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
1
作者 黄强 王宇 +5 位作者 江渊 梁道斌 黄锐洁 秦小超 潘燕妮 和鹰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1-24,29,共5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其分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确诊组(血或组织液培育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简称A组(62例),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临床诊断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诊断],简称B组(58例)。检测患者(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诊断效能。结果A组的(1-3)-β-D葡聚糖和PCT水平均高于B组,CD4^(+)T淋巴细胞个数低于B组(P<0.05);(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为0.933,(1-3)-β-D葡聚糖单独检测的AUC是0.812,PCT单独检测的AUC为0.883,CD4^(+)T淋巴细胞单独检测的AUC是0.810,(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皆优于三项单独检测,表明(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皆优于单一指标诊断,且联合检测的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92.43%和0.580,均高于三项单独检测。结论(1-3)-β-D葡聚糖联合PCT和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对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帮助医生分析出高危风险患者,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也承担预后效果的判断依据,对治疗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PCT CD4^(+)T淋巴细胞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下载PDF
STRUCTURE,MOLECULAR WEIGHT AND BIOACTIVITIES OF(1→3)-β-D-GLUCANS AND ITS SULFATED DERIVATIVES FROM FOUR KINDS OF LENTINUS EDODES 被引量:5
2
作者 UnursaikhanSurenjav 张俐娜 +3 位作者 Xiao-juanXu MeiZhang PeterChiKeungCheung Fan-boZeng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Lentinan samples,(1→3)-β-D-glucans containing 4.6-15.2 wt% proteins,coded as L-I_1 L-I_2 L-I_3 and L-I_4(L-I)were isolated from four kinds of Lentinus edodes.These glucans were treated with acetone to remove the pro... Lentinan samples,(1→3)-β-D-glucans containing 4.6-15.2 wt% proteins,coded as L-I_1 L-I_2 L-I_3 and L-I_4(L-I)were isolated from four kinds of Lentinus edodes.These glucans were treated with acetone to remove the protein in orderto obtain free protein glucans coded as LNP-I_1,LNP-I_2.LNP-I_3 and LNP-I_4(LNP-I).The free-protein polysaccharideswere sulfated to give derivatives(S-LNP-I)with degree of substitution(DS)from 0.4-0.8.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weight-average molecular weight(M_w)of the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infrared spectroscopy,elemental analysis,^(13)C-NMR,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laser light scattering(SEC-LLS)and viscometry.The effects ofstructure and conformation of the polysaccharides on antitumor activities were assayed in vivo(Sarcoma 180 solid tumors)and in vitro(Sarcoma 180,HL-60,MCF-7 and Vero tumor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of thesamples L-I and LNP-I in 0.2 mol/L NaCl aqueous solution existed as triple-helical chains with high rigidity and in dimethylsulfoxide(DMSO)as single-flexible chains.Interestingly,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LNP-I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veglucans(L-I),whereas their sulfated derivatives have higher inhibition ratio against Sarcoma 180 than LNP-I.The resultsreveal that the binding of protein,sulfated modification and the triple helix conform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enhancement of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on the w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glucans Lentinus Edodes Molecular weight PROTEIN Sulfated derivative Antitumor activity.
