下载PDF
透过传统年画中荷花物象看民间自然审美
5
作者 袁晨悦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5期61-63,共3页
传统年画与祭祀、祈禳、敬仰等民俗活动相交融,是民间大众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的融合,具有审美意识和功能意识相统一的特性。中国养殖荷花的历史较为悠久,荷花是传统年画中常见的花卉物象,研究传统年画中荷花的运用,... 传统年画与祭祀、祈禳、敬仰等民俗活动相交融,是民间大众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的融合,具有审美意识和功能意识相统一的特性。中国养殖荷花的历史较为悠久,荷花是传统年画中常见的花卉物象,研究传统年画中荷花的运用,从中揭示民间自然审美的特点,探析民间自然审美的文化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花意象 民间自然审美 民间审美渊源
下载PDF
安多民间南木特藏戏的来历及其社会效益探析
6
作者 多杰东智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4年第1期80-90,189,共12页
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也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 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也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其中,中华民族传统戏剧的分支一一藏戏文化遗产的知识和内涵主要依赖传承者的口传身授,这也是传承文化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目前,国内学术界专家、学者对我国民间传统戏剧艺术演出团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安多民间藏戏演出团体作为较为特殊的民间艺术群体,仍然没能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安多民间藏戏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基层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时期安多民间藏戏表演团体的成立和新一代藏戏艺人的培养,都离不开每一代民间藏戏团体的无私贡献。文章以构建西藏及涉藏州县地区民间戏剧文化研究新体系的发展思路作为出发点,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安多民间藏戏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归纳了安多民间藏戏所具有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人文精神与道德修养、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多重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多 民间 藏戏 来历 社会效益
下载PDF
火把节的起源——瘴气说
7
作者 田显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7期73-78,共6页
火把节是滇西南少数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一直以来围绕着火把节起源的争论众说纷纭。该文从原生态火把节及半原始形态火把节的彝族火把节和白族火把节两条线路出发,从火把节的仪式、举办的活动等多方面抽丝剥茧,发现火把节从最初的祈求... 火把节是滇西南少数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一直以来围绕着火把节起源的争论众说纷纭。该文从原生态火把节及半原始形态火把节的彝族火把节和白族火把节两条线路出发,从火把节的仪式、举办的活动等多方面抽丝剥茧,发现火把节从最初的祈求上苍收回邪崇对人畜的惩罚,“饶恕”男性,保证人口繁衍,逐渐上升到火灭虫害的实用性上。因此,火把节是滇西南各少数民族先民抗击瘴气疫毒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演变史也可堪称早期滇西南各族民众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典范,是少数民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火把节 民俗 仪式 瘴气 瘴域 先民集体智慧
下载PDF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and the permeation of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folk songs in Shanxi
8
作者 Ren Jinyan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5年第5期28-31,共4页
关键词 教学效果 文化因素 民歌 山西 渗透 审美 欣赏 地方高校
下载PDF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Minority Folk Dance
9
作者 Wang Yan 《Review of Global Academics》 2014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生态转型 舞蹈 民间 生态化改造 社会历史
下载PDF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Minority Folk Dance
10
作者 Wang Yan 《Review of Global Academics》 2014年第6期451-453,共3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生态转型 舞蹈 民间 社会历史
下载PDF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起源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跃平 曹洪洋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69-180,共12页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起源是一个事关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厘清这一问题应围绕我国悠久的饼食历史和饼食文化,以及富有传统的祭月、拜月和赏月习俗进行探讨和考证。现存文献史料表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文化传统是由两种文化习俗交汇而...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起源是一个事关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厘清这一问题应围绕我国悠久的饼食历史和饼食文化,以及富有传统的祭月、拜月和赏月习俗进行探讨和考证。现存文献史料表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文化传统是由两种文化习俗交汇而成,其一是始于先秦、至晚唐渐趋兴盛的祭月、玩月和赏月习俗;其二是融入了饼食文化习俗。“饼”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家常面食,在古代是面食的统称,及至南宋出现“月饼”这一称谓,但最初并非中秋节俗食物,是否寓意团圆也无从考证。直至明代始有明确记载月饼寓意团圆之义的文献,在明代文人笔下有:“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至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才有了完整的文化意义。所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一个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之中。关于中秋节吃月饼习俗起源于“八月十五杀鞑子”与新罗“八月十五之节”的说法,现有文献均不能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月饼 起源考证
