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re earth metal based DES assisted the VPO synthesis for n-butane selective oxidation toward maleic anhydride
1
作者 Muhammad Faizan Yingwei Li +3 位作者 Xingsheng Wang Piao Song Ruirui Zhang Ruixia Liu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737-1752,共16页
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 are now considered a new class of ionic liquid analogs that have been generous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Herein, vanadium phosphorus oxide(VPO) catalysts are synthesized in combination with... 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 are now considered a new class of ionic liquid analogs that have been generous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Herein, vanadium phosphorus oxide(VPO) catalysts are synthesized in combination with a deep eutectic solvent containing rare earth metal(rE-DES), and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n-butane selective oxidation to produce maleic anhydride(MA) is evaluated. The rE-DES is produced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choline chloride(ChCl) and rare earth metal salts(Cerium, Europium, Lanthanum, and Samarium metal salt)(ChCl:rE = 1:0.5–1:3) under mild conditions. It was found that DESs served as structural modifiers and electronic promoters during VPO synthesis. It regulated the chemical state of the catalyst surface, such as the vanadium valence state, acid-base properties, and ratios of V^(4+)/V^(5+),Lat–O/Sur–O and P/V. Various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FT-IR, DSC, XRD, SEM, EDS, TEM, Raman, TGA, NH3-TPD, and XPS,were used to examine its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The VPO catalyst modified by rE-DES showed a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n-butane conversion and MA selectivity while suppressing the selectivity of CO and CO_(2)as well as the CO/CO_(2)ratio compared to the unpromoted VPO catalyst. Especially for Ce-DES-VPO, it increased the n-butane conversion and MA mass yield up to approximately 11% and 10%,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we evaluated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activation atmosphe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anhydride VANADIUM
下载PDF
Efficient, continuous oxidation of durene to pyromellitic dianhydride mediated by a V-Ti-P ternary catalyst: The remarkable doping effect
2
作者 Da Ke Minjia Wang +2 位作者 Jiancheng Ruan Xinzhi Chen Shaodong Zho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56-164,共9页
Continuous preparation of pyromellitic dianhydride(PMDA) from durene has been studied using a fixedbed reactor. The reac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a phosphorus-vanadium-titanium ternary catalyst.Relatively high selectiv... Continuous preparation of pyromellitic dianhydride(PMDA) from durene has been studied using a fixedbed reactor. The reac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a phosphorus-vanadium-titanium ternary catalyst.Relatively high selectivity and yield of PMDA was obtained. The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was combined with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to reveal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and the remarkable doping effect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oxidation anhydride CAH activation V-Ti-P ternary catalyst
