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散文英译分析——以《项脊轩志》的两个译本为例
1
作者 崔凯 陈芍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7期14-17,共4页
接受美学理论是以审美主体欣赏、接受审美客体的具体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美学流派,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的重要性,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影响。而在翻译实践中,接受美学理论同样有启示作... 接受美学理论是以审美主体欣赏、接受审美客体的具体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美学流派,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的重要性,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影响。而在翻译实践中,接受美学理论同样有启示作用,其重要概念引起译者对读者的关注,进而影响译者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该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选取中国古典散文《项脊轩志》的两个英译本为对比研究材料,分析译者对期待视野或召唤结构的关注度,以及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在译本中的具体体现和相应影响,旨在探究接受美学理论之于散文英译的指导意义,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中国古典散文 散文翻译 《项脊轩志》 英译本 英译对比
下载PDF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古典散文英译策略——以David Pollard《项脊轩志》英译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蒙 王琳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71-76,共6页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对归有光《项脊轩志》的David Pollard译本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以生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译者多用物称主语,并...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对归有光《项脊轩志》的David Pollard译本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以生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译者多用物称主语,并注意了形合、意合之间的差异。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译者运用了意译、解释性翻译、添加译注等策略。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译者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传达了原文语言形式的美感。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提高了《项脊轩志》译文的翻译质量。分析表明,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翻译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策略 翻译适应选择论 DAVID Pollard 古典散文英译 《项脊轩志》
下载PDF
当景观被赋予深情——解读《项脊轩志》中蕴含的景观营造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李波 杜莉 《华中建筑》 2010年第8期150-152,共3页
旧城区改造这项工程的意义绝不应仅停留在对城市形象进行置换,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完善市政配套功能和改造物质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原有的生活场所的情感与记忆予以尊重和保留。该文借明代散文家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探索古人对于场... 旧城区改造这项工程的意义绝不应仅停留在对城市形象进行置换,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完善市政配套功能和改造物质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原有的生活场所的情感与记忆予以尊重和保留。该文借明代散文家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探索古人对于场所改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景观营造思想,藉此能对当前旧城改造的思路提供一些借鉴与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城改造 景观营造 恋地情结 《项脊轩志》
下载PDF
玄奘西行对唐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青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5,共8页
玄奘西行所带回的“烈士池”与“大象报恩”两个西域传说在中国本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中唐以后 ,它们作为小说创作的母题而被反复运用 ,产生了符合本土文化观念与审美趣味的巨大演变。论文论述了这两个母题在唐朝小说中的演变发展过程 ... 玄奘西行所带回的“烈士池”与“大象报恩”两个西域传说在中国本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中唐以后 ,它们作为小说创作的母题而被反复运用 ,产生了符合本土文化观念与审美趣味的巨大演变。论文论述了这两个母题在唐朝小说中的演变发展过程 ,指出这些母题在印度、中土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向 ,不同的情节发展表现出两国文化在某些核心观念上的巨大差异 ,作为文学接受的典型例子 ,这一个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大唐西域记》 烈士池 《杜子春》 大象报恩
下载PDF
《文选》所载诸篇史辞类序考证 被引量:1
5
作者 唐普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0-64,共5页
萧统所编《文选》载诸篇序共 70篇 ,其中以史辞为序者 10篇。这类序言 ,盖皆源于史书 ,作者别集编纂者或一些总集编纂者在编集时一并录入 ,可惜这些集子现已亡佚。从《文选》所载诸篇史辞类序 。
关键词 《文选》 史辞 《隋书·经籍志》 总集 别集 序言 考证
下载PDF
汉宣帝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晓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2-88,共7页
