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N同位素标记氮肥减施棉田养分利用效率分析
1
作者 成志慧 李红梅 +3 位作者 赵红梅 涂永峰 宋海英 盛建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g/hm^(2))3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处理的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N_(0)),而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氮肥减施处理棉花壳、籽的干物质量和籽的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7.02%、6.81%和16.59%;2个施肥处理棉籽的肥料氮(^(15)N)积累量占比最高,占全株的26.02%~35.99%,其次为叶(22.40%~23.81%)和茎(14.48%~18.98%),絮中最少(3.05%~6.62%);氮肥减施处理生殖器官的肥料氮吸收量比当地推荐施肥处理高19.02%;2个施肥处理的棉株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Ndff%)为21.14%~21.70%;氮肥减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2.36%和3.12%。【结论】氮肥减施(225 kg/hm^(2))可以显著提高棉籽中的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15)N)吸收量、Ndff%以及棉花整株的氮肥利用率,在确保棉花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度的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15)n示踪技术 氮素吸收量 肥料氮(^(15)n)吸收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基于^(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植物组合湿地对氨氮去除途径研究
2
作者 徐英华 李希 +2 位作者 谢陈 李裕元 吴金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3-942,共10页
人工湿地是生态修复受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对氮的去除效果显著,但不同植物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不同类型植物组合后的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及去除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以常见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 人工湿地是生态修复受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对氮的去除效果显著,但不同植物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不同类型植物组合后的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及去除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以常见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和挺水植物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为研究对象,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绿狐尾藻、梭鱼草及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对氨氮(NH_(4)^(+)-N)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处理相较于单一绿狐尾藻和梭鱼草处理对氮的脱除量分别提高1.8%和3.6%。基于^(15)N质量平衡,绿狐尾藻、梭鱼草和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处理氮去除途径的底泥吸附贡献分别为8.30%、7.96%和6.94%,植物吸收贡献分别为41.76%、35.34%和48.67%,微生物作用去除贡献分别为49.94%、56.71%和44.39%。微生物作用在湿地脱氮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相较于单一植物湿地,植物组合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得到提升,同时促进了植物对水体NH 4+-N的吸收。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组合湿地对氨氮的脱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植物组合 氨氮 ^(15)n同位素
下载PDF
应用^(15)N自然丰度值揭示不同氮源对设施土壤氨挥发的贡献
3
作者 田峪萍 双睿辰 +2 位作者 刘原庆 王立刚 孟凡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1,共10页
