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溶剂预处理煤在ScCO_(2)作用下的谱学差异及其机制
1
作者 张小东 亢红东 +2 位作者 李冰辉 张硕 韩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57-2666,共10页
为了探究溶剂预处理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对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以长治霍尔辛赫贫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四氢呋喃(THF)、盐酸(HCI)和氢氟酸(HF)对煤样进行预处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13)C-NMR)和X射线衍射(XRD... 为了探究溶剂预处理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对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以长治霍尔辛赫贫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四氢呋喃(THF)、盐酸(HCI)和氢氟酸(HF)对煤样进行预处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13)C-NMR)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探讨了ScCO_(2)对预处理煤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FITR分峰拟合谱图实验曲线基本一致,而各官能团吸收峰位置及峰强度仍出现一定的偏差,酸(HCI、HF)预处理后部分波段脂肪族峰位消失。两类酸预处理顺序不同,对煤中含氧官能团、脂肪结构及芳烃结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HF-HCI处理后芳烃C=C结构和含氧官能团峰强度均增强,而HCI-HF处理后芳烃C=C结构强度减弱,含氧官能团结构峰强度变化不明显。THF预处理后煤样芳烃C=C结构峰强度增强,含氧官能团结构峰强度降低。总体芳烃C=C结构峰强度远大于脂肪族结构和含氧官能团结构的峰强度。②^(13)C-NMR谱中主要官能团谱峰的化学位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芳香碳f_(a)^(B)化学位移向增大的方向偏移。大分子结构参数中,芳香碳含量远大于脂肪碳含量,说明煤大分子结构中芳香碳占主要组成部分。③XRD谱中002峰与101峰衍射强度明显增大,芳香微晶层网面间距d_(002)呈现升高趋势,说明THF、酸(HF、HCI)处理和ScCO_(2)对煤大分子结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使煤的大分子网络结构变得疏松,进而使微晶结构参数d_(002)整体增大。研究认为,溶剂作用后煤的谱学特征变化不仅与溶剂性质有关,还与无机酸处理顺序有关,由此使得官能团组成和大分子结构不同程度改变,进而影响ScCO_(2)对预处理煤的萃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 溶剂预处理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体核磁共振(^(13)C-nmr) 化学结构
下载PDF
Further discussion of CO_(2) huff-n-puff mechanisms in tight oil reservoirs based on NMR monitored fluids spatial distributions 被引量:6
2
作者 Wei-Yu Tang James J.Sheng Ting-Xue Ji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50-361,共12页
Due to the po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ight reservoirs,CO_(2) huff-n-puff(HNP)is considered a potent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method after primary depletion.Optimiz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effective imp... Due to the po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ight reservoirs,CO_(2) huff-n-puff(HNP)is considered a potent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method after primary depletion.Optimiz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_(2) huff-n-puff.But the optimization requires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EOR mechanisms.In this work,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il saturation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as analyzed by the NMR method to further discuss the HNP mechanisms.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1D frequency signal amplitude,we divided the core into the hardly movable area and movable area,the region with the obvious signal decline was defined as the movable area,and the hardly movable area was the region with limited signal decline.Based on that the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cenarios were evaluated.Firstly,the necessity of the soaking stage was studied,where three scenarios with different soaking times were carried out.Secondly,the injection pressure was adjus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pressure gradient.The T_(2) spectra show that soaking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oduction of crude oil in small pores,and higher oil recovery in a single cycle is observed,but it is lower when the elapsed time(total operation time)is the same.31.03% of oil can be recovered after 3 cycles HNP,which increases to 33.8% and 37.06% for the 4 cycles and 6 cycles cases.As the pressure gradient increases,more oil is removed out of the matrix,and the oil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reservoir can be effectively recovered.During the CO_(2) huff-n-puff process,the oil distributions are similar to the solution gas drive,the residual oil is distributed at the close end of the core and the range that the oil can be efficiently recovered is limi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reservoirs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CO_(2)huff-n-puff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Fluid identification and tight oil layer classification for the southwestern Mahu Sag,Junggar Basin using NMR logging-based spectrum decomposition
3
作者 Wenbiao Huang Yibing Guo +4 位作者 Jun Qin Zhongchen Ba Zongbin Zhang Luning Bai Heng Li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2期62-69,共8页
