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rtical two-dimensional non-hydrostatic pressure model with single layer
1
作者 康玲 郭晓明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3年第6期721-730,共10页
The vertical two-dimensional non-hydrostatic pressure models with multiple layers can make prediction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obtained by the hydrostatic pres- sure assumption. However, they are time-consuming and un... The vertical two-dimensional non-hydrostatic pressure models with multiple layers can make prediction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obtained by the hydrostatic pres- sure assumption. However, they are time-consuming and unstable, which makes them unsuitable for wider application. In this study, an efficient model with a single layer is developed. Decomposing the pressure into the hydrostatic and dynamic components and integrating the x-momentum equation from the bottom to the free surface can yield a horizontal momentum equation, in which the terms relevant to the dynamic pressure are discretized semi-implicitly. The convective terms in the vertical momentum equation are ignored, and the rest of the equation is approximated with the Keller-box scheme. The velocities expressed as the unknown dynamic pressure are substituted into the continuity equation, resulting in a tri-diagonal linear system solved by the Thomas algorithm. The validation of solitary and sinusoidal waves indicates that the present model can provide comparable results to the models with multiple layers but at much lower computation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two-dimensional model non-hydrostatic pressure single layer Thomas algorithm WAVE
下载PDF
脂肪层螺旋形缝合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对妇科肿瘤患者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
2
作者 李明梅 李玲 +4 位作者 罗密娥 李隆玉 涂开家 程晓晓 雷钧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2期319-322,共4页
目的研究脂肪层螺旋形缝合联合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部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肥胖妇科肿瘤手术患者154例。观察组66例患者采用脂肪层螺旋形缝合联合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法治疗,对照组88采用单纯传统间断全层缝... 目的研究脂肪层螺旋形缝合联合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部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肥胖妇科肿瘤手术患者154例。观察组66例患者采用脂肪层螺旋形缝合联合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法治疗,对照组88采用单纯传统间断全层缝合或间断脂肪层缝合法;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切口长度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合并症等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切口脂肪液化率及切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缝合法相比,螺旋形缝合联合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法有助于减少肥胖患者妇科手术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减少腹部切口感染、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形缝合 封闭式负压引流 妇科肿瘤 切口感染 脂肪液化
下载PDF
3D NAND闪存中氟攻击问题引起的字线漏电的改进
3
作者 方语萱 夏志良 +2 位作者 杨涛 周文犀 霍宗亮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8-373,共6页
随着3D NAND闪存向更高层数堆叠,后栅工艺下,金属钨(W)栅字线(WL)层填充工艺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增大.由于填充路径增长,钨栅在沉积过程中易产生空洞,造成含氟(F)副产物的聚集,引起氟攻击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后续高温制程的激发下,含氟副产... 随着3D NAND闪存向更高层数堆叠,后栅工艺下,金属钨(W)栅字线(WL)层填充工艺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增大.由于填充路径增长,钨栅在沉积过程中易产生空洞,造成含氟(F)副产物的聚集,引起氟攻击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后续高温制程的激发下,含氟副产物向周围结构扩散,侵蚀其周边氧化物层,导致字线漏电,影响器件的良率及可靠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在3D NAND闪存中氟攻击的微观原理,并提出了通过低压退火改善氟攻击问题的方法.接下来对平面薄膜叠层与三维填充结构进行常压与低压下的退火实验,并使用多种方法对残留氟元素的浓度与分布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条件下的低压退火,使得钨栅中的残余氟有效地被排出,可以有效降低字线的漏电指数,提高3D NAND闪存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NAND闪存 氟攻击问题 字线漏电 低压退火
下载PDF
剖宫产术中切除子宫肌瘤的疗效评价
4