下载PDF
Highly improved cyclic stability of Ni-rich/Li batteries with succinic anhydride as electrolyte additive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
3
作者 Shu Yang Guanjie Li +7 位作者 Xiaoyan Lin Changyong Mo Xianggui Zhou Lijiao Quan Kuan Zhou Suli Li Hai Wang Weishan L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80-90,I0003,共12页
Lithium-metal battery based on Ni-rich cathode provides high energy density but presents poor cyclic stability due to the unstabl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s on both cathode and anode.In this work,we report a ne... Lithium-metal battery based on Ni-rich cathode provides high energy density but presents poor cyclic stability due to the unstabl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s on both cathode and anode.In this work,we report a new strategy to address this issue.It is found that the cyclic stability of Ni-rich/Li battery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using succinic anhydride(SA) as an electrolyte additive.Specifically,the capacity retention of 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Li cell is improved from 14% to 83% after 200cycles at 1 C between 3.0 and 4.35 V by applying 5% SA.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SA contribution is understood by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malic anhydride(MA) and citraconic anhydride(CA), both of which share a similar molecular structure to SA but show different effects.On anode side,SA can but MA and CA cannot form a protectiv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 on Li anode.On cathode side,three anhydrides can suppress the formation of hydrogen fluoride from electrolyte oxidation decomposition,but SA behaves best.Typically,MA show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interface stability of Li anode and NCM811 cathode,which originates from its high acidity.Though the acidity of MA can be mitigated by substituting a methyl for one H atom at its C=C bond,the substituent CA cannot compete with SA in cyclic stability improvement of the cell,because the SEI resulting from CA is not as robust as that from SA,which is related to the binding energy of the SEI components.This understanding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lectrolyte acidity on the Ni-rich cathode and the robustness of the SEI on Li anode,which is helpful for rationally designing new electrolyte additiv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yclic stability of high-energydensity Ni-rich/Li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metal battery Ni-rich cathode Electrolyte additives Succinic anhydride Cyclic stability
下载PDF
接枝共聚物对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乙烯共混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刘宣伯 陆赵峻 +3 位作者 苏萃 姚雪容 张龙贵 张韬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4,共7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物,再加入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用于促进EVOH的分散性。利用DSC、SEM、力学性能测试、阻隔性能测试等方法表征了共混物的结构及PE-g-MAH的加入对共混物性...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物,再加入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用于促进EVOH的分散性。利用DSC、SEM、力学性能测试、阻隔性能测试等方法表征了共混物的结构及PE-g-MAH的加入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DPE与EVOH不相容,EVOH以球形颗粒均匀分散在LDPE基体中,添加PE-g-MAH后可显著改善EVOH的分散性,大幅降低EVOH的结晶温度,进一步提高EVOH/LDPE共混物的强度及对一类萜类物质的阻隔性能。另外,当EVOH含量为10%(w)时,EVOH/LDPE共混物的阻隔性能相对纯LDPE有明显提升,之后进一步提高EVOH含量,阻隔性能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低密度聚乙烯 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 阻隔性能
