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颅脑CTA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
1
作者 曾瑞清 李婷琪 王树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0期56-59,共4页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颅脑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接受颅脑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根据对比剂浓度、CT扫描管电压的不同分为A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370 mg I/ml)...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颅脑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接受颅脑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根据对比剂浓度、CT扫描管电压的不同分为A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370 mg I/ml)、B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320 mg I/ml)、C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270 mg I/ml)、D组(开启Care kV后将参考管电压设为80kV,对比剂浓度270mgI/ml),每组30例。四组扫描所得的原始数据均采用滤波反投影技术(FBP)、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进行图像重建。根据重建技术不同得到8个亚组A1/A2、B1/B2、C1/C2、D1/D2组(其中1为FBP图像重建亚组,2为ASIR图像重建亚组)。比较四组组内两亚组的血管CT均值、对比度噪声比(CNR)、信噪比(SNR)、颅底射线硬化伪影(BHA)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四组血管CT均值、CNR、SNR、BHA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四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结果A2组、B2组、C2组、D2组的CT均值、CNR、SNR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1组、B1组、C1组、D1组(P<0.05)。A组、B组、C组、D组的血管CT均值、CNR、SNR、BHA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A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13.32±1.46)mGy、(863.67±95.17)mGy·cm,B组分别为(11.63±1.40)mGy、(734.62±90.43)mGy·cm,C组分别为(9.45±1.34)mGy、(642.49±87.12)mGy·cm,D组分别为(8.52±1.23)mGy、(558.25±80.52)mGy·cm。A组、B组、C组、D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呈递减趋势(F=11.563、95.736,P=0.000、0.000<0.05)。结论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ASIR技术能够提升颅脑CTA检查的图像质量,降低辐射量,可用于颅脑血管相关疾病的检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ct血管造影 16排螺旋ct 双低模式 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技术 辐射剂量 低管电压 可行性
下载PDF
16排螺旋CT在腔隙性脑梗死检查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吴高仁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5期162-164,共3页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在腔隙性脑梗死检查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莲都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接收的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CT和16排螺旋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在腔隙性脑梗死检查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莲都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接收的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CT和16排螺旋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CT和16排螺旋CT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病灶检出率。结果:数字减影血管诊断结果显示,115例患者中,86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常规CT检查显示,92例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16排螺旋CT检查显示,87例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16排螺旋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高于常规CT扫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排螺旋CT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6排螺旋CT在腔隙性脑梗死检查诊断中的效果较好,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病灶检出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16排螺旋ct 常规ct
下载PDF
16排螺旋CT和X线对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曾瑶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4期18-21,共4页
目的 分析16排螺旋CT和X线对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接收的90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和16排螺旋CT检查,以手术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诊断检查方式的检查结... 目的 分析16排螺旋CT和X线对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接收的90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和16排螺旋CT检查,以手术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诊断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以及诊断效能。结果 90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经过检查后,X线检查结果中有68例为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有22例非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16排螺旋CT检查结果中有76例为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有14例为非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16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16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 诊断检查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时,X线检查和16排螺旋CT检查均可起到诊断效果,但后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诊断效能更好,便于为患者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值得研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检查 X线检查 肋骨隐匿性骨折 诊断准确率 诊断效能
下载PDF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4