The intricat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water in tight rocks makes pinpointing oil layers challenging.While conven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fer potential solutions,their limited accuracy precludes them from being ... The intricat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water in tight rocks makes pinpointing oil layers challenging.While conven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fer potential solutions,their limited accuracy precludes them from being effective in their applications to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This study employe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spectrum decomposition to dissect the NMR T_(2)spectrum into multiple subspectra.Furthermore,it employed laboratory NMR experiments to ascertain the fluid properties of these sub-spectra,aiming to enhanc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luids of distinct properties overlap in the T_(2)spectra,with bound water,movable water,bound oil,and movable oil appearing sequentially from the low-value zone to the high-value zone.Consequently,an oil layer classification scheme was proposed,which consider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oil-bearing capacity,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mobility and the oil-water two-phase flow.When applied to tight oil layer identification,the scheme's outcomes align closely with actual test results.A horizontal well,deployed based on these findings,has produced high-yield industrial oil flow,underscoring the precision and dependability of this new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Fluid identification Oil layer identification nmr T_(2)spectrum decomposition Normal distribution simulation
下载PDF
CO_(2)-水作用下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4
作者 林魂 梅晶 +2 位作者 贾赛楠 黄俊和 董明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4,共9页
为明确注CO_(2)提高页岩气开采过程中CO_(2)与水作用后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低温N_(2)吸附和低场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原始页岩及纯盐水、注入压力为6和12 MPa的CO_(2)水溶液浸泡后页岩的矿物组成、孔径分布... 为明确注CO_(2)提高页岩气开采过程中CO_(2)与水作用后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低温N_(2)吸附和低场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原始页岩及纯盐水、注入压力为6和12 MPa的CO_(2)水溶液浸泡后页岩的矿物组成、孔径分布和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并结合分形理论,获取了孔表面和孔体积的分形特征,明确了页岩中吸附孔隙和渗流孔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O_(2)水溶液浸泡后,页岩中石英含量增大,黏土矿物和碳酸盐含量降低;随着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微孔比表面积和总比表面积减小,平均孔径、核磁孔隙度和大孔孔体积比例增大,表明在CO_(2)水溶液的溶解作用下微孔和介孔逐渐向大孔转化;低温N2吸附和核磁共振(NMR)获得的分形维数均随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逐渐降低,表明页岩在CO_(2)水溶液浸泡后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复杂性降低;孔表面分形维数DL1、DN1和孔体积分形维数DL2、DN2与总比表面积和总孔质量体积呈正相关性,这2个指标可分别用于表征页岩中的吸附孔隙和渗流孔隙特征,能够有效评价页岩气体吸附与渗流能力。研究成果为注CO_(2)高效开发页岩气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CO_(2) 分形维数 核磁共振 N_(2)吸附 孔径分布
下载PDF
二甲醚辅助CO_(2)驱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可行性实验——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为例
5
作者 卢子建 钟陵 +2 位作者 段晓苗 王新星 吕占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明确了DME作用下CO_(2)对不同孔径孔隙原油的动用特征。结果表明:相比纯CO_(2),摩尔分数为20%的DME−CO_(2)混合溶剂能够将CO_(2)-原油的界面张力降低45百分点,混相压力降低33百分点,原油黏度降低80百分点,可动用孔隙孔径下限由7.7 nm降至3.2 nm,页岩油采收率提高35.9百分点;并可显著提高CO_(2)动用小孔隙(0.9 nm<r<101.0 nm)和大孔隙(101.0 nm≤r<7088.0 nm)的能力,动用程度分别提高了3.3倍和1.9倍;CO_(2)混合溶剂中DME最佳摩尔分数为20%,最大不超过30%。研究成果为探索页岩油藏新的开发方式和新策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二甲醚(DME) 核磁共振(nmr) CO_(2)驱 界面张力
下载PDF
非负约束修正阻尼算法求解核磁共振测井T_(2)谱反演问题
6
作者 雷欣 廖昕凯 廖丽丹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8-18,66,共12页
为了优化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加快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速度,提出了一类非负约束修正阻尼算法求解核磁共振T_(2)谱反演问题。通过数学建模及理论推导,证明该算法可以更好地保留T_(2)谱的有效信息,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减少反演问题的噪声对解... 为了优化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加快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速度,提出了一类非负约束修正阻尼算法求解核磁共振T_(2)谱反演问题。通过数学建模及理论推导,证明该算法可以更好地保留T_(2)谱的有效信息,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减少反演问题的噪声对解的影响。数值算例表明新算法相较于修正的截断奇异值算法和阻尼算法具有更好、更稳定的反演效果,尤其是低信噪比情况下新算法的优势更加明显,可以进一步优化核磁共振测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阻尼算法 奇异值分解 T_(2)谱反演 非负约束
下载PDF
