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
1
作者 黄强 王宇 +5 位作者 江渊 梁道斌 黄锐洁 秦小超 潘燕妮 和鹰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1-24,29,共5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其分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确诊组(血或组织液培育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简称A组(62例),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临床诊断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诊断],简称B组(58例)。检测患者(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诊断效能。结果A组的(1-3)-β-D葡聚糖和PCT水平均高于B组,CD4^(+)T淋巴细胞个数低于B组(P<0.05);(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为0.933,(1-3)-β-D葡聚糖单独检测的AUC是0.812,PCT单独检测的AUC为0.883,CD4^(+)T淋巴细胞单独检测的AUC是0.810,(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皆优于三项单独检测,表明(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皆优于单一指标诊断,且联合检测的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92.43%和0.580,均高于三项单独检测。结论(1-3)-β-D葡聚糖联合PCT和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对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帮助医生分析出高危风险患者,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也承担预后效果的判断依据,对治疗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PCT CD4^(+)T淋巴细胞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下载PDF
1例RHD-CE(3-7)-D基因重组与RHCE变异型患者的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
2
作者 唐炳娣 蔡仲仁 +1 位作者 邓泳诗 伍昌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6期1183-1186,1190,共5页
目的 研究分析1例Rh血型弱D、弱cE患者的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该类患者的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卡法对患者红细胞进行ABO、RhDCcEe抗原的鉴定,同时采用试管法进行血型复核,抗人球蛋白卡法筛查不规则抗体;采... 目的 研究分析1例Rh血型弱D、弱cE患者的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该类患者的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卡法对患者红细胞进行ABO、RhDCcEe抗原的鉴定,同时采用试管法进行血型复核,抗人球蛋白卡法筛查不规则抗体;采用PCR-SSP法对RhDCcEe(RhD、RhC、Rhc、RhE、Rhe)基因型进行检测;三代全长测序技术对RHD/RHCE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微柱凝胶卡法鉴定ABO、RhD、RhCcEe血型抗原的结果为:A抗原(-)、B抗原(-)、RhD(1+)、RhC(4+)、Rhc(1+)、RhE(1+)、Rhe(4+)、对照孔(-);试管法ABO、RhD、RhCcEe抗原鉴定该患者表型为:A抗原(-)、B抗原(-)、RhD(w+)、RhC(4+)、Rhc(w+)、RhE(w+)、Rhe(4+),对照管(-);抗人球蛋白卡法筛查患者不规则抗体阴性;PCR-SSP法血型基因分型RhDCcEe结果:RhD(+)、RhC(+)、Rhc(+)、RhE(+)、Rhe(+);RHD/RHCE基因结果:RHD单倍体1为外显子1-10全缺失,而单倍体2为外显子RHD-CE基因重组融合,且确认其重组类型为RHD-CE(3-7)-D,起点在外显子2(g.20238-20312之间),终点在外显子8(g49184-50480之间),同时RHCE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新碱基点突变RHCE*cE(827C>A)。结论RHD-CE(3-7)-D基因重组融合与RHCE*cE(827C>A)新等位基因突变可能引起D、cE血型抗原弱表达,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cE弱抗原 RHD-CE(3-7)-d重组 RHCE*cE(827C>A) 三代全长测序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3 超敏C反应蛋白及心电图参数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永慧 王小玲 +2 位作者 原文龙 王蕾 屈艳玲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265-27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心电图参数变化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心电图参数变化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实施PCI治疗的193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72h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38例、对照组155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12h内的25-(OH)-D3、hs-CRP、血清电解质、血常规指标、血脂指标、心肌酶学指标,并对患者PCI术后实施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校正Tp-e间期(Corrected Tp-e interval,Tp-ec)、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指标与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组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心律失常组患者的血清hs-CRP、Tp-ec测定值、Qtd测定值、碎裂QRS波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肌红蛋白(Myoglobin,MYO)、K+、Mg 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TnI、CK-MB、K+、hs-CRP、Tp-ec、Qtd增高,碎裂QRS波阳性会显著增大STEMI患者PCI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P<0.05);血清25-(OH)-D3水平增高会降低STEMI患者PCI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P<0.05)。结论:STEMI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hs-CRP增高、PCI术后Tp-ec、Qtd增高、出现碎裂QRS波会增大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3 超敏C反应蛋白 动态心电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术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STRUCTURE,MOLECULAR WEIGHT AND BIOACTIVITIES OF(1→3)-β-D-GLUCANS AND ITS SULFATED DERIVATIVES FROM FOUR KINDS OF LENTINUS EDODES 被引量:5
4
作者 UnursaikhanSurenjav 张俐娜 +3 位作者 Xiao-juanXu MeiZhang PeterChiKeungCheung Fan-boZeng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Lentinan samples,(1→3)-β-D-glucans containing 4.6-15.2 wt% proteins,coded as L-I_1 L-I_2 L-I_3 and L-I_4(L-I)were isolated from four kinds of Lentinus edodes.These glucans were treated with acetone to remove the pro... Lentinan samples,(1→3)-β-D-glucans containing 4.6-15.2 wt% proteins,coded as L-I_1 L-I_2 L-I_3 and L-I_4(L-I)were isolated from four kinds of Lentinus edodes.These glucans were treated with acetone to remove the protein in orderto obtain free protein glucans coded as LNP-I_1,LNP-I_2.LNP-I_3 and LNP-I_4(LNP-I).The free-protein polysaccharideswere sulfated to give derivatives(S-LNP-I)with degree of substitution(DS)from 0.4-0.8.