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Reconstruction with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Choroidal Osteoma 被引量:1
1
作者 Francisco Javier Ascaso Laura Herrera +4 位作者 Laura Villén Rafael Lasierra Juan Ibanez Diana Pérez José Angel Cristóbal 《Ope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3年第1期4-6,共3页
Choroidal osteoma (CO) is a rare, ossifying benign tumor originated in the choroid that typically occurs in otherwise healthy young women (1,2).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yellowish, well demarcated lesion in the juxtap... Choroidal osteoma (CO) is a rare, ossifying benign tumor originated in the choroid that typically occurs in otherwise healthy young women (1,2).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yellowish, well demarcated lesion in the juxtapapillary or macular area. The diagnosis is clinical and can be confirmed with the use of fluorescein or indocyanine angi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r subretinal fluid, the main causes for vision loss, can be treated with laser therapy, photodynamic therapy or intravitreal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herapy. We present a case of choroidal osteoma, showing the role of the high resolution 3D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roidal Osteoma 3D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ULTRASONOGRAPHY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下载PDF
Feasibility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for Assessment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of Prospectively Electrocardiogram-gated High-pitch Spiral Acquisition Mode 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Relatively Higher Heart Rates: in Comparison wit 被引量:4
2
作者 Kai Sun Rui-juan Han +5 位作者 Li-fang Cui Rui-ping Zhao Li-jun Ma Li-jun Wang Li-gang Li Chang-yong Li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2年第4期213-219,共7页
Objective To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for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of prospectively electrocardiogram-triggered spiral acquisition mode (high pitch mode)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 Objective To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for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of prospectively electrocardiogram-triggered spiral acquisition mode (high pitch mode)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CTCA) in patients with relatively higher heart rates (HR) compared with catheter coronary angiography (CCA). Methods Forty-seven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relatively higher HR (>65 and <100 bpm) (20 male, 27 female; age 55±10 years) who both underwent dual-source CTCA and CCA were prospectively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CTCA using high pitch mode setting at 20%-30% of the R-R interval for the image acquisition. All coronary segments were evaluated by two blinded and independent observers with regard to image quality on a three-point scale (1: excellent to 3: non-diagnostic) and for the presence of significant coronary stenoses (defined as diameter narrowing exceeding 50%). Considered CCA as the standard of reference,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calculated. Radiation dose valu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dose-length product. Results Image quality was rated as being score 1 in 92.4% of segments, score 2 in 6.1% of segmentsand score 3 in 1.5% of segments. The average image quality score per segment was 1.064±0.306. The HR vari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image score 1, 2 and 3 were 2.29±1.06 bpm, 5.17±1.37 bpm, 8.88±1.53 bpm,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HR vari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imag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170.402, P=0.001).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were 92.6%, 97.0%, 87.6%, 98.3%, respectively, per segment and 90.0%, 95.2%, 85.3%, 96.9%, respectively, per vessel and 100%, 63.6%, 90.0%, 100%, respectively, per patient. The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was on average 0.86±0.16 mSv. 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HR more than 65 bpm and below 100 bpm without cardiac arrhythmia, the prospectively electrocardiogram-gated high-pitch spiral acquisition mode with image acquired timing set at 20%-30% of the R-R interval provides a high diagnostic accuracy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ronary stenoses combined with a 1.5% of non-diagnostic coronary segments and a radiation dose below 1 m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图像采集 动脉狭窄 诊断性 心电图 患者 双源 螺旋
下载PDF
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3
作者 覃星悦 陈圣昌 +1 位作者 秦柱贵 陈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66-570,共5页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CAT及MRA检查,...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CAT及MRA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检出情况、测量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与瘤颈宽度、对比不同大小的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分析两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结果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查后诊出64例单发颅内动脉瘤,经MRA检查后诊出61例单发颅内动脉瘤,两种方法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当瘤体<3 mm时CTA检出率93.33%高于MRA 60.00%(P<0.05);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83.33%、敏感度83.56%、特异度82.35%、Kappa值=0.548;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82.22%、敏感度80.82%、特异度88.24%、Kappa值=0.543;CTA联合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95.56%、敏感度95.89%、特异度94.12%、Kappa值=0.861。结论CTA与MRA均可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其中CTA可明显提高<3 mm的微小颅内动脉瘤诊出率,但联合应用时的敏感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1.5T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能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及血清指标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