储层矿物类型对致密油藏CO_(2)驱替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吕利刚 张涛 +3 位作者 李杰 孙建伟 郑海亮 王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为明确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伊利石和绿泥石对CO_(2)驱油效率及孔隙动用特征的影响,分别选取以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矿物类型的3种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下的CO_(2)驱替实验,定量评价每种类型岩心在不同CO_(2)注入压力下小孔... 为明确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伊利石和绿泥石对CO_(2)驱油效率及孔隙动用特征的影响,分别选取以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矿物类型的3种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下的CO_(2)驱替实验,定量评价每种类型岩心在不同CO_(2)注入压力下小孔隙、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并分析了产出水中离子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目标储层以石英型和黏土矿物型为主,其中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石英型岩心的CO_(2)驱替过程中,当CO_(2)注入压力小于等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大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大于小孔隙,当CO_(2)注入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小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增加,而大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下降;伊利石型岩心大、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最大,驱油效果最好,绿泥石型岩心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很高,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非常低,整体驱油效果最差;随着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石英型岩心产出水中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大幅增加,伊利石型、绿泥石型岩心溶蚀后的钙、镁等离子产生沉淀,且绿泥石型岩心沉淀量最大,最易堵塞小孔隙。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驱替 矿物 孔喉结构 核磁共振 注入压力
下载PDF
^(19)F-NMR定量检测1-氰基-2,2,2-三氟-1-乙酸苯乙酯的参数优化
8
作者 李腾 黄桂兰 +2 位作者 袁铃 周世坤 张何 《分析仪器》 CAS 2017年第2期68-73,共6页
建立了核磁共振氟谱法测定氰化物的氟化衍生化合物1-氰基-2,2,2-三氟-1-苯乙基乙酸酯(CTPA)含量的方法。以乙酸3-氟苄酯为内标,采用5mm Auto XBB探头,探头温度298.2K,考察了不同浓度化合物的定量条件;通过比较化合物样品定量峰与内标物... 建立了核磁共振氟谱法测定氰化物的氟化衍生化合物1-氰基-2,2,2-三氟-1-苯乙基乙酸酯(CTPA)含量的方法。以乙酸3-氟苄酯为内标,采用5mm Auto XBB探头,探头温度298.2K,考察了不同浓度化合物的定量条件;通过比较化合物样品定量峰与内标物质响应峰面积,计算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该化合物的19 F-NMR检测方法在0.5~50μg/mL具有良好的线性(r2=0.9966),该方法的定量限0.5μg/mL,检出限0.2μg/mL;同时考察了该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的测量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19F-nmr 1-氰基-2 2 2-三氟-1-乙酸苯乙酯 定量 含量
下载PDF
A Novel Model of Predicting Archie's Cementation Factor from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Logs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被引量:4
9
作者 Liang Wang Zhiqiang Mao +3 位作者 Yujiang Shi Qin'e Tao Yumei Cheng Yong So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83-188,共6页
The resistivity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core samples drilled from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of Ordos Basin, Northwest China, illustrate that the cementation factors are not agminate, but vary from 1.335 to 1.74... The resistivity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core samples drilled from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of Ordos Basin, Northwest China, illustrate that the cementation factors are not agminate, but vary from 1.335 to 1.749. This leads to a challenge for the estimation of water and hydrocarbon sa- tu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urcell equation and assumption that rock resistiv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parallel connection of numerous capillary resistances, a theoretical expression of cementation factor in terms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s established. Then, cementation factor can be calculated if the parameters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re determined. In the field application, porosity can be easily obtained by conventional logs. However, it is a tough challenge to estimate permeability due to the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us, the Schlumberger Doll Research (SDR) model derived from NMR logs has been proposed to estimate perme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expressions of cementation factor and SDR model, a novel cementation factor prediction model, which is relevant to porosity and logarithmic mean of NMR T2 spectrum (T21m), is derived. The advantage of this model is that all the input information can be acquired from NMR logs accurately.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ovel model, the resistivity and corresponding laboratory NMR measurements of 27 core samples are conducte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odel is confirmed by compar- ing the predicted cementation factors with the co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bsolute errors for all core samples are lower than 0.071. Once this model is extended to field application, the accuracy of water and hydrocarbon saturation estimation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ation fact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lo- garithmic mean of nmr T2 spectrum saturation calculation.