下载PDF
民间信仰在活态史诗翻译中的叙事重构——以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英译为例
12
作者 马晶晶 穆雷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79,112,共7页
创世史诗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民间信仰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的英译个案中,译者团队采用了民族志诗学的深度翻译方式,在副文本中以创世神话叙事为铺垫,结合生态批评、历史叙事和民俗叙事的视角,较为完... 创世史诗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民间信仰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的英译个案中,译者团队采用了民族志诗学的深度翻译方式,在副文本中以创世神话叙事为铺垫,结合生态批评、历史叙事和民俗叙事的视角,较为完整地为目的语读者重构了彝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毕摩崇拜等民间信仰,为读者理解并欣赏创世史诗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创造了条件,也为创世史诗外译及民族民间文学外译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叙事重构 创世史诗 《勒俄特依》英译
下载PDF
白马藏族民歌演唱技巧及民族音乐特征
13
作者 陈茜 魏希梅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117,168,共9页
白马藏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也是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人文条件与自然环境,白马藏族民歌不仅具备整个藏族歌曲的共性,也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音乐个性。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就白马... 白马藏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也是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人文条件与自然环境,白马藏族民歌不仅具备整个藏族歌曲的共性,也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音乐个性。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就白马藏族民歌演唱的“颤”“擞”技巧与汉族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白马藏族民歌的“颤”“擞”技巧区别于汉族民歌中装饰音“倚音”,音程关系表现得更为狭窄,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本文还分别从旋律调性、歌词内涵、文化特征等方面将白马藏族民歌与羌族、彝族民歌进行对比,探讨三者民歌的音乐特征和差异,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民歌的演唱形式、曲调旋律等方面有不同的浸润和影响,三者在民歌演唱技巧和音乐特征上又有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最后提出新时代白马藏族民歌传播的可行性建议,以多维度保护与传承白马藏族民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藏族 民歌 演唱技巧 民族音乐特征 传播路径
下载PDF
聊斋俚曲的传承策略研究
14
作者 赵姗姗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4期71-80,共10页
聊斋俚曲,因蒲松龄而得名,是对明清俗曲的继承和发展,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聊斋俚曲的传承现状是: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传承团队年龄偏大,后备人才不足;篇目形式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等。针对此困境,提出... 聊斋俚曲,因蒲松龄而得名,是对明清俗曲的继承和发展,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聊斋俚曲的传承现状是: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传承团队年龄偏大,后备人才不足;篇目形式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等。针对此困境,提出如下传承策略:政府层面高屋建瓴,总体规划;社会传承保持初心,精准落地;校园传承大胆尝试,探索“小学—中学—大学”全程培养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聊斋俚曲 传承现状 传承策略 曲牌演唱
下载PDF
民间起源故事的符号学阐释和当代价值——以河北地区为例
15
作者 张琼洁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8-73,共6页
起源故事在产生初期为民众解答某些自然现象或事物何以如此的原因,是民间文学中一种十分常见的文体,广泛地存在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可归为解释性口头神话和解释性传说两类。此类故事按照诗性智慧产生而来的思维逻辑,经历了由“信... 起源故事在产生初期为民众解答某些自然现象或事物何以如此的原因,是民间文学中一种十分常见的文体,广泛地存在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可归为解释性口头神话和解释性传说两类。此类故事按照诗性智慧产生而来的思维逻辑,经历了由“信以为真”到“以假为真”的虚构观念转变。故事中包含的原因与结果,与符号学中能指、所指的对应关系类似。而停留于此只能获得表层故事信息,无法抵达深层次的故事意义与价值。引入利奇的符号内外对应法和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后,故事的深层意义得以进一步阐释。故事之意不在于传递知识,而在于传递道理、激发想象与美。价值内核并非佐证“真”,而是追询“善”与“美”。价值类型由原初的实用性认识价值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性审美价值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故事 民间文学 诗性思维 符号学 审美价值
下载PDF
巢湖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16
作者 孙定海 陈敏艳 吴为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58-164,共7页
