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synthesis of ^(13)C-Labeled Amino Acids and Sugars by Spirulina (Arthrospira) Maxima in a Parallelepiped Photobioreactor
1
作者 夏金兰 聂珍媛 J.M.Levert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02-106,共5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vestigation on biosynthesis of high-value-added amino acids and sugars labeled uniformly with stable isotope 13C by microalga Spirulina (Arthrospira) maxima in a parallelepiped photobioreacto...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vestigation on biosynthesis of high-value-added amino acids and sugars labeled uniformly with stable isotope 13C by microalga Spirulina (Arthrospira) maxima in a parallelepiped photobioreactor. The kinetic data of both batch and continuous cultures with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mino acids and sugars are shown. The continuous culture without nutrients deficiency is for 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 with tyrosine as one of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s, and the batch culture with deficiency in nitrogen is for biosynthesis of labeled glucose that is up to 64% versus dry mass of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no acid MICROALGA parallelepiped PHOTOBIOREACTOR SPIRULINA (Arthrospira) MAXIMA 13c-labeled sugar
全文增补中
有机无机肥长期定位配施对冬小麦^(13)C同化物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赵隽 董树亭 +3 位作者 刘鹏 张吉旺 赵斌 谷利敏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05-1814,共10页
为研究有机无机配施对冬小麦不同时期光合同化物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石麦15(SM15)为供试品种,牛粪为有机肥,采用^(13)CO_2标记的方法,设置不施氮肥(CK)、单施尿素(U)、单施牛粪(M)和有机无机配施(U+M)4种施肥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为研究有机无机配施对冬小麦不同时期光合同化物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石麦15(SM15)为供试品种,牛粪为有机肥,采用^(13)CO_2标记的方法,设置不施氮肥(CK)、单施尿素(U)、单施牛粪(M)和有机无机配施(U+M)4种施肥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3)C同化物在挑旗期、开花期主要向茎秆和叶鞘分配,灌浆期则主要向籽粒分配;成熟期约有87.5%的灌浆期同化产物分配到籽粒中,约75.4%的开花期同化产物分配到籽粒中,而仅15.2%的挑旗期同化产物分配向籽粒,灌浆期同化产物对籽粒重的贡献最大。成熟期不同施肥处理间相比,挑旗期及开花期的^(13)C同化物均是不施氮与配施处理向籽粒的分配较多,单施尿素处理滞留于茎鞘中较多;灌浆期13C同化物以单施有机肥与配施处理向籽粒的分配较多,最终配施处理向籽粒分配的挑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同化产物均较多。单施有机肥处理千粒重较高,单施尿素处理穗数较高,配施处理产量结构更平衡且产量最高。由此可知,有机无机肥配施能促进各时期同化产物向籽粒的分配并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本研究结果为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及籽粒产量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机无机肥配施 13^C 同化物分配 产量
下载PDF
小麦骨干亲本‘鲁麦13’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妮娜 王建萍 +5 位作者 于经川 丁晓义 刘洁 赵明 姜鸿明 李林志 《农学学报》 2020年第7期15-18,共4页
为更加有效地进行育种理论研究和提高小麦育种成效,对‘鲁麦13’的培育思路、优异特性和育成品种进行了总结分析。从1996—2018年,以‘鲁麦13’为亲本,共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和9省共57家育种单位育成品种77个。这些品种通过国家审... 为更加有效地进行育种理论研究和提高小麦育种成效,对‘鲁麦13’的培育思路、优异特性和育成品种进行了总结分析。从1996—2018年,以‘鲁麦13’为亲本,共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和9省共57家育种单位育成品种77个。这些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7次,通过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河南、山西、陕西、新疆、甘肃、湖北、天津、北京审(认)定103次,截至2016年累计推广2512.13万hm2。‘鲁麦13’作为新一代骨干亲本,对山东和全国的小麦育种和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骨干亲本 鲁麦13 育种 应用
下载PDF
用δ^(13)C法研究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淑霞 刘景双 +2 位作者 王金达 于君宝 魏丽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1-73,97,共4页