下载PDF
CRITICAL CONCENTRATIONS OF α(1→3)-D-GLUCAN FROM LENTINUS EDODES IN NaOH AQUEOUS SOLUTION
3
作者 张俐娜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01-507,共7页
Critical concentrations of α-(1→3)-D-glucan L-FV-Ⅱ from Lentinus edodes were studied by viscometry andfluorescence probe techniques. The dependence of the reduced viscosity on concentration of the glucan in 0.5 mol... Critical concentrations of α-(1→3)-D-glucan L-FV-Ⅱ from Lentinus edodes were studied by viscometry andfluorescence probe techniques. The dependence of the reduced viscosity on concentration of the glucan in 0.5 mol/L NaOHaqueous solutions with or without urea showed two turning points corresponding to the dynamic contact concentration c_s andthe overlap concentration c~* of the polymer. The values of c_s and c~* were found to be 1×10^(-3) g cm^(-3) and 1.1×10^(-2) g cm^(-3),respectively, for L-FV-Ⅱ in 0.5 mol/L NaOH aqueous solutions. The two critical concentrations of L-FV-Ⅱ in 0.5 mol/LNaOH aqueous solutions were also found to be 1.2×10^(-3) g cm^(-3) fbr c_s and 9.2×10^(-3) g cm^(-3) for c~* from the concentrationdependence of phenanthren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The overlap concentration c~* of L-FV-Ⅱ in 0.5 mol/L NaOH aqueoussolu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olystyrene with same molecular weight in benzene, owing to the fact that polysaccharidetends to undergo aggregation caused by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A normal viscosity behavior of L-FV-Ⅱ in 0.5 mol/L urea/0.5 mol/L NaOH aqueous solutions can still be observed in an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 range at 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13)-D-glucan Lentinus edodes Critical concentration VISCOMETRY FLUORESCENCE
下载PDF
木霉TP-24固态发酵生产β-1,3-葡聚糖酶产酶条件优化研究
4
作者 易华西 熊善柏 张兰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7,共4页
采用响应面法(RSM)对木霉TP-24固态发酵生产-β1,3-葡聚糖酶的培养基组成(碳源酵母粉、氮源NH4NO3和料水比)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以麸皮为基质、添加到1.91%酵母粉1、.99%NH4NO3和15.79mL水的培养基中,接种木霉TP-24菌株于30℃发酵... 采用响应面法(RSM)对木霉TP-24固态发酵生产-β1,3-葡聚糖酶的培养基组成(碳源酵母粉、氮源NH4NO3和料水比)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以麸皮为基质、添加到1.91%酵母粉1、.99%NH4NO3和15.79mL水的培养基中,接种木霉TP-24菌株于30℃发酵4d,β-1,3-葡聚糖酶活力可达到594.37U/g(单位干曲),比对照产酶水平提高了273.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β-1 3-葡聚糖 酵母β-1 3-葡聚糖酶 固态发酵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田素飞 朱文秀 +4 位作者 褚云卓 李富顺 郭丽洁 丁丽萍 尚红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88-91,共4页
探讨(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收集2009年同时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科室送检真菌抗原情况,重症医学科的(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真菌菌种分布情况... 探讨(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收集2009年同时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科室送检真菌抗原情况,重症医学科的(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真菌菌种分布情况以及(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情况。同时送检(1,3)-β-D-葡聚糖和真菌培养共275例,重症医学科送检最多,共178例: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36例(阳性率20.22%);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同时真菌培养阳性者25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0例,热带假丝酵母菌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阿萨希毛孢子菌2例,克柔假丝酵母菌1例,烟曲霉1例。11例(1,3)-β-D-葡聚糖假阳性,9例存在细菌菌血症。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应加强真菌感染监测。深部真菌感染中,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最多见。细菌菌血症可能造成(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鹏 李小宁 欧成举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5期564-565,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真菌感染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95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真菌感染患者和100例临床及微生物学检查均排除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真菌感染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95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真菌感染患者和100例临床及微生物学检查均排除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及健康者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5例真菌培养阳性且结合临床诊断确定为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90例阳性,阳性率为94.74%,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2.28±22.84)pg/mL,阴性对照组为(3.79±1.96)pg/mL。两组数据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为真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真菌感染 诊断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政 李文闻 +2 位作者 石青峰 蒋冬香 王玉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93-99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08例深部组织真菌感染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并对可疑感染标本进行培养。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5.97±2...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08例深部组织真菌感染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并对可疑感染标本进行培养。