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颅脑CTA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
1
作者 曾瑞清 李婷琪 王树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0期56-59,共4页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颅脑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接受颅脑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根据对比剂浓度、CT扫描管电压的不同分为A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370 mg I/ml)...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颅脑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接受颅脑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根据对比剂浓度、CT扫描管电压的不同分为A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370 mg I/ml)、B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320 mg I/ml)、C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270 mg I/ml)、D组(开启Care kV后将参考管电压设为80kV,对比剂浓度270mgI/ml),每组30例。四组扫描所得的原始数据均采用滤波反投影技术(FBP)、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进行图像重建。根据重建技术不同得到8个亚组A1/A2、B1/B2、C1/C2、D1/D2组(其中1为FBP图像重建亚组,2为ASIR图像重建亚组)。比较四组组内两亚组的血管CT均值、对比度噪声比(CNR)、信噪比(SNR)、颅底射线硬化伪影(BHA)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四组血管CT均值、CNR、SNR、BHA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四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结果A2组、B2组、C2组、D2组的CT均值、CNR、SNR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1组、B1组、C1组、D1组(P<0.05)。A组、B组、C组、D组的血管CT均值、CNR、SNR、BHA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A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13.32±1.46)mGy、(863.67±95.17)mGy·cm,B组分别为(11.63±1.40)mGy、(734.62±90.43)mGy·cm,C组分别为(9.45±1.34)mGy、(642.49±87.12)mGy·cm,D组分别为(8.52±1.23)mGy、(558.25±80.52)mGy·cm。A组、B组、C组、D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呈递减趋势(F=11.563、95.736,P=0.000、0.000<0.05)。结论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ASIR技术能够提升颅脑CTA检查的图像质量,降低辐射量,可用于颅脑血管相关疾病的检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CT血管造影 16排螺旋CT 双低模式 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技术 辐射剂量 低管电压 可行性
下载PDF
16排螺旋CT和X线对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曾瑶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4期18-21,共4页
目的 分析16排螺旋CT和X线对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接收的90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和16排螺旋CT检查,以手术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诊断检查方式的检查结... 目的 分析16排螺旋CT和X线对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接收的90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和16排螺旋CT检查,以手术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诊断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以及诊断效能。结果 90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经过检查后,X线检查结果中有68例为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有22例非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16排螺旋CT检查结果中有76例为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有14例为非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16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16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 诊断检查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时,X线检查和16排螺旋CT检查均可起到诊断效果,但后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诊断效能更好,便于为患者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值得研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检查 X线检查 肋骨隐匿性骨折 诊断准确率 诊断效能
下载PDF
16排螺旋CT在腔隙性脑梗死检查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吴高仁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5期162-164,共3页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在腔隙性脑梗死检查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莲都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接收的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CT和16排螺旋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在腔隙性脑梗死检查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莲都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接收的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CT和16排螺旋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CT和16排螺旋CT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病灶检出率。结果:数字减影血管诊断结果显示,115例患者中,86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常规CT检查显示,92例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16排螺旋CT检查显示,87例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16排螺旋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高于常规CT扫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排螺旋CT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6排螺旋CT在腔隙性脑梗死检查诊断中的效果较好,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病灶检出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16排螺旋CT 常规CT
