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合样本数影响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预测技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吴遥 蒋兴文 唐红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0-369,共10页
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结果是当前开展气候预测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如何提高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结果的可信度是改进气候业务预测能力的关键之一。利用1999—2010年NCEP CFSv2模式每日四次预测未来45天的回算数据,分析了集合样本数对模式预... 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结果是当前开展气候预测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如何提高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结果的可信度是改进气候业务预测能力的关键之一。利用1999—2010年NCEP CFSv2模式每日四次预测未来45天的回算数据,分析了集合样本数对模式预测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的预测技巧在热带地区较高,而中高纬度地区较低;模式对500 hPa位势高度时间异常的预测能力优于空间异常。无论是空间异常还是时间异常,随着模式超前时间的增加,预测技巧均逐渐降低,但是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月份,模式预测技巧随超前时间的变化存在差异。此外,模式预测技巧存在非常大的年际变率。增加集合样本数,对不同月份和不同起报时间预测技巧的稳定度和预测技巧值均有明显正效果,特别是对亚洲中纬度地区改善度较大。增加集合样本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模式预测技巧年际变率。集合样本数增加对于500hPa位势高度空间异常的改进优于时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评估 500 hpa高度场 集合预报 相关系数
下载PDF
近20年全球冬、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Pa高度场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2
作者 曾红玲 高新全 戴新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6-73,共8页
利用 195 8— 1997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 70年代中后期年代际突变前后 16a平均的冬、夏海平面气压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发生在 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气候突变是全球性的 ;突变... 利用 195 8— 1997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 70年代中后期年代际突变前后 16a平均的冬、夏海平面气压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发生在 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气候突变是全球性的 ;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 ,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上的阿留申低压增强并发生了东移 ,与之对应的冬季 5 0 0hPa高度场上的东亚大槽减弱 ,同时也发生了明显的系统性东移 ;冬季 ,蒙古高压北部减弱 ,南部稍有增强 ;夏季 ,印度低压和东亚的季风低压均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平面气压场 500hpa高度场 年代际气候突变 冬季 夏季
下载PDF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35
3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1 位作者 吴乃庚 谢炯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1-684,共14页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但90年代后期以来,前汛期暴雨的总日数却减少;前汛期暴雨总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6~7年周期振荡。广东省前汛期暴雨量占总降水量的37.7%,它与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广东省前汛期降水与500 hPa关键区在大多数年份均存在显著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虽然它们也存在30~60 d振荡,但不显著。500 hPa关键区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振荡超前或滞后的时间差在2 d之内。统计近48年4—6月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前后3 d(个别4 d)广东省暴雨出现的概率为79%。采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得到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有、无暴雨出现的大气环流场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可为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暴雨 500 hpa关键区 准双周振荡 中期预报
下载PDF
东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ERA-40资料的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方之芳 雷俊 +2 位作者 吕晓娜 瞿婞 李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0-276,共7页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3份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即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欧洲中心ERA-40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NMC资料(该资料的基础是站点观测资料的实测数据,并结合中央气象台的日常累积资料整编而成)进行比较,以讨论NCEP/...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3份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即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欧洲中心ERA-40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NMC资料(该资料的基础是站点观测资料的实测数据,并结合中央气象台的日常累积资料整编而成)进行比较,以讨论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ERA-40资料以及NMC资料的相关性,尤其在东亚地区的可靠性。