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N同位素标记氮肥减施棉田养分利用效率分析
1
作者 成志慧 李红梅 +3 位作者 赵红梅 涂永峰 宋海英 盛建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g/hm^(2))3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处理的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N_(0)),而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氮肥减施处理棉花壳、籽的干物质量和籽的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7.02%、6.81%和16.59%;2个施肥处理棉籽的肥料氮(^(15)N)积累量占比最高,占全株的26.02%~35.99%,其次为叶(22.40%~23.81%)和茎(14.48%~18.98%),絮中最少(3.05%~6.62%);氮肥减施处理生殖器官的肥料氮吸收量比当地推荐施肥处理高19.02%;2个施肥处理的棉株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Ndff%)为21.14%~21.70%;氮肥减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2.36%和3.12%。【结论】氮肥减施(225 kg/hm^(2))可以显著提高棉籽中的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15)N)吸收量、Ndff%以及棉花整株的氮肥利用率,在确保棉花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度的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15)n示踪技术 氮素吸收量 肥料氮(^(15)n)吸收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小麦花生两熟制氮肥分配方式对小麦、花生产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才斌 成波 +2 位作者 孙秀山 郑亚萍 陈殿绪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2,共5页
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条件下 ,全年氮肥两作 3次施用 (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基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2 52 % ,一作两次施用 (小麦基肥和追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7 0 1 % ,但前者土壤残留多 ,损失少 ,氮肥回收率为 69 2 4% ,较后者高 1 2 0 3... 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条件下 ,全年氮肥两作 3次施用 (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基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2 52 % ,一作两次施用 (小麦基肥和追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7 0 1 % ,但前者土壤残留多 ,损失少 ,氮肥回收率为 69 2 4% ,较后者高 1 2 0 3个百分点。且前者有利于小麦、花生产量的形成 ,是小麦花生两熟制适宜的施肥方式。小麦当茬氮肥利用率为 1 6 80 %~ 3 5 63 %。夏直播花生当茬及前茬小麦基肥和追肥 (拔节期 )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 2 3 70 %、6 57%~ 7 70 %和 1 0 0 3 %~ 1 2 73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生 两熟制 氮肥分配 产量 ^15n示踪 氮肥利用率 氮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15)N示踪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志高 刘景双 +1 位作者 于君宝 王金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输入过程、转化过程以及归趋过程三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当前国内外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特别指出当前基于该技术的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广泛性。最后,文章就该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同位素分馏 ^15n示踪技术 湿地
下载PDF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8种禾本科牧草对氮肥的吸收和转化效率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秀声 钟珍梅 +3 位作者 黄勤楼 冯德庆 陈钟佃 王明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77-1684,共8页
研究牧草对肥料氮素的吸收及动物转化效率所表现的基因型差异,对指导优良牧草品种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杂交狼尾草、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热研8号坚尼草、热研11号黑籽雀稗、墨西哥玉米... 研究牧草对肥料氮素的吸收及动物转化效率所表现的基因型差异,对指导优良牧草品种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杂交狼尾草、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热研8号坚尼草、热研11号黑籽雀稗、墨西哥玉米、苏丹草、黑麦草、高羊茅8种禾本科牧草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并利用15N标记牧草饲喂小白鼠,测定动物对牧草的消化吸收率。结果表明:8种牧草15N肥料利用率为5.197%~29.340%,其中以杂交狼尾草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小白鼠对15N标记牧草的消化率为27.67%~68.20%,消化率依次为黑麦草>苏丹草>墨西哥玉米>杂交狼尾草>俯仰臂形草>坚尼草>高羊茅>黑籽雀稗;鼠体对牧草15N的回收率为22.62%~43.90%,表明牧草对氮肥的吸收与转化效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综合评价认为,6种夏季牧草品种中,以杂交狼尾草和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的15N转化效果较好,冬季牧草品种黑麦草则优于高羊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牧草 15n示踪技术 氮肥利用 氮素转化效率
