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S-23S rRNA基因区间细菌鉴定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傅君芬 卢美萍 +3 位作者 尚世强 洪文澜 陆淼泉 李建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48-452,共5页
目的 :探讨 16 S- 2 3S r RNA基因区间对细菌鉴定的应用。方法 :以 16 S- 2 3S r RNA基因区间为靶序列设计引物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 DNA。结果 :对 2 7株代表 2 7个菌种的标准菌株进行 PCR扩增 ,分别出现不同的 DN... 目的 :探讨 16 S- 2 3S r RNA基因区间对细菌鉴定的应用。方法 :以 16 S- 2 3S r RNA基因区间为靶序列设计引物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 DNA。结果 :对 2 7株代表 2 7个菌种的标准菌株进行 PCR扩增 ,分别出现不同的 DNA图谱 ,该图谱能直接或经核酸内切酶处理后用于细菌分类 ,敏感性可达 2 .5 CFU/ml的细菌 ,与人外周血白细胞 DNA和真菌及病毒无交叉。 32株临床细菌标本均扩增出与相应标准菌株一致的图谱。结论 :16 S- 2 3S r RNA基因区间 PCR扩增技术检测细菌 ,具有敏感、特异、快速、准确的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遗传学 基因rrna 聚合酶链反应 16s-23srrna基因
下载PDF
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的16S-23S rRNA基因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彭涛 温博海 +1 位作者 蹇锐 钟敏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77-781,共5页
目的 建立鉴定分支杆菌分离株的 16S - 2 3SrDNA转录间隔区 (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 ,ITS)序列分析的方法 ,用该方法对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方法 对从重庆某医院分离的 2 9株分支杆菌菌株分别进行了PCR扩增 ,得到它们的16S - 2 3S... 目的 建立鉴定分支杆菌分离株的 16S - 2 3SrDNA转录间隔区 (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 ,ITS)序列分析的方法 ,用该方法对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方法 对从重庆某医院分离的 2 9株分支杆菌菌株分别进行了PCR扩增 ,得到它们的16S - 2 3SrDNAITS片段 ,并测定所得到片段的DNA序列。用DNA分析软件将所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的分支杆菌序列相比较 ,计算种间相似性 ,并用序列构建分支杆菌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在ITS序列分析中 ,有 10株的序列分别与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omplex ,MTC)、戈登分支杆菌 ,脓肿分支杆菌的序列完全一致。依据完全一致的序列可以准确鉴定这些临床分离株为相应的种 ;4株 16SrDNA序列分析不能准确鉴定的分离株中其中 3株(M 4、M 5、M 12 )鉴定为戈登分支杆菌 ,1株 (M 2 3)鉴定为脓肿分支杆菌。部分分离株的的ITS序列在GenBank序列检索中无完全一致的匹配序列 ,这些不同的序列之间的相似程度为 2 7.1%~ 99.2 %。用临床分离株的ITS序列与其最相似的已知分支杆菌的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菌株分群与 16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分群基本一致。结论 分支杆菌的16S - 2 3SrDNAITS序列比 16SrDNA序列有更大的多样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杆菌 菌株鉴定 PCR 16s-23s rrna DNA序列
下载PDF
基于16S-23S rRNA ITS AFLP对米酒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的演替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向文良 罗海 +3 位作者 梁华忠 屈凤 李明元 赵建 《酿酒科技》 2010年第2期43-46,共4页
利用16S-23S rRNA ITS AFLP指纹图谱技术监控四川传统米酒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的演替,并结合米酒发酵过程中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对其演替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米酒发酵过程中,随着酒曲的接入,米酒醅中原核微生物伴随米酒理化... 利用16S-23S rRNA ITS AFLP指纹图谱技术监控四川传统米酒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的演替,并结合米酒发酵过程中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对其演替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米酒发酵过程中,随着酒曲的接入,米酒醅中原核微生物伴随米酒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而发生群落演替。在适应期和发酵期,米酒醅中的原核微生物群落分别聚成群I和群II,二者相关系数为0.49。群II中,在相关系数0.638水平上又分为IIA和IIB两个分支。分支IIA又进一步分为IIA1和IIA2两簇,相关系数为0.73。簇IIA2中主要发生的是发酵旺盛期微生物的演替;簇IIA1中I,IA1-1和IIA1-2亚簇分别表示发酵前期、发酵后期米酒醅中的原核微生物群落演替,二者聚集于相关系数0.80。其中I,IA1-2中,发酵52 h和55 h的米酒醅中原核微生物群落几乎相似,二者群落相关系数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酒 16s-23s rrna ITs AFLP 原核微生物 演替