作者 刘先发 《科技与健康》 2023年第3期36-39,共4页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在采取16排螺旋CT诊断时的价值。纳入平塘县中医医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2)。观察组采取16排螺旋CT诊断,对照组采取X线诊断,比较诊断准确率、影像学...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在采取16排螺旋CT诊断时的价值。纳入平塘县中医医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2)。观察组采取16排螺旋CT诊断,对照组采取X线诊断,比较诊断准确率、影像学征象(脊髓变形检出率、神经根受压检出率、椎间盘变形检出率、椎间盘积气检出率、钙化检出率、硬膜囊受压检出率)。结果显示,两组诊断准确率数据有差异(P<0.05);影像学征象中,在脊髓变形检出率、神经根受压检出率、椎间盘变形检出率、椎间盘积气检出率、钙化检出率、硬膜囊受压检出率方面,观察组数据较对照组高,有差异性(P<0.05)。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采取16排螺旋CT诊断时准确率较高,可清晰分辨患者病灶情况,优势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16排螺旋ct X线
下载PDF
16排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研究
5
作者 王荣勇 《科技与健康》 2023年第3期77-80,共4页
探究临床诊断时16排螺旋CT扫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具体步骤及其诊断准确率。结果显示,对比诊断准确率,实验组有更高表现(P<0.05);对比影像学征象检出情况,实验组有更高水平(P<0.05)。研究发现,临床上,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 探究临床诊断时16排螺旋CT扫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具体步骤及其诊断准确率。结果显示,对比诊断准确率,实验组有更高表现(P<0.05);对比影像学征象检出情况,实验组有更高水平(P<0.05)。研究发现,临床上,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学征象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有效提升方面,相比X线扫描,16排螺旋CT技术效果更佳,推广意义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16排螺旋ct X线扫描 影像学征象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心率变化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减慢和稳定心率的方法与效果 被引量:24
6
作者 黄慧玲 潘爱珍 +2 位作者 郑建忠 陈秀玲 欧阳瑞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年第2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和减慢与稳定心率的方法与效果。方法181例患者接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将原始数据送AW4.1工作站,对冠状动脉作容积再现(VR)、二维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心脏长、短...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和减慢与稳定心率的方法与效果。方法181例患者接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将原始数据送AW4.1工作站,对冠状动脉作容积再现(VR)、二维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心脏长、短轴重建等。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分能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和不能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两种。结果84例(46%)患者原来心率超过75次/min,经过采取减慢和稳定心率的综合措施后,心率降低至75次/min以下。181例患者中有150例(82.9%)的整体图像能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要求;31例(17.1%)未能达到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标准,其中2例(1.1%)是操作不当、4例(2.2%)是扫描过程中患者屏气不完全、25例(13.8%)是扫描过程中患者心率波动过大(变动幅度超过10次/min)所致。结论在正确选择患者的情形下,心率是影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1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心率变化 管腔 影响 效果 脉管 操作不当 屏气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评价肝硬化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变化 被引量:24
7
作者 薛雁山 陈麦林 +3 位作者 尚存海 胡玉川 武宜 王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8例患者行肝灌注扫描,其中对照组29例,代偿期肝硬化2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7例。通过扫描软件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8例患者行肝灌注扫描,其中对照组29例,代偿期肝硬化2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7例。通过扫描软件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渗透表面积乘积(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F)。分析这些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结果: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PS、HAF的均值是逐渐增加的。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BV、MTT均值是逐渐减小的。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间的BF均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T灌注成像技术可用来评价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流灌注 16排螺旋ct
下载PDF
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俊峰 郭宏骞 +2 位作者 秦民益 甘卫东 周科峰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924-925,共2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价值。并比较CTA各种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泌尿系患者行CTA成像,其中10例与手术对照,所有横断面图像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价值。并比较CTA各种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泌尿系患者行CTA成像,其中10例与手术对照,所有横断面图像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立体感强,很好地反映了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解剖走行。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能反应真实的肾血管的解剖。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 三维重建 肾动脉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肿瘤样支气管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张颖 林文宇 +5 位作者 方伟军 刘岘 刘波 张晖 宋敏 任会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43-1945,共3页
目的分析肿瘤样支气管结核在16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图像中的影像特征,评价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肿瘤样支气管结核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肿瘤样支气管结核25例,使用东芝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后处理并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其影像... 目的分析肿瘤样支气管结核在16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图像中的影像特征,评价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肿瘤样支气管结核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肿瘤样支气管结核25例,使用东芝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后处理并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肿瘤样支气管结核在16层螺旋CT上可分为如下4型:(1)支气管腔内结节型;(2)支气管腔内团块型;(3)支气管腔外压迫型;(4)肺门区团块型。其影像学有以下特点:(1)支气管结核所致管壁多为不规则增厚,其管壁外径未见增大,内径缩小;(2)结节、团块样结核灶增强为环形强化;(3)支气管结核病变区与正常支气管界限不清。