下载PDF
促芽肥^(15)N在再生稻中的分配及其作用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马均 王化新 +2 位作者 孙晓辉 任光璪 任天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41-46,共6页
采用盆栽法、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促芽肥^(15)N在再生稻中的分配及其对淀粉积累和再生稻生长的作用。结果如下:头季稻齐穗后15天施用促芽肥,对再生稻生长有直接、间接两方面的促进作用,而以间接作用较大。促芽肥对头季稻产量无不... 采用盆栽法、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促芽肥^(15)N在再生稻中的分配及其对淀粉积累和再生稻生长的作用。结果如下:头季稻齐穗后15天施用促芽肥,对再生稻生长有直接、间接两方面的促进作用,而以间接作用较大。促芽肥对头季稻产量无不良影响,并可提高穗粒蛋白质含量,改善稻株后期的碳、氮代谢,促进休眠芽的早生多发,为再生稻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分配有促芽肥氮的头季稻株收获时大部分被割去,直接利用于再生稻的绝对量不多,但其肥效可持续至再生稻成熟期,对再生稻产量的形成仍有显著的直接作用。促芽肥的施用方法以田面施为佳,叶面施用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促芽肥 15示踪
下载PDF
移栽叶龄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15)N-肥料去向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樊红柱 吕世华 曾祥忠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07,113,共5页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其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叶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降低,籽粒与秸秆氮肥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也降低,而氮素损失增加。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其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叶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降低,籽粒与秸秆氮肥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也降低,而氮素损失增加。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1/3来源于当季肥料施的氮。肥料利用率为20.8%~25.7%,氮肥残留率为17.9%~32.2%,有42.1%~61.3%的肥料损失。无论哪种叶龄移栽条件下,肥料主要残留在0~20cm土层中。研究表明水稻早栽能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降低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移栽叶龄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素去向 15n示踪技术
下载PDF
应用^(15)N、^(32)P示踪法研究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的肥料效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合松 黄见良 +2 位作者 邹应斌 张扬珠 李建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8-105,共8页
试验在双季高产稻区湖南醴陵市大田条件下进行。为比较一次性施肥技术与高效施肥技术肥料效应的差异 ,应用15N和3 2 P双标记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法的肥料效应 ,结果表明 :与对照法相比 ,一次性施肥技术可以促进水稻前中期对养分的吸收和增... 试验在双季高产稻区湖南醴陵市大田条件下进行。为比较一次性施肥技术与高效施肥技术肥料效应的差异 ,应用15N和3 2 P双标记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法的肥料效应 ,结果表明 :与对照法相比 ,一次性施肥技术可以促进水稻前中期对养分的吸收和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 ,全生育期水稻对氮和磷肥的利用率、氮肥回收率、水稻生物产量及谷物产量与对照相当。但由于一次性施肥法操作简单 ,有利于双季稻大面积平衡增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15n ^32P 肥料效应 一次性施肥法 示踪技术
下载PDF
^(15)N示踪探究烤烟氮素吸收分配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喜庆 林开创 +2 位作者 王旭峰 王林芝 时向东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76-77,84,共3页
通过大田试验,利用15N示踪研究了烤烟大田各生育期对肥料氮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显示:烟株偏向吸收硝态氮,且吸收的硝态氮主要分布在叶片和茎中;烟株吸收的追肥氮占吸收肥料氮的比例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不断增加;成熟叶片中肥料氮占总氮的... 通过大田试验,利用15N示踪研究了烤烟大田各生育期对肥料氮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显示:烟株偏向吸收硝态氮,且吸收的硝态氮主要分布在叶片和茎中;烟株吸收的追肥氮占吸收肥料氮的比例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不断增加;成熟叶片中肥料氮占总氮的比例不足两成,且随叶位上升而不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15n示踪 氮素形态 追肥 成熟叶片 吸收和分配
下载PDF