下载PDF
中国布鲁氏菌16s-23s rRNA间隔区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文敬 芮勇宇 +2 位作者 陈瑶 骆利敏 李明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72-1173,共2页
目的利用16 s-23 s rRNA间隔区(ITS)的多态性,对中国布鲁氏菌种间或种内生物型进行鉴别,评价ITS作为基因标识物的意义,寻找适合布鲁氏菌分型研究的基因标识物。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对中国120株布鲁... 目的利用16 s-23 s rRNA间隔区(ITS)的多态性,对中国布鲁氏菌种间或种内生物型进行鉴别,评价ITS作为基因标识物的意义,寻找适合布鲁氏菌分型研究的基因标识物。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对中国120株布鲁氏菌的ITS进行分析和筛选,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布鲁氏菌ITS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16 s-23 s rRNA间隔区的SSCP结果分析,得到4种不同的带型(ⅠI、I、Ⅲ、Ⅳ),测序序列有3个位点的差异,达到99.87%的一致性。结论中国布鲁氏菌的ITS序列高度保守,具有一定探讨其作为布鲁氏菌属种内分型的基因标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16s-23s rrna间隔区 多态性 PCR-ssCP 测序
下载PDF
16S-23S rRNA ITS-AFLP指纹图谱分析在白酒窖泥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邓依 唐云容 张文学 《酿酒科技》 2010年第3期46-47,50,共3页
利用非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位于多粮原料生产的窖壁和窖底的新窖和老窖窖泥中原核微生物的16S-23S rRNA ITS进行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利用NTSYSpc 2.10e软件构建聚类图,分析其关系。结果表明,来自不同... 利用非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位于多粮原料生产的窖壁和窖底的新窖和老窖窖泥中原核微生物的16S-23S rRNA ITS进行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利用NTSYSpc 2.10e软件构建聚类图,分析其关系。结果表明,来自不同窖池的不同部位的原核微生物在16S-23S rRNA ITS水平上呈现出差异,其中老窖窖底和新窖窖底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其相关系数为0.47;而老窖窖壁和新窖窖壁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却差异不大,其相关系数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窖泥 原核微生物 16s-23s rrna ITs—AFLP
下载PDF
常见分枝杆菌种内不同株之间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 ITS序列分析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黄至澄 徐黔宁 +2 位作者 闫李侠 陈保文 王国治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587-588,601,共3页
目的针对常见分枝杆菌不同株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方法利用16S rRNA Gene和16S-23S rRNAITS(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法分别对97株共7种DSMZ/ATCC引进的常见分枝杆菌进行种内不同株之间基因差异性分析,对比两种分型结果的异... 目的针对常见分枝杆菌不同株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方法利用16S rRNA Gene和16S-23S rRNAITS(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法分别对97株共7种DSMZ/ATCC引进的常见分枝杆菌进行种内不同株之间基因差异性分析,对比两种分型结果的异同。结果 16S rRNA基因可将13株草分枝杆菌分为3个型别,18株偶发分枝杆菌分为6个型别,17株耻垢分枝杆菌分为4个型别,8株戈登分枝杆菌分为3个型别,9株龟分枝杆菌龟亚种分为3个型别,15株堪萨斯分枝杆菌分为2个型别,17株产鼻疽分枝杆菌分为1个型别;而16S-23S rRNA ITS可依次将上述分枝杆菌分为3个、15个、7个、3个、4个、3个、5个型别。结论 16S rRNA Gene分析和16S-23S rRNA ITS分析均是分枝杆菌基因型分析的可靠方法,此外,16S-23SrRNA ITS的种内多态性高于16S rRNA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16s rrna 16s-23s rrna ITs(转录间隔区) 基因型
下载PDF
16S-23S rRNA间区基因RFLP用于病原菌区分 被引量:3
7
作者 温杰 刘毅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16S-23SrRNA间区基因RFLP用于临床常见病原菌区分的可能性。[方法]183株临床分离来的细菌经荧光PCR扩增后进行不完全限制性酶切,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结果]所有细菌的酶切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不同细菌产生不同的RFLP谱图,互... [目的]探讨16S-23SrRNA间区基因RFLP用于临床常见病原菌区分的可能性。[方法]183株临床分离来的细菌经荧光PCR扩增后进行不完全限制性酶切,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结果]所有细菌的酶切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不同细菌产生不同的RFLP谱图,互相之间能够明显区分。[结论]该方法可以将临床常见病原菌准确区分到种的程度,极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23s rrna间区基因 病原茵 聚合酶链反应(PCR)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下载PDF
