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3篇文章
< 1 2 1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菌肽F1高产菌株筛选鉴定及其对多重耐药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1
作者 王群 吴嘉诺 +4 位作者 叶铸明 刘静乐 王娟 杨志杰 曹庸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1-361,共11页
该研究以L.paracasei subsp.Tolerans FX-6为出发菌株,经过^(60)Coγ射线辐照诱变,筛选出一株高产抗菌肽F1的突变菌株(菌26)。对菌26进行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与FX-6具有高度相似性。进一步对菌26的牛奶发酵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 该研究以L.paracasei subsp.Tolerans FX-6为出发菌株,经过^(60)Coγ射线辐照诱变,筛选出一株高产抗菌肽F1的突变菌株(菌26)。对菌26进行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与FX-6具有高度相似性。进一步对菌26的牛奶发酵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成功富集抗菌肽F1。通过抑菌实验发现,菌26的牛奶发酵粗提物对E.coli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3.16 mg/mL,较FX-6牛奶发酵粗提物的MIC降低了75%,同时抗菌肽F1的产量也提高了3.03倍,初步推断抗菌肽F1质量浓度与菌株的抑菌活性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前期研究已经发现抗菌肽F1对黏菌素耐药大肠杆菌SHP45的MIC为320.0μg/mL,该实验进一步研究表明当抗菌肽F1的质量浓度达到2×MIC时,可抑制50%以上的黏菌素耐药大肠杆菌SHP45生物膜的形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菌26比出发菌株具有更高的产抗菌肽F1能力,且抗菌肽F1对黏菌素耐药大肠杆菌SHP45的生物膜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研究为高产抗菌肽菌株的获得提供研究思路,并有望为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防控提供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f1 辐照诱变 黏菌素耐药大肠杆菌SHP45 抑菌活性 生物膜
下载PDF
弗莱维赫牛改良荷斯坦牛的杂交F1代生长性能研究
2
作者 杨阳 叶翠芳 +5 位作者 李广 陈爱江 王刚 景磊 王德泽 欧四海 《中国乳业》 2024年第3期23-28,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弗莱维赫牛改良荷斯坦牛的杂交代在生长过程中的发育性状优势,通过选种培育适合奶牛养殖场的乳肉兼用新品种牛。[方法]测定杂交F1代和荷斯坦青年牛出生到25月龄的体重、体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杂交F1代牛在不同月龄的... [目的]对比研究弗莱维赫牛改良荷斯坦牛的杂交代在生长过程中的发育性状优势,通过选种培育适合奶牛养殖场的乳肉兼用新品种牛。[方法]测定杂交F1代和荷斯坦青年牛出生到25月龄的体重、体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杂交F1代牛在不同月龄的生长发育比荷斯坦牛均快,最显著的是20月龄,虽然出生体重小2.8 kg,但20月龄体重多76 kg,日增重多0.16 kg,体斜长、胸围、胸深、尻宽分别多13 cm、8 cm、2cm、2 cm,尻长无差异。[结论]杂交F1代的日增重、体斜长、胸围、胸深、尻宽生长发育都优于荷斯坦牛,具备弗莱维赫牛生长快、增重快的品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维赫牛 荷斯坦牛 杂交f1 生长性能
下载PDF
不同种类粗饲料日粮对西杂F1代犊牛育肥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晓江 孙亚波 +2 位作者 于明 王景春 崔伟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38,共5页
选择16头5~6月龄、体重166.47±3.71 kg的西杂F1代犊牛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公母各半,进行育肥试验。从第1组到第4组依次饲喂含10%稻草、花生秸秆、羊草、野稗谷的日粮,日粮营养水平相同,试验期105 d,测定育肥牛生产性... 选择16头5~6月龄、体重166.47±3.71 kg的西杂F1代犊牛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公母各半,进行育肥试验。从第1组到第4组依次饲喂含10%稻草、花生秸秆、羊草、野稗谷的日粮,日粮营养水平相同,试验期105 d,测定育肥牛生产性能、日粮消化性能和育肥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第2组日增重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第3组与第1组、第4组差异显著(P<0.05);第4组与第1组差异显著(P<0.05)。(2)第2组的料重比最低,并与另外3组差异极显著(P<0.01)。(3)第2组DM、CP、EE的表观消化率最高,并与第1组差异显著(P<0.05);第2组的CF、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P<0.01)高于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钙、磷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第1组。(4)第2组的单位增重成本最低,增重收益和盈利最高,第2组盈利额分别比第1组和第4组每天多2.88元和2.22元。因此,肉牛育肥生产中利用花生秸秆作为主要粗饲料比较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饲料 西杂f1代犊牛 育肥
下载PDF
