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WF、AT-Ⅲ、凝血因子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预测价值
1
作者 胡绍山 杨婧 +6 位作者 吕佳珺 李苹菊 刘清清 马红琳 金秋 王莎 董程萱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501-1506,1513,共7页
目的探讨VWF、AT-Ⅲ、凝血因子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计算Child-Pugh... 目的探讨VWF、AT-Ⅲ、凝血因子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计算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分析影响ACLF的相关因素,并评估VWF、AT-Ⅲ、凝血因子对ACLF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低MELD组相比,高MELD组IL-6、PCT、CRP、VWF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因子Ⅷ水平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9,P=0.866);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Ⅻ和AT-Ⅲ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IL-6、PCT、CRP、VWF、AT-Ⅲ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水平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分析中,PCT、CRP、VWF、AT-Ⅲ和凝血因子Ⅱ、Ⅶ、Ⅸ、Ⅹ、Ⅺ、Ⅻ与ACLF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VWF、AT-Ⅲ为ACLF是否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AT-Ⅲ、VWF诊断效能ROC曲线分析,AT-Ⅲ的AUC值为0.873(P<0.001),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73.1%;VWF的AUC值为0.699(P=0.002),敏感度为65.4%,特异度为79.6%。结论肝硬化患者的IL-6、PCT、CRP、VWF、AT-Ⅲ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水平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中存在差异;肝硬化患者MELD评分增大,IL-6、PCT、CRP、VWF水平升高,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Ⅻ和AT-Ⅲ水平降低;AT-Ⅲ、VWF是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一定程度预测ACLF的发生,为ACLF的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VWF at- 凝血因子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凝血酶Ⅲ及D-二聚体水平的分析
2
作者 季万里 任增芳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2期92-94,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其发病机制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反映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血栓形成学说等。有研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其发病机制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反映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血栓形成学说等。有研究表明,凝血纤溶异常与ACS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引起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t- D-二聚体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1+2、TAT、AT-Ⅲ、D-Dimer对早期复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8
3
作者 祝丽琼 陈慧 +5 位作者 杜碧君 谭剑平 刘颖琳 王蕴慧 张睿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与早期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及各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RSA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10...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与早期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及各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RSA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103例RSA已孕者(AEP组)、103例有RSA病史现未孕者(ANP组)及40例正常早孕者(NEP组)及40例健康未孕者(NNP组)血清中F1+2、TAT、AT-Ⅲ、D-Dimer水平;并以ROC曲线方法判断PTS引起的RSA发生时以上各个指标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ANP组血浆F1+2、D-Dimer水平显著高于NNP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8);而且流产3次者较2次者指标水平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7)。F1+2与D-Dimer判断RSA未孕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最佳筛查界值分别为55.11nmol/L(AUC=0.767)及233.50μg/L(AUC=0.636)。2.ANP组血浆TAT水平高于NNP组,AT-Ⅲ水平低于NNP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AEP组血浆F1+2、TAT、D-Dimer水平高于NEP组,AT-Ⅲ水平低于NEP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RSA与PTS存在相关性;RSA患者在孕前已经表现为PTS,PTS的标志物F1+2、D-Dimer可用于RSA未孕人群流产原因的筛查,其水平越高,流产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血栓前状态 F1+2 TAT at- D-DIMER
下载PDF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筛查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AT-Ⅲ基因突变及多态性 被引量:5
4
作者 汪丽萍 裘毓雯 +6 位作者 尹爱兰 马云燕 刘柯玲 熊丽 余艳红 钟梅 王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82-1986,共5页
目的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方法筛查生育期女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AT-Ⅲ基因的突变及多态性。方法标本来自于2006年6月~2007年12月南方医院生育期女性CVT患者,及52例严格配伍的健康女性外周静脉血。提取所有受试者全血DNA... 目的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方法筛查生育期女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AT-Ⅲ基因的突变及多态性。方法标本来自于2006年6月~2007年12月南方医院生育期女性CVT患者,及52例严格配伍的健康女性外周静脉血。提取所有受试者全血DNA,PCR扩增后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分析抗凝血酶-Ⅲ(AT-Ⅲ)基因的启动子区,第1~6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的基因变异情况。结果DHPLC技术分析发现病例组出现6种异常峰形,经测序证实1例致病突变为Exon6 G13328A的杂合突变,1例新发现的同义突变Exon4+243G>A;SNP位点6个,其中4个SNP库已报道的SNP位点,2个新发现的SNP位点。对照组发现一种异常峰型(三峰)。结论DHPLC是一种自动、快速、高通量的基因突变及SNP位点的筛查方法,AT-Ⅲ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生育期非妊娠女性CVT的遗传因素之一,功能性SNP位点也可能参与了该人群VT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静脉血栓栓塞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突变 at-基因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血浆中抗AT-Ⅲ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伟 胡志华 陈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060-1061,1065,共3页
