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CC催化剂传质性能与孔结构和酸性的关联性探究
1
作者 王焕 熊晓云 +4 位作者 郑云锋 孙祥博 关慧敏 李强 宋丽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8-65,共8页
为研究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的传质性能与其孔结构和酸性的关联性,制备了3种具有不同孔结构和酸性的半合成FCC催化剂(CAT1、CAT2、CAT3),并对催化剂的孔结构和酸性进行了系统表征;选用萘、菲、吖啶作为探针分子,测试客体分子在催化... 为研究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的传质性能与其孔结构和酸性的关联性,制备了3种具有不同孔结构和酸性的半合成FCC催化剂(CAT1、CAT2、CAT3),并对催化剂的孔结构和酸性进行了系统表征;选用萘、菲、吖啶作为探针分子,测试客体分子在催化剂上的吸附穿透性能,并考察了其传质性能;采用超分辨成像技术,对催化剂上酸中心转化能力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探针分子,可实现FCC催化剂对大分子的吸附行为差异性的有效辨析;FCC催化剂上大分子的传质性能取决于催化剂的孔结构和表面酸性;使用新型大孔基质材料可优化FCC催化剂的传质性能,提升FCC催化剂中Y分子筛上酸中心的转化能力。研究结果可为FCC催化剂传质构效关系的研究提供有效方案,并且可为高效FCC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催化剂 传质 介孔 穿透曲线 酸性
下载PDF
V^(5+)和V^(4+)在不同生物炭柱中淋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盛米雪 闵祺 +1 位作者 王丽丽 司友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0-709,共10页
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有良好滞留作用,被广泛用作吸附剂来去除地表径流及地下水中的重金属。选用粒径为0.80 mm的木炭和竹炭,通过柱淋溶试验探究V^(5+)和V^(4+)在两种生物炭柱中的淋溶特性,并分别研究钒价态、初始钒浓度、溶液pH以及有机... 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有良好滞留作用,被广泛用作吸附剂来去除地表径流及地下水中的重金属。选用粒径为0.80 mm的木炭和竹炭,通过柱淋溶试验探究V^(5+)和V^(4+)在两种生物炭柱中的淋溶特性,并分别研究钒价态、初始钒浓度、溶液pH以及有机酸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对钒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炭和竹炭颗粒对V^(5+)吸附较弱,而对V^(4+)吸附较强。当淋溶液体积为3 PV(PV为孔隙体积,60 mL)时,不同初始浓度V^(5+)出流比(出流液与注入液浓度的比值)在两种生物炭柱中均达到0.90以上,表明V^(5+)迁移性强,初始浓度对生物炭吸附V^(5+)影响不显著。当淋溶液体积为8 PV时,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1)的V^(4+)溶液出流比约为0.90,而40 mg·L^(-1)的V^(4+)溶液出流比降低到0.63以下,表明随着初始V^(4+)浓度增大,生物炭对V^(4+)的吸附量显著增加。随着淋溶液pH升高,两种生物炭对V^(5+)和V^(4+)的吸附量降低,进而V^(5+)和V^(4+)溶液出流比增大,pH为5.5时V^(5+)和V^(4+)溶液出流比在木炭柱中分别为0.88和0.58,在竹炭柱中分别为0.83和0.53。当淋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草酸和柠檬酸时,高浓度有机酸能促进V^(5+)淋溶,低浓度则会抑制淋溶。与草酸相比,柠檬酸对V^(5+)在两种生物炭柱中淋溶的抑制效果更明显。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显示,生物炭表面主要为酸性含氧官能团,如羧基、羰基和羟基等,易与V^(5+)和V^(4+)络合沉淀。当溶液pH降低,生物炭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数量增加,从而显著促进生物炭对V^(5+)和V^(4+)的吸附固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5+) V^(4+) 柱淋溶 穿透曲线 生物炭 有机酸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质子泵抑制剂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抑酸效应的关系 被引量:25
3
作者 牛春燕 罗金燕 +1 位作者 木尼拉 王学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2151-2155,共5页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OME)、雷贝拉唑(RAB)及埃索美拉唑(ESO)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抑酸效应及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和对照研究,将消化性溃疡患者59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OME肠溶片(n=19)、RAB肠溶片(n=20)或ESO...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OME)、雷贝拉唑(RAB)及埃索美拉唑(ESO)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抑酸效应及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和对照研究,将消化性溃疡患者59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OME肠溶片(n=19)、RAB肠溶片(n=20)或ESO肠溶片(n=20)各20mg单剂量口服,动态监测24h胃内pH,观察3种药物对患者的24h和夜间抑酸效应及夜间酸突破(NAB)的影响.