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潮叉角藻18SrDNA和ITS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庄丽 陈月琴 +1 位作者 李钦亮 屈良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8-154,共7页
采用PCR及克隆测序的方法 ,对 1 998年引发渤海赤潮的叉角藻 1 8SrRNA基因及rDNAITS区 (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Regions)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并通过因特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获取甲藻另外 1 5个种的 1 8SrDNA序列 ,以Tetrah... 采用PCR及克隆测序的方法 ,对 1 998年引发渤海赤潮的叉角藻 1 8SrRNA基因及rDNAITS区 (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Regions)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并通过因特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获取甲藻另外 1 5个种的 1 8SrDNA序列 ,以Tetrahymenacorlissi作为外类群 ,分别采用Neighbor Joining和Fitch方法构建了甲藻较为一致和可靠的进化树图 ,探讨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在分类上争议较多的甲藻各类群之间的形态与分子进化关系。结果表明 ,Prorocentrum(有 2个简单的壳板 )出现得较早 ,而大多数多甲藻目 (覆盖着多个壳板 )、裸甲藻目 (大多数不具壳板 )和膝沟藻目的成员较晚出现。另外 ,对叉角藻ITS区的分析表明 ,ITS区为高变区 ,是良好的分子标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角藻 18srdna ITS区 形态演化 分子进化 赤潮 浮游植物
下载PDF
1997粤东海域棕囊藻赤潮原因种18SrDNA基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宁 陈月琴 +2 位作者 屈良鹄 吕颂辉 齐雨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7-128,共2页
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污水排入大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加剧,有毒藻类赤潮分布范围及出现频率明显增加.1997年7~12月我国东南沿海水面首次发生大规模的棕囊藻类(Phaeocystis)有... 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污水排入大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加剧,有毒藻类赤潮分布范围及出现频率明显增加.1997年7~12月我国东南沿海水面首次发生大规模的棕囊藻类(Phaeocystis)有毒赤潮,其持续时间长,危害大,给水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棕囊藻 18srdna 基因分析 海水 富营养化
下载PDF
甜酒曲中霉菌18Sr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再新 雷云玲 +2 位作者 刘达玉 谢万如 向超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1-213,共3页
以甜酒曲霉菌为研究靶点,提取霉菌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该霉菌18SrDNA部分基因序列,构建pKRX-T筛选载体,转化E.coil HB101。经测序和相似性分析,结果发现该霉菌菌株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有99%同源性,推测该菌可能为米根霉的... 以甜酒曲霉菌为研究靶点,提取霉菌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该霉菌18SrDNA部分基因序列,构建pKRX-T筛选载体,转化E.coil HB101。经测序和相似性分析,结果发现该霉菌菌株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有99%同源性,推测该菌可能为米根霉的突变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srdna 米根霉 甜酒曲
下载PDF
秦巴山区桑黄18SrDNA的序列与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雷萍 吴亚召 +2 位作者 张文隽 张月娟 李叶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0-622,共3页
目的以采自秦巴山区的3个不同桑黄菌株作为研究材料,进行18SrDNA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进行亲缘关系分析。方法对18SrDNA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将从GenBank检索获得的11个最相似物种的18SrDNA序列连同3个... 目的以采自秦巴山区的3个不同桑黄菌株作为研究材料,进行18SrDNA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进行亲缘关系分析。方法对18SrDNA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将从GenBank检索获得的11个最相似物种的18SrDNA序列连同3个不同桑黄菌株的18SrDNA序列一起用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3个桑黄菌株的18SrDNA序列长度为桦桑1294bp,桑-s1337bp,桑转1289bp。结论其中2个桑黄菌株桑-s和桦桑与鲍氏针层孔菌(Inonotus baumii)聚在一起,相似性分别为99.8%和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18srdna 序列分析 相似性
