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稀土硼化物(La_(0.55)Ba_(0.45))B_6与(La_(0.4)Eu_(0.6))B_6阴极材料的研制 被引量:6
1
作者 柳术平 杨庆山 +2 位作者 陈卫平 刘甲祥 李中华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2006年第3期8-11,共4页
针对随电子束和离子束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对相关阴极材料有着更高电性能要求的情况,进行了多元稀土硼化物(La0.55Ba0.45)B6与(La0.4Eu0.6)B6阴极材料的研制。检测结果表明,(La0.55Ba0.45)B6与(La0.4Eu0.6)B6阴极材料的性能明显优于原单一... 针对随电子束和离子束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对相关阴极材料有着更高电性能要求的情况,进行了多元稀土硼化物(La0.55Ba0.45)B6与(La0.4Eu0.6)B6阴极材料的研制。检测结果表明,(La0.55Ba0.45)B6与(La0.4Eu0.6)B6阴极材料的性能明显优于原单一稀土硼化物LaB6阴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稀土硼化物 阴极材料 ({{0.{0.55 ba{0.45)b6 ({{0.{0.4 {0.0.6)b6 研制
下载PDF
Bi_(1.6)La_(0.4)Ti_2O_7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如麒 徐初东 朱贵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2,共5页
采用化学溶液沉积法在ITO基片上制备不同退火温度的掺镧钛酸铋Bi1.6La0.4Ti2O7(BLT)薄膜。研究了其结构、介电性能、漏电流密度与外加电压I-V关系曲线和光学带隙。XRD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经500、550、600℃1 h退火后的薄膜的主晶相为... 采用化学溶液沉积法在ITO基片上制备不同退火温度的掺镧钛酸铋Bi1.6La0.4Ti2O7(BLT)薄膜。研究了其结构、介电性能、漏电流密度与外加电压I-V关系曲线和光学带隙。XRD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经500、550、600℃1 h退火后的薄膜的主晶相为烧绿石结构,无杂相生成,600℃时BLT薄膜衍射峰比其他两种温度的强。在1 kHz频率下测得的介电常数、损耗因子分别为114,3%;129,3%;194,6%。BLT薄膜的漏电流密度与外加电压关系曲线表明,BLT薄膜600℃的漏电流比550和500℃稍微减小。通过透射谱分析得到BLT薄膜的光学带隙几乎不受温度影响,均为3.7 eV。这些结果表明制备BLT固溶体薄膜较佳为退火温度600℃,具有较好的性能,在光电器件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溶液沉积法 bI1 6la0 4Ti2O7 光学带隙 介电
下载PDF
La_(0.7)Sr_(0.3)Ga_(0.6)Fe_(0.4)O_(3-δ)氧离子导体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玉 程继贵 +1 位作者 李培培 李世松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6-1340,共5页
以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盐为原料,通过甘氨酸-硝酸盐法(GNP)合成出La_(0.7)Sr_(0.3)Ga_(0.6)Fe_(0.4)O_(3-δ)(LSGF)粉末,经压制、烧结后,得到LSGF烧结体试样。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所得前驱体及其煅烧后粉体的相组成进行分析;采用扫描... 以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盐为原料,通过甘氨酸-硝酸盐法(GNP)合成出La_(0.7)Sr_(0.3)Ga_(0.6)Fe_(0.4)O_(3-δ)(LSGF)粉末,经压制、烧结后,得到LSGF烧结体试样。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所得前驱体及其煅烧后粉体的相组成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冠电子能谱仪(EDS)对烧结体的微观组织和成分进行了观察,还对烧结体的致密度、电导率和热膨胀系数等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甘氨酸-硝酸盐法所制备的前驱体粉末在700℃煅烧5 h后可获得具有单一钙钛矿结构的LSGF粉末,其晶粒尺寸在45 nm左右,所制备的LSGF烧结体在400~900℃范围的电导率在3.97~4.42 S·cm^(-1)之间,热膨胀系数在9.2×10^(-6)~11.12×10^(-6)K^(-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硝酸盐法 la0 7 SR0 3 Ga0 6 Fe0 4 O3-δ材料 氧离子导体 电导率
下载PDF
有机模板硼酸盐[C_6N_2H_(18)]_(0.5)[B_5O_6(OH)_4]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变温荧光性质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阳 郑化安 +2 位作者 付东升 张云 孟长功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1-966,共6页
以硼酸和有机胺为原料在水溶液体系中合成了一种有机模板硼酸盐[C6N2H18]0.5[B5O6(OH)4](1a),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检测。此外,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及固态荧光光谱等表征。结... 以硼酸和有机胺为原料在水溶液体系中合成了一种有机模板硼酸盐[C6N2H18]0.5[B5O6(OH)4](1a),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检测。此外,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及固态荧光光谱等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0.8593(2)nm,b=1.4015(4)nm,c=1.0293(3)nm,β=104.723(3)°,V=1.1989(6)nm3,Z=4。阴离子基团[B5O6(OH)4]-通过强的氢键连接形成具有三种不同形状孔道的新颖三维超分子骨架结构。该化合物在波长为248 nm的激发光下,发射出最大发射波长为375 nm的紫外光。对化合物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后,其荧光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模板硼酸盐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C6N2H18]0 5[b5O6(OH)4
下载PDF
粉末粒度对SPS固相烧结La_(0.6)Eu_(0.4)B_6阴极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宁 张久兴 +2 位作者 包黎红 魏永峰 李晓娜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1-315,共5页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出La_(0.6)Eu_(0.4)B_6纳米粉体,将球磨后的纳米粉进行放电等离子(SPS)烧结,制备出了高致密的La_(0.6)Eu_(0.4)B_6多晶块体材料。系统研究了烧结温度、烧结压力对样品致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出La_(0.6)Eu_(0.4)B_6纳米粉体,将球磨后的纳米粉进行放电等离子(SPS)烧结,制备出了高致密的La_(0.6)Eu_(0.4)B_6多晶块体材料。系统研究了烧结温度、烧结压力对样品致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热压烧结方法相比有效降低了烧结温度,制备出的样品密度、维氏硬度和抗弯强度分别达到4.71g/cm3、23.37GPa和295.14MPa,这些值均高于传统热压烧结方法。热电子发射结果表明,当阴极温度为1873K时,最大发射电流密度为33.74A/cm2。实验过程中还发现,在相同烧结工艺下,球磨纳米粉与粗粉相比,维氏硬度、抗弯强度和热电子发射电流密度分别提高了28%、58%和32%。因此,在固相烧结过程中,粉末粒度的减小,更有助于烧结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等离子烧结 多晶la0 6eu0 4b6 球磨粉末 粉末粒度
