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Organic Amendment on the Growth of Artemisia annua in the North of Côte d’Ivoire
1
作者 Sarah Konaré Konan Alphonse Alui +1 位作者 Souleymane Silué André Soro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3年第11期457-473,共17页
Malaria causes many deaths around the world, particularly in Africa, which ultimately affects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frican countries. The resistanc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to quinine-based drugs led to ... Malaria causes many deaths around the world, particularly in Africa, which ultimately affects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frican countries. The resistanc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to quinine-based drugs led to new studies showing the efficiency of new artemisin-based drugs. The molecule artemisin is extracted from Artemisia annua a plant from China that has been used for decad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of sweet wormwood (Artemisia annua) using organic fertilizers in the north of Cote d’Ivoire. To do so, a morpho-ped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udy site was firstly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soil type and their fertility level. The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system including two factors (the quantity of compost and the plant density) was implemented to test the effect of organic amendment and plant arrangement on the growth of Artemisia annua. Six treatments were set up: a control plot (no compost) where the plants are arranged in square (T0D1) and the plants are arranged in staggered (T0D2). Then, a treatment with compost addition of 25 t/ha where the plants are arranged in square (T1D1) and in staggered (T1D2). A treatment with compost addition of 50 t/ha where plants are arranged in square (T2D1) and in staggered (T2D2).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s hosting our experimentation are Arenithic Plinthic Ferrasols with a very low level of fertility, prone to leaching and erosion. T1D2 and T2D2 treatments obtained the highest yields of 2.82 t/ha and 3.91 t/ha, respectively.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 high dose of organic amendment combined with a staggered plant arrangement strongly improves the biomass production of sweet wormwood. This is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showing that the addition of organic matter can restore the level of soil fertility by increasing soil porosity and the activity of micro and macroorg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annua cOMPOST Soil Fertility Korhogo côte d’Ivoire
下载PDF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Artemisia leucophylla(Turcz. ex Bess.) C.B.Clarke
2
作者 Zhicheng CHEN Xianwei HE +4 位作者 Weijia WANG Guidong DAI Niangang PANG Yingying PEI Hongmei BI 《Medicinal Plant》 CAS 2018年第6期51-53,共3页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rtemisia leucophylla(Turcz.ex Bess.) C.B.Clarke extract are volatile oils,flavonoids,lignans,terpenoids,etc.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leucophylla has bactericidal,anti-inflammatory,anti-oxidant...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rtemisia leucophylla(Turcz.ex Bess.) C.B.Clarke extract are volatile oils,flavonoids,lignans,terpenoids,etc.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leucophylla has bactericidal,anti-inflammatory,anti-oxidant,anti-ultraviolet functions,and it has large development spa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in many fields.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growth resource distribution,active component extraction method,composition and efficacy of A.leucophylla,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daily necessiti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depth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leucophyl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leucophylla(Turcz.ex Bess.)c.B.clarke EXTRAcT DAILY necessities Application PROSPEcTS