【目的】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氮肥施用过量、氨气(NH_(3))挥发损失严重等问题。通过^(15)N自然丰度法,研究不同肥料类型对土壤NH_(3)挥发的影响,并定量分析其贡献率,为实现降低氮素损失的氮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开展为... 【目的】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氮肥施用过量、氨气(NH_(3))挥发损失严重等问题。通过^(15)N自然丰度法,研究不同肥料类型对土壤NH_(3)挥发的影响,并定量分析其贡献率,为实现降低氮素损失的氮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开展为期40天的番茄盆栽培养试验,供试土壤为棕壤,未施过肥也未种植过作物,供试作物为番茄。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不施氮肥(CK)和等量施氮(N3 g/pot)条件下单施鸡粪有机肥(M)、单施尿素(U)、有机肥半量替代尿素(MU)处理。利用被动采样器测定了土壤NH_(3)挥发速率和累积排放量,并借助^(15)N自然丰度方法估算肥料和土壤氮对NH_(3)挥发的贡献。【结果】基肥施用后3~6天内,NH_(3)挥发速率迅速增加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直至第33天恢复到施肥前水平。与MU和U处理相比,M处理的净NH_(3)挥发累积量分别显著降低了60.8%和63.1%(P<0.05),MU较U处理的NH_(3)减排效果不显著(4.62%),相应的NH_(3)挥发系数分别为1.37%(U)、1.29%(MU)及0.51%(M)。施肥处理中,δ^(15)N-NH_(3)值随NH_(3)挥发的进行而迅速降低,然后逐渐增加至施肥前水平,M处理的δ^(15)N-NH_(3)均值高于MU和U处理。^(15)N同位素混合方程计算显示,在番茄生产中肥料对NH_(3)挥发的贡献比例为:M处理中鸡粪贡献30.5%,U处理中尿素贡献53.1%,MU处理中鸡粪和尿素分别贡献28.6%和56.6%。【结论】等量施氮条件下,单施鸡粪产生的NH_(3)挥发量远低于尿素,鸡粪和尿素等量氮配施对NH_(3)挥发的减排效果不显著。根据同位素分馏效应计算结果,单施鸡粪、尿素对土壤NH_(3)挥发源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0.5%、53.1%,鸡粪和尿素配施时二者对土壤NH_(3)挥发源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8.6%、56.6%,贡献比例与单施差异不大。因此,控制化肥氮施用量是减少NH_(3)挥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15)n自然丰度 激发效应 设施番茄 分馏效应
下载PDF
二氧化碳倍增对植物叶片^(15)N自然丰度的影响
4
作者 李蕾 吴明君 +4 位作者 林冰艳 孙嫣然 徐艺宁 汪旭明 巩晓颖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06,共9页
大气CO_(2)浓度上升通常会提高植物生产力并伴随叶片氮含量的下降。然而大气CO_(2)如何影响叶片^(15)N丰度及其相关机理还不清楚。以小麦和向日葵为实验材料,测定了两个CO_(2)浓度(410与820μmol•mol^(-1))处理下叶片的氮同位比值(δ^(1... 大气CO_(2)浓度上升通常会提高植物生产力并伴随叶片氮含量的下降。然而大气CO_(2)如何影响叶片^(15)N丰度及其相关机理还不清楚。以小麦和向日葵为实验材料,测定了两个CO_(2)浓度(410与820μmol•mol^(-1))处理下叶片的氮同位比值(δ^(15)N)和氮含量。结果表明:小麦和向日葵叶片氮含量随CO_(2)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然而δ^(15)N对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存在差异。在高CO_(2)浓度处理下小麦叶片δ^(15)N显著下降6.5‰,而向日葵叶片δ^(15)N小幅上升2.1‰,且叶片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基于此,小麦的氮营养特征符合氮同化受限假说,而向日葵符合稀释效应假说。小麦叶片δ^(15)N随叶龄或者细胞年龄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因此在利用^(15)N来研究植物氮代谢时需要区分叶龄的影响。整合分析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导致非豆科C_(3)植物的δ^(15)N显著下降达0.3‰,与小麦的研究结果相符。综上所述,限制硝态氮同化是CO_(2)影响植物氮代谢和^(15)N丰度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氮代谢 氮同化 ^(15)n自然丰度 CO_(2)浓度 叶龄 氮利用效率 氮含量 稀释效应
下载PDF
嘎啦苹果不同施肥深度对^(15)N-尿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红波 葛顺峰 +3 位作者 姜远茂 彭福田 魏绍冲 房祥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08-1414,共7页
【目的】为苹果生产中确定合理的施肥深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年生嘎拉苹果/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表层(0 cm)、中层(20 cm)和深层(40 cm)3个施肥深度处理进行同位素示踪试验。【结果】不同施肥深度处理,嘎啦苹果各器官Ndff值存在差... 【目的】为苹果生产中确定合理的施肥深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年生嘎拉苹果/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表层(0 cm)、中层(20 cm)和深层(40 cm)3个施肥深度处理进行同位素示踪试验。【结果】不同施肥深度处理,嘎啦苹果各器官Ndff值存在差异,深层施肥和表层施肥各器官Ndff值显著低于中层施肥,各处理盛花期均以细根Ndff值最高,粗根次之;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根部吸收的15N优先向新生营养器官运转;果实成熟期均以果实中Ndff值最高;果实采收后贮藏器官的Ndff值较高,新生营养器官下降到较低水平。不同物候期各器官的15N分配率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深度施肥处理之间差异并不显著。随物候期的推移,植株对15N-尿素的利用率逐渐升高,到采收后达到最大;各物候期中层施肥处理均显著高于表层和深层处理。【结论】中层施肥处理能够增强植株对氮的吸收征调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施肥深度 15↑n-尿素 吸收 分配 利用