通过室内短期培养实验,利用δ13C的方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分解过程中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物料本身含有相当数量的腐殖物质,这些物质的加入对土壤中有机碳的更新与活化有重要的作用。黑土中添加小麦秸秆后,土壤有机碳... 通过室内短期培养实验,利用δ13C的方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分解过程中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物料本身含有相当数量的腐殖物质,这些物质的加入对土壤中有机碳的更新与活化有重要的作用。黑土中添加小麦秸秆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明显增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在不断变化,新形成的和原土中的HA与FA间发生转化,而且主要以FA向HA转化为主,原土的HA与FA间的转化速度比新形成的HA和FA的转化速度相对较慢。最初FA的形成速度大于HA的速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部分FA向HA转化,加速了HA的形成,最终土壤HA与FA皆呈积累趋势,且HA的增加量显著大于FA。土壤中新形成的FA比原有的FA分解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法 黑土 有机碳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小麦不同进化材料叶与非叶器官C4光合酶活性及δ^(13)C值差异 被引量:4
5
作者 魏爱丽 杨茂 +2 位作者 黄琴 张英华 王志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90,共8页
为明确小麦进化过程中C_(4)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二倍体小麦种(野生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粗山羊草)、四倍体小麦种(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阿拉拉特、提莫菲维小麦)及六倍体小麦种(斯卑尔脱小麦、普通小... 为明确小麦进化过程中C_(4)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二倍体小麦种(野生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粗山羊草)、四倍体小麦种(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阿拉拉特、提莫菲维小麦)及六倍体小麦种(斯卑尔脱小麦、普通小麦)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染色体倍数小麦种不同绿色器官光合碳同化酶(PEPC、RuBPC、NADP-MDH、NADP-ME、NAD-ME)活性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种内,非叶器官(叶鞘、穗下节间、芒、护颖、外颖)RuBPC活性显著低于旗叶,除六倍体小麦品种外,其余小麦材料的PEPC及其他C_(4)途径酶活性均高于叶片。在小麦进化过程中,随着染色体倍数的增加,旗叶片的C_(3)和C_(4)同化酶活性均上升,且PEPC/RuBPC活性比值显著增加;非叶器官的RuBPC活性增加,但PEP羧化酶及其他C_(4)途径酶活性下降,PEPC/RuBPC活性比值显著降低。旗叶和穗器官的δ^(13)C值均在C3途径范围内,穗器官的δ^(13)C值高于叶片;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旗叶δ^(13)C值增高,而穗器官的δ^(13)C值下降。综合来看,小麦非叶器官具有较强的C_(4)光合酶活性,在进化过程中,其C4酶活性趋向减弱,而旗叶的C_(4)酶活性则趋向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非叶器官 进化 PEP羧化酶 稳定碳同位素(δ^(13)C)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宁麦13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蒋苏 马鸿翔 +2 位作者 张旭 余桂红 孙晓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5-420,共6页
宁麦13是目前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以此品种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对该品种的个别性状进行针对性改良。本研究利用分别携带不同质粒pCXK1301和pAt-MYB12u的农杆菌株系GV3101对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进... 宁麦13是目前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以此品种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对该品种的个别性状进行针对性改良。本研究利用分别携带不同质粒pCXK1301和pAt-MYB12u的农杆菌株系GV3101对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进行转化,通过对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和干燥处理等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宁麦13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宁麦13成熟胚转化体系的条件为:利用预培养6d的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使用含pAtMYB12u质粒的农杆菌株系GV3101,侵染菌液浓度OD600=0.6,侵染时间60min,采用干燥共培养4~5d(23℃,暗培养),诱导恢复培养10d,分化培养每4week继代一次,分化培养8week(12h光周期,25℃,2 000lx)。试验侵染2 600个宁麦13愈伤组织,获得127株再生植株,经分子检测,其中9株证实为阳性转化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宁麦13 成熟胚 农杆菌 遗传转化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华麦13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旭彤 廖玉才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6,共2页
华麦13在湖北省2001~2003年两年区试中平均每公顷产量4 583.55kg,比对照鄂恩1号增产5.84%。品质检测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华麦13半冬性,矮秆、大穗,白壳、白粒,千粒重高。栽培上应适时早播,播量90~105kg,施足底肥,早施... 华麦13在湖北省2001~2003年两年区试中平均每公顷产量4 583.55kg,比对照鄂恩1号增产5.84%。品质检测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华麦13半冬性,矮秆、大穗,白壳、白粒,千粒重高。栽培上应适时早播,播量90~105kg,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注意防治赤霉病、条锈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华麦13 特征 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高产小麦品种豫麦13号若干形态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林作楫 金先春 +1 位作者 揭声慧 张玲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9-34,共6页
豫麦13号的主要形态生理特性为:成穗数多且千粒重稳定;穗分化前慢后快,适于黄淮地区生态环境;其冠层结构合理且具动态变化,后期干物质积累过程长而运转率高;根系活力强,植株体内碳氮代谢较正常,对主要自然灾害(冻、旱、涝、病等)有一定... 豫麦13号的主要形态生理特性为:成穗数多且千粒重稳定;穗分化前慢后快,适于黄淮地区生态环境;其冠层结构合理且具动态变化,后期干物质积累过程长而运转率高;根系活力强,植株体内碳氮代谢较正常,对主要自然灾害(冻、旱、涝、病等)有一定抗性或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豫麦13 产量 生理特性