下载PDF
16层螺旋CT体积测量评估肝硬化肝叶大小的价值 被引量:34
4
作者 廖锦元 黄仲奎 +1 位作者 龙莉玲 黎宁钦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对肝叶进行体积测量,探讨肝硬化肝脏体积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28例经临床资料、B超证实的肝硬化,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7例,B级10例,C级11例以及20例正常组行16层螺旋CT容...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对肝叶进行体积测量,探讨肝硬化肝脏体积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28例经临床资料、B超证实的肝硬化,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7例,B级10例,C级11例以及20例正常组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采用仪器自身携带的软件,分别测量肝脏左外叶、方叶、右叶以及尾叶的体积,计算全肝的体积以及各个肝叶占全肝的百分比。结果正常组肝脏的大小为(1230.74±221.78)cm3,左外叶、方叶、右叶和尾叶的大小及其占全肝的百分比分别为(186.08±51.03)cm3,(223.62±46.80)cm3,(782.87±163.29)cm3,(38.15±2.99)cm3;(15.08±3.14)%,(18.29±2.99)%,(64.43±4.28)%,(3.18±0.83)%。除尾叶外,肝硬化组与正常组各个肝叶的体积大小和/或肝叶占全肝的百分比都有统计学差异。Child-PughA、B、C级肝硬化各肝叶大小的变化表现为右叶和方叶逐级缩小,左外叶逐级增大,而尾叶变化不大,全肝体积缩小。结论16层螺旋CT能准确地测量肝脏及各肝叶的体积,肝硬化肝脏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体积测量 CHILD-PUGH分级 16层螺旋 CT
下载PDF
冠状动脉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志刚 卢春燕 +4 位作者 余建群 李真林 朱捷 孙家瑜 帅丹丹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30-934,共5页
通过对38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探讨16层SCT冠脉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价值。对所有病例的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 通过对38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探讨16层SCT冠脉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价值。对所有病例的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并根据需要行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CPR)及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 VE)重建。总结16层SCT冠脉成像的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冠脉成像的因素。结果表明,38例中,右冠脉、后降支、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对角支、左回旋支及左缘支横断面图像的显示率分别为94.7%、89.5%、97.4%、94.7%、94.4%、94.7%及89.5%,明显高于3D图像(MIP和VRT)的显示率(P<0.01)。所以16层SCT冠脉横断面图像与3D重建图像能准确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走行及异常,是一种无创性的冠脉疾病筛选、诊断及术后评价的检查方法。影响冠脉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心率、心律、呼吸运动以及重建相位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16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螺旋CT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价值 冠状动脉 ENDOSCOPY 左冠脉主干 横断面图像 最大密度投影 扫描图像 多平面重建
下载PDF
心率变化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减慢和稳定心率的方法与效果 被引量:24
6
作者 黄慧玲 潘爱珍 +2 位作者 郑建忠 陈秀玲 欧阳瑞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年第2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和减慢与稳定心率的方法与效果。方法181例患者接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将原始数据送AW4.1工作站,对冠状动脉作容积再现(VR)、二维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心脏长、短...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和减慢与稳定心率的方法与效果。方法181例患者接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将原始数据送AW4.1工作站,对冠状动脉作容积再现(VR)、二维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心脏长、短轴重建等。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分能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和不能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两种。结果84例(46%)患者原来心率超过75次/min,经过采取减慢和稳定心率的综合措施后,心率降低至75次/min以下。181例患者中有150例(82.9%)的整体图像能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要求;31例(17.1%)未能达到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标准,其中2例(1.1%)是操作不当、4例(2.2%)是扫描过程中患者屏气不完全、25例(13.8%)是扫描过程中患者心率波动过大(变动幅度超过10次/min)所致。结论在正确选择患者的情形下,心率是影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1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心率变化 管腔 影响 效果 脉管 操作不当 屏气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7