作者 戴巧红 陈安儿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应用压脉带捆绑子宫下段阻断子宫血供联合多种缝合方式切除子宫肌瘤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5—2020年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因瘢痕子宫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共2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130例,剖...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应用压脉带捆绑子宫下段阻断子宫血供联合多种缝合方式切除子宫肌瘤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5—2020年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因瘢痕子宫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共2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130例,剖宫产术中用压脉带捆绑子宫下段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130例,行单纯剖宫产术。通过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及电话回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术后恢复情况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产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72.01±22.63)min vs.(58.78±11.64)min],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543.52±294.79)ml vs.(412.46±98.49)ml],术后发热比例高于对照组(10.0%vs. 0.8%),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5.13±1.23)d vs.(4.47±0.7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比较[(16.07±4.90)h vs.(16.14±4.93)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再次手术及死亡病例,新生儿出生情况均良好。结论 剖宫产术中行压脉带捆绑子宫下段联合多种缝合方式切除子宫肌瘤,虽增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概率、住院时间,但可帮助患者同时解决子宫肌瘤疾病,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剖宫产 压脉带 基底部钱包缝合 出血
下载PDF
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张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慢性下肢皮肤缺损创面
5
作者 朱召银 林育林 +3 位作者 黄伍良 陈为坚 王婷 陈荣恒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张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修复慢性下肢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拉联合VSD修复30例慢性下肢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 目的探讨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张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修复慢性下肢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拉联合VSD修复30例慢性下肢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创面缺损面积1.5cm×2.0cm~3.0cm×13.0 cm,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住院时间8~35 d(平均16.8 d);所有患者伤口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19~31 d(平均24.5 d),外观良好;术后和随访期间未出现创面裂开或感染。结论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张联合VSD治疗一期无法缝合的下肢小面积皮肤全层缺损慢性创面简便有效,具有愈合时间短、外观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皮肤 创伤和损伤 慢性病 形状记忆合金 缝线 负压伤口疗法 伤口愈合
下载PDF
外路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4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
6
作者 蔺涛 王佳琦 +1 位作者 丁雨帆 刘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324-1327,共4页
目的:评估外路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CST)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24 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3/2022-05在我院就诊的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的POAG患者18例18眼,均行CST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1 a进行24 h眼压检... 目的:评估外路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CST)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24 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3/2022-05在我院就诊的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的POAG患者18例18眼,均行CST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1 a进行24 h眼压检查(选择时间点为9∶00 AM、12∶00 AM、3∶00 PM、6∶00 PM、9∶00 PM、12∶00 PM、3∶00 AM、6∶00 AM),比较术前,术后1 a 24 h眼压均值、峰值及峰值时间、谷值及谷值时间、波动范围及昼夜平均眼压差变化。结果:术前,术后1 a 24 h眼压曲线均呈现日间下降、夜间升高的变化趋势,下午降至波谷,夜间升至波峰;与术前相比,术后1 a 24 h眼压谷值、峰值时间较术前提前,术后1 a 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明显下降,波动范围无明显差异,昼夜平均眼压差明显增加。结论:CST可降低POAG患者眼压,但不改变24 h眼压波动范围,反而升高昼夜平均眼压差,提示CST不能改善POAG患者昼夜眼压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 24 h眼压 昼夜眼压波动
下载PDF
巩膜瓣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及浅前房发生的影响
7
作者 汪雪婷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5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采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TRA)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0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84例(96眼)PACG患者分为2组,各42例(48眼)。对照组采用TRA治疗,观察组采用巩膜瓣可调节缝...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采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TRA)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0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84例(96眼)PACG患者分为2组,各42例(48眼)。对照组采用TRA治疗,观察组采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联合TRA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眼压、BCVA低于对照组,视力相关的生活质量量表(LV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水平低于对照组,浅前房、非功能性滤过泡、巩膜瓣粘连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CG患者采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与TRA联合治疗眼压控制效果更好,可降低bFGF及CXCR2水平,改善视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巩膜瓣可调节缝线 小梁切除术 眼内压 并发症 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
