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1
作者 欧阳小辉 贠跃杰 李大成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中DSA辅助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术中3D-CTA联合DSA辅助检查及治疗,对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图像融合情况,发现观察组融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用照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头颈部3D-CTA联合DSA影像融合诊断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放射量,可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诊断依据,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3D打印联合彩超引导辅助DSA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介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良学 陈铭 +2 位作者 俞瀚林 刘融 肖远杨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彩超引导辅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腔内介入手术6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DSA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观察组行3D打印联合...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彩超引导辅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腔内介入手术6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DSA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观察组行3D打印联合彩超引导辅助DSA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造影剂用量、肾功能指标、血清蛋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造影剂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水平上升,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联合彩超引导辅助DSA在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减轻对肾功能的影响,对机体营养水平影响更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彩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腹主动脉瘤 腔内介入手术 肾功能 造影剂用量
下载PDF
3D-DSA双容积重建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石伟忠 唐嘉吕 +1 位作者 陈茂华 巴华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并辅助引导C臂透视下穿刺卵圆孔。抵达卵圆孔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麦克氏(Meckel)囊,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相同位置再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利用3D-DSA双容积重建引导调整球囊进行最优位置压迫并评估疗效。结果术后36例疼痛症状治愈,3例明显缓解,1例无缓解,总治愈率97.5%。术中梨形显影38例,显影治愈率100%。术后出现口角疱疹3例,患侧面部麻木2例,咀嚼无力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患者满意度(PSS)评分显示疗效较好(P<0.05)。结论3D-DSA双重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轻微且满意度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dyna-CT 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与3D-DSA对囊状未破裂脑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宁显宾 罗祺 +6 位作者 许侃 王育波 陈浩 李炳伟 逄锦峰 丁照义 赵长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90-793,共4页
目的评估静脉注入造影剂的CTA与3D-DSA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的对比评价。方法 13例通过血管造影偶然发现的15个颅内囊性动脉瘤。对于每个患者,我们均进行静脉注射造影剂的CT血管造影和传统的血管造影包括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评估静脉注入造影剂的CTA与3D-DSA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的对比评价。方法 13例通过血管造影偶然发现的15个颅内囊性动脉瘤。对于每个患者,我们均进行静脉注射造影剂的CT血管造影和传统的血管造影包括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后处理过程中,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于每个动脉瘤的最大直径、瘤颈直径、动脉瘤高度、最大宽度、凸起高度、载瘤动脉直径和载瘤动脉与动脉瘤顶端之间的夹角进行仔细测量。结果 3D-DSA和静脉注射造影剂的CT血管造影都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而没有运动伪像。所有参数的测量表明二者对颅内动脉瘤形态的诊断具有极高的相似性(P≤0.001)。结论 CTA是一种可行的、可视的、无创性的诊断囊状脑动脉瘤的手段并且通过评估动脉瘤的大小和几何形态可以提供与传统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相媲美的可靠的诊断信息。此初步结果提示CTA可能成为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前取代DSA的一个有前途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脑囊状动脉瘤 无创性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齐星亮 刘佳林 +1 位作者 宋丹丹 李军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5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LAN)诊断的成像对比,并评价256层3D-CTA对LAN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在神经外科诊断疑似为LAN且均接受3D-CTA和3D-... 目的:探讨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LAN)诊断的成像对比,并评价256层3D-CTA对LAN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在神经外科诊断疑似为LAN且均接受3D-CTA和3D-DSA检查的患者。以3D-DSA技术检查作为参考标准,来评价3D-CTA技术对发现LAN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比较3D-CTA与3D-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上的差异。结果:3D-CTA与3D-DSA在LAN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3D-DSA检查结果以及术中所见情况,80例患者中共有68例最终确诊为LAN85个。其中单发动脉瘤46例,多发动脉瘤22例。动脉瘤直径为1.2~21.5 mm,平均直径为7.8 mm;<3 mm的动脉瘤23个(占27.1%),3~5 mm的动脉瘤38个(占44.7%),5~10 mm的动脉瘤18个(占21.2%),10~25mm的动脉瘤6个(占7.1%)。3D-CTA技术准确检出动脉瘤78个,漏诊动脉瘤7个(平均直径为2.8mm);CTA诊断准确率为91.8%,灵敏度为88.6%~92.3%,特异度为90.7%~100%,阳性预测值为96.7%,阴性预测值为77.3%。动脉瘤CTA诊断的灵敏度<3 mm、3~5 mm和>5 mm分别为88.6%、92.3%和100%。结论:3D-CTA可以替代3D-DSA进行LAN术前的诊断以及术后的复查,检出率及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 256层螺旋CT
下载PDF
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 被引量:30
6
