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塔”3D-SIC的量子粒子群测试调度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崔小乐 王文明 +1 位作者 缪旻 金玉丰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6-210,共15页
针对"多塔"结构的3D堆叠集成电路(3D-SIC)测试耗时很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的测试调度方法,以缩短测试时间.首先,构造初始粒子群用以表示初始可行解,产生具有量子行为的新粒子,并更新粒子群;然后进行粒子群的... 针对"多塔"结构的3D堆叠集成电路(3D-SIC)测试耗时很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的测试调度方法,以缩短测试时间.首先,构造初始粒子群用以表示初始可行解,产生具有量子行为的新粒子,并更新粒子群;然后进行粒子群的迭代进化以获取全局最优解.最小化"终堆"测试时间和集成过程总测试的调度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可显著地缩短测试时间;当复杂晶片集成在3D-SIC底层时,"终堆"测试时间较短,而集成过程的总测试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塔” 3d-sic 量子粒子群优化 测试调度 “部分堆” “终堆”
下载PDF
功耗约束下的3D-SICs测试调度优化算法 被引量:1
2
作者 焦铬 李浪 +1 位作者 刘辉 邹祎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93,共3页
提出了一种功耗约束下的三维堆叠集成电路(3D-SICs)测试调度优化算法。该算法在功耗约束下,协同优化了测试应用时间、TAM总线带宽和测试硬件开销。通过采用ITC’02标准电路中的d695和p93791做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将测试应用时间分... 提出了一种功耗约束下的三维堆叠集成电路(3D-SICs)测试调度优化算法。该算法在功耗约束下,协同优化了测试应用时间、TAM总线带宽和测试硬件开销。通过采用ITC’02标准电路中的d695和p93791做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将测试应用时间分别减少为91.25%和93.11%,证明算法能有效地减少测试应用时间,降低测试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耗约束 三维堆叠集成电路 测试调度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在3D-SiC陶瓷表面制备纳米MgO薄膜
3
作者 喻亮 马娅娜 +1 位作者 茹红强 岳新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21-1125,共5页
以Mg(NO3)2.6H2O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胶棉液为表面活性剂,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gO溶胶,并利用浸渍提拉法在三维网络-碳化硅(3D-SiC)陶瓷骨架表面涂覆MgO溶胶,经煅烧制得纳米Mg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 以Mg(NO3)2.6H2O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胶棉液为表面活性剂,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gO溶胶,并利用浸渍提拉法在三维网络-碳化硅(3D-SiC)陶瓷骨架表面涂覆MgO溶胶,经煅烧制得纳米Mg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薄膜的物相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利用浸渍提拉法在HF溶液浸蚀后的3D-SiC骨架表面涂覆质量比m(Mg(NO3)2.6H2O)∶m(胶棉液)=1.0的MgO溶胶后,在80℃干燥10 min,再升至480℃干燥10 min,最后800℃煅烧1 h,可制备出致密平整,厚度为0.8~1.0μm的纳米MgO薄膜.薄膜与骨架结合良好,MgO晶粒平均粒径约为50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MgO薄膜 溶胶-凝胶法 浸渍提拉法 三维网络碳化硅
下载PDF
Al_2O_3修饰3D-SiC/Al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大川 汪冬梅 +1 位作者 郑治祥 吴玉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11-5215,共5页
用Al_2O_3作为界面修饰剂,通过反应烧结,在SiC颗粒之间形成莫来石界面,制备SiC预制件,采用无压熔渗法制备3D-SiC/Al互穿式连续结构复合材料。基于正交实验研究了Al_2O_3添加量、预制件烧结时间、熔渗温度和熔渗时间对3D-SiC/Al复合材料... 用Al_2O_3作为界面修饰剂,通过反应烧结,在SiC颗粒之间形成莫来石界面,制备SiC预制件,采用无压熔渗法制备3D-SiC/Al互穿式连续结构复合材料。基于正交实验研究了Al_2O_3添加量、预制件烧结时间、熔渗温度和熔渗时间对3D-SiC/Al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和热导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l_2O_3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和热导率影响显著,复合材料获得最大抗弯强度344 MPa和热导率165 W/(m·K)的制备工艺为:氧化铝添加量2.0%(原子分数),预制件烧结时间2h,熔渗温度950℃,熔渗时间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弯强度 无压熔渗 互穿式连续结构碳化硅铝复合材料 氧化铝修饰