小儿常见感染菌16S-23S rRNA基因区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8
作者 傅君芬 卢美萍 +3 位作者 洪文澜 尚世强 李建平 陆淼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4期165-168,共4页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PCR)加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分析在细菌rDNA区间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以 16S 2 3SrRNA基因区间为靶序列 ,设计引物 ,选择合适的内切酶 ,采用PCR法加RFLP法检测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的rDNA区间。结果...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PCR)加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分析在细菌rDNA区间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以 16S 2 3SrRNA基因区间为靶序列 ,设计引物 ,选择合适的内切酶 ,采用PCR法加RFLP法检测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的rDNA区间。结果  2 6株不同的标准菌株经PCR扩增后 ,分别出现一条带 ,两条带 ,三条带及多条带的不同DNA图谱 ,敏感性试验可检出 2 .5CFU的细菌 ,与人类基因组DNA、真菌及病毒无交叉反应。其中 14种菌经一步PCR扩增即可区分。另 12种菌除肺炎克雷伯氏菌与坚韧肠球菌经HinfI或AluI酶切后仍不能区分外 ,其余经其中一内切酶酶切后均能区分。 32例血培养阳性标本均扩增出与相应标准菌株相一致的图谱。结论  16S 2 3SrRNA区间基因PCR扩增加RFLP技术检测细菌rDNA区间 ,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准确的特点 ,为细菌感染的病原诊断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23s rrna基因 细菌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下载PDF
16S rRNA、16S-23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检测主要血流感染病原菌比较 被引量:10
9
作者 金中淦 葛平 +4 位作者 徐蓉 陈蓉 宣瑛 刘学杰 王庆忠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3期181-185,共5页
目的比较细菌16S rRNA、16S-23S rRNA 基因测序分析在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中的作用。方法提取临床上血流感染常见的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洛菲不动... 目的比较细菌16S rRNA、16S-23S rRNA 基因测序分析在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中的作用。方法提取临床上血流感染常见的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化脓性链球菌、奇异变形杆菌、潘尼变形杆菌、屎肠球菌、粘质沙雷菌、宋内志贺菌、产气肠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腐生葡萄球菌基因组 DNA,运用 16S rRNA、16S-23S rRNA 基因进行 PCR 扩增。扩增产物经测序后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NCBI)上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菌种。结果在所分析的 19 种临床血流感染常见细菌中,16S rRNA 基因测序分析可将除粘质沙雷菌外的细菌鉴定到种的水平,但无法完全区分近缘种属;16S-23SrRNA 成功鉴定 17 种细菌,除大肠埃希菌、宋内志贺菌外所有细菌均成功鉴定到单一种的水平。结论 16S-23S rRNA 基因可作为血流感染细菌检测较好的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16s-23s rrna
下载PDF
利用16S-23S rDNA RFLP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饭豆(Vigna umbellata L.)根瘤菌系统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潘峰 王平 +2 位作者 胡正嘉 何绍江 冯新梅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2,共5页