稻田脲酶抑制剂对^(15)N-尿素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苇 卢婉芳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尿素施入稻田后迅速水解成NH+4,两天后水层HN+4N含量即达峰值,混施脲酶抑制剂后,峰值可推迟1天,峰高降低。15N示踪试验表明:PPD和NBPT两种抑制剂能明显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亦提高水稻对尿素氮的利用率,... 尿素施入稻田后迅速水解成NH+4,两天后水层HN+4N含量即达峰值,混施脲酶抑制剂后,峰值可推迟1天,峰高降低。15N示踪试验表明:PPD和NBPT两种抑制剂能明显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亦提高水稻对尿素氮的利用率,减少损失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增产效果,尤其是在高氮水平下,效果更为明显,而HQ则较差。稻草的施用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降低了水稻对肥料氮素的吸收,但能提高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尿素 脲酶抵制剂 ^15n示踪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滨海稻区高产施氮指标及氮素平衡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良 高占峰 +1 位作者 曾艳军 徐晓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195-201,共7页
应用^(15)N示踪,通过三年的盆栽、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滨海稻区中等肥力的土壤,每公顷施纯N150—165公斤,以底肥占1/2或1/3,蘖、穗肥各占1/4左右,施于0—10cm土层里.每公顷可收获9000公斤以上的稻谷.N素的利用率达33%,土壤残留率28%,损失... 应用^(15)N示踪,通过三年的盆栽、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滨海稻区中等肥力的土壤,每公顷施纯N150—165公斤,以底肥占1/2或1/3,蘖、穗肥各占1/4左右,施于0—10cm土层里.每公顷可收获9000公斤以上的稻谷.N素的利用率达33%,土壤残留率28%,损失率:39%.本研究不仅为水稻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同时也提供了科学施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氮素平衡 水稻
下载PDF
脐橙叶片施用^(15)N和^(32)P同位素的运转分配规律和座果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谭祖国 万蜀渊 张月娟 《湖北农业科学》 1998年第3期46-48,共3页
在萌芽期和花芽分化期叶片施用15N硫铵、32P磷酸二氢钠和15N尿素,研究脐橙在萌芽期、初花期、生理落果期以及花芽分化期氮、磷营养吸收运转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开花过程需消耗大量氮、磷营养。在落花落果的32P放射比强度和... 在萌芽期和花芽分化期叶片施用15N硫铵、32P磷酸二氢钠和15N尿素,研究脐橙在萌芽期、初花期、生理落果期以及花芽分化期氮、磷营养吸收运转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开花过程需消耗大量氮、磷营养。在落花落果的32P放射比强度和NDFF%都比座果的小,说明氮、磷营养不足是引起脐橙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之一。GA3+BA或GA3激素处理能吸引氮、磷营养向幼果运输,从而提高座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 脐橙 同位素 ^15n ^32P 示踪
下载PDF
低丰度富集^(15)N示踪技术在棉花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正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36-40,共5页
根据棉花试验中应用低丰度富集^(15)N 示踪技术的效果,阐明确定^(15)N 标记肥料合适丰度的方法。分析表明,在农作物示踪试验中采用低丰度富集^(15)N 标记肥料,既能满足研究精度的要求,又可节省较多的试验费用。
关键词 氮肥 棉花 示踪试验
下载PDF
^(15)N示踪研究氮肥中N对土壤硝酸盐形成和积累的影响
13
作者 郭智芬 潘勇 +2 位作者 涂书新 张宜春 林若泰 《同位素》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00-206,共7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通过在生产条件下的盆钵试验,研究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经硝化形成NO3-N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硝酸盐形成积累的影响。研究证明,不同肥力灰潮土、不同施N量和不同施N比例,氮肥中N在土壤中净硝化形成积累... 应用15N示踪技术,通过在生产条件下的盆钵试验,研究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经硝化形成NO3-N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硝酸盐形成积累的影响。研究证明,不同肥力灰潮土、不同施N量和不同施N比例,氮肥中N在土壤中净硝化形成积累NO3-N量的动态变化均符合Nt=atebt数学模型;施N量增加时NDFF(来自氮肥的NO3-N量)随之成线性增加;土壤NO3-N量出现高峰与土壤中NDFF的高峰同步,说明NDFF是造成土壤高硝酸盐的主要原因;基、追肥比例8:1:1比6:2:2好,重施基肥不仅能提供蔬菜生长期充足的N素养分,而且还可能在收获期降低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氮肥中N在土壤中的净硝化率最高达42%,因土壤肥力和施N量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硝酸盐 形成 积累 硝化率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硝酸磷肥的氮素效应
14
作者 彭根元 杨志福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9-44,共6页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硝酸磷肥的氮素效应,结果表明:①作基肥施用时,各种肥料对小麦的增产效果相同,但在小麦生长初期,不同肥料有不同的肥效,硝酸礴肥优于尿素重钙。②作物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利用取决于氮素形态,其顺序为:硝酸磷肥的 ...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硝酸磷肥的氮素效应,结果表明:①作基肥施用时,各种肥料对小麦的增产效果相同,但在小麦生长初期,不同肥料有不同的肥效,硝酸礴肥优于尿素重钙。②作物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利用取决于氮素形态,其顺序为:硝酸磷肥的 NO_2-N>磷铵态N>尿素态 N>硝酸磷肥的 NH_4-N。肥料氮的气态损失以硝态 N 损失最少,尿素态 N 次之,两年结果非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 硝酸磷肥 肥效
下载PDF
An improved ion-exchange/diffusion method for ~(15)N isotope tracing analysis of nitrate in surface waters from watersheds 被引量:4
15
作者 Weiqi Chen Weicai Chen Huanhuan R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5期784-788,共5页