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5.97±2.94)pg/mL,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分别为(99.96±37.04)pg/mL、(31.27±23.67)p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18.49、7.70,P<0.05、P<0.05);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与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11.48,P<0.05)。真菌培养法与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对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0%及74.07%,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30.13,P<0.0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适用于早期诊断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引起的临床深部组织感染,可协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用常规方法难以确诊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组织真菌感染 1 3-Β-D-葡聚糖 假丝酵母菌 真菌培养
下载PDF
(1→3)-α-D-葡聚糖的季铵盐合成及其抗菌活性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天奇 李翰祥 +1 位作者 姚进孝 谭天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8-420,共3页
来源于Penicillium chrysongenum的碱溶性(1→3)-α-D-葡聚糖与缩水甘油基三甲基季铵盐酸盐(glycidyltri methylammonium chloride,GTMAC)反应,生成葡聚糖季铵盐。IR图谱中季铵基团上的甲基的变角振动峰1480cm-1、伸缩振动峰2872cm-1变... 来源于Penicillium chrysongenum的碱溶性(1→3)-α-D-葡聚糖与缩水甘油基三甲基季铵盐酸盐(glycidyltri methylammonium chloride,GTMAC)反应,生成葡聚糖季铵盐。IR图谱中季铵基团上的甲基的变角振动峰1480cm-1、伸缩振动峰2872cm-1变化明显,1H-NMR表征确定季铵基团在糖环2、4位连接。该葡聚糖的最低抑菌浓度对大肠杆菌为1.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0 mg/mL。细胞质释放检测结果显示,葡聚糖季铵盐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膜而发挥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α-D-葡聚糖 季铵盐 抗菌活性 1H-NMR
下载PDF
血浆 (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雷红 董梅 +5 位作者 孙敏霞 孟祥红 何菊芳 佟爱华 杨彩娥 王迪 《武警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770-77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与真菌培养法相比较。结果当54...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与真菌培养法相比较。结果当54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均大于或等于50pg/ml时,即G试验均为阳性时,真菌培养法25例阳性,阳性率为46.3%;54例中30例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逐渐下降,14例逐渐升高。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方面明显优于真菌培养法,是有效评价抗真菌药物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
下载PDF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建芳 徐修礼 +1 位作者 樊新 孙怡群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E-80微生物动态快速 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 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3士2.57)μg...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E-80微生物动态快速 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 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3士2.57)μg/L;深部真菌感染组为(54.06士36.13)μg/L,经t检验分析,对照组与深部 真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平均值差异非常显著(t=7.741,P<0.001)。结论 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 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是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 葡聚糖 深部真菌 感染
下载PDF
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峰 陶晓勤 +2 位作者 刁文晶 俞静 刘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4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疑似IFD病例,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IFD诊断标准定义,甄选出5... 目的观察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4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疑似IFD病例,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IFD诊断标准定义,甄选出57例确诊IFD和6例拟诊IFD的真阳性病例为IFD组,100例非IFD真阴性病例为对照组,应用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质量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利用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结果两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皆为非正态分布,峰度系数>0、偏度系数>0,呈正偏态分布。对照组和IFD组血浆(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分别为(33.62±5.0)pg/mL和(373.82±125.5)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为20.85,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P<0.05),95%CI 0.792~0.92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86.0%。结论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于IFD具有诊断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下载PDF
啤酒酵母中(1→3)-β-D-葡聚糖的提取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黄刚良 刘曼西 +2 位作者 曹元成 曾莹春 张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58-459,465,共3页
分别采用酸法、酸碱法来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然后对其产品进行多糖成分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发现,在用c(CH3COOH)=0 5mol/L的水溶液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时,其产品中除含有葡聚糖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甘露... 分别采用酸法、酸碱法来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然后对其产品进行多糖成分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发现,在用c(CH3COOH)=0 5mol/L的水溶液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时,其产品中除含有葡聚糖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甘露聚糖和蛋白质这两种成分。但先用c(NaOH)=1 0mol/L的水溶液提取,再用w(CH3COOH)=4%的醋酸溶液处理时,产品为高纯度的(1→3) β D 葡聚糖。