4
作者 赵宇明 赵树媛 +2 位作者 侯鹏 王爽 纪俊雨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诊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G...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诊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情况将其分为轻度组(0分≤Gensini积分≤20分)、中度组(20分<Gensini积分≤60分)及重度组(Gensini积分>60分),每组34例。对比3组患者冠状动脉最小管腔直径(MLD)、狭窄面积百分比(%AS)、狭窄直径百分比(%DS)、最小管腔面积(MLA)、Lp-PLA2及ANGPTL3,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重度组MLA、MLD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而%AS、%DS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5、4.083、5.871、6.976、3.387、2.198、2.668、3.505,P<0.05)。重度组Lp-PLA2、ANGPTL3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4、8.220、2.575、3.05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LA、MLD、%AS、%DS、CCTA综合参数、LpPLA2以及ANGPTL3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38、0.690、0.742、0.801、0.904、0.808和0.807。灵敏度分别为91.20%、91.20%、64.70%、94.10%、97.10%、70.60%和88.20%;特异度分别为76.50%、57.40%、75.00%、50.00%、70.60%、97.10%和70.60%。CCTA综合参数的AUC分别高于LpPLA2和ANGPTL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及血清Lp-PLA2、ANGPTL3评估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具有一定效能,且CCTA的预测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A2Lp-PLA2)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 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检测: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与IVU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杜中立 刘玉涛 +6 位作者 陈海东 肖万宏 孙放 毛俊 陈敏 李伟 何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与IVU对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检测价值。方法:收集92例临床拟诊肾及输尿管结石病例,所有病例在作IVU之前均作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在低剂量扫描中,管电流下降为60mAs,其余条件与腹部常规扫描条件相同。统计...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与IVU对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检测价值。方法:收集92例临床拟诊肾及输尿管结石病例,所有病例在作IVU之前均作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在低剂量扫描中,管电流下降为60mAs,其余条件与腹部常规扫描条件相同。统计比较两者检测肾及输尿管结石的病例数、数目及输尿管梗阻情况,两组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结果:在低剂量扫描中,81例发现结石,肾结石53例,输尿管结石59例,结石数量为156个,肾积水78例,输尿管扩张63例;而在IVU检查中,62例发现结石,肾结石40例,输尿管结石42例,结石数量为101个,肾积水67例,输尿管扩张45例。经卡方检验,两者在发现结石病例数、结石数量及泌尿系梗阻数量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检测肾及输尿管结石方面,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优于IV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输尿管结石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6
作者 卢春燕 杨志刚 +4 位作者 杨建 周翔平 余建群 刘荣波 李真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SCT)及其图象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16层SCT平扫、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其中手术确诊11例。观察内膜片、内膜破口、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以准确鉴...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SCT)及其图象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16层SCT平扫、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其中手术确诊11例。观察内膜片、内膜破口、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以准确鉴别夹层真假腔。结果45例中,16层SCT显示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膜片及内膜初始破口分别为45例(100%)、45例(100%)和44例(97.8%),33例显示再破口(73.3%)。夹层累及右髂总动脉21例(46.7%),假腔内形成血栓29例(64.4%)。与手术、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比较,16层SCT显示患者初始破口的部位、大小与手术、DSA结果一致(11/11,100%)。结论16层SCT能准确、全面诊断主动脉夹层,为血管外科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选择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主动脉夹层 影像学 临床应用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金启安 邓克学 +2 位作者 邓福生 曹东兴 胡何节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9-462,共4页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层厚1.25mm×16,床速27.5mm/圈,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5mm,重建间隔1.25mm。...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层厚1.25mm×16,床速27.5mm/圈,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5mm,重建间隔1.25mm。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至足趾,增强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8-42S,静脉期为120~150s。图像传至AW4.2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33例下肢血管在VR及MIP成像中,正常7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3例,胫后动静脉瘘伴多发静脉瘤1例,多发性动脉瘤2例,外伤后下肢胭动脉离断1例,胫后动脉痉挛1例,下肢动脉闭塞血管再植后血栓形成1例,滑膜肉瘤术后伴股深静脉瘤栓1例,胭动脉远端血栓形成1例,左胫前动脉脉管炎3例,右股骨下段软组织内血管瘤1例(供血动脉来源于股外侧动脉),股动脉穿刺后股动脉前侧血肿机化形成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可筛选和发现病变,并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可作为临床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肢/放射摄影术 血管疾病/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16层CT冠状动脉狭窄造影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俊峰 刘一江 +2 位作者 颜吉平 李鑫 彭昌勇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评价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后处理用Vessel View软件对所有病例扫描图像做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T),其中3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S... 目的评价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后处理用Vessel View软件对所有病例扫描图像做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T),其中3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SCA)比较。以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判定狭窄的标准,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结果85.1%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用做评价,可较准确的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与SCA对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32/37)和95.1%(214/225)。