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癌症进展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溯源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1 位作者 李冬雪 张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分析ADGRF1在正常胰腺组织及PDAC组织中的mRNA水平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DGRF1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ERT-HPNE及多种PDAC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PDA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DGRF1的表达差异。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ADGRF1后,通过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DAC细胞AsPC-1、SW1990增殖能力的变化。构建稳定过表达ADGRF1的Patu8988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过表达ADGRF1引起的PDAC细胞增殖变化。利用RNA测序(RNA-sequence,RNA-seq)、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免疫浸润分析预测与ADGRF1促进PDAC癌症进展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ADGRF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均P=0.000)。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hTERT-HPNE细胞相比,多种PDAC细胞中ADGR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所上调(均P<0.05)。IHC结果显示ADGRF1在PDA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也高于癌旁组织。此外,下调ADGRF1能够抑制PDAC细胞AsPC-1、SW1990的增殖能力;而过表达ADGRF1则促进Patu8988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RNAseq、GSEA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的结果显示,ADGRF1的表达与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ADGRF1在PDA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PDAC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多个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 免疫 促癌作用
下载PDF
YTHDF1和EIF3C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冯世香 王光慧 +2 位作者 陈婷 张佳 赵娜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5期531-537,共7页
目的分析YTH结构域N6-甲基腺嘌呤RNA结合蛋白F1(YTHDF1)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C(EIF3C)在上皮性卵巢癌(EO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初诊收治的130例EOC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因... 目的分析YTH结构域N6-甲基腺嘌呤RNA结合蛋白F1(YTHDF1)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C(EIF3C)在上皮性卵巢癌(EO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初诊收治的130例EOC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因卵巢良性囊肿行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的正常卵巢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组织中YTHDF1 mRNA和EIF3C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中YTHDF1蛋白和EIF3C蛋白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YTHDF1 mRNA与EIF3C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YTHDF1蛋白、EIF3C蛋白表达情况与E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EO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EOC组织中YTHDF1 mRNA、EIF3C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C组织中YTHDF1蛋白、EIF3C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OC组织中YTHDF1 mRNA与EIF3C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02,P<0.001)。EOC组织中YTHDF1蛋白、EIF3C蛋白表达情况与肿瘤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显著关联性(P<0.05)。YTHDF1阴性患者的生存预后优于阳性患者(log-rank检验:χ^(2)=6.120,P=0.013)。EIF3C阴性患者的生存预后优于阳性患者(log-rank检验:χ^(2)=10.610,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Ⅲ期、病理分级Ⅲ级、淋巴结转移、较高的CA125水平以及YTHDF1蛋白、EIF3C蛋白阳性表达是EO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OC组织中YTHDF1、EIF3C表达升高,与不良临床病理特征有关。YTHDF1和EIF3C是潜在的评估EOC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性卵巢癌 YTH结构域N6-甲基腺嘌呤RNA结合蛋白f1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C 预后