作者 卢春燕 杨志刚 +4 位作者 杨建 周翔平 余建群 刘荣波 李真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SCT)及其图象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16层SCT平扫、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其中手术确诊11例。观察内膜片、内膜破口、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以准确鉴...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SCT)及其图象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16层SCT平扫、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其中手术确诊11例。观察内膜片、内膜破口、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以准确鉴别夹层真假腔。结果45例中,16层SCT显示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膜片及内膜初始破口分别为45例(100%)、45例(100%)和44例(97.8%),33例显示再破口(73.3%)。夹层累及右髂总动脉21例(46.7%),假腔内形成血栓29例(64.4%)。与手术、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比较,16层SCT显示患者初始破口的部位、大小与手术、DSA结果一致(11/11,100%)。结论16层SCT能准确、全面诊断主动脉夹层,为血管外科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选择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主动脉夹层 影像学 临床应用
下载PDF
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俊峰 郭宏骞 +2 位作者 秦民益 甘卫东 周科峰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924-925,共2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价值。并比较CTA各种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泌尿系患者行CTA成像,其中10例与手术对照,所有横断面图像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价值。并比较CTA各种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泌尿系患者行CTA成像,其中10例与手术对照,所有横断面图像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立体感强,很好地反映了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解剖走行。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能反应真实的肾血管的解剖。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 三维重建 肾动脉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肿瘤样支气管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张颖 林文宇 +5 位作者 方伟军 刘岘 刘波 张晖 宋敏 任会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43-1945,共3页
目的分析肿瘤样支气管结核在16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图像中的影像特征,评价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肿瘤样支气管结核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肿瘤样支气管结核25例,使用东芝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后处理并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其影像... 目的分析肿瘤样支气管结核在16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图像中的影像特征,评价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肿瘤样支气管结核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肿瘤样支气管结核25例,使用东芝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后处理并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肿瘤样支气管结核在16层螺旋CT上可分为如下4型:(1)支气管腔内结节型;(2)支气管腔内团块型;(3)支气管腔外压迫型;(4)肺门区团块型。其影像学有以下特点:(1)支气管结核所致管壁多为不规则增厚,其管壁外径未见增大,内径缩小;(2)结节、团块样结核灶增强为环形强化;(3)支气管结核病变区与正常支气管界限不清。结论 16层螺旋CT对显示肿瘤样支气管结核的累及范围及影像特点有一定的优势,轴位扫描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能显示气管、支气管整体改变,使观察更为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样支气管结核 后处理技术 16层螺旋CT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文华 王杰 +3 位作者 邢伟 邱建国 俞胜男 孙益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34-1137,F0003,共5页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AVM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处理技术分别为容积再现技术(VR)、最...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AVM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处理技术分别为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遮盖法(SSD)。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发现AVM,24例发现脑动脉瘤和3例发现烟雾病,26例CTA和DSA检查阴性。17例AVM患者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图像上均见到典型的畸形血管团,16例发现供血动脉(94%),15例可见引流静脉(88%)。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AVM检出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在AVM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CT血管造影术 16层螺旋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主动脉病变16排CT成像技术及其影像学表现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春燕 杨志刚 +4 位作者 李真林 周翔平 余建群 董鹏 朱捷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4,共5页
通过对21例临床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同时进行三维重建,以探讨主动脉病变的16排CT成像技术及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表明:(1)11例主动脉夹层中显示真... 通过对21例临床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同时进行三维重建,以探讨主动脉病变的16排CT成像技术及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表明:(1)11例主动脉夹层中显示真假腔11例(100%)、内膜片11例(100%)、内膜破口9例(81.8%)、假腔内血栓形成5例(45.5%);(2)壁内血肿1例平扫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增厚,密度增高,无内膜撕裂,增扫无强化,为新月形相对较低密度;(3)真性动脉瘤7例均显示动脉瘤大小、范围、腔内附壁血栓及钙化;(4)2例假性动脉瘤均显示动脉旁混杂密度肿块,增扫肿块不均匀强化,强化团与动脉有颈相连。所以16排螺旋CT轴位及3D重建图像,能全面显示主动脉病变的病理解剖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16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容积测量对肝肺综合征肺部血管变化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恩全 丁仕义 +6 位作者 蔡萍 黄学全 陈伟 胡俊 何强 谢兵 王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1911-1913,共3页