汉宣帝对民族关系的理想追求是“万国伏,贻长久”,其思想核心是“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因这一思想符合中原王朝的根本利益,因此成了后世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赵充国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主要由三大理论观点所构成:一是以夷击夷,... 汉宣帝对民族关系的理想追求是“万国伏,贻长久”,其思想核心是“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因这一思想符合中原王朝的根本利益,因此成了后世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赵充国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主要由三大理论观点所构成:一是以夷击夷,二是分化瓦解诸羌同盟,三是“威德并行”。从汉宣帝以及大臣们对赵充国的理论观点表示怀疑到逐渐理解和认同,说明任何一种理论都有一个被逐步认识和逐步接受的过程。魏相对少数民族出师应有名的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大气和大度,它既体现了汉朝主动改善汉匈关系的积极态度和诚意,也与汉宣帝“信威北夷”的思想比较合拍。萧望之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一是反对汉与乌孙和亲,二是“不伐丧”,三是“让而不臣”。尽管“让而不臣”是当时处理汉匈关系的最佳理论,却遭到了丞相黄霸和御史大夫于定国等重臣的普遍反对。由于汉宣帝采纳了萧望之“让而不臣”的理论并积极实践,才使汉朝出现了“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太平和繁荣局面。由此可见,真理并非都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就如何对待匈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这件事情而言,真理就为萧望之个别人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宣帝 赵充国 魏相 萧望之 思想
下载PDF
论传统汉字设计的文人意匠 被引量:1
7
作者 梁燕 《包装学报》 2011年第1期66-71,共6页
对汉字的装饰美化几乎是所有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中国古代充满文人意味的汉字设计主要体现在书法文字、花押签名以及诗文创作等方面,传统汉字设计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灵性,倾注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趣。通过对其文人意匠的研究,可... 对汉字的装饰美化几乎是所有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中国古代充满文人意味的汉字设计主要体现在书法文字、花押签名以及诗文创作等方面,传统汉字设计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灵性,倾注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趣。通过对其文人意匠的研究,可以帮助现代文字设计师充分认识现代设计中文人意味的缺失,并从传统设计中寻求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设计 书法文字 花押 神智体 璇玑图 文人意匠
下载PDF
从文坛大家到碑铭专家——从《文心雕龙》看蔡邕文学地位的变迁
8
作者 吴从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6,共6页
刘勰《文心雕龙》对蔡邕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说。从称引数量来看,《文心雕龙》在10篇中共论及蔡邕12次,这些称引大多集中于论述有韵之文的篇章中。可见《文心雕龙》颇重视蔡邕的有韵之文,将蔡邕视为东汉文坛名家,对其清辞丽句甚是赏识。但... 刘勰《文心雕龙》对蔡邕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说。从称引数量来看,《文心雕龙》在10篇中共论及蔡邕12次,这些称引大多集中于论述有韵之文的篇章中。可见《文心雕龙》颇重视蔡邕的有韵之文,将蔡邕视为东汉文坛名家,对其清辞丽句甚是赏识。但从文体的角度而言,《文心雕龙》仅盛赞蔡邕的碑、铭等,对其辞赋、散文等其他文体则不太看好,甚至有微言。刘勰的这些观点不过是对陆机、挚虞等人观点的继承与发挥。可见,在六朝时期蔡邕已由早期众体兼擅的大家变成了仅长于碑、铭的专家。《文心雕龙》的蔡邕观对《文选》以及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导致蔡邕文学地位的渐次下降和文学史大家地位的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邕 刘勰 《文心雕龙》 《文选》 陆机 挚虞 碑铭专家
下载PDF
金代两种诸宫调中外来语成分考察
9
作者 张海媚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26-331,共6页
《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是金代文学的双璧。金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因此两种诸宫调中有多少外来语成分值得关注。经考察,两种诸宫调受外来语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这和金朝的主流话语及诸宫调的文体有关。
关键词 《刘知远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 外来语 语法
下载PDF
佛教语境下科学知识何以可能——唯识宗的问题,天台宗的答案
10
作者 欧阳小建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0-13,36,共5页
唯识学把科学知识归为"不相应行法",认为其有"遍计所执性",是一种执著,需破除,但这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没必要的。其实,科学知识在佛教自身理论系统中就立足之地和存在价值,是佛教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唯识学把科学知识归为"不相应行法",认为其有"遍计所执性",是一种执著,需破除,但这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没必要的。其实,科学知识在佛教自身理论系统中就立足之地和存在价值,是佛教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佛学中的"菩萨道"思想、"三身"思想、天台宗的圆融观更是保证了科学知识一类的俗谛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知识 遍计所执性 不相应行法 方便 应身 圆融
下载PDF
论《项脊轩志》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丹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77-81,共5页
本文以语言手段为切入点,通过语音、语汇、语法、修辞格手段来浅析《项脊轩志》的语言风格,发现其在语音上音节匀称、平仄相协、节奏鲜明;在词汇上,叠音词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朴实简洁;在语法上,句式参差有致,灵活多变,杂而不乱;在... 本文以语言手段为切入点,通过语音、语汇、语法、修辞格手段来浅析《项脊轩志》的语言风格,发现其在语音上音节匀称、平仄相协、节奏鲜明;在词汇上,叠音词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朴实简洁;在语法上,句式参差有致,灵活多变,杂而不乱;在修辞上,运用了对比、比喻和用典,人物形象真实,情感真挚深沉,共同构成了《项脊轩志》含蓄朴实的语言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脊轩志》 语言手段 语言风格 抒情散文
下载PDF
浅论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抒情特色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玉琴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1-22,共2页
