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raveling the Pattern Weaving Technology in Ming Dynasty
1
作者 阙碧芬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6年第5期145-149,共5页
The Ming dynasty (1368 - 1644) inherited the lens-standing culture in China, of course including the textile technology. Besides a large amount of sinsle color damask silk, many pattern woven silk including dragon r... The Ming dynasty (1368 - 1644) inherited the lens-standing culture in China, of course including the textile technology. Besides a large amount of sinsle color damask silk, many pattern woven silk including dragon robes, patterned costumes and luxurious silk textiles are found in complicated and colorful pattern woven brocade called zhuang hua. It was prevailed in Ming dynast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the name chuang hua recorded in rela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se pattern silk and brcrade were produced by the advanced pattern weavin8 technology, which was well developed in Ming dynasty.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of"Tian gong kai wu", Exploitation of the works of nature, there is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raw loom (hua Io ji) which can weave normal patterned textiles. It also indicated that to produce dragon robes needed much more high technique, similar to the hua Io )i but more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A big draw loom is found to weave Nanjing Yen brocade today inherits the technolosy to weave zhuang hua brocade. After sorting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it is found that some records are coincident with the existed materials, both the silk textiles and weaving technology. With these evidences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this dissertatien tries to unravel the pattern weaving technolosy in the Ming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tern weaving draw loom textile history Tian gong kai wu ming dynasty.
下载PDF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2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Beyond Agricola: The Multiple Origins of European Knowledge in Adam Schall von Bell’s Chinese Mining and Metallurgy Handbook Kunyu Gezhi(1640) 被引量:1
3
作者 Alexander JOST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年第1期58-89,共32页
In 2015, a previously unknown manuscript was discovered in the Nanjing Library. It contained a Chinese mining and metallurgy handbook, and was identified as a copy of the Kunyu gezhi 坤輿格致, known as the lost Chines... In 2015, a previously unknown manuscript was discovered in the Nanjing Library. It contained a Chinese mining and metallurgy handbook, and was identified as a copy of the Kunyu gezhi 坤輿格致, known as the lo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Georgius Agricola’s(1494–1555) De re metallica(1556) by Jesuit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 A closer look at the text, however, reveals that, besides parts of Agricola’s book, content by at least four other European authors was included: Vannoccio Biringuccio(1480–1539), Modestinus Fachs(?