下载PDF
高氯酸银催化炔丙醇与酸酐反应制备烯二酮
5
作者 原晔 段康 +3 位作者 柴多镇 卜超 李卫伟 Francis Verpoort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1,I0001,共9页
烯二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多功能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制药工程、香料加工和化学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高氯酸银(AgClO_(4))催化炔丙醇与酸酐的反应,首次合成了几种此前从未报道过的新型烯二酮类化合物.该反应过程无需溶... 烯二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多功能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制药工程、香料加工和化学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高氯酸银(AgClO_(4))催化炔丙醇与酸酐的反应,首次合成了几种此前从未报道过的新型烯二酮类化合物.该反应过程无需溶剂,且具有操作简单、条件温和、绿色环保、底物普适性广等优点,这表明了该方法在烯二酮合成领域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二酮 炔丙醇 高氯酸银 酸酐 催化
下载PDF
三乙酰甲基多巴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研究
6
作者 刘振香 厉智明 +1 位作者 陈彤 毛辉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45-47,共3页
以甲基多巴为原料,以吡啶为催化剂和溶剂,乙酸酐一步酰化得到三乙酰甲基多巴,95℃下反应5 h,收率85.3%。产物进行红外、热分析和进行X射线衍射测定的表征,结果表明,分子式为C_(16)H_(18)NO_(7),相对分子质量为337.32,a=0.20776(4)nm,b=0... 以甲基多巴为原料,以吡啶为催化剂和溶剂,乙酸酐一步酰化得到三乙酰甲基多巴,95℃下反应5 h,收率85.3%。产物进行红外、热分析和进行X射线衍射测定的表征,结果表明,分子式为C_(16)H_(18)NO_(7),相对分子质量为337.32,a=0.20776(4)nm,b=0.87509(18)nm,c=0.97357(19)nm,α=90°,β=91.60°(3),γ=90°,属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乙酰甲基多巴 合成 乙酸酐 吡啶 晶体结构
下载PDF
阻燃型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港港 黄毅萍 +3 位作者 鲍俊杰 全晴晴 郑慧洁 赵雨楠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5,共7页
以苯酐聚酯二元醇(PH-56)、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PNA)、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为基础原料,三羟甲基氧化磷(THPO)为交联剂,制备一系列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ZWPU)。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胶膜的结构,同时测定... 以苯酐聚酯二元醇(PH-56)、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PNA)、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为基础原料,三羟甲基氧化磷(THPO)为交联剂,制备一系列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ZWPU)。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胶膜的结构,同时测定胶膜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等。结果表明,随着THPO添加量逐渐增加,胶膜铅笔硬度降低,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热稳定性增加,耐水性降低;当THPO添加量为0.77%(占聚氨酯预聚体的质量分数)时,胶膜铅笔硬度为3H,附着力为0级,极限氧指数为24%,垂直燃烧等级为V-1,热释放速率降低了13.86%,拉伸强度为49.98 MPa,断裂伸长率为46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酐聚酯二元醇 三羟甲基氧化磷 水性聚氨酯 阻燃
下载PDF
光引发聚合制备P(AA-MA)高吸水性树脂及性能研究
8
作者 马慧婷 杨莹 +2 位作者 李丽华 吴限 马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185,共5页
以丙烯酸(AA)、马来酸酐(MA)为聚合单体,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安息香异丙醚为光引发剂,采用紫外光辐射聚合法合成了P(AA-MA)高吸水树脂。讨论了AA中和度、MA氨化度、单体质量比、交联剂的使用量等因素对吸水树脂吸水性能的影... 以丙烯酸(AA)、马来酸酐(MA)为聚合单体,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安息香异丙醚为光引发剂,采用紫外光辐射聚合法合成了P(AA-MA)高吸水树脂。讨论了AA中和度、MA氨化度、单体质量比、交联剂的使用量等因素对吸水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分析(TG)对树脂的分子结构、微观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优化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高吸水树脂在蒸馏水中的最大吸水倍率为1112.5g/g,在0.9%盐水中的最大吸水倍率为100.8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树脂 紫外光引发 丙烯酸 马来酸酐
下载PDF
非金属催化剂在环氧化物和环状酸酐共聚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强 王宪飞 +2 位作者 王凯 骆广生 路忠凯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3,共14页