下载PDF
浸锑石墨与无压烧结SiC和3D打印SiC密封材料配对副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5
作者 柴杨洋 彭旭东 +2 位作者 江锦波 孟祥铠 马艺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66-1976,共11页
为研究干气密封用密封材料的摩擦学特性,采用销盘旋转试验台研究3种浸锑石墨在干摩擦条件下分别与无压烧结SiC和3D打印SiC配对时的摩擦磨损特性,探讨了速度、载荷对密封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揭示了配对副材料表面的磨损机理。结果表... 为研究干气密封用密封材料的摩擦学特性,采用销盘旋转试验台研究3种浸锑石墨在干摩擦条件下分别与无压烧结SiC和3D打印SiC配对时的摩擦磨损特性,探讨了速度、载荷对密封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揭示了配对副材料表面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载荷p与速度v的乘积(pv值)的增大,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在pv值较小时磨损机理为严重的磨粒磨损和轻微的黏着磨损,在pv值较高时磨损主要发生在碳化硅摩擦表面黏附的石墨转移层间,磨损机理主要表现为黏着磨损;在研究pv值变化对浸锑石墨与SiC密封材料配对副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时,首选定载荷变速度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封材料 浸锑石墨 无压烧结SiC 3D打印SiC 摩擦磨损特性 磨损机理
下载PDF
基于3D封装的低感双向开关SiC功率模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思媛 梁钰茜 +3 位作者 孙鹏 邹铭锐 龚佳坤 曾正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2,共6页
双向开关在固态断路器、光伏逆变器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低损耗、高开关频率的双向开关SiC功率模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现有双向开关SiC功率模块仍然沿用传统Si功率模块的封装方法,难以适应SiC器件的高速开关优势。针对... 双向开关在固态断路器、光伏逆变器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低损耗、高开关频率的双向开关SiC功率模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现有双向开关SiC功率模块仍然沿用传统Si功率模块的封装方法,难以适应SiC器件的高速开关优势。针对双向开关SiC功率模块的低感封装需求,提出一种芯片堆叠的3D封装集成方法。给出了3D封装的电路拓扑和几何结构,分析3D封装的换流回路和寄生电感规律,设计3D封装的技术工艺,并研制了双向开关SiC功率模块样机。采用双脉冲测试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3D封装双向开关SiC功率模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开关 SiC功率模块 低寄生电感 3D封装
下载PDF
3D-C/SiC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 被引量:17
7
作者 乔生儒 杜双明 +2 位作者 纪岗昌 韩栋 李玫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7-312,共6页
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热结构中潜在着许多用途 ,但对 3D C/SiC材料高温损伤尚不完全清楚。本工作用T3 0 0碳纤维编织为三维四向编织体 ,编织角 2 2° ,用CVI化学气相渗法在 95 0℃~ 10 0 0℃沉积热解碳界面层、SiC基体。最终得到纤维... 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热结构中潜在着许多用途 ,但对 3D C/SiC材料高温损伤尚不完全清楚。本工作用T3 0 0碳纤维编织为三维四向编织体 ,编织角 2 2° ,用CVI化学气相渗法在 95 0℃~ 10 0 0℃沉积热解碳界面层、SiC基体。最终得到纤维体积分数约为 40 %、热解碳界面层厚度约 0 .2微米和空隙率为 17%的复合材料 ,表面SiC涂层厚度为 5 0 μm。基体由于热应力和外力会产生许多微裂纹 ,用单向陶瓷基复合材料裂纹计算公式可大致估算出 3D C/SiC的基体开裂应力和裂纹间距。纤维束间的孔隙在蠕变中变形 ,孔隙表面基体易产生微裂纹 ,而且纤维束间的夹角不断改变。蠕变是损伤引起的 ,属于损伤蠕变机理。弯曲、断裂韧度、蠕变及疲劳等试验中 ,纤维束力图沿拉应力方向伸直 ,纤维束间相对滑动并产生损伤是细观主要的损伤机理。室温及疲劳循环应力低、循环周次多的断口粗糙度大 ,纤维拔出较长 ;高温及高应力、循环周次少的断口相对齐平 ,纤维拔出较短。纤维束与基体界面和纤维与基体界面的脱粘和滑动产生损伤中 ,以纤维束与基体之间的磨损产生的损伤为主要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机理 3D-C/SIC 纤维束 高温 界面