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所有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并分为强代谢型(EMs)和弱代谢型(PMs).结果:OME组、RAB组及ESO组EM和PM的比例分别为16/3,17/3及17/3.OME24h抑酸与夜间抑酸效应(胃内pH>4的总时间和时间百分比)在PMs和EMs中的差异有显著性[24h抑酸:(胃内pH>4的总时间:10.65±2.3hvs7.22±2.1h,P<0.05;时间百分比:48.9±15.5vs32.5±12.6,P<0.05);夜间抑酸:(胃内pH>4的总时间:3.67±1.2hvs2.25±1.2h,P<0.05;时间百分比:38.3±20.6vs20.8±18.9,P<0.05)].而RAB及ESO组24h抑酸和夜间抑酸效应在PMs和EMs中的差异无显著性.RAB及ESO组NAB持续时间较OME组短(3.08±2.12h,2.98±2.73hvs4.50±2.86h,均P<0.05),NAB的pH高于OME组(2.15±0.70,2.45±0.65vs1.15±0.31,均P<0.001).RAB与ESO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奥美拉唑的抑酸效应受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应则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极小,3种PPIs的日间抑酸效应强于夜间,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应优于奥美拉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雷贝拉唑 埃索美拉唑 抑酸效 CYP2C19基因多态性 夜间酸突破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埃索美拉唑抑酸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牛春燕 罗金燕 +1 位作者 王学勤 朱有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7-489,共3页
目的 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埃索美拉唑抑酸效应的关系。方法 开放、对照研究。 3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本研究。根据PCR -RFLP方法确定的CYP2C19基因型 ,将志愿者分为两组 :CYP2C19强代谢型组 (n =2 4 )及弱代谢型组 (n =12 ) ,男女比... 目的 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埃索美拉唑抑酸效应的关系。方法 开放、对照研究。 3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本研究。根据PCR -RFLP方法确定的CYP2C19基因型 ,将志愿者分为两组 :CYP2C19强代谢型组 (n =2 4 )及弱代谢型组 (n =12 ) ,男女比例分别为 18∶6及 8∶4 ;年龄平均 (2 4± 1.0 )岁及 (2 0± 1.87)岁 ;体质量平均 (6 1± 6 .75 )kg及(5 9± 4 .0 6 )kg ;身高分别为 (172± 5 .32 )cm及 (16 9± 5 .19)cm。分别给予埃索美拉唑片 2 0mg单剂量口服 ,动态监测2 4h胃内pH。结果 强代谢型组与弱代谢型组间抑酸起效时间、胃内pH >4的总时间及时间百分比 (% )、胃内 pH中位数、pH均值以及夜间酸突破的胃内 pH和持续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未观察到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埃索美拉唑 抑酸效应 胃内pH监测 夜间酸突破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溃疡夜间酸突破现象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宏军 孙新芳 +2 位作者 张晓苹 马阿火 付文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3718-3720,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夜间酸突破(NAB)现象并探讨防治的方法。方法将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 mg,2次/d;B组:口服(或胃管内灌注)奥美拉唑片40 mg,1次/d;C组:口服(或胃管内...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夜间酸突破(NAB)现象并探讨防治的方法。方法将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 mg,2次/d;B组:口服(或胃管内灌注)奥美拉唑片40 mg,1次/d;C组:口服(或胃管内灌注)奥美拉唑片20 mg,2次/d;D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 mg,2次/d+静脉滴注西咪替丁600 mg,1次/晚,于第6天早上监测患者24 h胃内pH值。结果 (1)D组患者无NAB发生,A组只有1例发生,C组有3例,B组有5例,D组NAB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2)4组患者的24 h平均胃内pH值、夜间平均胃内pH值、24 h平均胃内pH<4.0时段占24 h的百分比、夜间平均胃内pH<4.0时段占24 h的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24 h平均胃内pH值、夜间平均胃内pH值D组显著高于B、C组(P<0.01);24 h平均胃内pH<4.0时段占24 h的百分比及夜间平均胃内pH<4.0时段占24 h的百分比D组显著低于B、C组(P<0.01)。