环氧化物与环状酸酐的开环共聚是一种新型的脂肪族聚酯合成技术,其技术核心之一是催化剂的选择与应用。与金属催化剂相比,非金属催化剂在简易性、低毒性、单体适应性、经济性等方面表现出潜在优势,得到迅速发展。针对非金属催化剂在环... 环氧化物与环状酸酐的开环共聚是一种新型的脂肪族聚酯合成技术,其技术核心之一是催化剂的选择与应用。与金属催化剂相比,非金属催化剂在简易性、低毒性、单体适应性、经济性等方面表现出潜在优势,得到迅速发展。针对非金属催化剂在环氧化物和环状酸酐共聚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并评述了近年来有机碱、Lewis酸碱对以及其他非金属催化剂在开环共聚反应中的工作机制认识和催化实施效果,对其发展方向和工业化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属催化剂 环氧化物 环状酸酐 共聚
下载PDF
聚醚胺改性聚苯乙烯马来酸酐超分散剂的制备及其在分散TiO_(2)中的应用
10
作者 孙霞 薛韬 +1 位作者 余彩莉 张发爱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4,共6页
为解决传统分散剂在颜料分散体系中容易发生絮凝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便的制备超分散剂的方法。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醚胺通过亚胺法接枝到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侧链上,制备了亚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SMI)超分散剂,研究了其对TiO2... 为解决传统分散剂在颜料分散体系中容易发生絮凝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便的制备超分散剂的方法。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醚胺通过亚胺法接枝到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侧链上,制备了亚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SMI)超分散剂,研究了其对TiO2颜料的分散性能。利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分散剂进行了表征;通过测量TiO2在甲苯中的粒径和分散稳定性确定SMI的分散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SMI分散剂,当使用聚醚胺D-2000改性SMA时,制得的SMI分散剂对TiO2悬浮液体系有良好的分散效果(48 h内基本无颗粒沉降),能够有效防止颜料颗粒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胺 苯乙烯-马来酸酐 超分散剂 TiO_(2)
下载PDF
接枝不同种类氨基酸对聚天冬氨酸阻垢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初光友 毛琦 +3 位作者 杨子浩 汪成 李毓 逯力成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535-540,共6页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结垢问题给油田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常见的处理结垢的方法大致分为物理法、工具法和化学法。采用物理法、工具法处理结垢问题存在费用高、垢物清除效率低等缺陷,化学法因其操作简单、用量少、效果好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结垢问题给油田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常见的处理结垢的方法大致分为物理法、工具法和化学法。采用物理法、工具法处理结垢问题存在费用高、垢物清除效率低等缺陷,化学法因其操作简单、用量少、效果好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聚天冬氨酸类阻垢剂被广泛研究。以马来酸酐和碳酸铵为原料合成了聚琥珀亚酰胺(PSI),在此基础上接枝丝氨酸、谷氨酸、酪氨酸并研究其阻垢性能。结果表明:谷氨酸接枝改性聚合物(GUL-PASP)阻垢效率为100%,具有优异的阻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天冬氨酸 阻垢剂 马来酸酐 谷氨酸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木聚糖酶的修饰工艺
12
作者 赵烊 郑明珠 刘景圣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7,共6页
探究化学修饰对木聚糖酶(XY)相对活性的影响,以XY相对活性为指标,利用丁二酸酐、乙酸酐、马来酸酐(MA)和邻苯二甲酸酐对XY进行化学修饰。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优酸酐修饰剂,并进行响应面法优化酸酐修饰条件。结果表明:MA为最优修饰酸... 探究化学修饰对木聚糖酶(XY)相对活性的影响,以XY相对活性为指标,利用丁二酸酐、乙酸酐、马来酸酐(MA)和邻苯二甲酸酐对XY进行化学修饰。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优酸酐修饰剂,并进行响应面法优化酸酐修饰条件。结果表明:MA为最优修饰酸酐,最佳修饰条件为修饰温度14℃、修饰时间4h、pH7.0、MA添加量40%(以XY质量计)。在此条件下,马来酸酐修饰木聚糖酶(MA-XY)的相对活性为154.62%±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优化 木聚糖酶 酸酐 化学修饰
下载PDF
苯酐合成的反应网络及催化反应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13
作者 段翔 田野 +2 位作者 董文威 宋松 李新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87-2599,共13页
邻苯二甲酸酐(简称苯酐)是合成增塑剂、涂料等高价值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在工业生产中以邻法苯酐合成工艺为主,萘法合成工艺为辅,其中钒系催化剂因具有高苯酐选择性而备受关注。为了提高苯酐收率、降低床层温度,催化剂在工业应用中已... 邻苯二甲酸酐(简称苯酐)是合成增塑剂、涂料等高价值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在工业生产中以邻法苯酐合成工艺为主,萘法合成工艺为辅,其中钒系催化剂因具有高苯酐选择性而备受关注。为了提高苯酐收率、降低床层温度,催化剂在工业应用中已逐步进入多床层、高进料负荷的发展阶段。本文以邻法苯酐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讨论了催化剂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合成工艺路线及催化机制研究进展。工业催化剂易因生成积炭、活性组分流失、TiO_(2)晶相转变等导致其失活,因此也重点探讨了催化剂的失活机制。最后对苯酐工艺的发展提出了展望,为解决当前生产工艺存在的高耗能、高碳排放、催化剂寿命短等挑战,未来苯酐合成应致力于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和绿色反应新工艺,以推动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酐 钒系催化剂 反应网络 反应机制 失活机制 催化剂表征