–before 1595), Lazarus Ercker(1528/30–1594), and José de Acosta(1539/40–1599/1600).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how their books became available in China, why they were selected as sources for the Kunyu gezhi, and how they were eventually used and incorporated. From this,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Schall and his collaborators spared no effort to conduct this ambitious knowledge transfer project, and to present European technology at its best to the emper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SUITS translation De re metallica Kunyu gezhi aGRICOLa adam Schall von Bell history of ming history of metallurgy knowledge transfer ming dynasty
下载PD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7,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1 被引量:1
4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7年第1期159-170,共12页
关键词 Volume 7 the ming dynast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Part 1
原文传递
医社、药市、信仰: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
5
作者 冯玉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 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繁盛、文社汇聚之地。尤其特别之处,吴山为城中之山。山上庙宇林立,山顶平升处有药王庙矗立,既是药商同业祭祀聚会之处,又是民众祈拜安康之所。山间有侣山堂,是张志聪、高世栻等行医讲学处,亦为后人所言钱塘医派的主要活动地。吴山之侧还有名医汇集。在山下及坊街上,诸多知名药堂、药铺开设于此。时间序列上的累积,街区空间上的汇集,体现了医、病、药之间紧密的市场和社会关联,构建起以吴山为中心的医疗社会。这一医疗社会既呈现了以医者、药商为主体的医疗行业之链,也是杭州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植并嵌合于杭州的历史进程及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它既为在地民众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也维系着医疗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的构成及其功能表明,“医疗社会”不只具有学科及认知意义,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也是具化可见的历史实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杭州吴山 信仰 药市 医社 区域社会史
下载PDF
论明代女教书籍出版的社会秩序建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关思雨 李明杰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明代女教书籍出版数量居历朝之冠,出版主体的身份明显趋于多样化,女性编撰者有皇后、太后、贵妃与民妇,男性编撰者有文官、藩王与士大夫,官、私、坊皆有刊刻。本文借鉴身份认同理论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明代出版女教书籍陡... 明代女教书籍出版数量居历朝之冠,出版主体的身份明显趋于多样化,女性编撰者有皇后、太后、贵妃与民妇,男性编撰者有文官、藩王与士大夫,官、私、坊皆有刊刻。本文借鉴身份认同理论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明代出版女教书籍陡然增多的深层社会原因,探寻明代女教书籍出版对于当时社会秩序的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教书籍 出版史 社会秩序 明代
下载PDF
明清时期福建宗教信仰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考察
7
作者 张沁兰 方宝川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5-118,共14页