下载PDF
Effect of retension sutures on abdominal pressure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被引量:3
8
作者 Hao Tang Dong Liu +4 位作者 Hai-Feng Qi Ze-Ping Liang Xiu-Zhu Zhang Dong-Po Jiang Lian-Yang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0-26,共7页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etention sutures on abdominal pressure and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in abdominal surgery patients.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cluded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Daping Hospi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etention sutures on abdominal pressure and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in abdominal surgery patients.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cluded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Daping Hospital from May 15, 2014 to October 11, 2014. A total of 57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cluding 18 patients in the "U" type retention suture group, 17 patients in the intermittent retention suture group, and 22 patients in non-retention suture group. The demographic data, clinical data and risk factors for abdominal wound dehiscence were recorded. The bladder pressure (IVP) was monitored preoperatively, intraoperatively, and four days postoperatively. Additionally, the incidence of abdominal wound dehiscence and infection 14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recorded. Results: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IVP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it was at its lowest I h after the start of the operation (5.3 mmHg _+ 3.2 mmHg) and peaked after tension-reducing (8.8 mmHg _+ 4.0 mmHg). The IVP values in the "U" type retention suture group and intermittent retention sutur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non-retention suture group 4 days after operation (p 〈 0.005).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pain scores were 3.9 ~ 2.2, 3.8 ~ 2.0, and 3.0 _+ 1,0 in the retention suture group, intermittent retention suture group and non-retention suture group, respectively. The VAS pain scores in the "U" type tension-reducing group and intermittent tension-reduc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non-tension-reducing group (p 〈 0,005). Conclusion: Although retention sutures ma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wound dehiscence in abdominal surgery patients, they can increase the IVP and postoperative p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tures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Surgical wound dehiscence Infection
原文传递
清创缝合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臀部Ⅳ期压疮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闵振兴 张勇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3年第5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清创缝合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臀部Ⅳ期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收治的24例臀部Ⅳ期压疮患者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创缝合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局部创面,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4例患... 目的探讨清创缝合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臀部Ⅳ期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收治的24例臀部Ⅳ期压疮患者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创缝合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局部创面,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4例患者创面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30~72 d,平均43 d;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24例患者均未复发。结论清创缝合联合湿润烧伤膏能够有效促进臀部Ⅳ期压疮创面愈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清创 缝合 湿润烧伤膏 创面
下载PDF
A suture-free, shape self-adaptive and bioactive PEG-Lysozyme implant for Corneal stroma defect repair and rapid vision restoration
10
作者 Hang Zhou Shaohua Zhang +6 位作者 Miao Lei Yixin Cai Honglei Wang Jianguo Sun Jingyuan Cui Changsheng Liu Xue Qu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CSCD 2023年第11期1-15,共15页