下载PDF
茵陈蒿中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的确认及含量测定
3
作者 黄志永 周荣荣 +1 位作者 王璐瑶 窦志华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7期72-77,共6页
目的 确认我国内地产茵陈蒿中存在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并建立测定其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鉴定,色谱柱为Symmetry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 目的 确认我国内地产茵陈蒿中存在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并建立测定其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鉴定,色谱柱为Symmetry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0~400 nm;采用超快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FLC-Triple-Q-TOF-MS/MS)法鉴别,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PeakView 1.6软件提取总离子流图;采用对照品比对,比较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紫外吸收光谱及总离子流图中相同保留时间分子离子峰的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鉴定茵陈蒿中的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同时,采用HPLC法,于270 nm波长处测定35批茵陈蒿样品中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的含量。结果 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相同保留时间色谱峰的紫外吸收光谱基本相同,总离子流图中相同保留时间分子离子峰的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基本一致。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质量浓度在0.082 3~16.64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n=8);定量限和检测限分别为36.67 ng/mL和20 ng/mL;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4.10%(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37%,RSD为1.40%(n=6)。35批茵陈蒿样品中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含量在0.037~0.339 mg/g之间,其中产地为河南的平均含量最高(0.144 mg/g)。结论 确认了我国内地产茵陈蒿中存在黄酮二糖碳苷类成分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所建立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茵陈蒿中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 超快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 黄酮碳苷 芹菜素6 8-二-c-β-D-葡萄糖苷 含量测定
下载PDF
椒蒿对自身免疫性睾丸炎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仵燕 斯依提尼沙汗.吾满尔 +2 位作者 吴小川 骆靖华 玛衣拉.阿不拉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4-247,269,共5页
目的研究椒蒿挥发油对自身免疫性睾丸炎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橄榄油组、椒蒿组),采用睾丸内注射冰醋酸的方法造模,各组都在手术前3天开始灌胃,手术后继续灌胃,共... 目的研究椒蒿挥发油对自身免疫性睾丸炎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橄榄油组、椒蒿组),采用睾丸内注射冰醋酸的方法造模,各组都在手术前3天开始灌胃,手术后继续灌胃,共连续灌胃24d(盐水组只灌胃,不手术)。分别于术后3周、9周取外周血,通过流式细胞仪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术后3周,模型组、橄榄油组、椒蒿组小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此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周模型组与橄榄油组小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椒蒿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椒蒿能使自身免疫性睾丸炎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提高,后者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蒿 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BALB/c小鼠
下载PDF
Surface pollen in the east of Qaidam Basin 被引量:2
5
作者 CHEN Hui ZHAO Dongsheng +4 位作者 LU Xinmiao LI Yuecong XU Qinghai LI Shuangcheng OUYANG Hu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439-446,共8页