24 h平均胃内pH值及24 h平均胃内pH<4.0时段占24 h的百分比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胃内pH值D组高于A组(P<0.05),夜间平均胃内pH<4.0时段占24 h的百分比D组低于A组(P<0.05)。(3)A、B、C、D 4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依次为5%(1/20)、20%(4/20)、15%(3/20)和0,4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B组>C组>A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中单用奥美拉唑标准剂量多发生NAB,增加奥美拉唑用药次数、剂量及联用西米替丁可以降低NAB的发生,有利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性溃疡 脑梗死 夜间酸突破
下载PDF
睡前加服H_2-受体拮抗剂抑制夜间酸突破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潘涛 王一平 +1 位作者 刘芙成 吴宗英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16-420,共5页
目的继2004年系统评价之后,对睡前加服H2-受体拮抗剂抑制夜间酸突破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8种相关中文期刊和所获文献的参考文... 目的继2004年系统评价之后,对睡前加服H2-受体拮抗剂抑制夜间酸突破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8种相关中文期刊和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全面收集全世界关于睡前加服H2-受体拮抗剂抑制夜间酸突破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仅有2篇随机对照交叉试验包括32例受试者符合纳入标准,由于这2个研究在设计及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存在较大差别,无法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定性的系统评价。这2个研究对睡前加服H2-受体拮抗剂抑制夜间酸突破的疗效没有一致性的结论。结论基于目前的证据尚不能确定睡前加服H2-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夜间酸突破的发生,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受体拮抗剂 夜间酸突破 COCHRANE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患者夜间酸突破与食管酸暴露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吉 王忠 +1 位作者 瞿启芬 高美丽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夜间酸突破(NAB)与食管酸暴露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GER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每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2次,其中1组睡前加服雷尼替丁150mg,疗程1周。两组治疗前后行24h食...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夜间酸突破(NAB)与食管酸暴露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GER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每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2次,其中1组睡前加服雷尼替丁150mg,疗程1周。两组治疗前后行24h食管pH检测及食管症状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埃索美拉唑组,加服雷尼替丁组治疗后夜间胃pH小于4.0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37%、15%,显著低于治疗前90%、90%,后者夜间胃pH小于4.0的中位时间百分比显著低于前者(P<0.05)。加服雷尼替丁组NAB发生率为15.1%,埃索美拉唑组为34.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夜间食管pH小于4的中位时间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计34例Hp阳性中有7例(20.5%)发生NAB,而18例Hp阴性者中10例出现NAB(55.6%,P<0.05)。结论在胃食管反流中,中国人NAB发生率较低,食管酸抑制和症状控制不依赖于NAB的消除程度,NAB与Hp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夜间酸突破 埃索美拉唑
下载PDF
夜间酸突破现象分析与治疗 被引量:8
8
作者 罗雁 金玉坤 陆伟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02-404,共3页
