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ree Leav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Atmospher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Linfen City,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YIN Gang HU Shouyun +2 位作者 CAO Liwan Wolfgang ROESLER Erwin APPEL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59-72,共14页
Fifty-one tree leaves were sampled in the industrial area,residential area,and Fenhe River ecological zone,for the purpose of a magnetic study 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Linfen City,Shanxi Province,China.Measurements... Fifty-one tree leaves were sampled in the industrial area,residential area,and Fenhe River ecological zone,for the purpose of a magnetic study 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Linfen City,Shanxi Province,China.Measurements of mass-specific magnetic susceptibility(χ) show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range(from 11.6 × 10-8 m3/kg to 129.7 × 10-8 m3/kg).Overall valu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decline in the following sequence:industrial area > residential area > Fenhe River ecological zone.The relatively elevated concentration-related magnetic parameters(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anhystere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ppear in the industrial area,with their highest values in the vicinity of Linfen Steel Mill.Magnetic particles are dominated by multidomain,magnetite-like minerals.Magnetic particle concentration and grain size both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industrial area,indicating the industrial area,especially Linfen Steel Mill,is the main source of atmospheric particle pollution.Residential area and Fenhe River ecological zone are also affected by industrial emission to a certain extent.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magnetic measurements of tree leaves are practicable for monitoring and determination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Linfen 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leaves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infen City China
下载PDF
Coupling outdoor air quality with thermal comfort in the presence of street trees:a pilot investigation in Shenyang,Northeast China
2
作者 Chunping Miao Pingping Li +3 位作者 Yanqing Huang Yuxuan Sun Wei Chen Shuai Y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831-839,共9页
Together,the heat island eff ect and air pollution pose a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urban settings.Nature-based solutions such as planting trees are a mitig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outdoor temperatures... Together,the heat island eff ect and air pollution pose a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urban settings.Nature-based solutions such as planting trees are a mitig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outdoor temperatures(thermal comfort)and enhance air quality in urban areas.In this study,outdoor thermal comfort,and particulate matter lev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reeless and treed areas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street trees improve thermal comfort and air quality.Street trees decreased the 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 from 46.3 to 44.2℃in summer but increased it from 36.4 to 37.5℃in autumn.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contributed more in summer while wind speed contributed more in autumn.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 in summer but not in autumn.The presence of trees de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fi 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hot summer conditions but increased in hot autumn conditions.The presence of trees increased coarse particulate matter in very hot summer conditions in summer and in hot autumn conditions.Overall,the layout of trees in urban street canyons should consider the trade-off between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and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ion Particulate matter(PM) 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PET) Built environment Urban design
下载PDF
Investigating the Air Quality Parameters in Louisiana’s Industrial Corridor: A Baton Rouge Case Study
3
作者 Oluwafemi Awolesi Peter G. Oni +5 位作者 Oluwatoyin K. Adekoya Seyi B. Adekoya Oluwafeyikemi D. Ogunmusi Fatemeh Ghafari Abosede Oje Odunayo Lawal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7期139-164,共26页
