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留学生与1920-1930年代市政学的传入及其人才培养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可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4,共6页
19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性市政改革运动,不仅成功地确立起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市政研究的兴起。20世纪初,美国城市社会的重大变动和美国学界的研究动向,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 19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性市政改革运动,不仅成功地确立起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市政研究的兴起。20世纪初,美国城市社会的重大变动和美国学界的研究动向,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他们多在美国知名市政研究机构学习或实践,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经过正规训练的市政专门人才。而民国初年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也促使国内城市管理体制发生变动。1920年代回国的市政学留学生们主动适应国内城市发展的需要,积极介绍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性市政改革潮流,热情传播市政学知识,推动了市政学的输入,并促成了市政专门人才的培养,为1920-1930年代国内市政改革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持。从此,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融入世界城市发展潮流中,与世界城市发展动向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连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学 留学生 1920—1930年代 市政改革 市政人才
下载PDF
论留学生在1920-1930年代市政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可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共7页
留学生群体是1920-1930年代国内市政改革实践的中坚力量。由著名留美市政专家孙科领导的广州市政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城市政府,实现了市政体制的历史性创新,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城市制度的蓝本;由专门人才执掌市政既是近代城市发展... 留学生群体是1920-1930年代国内市政改革实践的中坚力量。由著名留美市政专家孙科领导的广州市政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城市政府,实现了市政体制的历史性创新,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城市制度的蓝本;由专门人才执掌市政既是近代城市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20世纪以来先进国家市政进步确立的共同原则。留学生群体对国内市政改革实践的积极参与使城市政府的专门化程度得到提升,科学化管理成为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留学生群体吸取了先进国家市政进步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合署办公、突出城市特色和发展方向等措施,使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较为明显的提高。总之,留学生群体在1920-1930年代的市政改革实践中促成了民国时期的城市面貌发生较大改观,为推动城市近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1920—1930年代 市政改革 城市近代化
下载PDF
1920年代中国美育理论建设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1
3
作者 汤凌云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1-56,共6页
1920年代的中国美育理论界围绕美育的基本范畴、概念进行探讨,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介绍西方美育思想,批判西方艺术教育思潮,为中国美育理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美育实施方法,关注儿童的艺术教育... 1920年代的中国美育理论界围绕美育的基本范畴、概念进行探讨,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介绍西方美育思想,批判西方艺术教育思潮,为中国美育理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美育实施方法,关注儿童的艺术教育/美育问题。专业学会、团体,创办专业期刊的建立,蔡元培的政治、文化、学术声望,为这一时期美育理论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美育理论 特点
下载PDF
亚鳞木属[Sublepidodendron(Nathorst)Hirmer,1927]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祺 郝守刚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8-612,共15页