下载PDF
杭白菊及其F1代单株头状花序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6
作者 吕金 李凤 +5 位作者 马天贵 周厚高 王凤兰 陈砚 罗红辉 伍青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5,共13页
通过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杭白菊及其F1代优选单株的花朵(头状花序)进行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杭白菊、杭F1-17和杭F1-22中分别检测到502、505和496个代谢物,三者共有代谢物309个。结合差异倍数值FC≥1.5和≤0.8筛选杭白菊vs杭F1-17... 通过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杭白菊及其F1代优选单株的花朵(头状花序)进行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杭白菊、杭F1-17和杭F1-22中分别检测到502、505和496个代谢物,三者共有代谢物309个。结合差异倍数值FC≥1.5和≤0.8筛选杭白菊vs杭F1-17和vs杭F1-22的差异代谢物中分别有135和206种上调、144和154种下调,其中,杭F1-17和杭F1-22的黄酮类代谢物山奈酚(FC为16.77和18.69)、木犀草素(FC为7.35和3.74)、异鼠李素(FC为3.21和6.38)、人体必须氨基酸之一的甲硫氨酸(FC为103.22和67.71)、主要有机酸苹果酸(FC为306.73和2.76)和柠檬酸(FC为4.82和12.16)、菊花主要保健成分绿原酸(FC为1.53和3.11)等物质的相对含量均明显上调。此外,与母本杭白菊相比,杭F1-17特有熊果酸、维生素A和K3等成分,杭F1-22特有鼠尾草酚、杨梅素、维生素B1等成分。以上研究表明杭白菊F1代优选单株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相对含量明显较母本高,同时在F1代单株中还检测到特有营养成分,且杭F1-17头状花序的托桂特性也为开发观食两用的优良茶用菊新品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 f1代单株 茶用菊 营养成分 液相质谱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D、F1+2、P-selectin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林彬 张铠 +1 位作者 王杰 陈新民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术后12个月以门诊形式进行随访,4例失访,共182例完成术后随访。根据术后12个月是否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分为PTS组(n=27)、非PTS组(n=155),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溶栓前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Logistic分析PTS发生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浆D-D、F1+2、P-selectin预测PTS发生价值,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不同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对PTS的影响。结果 PTS组年龄、BMI、静脉通畅评分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高于非PTS组(P <0.05);Logistic显示:BMI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是急性DVT患者发生PTS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PTS效能明显优于溶栓后1周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效能;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高表达患者发生PTS风险是低表达的4.211、2.550、3.189倍。结论 急性DVT患者置管溶栓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升高,其联合预测患者发生PTS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术 D-D f1+2 P-SELECTIN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的转录组分析
8
作者 白志元 徐菲 +4 位作者 杨午 王明贵 杨玉花 张海平 张瑞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42,共9页
【目的】探索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在RNA水平上的分子机制,以期从育性转变的角度为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以弱恢复型杂种F1(H3A×SXTH3)为研究对象,设置苗期短光照(植株育性... 【目的】探索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在RNA水平上的分子机制,以期从育性转变的角度为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以弱恢复型杂种F1(H3A×SXTH3)为研究对象,设置苗期短光照(植株育性不育)和正常光照(植株育性可育)处理,在盛花期分别采集不同大小的混合花芽进行转录组测序和RT-qPCR分析。【结果】筛选出3917个差异表达基因,苗期短光照处理后,2134个基因下调表达,1783个基因上调表达。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O显著富集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跨膜转运活性和细胞外围等功能在育性转变中行使着主要生物学功能;KEGG通路显著富集分析表明,戊糖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淀粉蔗糖代谢和植物昼夜节律等通路为育性转变的主要代谢通路。