明代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用自然之笔抒写生命中的真实情感,尤其反映了祖母、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揭示了家庭中朴素的伦理亲情。归有光运用简洁、平淡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人类最朴实的情感,整篇散文的脉络是先讲"可... 明代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用自然之笔抒写生命中的真实情感,尤其反映了祖母、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揭示了家庭中朴素的伦理亲情。归有光运用简洁、平淡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人类最朴实的情感,整篇散文的脉络是先讲"可喜",再讲"可悲",并将景、事、情融为一体,展现了日常家庭生活中真挚而自然的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有光 《项脊轩志》 抒情特色 散文 艺术风格 明代
下载PDF
喜悦与悲怆——《项脊轩志》的感情抒写
13
作者 曹建国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0-61,64,共3页
归有光的散文以情见长,其《项脊轩志》从小处落笔,多富人情味,全文前喜后悲,饱蘸深情,令人感动。
关键词 《项脊轩志》 散文 归有光 情感
下载PDF
《郑志》与《郑记》关系新诠
14
作者 罗永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05-111,共7页
《郑志》《郑记》是记录郑玄及其门人弟子就经义相互问答的作品,原书均亡佚已久。前人多以为两书判然有别、各是一书,然而从史志目录著录《郑志》的篇卷变化及唐人征引《郑记》的情况来看,两书在流传过程中曾有内容上的分合。《郑志》... 《郑志》《郑记》是记录郑玄及其门人弟子就经义相互问答的作品,原书均亡佚已久。前人多以为两书判然有别、各是一书,然而从史志目录著录《郑志》的篇卷变化及唐人征引《郑记》的情况来看,两书在流传过程中曾有内容上的分合。《郑志》八篇大约成书于汉末三国时期,在后人的修撰中增入郑玄弟子间的对话而成十一卷本《郑志》,开元初年之前再次整理时又剔除了《郑记》之文而缩略为九卷。《郑记》一书出现则应是在十一卷本《郑志》成书以后,由郑门后学汇集郑玄弟子间互相问答之语撰集而成,当不晚于隋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志》 《郑记》 郑玄 经学
下载PDF
甬上宋元五家之一——任士林著述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利军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0年第10期67-71,95,共6页
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的浙籍儒士任士林被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称其为"甬上宋元五家之一"。关于其著述情况,一般史料都列出有《中易》《论语指要》《松乡集》,只是《松乡集》之名称多有不同。其实,任士林还曾参与《至元奉化县志... 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的浙籍儒士任士林被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称其为"甬上宋元五家之一"。关于其著述情况,一般史料都列出有《中易》《论语指要》《松乡集》,只是《松乡集》之名称多有不同。其实,任士林还曾参与《至元奉化县志》之编写。此外,经考证《中庸论语指要》一书乃《中易》和《论语指要》之误,非任士林之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士林 《松乡集》 《至元奉化县志》 《中易》 《论语指要》
下载PDF
中国古典散文及其英译中的修辞应用研究——以《项脊轩志》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冰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2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文章以《项脊轩志》及其三个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原文中的修辞特点及其在英译文中的再现效果。三个译本中,卜译(Pollard)采取了音译、加注、解释性翻译和删减非主要信息等策略,充分考虑了译本可读性与接受度,在传达原文内容及原文文... 文章以《项脊轩志》及其三个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原文中的修辞特点及其在英译文中的再现效果。三个译本中,卜译(Pollard)采取了音译、加注、解释性翻译和删减非主要信息等策略,充分考虑了译本可读性与接受度,在传达原文内容及原文文化信息层面实现了翻译的目的;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的译文非常流畅,文中归化气息较为明显,有着向母语为英文读者方向靠拢的倾向;刘译则较为符合母语为中文的译者的翻译习惯,在翻译过程中稍具异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脊轩志》 修辞 英译 古典散文
原文传递
天何言哉、天人相分与天人之际:儒家人学的复调结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剑涛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0,157,共17页
儒家人学旨在对“人是什么”做出回答。这一回答,循宗教与世俗两个向度展开。以前者论,神(天)人关系构成一条主轴;以后者言,人的德性本质构成另一条主线。理解儒家人学,需要同时沿循双线索进行交错观察。从总体上讲,儒家人学起自宗教溃... 儒家人学旨在对“人是什么”做出回答。这一回答,循宗教与世俗两个向度展开。以前者论,神(天)人关系构成一条主轴;以后者言,人的德性本质构成另一条主线。理解儒家人学,需要同时沿循双线索进行交错观察。从总体上讲,儒家人学起自宗教溃败与政治勃兴之际的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危机。因此,神(天)人关系成为儒家人学的一贯主题。由于儒家人学形成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让其成为政治失序的一种人学反应结果。儒家人学由此充分呈现出积极作为的人,如何应对“天不言”情况下的行为主动性建构的特质。直到政治失序危机过去,神(天)人关系再次成为关于人是什么的平衡性主题的时候,儒家人学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方才水落石出。如此,儒家人学在天何言哉、天人相分与天人之际的三个复调主题上,呈现其完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人学 自然之天 天人相分 天人之际 复调结构
原文传递
释斗建
18
作者 刘宁 《汉籍与汉学》 2022年第2期154-162,共9页
斗建是古代早期的一种利用北斗进行授时的制度。通过梳理斗建制度的形成过程、后人对斗建注解中的疑难之处、如何解决对斗建理解中的疑难,获得了如下发现:首先,斗建制度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其二,后人对斗建的注解存在者许多争执和困... 斗建是古代早期的一种利用北斗进行授时的制度。通过梳理斗建制度的形成过程、后人对斗建注解中的疑难之处、如何解决对斗建理解中的疑难,获得了如下发现:首先,斗建制度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其二,后人对斗建的注解存在者许多争执和困惑,争执点主要集中在对“杓”“衡”“魁”以及对杓建、衡建、魁建三个具体指针标准的界定上。其三,对斗建的理解提出了新的见解:一、在对杓建、魁建和衡建进行注解时,应强调杓、魁、衡泛指的意义。杓与魁都应涵盖天权星。二、重新确立了杓建、衡建和魁建的指针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建 授时 《天象玄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