下载PDF
18SrDNA序列分析鉴定棕囊藻香港株P_2为球形棕囊藻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丽芬 章群 +1 位作者 骆育敏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349-350,共2页
有毒赤潮原因种棕囊藻(Phaeocystis sp.)生活史复杂,且形体微小,缺乏明确可靠的分类标准。1997、1999年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两次棕囊藻赤潮,但目前种的鉴定仍存在混乱。本文测定了香港海域一株棕囊藻赤潮原因种P_2的18S rDNA部分核苷酸序列... 有毒赤潮原因种棕囊藻(Phaeocystis sp.)生活史复杂,且形体微小,缺乏明确可靠的分类标准。1997、1999年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两次棕囊藻赤潮,但目前种的鉴定仍存在混乱。本文测定了香港海域一株棕囊藻赤潮原因种P_2的18S rDNA部分核苷酸序列,序列长度为650 bp,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其为球形棕囊藻(P.glob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srdna 序列分析 棕囊藻 香港株 球形棕囊藻
下载PDF
豪猪蛲虫18srDNA序列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荣琼 宋海洋 +5 位作者 霍海龙 彭洁 刘永张 杨玉钊 邹丰才 杨建发 《山东畜牧兽医》 2017年第9期1-2,共2页
为了鉴定从昆明动物园豪猪消化道检获的某线虫种类,采取保守引物扩增虫体的18s rDNA序列,通过测序获得892bp的有效序列,通过在线Blast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Gen Bank上公布的尖尾科啮齿类动物的Wellcomia siamensis,Protozoophaga obesa,... 为了鉴定从昆明动物园豪猪消化道检获的某线虫种类,采取保守引物扩增虫体的18s rDNA序列,通过测序获得892bp的有效序列,通过在线Blast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Gen Bank上公布的尖尾科啮齿类动物的Wellcomia siamensis,Protozoophaga obesa,Protozoophaga obesa,Enterobius sp.序列EF180079.1、EF180075.1、EF180066.1、KJ768610.1,相似度分别为93%、88%、87%、84%。对比分析表明,所检获的豪猪消化道线虫为蛲虫,这为豪猪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为豪猪蛲虫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豪猪 蛲虫 18srdna
下载PDF
拟步甲部分种核基因18SrDNA序列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7
作者 刘自东 高学花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第19期25-27,共3页
拟步甲(Tenebrionidae)是鞘翅目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全球已知12个亚科100多族1 500多属约25 000种,我国已知9亚科45族280余属近1 300种。实验利用18SrDNA基因片段序列对拟步甲科的部分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靶序列进行排序、比较、分析... 拟步甲(Tenebrionidae)是鞘翅目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全球已知12个亚科100多族1 500多属约25 000种,我国已知9亚科45族280余属近1 300种。实验利用18SrDNA基因片段序列对拟步甲科的部分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靶序列进行排序、比较、分析,计算核苷酸组成、变异位点和DNA序列差异,构建了分子系统进化树(NJ,ME),确定各类群间的系统关系,验证了宏观形态分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步甲科 18srdna DNA序列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南沙群岛珊瑚礁区黑斑鹦嘴鱼(Scarus globiceps)食性分析
8
作者 林先智 周岩岩 +4 位作者 林皓晔 胡思敏 黄晖 张黎 刘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8,共9页
鹦嘴鱼科(Scaridae)鱼类参与珊瑚礁生态系统诸多关键生态过程,在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以往研究手段的限制,对鹦嘴鱼的食物来源及生态功能价值认识不足,在其功能定位方面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选择珊瑚分... 鹦嘴鱼科(Scaridae)鱼类参与珊瑚礁生态系统诸多关键生态过程,在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以往研究手段的限制,对鹦嘴鱼的食物来源及生态功能价值认识不足,在其功能定位方面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选择珊瑚分布的典型区域—南沙群岛中的东门礁和南薰礁为研究海域,对该海域鹦嘴鱼优势种类黑斑鹦嘴鱼(Scarus globiceps)摄食的藻类多样性进行全面分析。通过18S rDNA和16S rDNA多基因条形码技术,分别对黑斑鹦嘴鱼肠含物的真核藻类和原核藻类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18S rDNA的测序结果发现,黑斑鹦嘴鱼类的肠含物中真核藻类以甲藻(Dinoflagellata)、红藻(Rhodophyta)、绿藻(Chlorophyta)、褐藻(Ochrophyta)为主,共计77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甲藻相对序列丰度和多样性较高,序列比例占真核藻类序列总数的51.42%,其中网甲藻科(Suessiaceae)OTU_5在东门礁和南薰礁的样品中均超过20%。16S rDNA测序鉴定发现肠含物含有原核藻类(蓝藻)的序列,共计21个OTU,其中以念珠藻目(Nostocales)的相对序列丰度最高,达到39.33%。本研究表明,黑斑鹦嘴鱼在摄食过程中会摄入一定量大型藻类,但微藻(甲藻)序列占据优势地位,蓝藻在肠含物中也有较高的检出率,说明需要重新考虑微藻(甲藻和蓝藻)在鹦嘴鱼食源中的重要贡献以及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嘴鱼 食性分析 高通量测序 18srdna 16SrDNA 甲藻 蓝藻