Pollen analysis of 23 surface samples in the east of Qaidam Basin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assemblag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 pollen assemblages, Chenopodiaceae and Artemi... Pollen analysis of 23 surface samples in the east of Qaidam Basin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assemblag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 pollen assemblages, Chenopodiaceae and Artemisia are preponderant types in all the samples, and Ephedra, Gramineae and Compositae are common types. The results of DCA (Detrended Correspondanc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 different pollen assemblages indicate different vegetations, coincided with respective vegetation types. A/C (Artemisia/Chenopodiaceae) in the desert can indicate the aridity. Depending on the aridity, the vegetation communiti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severe drought group, moderate drought group, slight drought group and tropophilous group. A/C value is less 0.2 in the severe drought group, 0.2-0.5 in the moderate drought group, 1.63 in the slight drought group and 5.72 slight-wetness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pollen Detrended correlation Analysis a/c artemisia/chenopodiaceae values Qaidam Basin
下载PDF
Effects of“Moxibustion Serum”on Proliferation and Phenotypes of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被引量:4
6
作者 陈云飞 赵粹英 +3 位作者 陈汉平 秦慧莲 方舫 王友京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5-229,共5页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 were cultured with “moxibustion serum”(MS), and the results were examin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S could enhance the proliferation of TIL,accelerate it to...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 were cultured with “moxibustion serum”(MS), and the results were examin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S could enhance the proliferation of TIL,accelerate it to reach the exponential growth phase, and assist recombinant interleukin 2 (rIL-2) to enhance successively the percentage of CD3^+ positive cells, maintain the number of CD4^+ positive T cells, promote greatly the percentage of CD8^+ positive T cells among TILs, and reverse the CD4^+/CD8^+ ratio. Such cooperative effects rely on relativ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MS i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TIL both in the aspects of proliferation and ph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Moxibustion Animals Antigens cD3 Blood cD4-cD8 Ratio cell Division culture Media conditioned Drugs chinese Herbal Female INTERLEUKIN-2 Lymphocytes Tumor-Infiltrating MIcE Mice Inbred c57BL Phenotype Recombinant Proteins Thymus Neoplasms Tumor cells cultured
下载PDF
泥蒿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维生素C含量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娟 彭琳童 向福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5,共5页
以湖北省黄州区生长的泥蒿为试材,采用2,6-二氯靛酚定容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研究了其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部位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和变化规律,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泥蒿叶片中维生素C含量高于茎中,顶部叶中高于基部叶中... 以湖北省黄州区生长的泥蒿为试材,采用2,6-二氯靛酚定容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研究了其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部位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和变化规律,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泥蒿叶片中维生素C含量高于茎中,顶部叶中高于基部叶中,且随着季节的推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春季到夏季温度逐渐升高时维生素C含量下降,而夏季到秋季温度逐渐降低后维生素C含量回升。从不同生长时期来看,同一部位维生素C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但3个不同部位维生素C含量在3个生长时期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均为2月>11月>5月;从不同部位的角度看,泥蒿不同部位维生素C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且3个生长时期均表现为顶部叶>基部叶>茎;基部叶片的维生素C含量变异程度最高,但与顶部叶维生素C含量变异程度差异不大,二者均远高于茎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异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州区 泥蒿 生长时期 部位 维生素c含量