An improved method,suitable for collecting nitrate from surface waters in the watershed for 15 N isotope tracing analysis,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ion exchange coupled with diffusion through systematic simu... An improved method,suitable for collecting nitrate from surface waters in the watershed for 15 N isotope tracing analysis,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ion exchange coupled with diffusion through systematic simulation and comparison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itrate could be separated and enriched from the waters efficiently by using the improved method.Being simple and practical in 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rocedures,cost-economic,and highly efficient in nitrate separation/enrichment,the method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δ 15 N mass spectrum analysis and would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15 N isotope tracing approach to the research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water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on exchange and diffusion nITRATE 15n tracing approach surface water WATERSHED
下载PDF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辣椒器官氮素分配特性和基质氮素运移规律 被引量:8
16
作者 曹超群 张国斌 +4 位作者 胡琳莉 强浩然 马国礼 杜淼鑫 李雨桐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1-177,共7页
为探究日光温室蔬菜基质栽培氮肥在栽培基质中运移和累积规律及其在辣椒植株各器官中吸收和分配特性。以辣椒(品种:陇椒10号)为试验材料,利用K^(15)NO_3同位素示踪法,将K^(15)NO_3分别标记于栽培基质剖面向下5~10 cm和15~20 cm深处,并... 为探究日光温室蔬菜基质栽培氮肥在栽培基质中运移和累积规律及其在辣椒植株各器官中吸收和分配特性。以辣椒(品种:陇椒10号)为试验材料,利用K^(15)NO_3同位素示踪法,将K^(15)NO_3分别标记于栽培基质剖面向下5~10 cm和15~20 cm深处,并设2个灌水下限60%(W60)和80%(W80),研究了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辣椒的生物量、辣椒各器官对氮素吸收与分配及栽培基质中氮素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60%灌水下限条件下较80%灌水下限显著增加了辣椒植株总生物量和氮的吸收量。在空间分布上,^(15)N标记施肥深度越深,则辣椒植株对^(15)N利用率下降;同时,^(15)N在基质层(0~20 cm)中的累积量也明显下降,损失量显著增加。其中60%灌水下限条件下基质中^(15)N的损失量少于80%灌水条件,且^(15)N在5~10 cm处的损失量较少,此时,减小了基质层15~20 cm处^(15)N的向下迁移量,并增加了60%灌水下限条件下辣椒植株各器官对全氮的吸收利用率。因此,W60F5处理可以提高辣椒植株的总生物量和氮肥的吸收量,减弱基质深层氮素向下运移量,有利于辣椒植株更好地吸收与利用,且辣椒植株各器官生物积累量与氮肥吸收量依次为叶>果>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 氮素分配 基质运移
下载PDF
应用^(15)N-尿素研究硅对水稻吸收肥料氮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雅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3年第3期15-16,共2页
利用15N-尿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黑龙江省几种主要水稻土壤上施用硅肥时,通过对肥料氮在水稻各器官的分配动态来观察硅对水稻吸收氮肥的利用率,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及肥料氮的损失率,阐述了硅对水稻吸收氮肥的影响。N-尿素;硅肥;示踪;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氮素吸收 硅肥 15—尿素示踪技术 分配动态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杂交稻和常规稻生育后期对NO_3^--N和NH_4^+-N的营养效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肖娥 孙羲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80-86,共7页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稻和常规稻生育后期对不同N源的营养效应。结果表明,杂交稻对抽穗前追施的NO_3^--N的利用率比常规稻高7.8%,回收率高13.2%:追施NH_4^+-N时,杂交稻的N肥利用率比常规稻高6.1%,回收率高14.5%肥源之间比较...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稻和常规稻生育后期对不同N源的营养效应。结果表明,杂交稻对抽穗前追施的NO_3^--N的利用率比常规稻高7.8%,回收率高13.2%:追施NH_4^+-N时,杂交稻的N肥利用率比常规稻高6.1%,回收率高14.5%肥源之间比较,收获期NH_4^+-N的利用率和回收率都高于NO_3^--N。肥料N在穗中的分配率,杂交稻比常规稻大15.7—20.2%,但NO_3^--N与NH_4^--N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还表明,抽穗前追施NO_3^--N比追施NH_4^--N能更明显地促进水稻对Ca^(2+),Mg^(2+)的吸收,刺激浮根的生长,增加稻谷产量,而且杂交稻的这些效应大于常规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常规稻 营养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玉米生长条件下潮土N_(2)O排放来源定量解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耀斌 徐聪 +4 位作者 汪吉东 王磊 韩笑 纪程 张永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49-1457,共9页