下载PDF
丛枝菌根对植物叶片δ^(15) N含量影响的数据挖掘分析
6
作者 徐寿霞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7,M0008,共11页
为明确丛枝菌根(AM)对植物叶片稳定氮同位素(δ^(15)N)含量的影响,探索丛枝菌根在调控植物应对全球变化方面的重要功能,通过数据挖掘,建立了AM植物和非AM(non-AM)植物叶片δ^(15)N含量数据库,探究了AM对植物叶片δ^(15)N含量的影响。结... 为明确丛枝菌根(AM)对植物叶片稳定氮同位素(δ^(15)N)含量的影响,探索丛枝菌根在调控植物应对全球变化方面的重要功能,通过数据挖掘,建立了AM植物和非AM(non-AM)植物叶片δ^(15)N含量数据库,探究了AM对植物叶片δ^(15)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M植物叶片δ^(15)N含量为0.86‰,显著高于non-AM植物叶片的0.50‰。丛枝菌根针对不同植物功能群而言,将植物的AM状况与植物的固氮状况和生长周期结合作为影响因素时,AM都显著影响着植物叶片的δ^(15)N含量。虽然AM没有显著提高固氮植物叶片δ^(15)N含量,但却把非固氮植物叶片δ^(15)N的含量从0.58‰提高到了0.99‰。AM使多年生植物叶片δ^(15)N含量的增加最显著,从0.49‰增加到了0.82‰。可见,丛枝菌根作为与植物长期共生进化的最广泛共生体,对植物叶片δ^(15)N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δ^(15)n含量 丛枝菌根 功能型 固氮 计量分析
下载PDF
δ^(15)N在贵阳地下水氮污染来源和转化过程中的辨识应用 被引量:57
7
作者 李思亮 刘丛强 +3 位作者 肖化云 陶发祥 郎赟超 韩贵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7-262,共6页
随着城市的发展,贵阳地下水氮污染日趋严重,为评估地下水中氮的分布、来源和迁移转化,我们采集了72个水样,并测定了三氮(NO-3、NO-2和NH+4)浓度、主离子、δ15N-NO-3和δ15N-NH+4等。结果显示,在贵阳地下水大多数样品中,NO-3-N是最主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贵阳地下水氮污染日趋严重,为评估地下水中氮的分布、来源和迁移转化,我们采集了72个水样,并测定了三氮(NO-3、NO-2和NH+4)浓度、主离子、δ15N-NO-3和δ15N-NH+4等。结果显示,在贵阳地下水大多数样品中,NO-3-N是最主要的无机氮形态,城区地下水大部分含较高的NO-3-N;然而在城市污水和有些被明显污染的地下水中,NH+4却是最主要的无机氮形态,尤其是枯水期。丰水期地下水样有较低的δ15N值,受农业化肥等影响明显。丰水期地下水NO-3-N浓度随着Cl-浓度升高而升高,表明丰水期地下水硝酸盐可能主要受混合作用等控制。而枯水期地下水中溶解氧与硝酸盐的δ15N值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对于丰水期地下水具有较高的δ15N值、较低的硝酸盐浓度和较低的DIN/Cl值,说明地下水环境中主要受土壤有机氮等影响,同时可能存在反硝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5n 地下水 反硝化 氮污染 贵阳市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研究不同来源氮素在烤烟体内的累积和分配 被引量:46
8
作者 谷海红 刘宏斌 +4 位作者 王树会 李天福 张云贵 焦永鸽 李志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693-2702,共10页
【目的】了解水稻土植烟土壤供氮特征及对烤烟氮素累积分配和烟叶品质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赵桅村6组烟田和赵桅实验基地设置了田间原位矿化培养试验和大田15N示踪试验,研究在不施氮和施氮90kg·ha-1条件下,烟株不... 【目的】了解水稻土植烟土壤供氮特征及对烤烟氮素累积分配和烟叶品质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赵桅村6组烟田和赵桅实验基地设置了田间原位矿化培养试验和大田15N示踪试验,研究在不施氮和施氮90kg·ha-1条件下,烟株不同生育期水稻土氮素矿化特征,烤烟体内不同来源氮素的累积和分配及烟叶的产量和品质状况。【结果】6组烟田和实验基地土壤供氮能力均较强,在施氮90kg·ha-1条件下,烟株整个生育期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土壤氮,且吸收的土壤氮量及其占总吸氮量的比例随生育期延长和烟叶着生部位升高明显增加。在本试验中,尽管施氮的增产作用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烟叶总氮和烟碱含量,改善了烟叶品质,但由于烟株生育后期土壤供氮过多,上部烟叶存在烟碱含量偏高的问题。【结论】控制烟株生育后期水稻土土壤供氮量,对提高烟叶尤其上部烟叶质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 矿化 烤烟 累积和分配
下载PDF
不同施肥期沾化冬枣对^(15)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 被引量:39
9
作者 张进 姜远茂 +4 位作者 束怀瑞 赵登超 张序 刘文娥 吴良欢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8-291,共4页