下载PDF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艾叶配方颗粒中6个酚酸类成分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瑜婷 邝敏 +4 位作者 何荣荣 潘玲 黎桃敏 钟志奎 孙冬梅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2期497-502,共6页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QAMS)法测定艾叶配方颗粒中6个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并验证其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15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QAMS)法测定艾叶配方颗粒中6个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并验证其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15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检测波长为325 nm。以绿原酸为内参物,计算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相对校正因子(?)。同时采用外标法和QAMS法测定艾叶配方颗粒中6个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比较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分别为1.00、0.94、1.20、1.25、1.16。QAMS法与外标法测得13批样品中6个酚酸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无显著差异,相对误差均小于1.2%。结论建立的QAMS法测定结果准确,可用于艾叶配方颗粒的定量分析及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测多评法 艾叶配方颗粒 新绿原酸 绿原酸 隐绿原酸 异绿原酸B 异绿原酸A 异绿原酸c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上新世晚期以来古气候演变的孢粉环境指标重建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非非 张菀漪 +1 位作者 巩俊成 张成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1-628,共8页
本文根据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湖、大浪滩、察汗斯拉图、昆特依、马海、一里坪、三湖地区15个钻孔岩芯孢粉种属鉴定统计,对其中的蒿属、藜科孢粉含量和蒿藜比值(A/C)进行分析,通过在干旱区该比值现代生态环境意义的了解,重建了柴达木盆地... 本文根据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湖、大浪滩、察汗斯拉图、昆特依、马海、一里坪、三湖地区15个钻孔岩芯孢粉种属鉴定统计,对其中的蒿属、藜科孢粉含量和蒿藜比值(A/C)进行分析,通过在干旱区该比值现代生态环境意义的了解,重建了柴达木盆地新近纪晚期以来古气候的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上新世晚期以来气候一直向干旱方向发展,但干湿波动较大,尤其从中更新世以来更为明显。盆地气候干湿变化的空间规律比较明显,总体上有从东部湿润到西部干旱的特征,这种空间规律在下更新世甚至更早时期就已经形成。盆地气候环境的干冷—暖湿气候演变规律说明盆地主要受冬季风和东南、西南季风,以及青藏高原和盆地周围的高山的影响,盆地各处干湿变化特征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蒿藜比值(a/c) 新近纪 古气候重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孢粉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振明 刘爱民 +4 位作者 彭伟 计文化 李荣社 王毅智 朱迎堂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1-391,共11页
根据青藏高原北部同纬度地区,同一个垂直自然带内的西藏羊湖的湖相沉积、青海昆仑河河流相沉积、青海豆错(苦海)湖的湖相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孢粉(spore-pollen)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①极度干旱荒漠区的代表植被麻黄属(Ephedra)花粉平... 根据青藏高原北部同纬度地区,同一个垂直自然带内的西藏羊湖的湖相沉积、青海昆仑河河流相沉积、青海豆错(苦海)湖的湖相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孢粉(spore-pollen)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①极度干旱荒漠区的代表植被麻黄属(Ephedra)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7.7%,4.2%,7.5%,总体上,羊湖地区的数值高于昆仑河地区与苦海地区。②代表气候湿润的禾本科(Gram ineae)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1.2%、4.9%、12.0%,从西向东数值逐渐升高。③代表气候湿润的蒿属(Artem isia)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22.2%,43.6%,48.8%,从西向东数值逐渐升高。④代表气候干旱的藜科(Chenopod iaceae)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52.1%,42.4%,11.5%,从西向东数值逐渐降低。⑤依据蒿属、藜科花粉百分含量,计算出环境变化指标,蒿属/藜科(A/C)值,三个地区的平均值分别为:0.45,1.23,5.59,从西向东比值逐渐升高,⑥麻黄属/蒿属值,在全新世晚期,三个地区都呈上升趋势,但幅度存在差异,分别为:0.45,0.34,0.28,从西向东数值逐渐降低。