下载PDF
春小麦新品种吉春13号选育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红欣 李玉发 +3 位作者 栾天浩 王佰众 赵德 何中国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6期51-51,共1页
介绍了春小麦吉春13号选育过程,总结其在试验区的产量表现与生物学特性,指出其适于在吉林省中西部和内蒙东部地区种植。
关键词 春小麦 吉春13 选育
下载PDF
邯麦13号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10
作者 刘保华 苏玉环 +6 位作者 蔺桂芬 王雪香 张清华 杨璞 陈冬梅 马永安 宋彦龙 《河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18-21,46,共5页
对邯麦13号的生长发育和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其栽培管理要点,充分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促进其在黄淮北片麦区的推广应用。以石4185为对照,在人工点播、大小行(大行距30 cm、小行距15 cm)种植条件下,研究了邯麦13号单株鲜(干)... 对邯麦13号的生长发育和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其栽培管理要点,充分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促进其在黄淮北片麦区的推广应用。以石4185为对照,在人工点播、大小行(大行距30 cm、小行距15 cm)种植条件下,研究了邯麦13号单株鲜(干)重、单株分蘖、单株次生根、幼穗分化进程、千粒重日增量、上三叶比叶重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邯麦13号生长发育呈现"两快一慢"的特点,即:冬前生物量增长快、籽粒灌浆后期灌浆速度快,返青后生物量增长慢。该品种分蘖力一般,但成穗率高;幼穗分化进程"前快后慢"(穗轴分化快,小穗分化慢);籽粒快速增重期为花后16~25 d,持续期10 d;千粒重较高,旗叶和倒三叶在后期干物质向籽粒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生产中,主攻穗数的管理重点是保证冬前分蘖成穗;在起身拔节前做好浇水追肥工作,以形成较多粒数;注重生育后期的"一喷综防"工作,充分发挥该品种的粒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邯麦13 分蘖 灌浆 穗分化
下载PDF
增密减氮对弱筋小麦‘宁麦1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俊 姚远 +5 位作者 钱晨诚 丁锦峰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朱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4期1-8,共8页
为实现弱筋小麦优质稳产,解决当前弱筋小麦存在品质稳定性差的问题。本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为试材,结合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增密减氮对弱筋小麦的产量、群体质量指标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 kg/hm^(2)施氮水平条件下,... 为实现弱筋小麦优质稳产,解决当前弱筋小麦存在品质稳定性差的问题。本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为试材,结合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增密减氮对弱筋小麦的产量、群体质量指标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 kg/hm^(2)施氮水平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LAI、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密度超过240×10^(4)/hm^(2)会导致LAI、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下降。在240×10^(4)/hm^(2)密度条件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会导致小麦叶面积指数、SPAD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下降。适当的增密减氮有利于提高弱筋小麦的优质稳产,而过量增密减氮则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品质不稳定。为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最优化,生产上推荐采用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施氮量为180 kg/hm^(2),氮肥运筹为7:1:2:0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弱筋小麦 ‘宁麦13 种植密度 施氮量 产量 籽粒品质
下载PDF
截短的小麦冷胁迫反应蛋白基因片段TA3-13的融合表达、纯化与诱导抗TMV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培培 张皛 +2 位作者 潘小玫 王金生 宋从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58,共5页
TA3-13是小麦中一个冷胁迫蛋白WCSP1编码基因的5′端截短的DNA序列。它与水稻白叶枯病菌Harpin蛋白的编码基因hpa1_(X∞)(又称hrf1,hrfA)具有59%的一致性。为了研究TA3-13蛋白的生物学性状和功能及其与Harpin蛋白的关系,本研究以pET30a... TA3-13是小麦中一个冷胁迫蛋白WCSP1编码基因的5′端截短的DNA序列。它与水稻白叶枯病菌Harpin蛋白的编码基因hpa1_(X∞)(又称hrf1,hrfA)具有59%的一致性。为了研究TA3-13蛋白的生物学性状和功能及其与Harpin蛋白的关系,本研究以pET30a(+)为载体,构建了His融合表达重组体,转化大肠杆菌后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和阿拉伯糖的诱导下获得了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镍柱对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研究,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在200 mmol·L^(-1)咪唑浓度下能够被有效地洗脱下来,电泳显示具有单一条带。烟草花叶病毒(TMV)接种试验显示:纯化的TA3-13蛋白喷雾烟草后仍具有较高的诱导烟草抗TMV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3-13 His融合表达 纯化 TMV抗性
下载PDF
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九林 李世峰 +1 位作者 刘蓉蓉 严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6062-6063,共2页