In a local contex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tails utilizing the current resources—material and immaterial, measurable and immeasurable, popular and unpopular—of the community in a manner that avoids overexploitati... In a local contex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tails utilizing the current resources—material and immaterial, measurable and immeasurable, popular and unpopular—of the community in a manner that avoids overexploitation and ensures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This approach prioritizes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local citizens, placing communal productivity above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This research aims to assess air quality surrounding 28 chemical industry sites in Baton Rouge, Louisiana,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impacts of industrial pollutants, 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Air quality pollutants, including PM2.5, PM10, O3, NO2, CO, and SO2, were monitored for 75 days during the Summer, using the BreezoMeter app. Python, Mapize, and QGIS software technologies were utilized for data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Findings indicate a reduction in NO2 and CO levels, compared to existing literature. However, the persistent challenge of particulate matter suggests areas for furthe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fforts. Additionally, the research suggests a significant disparity in air pollution exposure, probably affecting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Although the nature of the study might not fully capture annual pollution trends,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chemical industry to adopt efficient production methods and for policymakers to enhance air quality standards and enforcement, particularly in pollution-sensitive areas. The disproportionate impact of air pollution on vulnerable communities calls for a more inclusive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ensuring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clean air benefits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pollution management dec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Quality Monitoring Chemical Industry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Health Implications Particulate matter Case Study
下载PDF
生物质颗粒燃料取暖的环境健康效益及经济成本分析
4
作者 魏代晓 门亚泰 +3 位作者 李尧捷 徐铭忆 蔡文秀 沈国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4,共8页
清洁取暖是解决区域空气污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实施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政策,发挥生物质资源碳中性优势,在适宜的地区开展生物质清洁取暖有望取得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但目前... 清洁取暖是解决区域空气污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实施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政策,发挥生物质资源碳中性优势,在适宜的地区开展生物质清洁取暖有望取得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但目前缺乏相关实证研究。针对生物质清洁取暖,开展了实地监测与问卷调查,量化评估了其环境健康效益和经济可行性。研究表明,研究地区农村进行生物质颗粒取暖改造后,取暖能源的利用效率显著上升,冬季室内温度更适宜,而室内PM_(2.5)污染水平中位数为74μg∙m^(−3),相较未改造下降了25%,而由于室内排放的细颗粒物减少,环境污染物浓度也有所降低。尽管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单位质量热值普遍小于散煤,燃料使用量相较改造前有所上升,但由于生物质颗粒燃料PM_(2.5)的排放因子显著低于散煤,且炉灶改造后燃料利用率上升,改造后取暖燃烧过程中直接排放的PM_(2.5)相较改造前降低了54%。除PM_(2.5)外,二氧化碳与其他污染物排放也下降了3%-37%。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取暖改造后,平均每年每户家庭取暖活动可减少约3 kg的初级PM_(2.5)排放与37 kg的CO_(2)排放,有效支持了清洁取暖政策与减污降碳战略。根据经济可行性分析,改造后农户取暖成本并未增加,相较“煤改电”或“煤改气”路径,研究地区进行生物质颗粒取暖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对政府与农村居民的负担较低。综上,根据实地资源禀赋推广生物质清洁取暖可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和气候效益,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清洁取暖 细颗粒物 污染物排放 环境效益 经济可行性
下载PDF
污泥基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5
作者 黎媛萍 邹斌 +6 位作者 贾舜尧 陈鹏宇 朱晨阳 刘政伟 周天运 赵一 朱梨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8-73,共6页
随着我国水处理厂普及率逐渐上升,剩余污泥产量增长迅速,且因其危害性高、难处理的特点,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备受关注。污泥基生物炭是以污泥为原料通过热解方式制得的固体产物,因其良好的吸附和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介质中各类污染物... 随着我国水处理厂普及率逐渐上升,剩余污泥产量增长迅速,且因其危害性高、难处理的特点,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备受关注。污泥基生物炭是以污泥为原料通过热解方式制得的固体产物,因其良好的吸附和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介质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本文对污泥基生物炭的制备方法、热解温度对其理化性能的影响及其改性处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催化机理研究、回收再利用和应用于土壤污染治理的前景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基生物炭 有机物 重金属 改性 环境污染治理
下载PDF
基于多粒子群协同的环境污染传感监测点布置优化研究
6