原文传递
致密油藏大量注入CO_(2)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锐 沈瑞 +4 位作者 周体尧 李海波 孙盈盈 邹新源 罗燕 《天然气与石油》 2023年第4期55-66,共12页
基于松辽盆地砂岩油藏岩样,进行CO_(2)驱替饱和原油岩心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和油组分分析,研究CO_(2)驱油机理。选取松辽盆地中渗、低渗、特低渗和致密岩样,分析渗透率对CO_(2)驱替的影响效果;分成三个阶段进行驱替实验,分析注入量对CO_(2... 基于松辽盆地砂岩油藏岩样,进行CO_(2)驱替饱和原油岩心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和油组分分析,研究CO_(2)驱油机理。选取松辽盆地中渗、低渗、特低渗和致密岩样,分析渗透率对CO_(2)驱替的影响效果;分成三个阶段进行驱替实验,分析注入量对CO_(2)驱替的影响效果。以特低渗岩样和致密岩样的大注入量CO_(2)驱替作为研究重点,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松辽盆地特低渗致密油藏大注入量CO_(2)驱油机理。实验表明,对于特低渗致密油藏,大注入量CO_(2)驱替可以获得很好的驱油效果。小注入量驱替后,低渗和中渗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30.56%,特低渗岩样和致密岩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26.21%;在大注入量驱替后,低渗和中渗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55.92%,特低渗岩样和致密岩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67.00%。说明大注入量CO_(2)驱替可以有效提高油藏采出程度,且提高幅度对于特低渗致密油藏更为明显。大注入量完全混相的CO_(2)驱替可以获得很好的最终采出程度,最高可达到67.49%;完全混相驱替可以很好驱替出原油中包含重质组分在内的各种组分,不同驱替阶段的油样族组分区别很小,但仍存在明显的抽提轻质组分的效果,油样组分峰值从前期C_(12)附近逐步偏移到后期C_(17)附近。CO_(2)的抽提作用会使得原油中重质组分滞留于孔喉表面,在小注入量时滞留现象在特低渗致密油藏中更为明显,低渗与中渗油藏滞留现象较弱;在大注入量CO_(2)驱替后,特低渗致密油藏中的重质组分被很好采出,其重质组分最终采出程度和低渗及中渗油藏相当,说明大注入量CO_(2)驱替更适用于特低渗致密油藏。研究结果很好地补充了特低渗致密油藏CO_(2)驱油理论,可为松辽盆地后续的CO_(2)驱油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CO_(2) 特低渗致密 核磁共振 组分分析
下载PDF
木里地区煤系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CO_(2)封存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文玉 吕超 +3 位作者 张文忠 孙强 贾海梁 汤理安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9,共10页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CGS)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缓解气候变化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以水合物形式将CO_(2)封存在废弃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能够在CGS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基于青海木里地区煤系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基本物性特征,研制水合物储层...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CGS)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缓解气候变化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以水合物形式将CO_(2)封存在废弃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能够在CGS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基于青海木里地区煤系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基本物性特征,研制水合物储层人造岩心,分析岩心密度、孔隙率及渗透率随石英砂粒径的变化特征。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岩心中CO_(2)水合物饱和度演化特征,阐明水合物生成期间岩心孔隙结构特性。结果表明:随石英砂粒径减小,岩心孔隙率与渗透率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特征;岩心孔径主体分布在0.004~0.050μm,主要为小孔与微孔孔隙。CO_(2)水合物核磁饱和度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初始期、诱导期、合成期及稳定期,合成期内核磁信号强度降低,岩心中水合物饱和度快速增大。水合物生成期间,岩心孔隙体积比例曲线逐渐由两边向中间靠拢,孔隙分布范围逐渐减小,岩心中超大孔孔隙随水合物生成逐渐消失,微孔孔隙对水合物的生成起决定作用。岩心孔隙率越大,水合物生成效率及饱和度相对较高。研究成果为掌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CO_(2)封存机理与封存效率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地质封存 水合物 核磁共振 孔隙特性
下载PDF
缴获物中2-(2-氯苯基)-2-硝基环己酮的检验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文贤 徐柏杨 张宏建 《刑事技术》 2023年第3期268-274,共7页