夜间酸突破现象(NAB)是指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情况下,夜间(当晚22时至次日早上8时)胃内pH值小于4.0的时间持续超过60min,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夜间激活的质子泵数量较少、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 夜间酸突破现象(NAB)是指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情况下,夜间(当晚22时至次日早上8时)胃内pH值小于4.0的时间持续超过60min,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夜间激活的质子泵数量较少、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以及代谢酶CYP2C19的基因类型等因素有关。NAB与酸相关性疾病密切相关,治疗对策可根据不同疾病的pH值,选择PPI联合应用H_2受体阻滞剂(H_2RA)、增加PPI剂量、调整给药方式等不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H2受体阻滞剂 幽门螺杆菌 夜间酸突破 治疗
下载PDF
十二指肠溃疡患夜间酸突破现象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沙卫红 李瑜元 +2 位作者 聂玉强 戴寿军 佘庆珠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1年第4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夜间酸突破现象及其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例,分别接受①每12h一次静注奥美拉唑40mg(静注1组);②每24h一次静注奥美拉唑40mg(静注2组);③每日二次口服奥美拉唑20mg(口...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夜间酸突破现象及其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例,分别接受①每12h一次静注奥美拉唑40mg(静注1组);②每24h一次静注奥美拉唑40mg(静注2组);③每日二次口服奥美拉唑20mg(口服组)。均用药5日并于第5天早上7.30时起连续24小时监测其胃内pH值。结果三组的平均胃内pH、平均中位pH、夜间平均胃内pH、和夜间平均中位pH均升高,以静注1组显著高于其它二组:静注2组的夜间pH<4.0的时间占夜间监测时间的百分比(35.7%±40.3%)显著长于口服组(1.5%±1.9%)和静注2组(1.2±2.3)(p<0.05);静注2组和口服组分别有4例(50.0%)和1例(12.5%)发生NAB,而静注1组无酸突破发生;合计9例Hp阴性中4例(44.4%)发生NAB,15例Hp阳性中只有1例(6.7%)出现NAB(p<0.05)。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中国人的NAB发生率低,可能与国人对奥美拉唑高敏感,且Hp感染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注 十二指肠溃疡 夜间酸突破现象 口服 患者 奥美拉唑 胃内PH HP感染 监测 HP阳性
下载PDF
新型质子泵抑制剂艾普拉唑的综合评价与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腾 徐春敏 赵志刚 《药品评价》 CAS 2016年第22期8-12,共5页
目的:介绍艾普拉唑的作用机制、特点,并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和循证支持。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国内外期刊文献,综述相关的药理学、药动学研究结果,介绍该药国内外上市情况。结果:艾普拉唑可强效抑酸,对CYP2C19酶的... 目的:介绍艾普拉唑的作用机制、特点,并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和循证支持。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国内外期刊文献,综述相关的药理学、药动学研究结果,介绍该药国内外上市情况。结果:艾普拉唑可强效抑酸,对CYP2C19酶的抑制作用小,安全性好,对酸相关疾病疗效明确,有较好的经济学优势。结论:艾普拉唑相对前几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在药理学、药动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半衰期最长,减少夜间酸突破(NAB)。在临床疗效上也有所提高,可成为临床抑酸治疗新的用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艾普拉唑 评价 临床应用 夜间酸突破 半衰期
下载PDF
碳酸盐岩酸化径向蚓孔扩展形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柳明 张士诚 牟建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6-110,118,共5页
针对碳酸盐岩酸化过程中存在的酸蚀蚓孔扩展问题,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径向的达西尺度和孔隙尺度的双重尺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径向上酸蚀溶解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蚓孔形成的条件。结果表明:新建模型与前人的实验结果非常... 针对碳酸盐岩酸化过程中存在的酸蚀蚓孔扩展问题,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径向的达西尺度和孔隙尺度的双重尺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径向上酸蚀溶解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蚓孔形成的条件。结果表明:新建模型与前人的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能够用于研究径向蚓孔扩展;注入速度越大或扩散系数越小时,对流作用起主导作用,易于形成均一溶蚀;扩散系数越大或注入速度越小时,扩散作用起主导作用,易于形成面溶蚀;蚓孔是在对流作用与扩散作用相当的条件下形成的,它既能提供足够高的渗透率,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酸液用量;当扩散作用过大时,靠近井筒的一定区域内容易形成面溶蚀,在此区域外形成蚓孔突破;非均质程度存在一最优值,小于该值时,随着非均质程度的增强,蚓孔密度和突破体积均呈下降趋势,大于该值时,蚓孔密度和突破体积对非均质程度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酸化 蚓孔 径向模型 突破体积 非均质程度