下载PDF
2株间日疟原虫18SrDNA的克隆及其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高世同 李晓恒 +4 位作者 耿艺介 黄达娜 谢旭 梅树江 张仁利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317-320,共4页
目的克隆间日疟原虫河南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红内期18SrDNA,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采用PCR方法从间日疟患者血样DNA中扩增间日疟原虫18SrDNA,纯化后与pGEM.Teasy质粒连接,转化大肠埃希氏菌JMl09;阳性克隆质粒经双酶切鉴定后,进行... 目的克隆间日疟原虫河南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红内期18SrDNA,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采用PCR方法从间日疟患者血样DNA中扩增间日疟原虫18SrDNA,纯化后与pGEM.Teasy质粒连接,转化大肠埃希氏菌JMl09;阳性克隆质粒经双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采用BLAST和MEGA4生物软件分析同源性。结果间日疟原虫18SrDNA扩增片段大小为998bp:阳性克隆重组质粒经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相符;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河南、湖北2分离株间日疟原虫18SrDNA序列完全相同.与GenBank中报道的12株间日疟原虫相同序列进行比对,其同源性均大于99%:用邻位连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2种方法构建系统发生树发现,河南分离株、湖北分离株与间日疟原虫X13926.1株遗传距离小.同属一个分支。结论克隆了间日疟原虫河南与湖北分离株红内期18SrDNA,该基因序列在不同地理株间遗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18srdna 序列同源性分析
原文传递
福州晋安河水域浮游微藻种群18SrDNA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书田 卞戈 +4 位作者 黄和鸣 陈乃宁 李军 刘泓 郑武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2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浮游微藻18SrDNA序列,分析福州晋安河浮游微藻种群分布。方法在晋安河分段设立11个点采集和水样本,采用优化CTAB法提取水样总DNA,通过PCR技术扩增并对浮游微藻18SrDNA序列进行测序,应用NCBI数据库序列进行比...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浮游微藻18SrDNA序列,分析福州晋安河浮游微藻种群分布。方法在晋安河分段设立11个点采集和水样本,采用优化CTAB法提取水样总DNA,通过PCR技术扩增并对浮游微藻18SrDNA序列进行测序,应用NCBI数据库序列进行比对筛选,分析该河段浮游微藻分布情况。结果筛选出67条浮游微藻序列,11个采样点部分藻类分布存在差异,常见种群为硅藻门藻类占40%,绿藻门藻类占12%,金藻门藻类占43%,原生动物类占5%,其中硅藻和金藻为优势种群。结论晋安河福州市河段内浮游微藻种群分布有一定特征,浮游微藻18SrDNA序列分析可望成为法医学溺水死亡鉴定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溺死 浮游微藻 18srdna
原文传递
台风利奇马对海水贝塘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11
作者 魏军丞 张翔 +2 位作者 蔡逸龙 蔡景波 肖国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01-1312,共12页
为了揭示台风前后海水池塘贝类养殖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养殖水体环境基因组DNA中16S和18S rRNA基因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原核生物OTU数(28728)明显高于真核生物(8498),其中原核生物优势类群主要为... 为了揭示台风前后海水池塘贝类养殖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养殖水体环境基因组DNA中16S和18S rRNA基因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原核生物OTU数(28728)明显高于真核生物(8498),其中原核生物优势类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菌门(Chlorobi)等;真核生物优势类群为纤毛虫、鞭毛虫、原绵虫、杯鞭虫、隐藻、棕鞭藻和硅藻等,其中硅藻丰度占比在台风后显著性增加(P<0.05)。台风过后真核生物多样性均未发生显著改变,原核生物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OTU数和Chao I指数则未发生显著改变。PCoA分析显示,台风后原核和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均产生时间异质性,但仅原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差异。