亚鳞木属广泛分布于世界早石炭世地层中 ,其模式种奇异亚鳞木不但被视为欧美植物区泥盆纪末与石炭纪初之交的标志种 ,而且在中国还广泛出现于晚泥盆世 ,因此也被作为中国晚泥盆世晚期 (法门期 )植物化石组合带的首要成员。然而 ,由于以... 亚鳞木属广泛分布于世界早石炭世地层中 ,其模式种奇异亚鳞木不但被视为欧美植物区泥盆纪末与石炭纪初之交的标志种 ,而且在中国还广泛出现于晚泥盆世 ,因此也被作为中国晚泥盆世晚期 (法门期 )植物化石组合带的首要成员。然而 ,由于以往亚鳞木属单凭叶座等外部形态性状来定义 ,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局限于茎器官属 ,这妨碍了对亚鳞木属的真正分类位置和演化谱系的认识。文章通过对亚鳞木植物研究历史的回顾 ,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古植物学家的分类观点 ,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亚鳞木属的两个种无锡亚鳞木和松滋亚鳞木的解剖学和生殖器官的研究 ,作者得出以下主要认识 :1 )历史上的亚鳞木属缺乏明确的定义和必要的生物学属性研究 ;2 )亚鳞木属的定义需要重新厘定 ;3)无锡亚鳞木和松滋亚鳞木的解剖、生殖结构以及松滋亚鳞木和模式种奇异亚鳞木的分枝构造表明 ,亚鳞木属与石炭纪比较进化的鳞木目 (或广义水韭目 )中的木本石松植物关系更近 ,而与传统所认为的泥盆纪原始鳞木目中草本石松植物的关系较远。因此 ,文章将亚鳞木科和亚鳞木属从原始鳞木目中分离出来 ,归入广义的水韭目。亚鳞木属种的广泛出现进一步证实 ,石炭纪比较进化的木本石松植物在晚泥盆世 (距今约 3.7亿年 )已经演化成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鳞木属 奇异亚鳞木 无锡亚鳞木 松滋亚鳞木 亚鳞木科 原始鳞木目 水韭目
下载PDF
杨昭悊与1920年北高师图书馆学讲习会
5
作者 翟桂荣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9期89-93,共5页
1920年的北高师图书馆学讲习会是近代中国首次全国性的图书馆员在职专业培训。全程参与其中的杨昭悊连载于《晨报》的相关评述文章,记载了这期讲习会的盛况,提出了诸多图书馆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方面的真知灼见;这些期刊史料是研究中国... 1920年的北高师图书馆学讲习会是近代中国首次全国性的图书馆员在职专业培训。全程参与其中的杨昭悊连载于《晨报》的相关评述文章,记载了这期讲习会的盛况,提出了诸多图书馆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方面的真知灼见;这些期刊史料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教育史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对研究杨昭悊图书馆学思想及实践活动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 杨昭悊 北高师图书馆学讲习会 图书馆事业史 学术史
下载PDF
1920年代收回教育权论战述论
6
作者 段向雪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39-145,共7页
1924至1926年,中国教育领域内发生了关于收回教育权的几次重要论争。这几次论战主要以陈启天、余家菊、古楳等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教育派为一方,以曾友豪等为代表的《时事新报》作者群,及以朱经农、刘湛恩、程湘帆为代表的教会教育派为另... 1924至1926年,中国教育领域内发生了关于收回教育权的几次重要论争。这几次论战主要以陈启天、余家菊、古楳等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教育派为一方,以曾友豪等为代表的《时事新报》作者群,及以朱经农、刘湛恩、程湘帆为代表的教会教育派为另一方。各方就怎样看待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功绩、如何收回教会学校管理权、收回后如何处置教会学校的宗教课程与宗教活动等问题展开论辩。通过论战,宣传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须自办"、"教育与宗教分离"等思想,推动了收回教育权运动向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回教育权 教会学校 教育论战 1920年代
下载PDF
1920年代的“硬写”与“自我”重构——以丁玲作品中的作家形象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洋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11,共10页
1920年代文学青年的室内"硬写"表达了以"写作"谋生的一般性创作焦虑;体现了在"五四"落潮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语境下,随着文学领域的日渐独立化、专业化和狭小化,作家对文学如何实现自我安放、如何介入现实... 1920年代文学青年的室内"硬写"表达了以"写作"谋生的一般性创作焦虑;体现了在"五四"落潮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语境下,随着文学领域的日渐独立化、专业化和狭小化,作家对文学如何实现自我安放、如何介入现实人生的关切和思考;反思了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丁玲1928年至1931年间的作品,描写了一系列青年作家的室内生活及"硬写"的焦虑。重审丁玲笔下作家的"硬写"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微观地把握1920年代的"硬写"赖以产生的时代语境以及作家在"自我"重构中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文学青年 丁玲 “硬写” “自我”
下载PDF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
8
作者 吴长龙 燕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80-83,共4页
从儿童视角剖析了废名20年代诗歌创作中"儿童艺术世界"的特点和两重情感向度,以及诗人在两重情感向度中的矛盾和焦灼心态,总结了废名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
关键词 废名 儿童世界 多重情感向度
下载PDF
黄土地震滑坡运动特征研究——以海原特大地震诱发滑坡为例
9
作者 段俊杰 李孝波 +2 位作者 周兴浩 柳耀阔 欧阳刚垒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1159,共9页