11个基因的RT-qPCR分析发现,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和PPR基因参与了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过程。【结论】推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与植物昼夜节律、PPR和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线粒体、花粉壁发育、碳水化合物代谢、糖转运和活性氧代谢等基因的异常表达相关,当昼夜节律通路的关键基因变化,引起PPR基因和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将会发生育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种f1 育性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冷季舍饲条件下两种全混合饲粮对萨藏杂交F1代育成母羊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9
作者 刘欣雨 任越 +3 位作者 刘孟君 达娃顿珠 尼玛次仁 谭占坤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7,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冷季舍饲条件下两种全混合饲粮对25~35 kg萨藏杂交F1代育成母羊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况、表型相近的萨藏杂交F1代育成母羊21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D组(CP 14.26%,ME 12.93 MJ/kg)、G... 试验旨在探究冷季舍饲条件下两种全混合饲粮对25~35 kg萨藏杂交F1代育成母羊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况、表型相近的萨藏杂交F1代育成母羊21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D组(CP 14.26%,ME 12.93 MJ/kg)、G组(CP 15.06%,ME 11.67 MJ/kg)饲喂不同蛋白、能量水平的全混合饲粮,对照组饲喂苜蓿和燕麦干草。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G组1~30 d平均日增重、31~60 d增重和平均日增重、1~60 d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D组和对照组(P<0.05),31~60 d料重比、1~60 d料重比显著低于D组(P<0.05);D组的1~30 d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31~60 d、1~60 d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组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含量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D组和对照组(P<0.05),G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组血清白蛋白和钙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组血清总胆汁酸和无机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组和G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冷季对萨藏杂交F1代育成母羊饲喂全混合饲粮可以提高生长性能,其中G组的饲喂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季 全混合饲粮 萨藏杂交f1代母羊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XMAC-F1偶极横波反射成像测井资料质量控制及应用
10
作者 王建红 雷磊 +2 位作者 陆次平 黄海龙 曹松 《海洋石油》 CAS 2024年第1期69-77,共9页
交叉偶极子横波反射成像测井技术是XMAC-F1仪器的拓展应用,分析横波反射成像资料可以得到井壁外的地质信息,合格的偶极声波数据是获取准确横波反射成像处理成果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声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文结合XMAC-F1数据采集原... 交叉偶极子横波反射成像测井技术是XMAC-F1仪器的拓展应用,分析横波反射成像资料可以得到井壁外的地质信息,合格的偶极声波数据是获取准确横波反射成像处理成果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声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文结合XMAC-F1数据采集原理,阐述了仪器测速、测井时仪器的居中性、仪器测量的方位数据、仪器旋转量是偶极声波质量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值对处理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偶极声波测井资料质量控制测前检查、测井数据监测、测速控制、仪器旋转控制、仪器方位质控等关键要点。数据质控方法实际应用取得明显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偶极声波原始数据质量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MAC-f1仪器 横波 反射成像 质量控制 应用
下载PDF
F1等级砝码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探讨
11
作者 朱香园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12期71-73,共3页
