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小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12-118,共7页
《声无哀乐论》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美学著作因其音乐本体论与功能论貌似矛盾的论述,研究向来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本文将针对学术界对《声无哀乐论》的本体论与功能论研究作一述评,以阐明嵇康对音乐本体的真善美综合的规定,并指出,... 《声无哀乐论》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美学著作因其音乐本体论与功能论貌似矛盾的论述,研究向来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本文将针对学术界对《声无哀乐论》的本体论与功能论研究作一述评,以阐明嵇康对音乐本体的真善美综合的规定,并指出,嵇康批判名教要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将音乐几乎归于自然,是与阿多诺批判启蒙理性要求艺术不模仿自然,寻求艺术救赎的主张是同样积极和振聋发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自然 平和
下载PDF
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典型命题及其论证 被引量:4
2
作者 徐文武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03-107,共5页
从逻辑角度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典型命题论证进一步认真分析与研究,旨在说明嵇康以哀乐"名""实"之辩来阐述"声无哀乐"的思想认识的合理性思路。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思想 典型命题 论证
下载PDF
《芙蓉女儿诔》中“人神相恋”的悲剧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童琼 李晓钰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1期49-52,共4页
《红楼梦》中《芙蓉女儿诔》一文继承了楚辞《二湘》人神恋爱模式的祭歌传统,实现了由凡人相恋向人神之恋的转化,其人神相恋悲剧所表现的是整个现实社会的悲剧,无论从模式结构还是从意蕴内涵上看,诔文都是对楚辞的拓展和超越。
关键词 《芙蓉女儿诔》 悲剧意蕴 《红楼梦》 “人神相恋”模式 楚辞
下载PDF
草原牧歌、乡村悲歌与城市挽歌的交响——王新军小说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权绘锦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2,共5页
作为第三代西部小说家中的佼佼者,王新军的创作个性鲜明,风姿多态。在草原牧歌、乡村悲歌与城市挽歌的交响中,较为完整、全面和深刻地体现了千里河西走廊丰富多元的人们的生存样态和精神状况,极大拓展了当代中国西部文学的审美边界和文... 作为第三代西部小说家中的佼佼者,王新军的创作个性鲜明,风姿多态。在草原牧歌、乡村悲歌与城市挽歌的交响中,较为完整、全面和深刻地体现了千里河西走廊丰富多元的人们的生存样态和精神状况,极大拓展了当代中国西部文学的审美边界和文化色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新军 草原牧歌 乡村悲歌 城市挽歌
下载PDF
楚文化视域下屈原辞骚对《芙蓉女儿诔》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昌林 于文静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91-95,共5页
《芙蓉女儿诔》是《红楼梦》中一篇缠绵绮丽的祭悼文辞,为晴雯寿夭后宝玉哀伤感怀所撰。整篇诔文仿写屈原楚辞,且受楚文化影响而作,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师楚"的典型代表。文中关于对芙蓉花神祭祀、引魂和送神方式的描写,... 《芙蓉女儿诔》是《红楼梦》中一篇缠绵绮丽的祭悼文辞,为晴雯寿夭后宝玉哀伤感怀所撰。整篇诔文仿写屈原楚辞,且受楚文化影响而作,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师楚"的典型代表。文中关于对芙蓉花神祭祀、引魂和送神方式的描写,以及渗透出的植物崇拜的宗教文化心理和"以悲为美"的情感审美观,都明显受屈原的辞骚艺术和楚文化艺术的影响,这也造就了屈原、楚文化和《芙蓉女儿诔》三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女儿诔》 晴雯 屈原 楚文化
下载PDF
米沃什诗中的时间与拯救——关于当代中外诗歌及其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曙光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10,共6页
在米沃什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展现出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即时间和拯救。面对时间和时间带来的一切——变化,破坏,屠杀和死亡,米沃什感到惶恐,困惑,悲伤,甚至无能为力。但他没有忘记、也不曾放弃他诗人的职责。他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努力恢... 在米沃什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展现出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即时间和拯救。面对时间和时间带来的一切——变化,破坏,屠杀和死亡,米沃什感到惶恐,困惑,悲伤,甚至无能为力。但他没有忘记、也不曾放弃他诗人的职责。他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努力恢复过去和现在的联系。他的着眼点不仅仅是揭露罪行,而是探讨20世纪的历史和人性中善与恶,这就是他的诗中有着那么多的追问,并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自责甚至忏悔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沃什 诗歌 时间 挽歌 救赎
下载PDF
云何短梦中 万境生须臾——红楼"三大主梦"解析之二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援朝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9-61,共3页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以现实的一个极短的瞬间,将作品的主线、人物的命运、人物深层的心理变化与百年家族的兴衰、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缠绕在一起,借梦境深远而悠长地展现出来,具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和丰富性。
关键词 《红楼梦》 总纲 故事渊源 梦境的时空 童年回忆 家族的挽歌
下载PDF
关于陶渊明的第一篇文章——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笺注 被引量:1