盆栽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时期施15N-尿素,对沾化冬枣15N的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前期(萌芽前和花前)施用15N-尿素,经根系吸收后,15N优先分配到贮藏器官(包括主干、多年生枝和粗根)中,然后外运用于树体... 盆栽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时期施15N-尿素,对沾化冬枣15N的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前期(萌芽前和花前)施用15N-尿素,经根系吸收后,15N优先分配到贮藏器官(包括主干、多年生枝和粗根)中,然后外运用于树体新生器官(包括枣吊及其叶片、新生营养枝、细根及果实)的形成,果实采收后15N开始向贮藏器官回流;果实硬核期15N直接用于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而不是先贮藏再利用;果实速长期15N优先向贮藏器官中积累;萌芽前施15N在树体内的运转规律符合落叶果树贮藏N营养分配规律,优先转运到生长中心。随着施肥期的后延,植株对15N-尿素的当季利用率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 施肥期 分配 运转
下载PDF
用^(15)N叶片标记法研究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中氮素的双向转移 被引量:42
10
作者 褚贵新 沈其荣 +2 位作者 李奕林 张娟 王树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8-284,共7页
在盆栽条件下 ,采用 1 5N叶片富积标记方法 ,研究了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氮素的双向转移及供氮水平对氮素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5 kg hm- 2、75 kg hm- 2、 15 0 kg hm- 2等 3个氮肥水平下 ,间作水稻的干物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 在盆栽条件下 ,采用 1 5N叶片富积标记方法 ,研究了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氮素的双向转移及供氮水平对氮素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5 kg hm- 2、75 kg hm- 2、 15 0 kg hm- 2等 3个氮肥水平下 ,间作水稻的干物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为9.4 1g株 - 1、12 .0 6 g株 - 1、13.5 3g株 - 1和 2 0 7.35 mg株 - 1、2 4 1.81mg株 - 1、2 5 9.37mg株 - 1 ,分别比单作水稻增加了 2 1%~ 2 9%、7%~ 2 9%、18%~ 30 %和 4 3.4 3%、4 5 .72 %、32 .81% ,间作对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量有显著促进作用。间作和单作系统中花生的干物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用花生叶片标记 1 5N试验表明 ,在 3个氮肥水平下花生体内的氮素中分别有 9.93%、5 .6 5 %、4 .2 2 %转移到了水稻植株体内 ,其转移量随土壤氮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用水稻叶片标记 1 5N则分别有 4 .39%、2 .0 6 %、1.38%的水稻体内氮素转移到了花生植株体内 ,其转移量也随土壤氮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用 1 5N叶片标记的方法证明花生与水稻旱作的间作系统中存在着氮素的双向转移 ,但净转移方向是由花生植株向水稻的氮素转移。对豆科与禾本科间作系统中氮素转移的机理、途径也做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15n 氮素转移 水稻旱作 花生
下载PDF
用^(15)N富积标记和稀释法研究旱作水稻/花生间作系统中氮素固定和转移 被引量:22
11
作者 褚贵新 沈其荣 +2 位作者 张娟 肖龙云 峁泽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5-389,共5页
采用花生叶片15N富积标记法和15N同位素稀释法两种标记方法研究了水稻 花生间作条件下花生的生物固氮以及花生向水稻的氮素转移。盆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证明在水稻花生间作的共生期内发生了氮素转移,花生固氮量的2%~3.5%转移到水稻... 采用花生叶片15N富积标记法和15N同位素稀释法两种标记方法研究了水稻 花生间作条件下花生的生物固氮以及花生向水稻的氮素转移。盆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证明在水稻花生间作的共生期内发生了氮素转移,花生固氮量的2%~3.5%转移到水稻体内。同位素稀释试验还表明,间作对花生固氮有促进作用,能提高其固氮效率(BNF)。本文还对两种同位素标记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间作 氮素 转移 生物固氮 富积标记法 同位素稀释法 水稻 固氮效率
下载PDF
硝酸盐中^(15)N和^(18)O的测试新技术及其在地下水氮污染防治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28
12
作者 周爱国 蔡鹤生 刘存富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4-98,102,共6页