作者 石鑫 姜梅 +3 位作者 郝玉军 买买提力 成晓江 柳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根据3D-CTA结果决定直接手术者51例,进一步行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11例(5例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者接受了手...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根据3D-CTA结果决定直接手术者51例,进一步行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11例(5例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复查3D-DSA56例。结果62例患者中,6例经3D-CTA及3D-DSA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56例依3D-DSA检查及手术所见,共发现68个颅内动脉瘤。3D-CTA在显示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及3D-DSA检查发现相类似。3D-CTA和3D-DSA测得的颅内动脉瘤瘤体纵径、颈宽等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尽管3D-DSA目前仍然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3D-CTA也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亦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康 缪南东 +4 位作者 任勇军 徐浩 闵旭立 杨林 张小明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208例,同时进行常规DSA(2D-DSA)和3D-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8...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208例,同时进行常规DSA(2D-DSA)和3D-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8例中,检出动脉瘤128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动静脉畸22例,烟雾病10例,脑肿瘤4例。2D-DSA病变检出率80.3%(167/208);3D-DSA病变检出率92.8%(193/208);两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2D-DSA的优化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临床诊断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邓明 林翠君 +1 位作者 秦忠宗 黄春榆 《中国数字医学》 2017年第12期41-43,84,共4页
目的:探析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先后给予患者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检查,比较分析... 目的:探析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先后给予患者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检查方式对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结果:对疑似脑血管疾病的200例,经3D-DSA检测,检出动脉瘤131例,检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动静脉畸形21例,烟雾病4例,脑肿瘤2例,其检出率为(186/200)93.0%;经2D-DSA检测,检出率为(160/200)80.0%;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疑似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高,能够弥补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不足,优势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脑血管疾病 临床价值
下载PDF
MRI与Dyna-CTA/3D-DSA影像融合在鞍旁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韦可 姚国杰 +6 位作者 龚杰 杜威 李成才 陈大瑜 肖炳祥 向伟楚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7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MRI与Dyna-CTA/3D-DSA影像融合在鞍旁跨中后颅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例跨中后颅窝的鞍旁肿瘤,其中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2例,胆固醇样肉芽肿1例,术前行MRI与Dyna-CTA/3D-DSA三维影像融合,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 目的探讨MRI与Dyna-CTA/3D-DSA影像融合在鞍旁跨中后颅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例跨中后颅窝的鞍旁肿瘤,其中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2例,胆固醇样肉芽肿1例,术前行MRI与Dyna-CTA/3D-DSA三维影像融合,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其中2例将融合的数据通过Dicom格式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除1例外展神经麻痹未改善外余原有颅神经损害均恢复,且无并发症,MRI复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结论术前MRI与Dyna-CTA/3D-DSA三维融合影像,尤其是动态融合影像上,可在融合影像的冠状位、矢状位与轴位上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有助于减少手术对血管损伤,提高手术的全切率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旁跨中后颅窝肿瘤 dyna—CTA 3ddsa MRI 三维影像融合 手术
下载PDF
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建华 段传志 +7 位作者 刘亚杰 张炘 彭志康 刘亚洪 汪求精 何旭英 黎凯锋 贺雄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程分为2组:第一组104例全部行3D-DSA及2D-DSA检查并联合roadmap治疗,分析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及脑动脉狭窄在3D-DSA上的影像学表现,并与2D-DSA比较;第二组65例全部行2D-DSA检查并在roadmap指示下行介入治疗,与第一组3D-DSA检查并结合roadmap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果在诊断方面:3D-DSA在动脉瘤检出率和瘤颈判别上与2D-DSA比较,3D-DSA对动脉瘤准确率比2D-DSA高16.3%(7/43),对动脉瘤瘤颈的显示比2D-DSA高48.2%,对AVM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构筑显示方面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内斑块形态的显示3D-DSA比2D-DSA高30.7%,对血管狭窄率的精确测量3D-DSA比2DDSA高42.3%。在治疗方面:3D-DSA联合roadmap技术与2D-DSA联合roadmap技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与X射线曝光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oadmap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和X射线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2D-DSA相比,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X射线剂量、手术时间和X射线曝光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ROAdMAP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 颅内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狭窄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临床解剖学的3D-DSA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盛柳青 李俊 +4 位作者 陈刚 张戈 马廉亭 王强 李欢欢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3D-DSA的特点,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全脑3D-DSA检查阴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回返动脉直径,以及大脑前动脉A1段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结...