8
作者 蔡文锦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刘宋大文豪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是现存可考的关于陶渊明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加以笺解,分析陶渊明的行迹思想文学成就与陶渊明、颜延之的友好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早在刘宋初叶,陶渊明在文坛已占重要地位。
关键词 颜延之 陶征士诔并序 笺解 陶渊明 历史地位
下载PDF
1,5-环辛二烯-3,7-二炔基方酸内鎓盐衍生物的电子结构和光谱的理论研究
9
作者 王欣 任译 +3 位作者 刘玉明 田安民 王藩侯 经福谦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3-78,共6页
用PM3系列方法研究了两个1,5-环辛二烯-3,7-二炔取代方酸内盐分子.对它们进行 了几何结构优化,并在优化构型的基础上,计算了上述两个分子的电荷密度、红外光谱、电子光谱. 预测了这两个分子的发光性质.以其中一个分子... 用PM3系列方法研究了两个1,5-环辛二烯-3,7-二炔取代方酸内盐分子.对它们进行 了几何结构优化,并在优化构型的基础上,计算了上述两个分子的电荷密度、红外光谱、电子光谱. 预测了这两个分子的发光性质.以其中一个分子为骨架设计并计算了一系列方酸内盐衍生物分 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光谱,讨论了取代基团对方酸内盐分子发光强度和发光波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5-环辛二烯-3 7-二炔基方酸内Wong盐分子
下载PDF
丧歌传播中的蚕变现象及其因缘
10
作者 邰科祥 郝洁如 孔燕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89-94,共6页
针对研究者把挽歌与孝歌作为不同歌类分述的问题,本文用历史发展的方法,厘清了挽歌与孝歌是丧歌传播中的两个变种,指出在挽歌之前还有一种"虞歌"存在,他们三者的接续构成了丧歌的蚕变现象.丧歌蚕变具体表现在功能、时间、内... 针对研究者把挽歌与孝歌作为不同歌类分述的问题,本文用历史发展的方法,厘清了挽歌与孝歌是丧歌传播中的两个变种,指出在挽歌之前还有一种"虞歌"存在,他们三者的接续构成了丧歌的蚕变现象.丧歌蚕变具体表现在功能、时间、内容、形制、作者等五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同时又保持了有丧而歌的共同特征.丧歌的蚕变是与世迁移的结果,也与各个时代的政策、社会心理、审美趣味和宗族迁徙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歌 传播 虞歌 挽歌 孝歌 蚕变
下载PDF
丧歌习俗形成的过程及根源探索
11
作者 邰科祥 屈宇花 《商洛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85-90,共6页
丧能否歌的问题,从先秦开始争论直到晋代才算有了结果。主张者认为丧歌的音调哀切与葬仪符合,反对者却认为丧歌大声与周礼相违。结果是双方和解,所谓"衔枚"与"挽歌"并行;丧为何歌的根源则可追溯到远古的"护尸&... 丧能否歌的问题,从先秦开始争论直到晋代才算有了结果。主张者认为丧歌的音调哀切与葬仪符合,反对者却认为丧歌大声与周礼相违。结果是双方和解,所谓"衔枚"与"挽歌"并行;丧为何歌的根源则可追溯到远古的"护尸"习俗,只有发声、扣弓才能达到驱禽的目的,后来演变为唱丧歌发声还能通知邻居亲戚等家有丧事,也能帮助丧家守灵、消寞等;而且,在丧歌漫长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时代、民族,政策、社会心理、审美趣味等的因素也导致其在功能、时间、内容、修辞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歌 衔枚 护尸 根源 演变
下载PDF
一曲农民起义的哀歌和挽歌——读长篇小说《八德谣》
12
作者 胡牧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66-71,共6页
重庆作家谭长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八德谣》通过对巴渝大地上一场农民起义的叙写,体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对生命和对历史的深层思索以及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和讴歌。文中的起义领袖人物形象是作家历史观的总结和表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成... 重庆作家谭长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八德谣》通过对巴渝大地上一场农民起义的叙写,体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对生命和对历史的深层思索以及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和讴歌。文中的起义领袖人物形象是作家历史观的总结和表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彰显现实精神、表明民间立场、寄托人文关怀、揭示历史规律、突出巴渝文化特色是该小说的主要特征和成功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起义 哀歌 挽歌 长篇小说 《八德谣》
下载PDF
沉重与悲怆:乡土生存忧思的“大风歌”——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13
作者 雷鸣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4-76,86,共4页
贾平凹的新作《秦腔》,与他过去同样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了更多的思想冲力和深度。小说直面逼视当下乡土生存图景,同时为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唱出深情的挽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写实的笔法忧思乡土生存又运用了现代小说的技巧。
关键词 沉重 悲怆 乡土生存 本相 传统文化 挽歌
下载PDF
论《诗经》战争诗的类型和情感倾向
14
作者 王轶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45-49,62,共6页
《诗经》战争诗是指《诗经》中以参与战争的士卒将领(包括君王)为表现主体,歌咏、抒写他们在战争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根据《诗经》战争诗的抒情内容及其表现风貌上的不同特征,本文将《诗经》战争诗分为四个类型:缅怀、赞... 《诗经》战争诗是指《诗经》中以参与战争的士卒将领(包括君王)为表现主体,歌咏、抒写他们在战争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根据《诗经》战争诗的抒情内容及其表现风貌上的不同特征,本文将《诗经》战争诗分为四个类型:缅怀、赞诵祖先诛锄暴政、建立新朝的武功的"颂歌型"战争诗;表现天子、诸侯、将帅士卒在平定叛乱、抵御入侵、扶弱抗暴等正义之战中的情感体验的"军歌型"战争诗;表现战争给士卒将领带来的忧思祸难和常年战争中的哀伤之情的"悲歌型"战争诗;表达嘲讽、批判之情的"批判型"战争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战争诗 颂歌型 军歌型 悲歌型 批判型