下载PDF
高温氧化气氛下3D C/SiC质量变化率与剩余强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建章 张立同 +2 位作者 成来飞 徐永东 殷小玮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1-105,共5页
通过三维编织炭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3D C/SiC)在各种氧化气氛中的环境实验,研究了氧化气氛中材料的质量变化率和剩余强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根据3D C/SiC复合材料各组元的作用,对其微观组织及炭纤维预制体的氧化损伤演变... 通过三维编织炭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3D C/SiC)在各种氧化气氛中的环境实验,研究了氧化气氛中材料的质量变化率和剩余强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根据3D C/SiC复合材料各组元的作用,对其微观组织及炭纤维预制体的氧化损伤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各个氧化温度区间内,3D C/SiC质量变化率与剩余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基本相同,两者结果相互对应。对于3D C/SiC,用质量变化率作为对环境损伤敏感性表征的一个基本指标,比用剩余强度表征更科学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3DC/SiC 预制体 质量变化率 剩余强度
下载PDF
3D-C/SiC复合材料拉伸蠕变损伤和蠕变机理 被引量:10
9
作者 乔生儒 杨忠学 +1 位作者 韩栋 李玫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36,共3页
对3D-C/SiC复合材料进行拉伸蠕变试验,蠕变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样表面的变化,同时测量试样的共振频率。结果表明,3D-C/SiC除通常CMC所产生的蠕变损伤外,纤维束滑动,纤维束之间的夹角变化,孔隙变形,部分孔隙表面... 对3D-C/SiC复合材料进行拉伸蠕变试验,蠕变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样表面的变化,同时测量试样的共振频率。结果表明,3D-C/SiC除通常CMC所产生的蠕变损伤外,纤维束滑动,纤维束之间的夹角变化,孔隙变形,部分孔隙表面空间位置改变,孔隙表面产生基体微裂纹,损伤在纤维束交叉处更为集中,这些可作为3D-C/SiC蠕变变形的独特机理。电阻和模量的相对变化与蠕变曲线相似,因此电阻和模量都可表征C/SiC材料的蠕变损伤,作为损伤变量。该材料的蠕变属于损伤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损伤机理 C/SIC复合材料 纤维束交叉处 模量 损伤表征 拉伸蠕变试验
下载PDF
3D-C/SiC的高温弯曲性能和后处理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乔生儒 李玫 +1 位作者 韩栋 张立同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5-498,共4页
3D C SiC用T3 0 0碳纤维编织为三维四向编织体 ,编织角 2 2°。CVI(chemicalvaporinfiltration)法致密 ,纤维体积分数 40 %~ 45 % ,热解碳界面层厚度约 0 .2微米、密度为 2 .0 1g cm3和空隙率为 17% ,最终在试样表面形成 5 0 μm的... 3D C SiC用T3 0 0碳纤维编织为三维四向编织体 ,编织角 2 2°。CVI(chemicalvaporinfiltration)法致密 ,纤维体积分数 40 %~ 45 % ,热解碳界面层厚度约 0 .2微米、密度为 2 .0 1g cm3和空隙率为 17% ,最终在试样表面形成 5 0 μm的SiC涂层。在YKM 2 2 0 0超高温试验机上进行三点弯曲试验 ,真空度为 10 - 3Pa ,夹头位移速率为 0 .5mm min。结果表明 ,随试验温度升高 ,弯曲强度在 90 0℃和 170 0℃出现了两个峰值 ;弯曲模量在 110 0℃出现了最大值 ;而弯曲应变在低于 15 0 0℃基本保持不变 ,高于 15 0 0℃不断升高 ,出现了明显的不可逆变性。试样 180 0℃真空保温 1小时后处理 ,弯曲模量明显降低和强度降低 ,而变形能力明显升高。激光拉曼分析得出 :制备的 3D C SiC碳纤维存在残余压应力 ,13 0 0℃处理后碳纤维存在残余拉应力 ,而 2 0 5 0℃处理后碳纤维没有残余应力。高温下因基体和纤维膨胀系数不同 ,易产生界面脱粘和分离 ,使得基体中的裂纹不易扩展到纤维中 ,保持了纤维强度 ,同时纤维易于滑动。这是很高温度下弯曲模量降低、变形能力增加和弯曲强度略增加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弯曲试验 后处理 残余应力 界面 弯曲性能 3D-C/SIC 复合材料
下载PDF