本文通过高分辨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HRMS)、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多种技术,对近期缴获的疑似毒品黄色粉末进行检验分析。将该样品主要成分的谱图与现有数据库比对后发现,该物质并不在数据库中。UHPLC-H... 本文通过高分辨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HRMS)、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多种技术,对近期缴获的疑似毒品黄色粉末进行检验分析。将该样品主要成分的谱图与现有数据库比对后发现,该物质并不在数据库中。UHPLC-HRMS分析得到其精确分子质量和主要特征离子峰。通过比对特征离子峰,该物质与氯胺酮有较高的相似度。15N-NMR确定了硝基的存在;核磁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对各峰进行了指认;IR确定了羰基、硝基、C–Cl化学键等官能团的存在。该黄色粉末确定为一种可被用于合成氯胺酮的新型前体2-(2-氯苯基)-2-硝基环己酮,为国内首次在疑似毒品中检出。氯胺酮在全球范围内滥用,中国已经进行管制,而其作为药用有其独特的优势,合成工艺在不断发展,制毒工厂可能采用新的制毒工艺而逃避监管,2-(2-氯苯基)-2-硝基环己酮可能为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使用新的合成氯胺酮工艺中的重要前体。在缴获物中发现该物质为以后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和相关案件的检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学 氯胺酮前体 2-(2-氯苯基)-2-硝基环己酮 高分辨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核磁共振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下载PDF
压裂液辅助二氧化碳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核磁共振实验
13
作者 肖文联 陈神根 +2 位作者 易勇刚 陈浩宇 任吉田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3期83-90,共8页
为获取可实现连续补能的页岩油吞吐开发方式,以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借助低频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和完成了压裂液辅助CO_(2)吞吐补能一体化模拟实验。分析岩样在多介质吞吐与驱替组合的开发过程中孔喉流体动用特征和采收率变化... 为获取可实现连续补能的页岩油吞吐开发方式,以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借助低频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和完成了压裂液辅助CO_(2)吞吐补能一体化模拟实验。分析岩样在多介质吞吐与驱替组合的开发过程中孔喉流体动用特征和采收率变化特征,评价压裂液辅助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提出页岩油补能吞吐开发新方式。实验结果表明,CO_(2)吞吐,岩样采收率随吞吐周期快速下降,仅动用中大孔中原油,产油量主要源于前2个周期,最终采收率在30%~40%之间;压裂液辅助CO_(2)吞吐并采用CO_(2)注入端生产,原油主要产自中大孔,且产油量源于前3个周期,最终采收率在30%~40%之间;压裂液辅助CO_(2)吞吐并采用压裂液注入端生产,全部孔隙中原油均得到动用,最终采收率在70%~80%之间,剩余油分布均匀,表现出最好的开发效果。研究可为矿场吞吐补能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压裂液 提高采收率 核磁共振
下载PDF
注CO_(2)提高页岩吸附气采收率实验——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气为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贾连超 刘鹏飞 +3 位作者 袁丹 雷甜 冉婧 王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3-159,共7页
注CO_(2)提高页岩储层中吸附气采收率对页岩气井稳产及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常规实验方法无法定量表征吸附气和游离气的变化规律,导致CO_(2)与吸附气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基于页岩核磁共振T2谱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开展... 注CO_(2)提高页岩储层中吸附气采收率对页岩气井稳产及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常规实验方法无法定量表征吸附气和游离气的变化规律,导致CO_(2)与吸附气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基于页岩核磁共振T2谱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开展了注CO_(2)解吸实验,从微观孔隙尺度研究了注CO_(2)后吸附态甲烷的解吸机理,通过引入解吸效率与解吸速率2个指标,定量评价了注CO_(2)提高吸附态甲烷采收率。结果表明:页岩气中注入CO_(2)后吸附态甲烷的解吸效率为82.12%,解吸速率为13.69%/h;CO_(2)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页岩中吸附态甲烷的总体解吸效率,还能大幅提升其单位时间内的解吸速率;在CO_(2)注入后0~1.5 h内,CO_(2)能够快速、大量置换吸附态甲烷,造成吸附态甲烷物质的量快速下降,解吸后的大部分吸附态甲烷转变成了自由态,仅很小一部分变成了游离态。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方法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CO2 吸附气 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异常高压致密油藏CO_(2)吞吐参数优化及微观孔隙动用特征--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闫方平 郭永伟 +4 位作者 曹梦菁 陈颖超 褚会丽 王晶 张笑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166,共9页