目的 应用 16层螺旋CT容积软件对肝肺综合征患者肺部血管的改变进行量化研究。方法  44例肝肺综合征患者作为异常组 ,5 1例正常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 ,利用 16层螺旋CT对异常组和对照组进行肺部常规扫描 ,将右下肺平膈面层面内右下肺后... 目的 应用 16层螺旋CT容积软件对肝肺综合征患者肺部血管的改变进行量化研究。方法  44例肝肺综合征患者作为异常组 ,5 1例正常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 ,利用 16层螺旋CT对异常组和对照组进行肺部常规扫描 ,将右下肺平膈面层面内右下肺后基底段血管作为兴趣区域 ,运用容积评估软件对兴趣区域血管进行测量 ,运用SPSS10 0统计软件对异常组和对照组右下肺平膈面层面肺血管容积进行比较。结果 兴趣区域内异常组和对照组血管容积分别为 ( 1 8893± 1 0 0 66)cm3 和 ( 0 .62 0 0± 0 .2 776)cm3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异常组肺内血管较对照组平均扩张 3 0 4 73 %。异常组动脉血氧分压与兴趣区血管容积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r =-0 82 ,P <0 0 1)。结论 肝肺综合征患者右下肺血管容积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肝肺综合征患者肺内血管明显扩张。肝肺综合征患者肺内血管较正常人扩张约 3倍。肝肺综合征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与肺血管容积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S 16层螺旋CT 血管容积
下载PDF
常规超声与16排螺旋CT检查在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9
13
作者 洪丽莉 吴庆梅 刘鲁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4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与16排螺旋CT检查在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94例经肝细胞穿刺活检或者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肝占位的肝脏局灶性患者,将其分别采用常规超声和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与16排螺旋CT检查在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94例经肝细胞穿刺活检或者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肝占位的肝脏局灶性患者,将其分别采用常规超声和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病灶大小数目以及患者在超声检查和螺旋CT中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常规超声与螺旋CT检测良性肿瘤病变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56,P>0.05);螺旋CT诊断肝癌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987,P<0.05);螺旋CT检测直径≤1 cm的微小型肿瘤诊断中符合率高于超声,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028,P<0.05);肝癌患者与非肝癌患者相比,其病灶消失、持续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31,P<0.05)。结论:16排螺旋CT对肝癌的诊断准确率高,能较早诊断恶性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超声 16排螺旋CT 肝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主动脉瘤中的临床诊断 被引量:3
14
作者 卢春燕 周翔平 +3 位作者 赵纪春 余建群 刘荣波 曲海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904-1907,共4页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SCT)及其三维重建(CTA)在诊断主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32例主动脉瘤患者,行16层S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29例行外科手术。结果16层SCT三维图像能显示32例动脉瘤体的大小、形态、走行、有...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SCT)及其三维重建(CTA)在诊断主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32例主动脉瘤患者,行16层S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29例行外科手术。结果16层SCT三维图像能显示32例动脉瘤体的大小、形态、走行、有无附壁血栓及钙化,以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26例主动脉瘤CT及CTA所测量的瘤体大小、长度以及升主动脉根部扩张情况与手术符合。结论16层SCT横断面及三维图像,能快速、准确、无创、全面地显示主动脉瘤病变的病理解剖改变,为临床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于选择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16 影像学表现 临床应用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黄云华 郑佳 +1 位作者 陈建新 何德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7期46-48,共3页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1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3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1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3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后处理并分析、评估各分支血管。结果 30例肺栓塞患者中25例栓塞的范围、位置、血管狭窄程度等显示清晰,约占83.33%;肺动脉栓塞最直接影像学征象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完全阻塞、血管壁加厚,间接影像学征象包含肺梗死、肺动脉高压、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支气管扩张、右心室、右心房内栓塞等。结论 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迅速、无创、确诊率高等优点,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肺动脉栓塞
下载PDF
GE 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常见故障的维修和体会 被引量:9
16
作者 苏根元 王萍萍 于小晶 《中国医学装备》 2011年第9期77-79,共3页