下载PDF
马来酸酐增韧增强碳酸钙/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14
作者 兰琼 姚军龙 +2 位作者 付宗强 黄超 高琳 《化肥设计》 CAS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通过将马来酸酐直接加入到碳酸钙/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中,分别利用马来酸酐和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苯乙烯可反应性,以及马来酸酐与碳酸钙颗粒的表面反应,实现界面增容,改善纳米碳酸钙在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分散性;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通过将马来酸酐直接加入到碳酸钙/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中,分别利用马来酸酐和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苯乙烯可反应性,以及马来酸酐与碳酸钙颗粒的表面反应,实现界面增容,改善纳米碳酸钙在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分散性;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马来酸酐的用量为8phr,纳米碳酸钙用量为10phr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复合材料基体提高了47.46%、47.02%和15.01%,实现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同时增韧增强;扫描电镜分析和DCS、DMA分析表明,加入马来酸酐后,不饱和树脂固化度得到提高,纳米碳酸钙在不饱和树脂中的分散性也显著改善,从而实现了树脂基体的同时增韧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容 马来酸酐 不饱和聚酯树脂
下载PDF
天然薄荷醇改性聚丙烯酸酯防细菌黏附剂的制备及其在棉织物中的应用
15
作者 赵小敏 王莉莉 +1 位作者 吴明华 李惠军 《染整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12-18,共7页
利用天然小分子薄荷醇(MT)的立体防细菌黏附功能,通过酯化反应将其接枝到丙烯酸酐(AC)上,继而聚合生成新型含MT防细菌黏附侧链的聚丙烯酸酯共聚物[P(MAC-co-AA)]。采用浸轧法处理棉织物,赋予棉织物优良的防细菌黏附效果。结果表明,当MT... 利用天然小分子薄荷醇(MT)的立体防细菌黏附功能,通过酯化反应将其接枝到丙烯酸酐(AC)上,继而聚合生成新型含MT防细菌黏附侧链的聚丙烯酸酯共聚物[P(MAC-co-AA)]。采用浸轧法处理棉织物,赋予棉织物优良的防细菌黏附效果。结果表明,当MT和AC物质的量比为2∶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5 h时,P(MAC-co-AA)酯化率高达70.9%,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细菌黏附效果最好。相比MT,P(MAC-co-AA)的最大分解温度由130℃提高到252℃,其热稳定性大幅提升。当P(MAC-co-AA)整理液用量为20 g/L时,P(MAC-co-AA)整理棉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细菌黏附率高达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醇 丙烯酸酐 防细菌黏附 棉织物
下载PDF
马来酸酐与烯丙基磺酸钠共聚物的聚合过程及阻垢性能
16
作者 梁骏逸 邹金成 +2 位作者 李林 张熙 梁兵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5-342,共8页
为了分析马来酸酐(MA)与烯丙基磺酸钠(SAS)聚合过程的影响因素,在配方和工艺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设计了两种变量:中和度和引发剂加量。通过改变其中一个变量,合成了一系列MA/SAS共聚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和凝胶渗透色谱仪对产物进行了表... 为了分析马来酸酐(MA)与烯丙基磺酸钠(SAS)聚合过程的影响因素,在配方和工艺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设计了两种变量:中和度和引发剂加量。通过改变其中一个变量,合成了一系列MA/SAS共聚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和凝胶渗透色谱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A与SAS共聚活性良好,中和度不超过100%时(相对于MA的物质的量分数),少量引发剂加量(2.4 g过硫酸钠)下就有较高的单体转化率,但仍有6%~8%的单体未聚合。剩余单体的种类和数量与中和度以及引发剂加量息息相关。MA在水溶液中部分水解成了马来酸,尽管马来酸数量较少,但其聚合活性相对较差,导致共聚物的分子量呈双峰分布。添加碱可以中和马来酸,当中和度不超过100%时,马来酸主要变为具有较好聚合活性的马来酸单钠盐,间接促进了MA类单体的聚合;当中和度为200%时,马来酸主要变为马来酸二钠盐,其聚合活性相对较差,严重阻碍了聚合;未中和以及中和度为100%时,需7.0~7.2 g引发剂才能将单体全部转化,而在适当的中和度(约20%)下,用少量引发剂(4.0~4.2 g)就可以获得聚合较完全的共聚物,节约了大约40%的引发剂用量。用较佳条件下合成的MA/SAS共聚物对碳酸钙、磷酸钙和硫酸钙的静态阻垢性能进行了研究,共聚物表现出良好的阻磷酸钙垢和阻硫酸钙垢、较好的阻碳酸钙垢性能,对应的最大阻垢率分别为94.38%、100.00%、59.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 烯丙基磺酸钠 中和度 无机盐垢 阻垢率
下载PDF
iPB-g-MAH反应挤出工艺及性能
17
作者 辛超 许广通 +3 位作者 马敏春 成世杰 陈骏逸 赵永仙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5,118,共6页