3份资料综合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在东亚地区,特别是贝加尔湖以南至中国西北和中西部的大部分区域内(30°—50°N,80°—115°E),NCEP/NCAR资料和ERA-40资料各季的平均场、相关场均存在大范围的显著性差异区,差异最大的季节在夏季,时段为1958—1970年,而在冬季相关较好。同时NCEP/NCAR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异常低值,在60年代中期有突然的增长,而欧洲中心的ERA-40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的NMC资料均无此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对北半球500 hPa资料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在东亚地区应用NCEP/NCAR资料时,如果范围涉及贝加尔湖以南至中国西北和中西部地区(30°—50°N,80°—115°E),尽量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资料,尤其在春、夏两季;而该区域内的ERA-40资料和NMC资料在这一时段内是基本一致,具有可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 hpa位势高度场 NCEP/NCAR资料质量 ERA-40资料 NMC资料 相关性 差异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500 hPa FGGEⅢ_b风场订正方法及其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罗四维 许宝玉 +1 位作者 惠小英 张明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12,共12页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用Cressman逐步订正方法,对高原地区500hPa FGGEⅢ_b资料(1979年5—8月每天2次流场图)用我国同期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进行了订正。与天气图(包括科实资料)及科实的流线图对比,发现与天气图等对应得很好,此...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用Cressman逐步订正方法,对高原地区500hPa FGGEⅢ_b资料(1979年5—8月每天2次流场图)用我国同期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进行了订正。与天气图(包括科实资料)及科实的流线图对比,发现与天气图等对应得很好,此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另外,订正图与FGGEⅢ_b流线图比较,主要结果:(1)NCAR软件所绘的流线图能很准确地反应格点风向。(2)FGGEⅢ_b资料能较好地反应高原地区的大尺度环流,但对次天气尺度系统如高、低中心漏分析的很多,尤其是低涡中心,只有1/2的准确率,但它们都对应于正负涡度区。有一点要特别指出:FGGEⅢ_b资料在高原西部常出现很强的低涡,而在订正图上不但涡小,且常只有低槽与之对应。(3)由订正图上可以看到低涡集中出现在高原中部30—35°N的纬带内,而反气旋中心则出现在其北侧(35°N以北)和南侧(30°以南)。(4)在高原的西南及东北边缘地区常出现地形槽,槽线为西北东南走向。它们的形成与地形影响密切,对高原东侧的天气影响也是明显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500hpa FGGEⅢb资料 风场订正方法 天气图
下载PDF
我国盛夏500 hPa风场的EOF分析及其与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顾泽 封国林 +1 位作者 顾骏强 施能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6-252,共7页
本文利用NCEP/NCAR 1951-2004年盛夏(7-8月)平均风场资料,研究了与同期我国160个测站的温度和降水的关系。将东亚500 hPa风场,温度场,降水量场进行经验正交分解,得到它们的主要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风场EOF的主要模态与我... 本文利用NCEP/NCAR 1951-2004年盛夏(7-8月)平均风场资料,研究了与同期我国160个测站的温度和降水的关系。将东亚500 hPa风场,温度场,降水量场进行经验正交分解,得到它们的主要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风场EOF的主要模态与我国温度,降水量的EOF的主要模态对应,其第一EOF模态与盛夏温度,降水量的关系密切。研究还得到我国盛夏低温,雨涝的500 hPa大尺度风场的特征。最后指出,500 hPa风场异常对我国盛夏温度,降水量异常分布的解释方差明显比500 hPa位势高度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风场 EOF分解 盛夏 降水量 温度
下载PDF
500 hPa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的NCEP集合概率预报效果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段明铿 王盘兴 吴洪宝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7-724,共8页
基于百分位方法,首先通过构建气候等概率区间得到了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区分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预报结果检验评价方案;以此为基础,对2003年夏季亚欧区域的500hPa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的NCEP集合概率预报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 基于百分位方法,首先通过构建气候等概率区间得到了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区分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预报结果检验评价方案;以此为基础,对2003年夏季亚欧区域的500hPa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的NCEP集合概率预报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分析时段和区域内的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比气候平均状况略偏高。NCEP集合预报系统对异常偏低的极端事件的预报易偏高,但相对比较可靠;对相对异常偏高极端事件的预报频率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大而减小,时效小于3d时预报频率偏高,时效大于5d时显著偏低,预报可靠性相对差一些。2)EV(economic value,经济价值)分析表明,NCEP集合预报系统对偏高(低)极端事件的概率预报效果明显高于正常天气事件。3)预报命中率分析表明,在高概率阈值下,预报命中率较低,这与预报系统在部分个例中的不发散有关。随着概率阈值的降低,预报命中率稳步提高,说明集合成员的发散使之可以覆盖实况可能出现的区间,从而得到更好的预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500hpa位势高度场 极端天气事件 概率预报
下载PDF
北半球50 hPa平均环流的若干特征及其与500 hPa的某些关联 被引量:10
8
作者 瞿章 张海俊 贺慧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24-431,共8页