F1等级砝码作为现代质量计量标准量具之一,是检定传递F2等级及其以下砝码和相应的衡量仪器;也可与相应的衡量仪器配套使用。文章按照GB/T 4167—2011《砝码》,将F1等级砝码作为测量对象,分析其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文章探讨结构... F1等级砝码作为现代质量计量标准量具之一,是检定传递F2等级及其以下砝码和相应的衡量仪器;也可与相应的衡量仪器配套使用。文章按照GB/T 4167—2011《砝码》,将F1等级砝码作为测量对象,分析其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文章探讨结构为:首先阐述F1等级砝码的基本内容,作为研究方向;其次概述F1等级砝码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的内容,以及测量的模型,明确的研究内容;最后提出3种不确定度的评定,突出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等级砝码 测量结果 不确定度 评定方法
下载PDF
弗荷F1牛与荷牛在冷应激环境中血清部分白介素和补体含量监测
12
作者 徐烨 史文军 林为民 《养殖与饲料》 2024年第10期33-36,共4页
[目的]研究弗莱维赫乳肉兼用牛×荷斯坦奶牛杂交F1代乳肉兼用牛(以下简称弗荷F1牛)和荷斯坦奶牛(以下简称荷牛)在冷应激环境中血清部分白介素和补体含量的变化,比较2种牛抗病力的差异,为弗莱维赫牛改良奶牛实现乳肉牛融合发展提供... [目的]研究弗莱维赫乳肉兼用牛×荷斯坦奶牛杂交F1代乳肉兼用牛(以下简称弗荷F1牛)和荷斯坦奶牛(以下简称荷牛)在冷应激环境中血清部分白介素和补体含量的变化,比较2种牛抗病力的差异,为弗莱维赫牛改良奶牛实现乳肉牛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试验在石河子市的2个牛场进行,采用品种分组试验设计,根据组间日龄、胎次、体质量相近的原则,从400头牛中选取30头弗荷F1牛和30头荷牛为试验对象,均包括犊牛、青年牛、育成牛、产奶中期牛和干奶牛各6头,使用白介素和补体检测试剂盒监测,主要监测白介素2、白介素3、白介素6、白介素10和补体3、补体4等指标。[结果]弗荷F1牛在产奶中期的IL-2含量平均高于荷牛1.12 pg/mL(P<0.05);弗荷F1牛犊牛、育成牛、干奶期的IL-3含量分别高于荷牛1.05、1.51、0.72 pg/mL(P<0.05);弗荷F1牛在各阶段的IL-6含量均低于荷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弗荷F1牛在育成期IL-10含量平均高于荷牛2.0 pg/mL(P<0.05)。弗荷F1牛各阶段的补体C3含量分别高于荷牛1.26、1.06、0.88、1.09、2.03 ng/mL(P<0.05);弗荷F1牛在育成、青年、干奶期的补体C4含量分别高于荷牛1.38、2.14、1.96 ng/mL(P<0.05)。[结论]弗荷F1牛在冷应激条件下可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较强的免疫水平和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荷f1 荷牛 冷应激 白介素 补体 监测 抗病力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1+2、TAT、AT-Ⅲ、D-Dimer对早期复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8
13
作者 祝丽琼 陈慧 +5 位作者 杜碧君 谭剑平 刘颖琳 王蕴慧 张睿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与早期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及各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RSA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10...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与早期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及各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RSA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103例RSA已孕者(AEP组)、103例有RSA病史现未孕者(ANP组)及40例正常早孕者(NEP组)及40例健康未孕者(NNP组)血清中F1+2、TAT、AT-Ⅲ、D-Dimer水平;并以ROC曲线方法判断PTS引起的RSA发生时以上各个指标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ANP组血浆F1+2、D-Dimer水平显著高于NNP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8);而且流产3次者较2次者指标水平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7)。F1+2与D-Dimer判断RSA未孕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最佳筛查界值分别为55.11nmol/L(AUC=0.767)及233.50μg/L(AUC=0.636)。2.ANP组血浆TAT水平高于NNP组,AT-Ⅲ水平低于NNP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AEP组血浆F1+2、TAT、D-Dimer水平高于NEP组,AT-Ⅲ水平低于NEP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RSA与PTS存在相关性;RSA患者在孕前已经表现为PTS,PTS的标志物F1+2、D-Dimer可用于RSA未孕人群流产原因的筛查,其水平越高,流产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血栓前状态 f1+2 TAT AT-Ⅲ D-DIMER
下载PDF