结论 16层螺旋CT对显示肿瘤样支气管结核的累及范围及影像特点有一定的优势,轴位扫描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能显示气管、支气管整体改变,使观察更为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样支气管结核 后处理技术 16层螺旋ct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黄云华 郑佳 +1 位作者 陈建新 何德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7期46-48,共3页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1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3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1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3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后处理并分析、评估各分支血管。结果 30例肺栓塞患者中25例栓塞的范围、位置、血管狭窄程度等显示清晰,约占83.33%;肺动脉栓塞最直接影像学征象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完全阻塞、血管壁加厚,间接影像学征象包含肺梗死、肺动脉高压、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支气管扩张、右心室、右心房内栓塞等。结论 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迅速、无创、确诊率高等优点,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肺动脉栓塞
下载PDF
16层螺旋CT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石银龙 庞长珠 +2 位作者 康桂荣 李梅 张廉良 《中国医疗设备》 2010年第8期144-145,共2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成像造影剂跟踪、造影剂测试及常规计算时间延迟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其中6例伴Stent支架治疗。造影剂量按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成像造影剂跟踪、造影剂测试及常规计算时间延迟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其中6例伴Stent支架治疗。造影剂量按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3种方法进行:①Bolustracking即造影剂跟踪扫描35例;②testBolus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28例;③常规计算时间组25例。3组图像分别由高年资医师阅片,比较3种方法的差异。准直器宽度1.25mm,重建层厚1.5mm,扫描范围从胸廓上缘至耻骨联合处。数据重建在3DWorkingStation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结果第一组35例和第二组28例经MIP及VR等成像,所有夹层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真假腔,并可见受累的血管部位及程度,并可见Stent支架的长度和所在部位;第三组25例中,6例图像模糊;第三组与第一、二组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成像中扫描延迟时间应用Bolus tracking和TestBlous为佳,常规计算延迟时间质量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1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外周动脉血管造影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红 马景旭 +2 位作者 王皓 石洁 郝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外周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mm,重叠50%,螺距0.75,准直16×1.5,球管旋转时间0.75s,...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外周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mm,重叠50%,螺距0.75,准直16×1.5,球管旋转时间0.75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造影剂量100ml,注射速度3ml/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并对图像进行评价。21例中3例行DSA检查,4例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动脉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上肢动脉和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胫动脉、腓动脉的主干及分支。21例中,8例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动脉血栓2例,双侧髂总动脉瘤1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1例,股动脉外伤性动脉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1例,正常表现6例。结论:MSCT血管成像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侵袭性小的检查方法,已成为临床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1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16层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海南 汤日杰 +3 位作者 张书旭 彭俊琴 陈玉桂 游佳 《中国医疗设备》 2008年第11期9-11,14,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逐级改变mA等参数对仿真人体盆腔模型行16层螺旋CT扫描,确定低剂量阈值参数最优组合。以此标准对49例患者按盆腔大小改变剂量行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对记录剂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逐级改变mA等参数对仿真人体盆腔模型行16层螺旋CT扫描,确定低剂量阈值参数最优组合。以此标准对49例患者按盆腔大小改变剂量行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对记录剂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低剂量阈值扫描参数最优组合;49例患者低剂量扫描产生的图像质量优占91.84%,CTDIvd(mGy)和DLP(mGy.cm)占常规剂量的20.17%~42.08%。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盆腔检查中应用恰当,能有效保护患者和保证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ct低剂量扫描 体层摄影 盆腔检查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脊柱侧弯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智明 刘进康 +1 位作者 陈伟 裘定心 《中国医学装备》 2007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和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诊断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2005年我院收治32名脊柱侧弯患者。术前均行PHILIPS16层螺旋CT全脊柱扫描,然后在工作站完成多平面和曲面重组(MPR/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组技术(VR)...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和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诊断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2005年我院收治32名脊柱侧弯患者。术前均行PHILIPS16层螺旋CT全脊柱扫描,然后在工作站完成多平面和曲面重组(MPR/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组技术(VR)。回顾性评价MSCT不同后处理技术的作用和优势。结果MPR/CPR可以从各个角度重组单个畸形锥体的冠状、失状影像,是最方便实用的显示方法。MIP因为层次不明了,不适用脊柱侧弯的诊断。VR可以全面显示,综合分析,对外科手术治疗很有价值。结论MSCT全脊柱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脊柱侧弯的诊断和手术方法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后处理 脊柱侧弯
下载PDF
16排螺旋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病灶的疗效判断价值对比 被引量:23
15