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3D-DSA的特点,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全脑3D-DSA检查阴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回返动脉直径,以及大脑前动脉A1段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结果左、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直径分别为(1.91±0.36)mm和(1.81±0.36)mm,长度分别为(13.0±1.60)mm和(14.0±2.28)mm;左、右侧大脑前动脉A2段直径分别为(1.88±0.38)mm和(1.69±0.36)mm;左侧和右侧回返动脉直径分别为(0.50±0.15)mm和(0.42±0.13)mm;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为(94.13±23.59)度,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为(97.74±25.19)度,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右侧颈内动脉夹角为(89.14±16.61)度,左侧大脑前动脉A1与左侧颈内动脉夹角为(82.30±21.06)度。结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存在较多的变异,充分了解其解剖学3D-DSA的特点对处理前交通动脉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大脑前动脉 3ddsa 解剖研究
下载PDF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美丹 陈建龙 +2 位作者 赵军 蔡仁端 张月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探究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检查后再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动脉瘤检出... 目的:探究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检查后再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动脉瘤检出率,评价瘤颈及瘤颈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显示情况,比较对比剂用量。结果:经2D-DSA和3D-DSA检查,检出动脉瘤分别为76例(88枚)和82例(98枚),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80%和100%;2D-DSA与3D-DSA对动脉瘤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6,P<0.05);3D-DSA对动脉瘤瘤颈和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率均显著高于2D-DS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566,x^2=72.554;P<0.05);2D-DSA检查患者平均对比剂用量显著高于3D-DS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8,P<0.05)。结论:3D-DSA可提高动脉瘤检出率,清晰显示瘤颈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可减少检查中对比剂的使用量,提高患者在检查中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 颅内动脉瘤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樊斌 王忠 +2 位作者 张栋华 李斌 史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3期155-156,共2页
目的总结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18例颅内动脉瘤或可疑动脉瘤病人进行常规2D-DSA检查后,再进行3D-DSA重建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例中,常规2D-DSA检出动脉瘤的患者13例,共15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例,... 目的总结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18例颅内动脉瘤或可疑动脉瘤病人进行常规2D-DSA检查后,再进行3D-DSA重建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例中,常规2D-DSA检出动脉瘤的患者13例,共15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例,共18个动脉瘤。结论3D-DSA较2D-DSA能提高对颅内动脉瘤有效的阳性率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 颅内动脉瘤 诊断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结合3D-DSA治疗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郭再玉 马廉亭 +2 位作者 李俊 杜浩 张戈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9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应用双微导管辅助技术结合3D-DSA的多次应用治疗12例复杂难治性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造影... 目的探讨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应用双微导管辅助技术结合3D-DSA的多次应用治疗12例复杂难治性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示100%栓塞7例,>90%栓塞5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无缺血并发症发生。11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双微导管技术结合术中3D-DSA应用可有效治疗颅内复杂的临界宽颈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微导管技术 3d-dsa 临界宽颈动脉瘤 可脱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指导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蔡红法 张栋 +1 位作者 刘一之 倪才方 《当代医学》 2012年第6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Very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VSCA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间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正侧位+各... 目的探讨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Very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VSCA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间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正侧位+各种斜位)及二维旋转DSA造影,并经3D-DSA重建,包括表面阴影重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 66例患者中发现39例共50枚动脉瘤(阳性率59.09%),其中VSCAs占10例11枚(占动脉瘤总数的22.00%),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6枚,眼动脉段、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各1枚。其中,6例行动脉瘤夹闭术,4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VSCAs在3D-DSA下均清楚暴露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 3D-DSA在显示动脉瘤特别是直径小于3的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的走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体的长短径、瘤颈显示、瘤颈的宽窄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显著地优势,使用3D-DSA能更正确判断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准确选择第1枚弹簧圈,并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 微小动脉瘤 颅内微小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