明清时期福建宗教信仰文化大规模向东南亚、琉球与日本等国传播,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传播主要是基于福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背景、通过移民在祖籍地所崇祀的神祇“分身”或“分香”方式予以实现,其外传的途径... 明清时期福建宗教信仰文化大规模向东南亚、琉球与日本等国传播,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传播主要是基于福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背景、通过移民在祖籍地所崇祀的神祇“分身”或“分香”方式予以实现,其外传的途径与福建海外移民的迁徙路线大体一致。福建沿海各地的主要民间神祇伴随移民传往海外后,逐步形成了一个个海外福建宗教信仰文化圈,呈现出祖籍地神祇信仰、血缘祖先崇拜、实用功利性、多元融合性等特点。海外福建移民在寓居地积极创建各种祖籍地的庙宇,参与各种族亲宗教信仰等活动,在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维护华侨社会团结、保障华侨基本权益、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史 福建 宗教信仰 移民 海外传播
下载PDF
“仅为举业而作?”:明代科举化经学价值的再认识
8
作者 张昊阳 文廷海 《考试研究》 2024年第6期94-99,共6页
自清代以来,学者大多对明代科举化经学持否定态度,将其与传统经学对立起来。明代科举化经学作为明代制度与社会文化交织影响下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原因与价值。通过对明代科举制度、社会风气、士人心态等方面的考察,重新审视明代科举化经... 自清代以来,学者大多对明代科举化经学持否定态度,将其与传统经学对立起来。明代科举化经学作为明代制度与社会文化交织影响下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原因与价值。通过对明代科举制度、社会风气、士人心态等方面的考察,重新审视明代科举化经学的特点与价值,其虽然偏离传统经学的研究路径,但也承担了明代社会一定程度上所必要的功用属性,对于明代经学的传播与普及具有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经学 科举化经学 学术史 经学史
下载PDF
清代官修《明史》对丘濬的书写——以汤斌《拟明史稿》为中心
9
作者 苏循波 陶继双 《南海学刊》 2024年第4期95-103,共9页
《拟明史稿》中的《丘濬传》是清朝康熙时期官修《明史》的初期史稿,由理学家汤斌撰写。汤斌对丘濬的书写,主要集中于“文章”“道德”两个方面。其中在“文章”方面,他肯定了丘濬学识“博综”,同时也暗示其理学造诣“精微”不足;在“... 《拟明史稿》中的《丘濬传》是清朝康熙时期官修《明史》的初期史稿,由理学家汤斌撰写。汤斌对丘濬的书写,主要集中于“文章”“道德”两个方面。其中在“文章”方面,他肯定了丘濬学识“博综”,同时也暗示其理学造诣“精微”不足;在“道德”方面,他肯定了丘濬的廉介和淡泊名利,却刻意突出丘濬性格之偏隘,甚至将弘治时期的一些政治纷争内化为其性格特征。《丘濬传》的这种书写模式不仅影响了其后的416卷本《明史》、王鸿绪《明史稿》对丘濬的评价,也被殿本《明史》所继承,形成了清朝官方对丘濬的基本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濬 清代 《明史》 汤斌 《拟明史稿》
下载PDF
“景泰十才子”群体考辩——兼论钱谦益的明诗史建构
10
作者 宋子乔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在过往文学史论中,大多认为“景泰十才子”是活跃于景泰年间的文人群体。结合各类史料文献与诗文别集,考察发现“景泰十才子”早在永乐、宣德年间就已登上文坛。这个文学群体的名称在不同阶段曾发生演进,分别有“十才子”“金陵十才子... 在过往文学史论中,大多认为“景泰十才子”是活跃于景泰年间的文人群体。结合各类史料文献与诗文别集,考察发现“景泰十才子”早在永乐、宣德年间就已登上文坛。这个文学群体的名称在不同阶段曾发生演进,分别有“十才子”“金陵十才子”“吴下十才子”“宣德十才子”等多个称号。“景泰十才子”的群体称号与具体成员经由钱谦益《列朝诗集》的提炼才逐步形成,随着《明史》《四库全书总目》的编写而盖棺定论。钱谦益推许这个文学群体,除了因为他在明诗史建构时的流派与门户意识,还与其欲使先人不朽的私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泰十才子 金陵十才子 钱谦益 《列朝诗集》 明诗史
下载PDF
明代词论之“主情与近俗”论略
11
作者 彭志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1期68-81,共14页
“主情与近俗”是明代词论中一对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两宋金元的词论中,多有关涉词之主情、雅俗的阐述,这些为明代词论同类话题的诠解提供了思考基础。明前期,叶蕃、陈敏政、梁桥等人推崇词之教化主理,而强调词之主情是明代中后期词... “主情与近俗”是明代词论中一对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两宋金元的词论中,多有关涉词之主情、雅俗的阐述,这些为明代词论同类话题的诠解提供了思考基础。明前期,叶蕃、陈敏政、梁桥等人推崇词之教化主理,而强调词之主情是明代中后期词论的重要话题,对其发展有所贡献的主要有张綖、周逊、王世贞、沈际飞、陈子龙等人。就明代词论中雅俗观的嬗递情形来看,前期词学批评以雅正刚健为主流,中期众多词论者倡导近俗观念,而后期论述又复归至雅正之途。明代词论关涉主情与近俗的阐述,对清人的启发意义颇大。对明代词论之“主情与近俗”展开细读剖析,可还原千年词学史的重要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词论 主情 近俗 词学史
下载PDF
晚明黄冈士人官抚辰文学述论
12
作者 潘志刚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3,共7页
晚明黄冈士人官抚辰的人生履历丰富,著作繁多,涉及知识面广泛。他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诗文词曲类作品,还有兵书、书法等著作,显示出他独特的文学创作景观。官抚辰诗歌雄杰之气与禅韵之风并存,其词作展示了乱世的别情与柔情,体现出词家本... 晚明黄冈士人官抚辰的人生履历丰富,著作繁多,涉及知识面广泛。他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诗文词曲类作品,还有兵书、书法等著作,显示出他独特的文学创作景观。官抚辰诗歌雄杰之气与禅韵之风并存,其词作展示了乱世的别情与柔情,体现出词家本色特征。官抚辰是儒家思想践行者,其散文以书、议、序类最为亮眼,创作主体意识强烈,塑造了晚明一位坚硬不屈、具有担当的士人形象。官抚辰无疑是明清之际湖北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黄冈 文学景观 官抚辰 湖北文学史
