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凡是”与“所有”之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占勇 张卫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2-56,共5页
“凡是”与“所有”语义上通常认为没有任何区别,其实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能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而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 “凡是”与“所有”语义上通常认为没有任何区别,其实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能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而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所有”则是形容词。“所有”侧重于断定一种现实情况,而“凡是”侧重在断定一种条件联系,更接近于“只要是”的意思,甚至包含有一种轻微的假设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是 所有 语义差别 形式化
下载PDF
“所有”的词汇化过程及其成词年代辨析
2
作者 何鑫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61-67,共7页
“所有”在上古汉语时期属于“所+VP”这一类名词化结构,是结构可分析为“所+有”的名词性成分,指“领有的东西”,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表属性的形容词,指“一切的、全部的”。这一变化不是偶然的、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由句... “所有”在上古汉语时期属于“所+VP”这一类名词化结构,是结构可分析为“所+有”的名词性成分,指“领有的东西”,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表属性的形容词,指“一切的、全部的”。这一变化不是偶然的、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由句法结构到词汇这一漫长的词汇化过程,符合汉语言中词汇化的客观规律。文章在结合汉译佛经材料和同时代本土文献材料用例的基础上,对“所+有”这一结构的词汇化过程进行客观描写,探讨其词汇化及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论证说明其在句法和语义上彻底演变成现代汉语中形容词的时代,并结合汉译佛经和本土文献中用例情况的对比,对近代汉语的分期问题做进一步的材料补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有 词汇化 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
下载PDF
量化名词的两种形式——谈“所有NP”和“所有的NP” 被引量:3
3
作者 伍雅清 杨稼辉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3,共8页
自Barwise & Cooper[1]以来,绝大多数关于限定量化词的研究都认为量化词的限制部分应该是NP,然而,Matthewson[6]在对St’át’imcets语和英语中的量化词研究后却认为,所有的量化词的限制部分都应该是DP。本文通过对汉语中"... 自Barwise & Cooper[1]以来,绝大多数关于限定量化词的研究都认为量化词的限制部分应该是NP,然而,Matthewson[6]在对St’át’imcets语和英语中的量化词研究后却认为,所有的量化词的限制部分都应该是DP。本文通过对汉语中"所有"型量化词的语义进行研究证明,上述两种量化式都是自然语言所需要的。其中,"所有NP"对应的是前者意义上的量化式,"所有的NP"对应的是后者意义上的量化式。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这两种量化式的语义上的异同,并基于此对"所有NP"和"所有的NP"的一系列差异作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定量化词 所有 开放集合 封闭集合 域源
原文传递
“每”的功能演变以及与“都”的共现——基于修辞语用和语法化的解释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振宇 刘承峰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6-71,共16页
"每"是外部量化的全称量词,"都、皆、所有、全"是内部量化的全称量词,根据句法规则,两类量词不共现,但基于修辞动因,会有表语用强调的少数共现用例。"所有、全"与"皆、都"可以自由共现,并经过... "每"是外部量化的全称量词,"都、皆、所有、全"是内部量化的全称量词,根据句法规则,两类量词不共现,但基于修辞动因,会有表语用强调的少数共现用例。"所有、全"与"皆、都"可以自由共现,并经过了语用强调到常规表达的语法化。到了现代,"每"可以自由地量化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与"皆、都"共现的用例极大地增多,且进入了很多原来不被允许的句法位置;"都"也实现了功能扩展,可表示外部关系。不过即使如此,"每"与"都"的共现还没有发展成完全的句法语义要求,而是仍然处于修辞语用的阶段,根本的制约因素仍然涉及语用强调和完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有 量化 修辞 语法化
原文传递
《论语》语词琐记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逢彬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0,95,共4页
"思无邪"的"思"仍是语助词,孔子没有将它作"思想"解,因为《论语》时代"思"还没有产生出用作名词表示"思想"的义位。"所以"表示行事的方法和途径,"所由"表示如... "思无邪"的"思"仍是语助词,孔子没有将它作"思想"解,因为《论语》时代"思"还没有产生出用作名词表示"思想"的义位。"所以"表示行事的方法和途径,"所由"表示如此行事的缘由,"所安"是所赖以生存,所赖以安身立命者之意。"民无得而称"的"得而"已经虚化,故此句意为民众对泰伯无所称述。"笃志"意为"笃于其志","笃"意为厚实坚固,先秦及汉初时多特指思想品德方面诚而厚重,心意不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思无邪 所以 所由 所安 得而 笃志
原文传递
也谈全称量化词“所有”的形成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方圆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71,104,共13页
全称量化词“所有”来自“所+有”,最初是表示领有。由于在佛经中频繁用于“NP1+所有+NP2”格式中,并且上下文中常常出现全称量化副词“都”、“皆”、“俱”等,“所有”在句法语义上发生了重新分析。“所有”一般对译梵语中的属格或者... 全称量化词“所有”来自“所+有”,最初是表示领有。由于在佛经中频繁用于“NP1+所有+NP2”格式中,并且上下文中常常出现全称量化副词“都”、“皆”、“俱”等,“所有”在句法语义上发生了重新分析。“所有”一般对译梵语中的属格或者处所格形式,而非关系副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有 全称量化 道行般若经 梵汉对勘 同经异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