ANOSIM显示,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群落在台风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原核微生物每个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真核微生物仅在10d后出现显著差异(P<0.05)。RDA分析显示,水温对原核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P<0.05),而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则对真核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在台风扰动后,海水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在短期内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原核生物群落改变大于真核生物,细菌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先显著降低,后恢复至台风前水平,表现出相较于真核微生物更强的敏感性,且两者均未能恢复至台风前群落组成。因此,在海水池塘贝类养殖中应对台风影响的重点措施应主要放在防止养殖生物对环境剧变产生应激,并适当补充用于环境调节的益生菌制剂,以弥补台风造成的菌相改变可能带来的生态功能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海水贝塘 高通量测序 16SrDNA 18srdna
下载PDF
太湖不同湖区真核微型浮游生物基因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美军 孔繁翔 +1 位作者 陈非洲 邢鹏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9-775,共7页
用DGGE(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和构建18SrDNA克隆文库2种方法对太湖不同湖区的真核微型浮游生物(0.8-20μm)多样性及组成结构进行了研究.DGGE结果表明,不同湖区真核微型浮游生物的DGGE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其中... 用DGGE(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和构建18SrDNA克隆文库2种方法对太湖不同湖区的真核微型浮游生物(0.8-20μm)多样性及组成结构进行了研究.DGGE结果表明,不同湖区真核微型浮游生物的DGGE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营养水平较低的东太湖和贡湖DGGE条带数最多,分别为23和24,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135和3.178,而营养水平较高的梅梁湾和五里湖最少,均为18,香农多样性指数为2.890,表明营养水平较低湖区的多样性高于营养水平较高的湖区.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太湖中真核微型浮游生物种类丰富,占优势的主要是一些鞭毛藻、异养鞭毛虫、纤毛虫和真菌,而营养水平不同的梅梁湾、湖心、东太湖中真核微型浮游生物组成明显不同.在营养水平较高的梅梁湾,28.6%的OUT(operational taxonomicunit)属于异养鞭毛虫,另外隐藻、金藻分别占22.9%和14.3%;在湖心,金藻的比例最大,占25.7%,另外比较多的是异养鞭毛虫和隐藻,分别为20.0%和14.3%;而营养水平较低的东太湖各类纤毛虫所占比份最大,为26.8%,异养鞭毛虫较少,仅占4.9%,另外真菌含量较高,占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食物网 真核微型浮游生物 DGGE 18srdna克隆文库 基因多样性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糟醅中真菌菌群的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刘念 刘绪 +5 位作者 张磊 王超凯 蔡海燕 尚红光 卢中明 黎贤书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1年第2期28-31,共4页
本研究运用PCR扩增技术和18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探讨浓香型白酒糟醅中酵母和丝状真菌的区系构成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糟醅样品中以酵母属(Saccharomyces)、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假丝酵母属(Candida)、汉逊酵母属(Hansenula... 本研究运用PCR扩增技术和18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探讨浓香型白酒糟醅中酵母和丝状真菌的区系构成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糟醅样品中以酵母属(Saccharomyces)、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假丝酵母属(Candida)、汉逊酵母属(Hansenula)和曲霉属(Aspergillus)等5属的真菌为主要优势菌;上层糟醅比下层糟醅的菌群丰富;发酵前中期以酵母属(Saccharomyces)、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酵母菌和曲霉属(Aspergillus)丝状真菌为主,发酵后期以假丝酵母属(Candida)、汉逊酵母属(Hansenula)酵母菌和散囊菌属(Eurotium)丝状真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糟醅 PCR 18srdna
下载PDF
东黄海沙海蜇与口冠水母分类关系的辨析-基于核糖体18 SrDNA基因序列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敏 马凌波 +2 位作者 凌建忠 李建生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137,共7页