针对硝酸盐对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 ,介绍了用 Ca O除去 CO2 和 H2 O的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的燃烧管方法和利用 Ag NO3+C(石墨 )生成 CO2 的测定 NO-3 中氧同位素比值的燃烧法 ;研究了用 15N和 18O同位素分析地下水中 NO-3 的来源和判断硝化... 针对硝酸盐对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 ,介绍了用 Ca O除去 CO2 和 H2 O的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的燃烧管方法和利用 Ag NO3+C(石墨 )生成 CO2 的测定 NO-3 中氧同位素比值的燃烧法 ;研究了用 15N和 18O同位素分析地下水中 NO-3 的来源和判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氮同位素 氧同位素 地下水 防治 硝化作用
下载PDF
用^(15)N肥料标记法研究潮土中玉米氮肥的利用率与去向 被引量:23
13
作者 山楠 杜连凤 +3 位作者 毕晓庆 安志装 赵丽平 赵同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0-936,共7页
【目的】特定作物体系中氮肥的去向很难做到定量化。本文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解析潮土上玉米作物氮素肥料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5)N标记和盆栽培养技术,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人工控温温室... 【目的】特定作物体系中氮肥的去向很难做到定量化。本文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解析潮土上玉米作物氮素肥料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5)N标记和盆栽培养技术,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人工控温温室条件下进行模拟研究,设置10个施氮水平(0、22、44、66、88、111、133、177、222、266mg/kg N),分析植株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供应特征,研究潮土种植夏玉米条件下氮素肥料的运移规律及不同氮肥剂量对夏玉米的作用效应。【结果】所有施氮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生物量和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虽然随施氮量增加有升有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夏玉米对^(15)N标记氮肥的回收率为9.01%67.57%,土体中^(15)N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21.40%40.54%和11.04%50.45%,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N1 N3(22、44、66 mg/kg)施肥水平处理相比,N4(88 mg/kg)处理条件下^(15)N肥料在土壤中残留率分别减少19.14、12.38、13.13个百分点;15N肥料的损失率分别降低39.41、7.88、13.88个百分点。氮肥施用量超过88 mg/kg时,各个处理条件下玉米植株生物量和氮肥回收率出现降低趋势,分别降低5.88%8.0%和9.06%27.81%;^(15)N肥料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减少3.36%17.30%和1.65%13.57%。【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玉米的合理施氮量为88 mg/kg时,氮素的利用率最高为67.57%,残留率和损失率最低,分别为21.40%和11.04%,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15)n 氮肥利用率 盆栽培养
下载PDF
NO_3^-中^(15)N和^(18)O同位素新技术在岩溶地区地下水氮污染研究中的应用——以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研究为例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杨琰 蔡鹤生 +1 位作者 刘存富 周爱国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06-212,共7页
介绍了在野外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收集地下水中的NO-3的新技术,以及用AgNO3和氧化铜丝及铜颗粒燃烧反应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用AgNO3+C(石墨)生成CO2测定NO-3中氧同位素比值的密封石英管燃烧法。安阳和林州岩溶区饮用水中广泛的NO-3-N污染大... 介绍了在野外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收集地下水中的NO-3的新技术,以及用AgNO3和氧化铜丝及铜颗粒燃烧反应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用AgNO3+C(石墨)生成CO2测定NO-3中氧同位素比值的密封石英管燃烧法。安阳和林州岩溶区饮用水中广泛的NO-3-N污染大大超过饮用标准,食管癌的死亡率与饮用水中NO-3、NO-2、NH+4和亚硝胺过剩的含量成正比。δ18O和δ15N资料证实,饮用水中的NO-3主要来自农家肥和化肥,这个地区没有发生有意义的反硝化作用,而以硝化作用为主。在食管癌低发区(东部)存在反硝化作用而使该区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降低。δ18O和δ15N资料还表明氧化环境中可能出现局部反硝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硝酸盐 岩溶地区 地下水污染 食管癌
下载PDF
用^(15)N标记肥料研究旱地冬小麦氮肥利用率与去向 被引量:15
15
作者 党廷辉 蔡贵信 +2 位作者 郭胜利 郝明德 王百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0-285,共6页
