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露消毒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干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黄廷轩 郭姗姗 +4 位作者 赵荣华 张悦 吕思缘 于会勇 王成祥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8期871-879,共9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甘露消毒丹治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并用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和筛选药物有效成分,利用TCMSP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潜在作...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甘露消毒丹治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并用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和筛选药物有效成分,利用TCMSP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潜在作用靶点。利用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TD)、疾病相关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疾病靶点,将药物预测潜在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3.9. 1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并进行拓扑属性分析,预测中药主要活性成分。利用蛋白互作数据库(STRING)及Cytoscape3.9. 1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获取关键作用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C57BL/6J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5只,甲型流感病毒PR8滴鼻感染小鼠构建感染模型,中药组予以甘露消毒丹灌胃,对照组予磷酸奥司他韦灌胃。观察肺指数、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 (RTqPCR)法检测肺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基因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IL-6、IL-1β、TNF-α。结果 共筛选出甘露消毒丹125个化合物作为候选有效成分,获得286个潜在作用靶点,2 223个甲型流感病毒相关疾病靶点,61个交集靶点。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得到槲皮素、山奈酚、汉黄芩素、木犀草素、黄芩素、葛花苷元、金合欢素、异鼠李素、去氢二异丁香酚、柚皮素等10个关键成分。PPI网络得到TNF、IL-6、IL-1β、AKT1、TP53、JUN、HIF1A、PTGS2、MMP9、ESR1等10个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共获得条目54条,其中生物过程20条,细胞组分14条,分子功能20条;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得条目共20条,其中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指数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对照组肺指数低(P<0.05)。模型组小鼠肺组织间质水肿,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肺泡壁明显增宽,肺泡融合。中药组及对照组小鼠肺组织间质水肿减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减少,肺泡壁增宽减轻,部分肺泡融合。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PI3K、AKT mRNA表达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PI3K、AKT mRNA表达低(P<0.05),对照组PI3K mRNA表达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IL-6、IL-1β、TNF-α水平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肺组织中IL-6、IL-1β、TNF-α水平低(P<0.05);对照组肺组织中IL-6、IL-1β水平低(P<0.05)。结论 甘露消毒丹可通过抑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炎症反应改善肺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甲型流感病毒 靶点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甘露消毒丹 温病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的三种实验力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大田 朱洪州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59-63,共5页
通过对沥青混合料的半圆弯拉强度与间接拉伸强度再次试验,得到了半圆弯拉与间接拉伸的强度比为2—3倍左右,并与小梁三点弯拉试验强度相比较,得到了两者的强度比为1左右;进一步对间接拉伸与小梁三点弯拉试验强度进行比较,得到了与... 通过对沥青混合料的半圆弯拉强度与间接拉伸强度再次试验,得到了半圆弯拉与间接拉伸的强度比为2—3倍左右,并与小梁三点弯拉试验强度相比较,得到了两者的强度比为1左右;进一步对间接拉伸与小梁三点弯拉试验强度进行比较,得到了与半圆弯拉与间接拉伸的强度比相同的结论.比较了半圆弯拉试验与小梁三点弯拉试验的断裂韧性,及三者试验方法得到的疲劳寿命,试验结果表明半圆弯拉试验得到的断裂韧性比小梁三点弯拉的偏大;半圆弯拉试验得到的疲劳寿命介于间接拉伸与小梁三点弯拉试验得到的之间.进一步分析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表明半圆弯拉试验的变异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圆弯拉试验 间接拉伸试验 小梁三弯拉试验 断裂韧性 疲劳寿命
下载PDF
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40
3
作者 廖辉 席萍 +2 位作者 陈强 易丽 赵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82-484,共3页
目的:评价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7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针刺组(A组)、艾灸组(B组)、针刺加艾灸组(C组),取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空腹血糖、24小时尿糖... 目的:评价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7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针刺组(A组)、艾灸组(B组)、针刺加艾灸组(C组),取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空腹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均有升高(P<0.05);但以针刺加艾灸组的效果最佳(P<0.01)。结论:无论针刺、艾灸,还是针加灸胃脘下俞穴,都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但针刺与艾灸合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针灸疗法 艾条灸 针灸疗法/方法 胃脘下俞