近年在东黄海形成大规模暴发的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在大量文献中常被等同于口冠水母(Stomolophus meleagris)的同物异名,为澄清沙海蜇与口冠水母之间一直混淆不清的分类关系,现首次从分子遗传学水平进行辨析,采用聚合酶... 近年在东黄海形成大规模暴发的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在大量文献中常被等同于口冠水母(Stomolophus meleagris)的同物异名,为澄清沙海蜇与口冠水母之间一直混淆不清的分类关系,现首次从分子遗传学水平进行辨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东黄海沙海蜇的18SrDNA(核糖体18 SrRNA的编码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结果经比对拼接校正后,获得沙海蜇的18 SrDNA片段序列,长度为1 758 bp;碱基T、C、A、G平均组成分别为27.2%、20.1%、26.6%和26.2%,其A+T含量(53.8%)与G+C含量(46.2%)差别不大,AT/GC为1.16。利用18SrDNA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东黄海野生沙海蜇与越前水母的亲缘关系很近,与海蜇的亲缘关系较远,与口冠水母的关系更远,首次从分子水平提供证据支持东黄海暴发性大型水母沙海蜇与口冠水母为不同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海蜇 口冠水母 18srdna 系统发育 分类关系
下载PDF
棉铃虫18S核糖体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瑛 陈晓峰 +2 位作者 刘伟 周红章 赵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1-247,共7页
克隆并分析了鳞翅目棉铃虫 Helicoverpa ar migera ( Hübner) 18 S 核糖体 R N A 基因 (18 Sr D N A) 的全序列, 将该序列与鞘翅目、膜翅目、同翅目、双翅目、捻翅目和弹尾目各一... 克隆并分析了鳞翅目棉铃虫 Helicoverpa ar migera ( Hübner) 18 S 核糖体 R N A 基因 (18 Sr D N A) 的全序列, 将该序列与鞘翅目、膜翅目、同翅目、双翅目、捻翅目和弹尾目各一种昆虫的同源保守区进行了比较。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鳞翅目和双翅目昆虫在18 Sr D N A 结构上彼此较为相似, 捻翅目昆虫的18 Sr D N A 分子结构表现出与其它目昆虫有较大的差异, 但相对与弹尾目昆虫的18 Sr D N A 较为接近。该结果支持了有关捻翅目属于一个独立的目级分类阶元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srdna 棉铃虫 分子系统学 序列分析 核糖体
下载PDF
一株产复合酶真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产酶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国参 刘德海 +4 位作者 解复红 贾彬 权淑静 马焕 张玉龙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9期70-74,共5页
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一株产复合酶的真菌菌株,将其命名为HKS11,进行了菌株形态特征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经PCR扩增后测定菌株的18S rDNA基因测序,由18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得知菌株HKS11与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 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一株产复合酶的真菌菌株,将其命名为HKS11,进行了菌株形态特征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经PCR扩增后测定菌株的18S rDNA基因测序,由18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得知菌株HKS11与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和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亲缘关系最为接近,18S rDNA基因相似性达到99%以上,可初步判断为曲霉属(Aspergillus)。结合形态特征观察综合比较分析后,将其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的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其18S rDNA GenBank中登录序列号为GenBankJX112703。并对其发酵产酶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酶 真菌 18srdna 鉴定
下载PDF
三国吴简蚀斑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柴立元 陈跃辉 +1 位作者 黄燕 杨志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74-1679,共6页