本文根据北半球50hPa20年平均环流的槽脊特征,分析发现:在全年各月,尤其是冬半年中高纬圈,以2波为主要特征;夏季50hPa平均环流在30°N圈的90—120°E上存在着可能是青藏高原影响的强高压脊。 对50hPa超长波的波数、波长以及500... 本文根据北半球50hPa20年平均环流的槽脊特征,分析发现:在全年各月,尤其是冬半年中高纬圈,以2波为主要特征;夏季50hPa平均环流在30°N圈的90—120°E上存在着可能是青藏高原影响的强高压脊。 对50hPa超长波的波数、波长以及500hPa占50hPa波长之比率分析发现: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北(南)的增加(减小)和平均波长向北(南)的减小(增大)的相反作用的共同结果,50hPa上的波数在极地和赤道少,而在中纬度最多,这与500 hPa相类似; 对流层(500hPa)与平流层(50hPa)的平均波长比率冬季明显大于夏季,尤其是中高纬度。这表明中高纬度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冬季比夏季有着更多的相互作用。这与Charney和Drazin的理论分析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 平流层 槽脊 关联 波长 比率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东亚500 hPa高度场主要模态时空结构模拟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10
9
作者 黄海玲 江志红 +1 位作者 王志福 陈威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27,共18页
利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提供的39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1961—2005年逐月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同期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提取主要模态,基于泰勒图方法、概率密度函数的Brier评分和显著... 利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提供的39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1961—2005年逐月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同期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提取主要模态,基于泰勒图方法、概率密度函数的Brier评分和显著性评分指标,探讨CMIP5模式对东亚500 hPa高度场主要模态时空结构的模拟能力,寻求具有较好东亚环流型态模拟能力的气候模式以及模拟较好的主模态。结果表明:(1)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东亚500 hPa高度场主要模态,且各模式对冬季主要模态时空结构的模拟能力都高于夏季。(2)各模式对冬季模态(西太平洋遥相关型)模拟能力最强,第3模态最差,对冬季主要模态空间结构模拟较好的模式为IPSL-CM5B-LR、MPI-ESM-P、CMCC-CMS、FGOALS-g2、HadGEM2-ES;夏季第1模态空间结构模拟能力最强,其次分别为第2模态和东亚-太平洋型(简记第3模态),西太平洋遥相关型较差,对夏季主要模态空间结构模拟较好的模式为ECEARTH、CanESM2、CMCC-CM、GFDL-ESM2G、IPSL-CM5A-MR。(3)对主要模态时间系数概率密度函数特征的模拟评估表明,模式对冬季第2模态概率密度函数的模拟较好,其次为西太平洋遥相关型,其主要模态时间系数的概率密度函数模拟较好的模式为CESM1-FASTCHEM、HadGEM2-ES、INM-CM4、GISS-E2-H、BCCCSM1-1;模式对夏季第2模态时间系数的概率密度函数模拟较好,其次分别为第3模态、西太平洋遥相关型,其主要模态时间系数概率密度函数模拟较好的模式为CCSM4、HadGEM2-CC、GFDL-CM3、MRI-CGCM3、NorESM1-M。(4)综合时空结构模式模拟能力,对冬季主要模态模拟较好的前5个模式为HadGEM2-ES、IPSL-CM5B-LR、CESM1-FASTCHEM、INM-CM4、BCC-CSM1-1;夏季前5个模式为ECEARTH、CMCC-CM、CCSM4、CANESM2、MIROC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 东亚500 hpa高度场 主要模态时空结构 模式评估
下载PDF
中高纬度地区500 hPa高度场动力预测统计订正 被引量:8
10
作者 谭桂容 段浩 任宏利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4-311,共8页
利用DEMETER多模式集合研究计划中Meteo France模式的预报资料集,在分析其对冬季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20°~90°N)500 hPa高度场预报效果的基础上,针对模式预测较差的模态分别运用最优子集回归修正方案和回归-相似相结合的修正... 利用DEMETER多模式集合研究计划中Meteo France模式的预报资料集,在分析其对冬季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20°~90°N)500 hPa高度场预报效果的基础上,针对模式预测较差的模态分别运用最优子集回归修正方案和回归-相似相结合的修正方案对其进行订正。结果表明:数值模式对观测模态的预测能力并非随模态数的增加而递减,方差贡献较小的模态的预报效果可能好于方差贡献较大的模态;基于最优子集的回归订正方法未能改进原模式预报技巧;在最优子集回归基础上再经相似订正的方法(DAP-OSR)能够改进预测效果,独立试报的距平相关系数平均每年提高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预测 中高纬度地区 500 hpa高度场 动力预测 统计订正
下载PDF
苏南地区夏季面雨量与北半球500 hPa环流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秋明 沈树勤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9-45,共7页
用 4 0年 (1961~ 2 0 0 0年 )观测资料 ,分成 1961~ 1980年和 1981~2 0 0 0年两个时段 ,研究了江苏南部地区夏季 (6~ 8月 )面积平均雨量与北半球 50 0hPa季平均环流时滞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段遥相关的空间分布存... 用 4 0年 (1961~ 2 0 0 0年 )观测资料 ,分成 1961~ 1980年和 1981~2 0 0 0年两个时段 ,研究了江苏南部地区夏季 (6~ 8月 )面积平均雨量与北半球 50 0hPa季平均环流时滞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段遥相关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且后一时期时滞遥相关强度明显强于前一时期 ,它反映了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对东亚季风降水和环流年际相关的影响 ,与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振荡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雨量 500hpa环流 遥相关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500 hPa球函数谱异常用于我国东部汛期降水预测的尝试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晓霞 王盘兴 +1 位作者 周春华 李丽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8-94,共7页