下载PDF
胃脘下俞穴埋线法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董卫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53-655,共3页
目的 :寻找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 92例 ,随机分为 3组。其中Ⅰ组30例 ,为埋线治疗组 ;Ⅱ组 32例 ,为埋线配合西药组 ;Ⅲ组 30例 ,为纯西药对照组。结果 :Ⅰ组有效率 90 0 %,Ⅱ组有效率 93 7%,Ⅲ组有效率 6 0 ... 目的 :寻找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 92例 ,随机分为 3组。其中Ⅰ组30例 ,为埋线治疗组 ;Ⅱ组 32例 ,为埋线配合西药组 ;Ⅲ组 30例 ,为纯西药对照组。结果 :Ⅰ组有效率 90 0 %,Ⅱ组有效率 93 7%,Ⅲ组有效率 6 0 0 %。Ⅰ组、Ⅱ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下俞穴 糖尿病 穴位疗法 埋线 作用机理
下载PDF
胃脘下俞与胰腺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石锦萍 钟柏松 +2 位作者 毛敬伟 高丽元 李长度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85-487,共3页
目的 :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 :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 :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 ,降低血糖水平 ,修复胰岛形态的功效 ;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 目的 :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 :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 :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 ,降低血糖水平 ,修复胰岛形态的功效 ;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负相关。结论 :提示胃脘下俞与胰腺存在着神经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密切的内在联系 ,该穴位应具有背俞穴特性 ,是胰腺器官在机体体表的机能感应点 ,在归类上建议将该穴归属于背俞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下俞 胰岛 针灸效应 胰岛素 血糖 实验研究 经络 穴位
下载PDF
电针“胰俞”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高珊 李瑞 +3 位作者 田环环 裴恩实 曹昺焱 武燕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9-1105,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胰俞”穴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干预效果,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0只雄性Wistar清洁级大鼠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对照组,余制造T2DM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2只大鼠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模型组(10只)、药... 目的:观察电针“胰俞”穴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干预效果,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0只雄性Wistar清洁级大鼠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对照组,余制造T2DM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2只大鼠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模型组(10只)、药物组(10只)、电针肾俞组(11只)、电针脾俞组(10只)和电针胰俞组(11只)。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将大鼠固定于自制鼠袋中,不进行任何处理;药物组按大鼠体质量以格列美脲(10mL/kg)灌胃;各电针组分别取双侧“肾俞”、“脾俞”、“胰俞”穴电针治疗,选用连续波,频率15Hz,电流强度4~6mA。均20min/次,1次/日,5次/周,连续4周。于造模前及干预后连续4周,各组大鼠尾静脉采血,采用快速血糖仪法每周测量空腹血糖(FBG);末次干预结束,处死大鼠取血,取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采用比色法测定甘油三脂(TG)、胆回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放免法测定糖化血清蛋白(GSP)、胰岛素(FINS)、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含量。结果:干预4周后,除正常组大鼠体质量持续上升,模型组、药物组和各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均显著减轻(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脾俞组和电针胰俞组FBG明显降低(P〈0.05,P〈0.01),电针胰俞组FBG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肾俞组(均P〈0.05);电针胰俞组血清中TG、HDL-C、LDL-C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TG水平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肾俞组(均P〈0.05,P〈0.01),LDL—C水平明显低于电针肾俞组(P〈0.05);药物组、电针脾俞组和电针胰俞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P〈0.01),药物组ISI明显低于电针胰俞组(P〈0.05);电针胰俞组CRH水平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肾俞组(P〈0.05,P〈0.01),电针胰俞组CORT水平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脾俞组(均P〈0.05)。结论;电针胰俞穴可能通过降低CORT的水平而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提高其胰岛素敏感指数、调节其血脂代谢水平,并缓解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亢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DM大鼠 电针 胰俞穴 脾俞穴 肾俞穴 HPA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