高温热曝露对3D-C/SiC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侯军涛 乔生儒 +1 位作者 张程煜 张跃冰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3-177,共5页
3D-C/SiC复合材料试样在空气介质中600℃、900℃和1300℃热曝露不同时间后,采用三点弯曲法测试了以室温弯曲弹性模量表征的损伤变化规律,并进行了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3D-C/SiC在热曝露15h后,损伤变化可分为急剧上升(阶段Ⅰ)和平稳上... 3D-C/SiC复合材料试样在空气介质中600℃、900℃和1300℃热曝露不同时间后,采用三点弯曲法测试了以室温弯曲弹性模量表征的损伤变化规律,并进行了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3D-C/SiC在热曝露15h后,损伤变化可分为急剧上升(阶段Ⅰ)和平稳上升(阶段Ⅱ)两个阶段。阶段Ⅰ归因于炭纤维和炭层界面在空气中的直接氧化,阶段Ⅱ由复合材料内部氧的扩散所致。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的冷却阶段,因基体和炭纤维热膨胀系数不同所产生的基体微裂纹提供了氧化反应的表面与氧扩散的途径。在同一热曝露时间下,损伤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少的原由可能是由于高温下裂纹收缩导致氧化表面减少,并降低氧向复合材料内扩散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SIC 热曝露 损伤 弯曲性能
下载PDF
3D-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段丽慧 林文松 +1 位作者 杨国良 王婕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0-43,55,共5页
三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3D-Cf/SiC)因其各种优异性能已在各领域广泛应用。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特性、3D-Cf/SiC的最新制备工艺与界面问题以及Cf/SiC作为高温热结构材料和支撑结构材料的应用现状。... 三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3D-Cf/SiC)因其各种优异性能已在各领域广泛应用。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特性、3D-Cf/SiC的最新制备工艺与界面问题以及Cf/SiC作为高温热结构材料和支撑结构材料的应用现状。最后展望了3D-Cf/SiC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对3D-Cf/SiC的研究将一直是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f/SiC 三维编织体 制备工艺 界面
下载PDF
3D-C/SiC复合材料拉—拉疲劳模量和电阻的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杜双明 乔生儒 +1 位作者 纪岗昌 韩栋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41,44,共4页
在室温最大应力为 2 5 0MPa、应力比R =0 .1和频率为 6 0Hz条件下 ,对 3D -C/SiC复合材料进行了拉—拉疲劳试验。用共振法和电阻增量仪分别测试了杨氏模量及电阻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循环次数增加 ,杨氏模量呈显著下降、缓慢下降和突然... 在室温最大应力为 2 5 0MPa、应力比R =0 .1和频率为 6 0Hz条件下 ,对 3D -C/SiC复合材料进行了拉—拉疲劳试验。用共振法和电阻增量仪分别测试了杨氏模量及电阻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循环次数增加 ,杨氏模量呈显著下降、缓慢下降和突然下降的变化规律。杨氏模量的下降大部分发生在疲劳循环的前6 0 0次。缓慢降低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 94 %以上 ,此阶段杨氏模量变化率与循环次数的对数近似呈线性关系 ;电阻变化率除首次循环降低外 ,随着循环次数增加一直在增加。增加规律大致可分为缓慢增加、台阶式增加和急剧增加三个阶段。材料的电阻变化率基本反映了纤维的损伤程度和破坏形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共振杨氏模量 电阻 纤维损伤 拉伸疲劳试验
下载PDF
激光3D打印方法制备Nb/SiC体系梯度材料的微观组织及反应机理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胜男 熊华平 +2 位作者 陈冰清 李能 李万青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8,共5页