为改善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在衰竭开发中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现象,提高储层动用程度,选取3种不同孔隙类型岩心,开展一系列CO_(2)吞吐岩心实验,在明确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对吞吐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引入核磁共振分析... 为改善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在衰竭开发中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现象,提高储层动用程度,选取3种不同孔隙类型岩心,开展一系列CO_(2)吞吐岩心实验,在明确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对吞吐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引入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定量评价了不同孔隙结构岩心中不同孔径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研究表明:目标储层3类孔隙结构岩心的吞吐采收率随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最佳生产压力为21 MPa,最佳吞吐次数控制在5次以内,最佳闷井时间为12 h;吞吐过程中岩心孔隙结构差异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动用特征,储层物性较好的岩心,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始终高于小孔隙,是总采收率的主要“贡献者”,而储层物性差的岩心在吞吐初期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高于小孔隙,但在后续吞吐中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迅速增加,在累计吞吐采收率中占比达到53%以上。研究成果为吉木萨尔凹陷异常高压致密油藏顺利开展CO_(2)吞吐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核磁共振 CO_(2)吞吐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虎纹捕鸟蛛毒素-X的^1H-NMR信号归属
16
作者 刘中华 钱万强 梁宋平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09-313,共5页
虎纹捕鸟蛛毒素-X(huwentoxin-X,HWTX-X)是从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 huwena)的粗毒中纯化的一种新型N-型电压敏感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应用二维1H-NMR技术研究HWTX-X的溶液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水和重水中的DQF-COSY、TOCSY和NOESY谱,识别... 虎纹捕鸟蛛毒素-X(huwentoxin-X,HWTX-X)是从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 huwena)的粗毒中纯化的一种新型N-型电压敏感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应用二维1H-NMR技术研究HWTX-X的溶液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水和重水中的DQF-COSY、TOCSY和NOESY谱,识别出全部28个氨基酸残基自旋体系;利用NOESY谱中的dαN、dβN、dNN和dαδ联系完成了序列专一的谱峰归属,从而确认了HWTX-X所有的主链质子和大于95%的侧链质子的化学位移,为完全解析HWTX-X的溶液三维结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纹捕鸟蛛毒素-X 二维核磁共振 序列专一性归属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的核磁共振T_(2)谱成像方法
17
作者 王琦 杜海龙 +1 位作者 高威 刁庶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893-897,共5页
为解决T_(2)谱成像精度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的问题,对基于贝叶斯的核磁共振T_(2)谱成像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了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信号的基本特征,并基于贝叶斯原理,推导了NMR信号的似然函数,构建了T_(2)谱成像框... 为解决T_(2)谱成像精度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的问题,对基于贝叶斯的核磁共振T_(2)谱成像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了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信号的基本特征,并基于贝叶斯原理,推导了NMR信号的似然函数,构建了T_(2)谱成像框架。其次,采用改进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策略,得到T_(2)谱及其不确定度。最后,通过随机构造服从多峰的混合高斯概率密度函数的T_(2)谱模型,验证了基于贝叶斯的核磁共振T_(2)谱成像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应用于通信原理综合实验内容,也可用于创新性训练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T_(2)谱成像 贝叶斯