采用16S-23S rDNA间隔区段(IGS)PCR-RFLP与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饭豆根瘤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由16S-23S rDNA IGS PCR-RFLP分析可知,所有菌株在52%的相似性水平上聚在一起,形成了慢生型菌群与快生型菌群这两... 采用16S-23S rDNA间隔区段(IGS)PCR-RFLP与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饭豆根瘤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由16S-23S rDNA IGS PCR-RFLP分析可知,所有菌株在52%的相似性水平上聚在一起,形成了慢生型菌群与快生型菌群这两大菌群.群Ⅰ中,在79%相似性的水平上分为ⅠA与ⅠB两个分支.群Ⅱ中,在62%相似性的水平上分为ⅡA与ⅡB两个分支,分支ⅡA在72%的相似性水平上进一步分为ⅡA1、ⅡA2和ⅡA3三簇;分支ⅡB中的饭豆根瘤菌与标准菌株USDA205T聚在一起,表现的差异并不大.由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结果可知,供试的4个代表菌株分别位于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支中.CYR4243与Sinorhizobium fredii的模式菌株USDA205T的序列相似性达到了99.87%.HCY1101与Rhizobium leguminosarum中的三叶草生物型(bv.trifolii)和豌豆生物型(bv.viceae)这两个生物型的参比菌株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100%.HCY5202与R.galegae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99.86%.CYY3302与Bradyrhizobium elkanii的参比菌株USDA86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序列相似性近似于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16s-23s RDNA IGs PCR—RFLP 16s rrna基因 系统发育 饭豆
下载PDF
山羊奇异变形杆菌分离鉴定及其16S-23SrRNAISR序列RFLP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国林 钟世勋 +2 位作者 杨世发 左雪梅 朱瑞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9-924,共6页
2012年初,山东菏泽某羊场的羊群发病,从发病羊器官分离到2株病原细菌。对病原细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与已知同种异源菌株相似性差异进行分析。从患病山羊内脏器官分离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及致病性试验进行鉴定... 2012年初,山东菏泽某羊场的羊群发病,从发病羊器官分离到2株病原细菌。对病原细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与已知同种异源菌株相似性差异进行分析。从患病山羊内脏器官分离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及致病性试验进行鉴定;再通过设计通用引物扩增16S-23SrRNA ISR(intergenic spacer region)序列,将PCR产物经HinfⅠ单酶切获得3条可视条带,同时对扩增条带中的主带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分离菌株同本实验室保存的兔源与鸡源奇异变形杆菌PCR-RFLP结果一致;分离菌株PCR产物同GenBank收录的HI4320株奇异变形杆菌及本实验室保存的兔源与鸡源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序列比较,分离羊源菌株与兔源菌株相似性为94.8%、与鸡源菌株相似性为96.0%~98.2%,与人源HI4320株相似性为96.9%。研究证实发病羊致病病原为奇异变形杆菌,其与鸡源、兔源和人源奇异变形杆菌的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奇异变形杆菌 16s-23s rrna IsR PCR-RFLP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常见分枝杆菌不同株16S-23S rRNA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闫李侠 居军 +2 位作者 陈保文 祝秉东 王国治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6-441,共6页
目的分析常见分枝杆菌不同株之间的基因型,为临床分离株的鉴定提供参考序列。方法用16S-23S rRNA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法对94株由德国微生物和细胞保藏中心(DSMZ)引进的常见分枝杆菌进行种内不同... 目的分析常见分枝杆菌不同株之间的基因型,为临床分离株的鉴定提供参考序列。方法用16S-23S rRNA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法对94株由德国微生物和细胞保藏中心(DSMZ)引进的常见分枝杆菌进行种内不同株的基因型分析,并分别与12株国际标准株对比。通过种内不同株间同源性序列比对,绘制16S-23SrRNAITS序列聚类分析树状谱,使用DNAStar的MegAlign软件计算株间相似性百分比。结果成功完成上述共106株菌株的16S-23S rRNA ITS测序,发现除胞内分枝杆菌(4株)、鸟分枝杆菌(4株)、海分枝杆菌(6株)和马尔摩分枝杆菌(2株)各有一个基因型且与标准株相同外,其他分枝杆菌均可分为数个不同基因型。结论16S-23S rRNA ITS序列分析可以根据种内各株的不同基因型将分枝杆菌鉴定到株,是分枝杆菌基因型分析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基因型 16s-23s rrna转录间隔区
原文传递