在黄土旱塬 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 ,在特殊干旱年里小麦施氮肥增产仍很显著 ,但氮肥效果受到明显抑制 ,施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前土壤水分含量对旱作小麦产量有决定性作用。15N微区试验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当... 在黄土旱塬 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 ,在特殊干旱年里小麦施氮肥增产仍很显著 ,但氮肥效果受到明显抑制 ,施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前土壤水分含量对旱作小麦产量有决定性作用。15N微区试验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当年利用率为 3 6 6%~ 3 8 4% ,土壤残留率为 2 9 2 %~ 3 3 6%。氮肥的后效显示 ,土壤残留的氮素可被第 2茬小麦部分利用 ,占施氮量的 2 1 %~ 2 8% ,相当于 0~ 40cm土壤残留氮的 6 7%~ 8 7%。土壤残留的氮素主要集中在 0~ 40cm土层中 ,土壤剖面中残留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膜间种植对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在试验年里没有显示作用 ,但大大增加了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氮肥利用率 同位素标记 尿素 覆膜栽培 黑垆土
下载PDF
不同水平位置施肥对‘嘎啦’苹果15N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许海港 季萌萌 +3 位作者 葛顺峰 姜远茂 姜翰 陈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66-1372,共7页
【目的】氮素用量高,利用效率低是制约我国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上,施肥位置不明确是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水平位置施肥嘎啦苹果对15N-尿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确定科学合理的施肥位置,... 【目的】氮素用量高,利用效率低是制约我国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上,施肥位置不明确是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水平位置施肥嘎啦苹果对15N-尿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确定科学合理的施肥位置,以达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目的。【方法】以15年生嘎啦苹果/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技术,根据施肥部位在树冠投影中的分布情况设置内层(1/3投影)、中层(2/3投影)、外层(投影边缘以内约20 cm处)3个不同水平位置施肥处理。施肥方法为挖环状沟施肥,施肥深度约25 cm。在苹果的几个关键物候期(新梢旺长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分器官采集样品,试验结束时整株解析采样。【结果】不同水平位置施肥处理果树在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根部吸收的15N优先向新生营养器官运转;果实成熟期均以果实中Ndff值最高;不同处理间,各生育期同一器官的Ndff值存在差异,内层施肥处理显著高于外层和中层施肥处理,其中以根系和果实最为显著;随着物候期的推移,不同处理根系的Ndff值变化趋势不同,中层施肥和外层施肥处理根系的Ndff值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内层施肥处理根系的Ndff值在果实膨大期就已经达到最大值,并且从果实膨大期到果实成熟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3个处理中果实的Ndff值随物候期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并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此时中层施肥处理和内层施肥处理果实的Ndff值分别是外层施肥处理的1.43和1.42倍;在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果实的Ndff值从到大小依次为内层>外层>中层。不同物候期各器官的15N分配率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水平位置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到果实成熟期3个处理的氮肥分配率均表现为贮藏器官>营养器官>生殖器官。果实成熟期,植株的15N利用率以内层施肥处理最高,为29.25%;中层施肥处理次之,为19.33%;外层施肥处理最低,为19.04%。内层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外层和中层施肥处理的1.51和1.54倍。【结论】内层施肥处理植株各器官对肥料的吸收征调能力均显著高于中层和外层施肥处理,其中以细根最为显著;不同水平位置施肥对15N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率影响不大;内层施肥处理15N利用率显著高于中层和外层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水平位置施肥 15n-尿素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分配 被引量:37