原文传递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患儿ATP6V0A4和ATP6V1B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高延霞 窦以河 +2 位作者 隋爱华 郎艳华 邵乐平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rdRTA)患儿ATP6VOA4和ATP6V181基因的突变,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PCR扩增基因组DNA,直接测序分析来自3个家系3例患儿的ATP6VOA4和ATP6V181基因的突变位点,选取不相关的10...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rdRTA)患儿ATP6VOA4和ATP6V181基因的突变,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PCR扩增基因组DNA,直接测序分析来自3个家系3例患儿的ATP6VOA4和ATP6V181基因的突变位点,选取不相关的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1例患儿携带ATP6VOA4基因的1个新的纯合无义突变(P.R194X);1例患儿携带ATP6V181基因1个新的杂合无义突变(p.R114X)和1个已经报道过的杂合突变P.1386fsX441;第3例患儿未发现以上2个基因的突变。结论对中国rdRTA患者基因突变分析有利于了解该类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增强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酸中毒 远端 突变 ATP6V0A4 ATP6V1b1
原文传递
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患者的基因突变分析和临床表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文聪 董冰子 +11 位作者 张瑞晓 刘志英 辛卿 石晓梦 韩玥 郎艳华 赵向忠 蔡琰 尤青青 孙艳 杜华晟 邵乐平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12-722,共11页
目的对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方法通过Sanger测序或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 目的对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方法通过Sanger测序或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市立医院确诊的来自37个家系的44例原发性dRTA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根据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的分类标准和指南评估变异致病性。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研究。结果44例dRTA患者共确定SLC4A1基因7个变异,ATP6V0A4基因17个变异,ATP6V1B1基因15个变异,其中新增11个新变异;根据ACMG指南,39个变异中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和良性变异分别为22、16和1个。9例患者是SLC4A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RTA,4例患者为SLC4A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RTA合并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并伴有贫血,14例和8例患者分别为ATP6V0A4基因和ATP6V1B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RTA,2例患者不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仅携带1个ATP6V1B1杂合突变,7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43例患者均为完全性dRTA,1例患者为不完全性dRTA。ATP6V0A4基因和ATP6V1B1基因突变导致患者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病率分别为2/14和6/10。成人、儿童和婴幼儿慢性肾脏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4、2/4、1/36。经以枸橼酸钾钠合剂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的生长发育(28/40)和电解质紊乱(41/44)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本研究44例原发性dRTA共发现3个致病基因SLC4A1、ATP6V0A4、ATP6V1B1的39个变异位点,其中11个为新变异。dRTA人群基因型和表型密切相关。经恰当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获得改善。本研究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将为dRTA人群的遗传咨询和诊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中毒 肾小管性 突变 基因型 表型 SLC4A1基因 ATP6V0A4基因 ATP6V1b1基因
原文传递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患儿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黄霖 王筱雯 +6 位作者 栾江威 戚畅 丁娟娟 祝高红 袁莉 沈先涛 伍兴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44-349,共6页
目的对确诊的6例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病例行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确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的6例dRTA患儿行病史资料采集及相关辅助检查,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留... 目的对确诊的6例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病例行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确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的6例dRTA患儿行病史资料采集及相关辅助检查,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留取静脉全血进行Trio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经全谱遗传病精准诊断云平台系统分析筛选和数据分析,对可疑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后应用蛋白预测软件进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6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均符合dRTA的诊断,均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1例患儿出现X型腿,1例患儿出现骨质疏松。辅助检查均提示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3例患儿出现肾脏钙质沉着,2例患儿出现肾脏结石,所有患儿的父母亲均无临床表型。1例患儿为SLC4A1基因纯合突变[c.2102(exon17)G>A,p.G701D],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该患儿同时合并dRTA及溶血性贫血;3例为SLC4A1基因杂合突变,均为De novo突变[c.1766(exon14)G>A,p.R589H,c.1765(exon14)C>T,p.R589C],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确诊年龄与肾脏影像学异常存在相关性。1例为ATP6V1B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06(exon9)C>T,p.P269L;c.1153(exon12)C>A,p.P385T],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1例为ATP6V0A4基因纯合无义突变[c.1899C>A,p.Y633X,208],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结论SLC4A1、ATP6V1B1、ATP6V0A4是目前已明确的dRTA的主要致病基因,其突变特点及遗传方式与临床表型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对可疑的dRTA患者行早期分子诊断,有助于临床表型的筛查及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基因突变 SLC4A1基因 ATP6V1b1基因 ATP6V0A4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