下载PDF
纳米腐殖酸动态吸附废水中镉离子及其洗脱特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程亮 侯翠红 +3 位作者 徐丽 雒廷亮 张保林 刘国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48-1356,共9页
在静态法研究纳米腐殖酸吸附模拟含镉废水基础上搭建考察模拟含镉废水中镉离子在吸附剂上动态吸附及洗脱特性的吸附柱实验装置,考察镉离子溶液浓度、吸附(脱附)温度、共存离子和进料流速对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的影响,运用Thomas模型... 在静态法研究纳米腐殖酸吸附模拟含镉废水基础上搭建考察模拟含镉废水中镉离子在吸附剂上动态吸附及洗脱特性的吸附柱实验装置,考察镉离子溶液浓度、吸附(脱附)温度、共存离子和进料流速对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的影响,运用Thomas模型研究了纳米腐殖酸柱吸附过程动力学机理,测定了再生后纳米腐殖酸的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结果表明:初始镉离子浓度150 mg·L^(-1)和流速10 ml·min^(-1)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26.3mg·g^(-1)和405.5 mg·g^(-1);Thomas模型所得饱和吸附量qem分别为364.1、436.1和441.9 mg·g^(-1);洗脱峰镉离子浓度分别为3.3、12.0和22.0 g·L^(-1);共存离子SO_4^(2-)浓度增加,纳米腐殖酸对镉离子的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降低;吸附和脱附均可常温工况进行。经30次吸附和再生后,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无明显降低。用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仪(EDS)对纳米腐殖酸吸附再生前、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腐殖酸物化性能稳定,形貌基本无变化,尺度发生一定程度减小,表面及内部的氨基、羟基等对吸附镉离子均发挥有效作用,该材料可满足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腐殖酸 动力学机理 穿透吸附量 饱和吸附量 动态吸附 脱附 吸附剂 废水
下载PDF
335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甘草酸的吸附过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晖 卢定强 +2 位作者 肖洁瑾 戴燕 胡继军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6-50,共5页
研究了335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甘草酸的吸附过程。拟合得到的吸附等温线方程为:c1/[q×(329-c1)]=0.035 8+1.872(c1/329),符合BET方程,计算得出335树脂的饱和吸附量是524.2 mg.g-1。通过吸附动力学曲线的研究,表明该树脂属于慢... 研究了335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甘草酸的吸附过程。拟合得到的吸附等温线方程为:c1/[q×(329-c1)]=0.035 8+1.872(c1/329),符合BET方程,计算得出335树脂的饱和吸附量是524.2 mg.g-1。通过吸附动力学曲线的研究,表明该树脂属于慢型吸附类型,得到树脂对甘草酸的吸附穿透曲线,穿透容量为42.00 mg.g-1,饱和容量近似为203.0 mg.g-1,交换柱的利用率小于0.206 9。用碱性洗脱液不易将树脂上吸附的甘草酸洗脱下来,利于甘草浸膏溶液中甘草酸和其它组分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甘草酸 吸附 穿透曲线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干预胃食管反流患者夜间酸突破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雪梅 夏时海 +1 位作者 周秀 曹占良 《武警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干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GERD)的夜间酸突破(NAB)现象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GERD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分别接受:A组:口服埃索美拉唑40 mg,1/d;B组:口服埃索美拉唑40 mg,2/d;C组:口服埃索美拉唑...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干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GERD)的夜间酸突破(NAB)现象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GERD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分别接受:A组:口服埃索美拉唑40 mg,1/d;B组:口服埃索美拉唑40 mg,2/d;C组:口服埃索美拉唑40 mg,早1次,口服高舒达20 mg,晚1次;D组:口服埃索美拉唑40 mg,2/d,睡前口服高舒达20 mg,1次;E组:口服高舒达20 mg,2/d。