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weight-average molecular weight(M_w)of the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infrared spectroscopy,elemental analysis,^(13)C-NMR,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laser light scattering(SEC-LLS)and viscometry.The effects ofstructure and conformation of the polysaccharides on antitumor activities were assayed in vivo(Sarcoma 180 solid tumors)and in vitro(Sarcoma 180,HL-60,MCF-7 and Vero tumor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of thesamples L-I and LNP-I in 0.2 mol/L NaCl aqueous solution existed as triple-helical chains with high rigidity and in dimethylsulfoxide(DMSO)as single-flexible chains.Interestingly,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LNP-I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veglucans(L-I),whereas their sulfated derivatives have higher inhibition ratio against Sarcoma 180 than LNP-I.The resultsreveal that the binding of protein,sulfated modification and the triple helix conform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enhancement of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on the w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glucans Lentinus Edodes Molecular weight PROTEIN Sulfated derivative Antitumor activity.
下载PDF
啤酒酵母中(1→3)-β-D-葡聚糖的提取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黄刚良 刘曼西 +2 位作者 曹元成 曾莹春 张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58-459,465,共3页
分别采用酸法、酸碱法来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然后对其产品进行多糖成分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发现,在用c(CH3COOH)=0 5mol/L的水溶液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时,其产品中除含有葡聚糖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甘露... 分别采用酸法、酸碱法来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然后对其产品进行多糖成分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发现,在用c(CH3COOH)=0 5mol/L的水溶液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时,其产品中除含有葡聚糖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甘露聚糖和蛋白质这两种成分。但先用c(NaOH)=1 0mol/L的水溶液提取,再用w(CH3COOH)=4%的醋酸溶液处理时,产品为高纯度的(1→3) β D 葡聚糖。此结论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接着从其水解机理上阐述了产生上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从而说明了酸碱法是从啤酒酵母中提取(1→3) β D 葡聚糖的理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酵母 (1→3)-β-d-葡聚糖 酸法 酸碱法 提取 分析 机理
下载PDF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建芳 徐修礼 +1 位作者 樊新 孙怡群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E-80微生物动态快速 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 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3士2.57)μg...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E-80微生物动态快速 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 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3士2.57)μg/L;深部真菌感染组为(54.06士36.13)μg/L,经t检验分析,对照组与深部 真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平均值差异非常显著(t=7.741,P<0.001)。结论 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 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是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 葡聚糖 深部真菌 感染
下载PDF
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峰 陶晓勤 +2 位作者 刁文晶 俞静 刘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4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疑似IFD病例,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IFD诊断标准定义,甄选出5... 目的观察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4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疑似IFD病例,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IFD诊断标准定义,甄选出57例确诊IFD和6例拟诊IFD的真阳性病例为IFD组,100例非IFD真阴性病例为对照组,应用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质量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利用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结果两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皆为非正态分布,峰度系数>0、偏度系数>0,呈正偏态分布。对照组和IFD组血浆(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分别为(33.62±5.0)pg/mL和(373.82±125.5)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为20.85,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P<0.05),95%CI 0.792~0.92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86.0%。结论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于IFD具有诊断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莉莉 邓瑛 +3 位作者 刘敏 杨菊艳 张峻梅 冯小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0期1364-136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 133例疑似IFI住院患者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 133例疑似IFI住院患者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G试验检测;同时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及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以患者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使用抗真菌药物及相应临床症状转归情况作为IFI诊断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2 133例患者中经临床诊断为IFI 745例,非感染1 388例;G试验诊断IFI468例,非感染1 665例,该方法的敏感度为59.3%,特异度为98.1%,阳性预测值(PPV)为94.4%和阴性预测值(NPV)为81.8%;真菌培养诊断IFI 440例,非感染1 693例,该方法的敏感度为45.9%,特异度为92.9%,PPV和NPV分别为77.3%和76.2%;G试验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为64.0%,特异度提高为99.2%,PPV和NPV分别为90.3%和83.3%。结论 G试验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在拟诊断早期为临床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较可靠信息,是一种快速、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虽敏感度低,但特异度高,并可确定感染菌种类,提供用药指导,建议临床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进行G试验及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检查以提高IFI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对器官移植术后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宇清 高蕾 +2 位作者 朱小敏 张杏怡 周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早期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2006年1月-2008年2月在本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器官(或组织)移植合并有肺部病变的患者60例,分别为...