[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对扬麦13号产量及主要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相同施氮水平下,在180万~270万苗/hm2范围内增... [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对扬麦13号产量及主要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相同施氮水平下,在180万~270万苗/hm2范围内增加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单位面积产量呈“低-高-低”趋势,210万/hm2基本苗处理产量最高。在相同基本苗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穗数、每穗粒数显著增加,千粒重显著降低;单位面积茎蘖数显著提高,茎蘖成穗率显著降低;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延长,弱化度显著降低,评价值提高。[结论]从产量角度来看,扬麦13号以基本苗210万~240万/hm2,施氮240~300kg/hm2较为适宜。基本苗对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及粉质参数的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扬麦13 基本苗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邢麦13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程媛媛 林静 +2 位作者 苏娟娟 肖轶娆 景东林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3-156,共4页
为全面了解邢麦13号的生产性能,根据国家小麦黄淮北片水地组2012—2014年度区域试验和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平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对邢麦13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邢麦13号增产... 为全面了解邢麦13号的生产性能,根据国家小麦黄淮北片水地组2012—2014年度区域试验和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平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对邢麦13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邢麦13号增产效果显著,变异系数较小,高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高于平均水平,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黄淮北片麦区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邢麦13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下载PDF
高产稳产春小麦新品种酒春13号选育报告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惠玲 李金荷 +2 位作者 梁玉清 马栋 陈苍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525-527,共3页
为全面落实好优质粮食工程,为酒泉市春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提供品种支撑。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以酒0916F1为母本、永3002为父本进行了有性杂交,对杂交后代通过连续多年的系谱选择,2016年稳定出圃,2017—2018年参加水地品鉴、品比试... 为全面落实好优质粮食工程,为酒泉市春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提供品种支撑。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以酒0916F1为母本、永3002为父本进行了有性杂交,对杂交后代通过连续多年的系谱选择,2016年稳定出圃,2017—2018年参加水地品鉴、品比试验,选育出了紧凑型春小麦新品种酒春13号。2019—2020年参加甘肃省西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8 031.30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3.34%。2021年参加甘肃省西片(水地组)多点生产试验,6试点平均折合产量7 342.0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3.17%。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农艺性状优良,抗白粉病、抗大气干旱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张掖、武威、酒泉)及沿黄灌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 春小麦 新品种 酒春13 选育
下载PDF
山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静宁13号选育报告
16
作者 杨富位 孙文博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第7期77-80,共4页
冬小麦新品种静宁13号(原代号静2011-7)是以静宁10号为母本、V8448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及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选育而成的。2015—2017年参加甘肃省陇中片旱地组冬小麦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426.5 kg/hm^(2),较对照品... 冬小麦新品种静宁13号(原代号静2011-7)是以静宁10号为母本、V8448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及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选育而成的。2015—2017年参加甘肃省陇中片旱地组冬小麦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426.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8.2%。其中2015—2016年度平均折合产量3 937.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5.3%;2016—2017年度平均折合产量4 915.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1.0%。2017—2018年度参加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4 341.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4.3%。该品种株高61~102 cm,穗长5.4~7.1 cm,结实小穗15~18个,穗粒数32.2粒,千粒重41.5~45.2 g,容重786 g/L。籽粒含粗蛋白127.0 g/kg、赖氨酸3.3 g/kg、湿面筋248.0 g/kg,总灰分(干基)14.0 g/kg,水分84.2 g/kg,沉淀值32 mL(14%水分基)。中感条锈病、白粉病,抗旱性2级,抗寒性2级,后期抗青干。适宜在甘肃平凉、定西及宁夏固原等地年降水量300~500mm、海拔2200 m以下的干旱及半干旱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新品种 静宁13 选育