综观上述6个方面的变化规律,青藏高原北部全新世以来,干旱的程度从西向东逐渐降低;对青藏高原北部东西方向现今植被和环境的实际考察并结合上述变化规律,未来高原北部干旱变化的趋势将继续由西向东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全新世 花粉百分含量 蒿属/藜科(a/c)值 麻黄属/蒿属值 环境变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表土花粉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陈辉 吕新苗 李双成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1-210,共10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区 8个样地、 2 3个样点的表土花粉分析较好地揭示了荒漠区花粉组合的特点及其与植被、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 ,荒漠区表土花粉以藜科 (Chenopodiaceae)和蒿属 (Artemisia)为主 ,并以前者占优势地位 ,麻黄属 (Ephedra... 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区 8个样地、 2 3个样点的表土花粉分析较好地揭示了荒漠区花粉组合的特点及其与植被、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 ,荒漠区表土花粉以藜科 (Chenopodiaceae)和蒿属 (Artemisia)为主 ,并以前者占优势地位 ,麻黄属 (Ephedra)亦较常见 ,禾本科(Gramineae)、菊科 (Compositae)植物在群落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粉百分比含量DCA排序与相关分析发现 ,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下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各不相同 ,而且与相应的植物群落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相一致。荒漠区表土花粉蒿 /藜 (Artemisia/Chenopodiaceae)比对干旱程度具有指示作用 ,比值越小 ,越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表土花粉 DcA排序 相关分析 蒿/藜比
下载PDF
中国北方几种主要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组合特征研究 被引量:61
12
作者 许清海 李月丛 +1 位作者 阳小兰 郑振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5-597,共13页
中国北方68个不同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研究表明,东部森林区森林群落中乔木花粉百分比多数大于30%,草本花粉百分比小于50%;草原区河谷林和低山林带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30%,草本植物花粉高于50%。松、云冷杉林和桦木林花粉组合中的优势成分也... 中国北方68个不同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研究表明,东部森林区森林群落中乔木花粉百分比多数大于30%,草本花粉百分比小于50%;草原区河谷林和低山林带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30%,草本植物花粉高于50%。松、云冷杉林和桦木林花粉组合中的优势成分也是群落中的优势植物;落叶松林中蒿花粉含量最高,其次为松、落叶松;山杨林中松、桦是最主要花粉类型;栎、胡桃、鹅耳枥及青檀林中,除建群种外,松是最主要的乔木花粉类型,中华卷柏也较多;阔叶杂木林与油松阔叶混交林花粉组成相似,松、桦、中华卷柏是最主要的花粉类型。降趋对应分析、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云冷杉、落叶松和桦林花粉组合及所代表的生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最耐寒喜湿类型;沙枣、榆树疏林和草原区人工杨树林花粉组合及所代表的生境为最喜干旱类型;山杨林较桦木林略喜暖干,栎林、鹅耳枥林和青檀林较山杨林更喜暖干,胡桃楸林为所有森林类型中最喜暖类型,但喜湿性低于桦木林高于栎林。森林区松蒿比(P/A)大于0.1,草原区松蒿比小于0.1。松林、油松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杂木林以高松蒿比、高蕨类与草本比值(F/H)和低蒿藜比(A/C)为特征,云冷杉、落叶松和桦林以低松蒿比、低蕨类与草本比值和高蒿藜比为特征,栎、胡桃、鹅耳枥、杨、青檀等阔叶林以高松蒿比、高蒿藜比和低蕨类与草本比值,可与落叶阔叶杂木林、油松阔叶混交林、松林、桦林和针叶林区分开。但这些比值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森林群落 花粉组合 降趋对应分析(DcA) 聚类分析(cLA) 松蒿比 蒿藜比 蕨类 与草本比值
下载PDF
中国北方典型灌丛群落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被引量:29
13
作者 许清海 李月丛 +3 位作者 赵登海 阳小兰 郑振华 郝明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57-164,共8页
来自中国北方20个典型灌丛群落的54个表土样品的花粉组合特征研究表明除蒿及沙棘灌丛外,其它灌丛中的优势植物种类在表土花粉组合中的百分比多数低于20%。阔叶林区灌丛与荒漠区和草原区灌丛表土花粉组合差别较大。阔叶林区灌丛中常有一... 来自中国北方20个典型灌丛群落的54个表土样品的花粉组合特征研究表明除蒿及沙棘灌丛外,其它灌丛中的优势植物种类在表土花粉组合中的百分比多数低于20%。阔叶林区灌丛与荒漠区和草原区灌丛表土花粉组合差别较大。阔叶林区灌丛中常有一定量的中华卷柏,蒿属和藜科百分比之和低于40%,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多高于2.0;而草原区及荒漠区中华卷柏很少出现,蒿藜百分比高于50%,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多低于2.0。落叶阔叶林区灌丛花粉组合中,松蒿比(P/A)大于0.1,而草原及荒漠区灌丛则小于0.1,但草原区灌丛蒿藜比(A/C)大于1,荒漠区则小于1。将松蒿比(P/A)与蒿藜比(A/C)、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联合起来可较好地将荒漠、草原及落叶阔叶林区灌丛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灌丛群落 表土花粉组合 松蒿比 蒿藜比 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青蒿及青蒿油的樟脑含量检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吉 冯文宇 +1 位作者 邱华荣 何兵 《中国药业》 CAS 2004年第8期32-33,共2页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青蒿及青蒿油中樟脑的含量。方法:以聚乙二醇-20M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0%,柱温为130℃,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170℃。结果:樟脑与其他色谱峰的分离度和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100.1%,RSD=0.56%。结论:该...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青蒿及青蒿油中樟脑的含量。方法:以聚乙二醇-20M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0%,柱温为130℃,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170℃。结果:樟脑与其他色谱峰的分离度和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100.1%,RSD=0.56%。结论: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作为青蒿及青蒿油的质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 青蒿油 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 樟脑