均用药7 d并于第7天早上8时起连续24 h监测其胃内pH值。结果5组患者的平均胃内pH值、平均中位pH值、夜间平均胃内pH值和夜间平均中位pH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C、D组升高明显,显著高于A、E组(P<0.05);A、E组夜间pH<4.0的时间占夜间监测时间的百分比显著高于B、C、D组(P<0.05);埃索美拉唑2次用药组仅有1例NAB发生(2.0%),显著低于1次用药组(P<0.05)。结论GERD患者NAB的发生与埃索美拉唑剂量、用药方法、是否加用高舒达及Hp感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夜间酸突破 埃索美拉唑 高舒达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与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15
作者 周祥荣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4期93-95,共3页
目的对比埃索美拉唑与雷贝拉唑缓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症状和促进镜下食管黏膜愈合的疗效。方法我院确诊的GERD患者217例,按奇偶数原则分为埃索美拉唑组(A组)109例和雷贝拉唑组(B组)108例,分别给予口... 目的对比埃索美拉唑与雷贝拉唑缓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症状和促进镜下食管黏膜愈合的疗效。方法我院确诊的GERD患者217例,按奇偶数原则分为埃索美拉唑组(A组)109例和雷贝拉唑组(B组)108例,分别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40 mg qd和雷贝拉唑20 mg qd,按照胃食管反流量表和胃镜检查评估症状缓解和内镜下黏膜愈合情况,并记录睡前加用法莫替丁情况。结果经过8周标准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无效率和睡前加用法莫替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RE)黏膜愈合的治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与雷贝拉唑均可有效地治疗GERD,缓解GERD症状,促进RE食管黏膜愈合,但埃索美拉唑促进黏膜愈合情况优于雷贝拉唑,雷贝拉唑治疗夜间酸突破(NAB)优于埃索美拉唑,应根据GERD的不同症状和表现选取第二代PPI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 胃食管反流病 夜间酸突破
下载PDF
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抑酸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樊力红 李瑜元 +2 位作者 王红 聂玉强 戴寿军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4-28,共5页
目的:比较奥美拉唑(om eprazole,OME)不同剂量及联合雷尼替丁(ran itid ine,RAN)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unc ler,DU)活动期患者的抑酸效果,特别是对夜间酸突破(nocturnal ac id breakthrough,NAB)现象的控制,并探讨幽门螺杆菌(h... 目的:比较奥美拉唑(om eprazole,OME)不同剂量及联合雷尼替丁(ran itid ine,RAN)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unc ler,DU)活动期患者的抑酸效果,特别是对夜间酸突破(nocturnal ac id breakthrough,NAB)现象的控制,并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抑酸疗效的影响。方法:病例选自经本院胃镜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患者74例,随机分配入4个治疗组:A组,13例,OME 20 mg每天1次;B组,37例,OME 20 mg每天2次;C组,11例,OME 40 mg静脉推注,每12 h 1次;D组,13例,B方案联合RAN 150 mg睡前口服。在第5天对入组病人进行24 h胃内pH监测。结果:4组胃内24 h及夜间平均pH值、中位pH值、pH<4所占的时段百分比及NAB发生率(A组76.9%,B组24.3%,C组18.2%,D组7.7%)差异有显著性,其中,A组与B、C、D 3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B、C、D 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一治疗组内HP阳性者24 h及夜间平均pH值、中位pH值均高于阴性者,pH<4所占的时段百分比低于阴性者。HP阳性者NAB发生率低于阴性组(13.7%vs44.1%,P<0.05),而在4个治疗组内仅有A组内HP阳性者NAB发生率低于阴性者,其余3组HP感染与否对NAB发生率无影响。结论:OME抑酸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联用RAN有减少NAB的趋势。HP感染者应用OME抑酸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酸突破 幽门螺杆菌 奥美拉唑 雷尼替丁
下载PDF
岩心中硅酸凝胶堵剂突破压力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才程 赵福麟 岳湘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6-318,共3页