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可显示较长节段的冠状动脉,较为准确地认定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CT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判别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志明 李海文 +1 位作者 康玉明 肖传实 《心脏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694-696,共3页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两个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分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两个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分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36例,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螺旋CT值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分析各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在两个类型冠心病组的分布。结果两个类型冠心病组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以软斑块为主(占50%),混合斑块次之(3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则以硬斑块为主(占62%)。结论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可较准确地显示斑块性质,结合冠心病临床分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1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采用160排螺旋扫描模式肺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窦瑞雨 张兆琪 +4 位作者 黄小勇 濮欣 李志敏 晏子旭 吕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44-447,共4页
目的:评价160排螺旋模式肺动脉成像(CTPA)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受检者,行CTPA检查,按随机表分为2组,A组35例采用160排螺旋模式肺动脉成像;B组35例采用传统64排螺旋模式肺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 目的:评价160排螺旋模式肺动脉成像(CTPA)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受检者,行CTPA检查,按随机表分为2组,A组35例采用160排螺旋模式肺动脉成像;B组35例采用传统64排螺旋模式肺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同一工作站上阅读2组CTPA横断面图像,测量、记录参数包括主肺动脉CT值(CT value of pulmonary artery,PACTv)、主肺动脉CT值标准差(SD)、左心房CT值(CT value of left atrium,LACTv)、主肺动脉CT值与左心房CT值差值(PACTv-LACTv)、延迟时间(delay time,DT)、扫描时间(scan time,ST)、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RN),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病例主肺动脉CTv(F=1.499,P=0.079)、主肺动脉SD(F=4.935,P=0.3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病例的左心房CT值(F=1.278,P=0.031)、主肺动脉CT值与左心房CT值差值(F=0.872,P=0.011)、延迟时间(F=1.829,P=0.001)、扫描时间(F=2.373,P=0.000)、对比噪声比(F=2.219,P=0.019)、剂量长度乘积(F=0.032,P=0.000)、有效辐射剂量(F=0.056,P=0.001)及对比剂剂量(F=1.70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0排螺旋扫描模式CTPA成像的对比噪声比低于传统64排螺旋扫描模式,但160排螺旋扫描模式的扫描时间短,对比剂剂量、有效辐射剂量低,对于急、重症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成像 辐射剂量 对比剂剂量
下载PDF
16排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卫东 程涛 张杰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并对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疑冠心病组22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9例,阳性率86.4%。非冠心病组21例,发现冠状动脉病...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并对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疑冠心病组22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9例,阳性率86.4%。非冠心病组21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例,阳性率9.5%。结论CTA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筛选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卫中 梁晓东 +2 位作者 杨建秀 安春宇 孙国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6期487-488,共2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6例脑膜瘤患者进行增强螺旋CT扫描,将采集的图像信息传入工作站对其进行多种重建。结果脑膜瘤瘤体明显强化,瘤体与周围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在VR重建图...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6例脑膜瘤患者进行增强螺旋CT扫描,将采集的图像信息传入工作站对其进行多种重建。结果脑膜瘤瘤体明显强化,瘤体与周围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在VR重建图像上显示最清晰。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脑膜瘤的诊断中更具优势,特别有助于外科手术方案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脑膜瘤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的16排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昭仑 许兆延 +1 位作者 陈军 甘毅 《广州医药》 2007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2型糖尿病(DM)并冠心病(CAD)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DM并CAD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估16排螺旋CT在DM并CAD冠状动脉性病变中的准确性。结果16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50%、≥70%、<50%狭窄性病变敏感...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2型糖尿病(DM)并冠心病(CAD)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DM并CAD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估16排螺旋CT在DM并CAD冠状动脉性病变中的准确性。结果16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50%、≥70%、<50%狭窄性病变敏感性依次为92.2%、89.7%、82.97%,特异性依次为84.3%、89.2%、76.1%;阳性预测值依次为80.1%、73.9%、32.71%。阴性预测值依次为95.1%、95.3%、96.9%。结论16排螺旋CT是诊断DM并CAD冠状动脉病变较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 16排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老年非典型肺栓塞误诊为肺炎原因分析
14
作者 田慧芸 苏卫华 屈晓娜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5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非典型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为肺炎的老年非典型肺栓塞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气促、发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中3例肺部可闻及干... 目的探讨老年非典型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为肺炎的老年非典型肺栓塞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气促、发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中3例肺部可闻及干啰音,3例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10例胸部X线和(或)CT检查皆提示肺部感染,均被误诊为肺炎。误诊时间3~9 d。10例按误诊疾病给予相应治疗病情反复或持续加重。后均经CT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非典型肺栓塞,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后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老年非典型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大多数患病初期无典型症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同肺炎具有较高重合度,极易误诊。