下载PDF
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分子结构的理论计算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明静 张敬来 +2 位作者 赵东保 刘绣华 汪汉卿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5-930,共6页
分别应用HartreeFock从头算方法和B3LYP密度泛函方法从黑沙蒿中分离得到的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分子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并采用规范不变原子轨道GIAO法,进行核磁共振化学位移计算,得到其两种构型的结构参数和NMR化学位移值,并对... 分别应用HartreeFock从头算方法和B3LYP密度泛函方法从黑沙蒿中分离得到的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分子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并采用规范不变原子轨道GIAO法,进行核磁共振化学位移计算,得到其两种构型的结构参数和NMR化学位移值,并对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进行了统计分析.由计算结果推测该化合物分子结构中C(2)上的H在β位,即C(2)的绝对构型为S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基-7 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 黑沙蒿 绝对构型 化学位移 从头算方法和B3LYP密度泛函法
下载PDF
干、鲜青蒿叶中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秋文 赵金玲 +1 位作者 陈金娥 张海容 《中国食品工业》 2011年第7期63-65,共3页
采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干、鲜青蒿叶中黄酮、多酚和Vc的含量,并用DPPH·法、水杨酸法和邻苯三酚法对比研究了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干青蒿叶中黄酮、多酚和Vc的含量远高于鲜青蒿;且干青蒿叶提取液抗氧化能力远大于鲜... 采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干、鲜青蒿叶中黄酮、多酚和Vc的含量,并用DPPH·法、水杨酸法和邻苯三酚法对比研究了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干青蒿叶中黄酮、多酚和Vc的含量远高于鲜青蒿;且干青蒿叶提取液抗氧化能力远大于鲜青蒿叶提取液抗氧化能力。当提取液体积为1mL时:DPPH·法清除总自由基能力,干青蒿(92.53%)〉鲜青蒿(7.58%);水杨酸法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干青蒿(3145%)〉鲜青蒿(21.73%);邻苯三酚法清除过氧阴离子的能力,干青蒿(76.36%)〉鲜青蒿(18.58%)。可见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随提取液体积增大而增加,二者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叶 黄酮 多酚 Vc 抗氧化性
下载PDF
山西铁杆蒿草地群落碳、氮密度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9
17
作者 杜艺 邢鹏飞 +3 位作者 贾镇宁 李刚 赵祥 董宽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0-176,共7页
为明确山西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群落碳、氮密度的区域差异,以及导致这种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本试验以山西省铁杆蒿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晋北半干旱地区和晋南半湿润地区铁杆蒿群落的碳(C)、氮(N)密度,分析了其与年均气温... 为明确山西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群落碳、氮密度的区域差异,以及导致这种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本试验以山西省铁杆蒿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晋北半干旱地区和晋南半湿润地区铁杆蒿群落的碳(C)、氮(N)密度,分析了其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等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山西南北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晋南地区铁杆蒿群落的群落碳、氮密度分别为651.83 g C·m^-2和20.63 g N·m^-2,晋北地区铁杆蒿群落的群落碳、氮密度分别为418.89 g C·m^-2和13.90 g N·m^-2。以群落各组分碳、氮密度代表样点进行RDA(Redundancy analysis)冗余分析排序得出造成两地区群落碳、氮密度分异的主要生态因子均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砾石比。可见,山西晋南和晋北地区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不同气候区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差异与生物量的积累密切相关,驱动晋南和晋北地区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分异的环境因素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砾石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杆蒿群落 碳、氮密度 区域差异 生态因子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梅换 程波 +2 位作者 周姗 黄于峡 张家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7-807,共11页