limitation of donor tissue shortage clinically. In addition, suturing-needed transplantation potentially cause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Herein, we design a PEG-Lysozyme injective hydrogel as a suture-free, shape ... limitation of donor tissue shortage clinically. In addition, suturing-needed transplantation potentially cause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Herein, we design a PEG-Lysozyme injective hydrogel as a suture-free, shape self-adaptive, bioactive implant for corneal stroma defect repair. This implant experiences a sol-gel phase transition via an in situ amidation reaction between 4-arm-PEG-NHS and lysozym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EG-Lysozyme can be tuned by the components ratio, which confers the implant mimetic corneal modulus and provides tissue adhesion to endure increased intraocular pressure. In vitro tests prove that the implant is beneficial to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growth and migration due to the bioactivity of lysozyme. Rabbit lamellar keratoplasty experiment demonstrates that the hydrogel can be filled into defect to form a shape-adaptive implant adhered to native stroma. The implant promotes epithelialization and stroma integrity, recovering the topology of injured cornea to normal. A newly established animal forging behavior test prove a rapid visual restoration of rabbits when use implant in a suture free manner. In general, this work provides a promising preclinical practice by applicating a self-curing, shape self-adaptive and bioactive PEG-Lysozyme implant for suture-free stroma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jective implant suture free Shape self-adap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 endurance Foraging behavioral test
原文传递
滇西南景洪大勐龙地区蓝片岩岩石学、变质作用及其对古特提斯构造响应
11
作者 孙载波 胡绍斌 +7 位作者 李静 段向东 刘福来 周坤 赵江泰 李小军 包佳凤 王云晓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3-1249,共17页
【研究目的】蓝片岩为古洋壳的俯冲及洋-陆和陆-陆碰撞拼贴的产物,对深入探索洋壳或陆壳俯冲变质过程以及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以滇西景洪大勐龙地区新发现的蓝片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俯... 【研究目的】蓝片岩为古洋壳的俯冲及洋-陆和陆-陆碰撞拼贴的产物,对深入探索洋壳或陆壳俯冲变质过程以及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以滇西景洪大勐龙地区新发现的蓝片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俯冲-造山背景的制约。【研究方法】通过岩相学与矿物化学分析,根据矿物组合的不同,识别出研究区内两种不同类型的蓝片岩,初步建立变质演化P-T轨迹,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蓝片岩的成因机制与就位的动力学背景,约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俯冲-造山演化。【研究结果】获得白云母石榴蓝闪石英片岩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T=450~490℃,P=0.90~1.45 GPa,绿泥绿帘阳起蓝闪片岩具有较低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T=430~470℃,P=0.69~0.73 GPa,并初步建立了两种不同类型蓝片岩变质演化P-T轨迹。【结论】两类峰期变质条件的差异可能为俯冲隧道中不同俯冲深度的蓝片岩,这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高压变质 P-T轨迹 昌宁—孟连结合带 景洪大勐龙 特提斯构造带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法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后眼压的影响
12
作者 冷仲禹 班娜娜 +2 位作者 李诗琪 吕佳 曹霞 《系统医学》 2023年第23期74-77,共4页
目的研究巩膜瓣缝线跨度大小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后眼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建华医院眼科收治的需做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40例患者入组研究。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前20例)和研究组(后20... 目的研究巩膜瓣缝线跨度大小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后眼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建华医院眼科收治的需做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40例患者入组研究。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前20例)和研究组(后2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方式治疗,研究组使用跨巩膜瓣埋藏缝线方式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的眼压情况,分析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后1周、3、6个月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4,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巩膜瓣缝线方式治疗,能大大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瓣缝线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眼压
下载PDF