下载PDF
Sugarcane/soybean intercropping with reduced nitrogen addition enhances residue-derived labil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microbial network complexity in the soil during straw decomposition
17
作者 Tantan Zhang Yali Liu +3 位作者 Shiqiang Ge Peng Peng Hu Tang Jianwu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4216-4236,共21页
Sugarcane/soybean intercropping with reduced nitrogen addition is an important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attern that can alter soil ecological functions,thereby affecting straw decomposition in the soil.However,the me... Sugarcane/soybean intercropping with reduced nitrogen addition is an important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attern that can alter soil ecological functions,thereby affecting straw decomposition in the soil.However,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SOC)composi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during straw decomposition under long-term intercropping with reduced nitrogen addition remain unclear.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an in-situ microplot incubation experiment with^(13)C-labeled soybean straw residue addition in a two-factor(cropping pattern:sugarcane monoculture(MS)and sugarcane/soybean intercropping(SB);nitrogen addition levels:reduced nitrogen addition(N1)and conventional nitrogen addition(N2))long-term experimental field plo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BN1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esidual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and residua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contents during straw decomposition,and the straw carbon in soil was mainly conserved as POC.Straw addition changed the structure and reduced the diversity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but microbial diversity gradually recovered with decomposition time.During straw decomposition,the intercropping patte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Firmicutes and Ascomycota.In addition,straw addition reduced microbial network complexity in the sugarcane/soybean intercropping pattern but increased it in the sugarcane monoculture pattern.Nevertheless,microbial network complexity remained higher in the SBN1 treatment than in the MSN1 treatment.In general,the SBN1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ivers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microorganisms associ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and the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mainly driven by the residual labile SOC fractions.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re straw carbon can be sequestered in the soil under sugarcane/soybean intercropping with reduced nitrogen addition to maintain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garcane/soybean intercropping ^(13)c-labeled straw labile SOC fractions microbial networks
下载PDF
不同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姚国才 杨勇 +5 位作者 马鸿翔 姚金保 杨学明 钱存鸣 马小凤 栾春荣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9-163,共5页
江淮下游的沿江高沙土地区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主要弱筋小麦产区。弱筋小麦宁麦13和宁麦9号在该地区不同土壤肥力和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种植,其产量和穗、粒、重三要素表现各不同;两品种间对不同施肥量的反应也有明显差异。在施纯氮16kg/6... 江淮下游的沿江高沙土地区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主要弱筋小麦产区。弱筋小麦宁麦13和宁麦9号在该地区不同土壤肥力和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种植,其产量和穗、粒、重三要素表现各不同;两品种间对不同施肥量的反应也有明显差异。在施纯氮16kg/667m2的中高肥处理中,宁麦13明显比宁麦9号增产;而在施纯氮8kg/667m2的低肥和不施肥的空白处理,宁麦9号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在施纯氮20kg/667m2和12kg/667m2的高肥区和中低肥区,两品种无显著差异。两品种的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虽总体均与施氮量相关程度较高,但两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宁麦9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而湿面筋含量与施氮量相关不显著,稳定时间与施氮量为显著相关;宁麦13的三指标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表明宁麦9号的弱筋品质似较宁麦13稳定,尤其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较不易受环境条件所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麦9号 宁麦13 高沙土 弱筋小麦