用北、南半球 5 0 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球函数系数资料代替格点资料 ,用区域降水指数表示华北、江淮、华南三区汛期 (6~ 8月 )降雨。通过引进复相关系数和构造复相关系数场模 ,分析了半球 5 0 0hPa环流与我国东部汛雨异常的同时和时... 用北、南半球 5 0 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球函数系数资料代替格点资料 ,用区域降水指数表示华北、江淮、华南三区汛期 (6~ 8月 )降雨。通过引进复相关系数和构造复相关系数场模 ,分析了半球 5 0 0hPa环流与我国东部汛雨异常的同时和时滞相关联系。在此基础上 ,选取 5月份北半球、1月份南半球球函数系数与东部汛期降水作时滞的奇异值分解。由此得到的预测关系在 1998~ 2 0 0 1年汛期降水预报试验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从而对 5 0 0hPa环流的球函数系数资料在区域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环流 我国汛期降水 球函数分析 时滞奇异值分解 预测尝试
下载PDF
近46年汕头夏秋季500 hPa高度变化及其与粤东降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17
13
作者 曾侠 张江勇 肖军 《广东气象》 2007年第2期21-23,共3页
分析汕头气象站探空资料1960-2005年500 hPa高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夏秋季的高度变化存在年代际尺度的气候变化,转折年出现于1976/1977年。汕头的500 hPa高度变化和西太平洋副高、南海高压变化有密切关系,也受ENSO影响。汕头的500 hPa... 分析汕头气象站探空资料1960-2005年500 hPa高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夏秋季的高度变化存在年代际尺度的气候变化,转折年出现于1976/1977年。汕头的500 hPa高度变化和西太平洋副高、南海高压变化有密切关系,也受ENSO影响。汕头的500 hPa高度变化与粤东地区夏秋季降水量存在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显著负相关 500hpa高度 粤东降水量 汕头
下载PDF
中国降水准2年主振荡模态与全球500 hPa环流联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杨秋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用近51年(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传播特征的差异,并讨论对应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传播途径的变化及可能原因。同时提出年际振荡强度不稳定指数,讨论了中国降水和全... 用近51年(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传播特征的差异,并讨论对应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传播途径的变化及可能原因。同时提出年际振荡强度不稳定指数,讨论了中国降水和全球500hPa高度准2年周期振荡(QBO)强度时间不稳定的空间分布。通过主振荡型分析(POP)发现,在PDO冷位相(1951~1976年),准2年时间尺度的中国降水POP1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中游地区,对应的500hPa低频场是大西洋欧亚波列(AEU)和西大西洋遥相关型(WA)以及南太平洋副热带波列(SSP);在PDO暖位相(1977-2001年),POP1的活动区域迅速北移并扩大到整个长江和淮河流域,对应的500hPa低频场变为欧亚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北大西洋波列(EUP—SI—SNA)。因此,PDO冷暖位相中影响中国降水准2年主振荡模态的低频波列的传播途径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DO对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主要模态(POP1)及其伴随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活动区域的时间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与两个半球中纬度西风气流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由振荡强度时间变化指数分析表明,中国降水QBO强度不稳定区域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浙江东部、广东东部、华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北侧附近地区,这些地区降水QBO的强度随PDO位相转变而发生显著的年代际突变。对于全球500hPa高度,其QBO强度不稳定区域在南太平洋中高纬度、副热带南北大西洋地区和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北半球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以及南北半球热带和副热带东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对于赤道的非对称空间分布,特别是南北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地区500hPa环流QBO强度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呈现正负反向变化的空间结构,而且南北极附近地区的QBO强度在PDO暖位相显著增强,反映了全球大气环流QBO强度与PDO相互作用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 准2年周期振荡 全球500 hpa环流 低频振荡强度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6—7月降水异常与500 hPa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缪启龙 吴燕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9年第4期18-24,共7页
利用1951—2004年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500hPa月平均资料,从中纬度西风环流、位势高度、纬向风、经向风、垂直速度场等方面,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6—7月降水与500hPa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多雨、少雨... 利用1951—2004年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500hPa月平均资料,从中纬度西风环流、位势高度、纬向风、经向风、垂直速度场等方面,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6—7月降水与500hPa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多雨、少雨年均表现为长波的两槽两脊形势,但是槽脊系统差异显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东亚500hPa上空位势高度场、纬向风、经向风、垂直速度场均有显著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6—7月降水与500hPa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500hpa大气环流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Predictability of the 500 hPa Height Field
16