基于16SrRNA和16S-23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探讨陆生和水生螺原体菌株的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毕可然 顾伟 +2 位作者 王文 阎斌伦 张晓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1,共6页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性比对,比对的结果分别利用PAUP软件和MrBayes软件提供的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进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是:所有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 erio-cheiris(中华绒螯蟹)、Spiroplasmasp.CRAYFISH(克氏原螯虾)、Spiroplasmasp.SHRIMP(南美白对虾)严格聚为一支,并且与陆生兔扁虱螺原体(非凡螺原体)Spiroplasma mirum关系最近,而与中国报道的陆生植物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sp.CR-1(油菜)、Spiroplasmasp.CNR-1(油菜)、Spiroplasmasp.CNR-2(油菜)、Spiroplasmasp.CAN-1(杜鹃花)、Spiroplasmasp.CRW-1(红花酢浆草)及昆虫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sp.CH-1(蜜蜂)、Spiroplas-masp.M10(蜜蜂)关系较远,此外,3个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菌株与现今唯一报道的海水南美白对虾螺原体Spi-roplasma penaei系统发生关系也很远.因此,在螺原体属中,我国发现的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近缘种是非凡螺原体而不是我国陆生昆虫或植物螺原体及美洲的南美白对虾螺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16s rrna基因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 系统发生关系
下载PDF
细菌16S-23S rRNA基因特异DNA图谱的分子诊断 被引量:5
14
作者 尚世强 董关萍 +3 位作者 付君芬 洪文谰 杜立中 俞锡林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92-696,共5页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FLP)及测序技术 ,建立检测不同属种细菌的 16S 2 3SrRNA基因区间的特异图谱。方法 对临床上常见的细菌进行PCR扩增、RFLP、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同时对临床标本进行...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FLP)及测序技术 ,建立检测不同属种细菌的 16S 2 3SrRNA基因区间的特异图谱。方法 对临床上常见的细菌进行PCR扩增、RFLP、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同时对临床标本进行培养与PCR RFLP比较。结果  2 7株不同细菌行PCR扩增后 ,得到不同DNA图谱。其中 15种细菌经PCR扩增即可区分 ,另 10种经HinfI或AluI酶切后才能区分。肺炎克雷伯菌与坚韧肠球菌的差异只在第 779位碱基上不同 ,XmaIII酶能区别。 42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者 ,15例培养阳性 ,阳性率 3 5 7% ;而PCR阳性者则为 2 7例 ,阳性率为 64 2 9% ,明显高于血培养 (P <0 0 1)。 6例脑脊液标本中 ,1例PCR及培养均阳性 (表皮葡萄球菌 ) ;2例培养阴性标本 ,其PCR也阳性 ;经图谱分析为葡萄球菌 ,1例培养为新型隐球菌的脑脊液标本PCR检测为阴性。另 2例PCR及培养均阴性。结论 建立了PCR RFLP技术快速检测细菌 16S 2 3SrRNA基因区间的方法 ,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准确的特点 ,为临床细菌感染的病原诊断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16s-23s rrna基因 分子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特异图谱
原文传递
16SrRNA基因与16S-2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分析及其在节旋藻和螺旋藻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茅云翔 杨官品 +1 位作者 张宝红 张学成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2-18,共7页
测定了节旋藻属 3个品系和螺旋藻属 1个品系的全长 1 6SrRNA基因和 1 6S 2 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 (ITS) ,分析了已知的节旋藻、螺旋藻和相关品系的相应序列的同源性 ,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并评价了这两段DNA序列在节旋藻、螺旋藻种... 测定了节旋藻属 3个品系和螺旋藻属 1个品系的全长 1 6SrRNA基因和 1 6S 2 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 (ITS) ,分析了已知的节旋藻、螺旋藻和相关品系的相应序列的同源性 ,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并评价了这两段DNA序列在节旋藻、螺旋藻种属分类和种质鉴定中的意义。结果表明 :( 1 ) 1 6SrRNA基因序列和ITS序列均可用于节旋藻属和螺旋藻属的属间分类 ,以两序列为基础的系统学分析结果一致 ;( 2 )ITS序列变异程度高于 1 6SrDNA序列 ,适用于节旋藻和螺旋藻属内品系或种质鉴定 ;( 3)节旋藻属可明确界定 ,1 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大于 98% ,ITS序列相似性大于 88% ;( 4 )螺旋藻属某些品系间 1 6SrDNA序列和ITS序列相似性较低 ,与不同属间的序列相似性程度为同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rrna基因 16s-23s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 聚类分析 节旋藻属 螺旋藻属 鉴定 养殖 形态学分类
下载PDF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序列PCR及RFLP对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的鉴别与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崔国林 朱瑞良 +5 位作者 左雪梅 钟世勋 杨世发 梁漫飞 孙婧 刘静静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7-370,399,共5页