作者 李华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当前环境污染传感监测点布置受到多个约束条件的限制,导致监测质量下降,因此研究基于多粒子群协同的环境污染传感监测点布置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确定区域污染物浓度。其次确定环境污染传感监测点布置优... 当前环境污染传感监测点布置受到多个约束条件的限制,导致监测质量下降,因此研究基于多粒子群协同的环境污染传感监测点布置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确定区域污染物浓度。其次确定环境污染传感监测点布置优化目标函数,并设置建设成本、区域地形、人口布局和空间覆盖效率等约束条件。最后采用多粒子群协同优化算法求解目标函数,实现环境污染传感监测点的优化布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准确地监测区域内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监测点布置结果较为合理,实际应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粒子群协同 环境污染 传感监测点 布置优化 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模型
下载PDF
汽车尾气排放PM_(2.5)/PM_(10)化学成分分析
7
作者 王勇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01-103,共3页
全球范围内,雾霾的形成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环境研究的重点。其中,交通尾气排放的微小颗粒物(例如PM_(2.5)和PM_(10))是关键的研究领域。针对这一问题,实验选择了南京市作为案例研究地点,在一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中,对汽车尾气... 全球范围内,雾霾的形成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环境研究的重点。其中,交通尾气排放的微小颗粒物(例如PM_(2.5)和PM_(10))是关键的研究领域。针对这一问题,实验选择了南京市作为案例研究地点,在一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中,对汽车尾气排放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展开分析。结果发现,汽油车排放的颗粒物中碳组分较少,且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的比值远高于柴油车。在水溶性离子方面,所有车型排放的颗粒物中,钠离子、硝酸根和硫酸根的含量占主导,这些差异主要与高温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NO_(x))的排放和尾气中硫酸盐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在金属元素含量方面,还可以观察到汽油车的排放物中金属含量普遍高于柴油车,这一现象可能与车辆的质量相关。综上所述,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无疑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减少二次有机碳、降低金属部件的使用为策略,从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尾气 化学成分 大气颗粒物 环境污染
下载PDF
破产管理人涉环境污染事项处置职责之法教义学证成——兼评“杭州某球拍公司破产清算案”
8
作者 胡守鑫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杭州某球拍公司破产清算案”中,法院将管理人的处置行为认定为“管理人全面履行涉环境污染事项处置职责,并将履职费用定性为破产费用”的裁判观点缺乏证成理由。经法教义学检验后可知,管理人处置危废物行为无法... 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杭州某球拍公司破产清算案”中,法院将管理人的处置行为认定为“管理人全面履行涉环境污染事项处置职责,并将履职费用定性为破产费用”的裁判观点缺乏证成理由。经法教义学检验后可知,管理人处置危废物行为无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十五条第六项建立涵摄关系。但处置行为属于管理人全面履行涉环境污染事项处置职责,而处置职责可以与《企业破产法》第二十五条第九项建立涵摄关系。在法教义学构造论上,管理人涉环境污染事项处置职责应是一种补充责任,而法院、债权人等主体可以要求管理人履行该职责。另外,法院将履职费用认定为破产费用的结论正确,但法律依据应为《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一条第三项之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人全面履行涉环境污染处置职责 危废物处置行为 破产费用 法教义学
下载PDF
大气污染问题分析及治理策略
9
作者 李蓓蓓 盛周君 孙文潭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10期99-101,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及大气颗粒物的问题。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及大气颗粒物的问题。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以及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等。这些策略旨在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大气污染 大气颗粒物 治理策略
下载PD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of Animal Manure:A Review 被引量:11
10
作者 Zhongqi HE Paulo H.PAGLIARI Heidi M.WALDRIP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779-816,共38页
Animal manure consists of predominantly urine and feces, but also may contain bedding materials, dropped feed, scurf, and other farming wastes. Manure is typically applied to soils as fertilizer for agricultural produ... Animal manure consists of predominantly urine and feces, but also may contain bedding materials, dropped feed, scurf, and other farming wastes. Manure is typically applied to soils as fertilizer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estimated amount of manure produced in 12 major livestock-producing countries is 9 × 10^9 Mg of manure annually. Manure is rich in plant nutrients. However, manure is also considered as an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when it is over-applied to cropland or following runoff into surface water. Manure can also influence global climate change via emissions of methane (CH4) and nitrous oxide (N2O). Thus, increased and updated knowledge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of animal manure is needed to shed light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imal manure utilization and minimization of its advers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he advances in basic and applied studies of manure major components, organic matter,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primarily related to US livestock production a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Detailed focus was placed on three notable challenges for future manure research: 1) soil application of animal manure, 2) manure phytate phosphorus, and 3) manure nitrogen availability. This review may contribute to the global effort in sustain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sound agriculture by stimulating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in animal manure research, and promoting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sight derived from manure research into improved manure management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FERTILIZER nitrogen availability organic matter PHOSPHORUS PHYTaTE plant nutrients