采用反应挤出工艺制备聚丁烯-1接枝马来酸酐改性材料,研究了挤出机温度、螺杆转速及原料放置时间对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共单体苯乙烯(St)、接枝单体马来酸酐(MAH)反应体系的影响,分析了接枝物iPB-g-MAH-co-St在挤出机工业化制... 采用反应挤出工艺制备聚丁烯-1接枝马来酸酐改性材料,研究了挤出机温度、螺杆转速及原料放置时间对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共单体苯乙烯(St)、接枝单体马来酸酐(MAH)反应体系的影响,分析了接枝物iPB-g-MAH-co-St在挤出机工业化制备中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反应挤出温度对制备iPB-g-MAH的影响较大,在170~210℃区间内,接枝率最高可达3.05%,最低仅为1.29%,适宜的反应温度范围为180~200℃;螺杆转速对反应挤出制备iPB-g-MAH的接枝率影响较小,在60~140 r/min转速区间内,接枝率最大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低于40%,适宜的反应转速为120 r/min;配置好的原料放置时间过长导致过氧化二异丙苯(DCP)降解iPB-1,接枝物的接枝率与力学性能显著降低,在实际生产中需严格控制物料的放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挤出 聚丁烯-1 马来酸酐 挤出工艺 放置时间
下载PDF
新型氮磷阻燃剂在水性聚氨酯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扈乐成 翁永根 +4 位作者 秦静 冯练享 张月 曲家乐 段宝荣 《皮革与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6-21,共6页
水性聚氨酯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被广泛用于涂料、泡沫、塑料等领域,但其极易燃烧,限制了其应用,采用聚四氢呋喃醚二醇、聚丙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自制阻燃剂DOPO-MA-DIPA为一次扩链剂,2,2-二羟甲基丙酸(... 水性聚氨酯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被广泛用于涂料、泡沫、塑料等领域,但其极易燃烧,限制了其应用,采用聚四氢呋喃醚二醇、聚丙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自制阻燃剂DOPO-MA-DIPA为一次扩链剂,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二次扩链剂,通过预聚体法成功制备阻燃水性聚氨酯;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阻燃剂和聚氨酯进行了表征,并对阻燃剂的剩炭率、膨胀高度进行了测试。采用氧指数法、垂直燃烧法和水平燃烧法对聚氨酯阻燃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阻燃剂的添加量达到聚氨酯有效成分的6%时,聚氨酯的极限氧指数从22.7%提升至27.7%,水平燃烧测试无熔滴产生,阻燃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阻燃剂 马来酸酐 水性聚氨酯
下载PDF
辛烯基琥珀酸酐苦荞糊精酯对姜黄素增溶效果研究
19
作者 邹妍 董楠 +2 位作者 石冰艳 杨文凤 卢扬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7,110,共6页
以苦荞淀粉为主要原料制备辛烯基琥珀酸酐苦荞糊精酯。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辛烯基琥珀酸化苦荞糊精胶束荷载姜黄素的过程,并研究不同工艺对姜黄素的增溶效果。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搅拌功率4.5 W、糊精摩尔质量11.5×10^(4)g/mol、... 以苦荞淀粉为主要原料制备辛烯基琥珀酸酐苦荞糊精酯。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辛烯基琥珀酸化苦荞糊精胶束荷载姜黄素的过程,并研究不同工艺对姜黄素的增溶效果。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搅拌功率4.5 W、糊精摩尔质量11.5×10^(4)g/mol、取代度0.0754,在此条件下,姜黄素的质量浓度为(5.25±0.07)μg/mL。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辛烯基琥珀酸化苦荞糊精胶束作为纳米载体对姜黄素具有良好的增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淀粉 辛烯基琥珀酸酐糊精酯 姜黄素 增溶效果
下载PDF
聚醚胺D230对聚偏氟乙烯膜表面亲水改性及其油水分离性能
20
作者 李培军 董林芳 +1 位作者 王明霞 严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针对聚偏氟乙烯(PVDF)油水分离膜普遍存在分离效果差、易受油污染等问题,受破乳剂多支链聚醚的化学结构和水下超疏油生物表面启发,将具有聚氧丙烯链段的聚醚胺D230引入到PVDF膜表面,构建聚醚胺功能化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首先将PVD... 针对聚偏氟乙烯(PVDF)油水分离膜普遍存在分离效果差、易受油污染等问题,受破乳剂多支链聚醚的化学结构和水下超疏油生物表面启发,将具有聚氧丙烯链段的聚醚胺D230引入到PVDF膜表面,构建聚醚胺功能化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首先将PVDF与聚苯乙烯马来酸酐(SMA)共混,采用非溶剂致相转化法制备表面富含酸酐基团的SMA/PVDF膜,然后将膜浸泡于聚醚胺D230溶液中,聚醚胺的端胺基与膜表面的酸酐基团进行表面原位接枝,从而将亲水性聚醚链段固载于膜表面,改善膜表面润湿性和抗污染性。探究聚醚胺D230对膜表面的亲水改性效果及改性膜对含油污水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膜表面D230的接枝率上升,在最优反应时间9 h下,达到接枝率387.8 mg/g;SMA/PVDF膜表面接枝D230后,膜表面的亲水性显著增强,纯水接触角降低至48.5°,水通量从接枝前的30 L/(m^(2)·h)提高至87 L/(m^(2)·h);D230接枝SMA/PVDF膜表现出水下超疏油特性,其对煤油的水下油接触角达到152°,且对油无黏附性,表现出良好的抗油污性能;D230接枝SMA/PVDF膜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稳定的煤油/水乳状液具有分离效果,截油率达到99.0%,远高于SMA/PVDF对照膜的60.8%,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马来酸酐(SMA) 聚醚胺 聚偏氟乙烯(PVDF)膜 表面接枝 亲水改性 油水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