在不同渗透率k(0.7~1、3~4、11~13μm2)的人造石英砂岩心上,测定了4个配方实验硅酸凝胶堵剂(4%、6%、8%、10%水玻璃+10%盐酸)的突破压力pt。堵剂用矿化度1.12×104mg/L、含Ca2++Mg2+377.8mg/L的注入水配制。堵剂注入岩心后在80... 在不同渗透率k(0.7~1、3~4、11~13μm2)的人造石英砂岩心上,测定了4个配方实验硅酸凝胶堵剂(4%、6%、8%、10%水玻璃+10%盐酸)的突破压力pt。堵剂用矿化度1.12×104mg/L、含Ca2++Mg2+377.8mg/L的注入水配制。堵剂注入岩心后在80℃下密闭放置24h使之凝胶化,测得对水的比突破压力p′t(单位岩心长度的突破压力)的对数值与岩心初始平均渗透率k的对数值之间有线性关系,lgp′t随lgk的增大而降低。设水在岩心内的流动为稳态单相流,导出了lgp′t与lgk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利用该式计算了4种实验堵剂的lgp′t~lgk直线斜率。当凝胶化温度升高时(40℃→60℃→80℃),测得的p′t值增大。在岩心渗透率0.7~1μm2,凝胶化温度80℃时,用蒸馏水配制的4种实验堵剂,其突破压力普遍大大低于用注入水配制的4种实验堵剂。图2表4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堵水 硅酸凝胶堵剂 岩心封堵实验 凝胶强度
下载PDF
艾普拉唑对夜间酸突破的治疗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蕾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艾普拉唑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胃内pH的影响,研究其夜间酸突破(NAB)现象及治疗措施。方法胃镜确诊DU病人30例,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艾普拉唑10mg,每日晨起口服1次;B组:艾普拉唑20mg,每日分2次口服(晨起及下午4时);C组:... 目的探讨艾普拉唑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胃内pH的影响,研究其夜间酸突破(NAB)现象及治疗措施。方法胃镜确诊DU病人30例,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艾普拉唑10mg,每日晨起口服1次;B组:艾普拉唑20mg,每日分2次口服(晨起及下午4时);C组:艾普拉唑20mg,每日分2次口服(晨起及下午4时)+法莫替丁40mg临睡前口服。所有病人用药治疗第5天连续24小时监测胃内pH值。结果与A组pH(4.8±0.6;4.6±0.8﹚比较,B组、C组病人平均胃内pH值、夜间平均胃内pH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夜间pH<4.0的时间百分比A组(28.4±28.9﹚明显增高﹙P<0.05)。NAB发生情况A组5例,较B组2例,C组0例明显增多(P<0.05)。结论新型质子泵抑制剂艾普拉唑的抑酸作用强,抑酸作用随剂量增加呈递增现象,在使用艾普拉唑基础上夜间睡前服用法莫替丁,能明显减少NAB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夜间酸突破 艾普拉唑 法莫替丁
下载PDF
大孔NH_4^+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法提取谷氨酸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常秀莲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1998年第3期17-19,22,共4页
采用四种大孔NH+4型阳离子交换树脂D001、D61、D72、D113从等电点结晶母液中回收谷氨酸,其中D61树脂取得了良好的交换效果。D61树脂吸附谷氨酸的离子交换等温线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表示q=5.3... 采用四种大孔NH+4型阳离子交换树脂D001、D61、D72、D113从等电点结晶母液中回收谷氨酸,其中D61树脂取得了良好的交换效果。D61树脂吸附谷氨酸的离子交换等温线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表示q=5.339(C*)0.4478。将D61树脂上柱交换,测出了不同空间流速下的穿透曲线,得到了适宜的流速为2.16ml/m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交换树脂 谷氨酸 提取
下载PDF
腐殖酸-高岭石胶体对铀(Ⅵ)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康 陈冲 商建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6-293,共8页
为探讨可溶性有机质存在条件下黏土矿物胶体对铀(Ⅵ)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选取2种石英砂(细砂和粗砂)分别构建均质构型的石英砂柱,研究了饱和水流条件下腐殖酸存在时高岭石胶体对铀在2种不同粒径石英砂中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讨可溶性有机质存在条件下黏土矿物胶体对铀(Ⅵ)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选取2种石英砂(细砂和粗砂)分别构建均质构型的石英砂柱,研究了饱和水流条件下腐殖酸存在时高岭石胶体对铀在2种不同粒径石英砂中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踪溶质在2种均质石英砂柱中的穿透曲线相似且分布对称。当在石英砂柱中只通入铀(Ⅵ)溶液时,铀(Ⅵ)在2种粒径石英砂柱中的穿透量均较小(<25%),此时大量的铀(Ⅵ)通过络合作用吸附在石英砂表面上。当通入溶液中存在腐殖酸和高岭石胶体时,铀(Ⅵ)在2种石英砂柱中的穿透量增加,且在600~850μm石英砂中(58.36%)比250~425μm石英砂中(42.68%)穿透量更多。这充分表明腐殖酸—高岭石胶体和石英砂粒径是影响铀(Ⅵ)在地下环境中迁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曲线 介质粒径 高岭石胶体 腐殖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