作者 陈英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97-503,共7页
The dimensions of attractors and predictability are estimated from phase space trajectories of observed 500 hPa height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s a first estimate the dimensions of attractors are about 11.5 and ... The dimensions of attractors and predictability are estimated from phase space trajectories of observed 500 hPa height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s a first estimate the dimensions of attractors are about 11.5 and the doubling time of the initial error is 6 to 7 days for original data. But the former is shorter and the latter is longer for low frequency data set.To verify if the predictability estimated by this method and b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identical, the doubling time of the initial error of a model data set by both methods is estimated. It is shown that the predictability obtained from phase space trajectories is overestimated to sufficient small initial error. But it is underestimated to the time being equal to the climatological RMS err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DICTABILITY ATTRACTOR 500 hpa height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Extreme Circulation at 500 hPa of Height Field in Eurasian Region during Recent 20 Years
17
作者 Quan Sh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3年第11期12-15,21,共5页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extreme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500 hPa of height field in Eurasian region in recent 20 years. [ Method ]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daily data at 500 hPa of height...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extreme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500 hPa of height field in Eurasian region in recent 20 years. [ Method ]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daily data at 500 hPa of height field from 1961 to 2009 of Eurasia (15° -80° N, 40° -150° E), seasonal and monthly change situations of extreme circulation in Eurasia were studied by the method of climatologically equally likely intervals ( CE- Ll). [Result] Growth rate of extremely low circulation increased in Eurasia in the last 20 years, but the rise amplitude was smaller. In the middle of China and Mongolia, grow rate change of extremely low circulation was the smallest. The growth rates of extremely high circulation in spring, au- tumn and winter gradually decreased as latitude rose. The maximum growth rate of extremely high circulation in summer was in Qinghai -Tibet Plat- eau, which corresponded with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subtropical high going northward and then retreating southward. By contrasting the growth rates of extremely low and high circulation, it was clear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high circul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ow circulation. [Conusion] The research could be as a reference for studying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reme climate event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circulation 500 hpa of height field CELL Growth rate China
下载PDF
On the Seasonal Transition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Global Kinetic Energy at 500 hPa, Accompanied withAnomalies of Energy during the 1982 / 83 ENSO
18
作者 仇永炎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2期248-256,共9页