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早期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2006年1月-2008年2月在本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器官(或组织)移植合并有肺部病变的患者60例,分别为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肾移植和肝移植。入选患者在住院期间每周采集2次全血,进行血浆G试验和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检测。10例健康志愿者均采血1次。结果32例确诊和临床诊断IPFI患者共采集35株致病型真菌,主要为曲霉菌(22株);有12例患者G试验结果为阴性。单份血浆标本G试验阳性的敏感性为60%~71.4%,特异性为74.796-89.7%,连续双份血浆标本G试验阳性的敏感性(40%-57.1%)略有降低,但特异性(86.7%~98.3%)有所升高。G试验较痰液真菌培养平均提前8.2d出现阳性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较典型影像学改变也平均提前3d(P〈0.05)。结论通过连续检测血浆BG浓度,G试验对器官移植术后合并IPFI的诊断敏感性接近60%,特异性则达到98%;且较微生物学培养及典型影像学改变更早出现阳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真菌感染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 (1 3)-β-d-葡聚糖 器官移植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0
作者 冯潜 李颖 +1 位作者 顾兵 张颖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高危IFI患者126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计算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高危IFI患者126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计算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结果 G试验的敏感度(83.0%)高于GM试验(77.4%),而特异度(74.2%)低于GM试验(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92.5%、95.5%、92.1%、92.0%,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更有效地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器官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耀婷 陈险峰 +4 位作者 胡海清 殷杏 陈勇 周庭银 仲人前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130例在本院肝、肾移植中心住院疑似IFI的患者的血浆标本,进行G实验检测。其中64例最终确诊...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130例在本院肝、肾移植中心住院疑似IFI的患者的血浆标本,进行G实验检测。其中64例最终确诊或临床诊断为IFI患者,设为IFI组,余66例为非IFI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血浆BG浓度≥10 pg/mL判定G试验阳性。采用四格表计算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G试验结果进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130例患者中,IFI组中G试验阳性57/64,阳性率89.1%;阴性7例,假阴性率10.9%。非IFI组G试验阳性15/66,假阳性率22.7%。G试验阳性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1%,77.3%,79.2%和87.9%。根据G试验结果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75(95%CI:0.813~0.937)。结论 G试验对器官移植患者IFI具有中等诊断价值。适当提高诊断界值及重复检测可较大程度地消除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1 3)-β-d葡聚糖 器官移植 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军 王浚霁 +3 位作者 陈伟 黎敏 邓少丽 陈鸣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0年第17期1804-1805,180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2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53例...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2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53例,阳性率66.3%;真菌培养法38例阳性,阳性率为47.5%,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31.3313,P<0.05)。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88.85±25.26)pg/mL,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69±12.9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统计学处理表明侵袭性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4.011,P<0.05),而且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t=2.349,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真菌 侵袭性感染
下载PDF
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利侠 李芒会 +1 位作者 张华 党淑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研究检测临床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并以传统真菌培养方法作平行对照实验,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 目的研究检测临床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并以传统真菌培养方法作平行对照实验,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16例深部真菌感染组的(1→3)-β-D-葡聚糖水平为51.7±66.5 pg/mL,明显高于正常非深部真菌感染组8.6±25.2 pg/mL(P<0.05),且比传统培养方法快速、准确。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准确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研究
下载PDF
酵母(1→3)-β-D-葡聚糖制备及其化学衍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亚军 郑裕国 +1 位作者 吴天星 姚善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27-532,共6页
免疫活性多糖(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细菌、酵母、真菌、蘑菇、谷类和海藻的细胞壁组成型成分。本文综述了(1→3)βD葡聚糖生物学功能、制备方法和衍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传统的酸碱提取法,诱导自溶结合次氯酸钠氧化... 免疫活性多糖(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细菌、酵母、真菌、蘑菇、谷类和海藻的细胞壁组成型成分。本文综述了(1→3)βD葡聚糖生物学功能、制备方法和衍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传统的酸碱提取法,诱导自溶结合次氯酸钠氧化可以提高(1→3)βD葡聚糖收率。使用硫酸和正丙醇的非均相体系可以制备β葡聚糖硫酸酯,产品完全溶于水,得率约37.4%(w/w),非均相体系磺化具有产物分离容易,产物纯度高,磺化反应体系正丙醇硫酸酯反应液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1→3)-β-d-葡聚糖 自溶 氧化 非均相 磺化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对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尚元元 喻楠 +2 位作者 董灵娣 李莎莎 刘昱奚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即G实验)对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11~2017.4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中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132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动态系统及其试...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即G实验)对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11~2017.4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中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132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动态系统及其试剂进行检测,用ROC曲线比较G实验、真菌培养、G实验联合真菌培养的检测结果。