多排螺旋C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故障,在熟练掌握多排螺旋CT的基本原理,工作结构,及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多排螺旋CT机很多常见故障进行快速及时修复,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保证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 多排螺旋C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故障,在熟练掌握多排螺旋CT的基本原理,工作结构,及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多排螺旋CT机很多常见故障进行快速及时修复,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保证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简要阐述了我院GE 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故障现象、诊断分析、解决方法和体会。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 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 故障 维修 体会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佩文 朱新进 +1 位作者 庞力沛 温浩茂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5期69-72,共4页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1月,择取于本院就诊的55例A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两者的诊断价...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1月,择取于本院就诊的55例A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两者的诊断价值,并观察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在ADA诊断阳性率及分型诊断准确率方面,16层螺旋CT与DSA相似;两种检查方法主动脉破口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累及分支血管数、夹层血栓形成及动脉壁钙化指标比较,16层螺旋CT较DSA更具优势(P<0.05)。结论: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ADA的征象,对于判定病情、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故为ADA的理想诊断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对左房黏液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坚豪 朱新进 +3 位作者 赵继泉 曾惠良 陈学光 李佩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年第5期38-39,68,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左房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7例临床诊断为左房黏液瘤的患者进行CT检查,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组和后处理。结果 7例患者平扫左房黏液瘤密度低于正常心肌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三维重...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左房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7例临床诊断为左房黏液瘤的患者进行CT检查,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组和后处理。结果 7例患者平扫左房黏液瘤密度低于正常心肌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三维重建清晰显示病灶有蒂与房间隔相连,多期相重建能显示肿块跨二尖瓣运动。结论 16层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左房黏液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与房间隔关系,对左房黏液瘤的定性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黏液瘤 16层螺旋CT
下载PDF
16层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海南 汤日杰 +3 位作者 张书旭 彭俊琴 陈玉桂 游佳 《中国医疗设备》 2008年第11期9-11,14,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逐级改变mA等参数对仿真人体盆腔模型行16层螺旋CT扫描,确定低剂量阈值参数最优组合。以此标准对49例患者按盆腔大小改变剂量行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对记录剂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逐级改变mA等参数对仿真人体盆腔模型行16层螺旋CT扫描,确定低剂量阈值参数最优组合。以此标准对49例患者按盆腔大小改变剂量行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对记录剂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低剂量阈值扫描参数最优组合;49例患者低剂量扫描产生的图像质量优占91.84%,CTDIvd(mGy)和DLP(mGy.cm)占常规剂量的20.17%~42.08%。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盆腔检查中应用恰当,能有效保护患者和保证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CT低剂量扫描 体层摄影 盆腔检查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玉柱 张玉敏 +2 位作者 寇永妹 陈晖 韩龙才 《中国医疗设备》 2014年第1期157-159,116,共4页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在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将动脉早、中及晚期相互组合,优化出诊断PHC的最佳扫捕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PHC的患者92例,共140个...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在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将动脉早、中及晚期相互组合,优化出诊断PHC的最佳扫捕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PHC的患者92例,共140个PHC病灶;其中男75例,女17例,年龄28~77岁。采用飞利浦螺旋Brilliancel6扫描机行增强后多期扫描,增强扫描采用3~4期(动脉早期、中期、晚期及门静脉期),动脉早期为22s,动脉中期为29s,动脉晚期为37s,门脉期为75s,延迟期为5min,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并对肝脏与肿瘤实性部分的CT密度值分别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差值行统计学分析。将动脉早、中、晚期组合成4种方案,计算其各自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本组140个病灶中,瘤径在增强后的动脉早期、动脉中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各期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H=55.268,P=0.000〈0.01)。动脉早期检出率最低为35.71%,动脉晚期检出率最高为78.57%,动脉早、中、晚期及门静脉期对于病灶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3.985,P=0.000);动脉早期+晚期(80.00%)与多动脉期(80.00%)联合扫描的检出率一致且最高,同时与单纯动脉早、中或晚期扫捕相比,动脉早期+晚期扫描及多动脉期联合扫描的检出率最高。结论采用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方案,将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内,使显示富血供肿瘤强化的机会增加,同时较薄层面的扫捕也提高了PHC病灶检出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16层螺旋CT机 动态增强扫描 多期增强扫描 全肝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