基于GISH的甘蔗与蔗茅属间杂交F_1后代染色体组成及核型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先宏 杨清辉 +2 位作者 李富生 何丽莲 何顺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5-1091,共7页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spp.)与蔗茅(Erianthus fulvus)杂交F1材料的染色体组成及核型差异。【方法】以甘蔗与蔗茅间杂交所获得的16份F1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单色及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研究,在G...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spp.)与蔗茅(Erianthus fulvus)杂交F1材料的染色体组成及核型差异。【方法】以甘蔗与蔗茅间杂交所获得的16份F1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单色及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研究,在GISH的基础上对3份材料的中期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GISH的研究结果表明,子代材料中具有7—10条不等的父本染色体;由于母本遗传物质对父本遗传物质的排斥作用引起的染色体消减及片段化导致父本染色体在子代中有断裂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间期核中亲本染色质以分散的方式单独分布;3份材料的中期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的公式分别为2n=92=80m(4SAT)+12sm、2n=88=82m+6sm及2n=88=78m(2SAT)+10sm,核型分类为2C、2C和2B。【结论】甘蔗×蔗茅杂种F1的染色体组成为n+n及2n+n,它们的核型均为较原始的染色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茅 f1子代 基因组原位杂交 核型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4个壳色选系F_1幼虫的生长比较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庆恒 邓岳文 +1 位作者 杜晓东 符韶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8-492,共5页
2006年4月,从湛江流沙港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养殖群体挑选黑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壳色马氏珠母贝个体为亲本建立建立黑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壳色选系F1。分别在受精后第8天、14天和21天,从4个壳色系随机各取样50个幼虫,测量... 2006年4月,从湛江流沙港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养殖群体挑选黑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壳色马氏珠母贝个体为亲本建立建立黑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壳色选系F1。分别在受精后第8天、14天和21天,从4个壳色系随机各取样50个幼虫,测量每个个体的壳长与壳高,并利用方差分析比较4个壳色系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实验期间4个壳色系的平均壳长和壳高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第8天、14天和21天,黑壳色系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长,分别为(105.77±6.47)μm、(132.20±13.48)μm和(198.17±22.61)μm;白壳色系具有最小的平均壳长,分别为(94.35±4.29)μm、(120.13±10.50)μm和(178.25±19.61)μm。在第8天、14天和21天,黑壳色系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高,分别为(99.47±6.22)μm、(126.83±9.87)μm和(187.73±7.54)μm;第8天和21天,白壳色系具有最小的平均壳高,分别为(87.33±5.02)μm和(172.70±13.78)μm;在第14天,黄壳色系具有最小的平均壳高(112.40±9.84)μm。本结果初步说明在幼虫阶段马氏珠母贝壳色和生长性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为马氏珠母贝的壳色系列进一步选育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壳色系g f1幼虫 生长比较
下载PDF
真菌EST-Ⅰ及EST-Ⅱ对人参皂苷Rg1定向转化为人参皂苷F1的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吴秀丽 张怡轩 +3 位作者 赵文倩 王金辉 吴春福 李铣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筛选能将人参皂苷Rg1定向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F1的真菌。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从三七总皂苷中分离纯化出人参单体皂苷Rg1;采用固体与液体发酵培养法,从325株真菌中筛选到能对单体人参皂苷Rg1进行生物转化的菌株。采用1H-NMR1、3C-NMR... 目的筛选能将人参皂苷Rg1定向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F1的真菌。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从三七总皂苷中分离纯化出人参单体皂苷Rg1;采用固体与液体发酵培养法,从325株真菌中筛选到能对单体人参皂苷Rg1进行生物转化的菌株。采用1H-NMR1、3C-NMR波谱手段及理化性质鉴定人参皂苷Rg1及其转化产物。结果发现真菌菌株EST-Ⅰ与EST-Ⅱ将人参皂苷Rg1定向转化为人参皂苷F1,说明两种菌株能产生特异性水解C-6位葡萄糖的β-葡萄糖苷酶。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制备稀有人参皂苷F1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转化 人参皂苷f1 人参皂苷RG1 真菌
下载PDF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 被引量:17
17