下载PDF
冬小麦气孔导度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永秀 娄运生 张富存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为评估不同模型模拟冬小麦气孔导度的适用性,从常用的Jarvis模型和Ball-Berry模型中分别选择两种,根据试验资料估算模型参数,并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检验和比较。结果表明:运用Jarvis模型1、Jarvis模型2、Ball-Berry模型1和Ball-Berry模型... 为评估不同模型模拟冬小麦气孔导度的适用性,从常用的Jarvis模型和Ball-Berry模型中分别选择两种,根据试验资料估算模型参数,并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检验和比较。结果表明:运用Jarvis模型1、Jarvis模型2、Ball-Berry模型1和Ball-Berry模型2预测冬小麦气孔导度时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777、0.751、0.78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49、0.247、0.183、0.169mol.m-2.s-1,据此可确定4种模型的预测精度为Jarvis模型1>Ball-Berry模型2>Ball-Berry模型1>Jarvis模型2。研究结果可为现有的基于Jarvis模型和Ball-Berry模型的农田蒸散、陆面过程和生态系统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扬麦13 气孔导度 Jarvis模型 Ball-Berry模型
下载PDF
Effects of Rice Straw and Its Biochar Addition on Soil Labile Carb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被引量:27
20
作者 YIN Yun-feng HE Xin-hua +2 位作者 GAO Ren MA Hong-liang YANG Yu-sh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91-498,共8页
Whether the biochar amendment could affect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urnover and hence soil carbon (C) stock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Effects of the addition of ^13C-labelled rice straw or its pyrolysed biochar... Whether the biochar amendment could affect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urnover and hence soil carbon (C) stock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Effects of the addition of ^13C-labelled rice straw or its pyrolysed biochar at 250 or 350℃ to a sugarcane soil (Ferrosol) on soil labile C (dissolved organic C, DOC; microbial biomass C, MBC; and mineralizable C, MC) and soil organic C (SOC)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112 d of laboratory incubation at 25℃. Four treatments were examined as (1) the control soil without amendment (Soil); (2) soil plus ^13C-labelled rice straw (Soil+Straw); (3) soil plus 250℃ biochar (Soil+B250) and (4) soil plus 350℃biochar (Soil+B350). Compared to un-pyrolysed straw, biochars generally had an increased aryl C, carboxyl C, C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 decreased O-alkyl C and C:N ratio, but similar alkyl C and δ^13C (1 742- 1 877 %). Among treatments, significant higher DOC, MBC and MC derived from the new C (straw or biochar) ranked as Soil+Straw〉Soil+B250〉Soil+B350, whilst significant higher SOC from the new C as Soil+B250〉Soil+Straw≈Soil+B350. Compared to Soil, DOC and MBC derived from the native soil were decreased under straw or biochar addition, whilst MC from the native soil was increased under straw addition but decreased under biochar addition. Meanwhile, native SOC was similar among the treatments, irrespective of the straw or biochar addition. Compared to Soil, significant higher total DOC and total MBC were under Soil+Straw, but not under Soil+B250 and Soil+B350, whilst significant higher total MC and total SOC were under straw or biochar addition, except for MC under Soil+B350.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to soil may be an appropriate management practice for increasing soil C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 discrimination ^13c-labelled rice straw biochar ^13C NMR spectrum INCUB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