下载PDF
关于形象的多媒体及其实现方法探讨
15
作者 杨安祺 刘喜勋 《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56-58,共3页
关于形象的多媒体的实现是计算机技术与多种艺术综合的产物。研究形象及形象艺术 ,再通过多个计算机软件的组合将其表现出来 ,形成一个具有声、色、图、文、动画综合表现形式的多媒体软件 ,这就是关于形象的多媒体技术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形象三维动画 计算机制作 多媒体技术
下载PDF
永固标话哭丧歌词汇研究
16
作者 杨璧菀 吕泉 《贺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1-74,共14页
标话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台语族)侗水语支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标话是濒危语言,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对永固镇标话哭丧歌的民族固有词和标粤关系词进行了整理研究。
关键词 永固标话 哭丧歌 民族固有词 标粤关系词
下载PDF
嵇康音乐思想述评——兼及对《声无哀乐论》的质疑
17
作者 马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5-87,共3页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里,他认为音乐是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只有快、慢、高、低的变化与和声的协调,人们听到音乐之所以发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人们...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里,他认为音乐是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只有快、慢、高、低的变化与和声的协调,人们听到音乐之所以发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人们的哀乐,只是人们内在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并无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 声有哀乐 情感
下载PDF
《芙蓉女儿诔》到底是“谁”为“谁”写的?
18
作者 钟云霄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1-34,共4页
初读《红楼梦》的人往往认为《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祭奠晴雯写的,这有点张冠李戴的味道。晴雯的身世与被祭奠的人不符,祭文中祭奠人与被祭奠人的关系也与宝玉晴雯的关系不符。事实上《芙蓉女儿诔》是曹寅诔念姬妾的诔文。
关键词 《红楼梦》 《芙蓉女儿诔》 祭文
下载PDF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反儒学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云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10,共4页
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行,两汉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传统群体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受到了士人们的质疑,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老庄思想,试图从中寻找到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个体人生价值意义。当时,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主要从反对儒家传统乐论所... 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行,两汉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传统群体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受到了士人们的质疑,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老庄思想,试图从中寻找到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个体人生价值意义。当时,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主要从反对儒家传统乐论所认为的音乐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声有哀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乐记》)的观念出发,提出声无哀乐、"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的思想,把音乐从儒家传统文艺观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立的地位,使之成为修身养性之道,成为个体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理想独立之途径和方法,其观点具有鲜明的反儒学思想精神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乐论 嵇康 声无哀乐
下载PDF
在政治舞台上哀伤的艺术:小议陆机《愍怀太子诔》
20
作者 刘倩 《天禄论丛》 2013年第1期46-52,共7页
陆机在其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中就诔文这种哀祭文的特色提出了“诔缠绵而凄怆”的文学主张。《文选》五臣注济曰:“诔叙哀情,故缠绵意密而凄怆悲心也。”现代学者对这一主张也作出了进一步的诠释,认为这反映了诔的功能在西晋已从官样... 陆机在其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中就诔文这种哀祭文的特色提出了“诔缠绵而凄怆”的文学主张。《文选》五臣注济曰:“诔叙哀情,故缠绵意密而凄怆悲心也。”现代学者对这一主张也作出了进一步的诠释,认为这反映了诔的功能在西晋已从官样文章的“述德”向表达个人情感、“寄托哀情”的方向转化,陆机于此提倡用诔文抒发真情实感。《愍怀太子诔》是陆机诔文中篇幅最长,而且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一篇作品。本文试图通过集中分析这篇名作来探讨以上观点,讨论陆机对诔文创作特点的发展,他的文学主张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说明他如何成功地在西晋王朝形势严峻的政治舞台上,用其文学才能充分展示表达哀伤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诔文 陆机 《愍怀太子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