作者 胡孔新 王静 +7 位作者 周蕾 闫中强 李伟 姚李四 牛春莉 李瑾 马颖 陈维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的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方法。方法胶体金标记纯化鼠疫F1抗原,双抗原夹心法原理制成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并对兔、羊、人和黄鼠血清进行检测评价。结果用80份不同动物种属的阴性血清进行检测,未出现非特异... 目的建立检测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的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方法。方法胶体金标记纯化鼠疫F1抗原,双抗原夹心法原理制成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并对兔、羊、人和黄鼠血清进行检测评价。结果用80份不同动物种属的阴性血清进行检测,未出现非特异性反应,对5份恢复期病人血清、13份免疫兔血清和2份免疫羊血清检测也取得阳性结果,对于8份I HA临界阳性(滴度1∶20)的达乌尔黄鼠血清检出阳性6份。结论建立了可以用于现场快速检测鼠疫F1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菌 f1抗原 胶体金 免疫层析法
下载PDF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及其种间F_1代抗旱性鉴定初探 被引量:37
18
作者 王跃进 杨亚州 +2 位作者 张剑侠 潘学军 万怡震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1-714,共4页
在盆栽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了中国葡萄属野生种8个种的11个株系及野生种燕山葡萄与美 洲种河岸葡萄杂交F1代的叶片失绿黄化程度、相对含水量和原生质体细胞膜透性,并以这3项指标综合评 价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及其种间F1代的抗旱性。结... 在盆栽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了中国葡萄属野生种8个种的11个株系及野生种燕山葡萄与美 洲种河岸葡萄杂交F1代的叶片失绿黄化程度、相对含水量和原生质体细胞膜透性,并以这3项指标综合评 价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及其种间F1代的抗旱性。结果表明,中国葡萄属野生种中:燕山葡萄燕山-1为高抗 类型;葡萄泰山-1为中抗类型;葡萄安林-2、山葡萄泰山-11、秋葡萄江西-2和平利-7、复 叶葡萄甘肃-91和南郑-2、毛葡萄渭南-3、华东葡萄广西-1为低抗类型;刺葡萄塘尾为不抗类型。燕 山-1×河岸葡萄杂交F1代的抗旱性表现为连续分离现象,个别杂种单株的抗旱性表现为超亲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属 种质资源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 f1 抗旱性
下载PDF
红阳猕猴桃杂交F_1代果实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倾向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明章 邱利娜 +2 位作者 王丽华 郑晓琴 廖明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4,F0003,共5页
为探讨猕猴桃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特点,以红阳猕猴桃杂交F1代为材料,分析研究了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等主要性状遗传倾向特点。结果表明,果实大小呈现趋小的遗传趋势,群体遗传水平呈退化负向趋势;杂交后代果实被毛程度呈趋向中粗偏... 为探讨猕猴桃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特点,以红阳猕猴桃杂交F1代为材料,分析研究了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等主要性状遗传倾向特点。结果表明,果实大小呈现趋小的遗传趋势,群体遗传水平呈退化负向趋势;杂交后代果实被毛程度呈趋向中粗偏离母本光滑的遗传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超亲遗传倾向;果实子房红色着色程度表现趋向于非红色偏离母本的遗传倾向,也有少量超亲个体,表现一定的杂种优势;果实干物质呈现超亲遗传趋势,且偏向母本性状。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子房红色着色程度以及干物质含量都表现为数量性状连续变异遗传的特征,果皮表面被毛程度属多基因控制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阳猕猴桃 f1 果实性状 遗传倾向
下载PDF
唇鱼骨、花鱼骨及其杂交F_1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3 位作者 胡廷尖 王雨辰 沈土山 姚子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3-499,共7页
运用3种多元分析法分析了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花鱼骨H.maculates及其杂交F1(唇鱼骨♀×花鱼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杂交F1在体形和体色上完全偏向于母本唇鱼骨,仅背部的小黑点是继承了花鱼骨的形态特征;唇鱼骨、花鱼骨和... 运用3种多元分析法分析了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花鱼骨H.maculates及其杂交F1(唇鱼骨♀×花鱼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杂交F1在体形和体色上完全偏向于母本唇鱼骨,仅背部的小黑点是继承了花鱼骨的形态特征;唇鱼骨、花鱼骨和杂交种F1的可数性状中背鳍、臀鳍、胸鳍和腹鳍条数基本上一致,各项差异均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9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0.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的形态与唇鱼骨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6.7%~100%(P1)、87.9%~100%(P2),综合判别率为9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鱼骨] 花[鱼骨] 杂交f1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