下载PDF
DS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君宇 彭泽峰 +2 位作者 姜冰 王小宜 吴光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2358-2360,共3页
目的评价DSA与3D-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优缺点。方法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例接受了DSA与3D-CTA检查,另2例在出血后2 ̄4h内仅行CTA检查。DS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12 ̄30d;3D-CT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2h ̄30d。分析DSA、3D-CT... 目的评价DSA与3D-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优缺点。方法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例接受了DSA与3D-CTA检查,另2例在出血后2 ̄4h内仅行CTA检查。DS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12 ̄30d;3D-CT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2h ̄30d。分析DSA、3D-CTA与术中显微镜下所见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瘤颈、瘤体指向及周边重要穿支血管的吻合程度。结果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发现3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行DSA检查的24例患者中共发现28个动脉瘤,检出率约82%,而3D-CTA发现32个动脉瘤,检出率94%;2例出血后数小时内3D-CTA检查发现2个动脉瘤。以上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CTA在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上与术中实际情况吻合程度更高。结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率的金指标,但有一定的假阴性率;3D-CTA无创、经济、不受血管痉挛的影响,对直径3mm以上的动脉瘤的检出率可能优于DSA,对动脉瘤的部位、瘤颈、瘤体、载瘤动脉及周边结构的三维显示更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dsa 3d—CTA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在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孙晓辉 罗唯师 +2 位作者 王墨 林劲芝 张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3期3-6,共4页
目的通过3D-CTA和3D-DSA临床应用,探讨二种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1例因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3D-CTA和3D-DSA检查,并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51例患者中,CTA检查发现52个动脉瘤,... 目的通过3D-CTA和3D-DSA临床应用,探讨二种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1例因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3D-CTA和3D-DSA检查,并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51例患者中,CTA检查发现52个动脉瘤,DSA发现53个动脉瘤,二种检查在准确性和灵敏性上无显著差异。53个动脉瘤全部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程度0级45个、1级8个。结论 3D-CTA检查无创、经济、快捷、简便,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首选检查方法;3D-DSA对重要穿支血管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显示优势,可作为可疑复杂性动脉瘤的对比筛查方法,并且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技术互相补充,完善脑动脉瘤的检查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减影 介入栓塞治疗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3D-DSA与3D-CTA技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西 刘启榆 +3 位作者 林华 王忠 钟唐力 杨伟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均行3D-DSA及3D-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两者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结果:本组122例患者...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均行3D-DSA及3D-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两者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结果:本组122例患者共发现14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3D-DSA检出139个,检出率97.2%;3D-CTA检出119个,检出率83.2%。对于多发动脉瘤、不同部位、不同大小动脉瘤两者检出率差异明显,3D-DSA检出率、准确率高于3D-CTA。结论:3D-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最精确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DSA技术及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虎 陆忠烈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4期619-621,共3页
旋转DSA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第一次被应用在神经放射学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与旋转DSA有机地结合(3D-DSA),可以通过一次旋转投照获得满意的三维血管影像... 旋转DSA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第一次被应用在神经放射学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与旋转DSA有机地结合(3D-DSA),可以通过一次旋转投照获得满意的三维血管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3D-DSA技术及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三维重建
下载PDF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谢红 杨克宇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19期179-182,共4页
目的比较3D-DSA和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3D-DSA、3D-CTA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技术的检出率以及评价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经开颅手术治疗或脑... 目的比较3D-DSA和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3D-DSA、3D-CTA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技术的检出率以及评价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经开颅手术治疗或脑血管介入治疗证实罹患颅内动脉瘤,共发现71个动脉瘤,与3D-CTA比较,3D-DSA技术的真阳性率升高,假阴性率则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Ⅲ级比例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技术更适宜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检出率较高,更好的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诊断 3d-dsa成像 3d-CTA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