明确土壤N_(2)O排放来源是阐明N_(2)O产生机制、估算氮肥排放系数的关键。为探究外源氮施用对土壤-作物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以潮土为研究对象,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未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0P0)、未施氮肥种植玉米(N0P1)、施氮肥未种植... 明确土壤N_(2)O排放来源是阐明N_(2)O产生机制、估算氮肥排放系数的关键。为探究外源氮施用对土壤-作物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以潮土为研究对象,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未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0P0)、未施氮肥种植玉米(N0P1)、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1P0)、施氮肥种植玉米(N1P1)4个处理,采用15 N示踪方法区分N_(2)O排放来源,定量解析N_(2)O排放规律。结果显示,与未施氮处理相比,外源氮施用显著增加土壤N_(2)O排放总量(P<0.05),土壤本底及氮肥对N_(2)O排放总量的贡献分别为22.5%和77.5%。种植玉米和未种植玉米处理外源氮施用后土壤本底N_(2)O排放均显著提高,增加比例为162%~460%(P<0.05)。施氮后增加的土壤本底N_(2)O排放量(以N计)为4.16~6.98 mg·m^(-2),约占N_(2)O总排放的13.7%~18.1%。施氮处理土壤CO_(2)排放量显著高于未施氮处理(P<0.05),且CO_(2)排放量与施氮导致的土壤本底N_(2)O排放增加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施氮促进土壤本底N_(2)O排放与土壤有机质周转加快有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氮与种植玉米的交互作用对N_(2)O排放及其来源影响显著(P<0.01)。相比N1P0处理,N1P1处理N_(2)O总排放量显著降低55.0%(P<0.05),但施氮促进土壤本底N_(2)O排放比例增加。N1P0处理土壤无机氮(NO_(3)^(-)-N和NH_(4)^(+)-N)总含量显著高于N1P1处理,而其中的NH_(4)^(+)-N含量显著低于N1P1处理(P<0.05),表明玉米种植显著影响土壤氮素去向及转化过程。在土壤-作物系统中,外源氮施用除导致大量N_(2)O直接排放外,还会显著提升土壤本底N_(2)O排放量及排放比例,且作物生长对N_(2)O排放来源影响显著。在集约化种植的潮土区,除控制肥料源N_(2)O排放外,还应重视土壤本底N_(2)O排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氮 土壤-作物系统 土壤本底 n_(2)O ^(15)n示踪
下载PDF
Nitrate and Ammonium Leaching in Variable-and Permanent-Charge Paddy Soils 被引量:11
20
作者 XIONG Zheng-Qin HUANG Tai-Qing +2 位作者 MA Yu-Chun XING Guang-Xi ZHU Zhao-Li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09-216,共8页
A variable-charge (VC) and a permanent-charge paddy soil (PC) were selected to study nitrate-N (NO3^--N) and ammonium-N (NH4^+-N) leaching with N isotopes for one consecutive year. An irrigation and intermitt... A variable-charge (VC) and a permanent-charge paddy soil (PC) were selected to study nitrate-N (NO3^--N) and ammonium-N (NH4^+-N) leaching with N isotopes for one consecutive year. An irrigation and intermittent drainage pattern was adopted to mimic natural occurrence of rainfall during the upland crop season and drainage management during the flooded rice season. Treatments to each soil type were no-N controls (CK), ^15N-labeled (NH4)2SO4 (NS), and milk vetch (NV) applied at a rate equivalent to 238 kg N ha^-1 to unplanted lysimeters, totaling six treatments in triplicat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type dominated N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se of PC, NO3^--N accounted for 78% of the total leached inorganic N; NS was prone to leach three times more than the NV, being 8.2% and 2.4% of added ^15N respectively; and 〉 85% of leached NO3-N came from of the total inorganic N in leachate. Moreover, NH4^+-N native N in the soil. In the case of VC, NH4^+-N made up to 92% leaching was detected throughout the whole incubation, and was particularly high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NO3^--N leaching in VC occurred later at a lower rate compared to that in PC.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NO3^--N leaching during the drained season in permanent-charge paddy soils and NH4^+-N leaching in variable-charge soils deserve more attention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ined/flooded rotations fertilizer-derived nitrate ion movement LYSIMETER ^15n tracing techniqu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