基于1920年海原81/2级特大地震诱发的568处典型黄土滑坡,从方向性特征、远程滑移特征以及流滑特征等3个方面探究黄土地震滑坡运动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海原地震诱发黄土滑坡主滑方向集中于60°~90°和270°~300°两个... 基于1920年海原81/2级特大地震诱发的568处典型黄土滑坡,从方向性特征、远程滑移特征以及流滑特征等3个方面探究黄土地震滑坡运动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海原地震诱发黄土滑坡主滑方向集中于60°~90°和270°~300°两个区间,与斜坡坡向优势范围50°~90°和255°~290°较为一致,体现出明显的顺坡向特征;(2)主滑方向与发震断裂走向平行或呈小角度相交(0°~30°)的滑坡占比41.9%,滑动方向受断层错动方向的影响较为显著;(3)滑坡密集分布于迎坡面,发育数量为背坡面的1.98倍,表现出典型的迎坡面特征;(4)滑坡最大水平距离与坡高的相关性明显,滑坡密集发育在坡高30~120 m的范围内,滑坡的等效摩擦系数均小于0.4,展现出典型的远程滑移特征;(5)568处滑坡中等效摩擦系数小于0.17的占比70.95%,表现出显著的流滑特征。作为黄土地震滑坡发育特征研究成果的重要补充,所得结论对深入开展黄土地震滑坡成灾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海原81/2级特大地震 黄土地震滑坡 方向性特征 远程滑移特征 流滑特征
下载PDF
在“边缘”思考“主流”——20世纪20-30年代厦门大学史学研究趋向探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侃 李建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厦门大学的史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与当时的史学发展潮流亦步亦趋,主要体现在趋向科学化的史学研究理念、主流与地域相结合的史学研究实践和注重现实的史学关怀等方面。这些研究趋向表明,厦门大学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 厦门大学的史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与当时的史学发展潮流亦步亦趋,主要体现在趋向科学化的史学研究理念、主流与地域相结合的史学研究实践和注重现实的史学关怀等方面。这些研究趋向表明,厦门大学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学术的边缘,反而由于国学院的创办而产生了学术自觉,与主流思潮颇多应和之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利用厦门地处东南沿海的特殊文化资源拓展自具特点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大学 20世纪20—30年代 史学研究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转换的困境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洪亮 贺金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37,共4页
道德和行为方式的转换是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对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为主探讨其时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的一般状况,论证了有限进步与普遍滞后之间的矛盾状态,并揭示了其城乡差别以及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反... 道德和行为方式的转换是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对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为主探讨其时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的一般状况,论证了有限进步与普遍滞后之间的矛盾状态,并揭示了其城乡差别以及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反映了中国人现代化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道德 行为方式 转换 困境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女性”初探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莉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2-47,共6页
20世纪 2 0年代美国“新女性”在行为、就业、教育和两性关系方面呈现新的特点。她们特立独行 ,就业和教育呈上升趋势 ,两性关系朝平等的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变化 ,与 2 0年代消费社会的出现、性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有... 20世纪 2 0年代美国“新女性”在行为、就业、教育和两性关系方面呈现新的特点。她们特立独行 ,就业和教育呈上升趋势 ,两性关系朝平等的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变化 ,与 2 0年代消费社会的出现、性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密切的关系 ,并对妇女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新女性 女权运动
下载PDF
阐释与过度阐释——对一个批评文本的再批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敬鹏林 宁冲 《长春大学学报》 2008年第9期38-41,共4页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批评的特点:文学批评是独立的创作活动,批评家可以只说自己所看到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 新感觉派 文学 电影 阐释 现代批评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物流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新平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12,16,共5页
选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考察了在世界市场体系框架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物流状况,对当时粮食的流向、流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粮食物流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丽 《河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90-94,128,共6页