作者 项昆 赵鹤亮 +1 位作者 郑昌英 张亚杰 《实用癌症杂志》 2014年第10期1315-1317,1321,共4页
目的探析16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肝癌(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病灶疗效的判断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PHC 50例患者均采用TACE治疗,术后1.5~6个月采用16排螺旋CT和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目的探析16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肝癌(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病灶疗效的判断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PHC 50例患者均采用TACE治疗,术后1.5~6个月采用16排螺旋CT和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标准,对病灶的残余或复发情况及病灶肿瘤包膜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DSA造影检查,50例患者65个病灶中有45个病灶为肿瘤残余或复发,另外20个病灶无肿瘤残余或复发;CT组检测出30个残余或复发病灶,而MRI组检测出42个残余或复发病灶;CT判断术后病灶的准确性为76.9%(50/65),敏感性为66.7%(30/45),特异性为100.0%;MRI判断术后病灶的准确性为95.4%(62/65),敏感性为93.3%(42/45),特异性为100.0%;二者检测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T判断术后有明显肿瘤包膜的病灶的检出率为3.1%(2/65),显著低于MRI 27.7%(18/65)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判断术后有明显肿瘤包膜的病灶的敏感性为10.0%(2/20),显著低于MRI 27.7%(18/20)的敏感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检测可清楚显示TACE术后肿瘤残余和复发,准确评价PHC患者TACE术后疗效,优于16排螺旋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 MRI PHC 病灶 TACE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绍伟 李树金 +2 位作者 陈秀娟 谢颖 李笑琴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14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结...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结果:动脉瘤16例,动静脉畸形9例,动脉狭窄4例(右大脑前动脉狭窄3例,双侧大脑后动脉1例),先天发育异常(胎胚性大脑后动脉)11例,40例16排CTA的VR、MIP和MPR重建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100%,并且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同时清晰显示了AV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CTA)具有安全、快速、无创、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变 应用价值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永辉 蔡云 +1 位作者 夏广明 梁家宁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8期462-464,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80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CTA显示正常表现者12例,脑血管病变68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80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CTA显示正常表现者12例,脑血管病变68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技术后处理。结果 12例CTA表现正常者均能显示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4级以上分支的血管,68例脑血管病变中能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诊断明确。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脑血管疾病诊断首选的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ct血管造影(ctA) 脑血管病变
下载PDF
肠系膜下静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唐力 张小明 +1 位作者 赵建龙 黄小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腹部增强CT扫描221例连续病例,全部用16层螺旋CT做三期增强扫描。运用容积重建显示IMV,观察IMV的...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腹部增强CT扫描221例连续病例,全部用16层螺旋CT做三期增强扫描。运用容积重建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2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作为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21例中207例(94%)显示IMV主干,159例(72%)显示一级分支,68例(31%)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207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12%,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9%,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69%。在正常组和肝硬化组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多数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静脉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佩文 朱新进 +1 位作者 庞力沛 温浩茂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5期69-72,共4页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1月,择取于本院就诊的55例A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两者的诊断价...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1月,择取于本院就诊的55例A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两者的诊断价值,并观察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在ADA诊断阳性率及分型诊断准确率方面,16层螺旋CT与DSA相似;两种检查方法主动脉破口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累及分支血管数、夹层血栓形成及动脉壁钙化指标比较,16层螺旋CT较DSA更具优势(P<0.05)。结论: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ADA的征象,对于判定病情、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故为ADA的理想诊断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文华 王杰 +2 位作者 邢伟 彭亚 邱建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8例(51个)被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夹闭术后的残留...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8例(51个)被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夹闭术后的残留和载瘤动脉的开放。结果:37个动脉瘤呈囊状、9个动脉瘤呈不规则形和5个动脉瘤呈梭形。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31%),其次是后交通动脉(29%)。全部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9mm、瘤体平均大小为5.5mm、瘤颈平均大小为3.4mm。49个动脉瘤需要1个钛夹夹闭,2个动脉瘤需要2个钛夹夹闭。16层CTA检出3个夹闭动脉瘤有残留,靠近钛夹的全部载瘤动脉可以被准确评价。结论:16层螺旋CT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和术后的改变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首选影像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夹闭 颅内动脉瘤 16层螺旋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