本土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既是高校声乐演唱特色教学的突显,又是对当地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对部分高校已形成的相对固定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将巢湖民歌纳入巢湖学... 本土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既是高校声乐演唱特色教学的突显,又是对当地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对部分高校已形成的相对固定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将巢湖民歌纳入巢湖学院声乐演唱专业课堂教学,使用民歌特色教材,借助巢湖本土民间艺人力量进行课堂教学指导,让学生感受原生态的民歌演唱,彰显巢湖民歌内在历史人文魅力,同时加强政校合作,为巢湖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使得巢湖民歌继续绽放国家级非遗应有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音乐 巢湖民歌 高校 声乐演唱
下载PDF
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的形成过程和舆论引导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艳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1-188,共8页
社会热点事件后,往往伴随着大量网络民间文学作品的生成。这类网络民间文学通常以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为“本事”,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性的演绎发挥,形成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的极速传播促成了相应社会... 社会热点事件后,往往伴随着大量网络民间文学作品的生成。这类网络民间文学通常以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为“本事”,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性的演绎发挥,形成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的极速传播促成了相应社会舆论和舆论导向的形成,对事件的还原和问题的解决发挥着推进或阻碍的作用。整体考察这一过程,可见社会舆论、舆论导向与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及其相关媒体之间关联紧密,相互促成,互为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热点事件 舆论 网络民间文学 “本事” 媒体
下载PDF
论东北民歌的艺术创作特征与演唱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婕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2-45,共4页
东北民歌表现出了东北地区人民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性格,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其中很多优秀的歌曲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传播程度。东北民歌艺术成就的取得,除地域风情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外,源... 东北民歌表现出了东北地区人民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性格,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其中很多优秀的歌曲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传播程度。东北民歌艺术成就的取得,除地域风情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外,源于其独到的艺术创作特征和鲜明的演唱特点。研究东北民歌的创作艺术特征和演唱特点,既可以做到对东北民歌精髓的传承,又可以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华民族民歌音乐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民歌 艺术创作特征 演唱特点 欣赏意义
下载PDF
原生态理念下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研究——以喀什高台民居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淙以 陈玲 +1 位作者 蔡鋆 周文康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期161-165,共5页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是基于居民日常生活功能而形成的,以传统民居建筑和街道空间为载体的街区。因为记录了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街区保护和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因为承载了独有的...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是基于居民日常生活功能而形成的,以传统民居建筑和街道空间为载体的街区。因为记录了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街区保护和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因为承载了独有的生活方式而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面临着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原有街区风貌和忽视街区居民生活需求的问题。原生态理念是重视地方社会生活记忆和人文环境延续的一种全面优化发展策略。本文以原生态理念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研究,从物质环境到人文环境,提出整体规划、风貌完整、文化延续三大原则,并以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为例,探索民族地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保护和活化的双向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理念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活化 喀什高台民居
下载PDF
我心如歌——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音乐分析
20
作者 张秋梅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4期39-47,共9页
《唱支山歌给党听》虽然是一首镌刻时代烙印的老歌,但其音乐沁润人心,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常唱常新,久唱不衰。梳理《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从创作到两次修改以致最终成曲的演变理路,在此基础上剖析歌曲的结构特征和旋律形态... 《唱支山歌给党听》虽然是一首镌刻时代烙印的老歌,但其音乐沁润人心,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常唱常新,久唱不衰。梳理《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从创作到两次修改以致最终成曲的演变理路,在此基础上剖析歌曲的结构特征和旋律形态特征可见:《唱支山歌给党听》无论在宏观结构还是调性、和声、旋法设计上都体现出作曲家朱践耳先生融汇中西的创作思维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唱支山歌给党听》 歌词 音乐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