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寡核苷酸探针鉴定分支杆菌菌种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国利 庄玉辉 +3 位作者 赵铭 王国冶 陈保文 沈小兵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2-16,共5页
目的 研究以16S-23S rDNA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为靶基因设计分支杆菌菌种寡核苷酸探针,应用PCR-反向杂交技术快速鉴定分支杆菌菌种。方法 应用PCR-反向杂交技术检测26种36株分支杆菌标准株,24株分支杆菌... 目的 研究以16S-23S rDNA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为靶基因设计分支杆菌菌种寡核苷酸探针,应用PCR-反向杂交技术快速鉴定分支杆菌菌种。方法 应用PCR-反向杂交技术检测26种36株分支杆菌标准株,24株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结果 分支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经PCR扩增,依菌种不同可见一条约340bp-450bp范围DNA片段。探针特异性试验表明,21种寡核苷酸探针除草分支杆菌探针。MPH与微黄分支杆菌亦杂交外,其余探针均为特异的。5株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鉴定为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19株非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鉴定至种水平。结论 16S-23S rDNA ITS PCR-反向杂交鉴定分支杆菌菌种简便、快速、准确,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杆菌 鉴定 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 寡核苷酸探针 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杂交
下载PDF
16SrRNA基因与16S-2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分析及其在节旋藻和螺旋藻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茅云翔 杨官品 +1 位作者 张宝红 张学成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2-18,共7页
测定了节旋藻属 3个品系和螺旋藻属 1个品系的全长 1 6SrRNA基因和 1 6S 2 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 (ITS) ,分析了已知的节旋藻、螺旋藻和相关品系的相应序列的同源性 ,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并评价了这两段DNA序列在节旋藻、螺旋藻种... 测定了节旋藻属 3个品系和螺旋藻属 1个品系的全长 1 6SrRNA基因和 1 6S 2 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 (ITS) ,分析了已知的节旋藻、螺旋藻和相关品系的相应序列的同源性 ,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并评价了这两段DNA序列在节旋藻、螺旋藻种属分类和种质鉴定中的意义。结果表明 :( 1 ) 1 6SrRNA基因序列和ITS序列均可用于节旋藻属和螺旋藻属的属间分类 ,以两序列为基础的系统学分析结果一致 ;( 2 )ITS序列变异程度高于 1 6SrDNA序列 ,适用于节旋藻和螺旋藻属内品系或种质鉴定 ;( 3)节旋藻属可明确界定 ,1 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大于 98% ,ITS序列相似性大于 88% ;( 4 )螺旋藻属某些品系间 1 6SrDNA序列和ITS序列相似性较低 ,与不同属间的序列相似性程度为同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RRNA基因 16s-2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 聚类分析 节旋藻属 螺旋藻属 鉴定 养殖 形态学分类
下载PDF
PCR为基础的反向线点杂交及16S~23S rDNA间区测序分析5种少见类型奴卡菌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晓彦 孔繁荣 连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9-475,共7页
目的探讨5种新出现的奴卡菌种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DNA基因序列的多态性,筛查特异的奴卡菌种逆向线点杂交(reverse line blot,RLB)探针。方法对6例奴卡菌标本进行ITS基因扩增、克隆、测序,设计... 目的探讨5种新出现的奴卡菌种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DNA基因序列的多态性,筛查特异的奴卡菌种逆向线点杂交(reverse line blot,RLB)探针。方法对6例奴卡菌标本进行ITS基因扩增、克隆、测序,设计奴卡菌种特异探针及ITS间区rDNA基因特异的探针,进行以PCR为基础的RLB(PCR/RLB)杂交试验,不同的RLB型进行ITS基因测序分析,以鉴别不同的奴卡菌种及种内分型。结果发现2个Nocardia beijingensis菌株ITS间区有8个基因序列型,4个RLB型;N.thailandica有4个基因序列型及RLB型;N.blacklockiae有5个基因序列型,3个RLB型,其中N-bla RLBⅢ型与所有Nbla-ITS探针杂交没有信号;N.elegans有5个基因序列型,3个RLB型;N.vinacea有5个基因序列型,2个RLB型。结论通过PCR/RLB试验,准确的ITS基因测序认识了新出现的菌种,即N.beijingensis,N.blacklockiae,N.elegans,N.thailandica及N.vinacea。同时建立了可以大量筛查奴卡菌种的PCR/RLB方法,以进行快速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奴卡菌 16s^23s rd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 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序列型 逆向线点杂交 内转录区逆向线点杂交型
下载PDF
海南省类鼻疽临床分离株核糖体16S-23S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多态性分析
4