采用普通细菌和真菌培养基,从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收藏的一批走马楼出土的三国时期吴国竹简腐蚀浸泡液中分离得到8株细菌和1株霉菌的纯培养。结合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基于细菌16SrDNA和真菌18SrDNA和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 采用普通细菌和真菌培养基,从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收藏的一批走马楼出土的三国时期吴国竹简腐蚀浸泡液中分离得到8株细菌和1株霉菌的纯培养。结合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基于细菌16SrDNA和真菌18SrDNA和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8株细菌分别划归为4个纲(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和Bacilli)的7个属(Bacillus,Acinetobacter,Staphylococcus,Pandoraea,Novosphingobium,Cupriavidus和Comamonas);霉菌属于Asperg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吴简 竹简蚀斑病 微生物多样性 16SrDNA 18srdna和ITS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阳 赵树欣 +3 位作者 梁慧珍 李巍 赵腾飞 李长文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1期122-125,共4页
该文通过变性剂法提取普洱茶样品中微生物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以真菌的通用引物扩增18S rDNA的NS31/Glol区,再将PCR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进行分析,通过对DGGE图谱的统计分析和18S rDNA序列分析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组... 该文通过变性剂法提取普洱茶样品中微生物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以真菌的通用引物扩增18S rDNA的NS31/Glol区,再将PCR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进行分析,通过对DGGE图谱的统计分析和18S rDNA序列分析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不同发酵阶段的真菌多样性呈现出一定差异和变化趋势,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占有优势地位,此外还包括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光孢青霉(Penicillium glab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真菌 多聚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18srdna
下载PDF
垃圾填埋场中厌氧真菌18S rDNA的PCR扩增及鉴定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杭晓敏 杨虹 Whiteby Corne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5-519,共5页
采用机械破壁法直接从来自 7个不同地区的垃圾填埋场滤液样本中提取真菌DNA ,应用真菌通用引物NS1和NS8扩增 18SrDNA(约 180 0bp) ,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所有的样本均得到了扩增 ;以PCR产物作为模板 ,采用... 采用机械破壁法直接从来自 7个不同地区的垃圾填埋场滤液样本中提取真菌DNA ,应用真菌通用引物NS1和NS8扩增 18SrDNA(约 180 0bp) ,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所有的样本均得到了扩增 ;以PCR产物作为模板 ,采用厌氧真菌Chytridiomycetes科的专用引物Chyt 719和Chyt 15 5 3进行二次PCR扩增 (约 85 7bp) ,该阳性扩增产物克隆和测序结果首次表明在食草动物瘤胃中存在的厌氧真菌Chytridiomycetes也存在于垃圾填埋场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厌氧真菌 18srdna PCR 鉴定
下载PDF
一种引起成年桑树根部腐烂的病害及致病菌分离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7
20
作者 方水琴 吴福安 +6 位作者 陈明胜 陶恒平 梁垚 姜星 程嘉翎 韩红发 张洁花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5-791,共7页
对山西省运城市投产桑园内桑树发生根部腐烂、枝叶萎凋枯死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从桑树发病植株根部分离到一株病原菌(暂命名为TY.GF1),将该病原菌接种到健康桑树根部,其致病症状与桑根腐病的症状... 对山西省运城市投产桑园内桑树发生根部腐烂、枝叶萎凋枯死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从桑树发病植株根部分离到一株病原菌(暂命名为TY.GF1),将该病原菌接种到健康桑树根部,其致病症状与桑根腐病的症状相似。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及孢子形态特征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相似。通过病原菌TY.GF1的核糖体18S rDNA及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PCR扩增和测序,分别获得长度为1 805、627 bp的序列片段。基于18S rDNA及ITS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与TY.GF1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的为米根霉和淀粉霉(Amylomyces rouxii)。结合病原菌致病性特点及形态特征与1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初步鉴定这种新发生的桑树病害为桑根腐病,其病原菌可能为米根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病害 桑根腐病 米根霉 致病性 18srdna 内部转录间隔区 系统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