采用激光3D打印的方法制备了Nb/SiC体系梯度材料,获得了从纯金属铌逐渐过渡到40%Nb+60%SiC(体积分数)复合层的梯度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EPMA)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梯度复合层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层与层之间结... 采用激光3D打印的方法制备了Nb/SiC体系梯度材料,获得了从纯金属铌逐渐过渡到40%Nb+60%SiC(体积分数)复合层的梯度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EPMA)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梯度复合层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层与层之间结合良好,激光熔敷过程中铌和SiC之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Nb_5Si_3,Nb_2C,NbC和NbSi_2等二元化合物,并且随着SiC含量的逐渐增加,梯度材料内部产物呈现如下变化趋势:Nb+Nb5Si_3+Nb_2C+NbC→Nb_5Si_3+NbSi_2+SiC+NbC→NbSi_2+SiC+NbC.当SiC含量达到30%时,梯度复合层中残留金属铌消失,且开始出现残余的SiC颗粒,随着原始SiC比例的增加,复合层中不仅残余SiC的含量增加,而且粒度也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3D打印 Nb/SiC 梯度材料
下载PDF
3D C/SiC复合材料的热辐射性能 被引量:6
15
作者 武文明 成来飞 王炜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84,共6页
利用稳态量热计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别测定了3D C/SiC复合材料在90℃时的半球向总发射率和室温法向光谱反射率,研究了表面形貌、涂层厚度及高温氧化对3D C/SiC热辐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DC/SiC具有优异的热辐射性能,其总发射率可... 利用稳态量热计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别测定了3D C/SiC复合材料在90℃时的半球向总发射率和室温法向光谱反射率,研究了表面形貌、涂层厚度及高温氧化对3D C/SiC热辐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DC/SiC具有优异的热辐射性能,其总发射率可达0.83;随着SiC涂层厚度的增加,3D C/SiC总发射率先降低后上升;高温氧化后,3D C/SiC的热辐射性能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C/SIC复合材料 热辐射性能 发射率 光谱反射率
下载PDF
料浆浸渗法结合CVI制备3D C/SiC-TaC复合材料及其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翀博 徐永东 +4 位作者 王毅 张立同 成来飞 王一光 童长青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22,共7页
采用含1μmTaC微粉4%(体积分数)的料浆向10mm厚的3D碳纤维预制体中引入TaC,得到微粉含量高、中、低的三种预制体,CVI沉积SiC致密化后制得3DC/SiC-TaC多元基复合材料。氧-乙炔烧蚀试验后采用XRD和SEM对烧蚀产物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含1μmTaC微粉4%(体积分数)的料浆向10mm厚的3D碳纤维预制体中引入TaC,得到微粉含量高、中、低的三种预制体,CVI沉积SiC致密化后制得3DC/SiC-TaC多元基复合材料。氧-乙炔烧蚀试验后采用XRD和SEM对烧蚀产物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料浆法结合CVI可制备出C/SiC-TaC复合材料,高含量的TaC微粉烧蚀后形成的TaC和Ta2O5的固液混合物,能对烧蚀面进行有效包覆,有助于提高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料浆法 3D C/SiC—TaC 烧蚀性能
下载PDF
3D C/Si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9
17
作者 肖鹏 谢建伟 熊翔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8-722,共5页
对三维四向编织结构炭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的弯曲、断裂韧性和拉伸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的断口形貌,获得该材料主要的力学性能及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维C/SiC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值... 对三维四向编织结构炭纤维增强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的弯曲、断裂韧性和拉伸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的断口形貌,获得该材料主要的力学性能及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维C/SiC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值分别为465MPa和15.1MPa·m1/2;界面结合适中的材料纤维与纤维束被大量拔出,表现出较好的假塑性断裂特征;材料的拉伸强度最高达到168MPa;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其纤维束在外力作用下向受力的轴向靠拢,纤维束间的夹角减少,材料总应变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编织 C/SIC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加载速率对3D-C/SiC不同温度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罗国清 乔生儒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10,39,共3页