作者 贺金荣 朱雄 +5 位作者 李沙 陈海 吴华 夏连续 李伟 郑霄 《疾病监测》 CAS 2017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研究海南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核糖体16S-23S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多态性及基因型特征,了解该省与其他类鼻疽流行区菌株间的遗传背景差异。方法 PCR扩增272株类鼻疽伯克菌的ITS片段并通过毛细管凝胶电泳检测产物长度;通过DNA测序... 目的研究海南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核糖体16S-23S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多态性及基因型特征,了解该省与其他类鼻疽流行区菌株间的遗传背景差异。方法 PCR扩增272株类鼻疽伯克菌的ITS片段并通过毛细管凝胶电泳检测产物长度;通过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确认不同长度ITS的基因型及序列一致性;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流行区ITS型别的分布差异。结果经毛细管凝胶电泳及DNA测序确认,272株类鼻疽伯克菌中发现C、E、CE、G 4种ITS基因型:C型64株(23.53%),E型144株(52.94%),CE型56株(20.59%),G型8株(2.94%)。序列比对证实,海南省类鼻疽伯克菌中各型别(C、E、G)ITS序列高度保守,不同型别ITS的长度变化由其主要变异区的序列差异引起。我国海南省与泰国流行区的ITS型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6,P<0.05),与澳大利亚流行区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21,P>0.05)。结论海南省类鼻疽伯克菌临床菌株中存在C、E、CE、G 4种ITS基因型,C、E、CE为优势型别;与泰国、澳大利亚等传统流行区相比,其G型菌株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16s-23s内转录间隔区 遗传学特征
原文传递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株Lyc2的鉴定及对棉苗的防病促生作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于晓庆 郗丽君 +4 位作者 刘永光 李光伟 兰玉菲 竺晓平 李向东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6-432,共7页
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菌菌株Lyc2,平皿对峙培养显示该菌可显著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体的生长。温室盆栽试验表明,Lyc2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48.8%;水培棉花苗试验表明,Lyc2能显著增加棉苗的鲜重和干重,但对株高的... 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菌菌株Lyc2,平皿对峙培养显示该菌可显著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体的生长。温室盆栽试验表明,Lyc2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48.8%;水培棉花苗试验表明,Lyc2能显著增加棉苗的鲜重和干重,但对株高的影响不显著。该菌经形态、生理生化试验测定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进一步通过种特异的recA基因序列分析,证明Lyc2菌株属于B. cepacia复合物中基因型IX,B.pyrroci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际促生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16s rdna 16s-23s rd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ITs) RECA基因
下载PDF
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方法特异性鉴定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被引量:8
6
作者 赵玉龙 张宏伟 +5 位作者 刘伟 刘寅 郑文杰 魏亚东 叶露萌 黄熙泰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4,共7页
介绍一种便捷、灵敏而又特异的用于检测治病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的环介导恒温扩增基因检测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该技术分别使用特异对应于16S-23S rDNA间区(16S-23S rDNA ... 介绍一种便捷、灵敏而又特异的用于检测治病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的环介导恒温扩增基因检测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该技术分别使用特异对应于16S-23S rDNA间区(16S-23S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靶序列中6个基因区段的3对引物,在Bst聚合酶的作用下对靶序列进行恒温扩增,整个检测反应只需1 h.利用这种技术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基因,阳性结果可通过直接观察反应液中有无焦磷酸镁白色沉淀,而无需经电泳检测.试验结果表明,LAMP对Y.enterocolitica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8 CFU/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尔森氏菌 快速检测 16s-23s rdna间区 环介导恒温扩增
下载PDF
金矿化指示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娇艳 张勇 +4 位作者 王红梅 宋冬林 程琴 梅娟 吴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5-360,共6页
近年来,土壤微生物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芽孢计数对下伏金矿化的指示作用已被不同国家的地质工作者所证实,但由于鉴别手段的限制,对金矿化指示菌株的鉴定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微生物分类鉴定上,本研究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引入到金矿... 近年来,土壤微生物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芽孢计数对下伏金矿化的指示作用已被不同国家的地质工作者所证实,但由于鉴别手段的限制,对金矿化指示菌株的鉴定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微生物分类鉴定上,本研究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引入到金矿化指示菌株的鉴定中,从而将微生物找矿中的微生物鉴定手段提高到分子水平.从湖北省嘉鱼县蛇屋山金矿区分离到的矿化指示菌株中随机挑取2株菌Y1和Y2,PCR扩增并测定其16SrDNA和16S-23SrDNA区间序列.经系统发育和生理生化试验综合分析,表明Y1为蕈状芽孢杆菌(B.mycoides),Y2为蜡样芽孢杆菌,两者都属于蜡样芽孢杆菌群,证明蜡样芽孢杆菌群是金矿化指示菌,同时也证明了传统微生物找矿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蜡样芽孢杆菌群菌芽孢计数方法的可靠性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采矿的可行性.菌株16SrDNA和16S-23SrDNA区间核苷酸序列的确定也为下一步微生物找矿中的基因探针试剂盒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dna 16s-23s rdna间区 菌种鉴定 金矿化指示菌 微生物找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