下载PDF
冯梦祯孝道思想研究
13
作者 山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6期59-63,共5页
为进一步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拓展冯梦祯个案研究新思路,该文通过整理、点校冯梦祯《快雪堂集》,以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对其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论述。冯梦祯作为晚明万历时期江浙地区重要的士人,受所处时代及人生经历的影响,其对孝道... 为进一步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拓展冯梦祯个案研究新思路,该文通过整理、点校冯梦祯《快雪堂集》,以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对其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论述。冯梦祯作为晚明万历时期江浙地区重要的士人,受所处时代及人生经历的影响,其对孝道的理解具有多重性。首先冯梦祯认可实现孝道的最根本途径是实现自身成就、立身行道方可扬名显亲的传统儒学观念,但在生活实践中,他并不强求自己子孙在仕途上的发展,反之更重视他们对长辈身体力行的陪伴和照顾。同时,能继承先人遗业,扬其遗风,妥善依礼地操持先人的身后事,在冯梦祯看来也是履行孝道的重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祯 《快雪堂集》 孝道 儒学 思想史 晚明
下载PDF
从“民族叙事”角度看“台独史观”论述之演变——以明郑中国台湾史相关建构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思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97,共15页
“台独史观”在“民族叙事”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围绕着“压迫与抗争”这一主题,将中国台湾历史歪曲为所谓“中国人”对“中国台湾人”的“民族压迫史”。而在“台独史观”对明郑中国台湾史的论述中,该主题则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弱化再到... “台独史观”在“民族叙事”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围绕着“压迫与抗争”这一主题,将中国台湾历史歪曲为所谓“中国人”对“中国台湾人”的“民族压迫史”。而在“台独史观”对明郑中国台湾史的论述中,该主题则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弱化再到强化的过程。从早期将郑成功和明郑政权污蔑为与荷兰、日本一样的“外来殖民政权”,到民进党初次执政时期转而鼓吹明郑政权在中国台湾“独立建国”的“东宁建国论”,再到如今大肆攻击郑成功和汉族移民“压迫屠杀中国台湾‘原住民’”的“原民史观”——这种转变,揭示了“台独史观”的“民族叙事”本质,就是“反中国化”和“反中华民族化”,只是迫于中国台湾人民的强烈中国认同,才一度对其进行弱化。如今,随着“台独”势力的得势和“台独”思想在中国台湾民众中的传播,“台独史观”也逐步撕去其伪装,开始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迈进。我们必须对“台独史观”的这一动向保持高度警惕,并与其进行坚决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独史观 “民族叙事” 郑成功 明郑
下载PDF
河北省翻译发展史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媛媛 张旸 顾锡涛 《邢台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7-91,96,共6页
河北省翻译史是学术发展史也是社会文化交流史,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年代顺序,系统梳理了从东晋时期到建国后河北省翻译人物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揭示了各时期翻译活动和特... 河北省翻译史是学术发展史也是社会文化交流史,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年代顺序,系统梳理了从东晋时期到建国后河北省翻译人物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揭示了各时期翻译活动和特点,总结了河北省翻译工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河北省翻译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翻译发展史的研究,以史为鉴,才能探索翻译过程中的普遍规律,推动翻译理论的创新和翻译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翻译史 东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下载PDF
理论框架、形象建构与研究方法:中外明清女性自杀研究的比较阐释
16