原文传递
天然有机质及其在地表环境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141
11
作者 吴丰昌 王立英 +6 位作者 黎文 张润宇 傅平青 廖海清 白英臣 郭建阳 王静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共12页
天然有机质是地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重要化学组分,分布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表明:它在地表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生态系统的各个重要环节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因此,... 天然有机质是地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重要化学组分,分布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表明:它在地表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生态系统的各个重要环节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因此,天然有机质不仅是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环境污染的评价、预测和治理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是目前环境质量、毒理学、环境立法和管理研究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主要以陆地地表淡水湖泊与河流水环境为例,对天然有机质的来源、化学结构、循环特征,与养分循环的耦合关系,对有毒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和毒性影响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针对我国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等重要环境问题,阐述当前应该采取的研究思路和存在的主要科学内容,并对现代有机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质 生物地球化学 环境污染 环境地球化学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6
12
作者 凌婉婷 徐建民 +1 位作者 高彦征 汪海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26-330,共5页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 (DOM)是生物活性和物理化学反应活性都很活跃的有机组分 ,主要通过疏水吸附、分配、氢键、电荷转移、共价键、范德华力等多种作用与有机污染物结合 ,提高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溶解度 ,改变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解...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 (DOM)是生物活性和物理化学反应活性都很活跃的有机组分 ,主要通过疏水吸附、分配、氢键、电荷转移、共价键、范德华力等多种作用与有机污染物结合 ,提高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溶解度 ,改变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解吸、迁移 转化等环境行为 .DOM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解吸、迁移 转化过程的影响有双重性 :一方面 ,DOM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表面的共吸附可增加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容量 ,促进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持 ;另一方面 ,DOM对有机污染物的增溶作用 ,有利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解吸 ,提高移动性 .作为光敏剂 ,DOM能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光解反应速率 .在一定条件下 ,DOM也可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水解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土壤 有机污染物 环境行为
下载PDF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13
13
作者 朱广伟 陈英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2-279,共8页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有毒有机化合物等环境污染物及C、N、P等营养元素的汇和释放源 ,而有机质对这些污染物和营养元素在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近期有关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方...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有毒有机化合物等环境污染物及C、N、P等营养元素的汇和释放源 ,而有机质对这些污染物和营养元素在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近期有关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重点评述了有关沉积物中有机质本身的来源、性质、迁移和矿化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沉积物 地球化学行为 环境效应 重金属 营养元素
下载PDF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的环境特性与行为 被引量:52
14
作者 许中坚 刘广深 刘维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7-433,共7页
本文就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 (DOM)的吸附 解吸特性、迁移 转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DOM对重金属吸附 解吸及生物毒性的影响、DOM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吸附 解吸及生物可降解性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同时 。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溶解性有机质 DOM 环境特性 重金属 生物毒性 农药 污染修复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中水溶性有机质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100
15
作者 黄泽春 陈同斌 雷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9-269,共11页
目前水溶性有机质 (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已逐步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系统地评述了陆地生态系统中 DOM的组成特点及其环境效应。尽管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中 DOM的研究还不完善 ,至今对其性质、组成和分类方法等问题看... 目前水溶性有机质 (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已逐步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系统地评述了陆地生态系统中 DOM的组成特点及其环境效应。尽管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中 DOM的研究还不完善 ,至今对其性质、组成和分类方法等问题看法不一 ,但现有结果已经表明 DOM是一种十分活跃的重要化学组分 ,它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和生物毒性、微生物活动以及土壤形成过程等均有显著的影响。影响 DOM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 :DOM与污染物的络合作用、污染物溶解 /沉淀作用、土壤对 DOM的吸附作用、土壤质地、酸碱缓冲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质 DOM 陆地生态系统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0