17
作者 晏娟 沈其荣 +1 位作者 尹斌 万新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7-491,496,共6页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不同时期标记的15N转运量大小为:拔节孕穗期追肥(N3)>基肥(N1)>分蘖期追肥(N2),但基肥的氮素转运效率最高,其他两次追肥氮素转运效率相当;在成熟期,N1、N2、N3处理残留在稻草中的15N分配比例分别为24.3%、26.7%和30.4%。无论是氮肥基施,还是分蘖期或拔节孕穗期追肥,水稻开花期之前所吸收的15N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其次是鞘,再次是茎,开花期后,随着15N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的转移,叶片、茎秆和鞘中的15N分配百分比逐渐下降,籽粒15N的分配百分比逐渐上升。试验结果还显示,基肥15N标记时,分蘖盛期所吸收的氮来自肥料最高,为23.1%,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下降,到成熟期仅为10.6%,成熟期吸收的氮来自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追施的氮肥分别为5.9%和12.4%。表明(1)当土壤氮素含量不高时,基肥对水稻整个生育期生长很重要,基肥适量增加可显著增加水稻茎蘖数,对水稻群体质量建成有决定作用;(2)拔节孕穗肥可显著促进水稻生育后期的籽粒灌浆和充实,增加拔节孕穗期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3)分蘖期追肥氮素损失较大,水稻吸收较少,可以适量增加水稻基肥而不施分蘖肥,或在水稻分蘖后期水稻生物量较大时适量施肥以促进水稻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水稻 肥料氮 吸收与分配
下载PDF
矮化中间砧富士苹果初夏土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特性 被引量:11
18
作者 韩明玉 张芳芳 +2 位作者 张立新 刘长虹 赵彩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841-4847,共7页
【目的】为富士苹果生产合理施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大田栽培红富士苹果(基砧为秋子,中间砧为M26)为试材,以初夏土施15N-尿素为手段,研究2年不同时期主要器官对15N-尿素的吸收分配特性。【结果】初夏施肥后1个月,根系吸收... 【目的】为富士苹果生产合理施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大田栽培红富士苹果(基砧为秋子,中间砧为M26)为试材,以初夏土施15N-尿素为手段,研究2年不同时期主要器官对15N-尿素的吸收分配特性。【结果】初夏施肥后1个月,根系吸收了一定量的氮,但对新生器官供应较少。随着物候期的推进,新生器官15N肥分配势逐步增强,其中新梢吸收分配15N能力最强,其次为叶片和果实,采收期根系吸收分配15N能力又显著回升。施肥翌年各主要器官吸收氮来自肥料氮的百分数均显著高于施肥当年。在果实采收期,一年生器官、多年生枝干和根系15N分配率当年分别为23.5%、40.4%、36.1%,翌年分别为27.7%、34.9%、37.4%。【结论】初夏施氮,主要满足了树体当年后期新梢生长发育对氮的需要,同时利于树体积累贮藏营养。初夏按本试验方法施氮肥,采收期树体的当年氮肥利用率为5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15n-尿素 吸收 分配
下载PDF
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尿素^(15)N在小麦土壤系统中的行为和归宿的影响 被引量:47
19
作者 史奕 徐星凯 +1 位作者 周礼恺 O.VanCleemput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68-170,共3页
应用加有脲酶抑制剂 (HQ)、硝化抑制剂 (DCD)及其组合的标记尿素进行春小麦盆栽试验 .结果表明 ,在生长季节结束时 ,小麦回收 ,土壤残留和损失的肥料N各占施入N量的 1 7.65~ 2 3.69%、43.72~ 56.32 %和 1 9.99~ 36.77% .其中 ,与单... 应用加有脲酶抑制剂 (HQ)、硝化抑制剂 (DCD)及其组合的标记尿素进行春小麦盆栽试验 .结果表明 ,在生长季节结束时 ,小麦回收 ,土壤残留和损失的肥料N各占施入N量的 1 7.65~ 2 3.69%、43.72~ 56.32 %和 1 9.99~ 36.77% .其中 ,与单施尿素相比 ,两种抑制剂配合使用处理的肥料N总回收率高 1 6.78% ,小麦回收高 5.96% .施用氮肥对籽粒贡献最大 ,占吸收肥料N量 43.3~ 62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尿素 抑制剂 春小麦 尿素n归宿
下载PDF
^(15)N自然丰度法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20
作者 苏波 韩兴国 黄建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8-416,共9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诸过程中的15N同位素分馏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综述了15N自然丰度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列举了近年来此法在生物固氮及氮素转化过程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并预测了该方法在国内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 15自然丰度 氮素循环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