作者 李松 田佳璐 《云梦学刊》 2023年第5期51-61,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成为国外中国史研究中成果突出、思想活跃的领域,明清女性自杀问题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学者更多继承了传统史学根基和学术范式,侧重对明清女性自杀现象的梳理统计与实证分析;海外学者深受后现代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成为国外中国史研究中成果突出、思想活跃的领域,明清女性自杀问题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学者更多继承了传统史学根基和学术范式,侧重对明清女性自杀现象的梳理统计与实证分析;海外学者深受后现代主义及女性主义的影响,致力于从性别视角对历史语境作出新的诠释,建构了更具主体性和抗争意志的女性形象。围绕明清女性自杀问题,中外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各有特色、互相激发的对话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妇女史 性别研究 自杀研究 比较阐释
下载PDF
明清史家建构柳华按闽史事的取向及其动因
17
作者 刘劲松 张泽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6-92,共7页
明正统年间浙闽赣边界地区“矿盗”问题严重,地方政府治理疲软。柳华巡按福建后,塞矿坑、设隘门、编保甲、抚流民,有效地治理了“矿盗”问题。在他离任后,地方官员与宦官集团科敛无度,最终酿成邓茂七之乱,事后又推卸责任于柳华,导致柳... 明正统年间浙闽赣边界地区“矿盗”问题严重,地方政府治理疲软。柳华巡按福建后,塞矿坑、设隘门、编保甲、抚流民,有效地治理了“矿盗”问题。在他离任后,地方官员与宦官集团科敛无度,最终酿成邓茂七之乱,事后又推卸责任于柳华,导致柳华含冤被杀。不同史籍由于各自相异的史源及撰述目的,形成了对柳华按闽史事不同的叙事。其中,《嘉靖延平府志》的历史书写带有强烈的史家主体性,其历史叙事的取舍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史实差距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柳华按闽 嘉靖延平府志 历史书写
下载PDF
金蛇王权与中国想象:在多重历史维度中重塑晚明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9-121,共13页
5个世纪以来,《中华大帝国史》一直在国际学术界有着重要的文化影响。其作者门多萨在16世纪的西班牙语语境下,把大明皇帝独享的权力符号——“龙图腾”误读与误译为了一种用金线绣成的蛇纹饰,以此引发了汉语学界关于“以蛇译龙”问题的... 5个世纪以来,《中华大帝国史》一直在国际学术界有着重要的文化影响。其作者门多萨在16世纪的西班牙语语境下,把大明皇帝独享的权力符号——“龙图腾”误读与误译为了一种用金线绣成的蛇纹饰,以此引发了汉语学界关于“以蛇译龙”问题的讨论,笔者把这种“他者”塑造的权力符号简称为“金蛇王权”。多年来汉语学界也关注到了此问题,但并未对此概念的文化表征意义及其在欧洲语境下被他者看视的合法化过程进行解读。这组问题触及如何解读域外中国形象的问题,然而,现下学人的研究普遍忽视了通过文献细读来认知中国形象与作者书写立场之间的内在逻辑统一性。因此,本文基于对16世纪西班牙语文献的释读,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金蛇王权”是以他者视域经由文化调适建构而成的一种异质文化符号,隐喻中国形象在16世纪欧洲的正面出场,而这种改写则与贯穿整部读本的同一化书写立场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蛇王权 晚明 中华大帝国史 中国想象 文化调适
下载PDF
理鬯和生卒年及家世生平考
19
作者 杨颜珲 吕斌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30-139,共10页
理鬯和,字卿云,号寒石,开封西华人(今属河南周口),明清之际以气节文章著称。由于史籍记载的匮乏和疏失,后世在考证其人时众说纷纭。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与考辨可知,理鬯和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四日,... 理鬯和,字卿云,号寒石,开封西华人(今属河南周口),明清之际以气节文章著称。由于史籍记载的匮乏和疏失,后世在考证其人时众说纷纭。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与考辨可知,理鬯和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四日,享年51岁。其姓氏以复姓之说更可信据。明末的动荡与战乱导致理氏常年羁旅,其生平可以概括为中举之前为谋求生计外出教书与中举之后为求生存避难漂泊等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史 理鬯和 复姓 韩程愈 虔州
下载PDF
当行本色与兼陈正变:明代词论基本范畴蠡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志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74-84,共11页
“本色”与“正变”作为中国古代词论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在两宋金元之时已有不少论述,是明代词论中同类命题有关思想表达的来源。以本色论词是明代词论之中的重要话题,相应阐论或从体性角度切入,或从风格角度切入,或极力维护、凸显词之... “本色”与“正变”作为中国古代词论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在两宋金元之时已有不少论述,是明代词论中同类命题有关思想表达的来源。以本色论词是明代词论之中的重要话题,相应阐论或从体性角度切入,或从风格角度切入,或极力维护、凸显词之本色观,或勉力消解、修正词之本色论。明人对词之正变亦多有关注,张綖等持论词应以婉约为正宗,王世贞等人倡导崇正抑变观,卓人月等人不以正变作为判断词之优劣的标准。本色、正变之间亦有关联,其演化的大宗是由对词之本色的诠解渐渐生发出以婉约为正、以豪放为变的正变之论。明人对本色及正变的阐发,深刻影响了清代词论对相关话题的论述,并为清人最终廓清相关议题提供镜鉴,这即是明代词论之本色及正变观在千年词学史中的应有位置与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词论 本色 正变 词学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