结果 132例高危院内IFI感染的患者中,共有43例诊断为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真菌培养的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96%,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是0.72和0.80,G实验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8%,PPV和NPV分别是0.73和0.86;G实验真菌培养检测的敏感度提高为84%,特异度提高为92%,阳性预测值0.78,阴性预测值0.92;G实验Youden指数0.58,真菌培养Youden指数0.63,联合检测Youden指数提高到0.76;G实验结果、真菌培养结果及联合检测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757及0.798。结论 G实验是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联合传统真菌培养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老年病人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爽 姜友珍 +3 位作者 侯德风 邓辉 李莉红 邓承晓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研究1-3-β-D葡聚糖(BG)、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FI)老年病人的诊断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2013~2016年我院收治的IFI老年病人59例为试验组,同期我院非真菌肺炎老年病... 目的研究1-3-β-D葡聚糖(BG)、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FI)老年病人的诊断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2013~2016年我院收治的IFI老年病人59例为试验组,同期我院非真菌肺炎老年病人61例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血清G试验、血清CRP、WBC分类计数,进行痰涂片及病原学培养,绘制其BG受试者的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各检测指标的临床价值。结果试验组在入组时B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RP、WBC计数水平在入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试验组CRP、WBC计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时血清BG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P=0.001),灵敏度为87.7%,特异度为93.1%。结论 BG在早期鉴别诊断IFI老年病人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联合检测血清BG、CRP、WBC计数在鉴别诊治IFI老年病人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C-反应蛋白 白细胞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春玉 王红 +5 位作者 任爱民 杜琨 胡岚 李世荣 文燕 张淑文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第4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各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153.4±37.0)pg/mL,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54.6±8.6)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4,P<0.01);分析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拟诊病例,3组间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诊断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1—3)—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研究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孔菁 王春 +1 位作者 李万华 张泓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09年1-12月对怀疑有真菌感染的147例患儿,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其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比较IFI组与非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09年1-12月对怀疑有真菌感染的147例患儿,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其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比较IFI组与非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应用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 147例患儿中IFI组32例,非IFI组115例;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非IFI组(P<0.01);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阳性率(32.7%)高于真菌培养法(5.9%)(x^2=14.85,P<0.01);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检测IFI组的ROC曲线下面积0.863,大于真菌培养法;使用最佳临界值16.7pg/mL诊断IFI的灵敏度(84.4%)和特异度(81.7%)最高。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可用于临床诊断IFI,应结合其他微生物诊断方法,才能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从而提高IFI的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1 3)-β-d葡聚糖 侵袭性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ROC曲线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耀光 李伟杰 +3 位作者 苏伟强 林辉斌 陈虹 温琼娜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3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期间本院确诊治疗的侵袭性肺部感染患者100例作为感染组,依据病原菌性质分为真菌组42例和细菌组58例...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期间本院确诊治疗的侵袭性肺部感染患者100例作为感染组,依据病原菌性质分为真菌组42例和细菌组58例,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3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1-3)β-D-葡聚糖水平(G试验),ROC曲线分析血浆及BALF的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统计分析所有研究对象血浆、BALF的G试验情况。结果:真菌组患者血浆、BALF的G试验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和细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ALF的G试验以10 ng/L为临界值时,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6.83%、89.73%、84.59%;血浆G试验以20 ng/L为临界值时,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8.47%、91.68%、84.43%;两者联合时,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92%、96.41%、93.28%。在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方面比较,BALF的G试验<血浆G试验<两者联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及BALF的G试验水平变化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有关,联合检测其水平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具有更为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1-3)β-d-葡聚糖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诊断
下载PDF
非均相磺化反应体系制备(1→3)-β-D-葡聚糖硫酸酯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亚军 姚善泾 郑裕国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0,共4页
考察硫酸和正丙醇组成的非均相磺化反应体系制备(1→3)β--D-葡聚糖硫酸酯的可行性,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扫描电镜等技术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1→3β)--D-葡聚糖硫酸酯完全溶于水,质量收率约37.4%,经... 考察硫酸和正丙醇组成的非均相磺化反应体系制备(1→3)β--D-葡聚糖硫酸酯的可行性,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扫描电镜等技术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1→3β)--D-葡聚糖硫酸酯完全溶于水,质量收率约37.4%,经验式为(C6H10O5)25.9SO3.7H2O,红外谱图在1 240 cm-1、810 cm-1存在特征吸收带,1H NMR分析也支持产物为(1→3)-β-D-葡聚糖硫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硫酸酯 非均相反应 磺化 硫酸 正丙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