目的:通过测定脓毒症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nticoagulant enzyme,AT-Ⅲ)活性变化,探讨AT-Ⅲ活性变化对预测脓毒症发生与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非脓毒症患者30例,脓毒症患者76例,其中严重脓毒症25例,应用凝血酶凝胶空斑方法测定血浆中... 目的:通过测定脓毒症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nticoagulant enzyme,AT-Ⅲ)活性变化,探讨AT-Ⅲ活性变化对预测脓毒症发生与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非脓毒症患者30例,脓毒症患者76例,其中严重脓毒症25例,应用凝血酶凝胶空斑方法测定血浆中AT-Ⅲ活性,同时进行血小板计数和APACHEⅡ(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结果: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分别与对照组对比,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1),严重脓毒症组AT-Ⅲ活性低于脓毒症组(P=0.05)。结论:脓毒症早期AT-Ⅲ活性开始降低,随病情加重,其测定值进一步降低,提示AT-Ⅲ活性测定对预测脓毒症发生的及其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抗凝血酶(at-)
下载PDF
AT-Ⅲ基因突变及多态性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汪丽萍 尹爱兰 +6 位作者 王硕石 尹倩 刘柯玲 熊丽 余艳红 钟梅 王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AT-Ⅲ基因突变及多态性与女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ST)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南方医院生育期女性CVST住院患者50例及严格配伍的健康女性52例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及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AT-Ⅲ抗原... 目的探讨AT-Ⅲ基因突变及多态性与女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ST)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南方医院生育期女性CVST住院患者50例及严格配伍的健康女性52例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及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AT-Ⅲ抗原水平(AT-Ⅲ:Ag)、AT-Ⅲ血浆活性水平(AT-Ⅲ:A)。提取所有受试者全血DNA,PCR扩增后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分析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AT-Ⅲ)基因的启动子区,第1~6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的基因变异情况。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AT-Ⅲ抗原含量水平相当(F=0.754,P=0.472),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01)。DHPLC筛查发现突变位点1个已报道的致病突变Intron1 5+5 G>A突变,SNP位点5个,其中4个为SNP库已报道的SNP位点,1个为新发现的SNP位点。对照组亦发现4个为SNP库已报道的SNP位点。结论AT-Ⅲ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生育期女性CVST的遗传因素之一,功能性SNP位点也可能参与了该人群CVS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突变 at-基因
下载PDF
AT-Ⅲ减少对ACT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世端 王明山 赵自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6-47,共2页
抗凝血酶(ATⅢ)是在肝内合成的一种α2巨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使其灭活,同时还灭活凝血因子Ⅸ、Ⅹa、Ⅺa、Ⅻa和纤溶酶,并抑制因子Ⅹ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从而产生抗凝作用。肝素就是通过ATⅢ来抑制凝血过程... 抗凝血酶(ATⅢ)是在肝内合成的一种α2巨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使其灭活,同时还灭活凝血因子Ⅸ、Ⅹa、Ⅺa、Ⅻa和纤溶酶,并抑制因子Ⅹ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从而产生抗凝作用。肝素就是通过ATⅢ来抑制凝血过程而发挥抗凝作用的[1],因此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抗凝血酶 at- 激活凝血时间 ACT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M、AT-Ⅲ、GMP-140测定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鹿群先 王开 +4 位作者 黄一虹 徐开林 刘翠英 张峰 任光祥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413-413,共1页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TM at- GMP-140
下载PDF
凝固时间法测定血浆AT-Ⅲ活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汪宏良 蒋玉叶 +4 位作者 马全新 程晖 禹红 程小欢 何建学 《微循环学杂志》 2005年第4期68-69,共2页
目的介绍凝固时间法测定血浆AT-Ⅲ活性的实验方法。方法将校正血浆用含肝素缓冲液稀释成不同浓度(即不同活性AT-Ⅲ),加入纯品纤维蛋白原共同孵育后,测定其凝固时间;根据不同AT-Ⅲ活性与相应凝固时间制作标准曲线;测定待检血浆凝固时间,... 目的介绍凝固时间法测定血浆AT-Ⅲ活性的实验方法。方法将校正血浆用含肝素缓冲液稀释成不同浓度(即不同活性AT-Ⅲ),加入纯品纤维蛋白原共同孵育后,测定其凝固时间;根据不同AT-Ⅲ活性与相应凝固时间制作标准曲线;测定待检血浆凝固时间,查标准曲线即可得到待检血浆AT-Ⅲ活性。结果该法AT-Ⅲ活性在25%~125%范围内线性良好;日内变异系数为3.2%,日间变异系数为4.9%;凝固时间法与发色底物法比较相关性良好(r=0.999,P<0.05);检测178例健康人血浆AT-Ⅲ活性为105.4%±18.8%。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简便实用,可用于常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at- 凝固时间法 活性 测定 发色底物法 抗凝血酶- 抗凝血能力 抗凝物质 试剂成本 特殊设备
下载PDF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血浆中VWF、FⅧ和AT-Ⅲ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珮仪 刘卫江 +2 位作者 江慧琳 谢长江 冯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3期1393-1395,共3页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FⅧ)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浆VWF、ⅧF和AT-Ⅲ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FⅧ)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浆VWF、ⅧF和AT-Ⅲ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结果:MODS组血浆VWF和FⅧ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正常对照,P<0.01;MODS组中,死亡组血浆VWF和FⅧ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01和P<0.05。MODS患者血浆VWF和FⅧ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6和0.705,AT-Ⅲ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752,P<0.01。结论:VWF、FⅧ和AT-Ⅲ在MOD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MO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反映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患者血浆 临床意义 VWF FⅧ 抗凝血酶-(at-) APACHEⅡ评分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MODS 慢性健康评分 病情严重程度 正常对照组 观察对象 急性生理 0.05 发病过程 水平 Ⅷ因子 健康者 死亡组 统计学