下载PDF
HPLC-MS/MS法测定尿液中的氟胺酮及其代谢物
18
作者 马俊 李冬梅 +6 位作者 夏梦婵 陈军 赵一哲 万耔莘 朱孔文 赵霞 郑珲 《刑事技术》 2024年第3期229-236,共8页
本文确定了除去甲氟胺酮以外的两种氟胺酮一相代谢产物的具体结构,并建立了尿液中氟胺酮、去甲氟胺酮、顺式氟胺醇和反式氟胺醇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PLC-QQQ MS/MS)检测方法。基于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筛查,定向合成... 本文确定了除去甲氟胺酮以外的两种氟胺酮一相代谢产物的具体结构,并建立了尿液中氟胺酮、去甲氟胺酮、顺式氟胺醇和反式氟胺醇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PLC-QQQ MS/MS)检测方法。基于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筛查,定向合成两种氟胺酮代谢物顺式氟胺醇和反式氟胺醇,并利用^(1)H NMR、^(13)C NMR和二维NOE谱图确定其结构;建立了尿液中氟胺酮、去甲氟胺酮、顺式氟胺醇和反式氟胺醇的HPLC-QQQ MS/MS检验方法,该方法对于氟胺酮及其三种主要代谢物在0.5~2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3,方法回收率介于81.60%~119.33%之间;利用所建方法对吸毒人员尿液样本中的氟胺酮及其三种代谢物的含量进行了检测。本研究所开发的方法检出限低、回收率高和重现性好,可用于定性和定量氟胺酮的稳定代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学 氟胺酮 核磁 顺式氟胺醇 反式氟胺醇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下载PDF
基于T_(2)截止值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 被引量:8
19
作者 余玥 孙一迪 +3 位作者 高睿 达丽娜 侯竞薇 杨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2-349,共8页
确定致密岩心样品表面弛豫率的最常用方法是平均值法和比表面积法,但平均值法结合了压汞测试,会对岩心造成永久伤害。提出了一种基于T_(2)截止值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的无损新方法。首先,使用该方法确定岩心样品表面弛豫率;之后,将计... 确定致密岩心样品表面弛豫率的最常用方法是平均值法和比表面积法,但平均值法结合了压汞测试,会对岩心造成永久伤害。提出了一种基于T_(2)截止值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的无损新方法。首先,使用该方法确定岩心样品表面弛豫率;之后,将计算结果与平均值法和比表面积法进行对比,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弛豫率将核磁共振T_(2)谱转化为孔隙直径分布;最后,获取样品残余油分布。结果表明,四块岩心样品最终表面弛豫率分别为5.85,2.98,4.66,2.17μm/s;结合三种方法计算结果可获取中孔和大孔的孔隙直径分布;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微孔和中孔。该方法是一种无损测试方法,有助于快速有效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_(2)截止值 核磁共振 孔隙直径分布 表面弛豫率 致密岩心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T_(2)谱的ECC孔隙结构冻融演化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泽鹏 尹立强 +3 位作者 刘曙光 闫长旺 张菊 王萧萧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冻融作用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称ECC)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通过对ECC的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得到核磁共振T_(2)谱分布曲线,对T_(2)谱峰值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在不同冻融... 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冻融作用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称ECC)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通过对ECC的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得到核磁共振T_(2)谱分布曲线,对T_(2)谱峰值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ECC的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和ECC孔隙结构冻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胶比增大,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ECC小、中孔隙增多;经过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T_(2)谱的比较分析,验证了ECC孔隙率变化率和孔隙体积收缩系数临界值N_(c)均介于200-250次冻融循环阶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T_(2)谱 ECC 孔隙结构 冻融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