Utilizing the material of monthly means of the three primary kinetic energy modes over the whote globe at 500 hPa during the nine years of 1980-1988, both the rapid seasonal changes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 Utilizing the material of monthly means of the three primary kinetic energy modes over the whote globe at 500 hPa during the nine years of 1980-1988, both the rapid seasonal changes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ie general circulation in terms of the energy mod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 special attention paid to the unusual year 1983, Two main results are obtained. One, there are remarkable seasonal rapid changes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ccurring ganerally in April and October. The other, among the nine years of 1980-1988, 1983 is the only one with unusual energy modes and remarkably abnormal seasonal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ompanied withAnomalies of Energy during the 1982 On the Seasonal Transition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Global Kinetic Energy at 500 hpa SSTA ENSO
下载PDF
Telecorrelation of the 500 hPa Polar Circulation and El Nino / SO with the Temperature Fields in China
19
作者 施能 罗伯良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By using the monthly data from 1951 through 1984, empirical orthogonal expansion is performed for the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north of 65°N and the canonical fields are clustered by fuzzy classification. It i... By using the monthly data from 1951 through 1984, empirical orthogonal expansion is performed for the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north of 65°N and the canonical fields are clustered by fuzzy classification. It is noted that both the mean monthly polar vortex fields and the large-scale anomaly fields fall into three regimes, with those of the January mean field and th April anomaly field having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e weigthing coefficients of the canonical fields and El Nino / SO is examined, showing significant anomalies in the large-scale polar anomaly fields during April and October of the year when El Nino occurs. These polar circulation anomalies have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the temperature fields in China during April and October. Thus, we may conclude that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a relatively cool April and a warm October in China during the El Nino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 with the Temperature Fields in China Telecorrelation of the 500 hpa Polar Circulation and El Nino El
下载PDF
On the Couplings between Chebyshev Coefficients as Derived from the Monthly Mean Geopotential Fields at 500 hPa over East Asia and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20
作者 陈万隆 Chu Pao-Sh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3期347-353,共7页
The first six Chebyshev polynomial coefficients (i.e., A00, A01, A10, A11, A02, A20) were derived from monthly mean geopotential height over East Asia for the period 1951-1983.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se coefficients ... The first six Chebyshev polynomial coefficients (i.e., A00, A01, A10, A11, A02, A20) were derived from monthly mean geopotential height over East Asia for the period 1951-1983.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se coefficients reveals relative maxima of power in the frequency bands of 200 months (- 16.7 years), 25 months (th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5-6 months, and 2-3 months. Cross-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ebyshev coefficients and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SOI) were also explored. Coherence spectrum for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circulation index (A01 and A 10) with the SOI was significant near 4 years, the QBO, and 2-3 months. Some physical explanations were offered for the spatial linkages (i.e., tele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O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 On the Couplings between Chebyshev Coefficients as Derived from the Monthly Mean Geopotential Fields at 500 hpa over East Asia and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Asi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