根据临床常见致病菌16S-23SrRNA基因间隔序列(ISR)两端的16S及23SrRNA保守序列设计PCR扩增的通用引物,对9株奇异变形杆菌和6株相近菌株应用通用引物PCR扩增16S-23SrRNA ISR序列。通过PCR长度多态性比较、RFLP分析以及部分序列测序比较,... 根据临床常见致病菌16S-23SrRNA基因间隔序列(ISR)两端的16S及23SrRNA保守序列设计PCR扩增的通用引物,对9株奇异变形杆菌和6株相近菌株应用通用引物PCR扩增16S-23SrRNA ISR序列。通过PCR长度多态性比较、RFLP分析以及部分序列测序比较,分析鉴别奇异变形杆菌。结果显示,PCR长度多态性可以将奇异变形杆菌同其余菌种进行区分;RFLP分析可以将所有试验菌种进行区分;部分序列测序可以对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分型。由此表明,16S-23SrRNA ISR序列PCR及RFLP分析可以简单、快速、准确的鉴定奇异变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16s-23s rrna PCR RFLP 鉴定
原文传递
鼠疫耶尔森氏菌16S-23SrRNA基因间区的酶切位点分析
17
作者 魏建春 周艳 +1 位作者 梅蔡虹 俞东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 :了解鼠疫耶尔森氏菌 16S - 2 3SrRNA基因间区的酶切位点分布情况。方法 :PCR扩增及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 :对EV菌及不同来源的 10 3株鼠疫耶尔森氏菌 16S - 2 3SrRNA基因间区进行了扩增 ,选用限制性内切酶TaqⅠ及MspⅠ对扩增产... 目的 :了解鼠疫耶尔森氏菌 16S - 2 3SrRNA基因间区的酶切位点分布情况。方法 :PCR扩增及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 :对EV菌及不同来源的 10 3株鼠疫耶尔森氏菌 16S - 2 3SrRNA基因间区进行了扩增 ,选用限制性内切酶TaqⅠ及Msp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分析 ,结果发现所用鼠疫耶尔森氏菌该间区扩增产物及酶切图谱一致 ;选用TaqⅠ +MspⅠ ,HinfⅠ +MspⅠ对EV菌 16S - 2 3SrRNA基因间区扩增产物进行了双酶切分析 ,作出了TaqⅠ ,MspⅠ ,HinfⅠ在EV菌该间区的酶切位点图。结论 :鼠疫耶尔森氏菌 16S - 2 3SrRNA基因间区相当保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氏菌 rrna基因 酶切位点分析 16s-23s
下载PDF
产生伴胞晶体的芽胞杆菌CTC菌株的16S-23SrRNA间隔区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珊娜 孙明 喻子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9-175,共7页
根据能形成伴胞晶体的特征,芽胞杆菌CTC菌株被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但该菌株明显不同于典型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因为其伴胞晶体蛋白并不是由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编码,而是编码细胞表面S 层蛋白基因的产物,且伴胞晶体蛋白没有检测... 根据能形成伴胞晶体的特征,芽胞杆菌CTC菌株被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但该菌株明显不同于典型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因为其伴胞晶体蛋白并不是由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编码,而是编码细胞表面S 层蛋白基因的产物,且伴胞晶体蛋白没有检测到对昆虫的毒性。本研究基于对CTC菌株及参照菌的16S-23SrRNA间隔区、编码S 层蛋白的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从系统发育水平检测到CTC菌株明显与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典型菌株T02存在差异,表明芽胞杆菌CTC菌株更接近蜡状芽胞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C菌株 16s-23s rrna间隔区 伴胞晶体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螺原体分布及16 S-23 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的分析
19
作者 黄颖 叶鑫 +1 位作者 胡闯险 毕可然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632-3634,共3页
为了探究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在江苏省的分布,以2003年至2009年从江苏省养殖池塘收集的发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螺原体体外培养、光电镜检测和16 S-23 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比... 为了探究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在江苏省的分布,以2003年至2009年从江苏省养殖池塘收集的发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螺原体体外培养、光电镜检测和16 S-23 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比较等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S.eriocheir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江苏省养殖中华绒螯蟹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它们不仅在7月底8月初的高温季节引起中华绒螯蟹发病和暴发性死亡,还能在3月和11月等低温季节引起部分中华绒螯蟹的发病和死亡,其严重危害中国江苏省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 16 s-23 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and analysis of specific DNA patterns in 16S-23S rRNA gene spacer regions for differentiating different bacteria 被引量:8