20世纪20-30年代,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以及妇女自身的因素,使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状况发生变化的范围极其狭窄。某种意义上说,女子接受教育与"妇女解放&q... 20世纪20-30年代,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以及妇女自身的因素,使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状况发生变化的范围极其狭窄。某种意义上说,女子接受教育与"妇女解放"只是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开明地方少数女子的"特权",在相对传统的城镇,尤其是广大内地的农村,绝大多数的中国仍然生活在远离"解放"之中。有些已经得到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解放"的妇女,也没有在事实上特别是精神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30年代 女子教育 妇女解放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女性犯罪研究——基于犯罪调查的一种分析
16
作者 艾晶 黄小彤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0-15,48,共7页
1920—1926年的北京女性犯罪,因为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通过对这一时期女性犯罪的数量、类别、女犯的职业、受教育情况及婚姻家庭等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性生活的艰难。特别是对这一时期的平民女性来说,犯罪... 1920—1926年的北京女性犯罪,因为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通过对这一时期女性犯罪的数量、类别、女犯的职业、受教育情况及婚姻家庭等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性生活的艰难。特别是对这一时期的平民女性来说,犯罪有时便成为她们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民国 女性犯罪
下载PDF
论20世纪20年代的英美海上争霸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92-95,共4页
一战结束后,英美围绕海军军备展开了激烈的争霸:华盛顿会议签订五国海军条约,使两国在主力舰吨位数上达到平等。日内瓦会议上英美之间又重开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等非主力舰的军备竞争,但最终没能达成协议。由于政治、经济、民众舆论等... 一战结束后,英美围绕海军军备展开了激烈的争霸:华盛顿会议签订五国海军条约,使两国在主力舰吨位数上达到平等。日内瓦会议上英美之间又重开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等非主力舰的军备竞争,但最终没能达成协议。由于政治、经济、民众舆论等方面的原因,两国海军军备矛盾终于在1930年伦敦会议上得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英国 美国 海上争霸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教育兴起的原因探析
18
作者 张心科 郑国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15,共8页
儿童文学教育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因为随着人们对清末民初成人本位实用主义语文教育的反思,使儿童本位教育和审美主义教育得以提倡,在此背景下经国语教育者和文学革命者对儿童文学教育的共同推动而最终形成。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儿童文学教育 兴起 原因
下载PDF
试论20世纪20年代美英在拉美地区的经济竞争
19
作者 徐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4-497,共4页
20世纪20年代,美英围绕贸易、投资、石油、航空、通讯等领域在拉美地区展开了激烈竞争。在贸易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新兴工业品中的优势,日益挤占英国在拉美的市场;在投资、石油和航空竞争中,美国作为最大的债权国,对已经变成债务国的英国... 20世纪20年代,美英围绕贸易、投资、石油、航空、通讯等领域在拉美地区展开了激烈竞争。在贸易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新兴工业品中的优势,日益挤占英国在拉美的市场;在投资、石油和航空竞争中,美国作为最大的债权国,对已经变成债务国的英国具有很大的优势;在通讯业领域,美国利用强大的财力打破了英国在拉美的电缆垄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美国 英国 拉美地区 经济竞争
下载PDF
回望与致敬:民国新闻史对意义的建构——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
20
作者 李春雷 邹月华 雷少杰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0-43,共4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报刊发展关键时期,也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报刊与新闻学人深度关联的良好契机,并对当时文化变迁和价值脉络产生了重要影响。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视角,对民国报刊呈现的多元话语与介入的文化争鸣,乃至对新闻学人主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报刊发展关键时期,也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报刊与新闻学人深度关联的良好契机,并对当时文化变迁和价值脉络产生了重要影响。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视角,对民国报刊呈现的多元话语与介入的文化争鸣,乃至对新闻学人主体素养等内容进行了梳理,认为民国新闻史对新闻传播学发展有着超越时代的"意义"建构,值得当下新闻学人深刻回望与致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话语 文化 主体素养 意义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