16
作者 何忠俊 梁社往 +1 位作者 洪常青 熊俊芬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00-704,共5页
概述了国内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方法———地球化学法、生态环境效应法和有效态毒性临界值法,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对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中一、二级标准制订的原则,污染物种类和... 概述了国内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方法———地球化学法、生态环境效应法和有效态毒性临界值法,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对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中一、二级标准制订的原则,污染物种类和临界值的确定,以及有效态作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指标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建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应考虑地域特点,应增加标准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重金属有效态作为评价指标,应降低标准中铅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临界值
下载PDF
天然有机质对环境污染物的转化过程的介导作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蕾 超峰 +1 位作者 王郑 曹世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44-1249,共6页
天然有机质因自身的结构特点而参与着光化学反应与醌呼吸过程,并通过这两个重要过程对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及矿物元素的物质循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天然有机质对环境污染物转化的影响早已受到关注,然而其中的影响机制尚未明晰。近年来... 天然有机质因自身的结构特点而参与着光化学反应与醌呼吸过程,并通过这两个重要过程对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及矿物元素的物质循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天然有机质对环境污染物转化的影响早已受到关注,然而其中的影响机制尚未明晰。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天然有机质的光化学过程及醌呼吸过程与污染物的转化之间存在着耦合作用,因而对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阐明了天然有机质的光化学过程与醌呼吸过程对环境污染物转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并强调天然有机质在光化学过程中作为"高活性反应微区"以及在醌呼吸过程中作为"电子穿梭体"对环境污染物的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作者提出了天然有机质对环境污染物的转化起着介导的作用,并推测该介导作用是天然有机质影响污染物环境行为及生物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污染物在天然环境中消减与解毒的重要途径。今后应加强对天然有机质介导环境污染物转化的机制的研究,明确该机制在污染物自然消减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同时可基于此机制发展一些如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湿地系统等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质 活性物种 电子穿梭体 有机污染物 环境转化
下载PDF
奶牛集约化生产体系中有机质产污系数的测定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会群 高腾云 +1 位作者 傅彤 李改英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4-867,共4页
通过对集约化奶牛场的育成牛和泌乳牛各季节的粪产生量及粪样的分析测定,计算出两阶段的有机质产污系数,并对各个季节两阶段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集约化奶牛场四季度育成牛有机质产污系数平均为1 966.18 g/(头.d),四季度泌乳... 通过对集约化奶牛场的育成牛和泌乳牛各季节的粪产生量及粪样的分析测定,计算出两阶段的有机质产污系数,并对各个季节两阶段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集约化奶牛场四季度育成牛有机质产污系数平均为1 966.18 g/(头.d),四季度泌乳牛有机质产污系数平均为3 688.74 g/(头.d),泌乳牛有机质产污系数远大于育成牛有机质产污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奶牛场 产污系数 有机质 环境污染
下载PDF
兰州市大气颗粒物生物磁学监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红 王博 +4 位作者 刘慧 马珊 路彩晨 贾佳 夏敦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4-133,共10页
对兰州城区主要交通区、公园和生活区25种阔叶树种和6种针叶树种植物叶片进行环境磁学测试,采用洗脱-抽滤法对叶面滞尘量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功能区植物叶面滞尘对城市污染的磁学响应。结果显示,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0.... 对兰州城区主要交通区、公园和生活区25种阔叶树种和6种针叶树种植物叶片进行环境磁学测试,采用洗脱-抽滤法对叶面滞尘量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功能区植物叶面滞尘对城市污染的磁学响应。结果显示,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0.5 m、1.5 m、2.5 m阔叶树种和1.5 m针叶树种植物叶片平均滞尘量分别在3.07 g/m^2、1.70 g/m^2、1.22 g/m^2和18.88 kg/m^3,叶表颗粒物磁性特征SIRM_(dust)分别为199.56×10^(-6)A、107.08×10^(-6)A、70.66×10^(-6)A和133.88×10^(-2)A/m。滞尘量和磁性参数结果表明,植物叶片表面滞尘量和磁性矿物含量均随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值在交通区明显高于公园和生活区,且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叶片内部颗粒物质贡献了叶片磁性特征的18%~44%;SIRMdust可作为有效指示植物叶表颗粒物污染程度的磁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颗粒物污染 植物叶片 兰州
下载PDF
城市污水管网污染物沉积与冲刷释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金鹏康 卞晓峥 +2 位作者 焦丁 王斌 石山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257,共5页
为明确城市污水管网中污染物沉积、冲刷释放及微生物降解作用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以管网中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有沉积与无沉积的模拟管道,在首次冲刷的理论基础上得到管道污染物沉积释放计算模型,进而研究了不同流量下有机污染... 为明确城市污水管网中污染物沉积、冲刷释放及微生物降解作用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以管网中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有沉积与无沉积的模拟管道,在首次冲刷的理论基础上得到管道污染物沉积释放计算模型,进而研究了不同流量下有机污染物的沉积与冲刷释放规律,并对不同流量下进出水的粒径分布及颗粒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管道6 h水力循环条件下,当流速为0.32 m/s时,污水中有机物变化以沉积贡献为主;当流速增加为管网最小设计流速0.6 m/s时,污染物沉积现象得到显著改善,冲刷释放效应增强;当流速进一步增加为0.9 m/s时,冲刷释放成为主要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城市污水管网 有机物 污染物沉积 冲刷释放 生物降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