20
作者 尚世强 付君芬 +3 位作者 董关萍 洪文澜 杜立中 俞锡林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9-133,共5页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specific 16S-23S rRNA gene spacer regions in different bacteria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DNA cloning and sequences analysis. M...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specific 16S-23S rRNA gene spacer regions in different bacteria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DNA cloning and sequences analysis. Methods A pair of primers were selected from highly conserved sequences adjacent to the 16S-23S rRNA spacer region. Bacterial DNA from sixty-one strains of standard bacteria and corresponding clinical isolates representative of 20 genera and 26 species was amplified by PCR, and further analyzed by RFLP, DNA cloning and sequences analysis. Furthermore, all specimens were examined by bacterial culturing and PCR-RFLP analysis. The evaluation of these assays in practical clinic practice was also discussed.Results Restriction enzyme analysis revealed one, two or three bands or more observed among the 26 different standard strains. The sensitivity of PCR reached 2.5 colony-forming unit (CFU), and there was no cross reaction with human genomic DNA, fungus or virus. Fourteen specie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immediately by PCR, while another 10 species were further identified by Hinf Ⅰ or Alu Ⅰ digestion.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K.pneumoniae and E.durans was located at the site of the 779th nucleotide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analysis and only XmaⅢ digestion could distinguish one from another. Of 42 specimens from septicemic neonates, 15 were identified as positive by blood culture at a rate of 35.7%. However, 27 specimens identified as positive by PCR, with a rate of 64.2%, a method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blood culture (P<0.01). Of 6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specimens, one tested positive for S.epidermidis was also positive by PCR, two culture negative were positive by PCR and diagnosed as S.epidermidis according to the DNA pattern. One positive for C.neoformans was negative by PCR. The other two specimens were negative by both PCR and culture.Conclusions The method of detecting bacterial 16S-23S rRNA spacer regions using PCR-RFLP techniques was specific, sensitive, rapid and accurate in providing a new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pathogens in clinical bacterial inf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23s rrn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olymorphism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sequence analysis D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