下载PDF
AT-Ⅲ活性和NT-proBNP检测联合GRACE评分对NSTE-ACS患者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丽显 柴博兰 +2 位作者 杨颖博 王晓伟 张冬芹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12期1722-1726,共5页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AT-Ⅲ)、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NSTE-ACS患者作...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AT-Ⅲ)、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NSTE-ACS患者作为NSTE-ACS组,计算所有NSTE-ACS患者GRACS评分,分为三个亚组[低危组(n=39)、中危组(n=34)和高危组(n=21)]。选取同期因疑似冠心病而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血管狭窄直径<50%、血流正常且临床资料完整的60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比较NSTE-ACS组与对照组AT-Ⅲ活性、NT-proBNP水平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AT-Ⅲ活性、NT-proBNP水平、GRACE评分及三者联合对NSTE-AC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STE-AC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NSTE-ACS组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Lg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ACS三个亚组AT-Ⅲ活性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NT-proBNP水平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随访结束,94例NSTE-ACS患者共26例出现MACE,68例未出现MACE,预后不良率为27.66%,分别将其分为MACE组及无MACE组。MACE组、无MACE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AT-Ⅲ活性、LgNT-proBNP水平、GRACE评分及吸烟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AT-Ⅲ活性、LgNT-proBNP水平、GRACE评分为影响NSTE-ACS患者出现预后不良的多因素(P<0.05)。各指标曲线下面积以联合检测最大。结论 AT-Ⅲ活性、LgNT-proBNP水平、GRACE评分为影响NSTE-ACS患者出现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三指标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并发MACE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活性 NT-PROBNP GRACE评分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远期预后
下载PDF
凝血四项及AT-Ⅲ、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倩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2期3371-3372,3375,共3页
目的观察凝血四项、抗凝血酶原-Ⅲ(AT-Ⅲ)与D-二聚体(D-D)在临床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抽选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甲组观察对象,甲组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处理,A级21例,B... 目的观察凝血四项、抗凝血酶原-Ⅲ(AT-Ⅲ)与D-二聚体(D-D)在临床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抽选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甲组观察对象,甲组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处理,A级21例,B级37例,C级22例;同期抽选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乙组观察对象与8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丙组观察对象,分别测量各组患者凝血四项、AT-Ⅲ与D-D各项指标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丙两组患者APTT、PT、TT、D-D水平明显高于乙组,且甲、丙两组的FIB、AT-Ⅲ水平显著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肝功能分级组,其凝血四项、AT-Ⅲ与D-D水平也有所不同,且APTT、PT、TT与D-D指标水平,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FIB与AT-Ⅲ指标水平则逐渐下降。结论凝血四项、AT-Ⅲ与D-D指标检测,可较客观地反映肝硬化患者凝血的状况,便于医生准确评估患者肝脏损害严重程度,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凝血四项 at- D-二聚体
下载PDF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四亚型与AT-Ⅲ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军辉 周小青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34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与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四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72例受试者分别检测其AT-Ⅲ指标。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结果: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血浆AT-Ⅲ浓度除痰浊血瘀组外,其他明显低...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与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四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72例受试者分别检测其AT-Ⅲ指标。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结果: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血浆AT-Ⅲ浓度除痰浊血瘀组外,其他明显低于冠心病心绞痛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各亚型之间比较,阴虚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血瘀。结论: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不同亚型与AT-Ⅲ有密切的相关性,虚证较实证抗凝血酶功能更低下,更存在发生血栓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 亚型 at- 相关性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聚体、plg、AT-Ⅲ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金行 史载祥 +2 位作者 任在方 黄力 吴以岭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年第8期471-472,共2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聚体、纤维蛋白溶酶元(plg)、抗凝血酶-(AT-)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心络胶囊+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33例,常规药物对照组(对照组)31例。...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聚体、纤维蛋白溶酶元(plg)、抗凝血酶-(AT-)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心络胶囊+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33例,常规药物对照组(对照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D聚体、plg、AT-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明显升高血浆A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能降低D-D聚体、plg含量,但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含量,起到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胶囊 急性脑梗死 血浆 D-D聚体 PLG at- 含量