研究了在室温、1100和1500℃夹头位移速率分别为0.008,0.06和5.82mm/min对CVI工艺制备的3D-C/SiC拉伸性能的影响。拉伸中用钨-铼热电偶测温,真空度为10-3Pa,LVDT测量变形。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材料的断裂应力随夹头位移速率的增大而增加... 研究了在室温、1100和1500℃夹头位移速率分别为0.008,0.06和5.82mm/min对CVI工艺制备的3D-C/SiC拉伸性能的影响。拉伸中用钨-铼热电偶测温,真空度为10-3Pa,LVDT测量变形。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材料的断裂应力随夹头位移速率的增大而增加;1500℃断裂应力随夹头位移速率的增大而减小;1100℃条件下断裂应力基本不随变形速率而改变。随着夹头位移速率的提高,断裂应变减小,初始弹性模量增加。分析了可能造成以上现象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头位移速率 3D-C/SIC 拉伸性能 高温
下载PDF
基于弹性模量变化的3D-C/SiC复合材料疲劳损伤演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双明 乔生儒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4-607,共4页
三维碳纤维编织体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简称3D-C/SiC)是一种新型的超高温结构材料,但对其疲劳损伤演化规律尚不清楚。采用应力比为0.1、频率为60 Hz的正弦波,在室温下对3D-C/SiC复合材料进行拉—拉疲劳试验,用共振法测试试样在疲... 三维碳纤维编织体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简称3D-C/SiC)是一种新型的超高温结构材料,但对其疲劳损伤演化规律尚不清楚。采用应力比为0.1、频率为60 Hz的正弦波,在室温下对3D-C/SiC复合材料进行拉—拉疲劳试验,用共振法测试试样在疲劳过程中的弹性模量,并以En/E0为损伤参量,对3D-C/SiC复合材料的疲劳损伤进行表征。结果表明,En/E0随循环周次的变化可分为迅速降低、缓慢降低和陡然下降三个阶段,弹性模量的大部分衰减发生在第一阶段。不同疲劳应力下,以En/E0表征的损伤临界值约为0.72。提出以En/E0表征的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及疲劳寿命表达式,同时得到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SIC复合材料 拉-拉疲劳 弹性模量 损伤演化
下载PDF
双组元液体动力环境下3D C/SiC复合材料喷管烧蚀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白龙腾 成来飞 +2 位作者 杨晓辉 曹晶 王毅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8-126,共9页
为明确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喷管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环境的烧蚀特性,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PIP)工艺制备得到3D C/SiC复合材料喷管,并对喷管进行多种工况环境下的地面热试车烧蚀考核。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3D C/SiC复合材料喷管能够满足... 为明确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喷管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环境的烧蚀特性,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PIP)工艺制备得到3D C/SiC复合材料喷管,并对喷管进行多种工况环境下的地面热试车烧蚀考核。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3D C/SiC复合材料喷管能够满足液体火箭发动机多种工况环境下抗烧蚀性能要求,喷管喉部线烧蚀率约为3.92×10^(-4) mm/s;热试车烧蚀实验后喷管入口圆柱段、收敛段、喉部及扩张段外型面均残留有大量白色物质SiO_(2),喉部局部出现烧蚀坑洞现象;C/SiC复合材料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环境下的烧蚀机理为机械冲刷烧蚀和氧化烧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C/SiC复合材料 喷管 液体动力环境 烧蚀性能 烧蚀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