此结论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接着从其水解机理上阐述了产生上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从而说明了酸碱法是从啤酒酵母中提取(1→3) β D 葡聚糖的理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酵母 (13)-β-D-葡聚糖 酸法 酸碱法 提取 分析 机理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对评价抗真菌药物疗效的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雷红 董梅 +5 位作者 佟爱华 孟祥红 何菊芳 吴纯 杨彩娥 王迪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1年第2期102-104,共3页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对评价深部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疗效的价值。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在48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血浆(1→3)-β-D-...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对评价深部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疗效的价值。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在48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中,有35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逐渐下降;有5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先升高再降低,最后降至正常水平;且有8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逐渐升高或处于高水平状态。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是有效评价抗真菌药物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
下载PDF
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华丽 萧晨路 +4 位作者 唐暐 王苓 孙佳彬 倪语星 季育华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评价血清1,3-β-D葡聚糖(BDG)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latelia Aspergillu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和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对6... 目的:评价血清1,3-β-D葡聚糖(BDG)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latelia Aspergillu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和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对64例HSCT受者移植后每周2次同时进行血清GM试验和G试验,并根据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诊断标准定义临床诊断真菌感染病例,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作ROC曲线分析,采用χ2检验对GM试验不同阳性阈值之间及GM与G试验之间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单次GMⅠ值>0.7和G试验BDG质量浓度>26.0pg/L分别为GM和G试验阳性折点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两者灵敏度分别为87.0%、69.6%,特异度分别为92.7%%和85.4%。单次GMⅠ值>0.7与连续2次GMⅠ值>0.5的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308,P<0.05);GM与G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446,P>0.05)。结论:GM试验和G试验是诊断IFI可靠的诊断方法,两者对IFI临床诊断意义的一致性较好;采用一次试验检测时,选择GM试验更为理想,且以单次GMⅠ>0.7作为阳性阈值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半乳甘露聚糖 1 3-β-D葡聚糖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和抗白念珠菌芽管抗体检测对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力志 石国民 胡方兴 《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8期794-797,共4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BG)和抗白念珠菌芽管抗体(CAGTA)对侵袭性念珠菌病(IC)的诊断和治疗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IC患者26例、念珠菌定植者100例。动态监测患者血浆BG和血清抗CAGTA含量,分析2项指标单用和联合应用诊断IC的敏感性...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BG)和抗白念珠菌芽管抗体(CAGTA)对侵袭性念珠菌病(IC)的诊断和治疗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IC患者26例、念珠菌定植者100例。动态监测患者血浆BG和血清抗CAGTA含量,分析2项指标单用和联合应用诊断IC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析其与抗真菌治疗疗效间的关系。结果单用BG和抗CAGTA诊断IC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90.0%、61.5%、90.0%和57.7%、83.0%、46.9%、88.3%;BG和抗CAGTA联合检测诊断IC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达100.0%,明显高于单项检测。抗真菌治疗有效组随着抗真菌治疗时间的延长,BG和抗CAGTA含量逐渐下降;治疗无效组BG和抗CAGTA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结论联合监测BG和抗CAGTA不仅能提高IC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而且对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白念珠菌芽管抗体 1 3-Β-D-葡聚糖 侵袭性念珠菌病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6
作者 冯潜 李颖 +1 位作者 顾兵 张颖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高危IFI患者126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计算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高危IFI患者126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计算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结果 G试验的敏感度(83.0%)高于GM试验(77.4%),而特异度(74.2%)低于GM试验(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92.5%、95.5%、92.1%、92.0%,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更有效地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莉莉 邓瑛 +3 位作者 刘敏 杨菊艳 张峻梅 冯小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0期1364-136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 133例疑似IFI住院患者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 133例疑似IFI住院患者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G试验检测;同时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及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以患者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使用抗真菌药物及相应临床症状转归情况作为IFI诊断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2 133例患者中经临床诊断为IFI 745例,非感染1 388例;G试验诊断IFI468例,非感染1 665例,该方法的敏感度为59.3%,特异度为98.1%,阳性预测值(PPV)为94.4%和阴性预测值(NPV)为81.8%;真菌培养诊断IFI 440例,非感染1 693例,该方法的敏感度为45.9%,特异度为92.9%,PPV和NPV分别为77.3%和76.2%;G试验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为64.0%,特异度提高为99.2%,PPV和NPV分别为90.3%和83.3%。