临床上遇及胸闷、呼吸困难且治疗无明显效果的患者,需筛除非典型肺栓塞后,再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以尽量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非典型 老年人 误诊 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显像和平板运动试验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蔡小婕 冯蓓莉 江隆福 《江西医药》 CAS 2007年第11期971-973,共3页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评价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CTA)和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CAG)、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显像(16-SCT)和平板运动试验(EET)。以冠脉狭窄≥50%作为CAG和16...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评价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CTA)和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CAG)、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显像(16-SCT)和平板运动试验(EET)。以冠脉狭窄≥50%作为CAG和16-SCT阳性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结果以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16-S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达到87.0%,特异性为83.3%。16-SCT和EET检查皆阳性者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方法敏感性为53.7%,特异性为88.9%;将16-SCT、EET检查中一项阳性者为阳性组,敏感性达到90.7%,特异性为55.6%。结论16-SCT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重要的筛选手段。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可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可能减少假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造影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显像 平板运动试验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泽年 郭天畅 张婷 《中外医疗》 2009年第18期23-26,共4页
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对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冠脉CTA),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5例受检者能屏气时间≥18S,控制心率在(65±10)次/min,行16层螺旋CT冠脉CTA检查,利用血管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主要采用容积再现(... 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对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冠脉CTA),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5例受检者能屏气时间≥18S,控制心率在(65±10)次/min,行16层螺旋CT冠脉CTA检查,利用血管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主要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冠脉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其中21例患者的冠脉CTA结果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检查(CAG)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采用相对值或绝对值时间法重组心脏容积数据。对128例患者中512支血管进行成像质量分析:质量优、良、中和差分别为22.5%(115支)、41.0%(210支)、24.4%(125支)和12.1%(62支),可用于诊断评价的血管为87.9%(450支)。21例与CAG进行对照,共分析冠状动脉血管84支,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89.6%、86.8%和93.5%。结论利用16层CT行冠脉CTA,虽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比不上更多层数的高挡CT,但充分做好病人扫描前准备和合理的扫描、重建方法,仍可达到较高的检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术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实成 程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对99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组图像,其中2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对99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组图像,其中24例有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结果99例中58例(58.6%)图像质量1级,34例(34.3%)2级,7例(7.1%)3级。VR、MIP及MPR重组像显示1、2级冠状动脉达95%,3级50%左右,4级显示困难。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70.7%,特异度为96.4%。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适合于冠心病患者的筛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影像学特征
18
作者 邰永星 谢军 +1 位作者 郭婷婷 李海群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6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诊断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85例疑似AAS患者,在确诊前予以多层螺旋CT(MSCT)平扫、MSCTA检查,以数字血管减影(DSA)诊断结果...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诊断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85例疑似AAS患者,在确诊前予以多层螺旋CT(MSCT)平扫、MSCTA检查,以数字血管减影(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法计算MSCT平扫,MSCTA的阳性、阴性预测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SCT平扫、MSCTA诊断AA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在185例疑似AAS患者中,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确诊82例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经MSCT平扫检查后,其阳性预测值为68.35%,阴性预测值为73.58%;经MSCTA检测后,阳性预测值为96.30%,阴性预测值为96.15%。MSCTA的诊断确诊率(178/185)高于MSCT平扫(132/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92,P<0.05)。MSCTA的破口位置(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的检出率高于MS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8、4.000、12.97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SCT平扫、MSCTA诊断AAS的AUC值分别为0.698和0.946。结论:MSCTA诊断AAS具有较高的效能,且AAS多见于主动脉夹层分离和主动脉壁间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万林 徐中佑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将下肢血管...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将下肢血管分成8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结果 20例患者共显示狭窄段72个,其中髂总动脉狭窄5段,髂外动脉狭窄8段,股动脉狭窄10段,动脉狭窄22段,胫前动脉狭窄11段,胫后动脉狭窄12段,腓动脉狭窄4段。结论 16层螺旋CT是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可靠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周玲 武峰 +1 位作者 张蓓 胥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93-895,902,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38例在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各例均有治疗前后完整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CTA检查。34例行动脉瘤...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38例在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各例均有治疗前后完整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CTA检查。34例行动脉瘤夹闭术,4例行介入栓塞术;32例治疗前后CTA检查相隔在10d之内,6例在11~27d之内。术前所有病例均行DSA检查,术后4例复查DSA。结果:38例病例中颅内动脉瘤46个,其中行动脉瘤夹闭术34例,夹闭动脉瘤40个;介入栓塞术4例,栓塞动脉瘤4个;另有2个未作处理。46个动脉瘤中,CTA明确诊断40个,可疑5个,漏诊1个。术后CTA见夹闭不全2个,瘤颈残余1个。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快速、准确、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查方法,不仅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选择手术方法中具有优势,而且可成为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