腰椎间盘纤维环切口不同修复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洋 叶晓健 +3 位作者 杨成伟 邓国英 程自申 余将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26-629,共4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研究腰椎间盘纤维环切口不同修复方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选取小牛腰椎标本制成50个脊柱功能节段,每个节段均在纤维环上作一10mm横切口。按照不同修复方法随机平均分为5组:粘合剂组(A组,选用DermaBond粘合切口)...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研究腰椎间盘纤维环切口不同修复方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选取小牛腰椎标本制成50个脊柱功能节段,每个节段均在纤维环上作一10mm横切口。按照不同修复方法随机平均分为5组:粘合剂组(A组,选用DermaBond粘合切口)、简单缝合组(B组,采用常规U型缝合法处理切口)、MPSS组(C组,采用改良荷包缝合法处理切口)、粘合剂+简单缝合组(D组)及粘合剂+MPSS组(E组),然后进行纤维环抗静水压强度测试及疲劳测试,根据各组的泄露压力和极限转数来评价其修复效果。结果:A^E组的泄露压力分别为(0.76±0.11)MPa、(1.66±0.11)MPa、(1.84±0.15)MPa、(1.88±0.13)MPa、(2.16±0.24)MPa。E组泄露压力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疲劳测试中,从A^E组各组最后的极限转数分别为(4.42±0.59)万次、(8.06±0.75)万次、(8.44±1.01)万次、(9.76±0.23)万次、(9.88±0.21)万次。E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粘合剂+改良荷包缝合法处理纤维环切口,具有较高的生物力学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环 缝合 压力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对胆总管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菅志远 曾少波 +3 位作者 周平 李恒 江斌 兰明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293-3295,3298,共4页
目的观察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后胆总管压力的变化。方法以2006年1月~2007年12月该院进行的18例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观察组)为对象,并选择同期10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的10例患... 目的观察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后胆总管压力的变化。方法以2006年1月~2007年12月该院进行的18例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观察组)为对象,并选择同期10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的10例患者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7d三餐前后应用U形管经鼻胆管和T管进行胆管测压。结果观察组术后的胆汁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在术后第3、4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7d测得的胆总管平均压之间无明显差别,术后第7天进食造成的胆总管压力变化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可减少胆汁的外流,且对胆总管压力的影响与T管引流无明显差异,可有效预防胆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胆管引流 胆总管 一期缝合 压力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高压变质带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李才 董永胜 +2 位作者 翟庆国 于介江 黄小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35,共9页
羌塘高压变质带分布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的南侧,西起红脊山,经片石山、蓝岭、角木查尕日、纳若,到双湖以东的才多茶卡,长约500km。向东已经延伸到巴青以北和昌都的吉塘地区,再向南进入滇西与澜沧江蓝片岩带共同构成一条断续延伸近20... 羌塘高压变质带分布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的南侧,西起红脊山,经片石山、蓝岭、角木查尕日、纳若,到双湖以东的才多茶卡,长约500km。向东已经延伸到巴青以北和昌都的吉塘地区,再向南进入滇西与澜沧江蓝片岩带共同构成一条断续延伸近2000km的高压变质带。羌塘高压变质带主要由蓝片岩和榴辉岩构成,蓝闪石片岩中蓝闪石和多硅白云母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23~215Ma,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243~217Ma。估算蓝片岩的变质温度为410~460℃,变质压力为0.67~0.75GPa;榴辉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度不超过500℃,压力为1.56~2.35GPa。羌塘高压变质岩定年研究结果确定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最终碰撞闭合发生在晚三叠世早期。羌塘高压变质带是冈瓦纳与欧亚大陆汇聚事件的重要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高压变质带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 构造意叉
下载PDF
可调节缝线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建超 邝国平 +2 位作者 武正清 谭湘莲 刘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41-142,144,共3页
目的研究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 目的研究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2组术后1个月视力改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内眼压控制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眼压波动相对平稳,术后3个月时2组眼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2组滤过泡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控制患者术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黄斑水肿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可调节缝线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
下载PDF
经胆囊管细管引流测胆道压力对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楠 刘奇 +5 位作者 崔伟 董加纯 朱绍凤 张俏 张立娟 陈德兴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2-904,共3页
目的通过经胆囊管细管引流测量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胆道压力,观察是否存在术后压力持续增高。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对5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行胆道压力测定。采用经胆囊管留置细管进入胆道进行测压,通过中... 目的通过经胆囊管细管引流测量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胆道压力,观察是否存在术后压力持续增高。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对5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行胆道压力测定。采用经胆囊管留置细管进入胆道进行测压,通过中心静脉压的装置测量,分别测定术后第3、7、11天胆道压力。结果 3例术后第3天出现胆漏,第6天消失。所有患者顺利出院,无并发症。术后第3、7、11天胆道压力分别为(20.49±1.44)、(16.09±1.48)、(11.29±1.74)cm H2O,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0)。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后胆道压力逐渐降低,胆漏最可能在术后3 d左右发生,术后第7、11天后胆漏的机会明显减少。一期缝合的病人出院时并不增加胆道压力,不增加出院后胆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一期缝合 胆道压力 胆道测压
下载PDF