结论 G试验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在拟诊断早期为临床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较可靠信息,是一种快速、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虽敏感度低,但特异度高,并可确定感染菌种类,提供用药指导,建议临床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进行G试验及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检查以提高IFI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对器官移植术后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宇清 高蕾 +2 位作者 朱小敏 张杏怡 周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早期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2006年1月-2008年2月在本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器官(或组织)移植合并有肺部病变的患者60例,分别为...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早期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2006年1月-2008年2月在本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器官(或组织)移植合并有肺部病变的患者60例,分别为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肾移植和肝移植。入选患者在住院期间每周采集2次全血,进行血浆G试验和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检测。10例健康志愿者均采血1次。结果32例确诊和临床诊断IPFI患者共采集35株致病型真菌,主要为曲霉菌(22株);有12例患者G试验结果为阴性。单份血浆标本G试验阳性的敏感性为60%~71.4%,特异性为74.796-89.7%,连续双份血浆标本G试验阳性的敏感性(40%-57.1%)略有降低,但特异性(86.7%~98.3%)有所升高。G试验较痰液真菌培养平均提前8.2d出现阳性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较典型影像学改变也平均提前3d(P〈0.05)。结论通过连续检测血浆BG浓度,G试验对器官移植术后合并IPFI的诊断敏感性接近60%,特异性则达到98%;且较微生物学培养及典型影像学改变更早出现阳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真菌感染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 (1 3)-β-D-葡聚糖 器官移植
下载PDF
自溶超声波耦合法提取啤酒废酵母中β-1,3-D-葡聚糖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红梅 王伟洁 +2 位作者 侯堃 黄艳青 高露姣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49,共5页
采用自溶-超声波耦合法提取啤酒废酵母中β-1,3-D-葡聚糖。首先以自溶率为考察指标,将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结果显示,pH=5.0条件下,质量分数5%NaCl和体积分数1.5%乙酸乙酯混合添加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酵母细胞的自溶,从而促进酵母细... 采用自溶-超声波耦合法提取啤酒废酵母中β-1,3-D-葡聚糖。首先以自溶率为考察指标,将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结果显示,pH=5.0条件下,质量分数5%NaCl和体积分数1.5%乙酸乙酯混合添加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酵母细胞的自溶,从而促进酵母细胞质壁分离。进而,采用超声波法从自溶后收集的细胞壁沉淀中提取β-1,3-D-葡聚糖,以质量分数2%NaOH作超声溶剂,利用Box-Behnken设计考察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超声次数对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550 W,超声时间33 min,超声次数2次,在该条件下葡聚糖提取率达到50.5%,与纯超声波提取葡聚糖法相比提取率提高了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废酵母 β-1 3-D-葡聚糖 自溶超声波法 Box-Behnken 生物工程
下载PDF
泪液中(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珂凤 梁涛 +4 位作者 何宏 王婷 喻文倩 王沛涛 李强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65-1068,共4页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对有效治疗极为重要,但目前尚缺乏能够准确、定量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研究证实血浆中(1,3)一6一D一葡聚糖对全身真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泪液中(1,3)-β-D一葡聚糖含量...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对有效治疗极为重要,但目前尚缺乏能够准确、定量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研究证实血浆中(1,3)一6一D一葡聚糖对全身真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泪液中(1,3)-β-D一葡聚糖含量的检测能否用于角膜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泪液中(1,3)-β—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的变化,客观评价其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角膜溃疡直径≤5mm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60例60眼为患病组,同期健康无眼疾的成年志愿者30人30眼为正常对照组。患病组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29d。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d和停药后7d、14d收集患眼泪液50斗l,进行(1,3)一p—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检测,同时结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及患者临床表现,对(1,3)一p—D一葡聚糖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对泪液中(1,3)一p.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低于20ng/L、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未发现菌丝的患者,巩固治疗1周后停药,随访2个月。结果治疗前,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为(Log)(6.37-+0.48)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og)的(2.00~0.3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1)。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病情在治疗7d后开始好转,表现为溃疡边界逐渐清晰,病灶面积缩小,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显示菌丝密度比治疗前降低等。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其变化呈时间依赖性。治疗后7、14、28d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Log)分别为(5.19±0.42)、(4.16±0.33)、(2.99±0.42)ng/L,停药后7d、14d分别为(2.91±0.39)ng/L、(2.80±0.40)n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37+0.4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8d至随访结束,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保持稳定的低质量浓度,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作为一种定量检测方法,泪液中(1,3)-β—D-葡聚糖水平的检测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变化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 (1 3)-β—D-葡聚糖 显微镜检查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眼感染 真菌性角膜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