下载PDF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浆AT-Ⅲ、D-二聚体的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月 刘春峰 +2 位作者 袁壮 徐大庆 代锡阳 《小儿急救医学》 2001年第4期208-210,共3页
目的  观察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凝血系统功能紊乱情况 ,探讨凝血系统紊乱在SIRS/MODS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 ,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对 43例SIRS患儿... 目的  观察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凝血系统功能紊乱情况 ,探讨凝血系统紊乱在SIRS/MODS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 ,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对 43例SIRS患儿及 19例非SIRS患儿血浆AT Ⅲ活性、D dimer含量进行检测 ,同时做DIC筛查。 结果  SIRS组与对照组和非SIRS组比较 ,AT Ⅲ活性明显减低 ,D dimer含量明显升高 ;SIRS合并MODS与SIRS未合并MODS者比较 ,AT Ⅲ活性明显减低 ,D dimer含量明显升高 ;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 ,AT Ⅲ活性明显减低 ,D dimer含量明显升高 ;SIRS未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32 0 % ,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 83 3 % (P <0 0 1)。 结论  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异常 ,DIC为其主要表现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at- DIC D-二聚体
下载PDF
肝病患者血浆AT-Ⅲ、FDP和D-D联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毕竟 陈峻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707-708,共2页
本文通过检测110例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浆AT-Ⅲ活性,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旨在探讨肝脏疾病时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动状态及其临床意义。1资料和方法1.1对象病例来自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消化内科住院患... 本文通过检测110例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浆AT-Ⅲ活性,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旨在探讨肝脏疾病时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动状态及其临床意义。1资料和方法1.1对象病例来自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均经临床、医学检验、X射线、B超或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at- 肝病患者 临床价值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 联检 内科住院患者 肝脏疾病
下载PDF
临产孕妇血浆D-D、Fb及AT-Ⅲ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熊亮 陈峻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213-214,共2页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产后出血极易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对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文献报道,我国孕产妇死亡中有49.9%孕妇死于产后出血,其中产后出血占产...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产后出血极易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对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文献报道,我国孕产妇死亡中有49.9%孕妇死于产后出血,其中产后出血占产科出血死亡构成比的87.8%[2].本文对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对临产孕妇产后出血及其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测、预防和及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产孕妇 孕妇血浆 临床价值 at- 检测结果 血栓栓塞性疾病 孕产妇死亡 血浆D-二聚体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血浆Fg、AT-Ⅲ活性检测分析
18
作者 刘小信 杨宜娥 +1 位作者 李献忠 董宜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0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脑缺血 血浆 FG at- 活性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浆D-D AT-Ⅲ及Fbg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琳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7期1141-1142,共2页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高发病率、病死率、高致残率,已经成为人类的三大致死因素之一。急性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所致患者颅内动脉形成血栓,同时伴有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这些变化与患者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高发病率、病死率、高致残率,已经成为人类的三大致死因素之一。急性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所致患者颅内动脉形成血栓,同时伴有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这些变化与患者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作者自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通过联合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抗凝血活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bg)的水平,探讨其在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患者 临床意义 水平检测 at- FBG 血浆 脑血管疾病 纤溶系统功能
下载PDF
重症肝病检测AT-Ⅲ、VWF-Ag和D-D的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秋君 赵彩彦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重症肝病 检测 at- VWF-Ag D-D 病毒性肝炎 抗凝血酶- 血管性假血支病因子抗原 D-二聚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