桐柏-大别山区高压变质相的构造配置 被引量:26
18
作者 游振东 钟增球 张泽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37-245,共9页
作为华北和扬子陆块间的碰撞造山带桐柏大别山区以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特征,从南到北变质相从低级到高级,代表俯冲带深度不同的变质产物,整体形成高压变质相系列。不过现今各变质相岩石的分布极受后期地壳规模的伸展构造控制,... 作为华北和扬子陆块间的碰撞造山带桐柏大别山区以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特征,从南到北变质相从低级到高级,代表俯冲带深度不同的变质产物,整体形成高压变质相系列。不过现今各变质相岩石的分布极受后期地壳规模的伸展构造控制,大别杂岩的穹隆作用更使高压变质相带的空间分布复杂化。超高压变质岩今日多呈大小不等的块体嵌布于相对低压的大别杂岩之内,造山带根部物质的热软化,使许多深层地幔物质得以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于大别杂岩内。它们之中广泛发育着减压退变质的显微结构,与大别杂岩内一些麻粒岩相表壳岩所保存的减压退变质证迹一样,同是挤出作用和碰撞后隆升的构造证迹。高压相系的发育使南桐柏山和大别山迥然不同于桐商( 商丹) 断裂以北的北秦岭北淮阳变质带。新近发表的同位素年代学(40Ar39 Ar) 资料:316 ~434 Ma ,已证明北秦岭是古生代变质带,它与桐柏- 大别印支期碰撞造山带差异甚大。这两个变质地温梯度差异甚大的变质地体的拼合,说明华北和扬子陆块碰撞的主缝合带是商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大别山 高压变质相系列 变质岩 构造配置
下载PDF
可拆除缝线技术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冯梅艳 潘岳松 +2 位作者 梁远波 孙霞 王宁利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评价传统小梁切除术和术中应用可拆除缝线技术在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提高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及提高长期眼压控制方面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1~2007)、OVID(1971~2007)、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1971~2007)和中国知网... 目的评价传统小梁切除术和术中应用可拆除缝线技术在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提高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及提高长期眼压控制方面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1~2007)、OVID(1971~2007)、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1971~2007)和中国知网(CNKI,1971~2007),收集有关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交叉核对,而后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341只眼。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术中应用可拆除缝线技术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RD=–0.23,95%CI(–0.31,–0.14),P<0.00001];提高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RD=–0.15,95%CI(–0.27,–0.02),P=0.02];但在长期眼压控制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3,95%CI(–0.37,0.10),P=0.27]。结论现有资料表明可拆除缝线可以降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但对长期眼压的控制并不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目的评价传统小梁切除术和术中应用可拆除缝线技术在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提高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及提高长期眼压控制方面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1~2007)、OVID(1971~2007)、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1971~2007)和中国知网(CNKI,1971~2007),收集有关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交叉核对,而后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341只眼。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术中应用可拆除缝线技术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RD=–0.23,95%CI(–0.31,–0.14),P<0.00001];提高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RD=–0.15,95%CI(–0.27,–0.02),P=0.02];但在长期眼压控制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3,95%CI(–0.37,0.10),P=0.27]。结论现有资料表明可拆除缝线可以降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但对长期眼压的控制并不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可拆除缝线 浅前房 滤过泡 长期眼压控制 META分析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洞错地区舍拉玛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保弟 王立全 +5 位作者 许继峰 陈莉 赵文霞 刘函 彭头平 李小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05-1616,共12页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块状产于斜长角闪岩及变质辉长岩中,详细的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研究确认,早期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及斜长石(大部分钠黝帘石化),后期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矿物组合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发育典型的"白眼圈"结构。利用LA-ICP-MS锆石U-Pb方法获得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时代为254±2Ma,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打开的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二叠世。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表明,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80-900℃和13-16k P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430-480℃和4.5-5.2k Pa,极有可能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发生高压麻粒岩相(甚至达到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现说明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部存在高压变质带,可能是大洋深俯冲的产物,这对研究青藏高原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西藏洞错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