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32个表土样品花粉分析与植被调查,对本区现代表土花粉组合及其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地区不同的植被类型具有相对独特的花粉组合特征.高寒荒漠花粉组合为禾... 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32个表土样品花粉分析与植被调查,对本区现代表土花粉组合及其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地区不同的植被类型具有相对独特的花粉组合特征.高寒荒漠花粉组合为禾本科+菊科+藜科型,高山草甸花粉组合为莎草科+禾本科+紫菀+菊科型,草原花粉组合为菊科+蒿属+禾本科+藜科型,荒漠草原花粉组合为蒿属+藜科+禾本科+菊科型,荒漠花粉组合为藜科+白刺+蒿属型,隐域草甸花粉组合为禾本科+藜科+莎草科+蒿属型;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地区花粉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复杂,同一花粉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代表性存在差异.蒿、藜花粉基本呈超代表性,但是在藜科植物占优势的荒漠中,藜科花粉呈等代表性.禾本科花粉在高寒荒漠呈超代表性,在高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及隐域草甸均呈低代表性.菊科花粉在高寒荒漠呈超代表性,在高山草甸呈等代表性,在草原、荒漠草原及荒漠呈低代表性.莎草科花粉在高山草甸呈等代表性,在高寒荒漠、草原及隐域草甸呈低代表性.白刺花粉呈等代表性.蔷薇科、豆科花粉呈低代表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湿度条件的变化可能是影响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地区各个植被类型花粉组合特征的主要因素.高山草甸、草原、荒漠的样品在前两个主因子组成的坐标系中差异明显,能较好地区分开.但高寒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的样品因花粉组合较相似而难以区分;蒿/藜可以作为反映干湿状况的良好指标,但蒿藜花粉之和应≥20%.本研究中,蒿藜花粉之和在高山草甸中平均含量<20%,蒿/藜偏低,不能反映高山草甸的湿润状况.高寒荒漠、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中蒿藜花粉之和平均含量>20%,蒿/藜从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逐渐降低,反映出环境逐渐干燥的趋势.蒿/莎草可以将高山草甸及其他植被类型区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组合 花粉代表性 蒿/藜 蒿/莎草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中国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的研究 III.(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英兰 蒋毅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5-448,共4页
报道10种尾孢菌,其中有2个新种:蒿尾孢 Cercospora artemisiae 和筒轴茅生尾孢Cercospora rottboelligina,中国新记录种有鸭跖草生尾孢Cercospora commelinicola,秋英尾孢Cercospora cosmi,凤毛菊尾孢Cercospora ratibidae和苦苣... 报道10种尾孢菌,其中有2个新种:蒿尾孢 Cercospora artemisiae 和筒轴茅生尾孢Cercospora rottboelligina,中国新记录种有鸭跖草生尾孢Cercospora commelinicola,秋英尾孢Cercospora cosmi,凤毛菊尾孢Cercospora ratibidae和苦苣菜尾孢Cercospora sonchi。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描述并附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 HMA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孢菌属 蒿尾孢 筒轴茅生属孢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北坡表土花粉散布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姚付龙 张静 +1 位作者 杨海军 夏倩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6-474,共9页
基于博格达山北坡68个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特征,对比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结果,借助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1)博格达山北坡表土花粉可划归5个不同植被带,湿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藜... 基于博格达山北坡68个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特征,对比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结果,借助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1)博格达山北坡表土花粉可划归5个不同植被带,湿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藜科(Chenopodiaceae)、蒿属(Artemisia)、云杉属(Picea)花粉分布受气流影响显著,忽略它们对其他植被带花粉组合的干扰,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分布对应良好。各植被带均有其特有的花粉组合方式,山地荒漠带藜科-蒿属组合占绝对优势,山地草原带演替为蒿属-藜科-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组合,山地森林带以云杉属-桦木属(Betula)-蒿属-藜科-禾本科为主,高山草甸带以蒿属-云杉属-藜科-莎草科(Cyperaceae)组合为特征,高山垫状植被带表现为蒿属-藜科-蔷薇科-云杉属组合。(2)草本植物花粉含量(62.7%)优势明显,乔、灌木(37.3%)次之。蒿属(23.1%)、藜科(21.5%)、云杉属(18.1%)、莎草科(9.4%)、禾本科(8.6%)、桦木属(5.7%)、蔷薇科(5.3%)等科(属)含量高、变幅大,为最主要的花粉类型,可作为古气候研究的重要依据,藜科、蒿属产量大、易传播,表现出超代表性,云杉属代表性较好,莎草科则受自身结构及保存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呈低代表性。(3)蒿属/藜科(A/C)比值不仅能将山地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区分开,还能指示研究区域湿度变化,古环境重建时可作为区域有效湿度的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组合 植物群落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蒿属/藜科 东天山北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